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精选8篇)
一、指导思想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革原有的评价体系,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基本原则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遵循基础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力求对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此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
2.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重视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公平与准确的原则:评价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权益,要完善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加强培训、公示、监督和申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力求使评价公平、客观。
三、组织机构 1.成立领导小组
其职责包括制定和审核评价规章制度;指导学校评价工作;监控评价;接受和处理学生及家长的质询、申诉与举报;纠正评价过程中的错误,查处违规行为。领导小组下设指导小组、监察小组和信息技术保障小组。2.成立评价工作小组
(1)教师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有关任课教师组成,原则上不少于5人。各班级评价小组的教师成员可以交叉,各小组成员给学生授课的时间不能少于1年,对学生应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具备良好的责任心和诚信意识。
(2)学生互评小组。负责对本班或本组同学进行评价。互评小组一般由8-10名学生组成互评小组或以班级学习的自然组组成的若干个互评小组。
四、评价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分为六个方面: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科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共有二十个要素及关键表现。
五、评价方法 1.评价主体
每项评价均进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2.评价方法
(1)评价的依据:应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通过观察、访谈、查阅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和成长记录袋相关资料,了解学生平时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业水平、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等情况,给予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对于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小组应参考学生本人、学生同伴及其他相关人员提供的信息。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参加公益活动、社区服务活动中的表现和完成信息技术学习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依据。(2)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由综合素质评价和自我描述性评语两部分组成。自我描述性评语应在150字以内。
(3)同学互评:以班为单位,成立一个或若干个同学互评小组,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科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维度、20个要素及关键表现对全班同学(包括本人)或本组同学进行等级评价。
(4)教师评价:由综合素质评价和描述性评语两部分组成。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以集体讨论的形式,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科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维度、20个要素及关键表现,对全班同学进行评价。描述性评语:由评价小组的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整体描述,描述时,要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给出描述性的评语,一般不超过200字。
(5)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所占权重分别为20%、20%、60%。
(6)学生若受到校级记过及以上处分而未撤消者,综合素质评价的最终结果原则上为“不合格”。
六、评价程序
1.各班成立一个教师评价小组和一个或若干个学生互评小组,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评价工作;
2.在评价工作正式开展前,由学校评价工作组或各班级学生提名成立评价小组,并向评价班级所有学生公布,如果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或同学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替换;
3.班级在评价工作实施前,将具体程序及评价小组成员报学校评价领导小组审批,得到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4.为了保证评价者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方法、过程、制度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学校要对评价者进行必要培训。
七、评价结果
1.综合素质评价从六个方面二十个关键表现进行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评价。
2.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呈现方式包括三部分:一是综合性的评语。包括学生自我评价(描述性评语)和教师评价小组对学生的评价。二是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二十个要素及关键表现的总等级。三是学生的特长、所获各种荣誉和所达等级。
八、评价机制
《实施办法》指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将逐步在高校招生录取过程中发挥作用。为确保规范有序、真实可信,上海市教委同步建设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形成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监督机制。同时,要求高校在使用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时,必须提前公布使用办法,规范、公开使用情况。综观《实施办法》,有三大亮点:
第一,写实记录——《实施办法》建立了一套基于事实的综合素质记录和评价体系,不仅能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而且能在高校招生中发挥重要参考价值。
《实施办法》指出,综合素质评价的记录和评价内容主要分为四方面,包括: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修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关内容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具有操作性,学校只要把握好每个模块所要记录的具体内容就可以确保方案的落地实施。例如,“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模块,主要反映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情况,从中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等。关于这个模块,我们可在考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党团活动等情况,只要学生参与了,就有记录。“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模块,主要客观记录学生学业的均衡发展和全面修习情况,不仅要关注学生课程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如根据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综合表现给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修养”模块,不仅强调体质健康监测的结果和学生在体育专项测试中的成绩,也注重学生通过“自我介绍”展现其体育锻炼方面的习惯,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以及表现能力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模块的设立,将会提高学校对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
为了确保数据真实,《实施办法》提供了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录入标准,尽可能采用客观数据导入的方式,如学生基本信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体质监测评分等。部分原本难以考察的主观性指标,《实施办法》转化为参与相关活动情况的写实记录及其成果综述,使评价内容可考察、可比较、可分析。
从《实施办法》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对于人才培养的高远目标、人才标准的长期规划以及人才评价原则的求真务实,这将有助于我们破除长久以来“唯分数论”对教育的桎梏,促使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在高校人才选拔中发挥出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鼓励特色——“学校特色指标”的设立,充分发挥了学校的主体作用,鼓励高中特色发展。
上海的基础教育历来勇于探索,走在全国前列,多年前就有部分高中尝试综合素质评价,凸显学校特色。经过前期的大量调研和论证,《实施办法》将学校原创的“特色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并且明确规定不超过三项。这是上海在贯彻教育部关于综合素质评价的文件精神基础上的创新,有利于特色高中的建设。为了防止“特色指标”的失真和泛滥,真正起到促进和鼓励普通高中的特色建设,《实施办法》在操作上具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和指导。例如,《实施办法》对具体什么样的指标可以列为学校特色指标有明确规定,即只有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标准的高中才可以获得录入“学校特色指标”的权限:一是需要有独特的育人目标,主要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特色;二是需要有课程群的支撑,仅仅只有单个项目或活动还不足以形成特色指标;三是需要有测量评价的标准,使得对学生表现等第的评定有切实的依据;四是必须覆盖本校的大多数学生,仅有个别或少部分学生参与的,不能视为学校特色指标。
这样的规定,促使学校管理者思考:什么样的指标才能够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独特育人目标制定的原则是什么?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总体发展目标之间有何关系?是否能形成一个课程群为学校特色形成提供足够的支撑?这一指标的设定能否覆盖学校大多数的学生?指标的指向是否明确?是否有利于测量与记录(清楚地陈述每个学生表现等第的标准)?学校在评价过程的管理中怎样确保公平公正?这些指标的评价对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导向和学生生涯规划的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只有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并认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才能得到极大的体现。
第三,规范透明——多管齐下,让综合素质评价更规范、更透明。
《实施办法》提供了一种便于使用的记录方式,其中的评价程序环节非常清楚,具有规范、严谨、递进的特点,操作性强;每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及具体要求都非常明确,而且高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特长。此外,《实施办法》要求相关高等学校在招生章程中明确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使用办法,并提前公布规范、公开使用情况;在“记录方法与程序”方面,明确了校、区、市三级管理制度和不同的职责,这样就便于“档案的形成”和“材料的使用”。
在组织管理保障上,《实施办法》明确了市、区(县)、高中学校三级管理制度,共同负责、协调、落实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收集整理有关材料,避免集中突击;建立了审核制度、信誉等级制度和公示与举报投诉制度,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实施办法》还明确了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主体,要求高中学校建立健全学生成长记录规章制度,制订本校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要求。
没有科学的流程设计、完善的审核与监督机制,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公正就无法保障。可喜的是,《实施办法》已在公开透明、规范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制度规定。如通过完善技术手段,开发建立基于全市统一平台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提供规范的统一标准管理;同时引进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参与,健全监督机制;高校在使用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时,应提前公布使用办法和使用情况;等等。上述举措多管齐下,将使综合素质评价不断趋于规范和透明。
从曹杨二中多年自主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探索来看,笔者认为,《实施办法》提出的评价内容全面,可观察、可比较、可分析,评价程序环节清晰、评价责任主体及要求明确,不仅有助于高校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水平,而且有助于高中推进素质教育走向深入,形成高中特色,促进学生认识自我、主动发展,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与进步。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反思;素质教育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以来,大家已经认识到成绩分数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对学生素质发展的综合评价,既成为素质教育的研究热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的素质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任何评价都是以一定的目标为准绳的价值判断过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实质在于改革以分数为唯一价值尺度去评价学生的弊端,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真正作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和“进步”为基本指向,培养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过硬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完善的个性与人格,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努力实践,在达到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为此,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应坚持多样化、多元化和发展性的评价原则。
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综合素质评价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评价过程机械化、概念化;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结果缺乏真实性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给我们以新的启示:是否理想的评价模式就会带来理想的评价效果?如果不是,又是什么造成的呢?我想原因很简单,因为只要有人类参与的活动就会受到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下面谈谈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证据不足
学生三年来的各种获奖,有一部分没有证书,有的遗失了;学生三年來参加的各项活动,特别是集体项目没有个人证书的……针对这些问题,我校是这样作的: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小组内讨论并认定其结果的真实性,班主任审核,最后教务处、政教处审批。其结果就可以作为证据运用了。
二、班级之间评价结果相差较大的问题
在实际评价中,出现了三个突出问题:(1)班级之间的评价标准把握有差异;(2)班级评价与小组评价结果相差较大;(3)班级评价时,大部分学生只是一个记录者,自评是A他也评A(大约占80%)。
解决的办法: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加强学习,统一思想,统一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来考评每个学生,作到证据充分,让学生心服口服,评B等的是比A等的差一些,还要在某方面努力。第二、三个问题是自评较高,班级评价也跟着高了,这时班级评价就要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说服学生。我想如果在开始学习方案时,认真解读方案,让学生明白每个等级的硬指标和软指标,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三、分组评价应注意的原则与方法
(1)分组原则:按照公平原则和机会均等原则、分组时兼顾男女生比例、学生表现、学习成绩、爱好特长均等。
(2)评价步骤:①评价准备阶段,班主任主持将本学年内的各种与评价相关的成绩、奖励及不良记录予以确认,适度公布。②学生事先按评价表书写个人行为描述评语,在评价小组会上发言。③小组评价会议上,组内同学根据学生发言所讲内容及实际表现填写互评表。④小组会后,专人负责整理、汇总计算得出学生评价结果。⑤责任教师填写评价表。⑥师生评价结果整合。
四、关于构建系列活动评价模式的探讨和设想
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存在较多的主观成分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客观性不易把握。综合素质评价三年只进行一次,间隔较长,不能体现评价的即时性和过程性,降低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另外,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生成长记录相脱离,没有明确学生成长记录在素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使成长记录形成虚设。
日前,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天津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这是天津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天津市普通高中教育实际而制定的作为《天津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重要配套政策的文件。以下就本《实施办法》中的主要内容做简要说明。
1.《实施办法》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之后,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并明确要求“各省(区、市)要提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要求,制定具体办法”。由此可见,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天津市所有普通高中从2006年就开始了此项工作,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积累了经验;但在评价的常态化、可操 1 作性等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这次改革重在进一步规范,确保程序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准确。
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意义重大。首先,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其次,有助于扭转单纯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促使人才选拔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进而促进普通高中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再次,从学生个体发展而言将会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激发潜能,主动发展,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兴趣,在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实现知行合一。
2.《实施办法》政策性、专业性很强,其研制过程是怎样的?
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研究、谋划与高中新课改同时起步,至今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此次研制工作我们力求政策制定程序的科学化。在整个文件研制过程中,严格履行了教育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法定程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委托专业机构,组织高校、教科研部门、教育行政、学校管理者及骨干教师等各方面专业力量形成工作小组。认真学习国家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深入领会国家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相关政策要求。同时,深入上海、浙江等先行试点省 市开展专题学访,深入了解其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先进经验。二是对全市各区县、普通高中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了近年来我市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经验、教训。三是多次召开征求意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经反复修改,二十几易其稿,形成了《实施办法》初稿报教育部审议。再按照教育部的反馈意见,对《实施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并经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办公会集体审议通过,报教育部备案后正式颁布。
为了在2017年本《实施办法》能与全市高考综合改革同步顺利实施,2016年市教委将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普通高中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试点,并及时总结经验、反思问题,不断完善。
3.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涉及诸多方面,应遵守哪些基本原则?
《实施办法》强调了四个方面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方向性,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二是坚持指导性,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成长过程,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挖掘发展优势,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三是坚持客观性,以事实为依据,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四是坚持公正性,严格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程序,强化有效监督,确保评价过程公开透明。4.综合素质评价主要评什么?评价内容如何做到可考察、可比较?
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的要求,本《实施办法》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明确了每个方面的评价要点及考察重点。如在思想品德方面,评价要点包含日常行为规范、党团与有关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奖惩等。考察重点是要突出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日常表现,如实记录学生参与党团与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与持续时间,以及个人获得的荣誉称号或处罚情况等。而且在评价要点及考察重点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天津市普通高中教育实际。比如,在“社会实践”方面,我们将天津市特有的“社会调查与实践课堂活动”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有要求的,如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有社会责任感等。这些要求比较抽象,难以直接把握。为此,本《实施办法》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特别是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来反映其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如思想品德方面,不仅要看学生参加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4 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内容,还要看参加的次数、持续时间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是可以考察、可以比较的。
5.综合素质评价应遵循什么样的程序?
本《实施办法》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的五个程序:成长记录、整理遴选、审核公示、导入系统、形成档案。五个程序前后连贯,环环相扣,同时对每个程序的时间、责任主体等相关要求都做了明确规定。如“成长记录”由学生自己填写活动记录单,教师做指导,不是代替学生记。要及时记录,突出重点,注重写实。再如“整理遴选”在每学期末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遴选出来的材料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用于招生使用的材料,学校要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学生本人签字,再经家长、教师和校长签字,加盖学校公章后形成最终档案,并适时提供给高等院校招生录取参考使用。这些规定非常明确具体,旨在规范评价过程,避免各行其是。
6.档案使用非常重要,对此有什么具体规定?
关于档案使用问题,《实施办法》做出了两个方面的规定: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用于学生教育和学校育人,由高中学校进行。要求高中学校要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制度及构建本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帮助学生确立发展目标,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升自我,建立自信,体验成长的快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进而促进普通高中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二是用于高校招生时,由招生院校进行。各高等院校要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为高等院校科学选拔人才提供参考;此过程,高中教师不参与,有利于评价的公平公正。
7.如何确保综合素质材料的真实性、公正性?
社会各界对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信问题高度关注,确保综合评价材料的真实性及专项工作中学校和行政部门的公信力关系到本次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成败。为此,《实施办法》主要从内容、程序和管理等方面本着循序渐进、依法行政的原则予以保障落实。
一是在评价内容上,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作为考察的重点,特别是强调通过参与相关活动情况及其成果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使评价内容可考察、可比较、可分析。
二是在评价程序上,强调各环节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连贯施行,尤其突出写实记录、公示审核等,要求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并以事实材料为佐证,做到有据可查。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必须在学校显著位置公示,做到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四方确认并签字后方可形成最终档案。
三是在组织管理上,高中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制定评价细则和实施方案,保证评价工作的常态化与高质量。同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各 项监督制度,即个人诚信承诺制度、材料审核与公示制度、教育行政部门抽查制度、申诉与复议制度、诚信责任追究制度,对弄虚作假者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确保综合素质材料真实可靠。
8.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如何具体组织实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市、区(县)、学校三级管理。市教委成立天津市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委员会,负责全市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各区(县)要成立由教育行政、教科研和教育督导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本区(县)的工作,要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区(县)常规工作中,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学校要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常规工作结合起来,将办学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统一起来。
二是建立管理平台。建立天津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采集与管理全市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数据,并在高等院校招考时向其提供档案数据。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对学生实施素质测评的直接目的在于正确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年评优评奖、扶困助学和推荐就业提供依据,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德、智、体、能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第二条 素质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品德、学业、文体和能力四个方面。
第三条 素质测评成绩的构成比例为:品德测评占15%,学业测评占65%,文体测评占10%,能力测评占10%。
素质测评成绩总的计算方法为:
素质测评得分=品德测评得分×15%+学业测评得分×65% +文体测评得分×10%+能力测评得分×10%。
素质测评总分为各学年测评得分之和,其中各学年所占的比例:专科为第一学年为30%、第二学年为30%、第三学年为40%,本科每学年为25%。
各班依学生学年综合测评得分的高低及名次进行评优评奖,学校和学院依毕业生综合测评总分及其名次进行就业推荐。
第四条 实施综合测评必须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原则。
第五条 综合测评适用的对象为我学院国家计划内全日制本专科学生。
第二章 品德表现测评
第六条 品德表现测评满分为100分,由基本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测评分、奖励测评分和扣分四部分构成。其中:基本分占50%,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测评分占20%,奖励测评分占30%。品德表现测评得分的计算公式为:基本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得分+奖励分-扣分。
第七条 品德测评基本分满分为50分。评估的内容包括如下五大项:
(一)政治与思想表现。主要包括:对待四项基本原则的态度,对时事政治的关心程度,参加各种政治学习活动和两课教学活动的态度和表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
(二)法纪与集体观念。主要包括: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表现,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和党团组织生活的自觉性,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态度和集体荣誉感。
(三)道德修养。主要包括: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方法和艺术,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表现,能否做到诚实守信,谦虚谨慎;说话和气,待人有礼;尊敬师长,尊重他人;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男女交往,举止得体;遵守文明守则,化学化工学院学生会办公室制
游行示威或聚会者,视其情节扣20分以上,并按国家有关法律法令处理。
(二)政治学习、组织生活、年级集会不经请假而缺席者,每人每次扣10分。(三)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党(团)纪国法者,受院通报批评者扣6分,受学校通报批评者扣10分,受警告处分者扣15分,受严重警告处分者扣20分,受记过处分者扣30分,受留校察看处分者扣40分,受开除党籍、团籍处分者扣50分。同一错误行为同时受行政和党(团)纪律处分者,按最高级别扣分一次。
(四)在学校组织的校纪校风检查中被通报的每次扣10分。
(五)宿舍内务差,受学校批评,宿舍每人扣5分。
第三章 学业表现测评
第十一条 学业表现测评满分为100分,由基本分、奖励分和扣分三部分构成,其中:基本分占85%,奖励测评分占15%。学业测评得分的计算公式为:基本分+奖励测评分-扣分。
第十二条 学业基本分根据系专业的特点参照以下计算公式:
个人学年成绩平均分(不包括英语、计算机)÷班学年成绩最高平均分×100×85%
第十三条 学业奖励分的适用条件和标准如下:
(一)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有CN或ISSN登记号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者,每篇按市级(指设区的市)、省级、国家级(核心、权威刊物)分别加10分、15分、20分,同一篇论文被多家刊物转载或多次学术会议采用,在按最高等级刊物的标准计分一次的基础上,可适当加2分。同一论文为多人合作者,按第一作者得分高于其他作者的原则进行分配。凡需要加分的学术论文,必须提供登载刊物原件或学术会议信函,并经有关专家鉴定文章的性质和级别。
(二)在英语四级统考中,604分以上者加8分,426分以上者加6分;在英语六级统考中,426分以上者加10分。仅通过当年加分。
(三)计算机统考过一级者加6分,过二级者加8分。仅通过当年加分。
(四)普通话水平测试、健美操和各类职业技能过级者均不给加分。
(五)各项奖助学金均不属于学业奖励分项目。
(六)学业奖励测评分的折算公式为:
本人原始奖励分÷班级最高原始奖励分×100×15% 第十四条 学业扣分的适用条件和标准如下:
(一)凡考试作弊者,除在其品德测评中扣分外,在学业中另扣10分。(二)每旷课1节扣2分。安排有晚修课课程的班级,旷课者每晚扣1分。
第四章 文体表现测评
第十五条 文体表现测评满分为100分,由基本分、奖励测评分和扣分三部分构成。其中基本分占50%,奖励测评分占50%。文体表现测评分计算公式为:基本
化学化工学院学生会办公室制
(一)表达能力。主要评估:普通话朗读技能,演讲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三笔字书写技能,汉语写作技能,外语表达能力。
(二)社会工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主要评估:从事社会工作的计划、组织、指挥、管理等能力,进行人际沟通和协调的能力,进行宣传鼓动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能力。主要评估:从事课件制作、科技制作的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
(四)科研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能力。主要评估:开展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的能力,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发现新事物、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以上四项,根据学生的现实表现,A级计45分,占班级总人数的20%;B级计40分,占班级总人数的70%;C级计35分,占班级总人数的10%。第二十一条:能力表现奖励测评分的计算公式为: 本人原始奖励分÷班级最高原始奖励×100×50% 能力表现奖励(扣)分的适用条件和标准如下:
(一)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非学术性文章和文艺作品者,国家级刊物每篇加10分,省级刊物每篇加8分,设区的市级刊物加5分,县和不设区的市刊物每篇加3分;在校报上发表文章者,每篇加4分,发表简讯、消息者,每篇加2分。在其他没有发行号或准印证号刊物(如学生主管部门或学生组织经办的刊物,(如学生主管部门或学生组织经办刊物,比如《西江读书》)上发表文章者,按校级、院级分别加3分、2分。被学校广播站、学校和学院墙报所采用的稿件每篇加2分,但宣传干部、记者、通讯员向广播站、学校和学院墙报所投稿件,从第11篇开始计分。凡在没有发行号或准印号刊物及其他媒体上发表稿件的加分,累计不得超过25分。以上发表的作品如为合写,则把该文所得分值按比例拆分。
(二)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教学竞赛活动,参加者(完成全过程)每次加2分,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者,校级分别另加10分、8分、6分、5分,院级分别另加6分、5分、4分、3分。其它与职业技能训练有关的各类竞赛活动(如朗读、演讲、书法、形象设计等),参加者每次加2分,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者,省级的分别另加18分、14分、10分、6分,市级分别另加10分、8分、6分、5分,校级的分别另加8分、7分、5分、3分,院分别另加6分、5分、4分、2分。同一项活动在同一学年中被不同部门授予奖项者按最高奖项分数计分。
辩论比赛中最佳辩手每次另加2分,如果同一个人获得多次最佳辩手的,最多可另加6分。
(三)参加各种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和社会调查报告评选者,每次加2分,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者,国家级的分别另加20分、15分、12分、9分,省级分别另加15分、10分、8分、6分,市级分别另加10分、8分、7分、5分,校级分别另加8分、7分、6分、4分,院级分别另加6分、5分、4分、2分。同一项活动在同一学年中被不同部门授予奖项者按最高奖项分数计分。
(四)参加科技成果展览评比、竞赛活动者,每人每次加2分,获得一、二、化学化工学院学生会办公室制
(处)和学院联合负责监督管理,学院和各班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 学院成立院、年级和班综合测评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小组的人员构成和职责如下:
(一)学院素质测评工作小组由学院主管领导、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学生党支部、分团委和学生分会主要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1、组织部署系素质测评工作;
2、对各班素质测评工作实施监督和指导;
3、裁决素质测评纠纷,做好素质测评过程中的思想工作;
4、审定上报素质测评结果(包括登记表格和电脑软件)和评优材料。
(二)班素质测评小组由班主任、班长、团支书、学生干部代表、普通学生代表(非班干、团干、学生干部)组成,组长由班主任担任,其主要职责是:
1、评出本班同学品德表现、文体表现和能力表现的基本分。
2、审核素质测评各方面的基本分、奖励测评分和扣分,上报素质测评有关材料。
3、做好素质测评过程中的思想工作和与素质测评有关的其他工作。第二十四条 素质测评按如下程序进行:
(一)个人总结。每个学生必须按照素质测评四个方面的内容,认真写出一学年的书面总结,按照本条例中的规定实事求是地提供德、智、体、能四个方面奖励分和扣分依据,并在班素质测评小组总结会议上作汇报。
(二)评议与评分。班素质测评小组全体成员在听取个人汇报以及阅读个人总结和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该同学平时的表现进行评议,按照本条例的第五条、第十四条、第十八条的规定,以无记名的方式,分别评出品德表现基本分、文体表现基本分和能力表现基本分,并计算出平均分,最后让班主任再次审核。
(三)扣分由班级素质测评小组依据学校和学院有并通报材料和活动签到情况再次核算。
(四)班级测评小组依据以上各项计分,并排定各人名次。
(五)审核。班组素质测评小组认真负责、客观公正地审查核准每一位同学各项素质测评的基本分、奖励测评分和扣分,发现错漏者,有权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更正。
(六)公示。班级素质测评小组经过审查核准和换算后,将素质测评成绩(含德、智、体、能四个单项和合成总分)向班级全体同学公示,听取广大同学的意见。公示可以用口头方式,也可以用书面方式。同学自公示素质测评成绩之日起三日以内,对素质测评结果如有疑问,可向班级素质测评小组提出。经过复查,确有错漏的,经系复核批准,予以更正。经公示无异议后,各班将素质测评结果的打印版和电子版一起交院辅导员。学院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将素质测评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3天。
(七)审批与备案。系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对各班的素质测评机构和评优结果进行审定,填写好有关表格及材料后由系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后上报学校学生工作部(处)。
为进一步开展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素质、努力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怀化学院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系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测评,目的在于正确评价学生的德才表现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引导学生以学为主,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第二条 综合素质测评旨在鼓励学生以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和健全的人格为目标,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努力实践,在达到大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包括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部分。基础性素质是指学生在第一、第二课堂中培养起来的一般性素质,包括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学业表现、人文素质表现和身心素质表现四个方面。发展性素质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及自我教育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现综合能力和创新实践的综合素质。
第三条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每学年一次,时间为每学年的九月至十月(大一新生不参评)。学年综合测评成绩以量化分数体现,其中品德行为表现、学业表现、人文素质表现、身心素质表现及发展性素质表现五个单项分在总测评分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50%、5%、5%、10%。其计算公式为:学年综合测评总分=品德行为表现原始分×30%+学业表现原始分×50%+人文素质表现原始分×5%+身心素质表现原始分×5%+发展性素质原始分×10%。
第四条 综合测评成绩是全面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作为学生大学学业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材料记入档案,是学生就业推荐的主要材料之一,也是学生当年奖助学金、“三好学生”等各项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
第二章 品德行为表现测评
第五条
品德行为表现测评是对学生思想品质、集体观念、学习态度、组织 纪律等方面进行的测评,由基本分、加分和扣分三部分组成,累计得分为该部分原始分。
第六条 品德行为表现分的基本分为60分,每个同学都可有此基本得分。第七条 品德行为表现的加分有如下3项(加分累计不能超过40分): 1.被评为系级“文明宿舍”称号的寝室,每次每个成员加1分,所在寝室寝室长另加1分,获得校级“文明寝室”称号寝室,每次每个成员加2分,所在寝室寝室长加3分(重复加分的,只算最高分一项);
2.积极参与社会、学校、系、班级组织的各类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全年无旷活动者加5分;
第八条 品德行为表现的扣分有如下三项(扣分累计不超过20分,达到处分程度的按第九条执行):
1.不参加升旗、早操、晚自习或此类活动迟到、早退,每次扣1分。2.上课迟到、旷课,不参加会议,每次扣1分。
3.不按时完成宿舍值日任务,宿舍床铺、日常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不按要求摆放及处理,每次扣1分。
第九条 因违反纪律受到各级处分的,品德行为表现按以下标准扣分(累计扣分不超过30分):
1.受留校察看处分扣30分; 2.受记过处分扣25分; 3.受严重警告处分扣20分; 4.受警告处分扣15分; 5.受学校通报批评扣10分; 6.受系通报批评扣5分;
7.其它违反校纪校规和有各种不良行为的情况,各班可根据系里的处理意见实施扣分。
第三章 学业表现测评
第十条 学业表现测评含课程得分(体育课程除外)与学习加分两项,合计得分为该项原始分。
1.课程加权平均分=Σ(课程成绩×该课程学分)÷Σ课程学分,由教务干 2 事、班主任、学习部成员和班级学习委员一起核算。课程得分包括本专业应考的所有必修课、选修课;不及格课程按实际分数计;考查课程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分别折算为90、80、70、60、50分纳入测评。若有补考课程,补考合格课程成绩以60分计,补考不合格课程成绩按本次补考实际分数计;考试作弊课程以0分计。
2.学习加分
①专科通过CET-3加10分、本科通过CET-4加10分;本科通过CET-6加20分。
②参加专业类、英语类等学科竞赛,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加30、20、15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加20、15、10分;获校(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加15、10、5分。
第四章 人文素质测评
第十一条 人文素质表现测评主要对学生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素质进行测评,测评得分由基本分、加分、扣分组成,累计的分数为该项原始分。
第十二条 人文素质表现基本分为60分,每位同学可得此基本分。第十三条 人文素质表现的加分有以下9项(累计加分不超过40分): 1.代表学校参加省级及其以上文艺、演讲、辩论、征文等比赛获一、二、三等奖分别加20、15、10分。
2.参加校级文艺、演讲、辩论、征文等比赛获一、二、三等奖分别加10分、8分、5分。
3.学校广播站、礼仪队、艺术团、记者团、校报编辑部等团体的成员,由所在团体负责老师考核合格给出意见可酌情加分,但最高不能超过3分。
第五章 身心素质表现测评
第十四条 身心素质表现测评,包括身体素质分和心理素质分两项,满分100分,即身心素质分=身体素质分+心理素质分。计算所得分数为该项原始分。
第十五条 身体素质分满分为60分,包括体育课程成绩分及参与体育活动加分,即身体素质=(体育课程成绩×70%+体育活动分)×60%。
1、体育课程成绩记分方法
有体育课的班级,体育课程成绩按教务处登记的成绩计算;无体育课的班级,体育课程成绩项按70分基本分计算。
2、体育活动分记分方法
①此项旨在评价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
②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锻炼出勤率达到98%以上并表现认真者,可获得此项基本分18分。
③积极报名参加校级及以上运动会,积极参加体育类活动比赛,每项加3分,重复项目最多加分不超过5分。参加运动会及体育类比赛获奖,每项加5分,重复项目最多加分不超过10分。
④全年旷早操、旷体育类活动达5次以上扣10分。
第十六条 心理素质分满分为40分,包括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和心理素质状况。即心理素质分=心理健康活动分+心理素质状况分。
1、心理健康活动
评价学生参与心理普查、心理健康活动征文、心理咨询以及其它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情况,最高分为20分。此类活动评分不纳入发展性素质测评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分。积极参与全部心理健康活动记满分,旷活动者酌情扣5~10分,由心理健康部根据日常活动记录加扣分。
2、心理素质状况
评价学生对环境的适应程度;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应变水平;在学习、生活中的吃苦精神以及在情感、人格、个性等方面的健康情况。最高分为20分。此项由各班组织同学评议产生。
第六章 发展性素质测评
第十七条 以学生实际所获得的荣誉和奖励证书为评价的依据,满分10分。评价项目如下:
1.创新创造能力 ①科技竞赛
参加校级以上科技竞赛获一、二、三等奖分别加10分、8分、5分。参加系级科技竞赛获一、二、三等奖分别加5分、4分、3分。
②科技成果
经院系两级科技部门审定的学生科技成果、在正式出版物(指有正式批号的出版物,下同)上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在省级以上正式出版物上发表文章加10分。在本校校级正式出版物上发表文章加5分。
2.组织管理能力
担任校级、系级学生干部,校广播站、校记者团、校级系级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负责人满一年,工作表现良好,可按考核等级优、良、合格分别加5分、4分、3分,考核不合格不加分。担任系级以下班干部、寝室长等学生干部按考核等级分别加3分、2分、1分。
3.操作技能
包括英语、普通话、职业技能、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凭证书分级别给予3~5分的加分。
4.考证
评价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情况,教师资格证、程序员证、驾驶证等,凭证书加5~10分。
5.特殊表彰
由各班级推荐,对学生的特殊优秀表现给予加分。
6.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被评为省级以上积极分子加5分,被评为学校、系积极分子分别加3分、2分;所撰写的调查报告获省级以上奖励,加5分,获学校、系奖励加3分、2分(同时获积极分子称号和调查报告奖励的只加一项最高分)。
以上项目重复加分总分不超过10分。
第七章 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成立系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委员会,负责全系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工作的统筹安排和管理。学生工作办公室具体主持综合素质考评的日常工作。各班班主任负责成立由班委会、团支部及学生代表组成的综合素质测评小组,并结 5 合各班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班级综合素质考评小组”为临时机构,由班委、团支部、一般同学等各层次的学生代表组成,在进行评议时经全班同学选举产生。“班级综合素质考评小组”成员人数占班级人数的20%。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委会和团支部负责平时的记实考评工作,评议工作由“班级综合素质测评小组”具体实施。综合素质测评的依据由学生本人、学生分会和团总支等部门提供。测评实施过程中的所有加扣分项目都必须凭原始依据实施。原始依据应整理归档。测评程序由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委员会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安排实施。基本程序包括宣传发动、学生自评、班级考评、系综合素质测评委员会审核、结果公示及上报。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充分体现肯定性、激励性,使语言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鼓励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施展才华,努力创新。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可以延迟评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在恰如其分地给予学生公正评价的同时,要注意鼓励性语言的应用,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拒绝指正性、否定性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要掌握好表扬性语言的度,防止教师过度的激励性评价造成学生的自我感觉良好,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产生低估,使激励性评价在学生的心中贬值,使学生不能正确的面对挫折,造成情感上的偏差,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进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评价要充分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正确把握学生自尊心形成的独效性,适当的应用对比性评价。在给予优秀学生高度评价的同时,激励其他学生要向优秀学生看齐的意识,以榜样的作用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另外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本身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如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求学生对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进行评价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学生间互评。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人手,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2.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体现个性化和差异性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评价促进活动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并能给其他课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中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每个人的天赋、兴趣、爱好、性格、品质都不尽相同,所以一定要善于挖掘每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能用固定的尺度和框框去评价学生,不能要求学生都十全十美,那只能培养出平庸的“人才”。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注意评价的差异性,这样才能深刻地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基本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差异性评价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有言语、数理智力这两种智力以外,还有其他几种智力,即:空间关系智力、节奏智力、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所以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单一评价是不客观的。正如传统的考试、测验也许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好的预测性,但对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潜力和表现没有什么预测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对待每名学生的评价都应采用相对适应的方法,旨在承认差异,相信每个学生独特的智慧和潜能。在评价过程中正确识别学生的发展差异,是评价能否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关键所在。
3.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应突出发展性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评价的方式应以学生的发展与评价目标。评价的效果要能产生情感的互动,评价的内容要儿童化、理想化,应努力的体现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现今的评价方法很多,按评价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按评价的参照标准可以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还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方法。但无论何种评价方法都必须重视一般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考核,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考核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综合实践活动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求乐趣,在乐趣中见真知,所以要强调形成性评价。评价要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以评价的手段调节和完善实践活动,正确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和人文价值结果,实现情感、态度的重塑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的最终结果,要实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指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绩效的目标,使学生本身建立起“自我剖析系统”。
无论何种评价都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所以发展性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体系中至关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发展性学习评价强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应该淡化学生发展过程终止时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评价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它也体现了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正确道德取向的形成。发展性评价的前提条件是要熟悉和了解学生,要读懂学生,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孩子的价值观去衡量学生,要蹲下来观察学生,要把语言说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去。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性评价要拓宽到对学生的情感和日常行为评价的领域,对学生的品德、兴趣、动机、意识、精神、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要准确把握、正确引导、科学指正。
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
培养具有实践精神、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是每一位教者的目标。敏锐的抓住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发明的萌芽,鼓励他们积极投入于实践创新的生活中去,是每一位教者的着眼点。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教者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而积极的、友好的、客观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在活动中大胆实践,勇敢创新,对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创新起到了指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差异性,重视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突出“评价的鼓励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关注“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和活动中的态度,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是否有创新表现,而不要仅仅重视最后的学习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具体应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档案袋评价、设计工具评价几方面入手。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操作如何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的被评价者,也是评价者,他们又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他们活泼、天真、有思想,有着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他们在自评、互评或对小组进行的评价中,充分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体现着自己的价值观。恰当地使用这些评价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一,学生自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对于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成果、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有着自己的观点,或欣赏,或失落,或信心十足,或有点不如意,这些都会以自评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句简短的话语,一句鞭策性的语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每个人的自评不相同,一个人不同时刻、不同活动的自评也不相同,这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
学生自评时,应侧重对活动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重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实践体验和情感撞击,使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是自评中的一句肯定性的话语、一句激励性的言语,为自己树立了再次实践的勇气,指导学生再实践,再创新。
第二,学生互评。在丰富多彩的综合时间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还会不断接受各种新的刺激,遇到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变换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从而解决了问题。在次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主动的、而友好的、客观的学生互评正是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肯定,使学生体验到了参与实践的喜悦,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创新突破提供了动力。学生互评时,要积极地挖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认识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如实的、友善的评价:“你真棒!你的观察能力可真强!”“你设计服装真新潮,色彩鲜明,我很喜欢。”“××最棒,他做事执着,有耐力。”“××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但地方口音太重,今后要注意改正。”要让学生积极评价,乐于评价,乐于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可在评价中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乐于挑战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能综合所学知识,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学生对小组的评价。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一过程是一个互学、互教、互帮的过程。因此小组同学有没有凝聚力、有没有实践能力、有没有创新精神,成了学生对小组评价的着眼点。此外,还应指导学生的态度、动脑筋的程度、合作性、知识性、技能性几方面对小组同学进行整体评价。强调综合性的评价,提倡全面的评价,使学生为自己所在小集体的成功感到喜悦、为小集体的不足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的评价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为以后的实践积累了经验。对于学生的情感来说,这也是一次情感沟通的升华,可有效地指导了今后的实践创新。
2. 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教师评价应强调“两个侧重”
第一,侧重观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着力于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而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都是在动态地变化和发展着,而教师就应该随着这种动态变化适时地进行评价,这种适时的评价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影响很大。在积极情感的带动下,学生能够愉快地、积极地、有创意地去完成以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教师的评价应是及时的,关注性极强的评价。这就是要求教师要侧重观察,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注意发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注意发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注意捕捉学生的创新举措,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注意及时纠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他们一起品位成长的快乐。
第二,侧重语言的艺术性,激励学生创造、发展、创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感情沟通、碰撞的过程。这种评价可能是一个灿烂的微笑,一阵热烈的掌声,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中肯善意的批评……但,这是肯定,是点拔,是启发,是鼓励……他激励着学生的创造、发展、创新、可见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啊!其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作用更是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公正的、公平的、美妙的、坦诚的、富有激励性的,如春风化雨一般细致入微,如动听的琴声一般扣人心弦。这样的语言,可提高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点燃学生的自信之火,使他们积极地投身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并能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3. 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应建立在持久的、朋友式的家长评价
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物质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特别关注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除来自于学校、社会外,还来自于家庭,学生更需要来自家庭的关爱。因此,家长评价是指导学生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因素。这种评价应是持久的,因为长期的观察可以使家长清楚地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个性进行评价,可对孩子进行鼓励、指导和帮助。这种评价形式应是朋友式评价,因为孩子们更喜欢与家长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提倡互相关心、平等互爱和坦诚沟通,不喜欢封建的“家长式的管理”。有了亲情做基础,再用友情去浇灌、去沟通,这样的家庭才是最融洽的,这样的教育才是最有“亲和力”的,这样的评价也才是最有指导性的。
4. 设计工具评价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
评价工具可以是教师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设计的。都是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我们倡导以档案袋的方式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材料不间断地放入自己的档案袋。如:活动成果的展示材料、应用资料的展示材料、自我反思的展示材料等,以此来展现活动的全过程。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看,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这对以后的发展也是一个激励,一个促进。从而使自己更加热爱学习,热爱探索,热爱实践,热爱创新,愿为自己的档案袋中装入更加璀璨的一页。这实现了档案袋评价的指导性。但我们更提倡学生独立动手设计评价工具。因为设计工具本身就是动手实践,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正是在实践中创新的一种表现,评价中所使用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起到了促进、指导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激励学生创新学习和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的评价都是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持续健康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励学生的创新学习和创新实践为目的的。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无论是活动主题的提出,活动目标的确立,乃至整个活动的过程都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创新的意识及开放性的思维,而教师起到组织、引导,指导和评估的作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似乎学生在“动”而实际上从活动的设计,每个过程的进行都是老师在“导”,如何引导、指导、评估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情感,教师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应是心中有数的。
学“方法”重“体验”。转变落后的评价理念,不再以单纯的考试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再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和成果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关注学生参与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的过程。
2.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满足学生积极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采用的是教育性学生评价模式,既以促进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以个体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为评价标准的学生评价,强化了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侧重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在验收“成果”时要融入欣赏。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本展示、实物展示”,诸如:图文并茂的展板,多媒体演示,网页以及小创造、小制作等物品。而当我们验收实践活动的成果时远不止这些,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主题,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孩子会产生出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我们要学会欣赏,善于欣赏,在评价孩子的实践活动成果时,要更新观念,要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孩子作品中所渗透的个性化的哪怕是非常微弱的星光。
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时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满足学生创新心理需要,如“实际操作”、“制作科技作品”、“开展小发明”、“科学调查”、“组织考察”、“撰写科学论文”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创新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我们又以某一具体的细小实验,“一个小作品”或“一个简短的小报告”中观察、发现、比较、评估、欣赏,在肯定中去欣赏,在评估中提出建议,创新意识往往随着实践的过程产生突破旧的习惯思维障碍,找出新的、更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只有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促进了学生手脑并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在验收成果时融入欣赏,满足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第二,在评价中注意引导反思。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学生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互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心理得到了满足,这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研究的自主性,使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增强。学生在展示“实践成果”时,会对自己的所得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精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自评和互评,使学生对实践活动进一步总结和反思,我们在评价时积极鼓励,肯定成果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反思。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从实践活动的设计、主题的选择、活动过程、活动所得和评价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学生自由表达思想,表露感情,表述观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树立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教师在评价中也应及时反思,即要以一个欣赏者的心态关注每一个学生,又要以不同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既激励创新动机和情感,又要防止学生自我陶醉和盲目乐观。教师在评价中及时引导学生的反思,使学生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又从未来社会需要发展出发,评价学生不求全责备,简单套用标准,而是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发展学生的天赋和特长。
四、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如何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改进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进步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改进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活动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凭借反馈反思,挖掘新的课程资源。评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它不再是外在于教学与学习的环节,它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三者是同时发生和发展的。课程展开的过程实际上是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的过程。在每一次活动领域结束后,通过讨论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反思在实践中的得失,教师则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并依据反馈信息,恰当地规划未来的活动。学生与教师在不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中可能会产生新的主题与挖掘新的资源,而且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难以预设的问题,将会形成更多的探索的空间,这样无疑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领域与时空更加广阔,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与生成性,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更富有成效。
第二,全方位评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要改变长期以来的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改变学校教育始终围绕考试转、只以分数定成败的局面,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重大挑战。同样的学生在同样的环境下上课,前一节的教师还在为学生不举手发言而发愁,而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却争先恐后地研究讨论,各抒己见。只所以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能够充分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评价也不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是强调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动手实践的能力,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教师提供一个专题让学生研究,专题涉及的知识广泛,学生围绕专题搜索信息、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专题性的研究和团队式的成果汇报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他们会积极地寻找所需要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人是具有巨大潜能的,只要条件适宜,这种潜力就会释放出来。这时加上自评、互评、档案袋评价及教师的、家长的、社会上的评价,使学生有效的发现和发展潜能,自然使教学实效显著。
2.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强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把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目标,而在多元化的评价下,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参与学习的热情特别高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综合性评价拓宽学生的视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表达和交流,它能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观察、去思考,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而综合性的评价从学生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是否努力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是否主动提出设想,从学生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重视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只要学生在活动的过程总,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给予积极的评价。评价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而这些更激励学生将生活世界中的个人、社会、自然等要素彼此交融,汇织成一张网,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的有机联系和内在整合,涉足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融合。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的发展。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必须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评价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改进和学生全面发展,并促进其他课程不断完善与发展。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确立正确的评价取向,注重主体性人格的张扬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体验成功、感受进步中得到激励,让每一位学生获得自信。要把评价作为学生感受成功、烦恼和挫折的主要参照物,要充分的认识到积极的评价会有效的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增强。
关键词:综合实践,综合素质,学习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光富,李森,金玉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11-01.
研究者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定义为:立足学生发展本位,综合、系统评价学生在各阶段、各方面的总体发展状况,并为开展适合的教育而进行的教育评价的循环过程。
综评模式从内涵上讲有两个主要部分:评价内容,包含爱党爱国、团结守纪、文明礼貌、学习能力、劳动态度、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十个方面。评价方法,包含定量的分数评价和定性的描述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以学生成长档案袋内容为主要依据,采取自主评价、他人互评、选择权赋予评价、多元智能评价等评价方式。
综评模式是一种可操作、可深入探索的教育评价方法,从教育价值的取向上来看,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
一、目标取向:注重“育人”,
兼顾“选人”
(一)泰勒的传统教育评价思想
现代教育评价之父,拉尔夫·泰勒(美国)认为,“教育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活动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泰勒评价模式有一个预期的教育目标,在过程中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努力实现教育目标,会产生两个结果:达到预期目标和未达到预期目标。显然,这是对学生是否达到教育目标要求的结果性选择,基本属于封闭式的阶段评价。
(二)综评模式的操作实践
综评模式兼具选人与育人的导向性功能,在义务教育阶段,综评模式引导对学生开展“确定弹性目标—实施教育教学—开展教育评价—分析目标达成度—再次确定弹性目标”,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发现,石柱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以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评价目的是为了找出学生继续发展的方向和方法,要求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合理分配评价权重,给予学生自主评价的权力。这一系列的评价操作是为了培育每一个学生,从客观上抑制了评价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过重选拔取向。
当然,在初中升入高中的过程中,综评模式也发挥了应有的选人作用。综评模式中规定“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10分的总分记入学生初中升高中考试加分”“综合素质特优学生可直接保送进石柱中学读书”等。研究者认为,石柱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在目标取向上侧重于育人,由于受到县域内落后社会经济的制约,导致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仍旧阶段性地偏重教育的选人价值取向。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综评模式的评价和促进作用将会更有力度,其育人价值取向会得到更大彰显。
二、功能取向:倡导“扬长”,
正视“补短”
(一)“扬长”与“补短”的教育旨趣
管理学上有一个通俗的例子,叫做“木桶原理”,也称为“短板理论”。这一理论也时常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被应用,教师指责某某学生这里不好或者那里不行,或者偏爱哪一个学科,结果可能是坏的没有变好,好的却可能变坏,适得其反。
在综评模式的思维里,我们可以将木桶里的“水”换做棉花,或是阳光、空气。试想,如果一个拥有短板的木桶装满了棉花,它也一样满满的,很充实。假设生活里只有容易流失的“水”,拥有短板的木桶也只能补缺短板,才能变得充实。现实是不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曾说:“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数学,逻辑,音乐,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内省和观察。以此衡量,‘差生’几乎不存在。”人至少拥有九种智能,且每个人都有优势智能组合,“木桶与水”的组合只是其中的一种。
(二)“扬长”与“补短”的价值诉求
综评模式在基础教育研究者倡导的“扬长教育”理论指导下尝试寻找突破。“扬长教育”主张“为了每一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我们举例假设一个发展中的学生拥有较好的体育运动基础,身体条件比较优秀,但是却有口吃的毛病,那他可能会成为一名运动员或者与此相关的从业者,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原本条件给予培育和评价,而不是企图使他成为演说家,在没有成效之后还要给予打击或者放弃对他的教育。研究者认为,能力基础上的个别“短板”对个体的正常学习生活并不会起到破坏作用,反之对“长板”的重视能够激发他的学习热情,体现出学生追求个性绽放的价值。
班级授课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对于大面积培养人才的需要,它的优点固然重要,然而它却有着先天性的缺点。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限制,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整体的情况,就需要进行统一的控制和安排,有时控制是过多的。这样整齐划一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它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班级授课制使几十名年龄相近,但兴趣、志向、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接受统一的教学内容、方法,按统一的进度授课,无法照顾学生个体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情绪体验。
综评模式主张对学生进行扬长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绽放。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创造机会使得学生学会表达自我、锻炼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还应拓展学校教育的接触面,使学生走向社区、街道,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可举办各种兴趣班、兴趣活动小组等,开展实质性的活动与锻炼,使学生的长处得到发现和进一步发展。
三、结构取向:坚持“一体”,
摒弃“间断”
(一)传统学生评价在结构上的缺陷及影响
基础教育现行的管理机制中缺少一以贯之的跟踪考评方法。单以升学为例来说,学生在小学时的评价结论往往不能够带到中学,或者只是在入学的时候以“成绩单”作为依据;初中学生升入高中时,以中学升学考试成绩为准。其他诸如学生在小学的发展评价极少会被带入到中学作为教育学生的参考资料,这是教育过程中学生评价基础资料的间断。
基础资料的间断会带来诸多不良后果。第一,对学校而言,会带来学生管理上的工作繁琐与信息缺失。一个成长中的学生必然会有许多发展变化,在低一阶段生活学习的评价信息不能带到高一阶段作为评价参照,使得高一阶段学生评价者必须重新从最细微之处认识了解学生,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若忽视学生细微信息的收集,那么学生评价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第二,对学生而言,对学生缺乏发展性评价的资料。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有高低起伏的,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发展性地眼光,一个学生从70分考到80分和一个一直都得到80分的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不同的。学生评价的结构性断层对学生发展极为不利,不能够给予后进的学生以充分的鼓励认可和指导,也就相应缺少了帮助挽救表现为下降学生的有效措施。
(二)综评模式的实践探索及效用
为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综评模式选择了一体化的评价结构。一体化评价的载体是学生成长档案袋,即采取档案袋评价方式。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档案袋评价受到了高度重视,也非常值得自主创新学习评价借鉴。
通过档案袋评价使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的设计,学会选择,学会反思。在成长记录和作品展示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评价标准来判断自己所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使学生有了自我展示和自我评价的机会。其次,档案袋为教师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发展与个性特长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心智潜能准确地了解和成长目标恰当地预期,将因材施评与因长导学融合在一起,提高评价的效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做最好的自己”,对传统评价方式的改变与对新评价方式的探索实践毋庸置疑。然而,综合素质评价模式的发生、发展都需要学校和教师有一定的经验和技能储备,它是需要组织性和系统性的评价策略。因此,在操作层面应关注评价模式的时效性,这样,才会发挥评价本身的应有功效。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推荐阅读: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总结09-20
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简短06-09
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09-15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3年)06-15
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09-15
小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优秀07-26
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之我见12-16
浅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经验12-17
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文07-04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