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就业意愿护理专业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了解分析护理专业学生社区医院就业意向及认知情况。方法选择某职业院校600名护生,采用自制社区医院就业意向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生的社區护理就业意向率较高,但就业意向自主性较弱。本科生社区医院就业意向低于专科生。影响护生择业决策因素中,专科生受教师影响要大于本科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基层医院就业意愿护理专业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基层医院就业意愿护理专业论文 篇1:

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问题既关乎国家发展问题,也关乎专科生个人发展的民生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阐明专科生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了解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分析影响其基层就业不足的各种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医学专科生;基层;就业

近年来,医学生的就业模式由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模式转变。这种新的模式,一方面为医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使得医学生就业难度日益加大。许多专科毕业生宁可留在城市当“蚁族”、“漂族”甚至“啃老族”,也不愿到基层工作。山西医科大学晋中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12年毕业生1861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如何拓宽专科生基层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他们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就业,更需要加大工作力度,以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

1. 调查形式

在对已就业的三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对我院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护理、助产、检验、影像、药剂、口腔工艺技术、农村医学、针灸、中医九个专业中随机抽取100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

2. 资料收集方法

(1)文献法:借助于网络、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进行了大量的论文检索和阅读工作。

(2)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内容涉及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意愿、择业要求和目标、影响基层就业的因素以及对基层就业的态度等方面。

(3)访谈法:通过对一些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进行访谈,收集相关信息。

3. 分析

(1)意向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我院有73.2%的毕业生倾向于到大、中医院就业,有意面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仅占8.3%,说明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没有从自身实际情况与医疗市场特别是大中医院的需求出发,来全方位地考虑就业问题。

(2)就业地域去向调查。调查显示。75%的毕业生倾向于到大城市及中小城市就业,3.5%的毕业生有去基层农村就业的意愿,愿意去中西部乡镇医院就业的毕业生仅占1.3%。总体趋势表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偏向大都市。

(3)基层就业问题调查。调查数据表明,由于主观原因造成毕业生不能深入基层就业的比例为51.2%。比如:不能适应、社会经验不丰富等;由于客观因素导致他们远离基层就业的比例为48.8%,比如待遇及环境差、信息接受慢等。说明学校应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为他们提供能安心在基层特别是农村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条件。

4. 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现实意义

由于眼高手低,造成许多毕业生“无业可就”和基层医疗岗位“有岗不上”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医学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拥有无私奉献精神,积极投身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近几年我国社区卫生蓬勃发展,国家积极倡导老百姓要“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正在为广大的医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在人才市场化的今天,高校毕业生,特别是高职高专学生到基层就业,是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种成熟表现,把大批高校毕业生吸引到基层就业,不仅是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时也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最佳选择。

二、影响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不足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1)社会传统观念制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传统的“面子”观作祟阻碍了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单位。许多毕业生及家长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发展缺乏正确认识,选择岗位的视野比较狭窄,他们对求职的定位,考虑面子的成分很大,认为到基层就业是无能的表现,这种传统观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积极性。

(2)基层就业配套措施不当。主要表现在:一是能真正解决毕业生后顾之忧的措施不多,如工资挂靠问题、后续发展问题等;二是部分措施因受地区差异、种种人为因素的影响难以实际执行,毕业生实际收益不多;三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待遇参差不齐,各类保险不完善,录用等手续不完备,管理不规范,①这些都影响了基层就业指导在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 高校原因

(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高校的专业很少有根据基层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的,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是以城市为导向的,重理论、轻实践,所以所培养的人才在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都不能适应基层工作对人才的要求。

(2)基层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一是基层就业指导内容过于片面,针对性不强。大多数高校多是从政治高度对国家基层就业政策进行宣传,缺少对基层环境的客观描述,缺少对有基层就业倾向的大学生的针对性指导,忽视对大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二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多停留在“喊口号”阶段,缺少对国家基层就业政策的针对性讲解。

3. 毕业生自身原因

(1)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基层意识淡薄。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出现误区,许多医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就业市场形势变化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仍然以“精英”的观念去就业,把择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医院,不屑于到地处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工作。

(2)把基层工作作为未来工作的跳板。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是为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认为到基层就业可以为进入仕途或升学等作铺垫,如可享受公务员考试优先录取、研究生考试优惠、缓解就业压力政策等。

三、促进医学专科生到基层就业的对策

1. 改革现行的基层人事制度,切实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针对当前专科毕业生下基层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建议国家制定行政法规,对专科生基层就业进行规范,切实解决他们在基层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包括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档案管理以及权益保障,等等,逐渐缩小基层就业与非基层就业的待遇差别,为他们办好事,做实事,解难题,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使基层吸引高校毕业生,为他们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创设环境,搭建平台。

2. 高校根据基层需要,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下功夫,必须及时把握基层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与基层就业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尤其是基层急需的专业及课程,培养知识技能全面、综合素质较高、动手能力较强的大学生,以满足基层对人才的需求。例如,针对基层对“大学生村官”的迫切需求,河南农业大学创办了我国首个“大学生村官”专业。医学院校要针对基层需要,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更多全科医学、社区医学及急救医学等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人才。

3. 制定相关改革及奖励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指导

高校应在规定的学生教育管理专项经费中,拨出专项费用,设立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基金,对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奖励;实施基层定向就业工程,凡自愿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签订面向基层定向就业协议后,在校期间可享受减免学费等待遇。高校应采取内容鲜活、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基层教育。高校应在校内营造有利于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校园环境,通过典型宣传、先进事迹报告等形式,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通过创办就业社团,开通就业QQ群和网络论坛,组织现场咨询和热线电话等形式,结合学校实际和毕业生个人需要,进行基层就业的个性化服务。同时,基层就业宣传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并贯穿于专科三年的整个日常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中。

4. 加强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降低就业期望值,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

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根据自身情况降低就业期望值。医学专科生应认真学习、了解和领会新医改政策,积极调整期望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追求和国家、时代的发展要求相结合,在基层锻炼自己成长成才。基层蕴含着大量的创业机会,大学毕业生要敢闯敢干,从基层干起,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个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Z].中办发[2005]18号.

[2]赵金秀.医学类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医学与社会,2005,(6).

[3]张忠生.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2).

[4]岩磊,王爽.对医学生到基层就业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5]梁琼芳等.医学院校为农村培养应用型卫生人才的思考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6).

[6]杨祖义.医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指导[J].教育·科学,2008,(20).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Z].2009-03-17.

[8]杨迪等.引导医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刍议[J].医学教育探索.2009,(3).

[9]刘廷辉,曹英慧.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问题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0]皮照兴,刘廷辉.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1]黄艳芸.当代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问题分析[J].医学信息.2011,(3).

作者:——以晋中学院为例

基层医院就业意愿护理专业论文 篇2:

护理专业学生社区医院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分析护理专业学生社区医院就业意向及认知情况。

方法

选择某职业院校600名护生,采用自制社区医院就业意向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生的社區护理就业意向率较高,但就业意向自主性较弱。本科生社区医院就业意向低于专科生。影响护生择业决策因素中,专科生受教师影响要大于本科生。

结论

护生应树立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贡献社会相统一的职业观念;高校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酌情增加社区护理课程内容,积极开设社区护理专业方向。

【关键词】护理专业;就业意向

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社区护理服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对上海某医学院校在校、实习护生进行从事社区护理就业意向调查,明确学院护生从事社区护理的态度,分析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以期对学院社区护理教育及发展提出依据及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2015、2016届护理专业学生共600人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参考国家教育部“关于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及其意向的调查”问卷及《社区护理》教材自行设计护理学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①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学历,②社区护理认识程度,③社区护理就业意愿态度等共25个题目。釆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医学院每一届分层抽取五个班,再整群抽取每一位护生,共600人。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6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100%。问卷的信度评价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用克朗巴赫a系数进行评定。在正式调查之前随机选取学院30名护生进行小样本预试验进行信度检验,发现问卷的总的克朗巴赫a系数为0. 878,可以认为此问卷信度较好。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年龄结构

本次调查的学生年龄在15-25岁之间占人数最多436人,平均年龄为15-22岁,占比例为72.64%,其次为22-24岁(17.38%)、>24岁(3.50%)和<15岁(6.48%);在所有的调查者中女性523人(87.17%),男性77人(12.83%)。

2.2 调查对象学历及学制结构

在所有的调查者中大专人数最多,共250人,占比例41.67±5.96;其次是中专(23.5±10.09)、本科(17.67±3.18)、硕士(0.17±0.17)。

2.3 调查对象的择业观念

2.3.1 影响护生择业决策的因素

针对周围人群对护生择业的影响调查中反映,父母对其影响最大,占比例55.21%,其次是社会,占比例为36.59%;接下来就是老师占比例 6.31% ,亲戚朋友占比例1.89%。

针对不同学历护理专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家庭及社会人员对其决策影响进行调查中,本科和专科学生受家庭和社会影响的总趋势基本一致,唯有一个较为突出不同就是,专科生受教师影响要大于本科生,比例为6.89%:2.82%。

2.3.2 护生社区医院就业意向

针对是否有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工作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大约32.57% 学生愿意到基层社区工作,大约49.25%表示暂时愿意,有14.39%学生表示只有自己在没有任何选择时候才考虑到社区服务,还有3.79%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到社区进行工作。

同时,针对不同学历结构学生对于是否愿意到基层社区进行服务展开调查,结果发现本专科学生情况还是存在差异的,其专科学生表示愿意比例大于本科表示愿意比例,表示暂时愿意比例专科也是高于本科,表示只有在别无选择时愿意和不愿意的比例本科都要高于专科。

2.3.3 护生社区医院就业的主要目的

针对上述护理学生对于从事社区工作的目的展开调查,结果发现以提高人群健康为目标的学生占比例最多,其次为为社区发展做贡献。

2.3.4 护生愿意或不愿意到社区医院就业的原因

护生愿意到社区工作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他们看中个人发展空间大,其次是专业对口和行业前景看好。仅仅有少量学生是因为不上夜班、容易调整岗位和社会地位和知名度高。

同时,护生不愿意到社区工作的原因主要是福利待遇低和工作环境不好。

2.4 社区医院护理工作与专业课程的联系程度

针对当前社区医院护理工作与自己学习的专业课内容联系程度开展调查,结果发现认为联系紧密占26. 32%,比较紧密占55.42%,联系不多占17.96%,没什么联系占0. 31%。

针对不同学历在校护生对社区医院护理工作与自己学习的专业课内容联系程度的比较调查,结果发现本科和专科生认为的紧密度总體趋势较为一致,但是认为非常紧密的比例本科低于专科(15.49%:29.37%)。

3 讨论

分析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就业意向影响因素,可以为今后社区护理教育方向提出建议,对社区护理事业发展及改革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在校护生对社区护理就业态度中,护生的社区护理就业意向率较高,但就业意向自主性较弱。分析愿意或比较愿意从事社区护理的护生可以看出,他们比较看重自身价值体现,而那些不愿意或不太愿意从事社区护理的护生,其主要因为经济和社区条件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对策,如护生自身应树立起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贡献社会相统一的职业观念;高校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酌情增加社区护理课程内容,积极开设社区护理专业方向,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应该改变单一的教育方法,积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政府部门应提高对社区医院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王琼.青海省护理专业学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调查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2.

[2]李佳佳.职业院校护生社区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D].吉林大学,2012.

[3]于海艳,黄巨恩,刘静,徐嵘嵘,何伯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04:104~106.

[4]曹玉凤,李向云,马姝.吉林省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及其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6,02:210~213.

[5]詹斌.将社区养老作为高职类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的新亮点[J].知识经济,2012,09:156.

[6]邓腊梅.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社区就业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3.

[7]邓丽欢.广东省高职护理专业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作者:路丽娜

基层医院就业意愿护理专业论文 篇3:

大学生求职之“城市依赖症”?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毕业生却宁可找不到工作也要“死守”大城市。基层单位对于人才的渴求与大学生“死守”大城市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成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件:大学生求职患上“城市依赖症”?

当代大学生有什么样的择业意向?河北大学设计制作了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在全国11所大学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和无记名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及行为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职业选择的价值取向是:三资企业、大城市受青睐。

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通常受一定的价值观念的支配,而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对就业单位的选择、职业选择标准和就业地域的选择等方面。

在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倾向上,三资企业位居榜首,成为大学生的首选,有27.8%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到三资企业去就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方面。有23.1%的大学生执着于选择党政机关。另外,有23.3%的学生愿意选择高等院校,有21%的学生愿意选择科研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仍受青睐,有15.3%的大学生志愿到这些单位去就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遭到冷遇,加起来不足12.1%。

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上呈现出明显的多重性。在多重标准中,学以致用、利于深造和待遇优厚是相对集中的因素。有46.3%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把“工作条件好,能发挥个人才干”放在了第一位;有23.4%的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有19.7%的大学生要求所选职业要“学习条件好,有利于深造”。

大学生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存在着固守大城市、开放地区,而不愿意去老少边穷地区的倾向。调查表明,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到沿海开放城市和直辖市作为自己未来安身立命的首选场所,达到35.9%和32.6%。另外,愿意回家乡的学生也只有3.2%。

分析:“十怕”让大学毕业生“死守”大城市

近年来,在大学不断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求职越来越难。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单位的人才缺口比较大。尽管各地按照国家要求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但是,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仍然不愿下基层就业。记者调查发现,尖锐的供求矛盾背后,是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主观上的“五怕”和客观因素造成的“五怕”共同造成的结果。

主观方面,大学生基层就业有“五怕”

从对求职大学毕业生及其就业指导老师的采访看,目前大学生们对去基层就业在主观上有“五怕”:

一怕“下去了”要“吃苦头”

记者采访的十几位大学毕业生,在谈及自己为什么不愿到基层就业时,尽管几乎都未直接表达,但言语中流露出来最大的顾虑还是怕到基层工作要吃苦。

一位高校负责学生就业的老师分析说,现今学校教育中“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奉献精神教育长期缺位,反而有意无意地代之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的反向教育。比如,仍有许多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老师在批评读书不努力的学生时,会用“恨铁不成钢”的口吻责备:“像你这个样子,以后只有当农民了!”“以后不吃苦受穷才怪!”难免会在尚未成熟的学生心灵上产生巨大影响。另外,随着我国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大学生们大多生活较为优厚,意志缺乏磨砺,难有勇气面对基层工作、生活条件差带来的艰苦经历。

二怕“丢面子”

原本就生于城市的大学生会因被人家说“在城里找不到工作”而怕丢面子,就连生于农村的学生也很怕再回农村。许多来自县城、农村的学生表示,上大学好不容易使自己“跳出山沟沟”,进入大城市,这是全家人都引以为荣的事。要是毕业再回基层,别人会说大学白上了,全家都会一齐失面子。

三怕“沉”下去就再也“上”不来了

一位不肯说出自己姓名和学校的男生说,他上大学的最大目的就是“混进仕途”。他说他在这方面一直有研究,知道组织人事部门有一个“选拔视野”。要是在城市单位工作,就始终会在这个“视野”之内,三两年混上个科级处级容易得很;而要是下到基层去,就脱离这个“视野”了,干得再好顶多也才能混上个乡镇干部。

四怕“下面的那份‘冷清’太折磨人”

外语专业的小李已在人才市场“泡”了很长时间。他对记者说,找基层的一些单位确实容易,但他就是不去。“到了底下要吃苦还在其次,最可怕的是到时想找个能说上话的都难。”

五怕过不了家长这一“关”

本科毕业生小肖是家中的独生女,工作至今未落实。她说,也曾冒过应聘外地基层单位的念头,可根本就不敢和父母说。“反正家里说了并不急着等我赚钱,有合适的工作就去,没有合适的就慢慢等,就算一直没工作也会养我的。而我要是自作主张找个不称心的工作,他们‘一口气都会没了’。父母说到这个份上,我怎么敢不听他们的话?”

客观因素造成大学生对基层就业有“五怕”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学毕业生们不肯到基层就业,除了他们主观上的诸多原因外,也有不少客观因素使他们心存疑虑,归纳起来也是“五怕”。这些原因暴露出了有关方面工作上的问题,所以更应引起重视。

一怕政策不落实让他们“上当受骗”

目前,各地按照国家要求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欢迎。但在执行过程中,不少大学生对于政策能否真正得到落实表示怀疑。

记者采访过程中遇到一位已经下过基层的杭州某高校女生小张,她谈起自己的经历就显得很沮丧。两年前她加入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队伍。她说,本来学校有规定,服务西部一年后报考研究生可免试入学。但一年后她报考时,学校却说现在的政策是考研加10分,但不能免试。她最终放弃了考研回到杭州找工作,结果没想到四处碰壁不算,很多单位连她在西部的工作经历都不认可。

还有一些大学生反映,真正能解决他们基层就业实际难题的工资、人事、户口、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得不到落实的情况已是“见怪不怪”了。

二怕下基层工作一时“不适应”,单位就翻脸不认人

一位大学生说,他是肯定不会接受基层单位或企业的招聘的。因为听到一些“过来人”说,现在越是基层的企业单位,就越是“讲实际”,你一去上班,就会逼着你马上上岗操作,和老职工们一样考核,而且还要你拿出更多的工作成果——给你的薪水比一般职工要多一点嘛。一旦做不到,老板往往就会毫不客气地降薪,甚至干脆“裁你”。

三怕基层缺乏发展空间

许多大学生都认为,目前基层单位除工作、生活环境差外,在用人体制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基层单位对人才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花了半天力气请来大学生,却不给他们发挥才干的空间,使大学生无用武之地。一些大学生还批评说,现在有些基层企业或单位,明明并不一定需要聘请大学生,但也来赶这个“时髦”,个别者甚至是有意识地“做秀”。这些单位或企业常常先是大张旗鼓地热情招人才,但招到人才后却不知怎么安排,使一些大学生有始无终,没了着落。

四怕基层企业随时倒闭,自己随时有失业可能

有这种担忧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有位正在找工作的宁波籍女大学生说,浙江各地现在几乎连县城也都没有国有企业了,全是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这类企业虽说就业容纳量大,但“名声”却不大好,原因是企业本身普遍缺乏稳定性。“说不定你刚去工作没几天,它就‘倒灶’了。它一倒灶,我就得失业,到时再想回城市找工作就更难了”。

五怕到基层工作后收入难以偿还上学时的贷款,一些贫困大学生对此尤其担心

浙江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许老师反映,目前绝大多数基层企事业单位给大学生的薪水待遇都远远低于城市单位。现在不少学生是贷款求学,如果到基层单位就业后收入不足以还贷,就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道德压力。

分析:“死守”大城市大学生失去些什么?

400大学生抢9个“低端”岗位 用人单位已习以为常

招9个只要中专学历的客户代表,竟引来400多位应聘者,其中大部分具有大学学历。一些在场的中专学生连呼,高学历者为何来抢其本就狭窄的“饭碗”?8月8日,这一幕发生在了无锡市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的初试现场。用人单位称,这样的场面他们早已经习以为常。

“女生身高要求在1.6米以上,中专以上学历,声音甜美,形象佳。”记者在某网站上看到了无锡市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招聘的信息,该信息显示8月6日将在无锡市人才市场接受现场报名。在招聘现场,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共收到初审合格简历400多份。

8月8日,孙先生带着女儿过来面试,可现场的状况让他们惊呆了。孙小姐告诉记者,她刚大学毕业,学的是外贸金融专业,看到这边的招聘启事后,觉得虽然是做个客户代表,月薪千元,但还是决定试试。当记者问及到这样的岗位会不会浪费了大学所学的知识,孙小姐略作思考,笑着告诉记者,“毕竟是电力单位,现在能进个好单位可是不容易”。一旁的刘小姐却在愤愤不平,大学生来竞争应聘这些岗位,让自己这些中专生就更难找到工作了。

记者在该公司网站上了解到,该职位工作是24小时受理无锡市、县、乡(镇)所有客户的报修、咨询、业务申请、投诉举报等,同时提供服务范围内客户的电费查询和停电信息方面的自动语音服务。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场面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当然我们不会把学历作为选拔的唯一标准,在挑选时会考虑应聘人员的综合条件的。”工作人员表示。

硕士抢中专生饭碗 竞聘”狗护士”月薪仅千元

经层层筛选,10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和1名在读研究生当上重庆市江北区某宠物医院的“狗护士”。医院说,这些大学生有男有女;有兽医专业的,也有非兽医专业但特别喜欢小动物的。而他们的月薪仅有600元—1000元。

服侍狗狗还要被它咬

8日,男生一身白大褂,女生一袭粉红色裙子开始了自己的工作。该医院何医生说,入选者男女各半,合同一年一签。由于没有临床经验,他们每天的工作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剪剪狗指甲、剃狗毛、洗狗耳朵,帮狗狗端大小便。他们的月薪仅有600元—1000元。

据了解,这10名本科毕业的“狗狗护士”在这里都先后被狗发狂咬伤过,护士小康曾被咬过三口,在给狗狗包扎时噙满泪花,却一点不后悔。医院负责人说,每位护士在被狗狗咬伤后,都需要打狂犬疫苗。

研究生抢中专生“饭碗”

在宠物诊室,小陈戴着眼镜一脸斯文,正为狗狗输液,他是重庆某名校在读硕士研究生,目前实习期月薪600元,转正后月薪最高不超过1000元。

何医生说,以前从事宠物护理的只是中学或中专毕业生。“很脏很累,还要预防人畜共患疾病!”何医生在这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应聘时提醒,但还是阻挡不了他们的激情。

各方专家评价不一

据了解,10名本科生中,不少是学人医和其他非医学专业的。这类应聘者多是因喜欢狗、猫等宠物;有的女生则同情生病、受伤的狗狗,认为这份工作能献爱心。

重庆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员李光荣认为,大学生择业观多元化时代已来临,在非“一职定终身时代”,社会应宽容他们的尝试。

某人才市场网络主管傅先生认为,大学生选择当“狗狗护士”应当谨慎,非兽医专业的学生,知识与工作相去太远,难成业内大器。重庆新思维心理咨询所蒋灿咨询师认为,这折射了部分大学生求职心理不够成熟。

分析: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需社会帮助

基层怎样向大学生展示吸引力?

浙江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许老师反映了一个问题:既然基层很需要大学生,就应该在收入待遇等方面拿出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可是,现在基层企业单位给应聘大学生较高收入待遇的不多,基本上都低于城市和大单位。“尤其是一些艰苦地区,收入和大城市没法比。现在很多学生都是贷款求学,如果去基层、去艰苦的地方工作,他们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

重庆出台48条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下基层

在重庆,毕业后到基层就业、服务达到5年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将由市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代为偿还。今天,重庆市教委公布了48条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这些政策包括:在该市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户口按照自由迁移和自愿托管的原则,可根据本人意愿留在原籍或在主城九区托管、或迁往就业地区。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其试用期、见习期工资可直接按转正定级后的工资标准执行。到基层服务、且被重庆市内院校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录取单位将为其保留学籍两年。

参加“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毕业生,服务期间将计算工龄;服务期满自主择业时,享受当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到艰苦边远地区服务两年以上,服务期满1年内报考公务员的,经组织人事部门核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并享受笔试成绩总分加5分的优惠政策;服务期满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享受初试总分加10分的优惠政策。报考成招专升本,属于在贫困区县服务的,享受“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加30分”优惠政策;属于在库区服务的,享受“库区考生加15分”优惠政策,两项可叠加。

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申请小额贷款从事微利行业工作的,两年内由财政据实全额承担,展期不贴息。

重庆还将建立待、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建设一批待、就业毕业生见习基地,为回到原籍就业的重庆籍待、就业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见习期间,见习单位为见习毕业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有关单位要为见习毕业生免费提供档案管理、户口挂靠、代办养老保险等服务;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为毕业生提供每人每月500元的基本生活补贴,市财政为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单位设立专项经费,按每人每月150元的标准提供补助。

据了解,从今年开始,重庆市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要求录取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1/3,以后将逐年提高。

分析: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基层就业机遇更多

尽管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可很多人还都抱有精英心态,这种就业观妨碍很多大学生就业。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总体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跟不上社会就业方式的变化。

今后几年这种反差可能会越来越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就业岗位上,二是在就业方式上。

应该说,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作者:李文杰 刘 锋

上一篇:卫生局食品专项整治方案下一篇:工贸企业作业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