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生物化学实验是培养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从教学实践出发,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综合能力,取得良好效果。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生命科学。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篇1:

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生物化学作为医学类院校的基础性课程之一,生化实验是该学科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如何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及时优化与完善传统实验教育模式,是医学类院校育人模式创新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亦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互联网+教育”概念的基础上,探索“互联网+教育”视域下生物化学实验教育模式创新对策,以期为医学类院校教改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生物化学教学; 实验教学模式

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础性学科,生物化学不仅是理论学科,还是实验学科。近些年,生物化学技术迅猛发展,如何在教育工作中完善与优化传统实验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育体系革新的关键课题,也是优化教育质量的重点。伴随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逐渐迈进并改变着民众生活。2015年,“互联网+”战略正式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战略。教育作为“互联网+”时代下深受重视的领域,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带来发展新机遇。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校应借助互联网教育资源,革新以往生化实验教育模式,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培育其创新精神与能力,进而提升教育成效。

一、“互联网+教育”概念分析

真格基金创始合伙人王强表示,“互联网+教育”无疑会生成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是伴随当前科技的持续发展进步、互联网科技和教育领域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信息技术当前已融入社会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当中,以信息化为基准的颠覆性变革悄然发生。现代信息社会下,互联网具备方便、高效与快捷传播的特征,并且在学生群体的生活与学习当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也以学生学习助手而存在。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们上网交流与学习的能力,助力学生开拓视野与增长见识,还可以更加高效的技法提升学生群体好奇心及求知欲,更能切实培育学生群体勇于探究以及独立思考的优质行为习惯,进而全面培养及教育国家未来接班人、建设者。

二、“互联网+教育”视域下生物化学实验教育模式创新对策

(一)建设生物化学实验线上教育平台

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我国各所高校相继推出线上教育平台,内容大致涵盖课程介绍、教育大纲、教师信息、教育安排、课程通知、教育材料、课程作业、教学笔记以及课程问卷等,用于为学生群体提供答疑辅导、学习导航以及在线离线课程等教育服务。多所高校基于此平台展开生物化学实验教育线上平台的创建,其主要特征呈现在将学生个体视作中心,提升师生互动效率与学生学习成效,可强化教育平台所具备的交互动能,提倡为学生群体提供有效且及时的服务。现如今,智能设备在大学生当中普及率较高,运用手机终端的教育APP也持续涌现。在生物化学教育活动中,学校可尝试运用超星学习通等有关APP。专业教师在线上平台推送教育资源,而学生可随时利用手机终端APP查阅有关内容。相比电脑终端线上教育APP,手机端APP能够发挥其课堂签到以及随堂测验等作用,便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反馈数据,从而达到较佳的教学成效。

(二)优化生物化学实验教育内容

近些年,各院校教研室均提出兼顾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生物化学实验教育大纲。此教育大纲删除或者合并部分陈旧与重复性的实验教学,保留并延伸呈现生物化学实践教学前沿性的内容,并依据互联网+教育理念创新实验教育内容体系。首先,筛选基础性实验内容。生物化学的基础性实旨在培育学生常规实验仪器运用与基本技能。教师可参照互联网教育平台资源精心筛选基础实验,如蛋白质的盐析、质粒DNA提取、SDS-PAGE、sALT活力测定以及米氏常数测定等等。这些实验不但涵盖生化基础实验技术,譬如分子量测定、生物大分子分离提纯、离心法、含量测定等,而且也触及凝胶成像仪、离心机、电泳仪、紫外透射仪以及恒温振荡器等较为常见的实验仪器应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实验仪器与实验流程,随后引导学生自主实验,通过上述基础性生化实验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基础技能与仪器使用能力。其次,整合综合实验。教师可经过小范围生化实验教改试点后,设计综合实验教育内容,如酪蛋白提取、纯化以及含量和分子量测定等实验,借助综合生化实验教学,学生可基本了解生物大分子分离提取与检测的具体流程。

(三)创新课下信息反馈机制

及时了解学生们学习进度与成效有助于教师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优化教育工作和学习质量。借助生化实验教育线上平台,教师可及时掌握所教学生的学习特征,把握学生线上学习频率与时长,从而及时针对自身教育手段加以改进,以达到提升教育质量的效果。而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展开教学反馈便是优化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往教学反馈常常通过纸质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不但发放问卷费时费力,而且问卷回收率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进而无法全面且准确的反映学生对于教师教育成效的评价。借助线上教育平台实施问卷调查,不仅可减少能源损耗,还有助于问卷统计和回收。

综上所述,如何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凸显其主体地位,始终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之一。“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创新优化生化实验教育模式,由以往封闭课堂向开放式课堂转变,引进外部教育资源及教学能量,促使生化实验教育内容实现更大的覆盖面,并推动学生群体改变学习习惯,创新学习策略,呼吁学生线上线下结合展开学习,可培育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并在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下,促进生化实验教改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志华,杨丽坤,张晗,葛欣,孙磊,周艳芬,武金霞,张瑞英.互联网+背景下的生物化学实验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86-87

[2]宋岚,周芳亮,程莉娟,徐朝军.“互联网+”生物化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09):709-711

[3]卞筱泓,曹荣月,宋潇达,平濤,蒋企洲,刘煜.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化[J]药学教育,2018,34(06):73-76

作者:郝红波

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篇2: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与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生物化学实验是培养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从教学实践出发,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综合能力,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生命科学。在生化教学中,实验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实验课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直观、明了、生动的教学过程,实验课的学习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和主要途径[1]。

生化实验虽然在生化课程的整体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高等中医院校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无法与其他学校相比,以至于我们的学生毕业时实验技能缺失,实验能力薄弱,在相关专业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时缺乏强有力的竞争。

为了实现我校“十二五规划”建设目标,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全面启动实施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校领导多次在全校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增加实验教学投入,扩大实验教学规模,加强实验教学力度。在此契机下,我们在近年来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实验课程加大了资金和人员的投入,改善了实验条件,并逐步理顺了理论与实验的关系,同时也对实验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改革。

一、改革教学流程

传统的教学流程是:教师讲解—学生操作—书写报告—教师评分。此种方式虽然能够保证实验课的顺利完成,但是学生少有独立思考和探究,实验课结束后,学生对许多问题常常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2]。为此我们尝试分步教改:

1.重视预习,要求学生撰写预习报告,从而在进实验室前就对实验心中有数。

2.实验开始指导教师先重点讲解,强调师生互相提问,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其与理论课的关系,实验的临床意义和科研意义,实验内容、实验条件及其设计的科学性,实验操作的要领,预期的实验结果,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课,培养其主动性,实验素质显著提高。

3.实验过程中,增加教师阶段性的集中指导环节,比如在糖原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给学生进行四次集中指导:第一次在匀浆过滤完毕时,指导学生对比不同实验组滤液的色泽和透明度;第二次在离心完毕时,指导学生对比不同实验组的沉淀量;第三次碘液呈色时,指导学生比较并分析颜色差异;第四次班氏试剂反应结束后,指导学生比较各组样品颜色的深浅及沉淀量。在集中指导时,将实验现象中涉及的实验原理联系实际反复强调,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及时得到正确的感官认识,还能将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4.把多媒体教学结合到实验教学中,拓展学生视野,强化学习效果。在此之前,学生对许多实验技术的概念是模糊的,比如,在讲四大基本技术之层析技术时,我们告诉学生常用的层析有: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层析等,但只能让学生操作简便的纸层析。现在,我们在实验课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视听技术,为学生们适时选择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交互式课件、虚拟实验软件,学生们不仅可以理解层析技术、离心技术、电泳技术和分光光度技术等,还熟悉了不少受条件限制难以亲自接触的经典实验,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视野,开拓了他们的知识面。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拓展课堂,更可以充实课堂。在生化实验课上,有些实验过程有一定的等待时间,像水浴加热、离心、电泳、层析、静置等等。这些“等待”耗时长,有的甚至需要四五十分钟,这样就会造成实验课程中的空白。加入了多媒体视频教学后,这些时间就被教学内容充实了,学生们不再感到操作冗长、时间难熬,而是被生动有趣的教学片所吸引,既兴趣盎然又受益匪浅,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重视实验完成时的总结分析。要求实验组汇总实验结果,通过与照片或幻灯片形式展示的正确现象、结论进行对比,判断正误,评价实验结果。针对异常实验结果,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找出问题所在,不仅可以避免以后类似问题的发生,还可以对实验报告中实验分析的书写进行必要的前期指导。

6.实验报告档案化。在学期结束时,实验室将各班级的实验报告汇总,按实验班级、实验项目编订成册,并甄选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报告作为范本,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组织学生观摩学习。

二、探索评价体系

生化实验课的成绩占整个生物化学课程总评的20%。以往这部分成绩主要是看实验报告,一般是报告写得好,实验成绩就高。但是多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这种指标单一的评价体系存在弊端,即仅凭借一份实验报告,任课教师根本不能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上操作,甚至就连其实验数据结果是否真实可靠,实验报告是否本人独立完成,教师也无法评价。因此会出现评价偏差,降低评分的科学性,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为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对学生实验课的评价进行探索,尝试建立起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1.确定评价要素。学生实验课程的评价不能只看一份实验报告,而是要全面考察其实验态度、操作方法、动手能力和安全意识。因此我们将实验评价要素定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出勤;②预习提问、预习报告;③实验操作;④实验分析;⑤实验报告;⑥对实验室规章制度的遵守和安全意识。

2.建立评价标准。根据生化实验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设计了五级评价标准,满分为10分,具体如下:

(1)10分:①全勤,不迟到、不早退;②课前预习全面认真;③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规范娴熟,对实验各阶段的现象观察仔细,及时主动纠偏、纠错;④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主动联系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且分析深入细致、准确无误;⑤实验报告记录完整,表达清晰,数据精准,数据处理正确,图标制作规范,分析讨论合理;⑥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服从管理,安全意识很强。

(2)8分:①遵守请假制度,不迟到、不早退;②课前预习认真;③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规范,能注意观察实验各阶段的现象,能纠偏、纠错;④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联系理论知识进行分析;⑤实验报告文字表达比较清晰、数据处理正确、图标制作规范、分析讨论比较准确;⑥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服从管理,安全意识较强。

(3)6分:①迟到、早退1次;②课前预习比较认真;③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比较规范,能注意观察实验各阶段的现象,在教师指导下能纠偏、纠错;④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在教师的具体帮助下进行解释和解决;⑤实验报告文字表达基本清晰、数据处理基本正确、图标制作基本规范、分析讨论基本准确;⑥遵守实验室规则,服从管理,有安全意识。

(4)4分:①迟到、早退2次;②有课前预习;③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基本规范,不能持续观察实验过程中各阶段的现象,在教师帮助下能纠正一些错误;④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在教师的具体指导帮助下给予一些解释和解决;⑤实验报告文字表达有不清晰处(2处以上)、数据处理有错误、图标制作不规范、有分析讨论但欠合理;⑥基本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基本服从管理,安全意识淡薄。

(5)2分:①迟到、早退3次以上;②课前不预习;③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不规范,不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出现异常现象时无动于衷;④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知所措;⑤实验报告文字表达无条理、数据处理不正确、图标制作不规范、无分析讨论;⑥不遵守实验室规则,不服从管理,无安全意识。

在建立起生化实验评价标准后,我们先后选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一些班级作为教改实验组进行试点。经过多个学期的不断尝试后,对新模式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评估,并与其他未采用新模式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组的教学无论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还是在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均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实验组学生的反馈信息也表明,新的课程模式更为适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得到广大同学的肯定。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生化实验的教学质量,参照前期教改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还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评估项目,细化实施措施,尽可能减少误差,使评价体系能更加清晰、准确地反映实验课的真实情况,巩固全面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成果。

参考文献:

[1]史秀娟,吕立夏,徐磊,等.浅谈医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20-121.

[2]李晓宇,包永明,李宁,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5):100-102.

[3]张永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3):136-138.

作者:屠蘅菁 杨晓敏

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篇3:

“食品化学”和“食品生物化学”联动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要:在“食品化学”和“食品生物化学”这2门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2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一些重叠和交叉,若2门课程之间缺少沟通,往往不能很好地协调和配合,进而导致教育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这2门课程的异同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索从授课计划到授课过程和实训过程等诸多方面的联动教学,最大程度地整合和利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可以有效提高这2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联动教学模式;教学资源

Key words:Food Chemistry;Food Biochemistry;linkage teaching model;teaching resources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如何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新的教学模式,寻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需积极思考的问题[1]。“食品化学”和“食品生物化学”均是食品类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二者在内容上存在一些重叠和交叉,如果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沟通,实际的教学过程往往从各课程体系自身的角度出发,无法相互协调和配合,进而造成时间的浪费,降低整体的教学效果。研究“食品化学”和“食品生物化学”联动教学模式,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安排这2门课程的教学框架,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食品化学”和“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异同点

1.1 “食品化学”和“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相同点

1.1.1 研究对象有相同之处

从研究对象来看,“食品化学”与“食品生物化学”有一致之处。因为,人类与动物的食物除了水分、空气与盐外,均来源于其他生物,目前以动、植为主。不过人类食物的化学成分又不完全相同于自然生物的成分,因为食品中人为地引入了非自然成分——添加剂、污染物等。对于食品化学中的一般自然成分的分类法,与生物化学中分类相同(糖、脂、蛋白质、维生素等)。因此,糖、脂、蛋白质、维生素等这些自然成分既是“食品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食品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1.1.2 研究内容的相同之处

这2门课程都与化学基础知识有关。掌握“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相关知识是学习好这2门课程的前提。糖、脂、蛋白质、维生素等这些化学成分作为“食品化学”和“食品生物化学”共同的研究对象,势必造成这2门课程内容的重叠。尤其是糖、脂、蛋白质、维生素这些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在“食品化学”和“食品生物化学”这2门课程中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要深入学习“食品化学”和“食品生物化学”这2门课程,这些知识点都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

1.2 “食品化学”和“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不同点

1.2.1 定位不同

“食品生物化学”分为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和生物化学理论在食品中的运用2个部分。生物化学基础理论部分侧重于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是生物与化学的交叉学科,其知识体系是许多自然科学学科的基础[2],更偏基础性,食品类专业一般将其定位为基础课。而“食品化学”则主要研究食品加工中的一些化学变化(原理、控制)及利用化学的知识服务于食品加工,以获得更好的食品品质,是连接化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桥梁,食品类专业一般将其定位为专业基础课。

1.2.2 目的意义不同

“食品化学”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介绍食品材料中主要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它们在加工和贮藏中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色、香、味、质构、营养和贮藏稳定性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掌握从事食品加工和食品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而“食品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物质,其任务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命活动中重要组成成分的结构和性质,熟悉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同时对生物体内的各种反应规律有一个基本认识,从而为学习“食品化学”及其他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1.2.3 侧重点不同

虽然“食品化学”和“食品生物化学”这2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有重叠和交叉之处,但是它们的侧重点不同。“食品化学”注重作为食品状态(采后、宰后)的生物体内的成分、变化和控制,特别是那些与食品质量有关的变化;而“食品生物化学”则着重于生长过程中生物体内的成分及其变化。

2 “食品化学”和“食品生物化学”联动教学模式的探索

2.1 授课计划联动

每门课程在授课之前都要做好详细的授课计划,授课计划的质量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鉴于“食品化学”和“食品生物化学”这2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授课前,这2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需要相互沟通,共同商定2门课程的授课计划。对于2门课程中相互重疊的一些内容和知识点,可根据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及2门课程的学时安排,进行总体协调、合理划分,以避免授课学时的浪费,进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上时间,给学生传授一些其他方面的重要知识。

2.2 授课过程联动

2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可以经常互相深入对方课堂,对对方课程的具体授课内容进行详细了解。尤其是2门课程中共同的研究对象,教师可以进行详细探讨并进行知识的整合。在一些特别重要知识点的授课过程中,甚至可以引入另外一门课的主讲教师,就自己课程的领域进行要点讲解、点评或补充。2个或者多个教师同上一节课,不仅形式新颖,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授课效率,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

2.3 实训过程联动

原来的教学实训项目的设置一般只着眼于单一的课程,课程之间的联系性较弱,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分散性,不够系统化。而且“食品化学”和“食品生物化学”这2门课程由于具有一些重叠的研究对象,有一些实训项目也是相互重叠的。如果打破这2门课程之间的界限,实训项目的设置按照研究对象进行划分,将各研究对象的定量检测和定性检测、基础项目和综合项目相整合,就可以最大程度上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3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目前的评价方法都是建立在单独一门课程之上的,若2门课程进行联动教学,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最终教学效果的评价很难去量化[3]。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师授课时间的协调及教学资源的配置等方面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由于资源有限,联动教学设计的质量也很难找到真正的相关专家进行评估,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也很难进行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但是无论如何,这种课程联动的教学模式相对于目前普遍的独立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今后,应该积极思考和探讨关于这种课程联动教学模式的配套的管理方法和评价方法,以期能用于更多的适合进行联动教学的课程群,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范庆基,张文文,周璠. 服务学习视角下高校联动型课程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8):77-79.

郝涤非. 基于问题式学习多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建设[J]. 农产品加工,2018(6):80-83.

李丽娟,李洁,沈丽,等. 专业课程联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 商业经济,2012(19):126-128. ◇

作者:胡燕 李凤玲

上一篇:区域经济视角专业教育论文下一篇:度辅导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