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探究课研究计划(精选13篇)
每上到探究实验的时候,我总是担心学生不会,先在教室探究一番,把探究变成了一起探究加演示实验,过后另用一节课到实验室体验。这样,实验课时老师轻松多,学生操作时顺手多了,成功率也提高了很多。但这样一来,也存在着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不易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同时也学浪费了一节课,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培养,考试时实验题丢分利害。过后,我想能不能给学生一点信心,在实验室里完成整个过程呢?为此,我进行了尝试。根据我们开展探究性教学的体会,在服从课题探究的原则基础上,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一、让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学生初步学习化学,还没有一个总体的概念,这个阶段教师应该传授学生进行探究的概念、方法和步骤。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优势,使化学课变为动手、动脑课,变为实践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验检验真理”的深刻含义,使学生思维“活”起来。
二、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科学探究具有规范性。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化学,并且把这一思想理念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体验和感悟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通过探究性分组实验,教师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或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整理分析,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对于探究性分组实验教学,我们选择以下方式
1.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分组探究的内容。探究的内容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
2.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由于分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方式,因此要求学生有知识、能力和经验,对仪器和药品要有所了解,对于知识要有预习有准备。
3.把握探究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4.学生做好实验记录。认真观察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现象,便于学生作数据处理、实验分析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要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
5.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在实验的过程中评价一个学生,切记不能“只以成败论优劣”,重视的是实验探究的过程,要设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多地得到教师的鼓励。
三、开展探究性课外实验,巩固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视野更开阔。通过演示实验和掌握了科学探究的环节,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尝试成功的欢乐,吸取失败的教训,进而掌握科学探索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本来目的之一。
课前反思就是教师在完成教学设计时, 对其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 一旦发现不足, 可以有充分时间修正。所以, 课前反思应该变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在完成“平面镜成像”一课教学设计后我对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环节是这样反思的:
在教学设计时, 由于完成本节教学紧张, 我没有设计“水中蜡烛”这个演示实验。后来考虑到如何突破选择器材这个难点 (也就是在实验中是选择平面镜还是玻璃板这个问题) , 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平面镜还是玻璃板时不给学生有效的演示, 学生总认为选择平面镜是理所应当的, 这样将会影响课堂探究效果, 很可能探究失败。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及时修改, “在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中教师要重点处理好的问题”加上 (5) 演示:“水中蜡烛”实验, 启发学生思维。
二、课中反思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能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 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聪明机智。课堂会有许多突发事件产生。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要及时捕捉和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突破难点, 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预料之外的事情。
在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环节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位学生突然提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属于轴对称的关系。有关轴对称知识, 不论是在物理教材上还是课程标准上都没有提出。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拓展视野, 我是这样做的:刚才A同学在探究活动中表现非常好, 他善于思考, 并且有超前意识, 在大家都没有进行实验操作时, 他已经自己动手做了实验, 而且还能说出自己的结论, 很有创造力, 希望大家向他学习。这个事例就是突发事件, 因为按正常进度, 大家都在研究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我一方面表扬了他, 给他学习动力, 另一方面要马上把大部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上来。我接着提问了这个学生:你给大家讲讲这个实验你都选择哪些器材了, 为什么这样选择?他回答正确。又问:你把这个实验的操作步骤给大家再谈谈。谈得很好。我及时给予鼓励表扬, 全班学生热烈鼓掌。这样处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显然,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 他们为自己的发现 (或称为创新) 而欢欣, 我想这样亲历的探究过程, 他们会终身难忘。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就是进行完一节课, 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状况, 结合教学设计, 查找存在的问题, 记录优缺点, 调整教学方式, 校正教学设计, 使之成为完美的教学设计案例, 为今后的教学工作走向科学道路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化学 探究性实验 有效教学策略
引言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的工作需要的不是花费很多的时间,而是合理利用较少的时间[1]。”有效的化学研究性实验教学是教会高中生如何在化学实践中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明确实验实践的目的,利用最科学的方法去完成化学实验的实践。所以,有效的化学研究性实验教学是对高中化学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转化师生关系,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能更开心地学习化学,更主动去学习化学。
1.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意义
1.1是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实验是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化学课程独有的[2]。怎样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其中掌握化学知识和要点,与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关联。新课程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越来越注重,如何提高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已经成为新课程对于化学课的要求,体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新课程内在精神的重要体现。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就是对新课程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
1.2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整个实验过程,可以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要点有一个具象的概念,这对于他们掌握化学知识是十分有利的。如果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性实验,可以极大地帮助老师在课前备课、备课时间和精力上节约大量的成本,同时也不会让学生觉得化学课枯燥乏味。因此对于改变目前高中课堂教育效率不理想的状况,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改善方法。
1.3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效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的科学研究,看作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的模仿[3]。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会运用相关的知识点和科学方法去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也必定会对发生的化学现象感到新奇,并产生一些新的思路。如果遇到一些困难,老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身挫折承受力。当实验成功后,学生会有成就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学习了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意志。
2.如何进行高中化学研究性实验有效教学策略
2.1实验课题要新颖创新
好奇心是人类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动力[4]。想要持续激发高中生的好奇心,就必须选择一些新颖有趣的课题,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在看见实验时就会好奇,想要了解其中过程,从而开始探究整个实验。
例如在学习乙烯的化学性质时,老师可以将一只还未开放的玫瑰花苞放入装有乙烯的集气瓶当中,几分钟之后学生就会看见瓶中的玫瑰花苞开始慢慢绽放成一朵娇艳欲滴的玫瑰花。这仿若变魔术的手法引起学生的好奇,纷纷开口询问原理。这时,老师就可以解释乙烯具有催熟植物、种子的性质,从而衍生至乙烯的具体化学性质。课后也可以教学生日常收集乙烯的方法,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去演绎那神奇的一幕。
2.2教学内容要贴近现实生活
无论什么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最后使生活更加美好。老师在拟定课题的时候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告诉他们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身边各种现象当中。从而增加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对化学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可以先放一段视屏。视屏的内容是前两天曝光的一些不良商家为了使自己的银耳看上去特别白,感觉特别好,就在银耳的表面撒上二氧化硫,使银耳看上去非常好看。在视屏结束后,老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白,看上去非常漂亮?二氧化硫对于人体有什么危害?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是二氧化硫导致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之后,可以让他们探讨实验:怎样才可以减低二氧化硫对我们的环境、生活、身体的危害。
2.3设计课题研究小组,增加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
因为课堂时间不够或者学校实验室不开放等原因,使得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始终是有限的。而且因为老师自身也有教学任务,不可能所有的化学元素现象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展现。因此,老师可以设定一个课题,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准备相关的器材进行实验,再根据实验的结果对课题进行讨论。
例如在学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化学性质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进行实验,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碱性和稳定性。在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中,给每一位同学都分配好任务,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反应,这些都将成为讨论实验结果的重要的依据。在讨论结果的时候,老师就不要过多干涉,让学生自主的讨论和研究,最后在对结果和整个实验的过程做出一个客观性的评价。让学生学习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结论
化学实验是化学反应最直观的表现,也是高中生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高中化学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实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更主动地学习化学。有效研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生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一定会成为未来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高雅西. 高中化学实验情况调查分析[J]. 学周刊,2015,03:36.
[2]彭柏文.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思考[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S1:42-43.
[3]黄传胜.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的探究性教学思考[J]. 赤子(中旬),2013,12:138.
概论课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汤彬老师在课上所提及的《实验室科研探究》这一课程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协调之难,老师们也为我们能够获得这一参观全校性实验室的珍贵机会付出了很多心力,我们怎么能够浪费这一难得的机会?
我是第一次选《实验室科研探究》,之前也曾多次被学长学姐以及同学安利这门课,一方面这门课的趣味性较强,能够让我们走进实验室,了解老师们的科研领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门课的时间较为自由灵活,对于专业课繁重时间比较紧张的大三学生更加合适。作为一名大三学生,说实话,选《实验室科研探究(1)》实在是太晚了。如果能够在大一选的话,就可以更早地了解这些有趣的实验室,并且投入时间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大三上的专业课虽然任务比较重,但是至少能够凑够8个课时。听完概论课后,我对这门课也是,“野心勃勃”,希望我能从本学期的《实验室科研探究》中了解我感兴趣的领域。但是作为一名大三的本科生,只剩一年时间确定自己的未来方向,我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我专业以及兴趣的实验室进行参观了解。并且现如今,很少有单纯的某一学科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工科而言,炙手可热的科研领域基本上都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交叉领域,对于不同学科的实验室参观以及科研领域了解,将有利于我对交叉学科的理解和思考。
——听课心得
LuXiu
20011年9月23日,我听了参与白城市初中教师课堂竞赛的老师讲授的几节课,几位优秀物理老师的展示,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几位老师讲授的是同一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对照几位老师的课,引起我的一点思索:如何把握实验探究课老师的放手的度?先来回顾一下授课老师是怎么做的。
第一位是白城第十三中学的麻东老师,她的做法是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学生的探究成为课堂的主要环节,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致使最后并没有完整的得出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后了解到本节课原就曾如此预设,此结果在预料之中。听完这节课,我觉得麻东老师是比较信任学生的,敢于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即使没有归纳结论也是可以的。我觉得只有一节课是比较符合课标要求的,能够让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体验,即使经历弯路,经历错误,也是正常的,长此以往的话,学生能学会探究,能自己真正走上独立探究之路,听这节课,有些人会不放心,因为连结论都没有,仿佛是一节不完整的课,但,为了学生的发展,我觉得:老师还是适当的放手吧,在他们需要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就够了。
第二位老师是一中二分校的王继业老师,这位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处理课堂问题颇游刃有余,给人印象深刻。他把整堂课设计成一个游戏,一下子就使枯燥的一节课生动起来了。首先,课前给学生播放周华健的《朋友》这首歌,之后由此引入新课:我们都需要朋友,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新朋友,他“肚子圆,四周扁,能把大太阳变成一个小亮点儿。”他是谁呢?学生齐声说:凸透镜。复习提问是让学生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器材中辨认“这位朋友”,新课是用实验探究“这位朋友”的“性格特点”。并且,我们要“玩一个游戏”,游戏规则如下„„“游戏规则”显示出了这位老师掌控课堂的能力,他把该注意的问题都“潜”规则了,使同学的探究有目标,有方向,有准备,所以进行顺畅。接下来,总结规律,用了归纳法,使规律的获得一点也不牵强。在王继业老师的这节课上我看到了一个经 验丰富的老师是如何把握实验探究课放手的度的,他的做法是恰当的,因为既满足的课标要求,让学生兴味盎然的参与探究了,也适应了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时总结规律,为考试所用,是最折中也最现实的做法。圆融练达,此谓也!
第三位老师是来自大安的一位老师,她的课堂表现显示出她完全不信任学生,想把一切都包办代替,不多说了,你懂得。
那么,该如何把握实验探究课老师的放手的度呢?我觉得应该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
1、课标要求,2、学生素质,3、教育现状。只有把这几因素都考虑到了,才可能上好一节实验探究课,这需要经验、能力和教学艺术,向王继业老师学习!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
虽然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多年,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改革也越来越多,但我们发现涉及数学复习课教学的研究和改革颇少,初中数学复习课仍以传统方法为主,课堂教学的侧重点主要还是放在知识点的掌握和熟练应用上,还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以教师讲解、“小问题”设计的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少学习的主体意识及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关注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则明确提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数学的过程教学,重视教学开放性”,“应采取‘开放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提问和质疑、尝试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归纳和总结等,促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开放”;要“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学习内容,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开放性的教学形式”。而实施开放探究性复习教学则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觉得对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从教师角度看:有利于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行为,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研究发现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指导教学实践。
从学生角度看: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发展有效的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状态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取新知,并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三、课题研究现状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等教学主张,并提出了“五步教学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索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探究式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全国各地兴起了以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模式探究,如“四步探究教学法”、“六步教学法”、“三段六步探究式教学 法”、“合作--探究教学法”等。当前国内对新课程中开放探究性教学的整体认识已经很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目前对于开放探究性教学在初中数学复习课方面的应用还比较少,教学还过多关注在认识的层面上,没有形成系统的有效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本课题专门针对初中数学复习课,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构建他们的知识,更注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理性,认为人是主动的、理性的、追求有价值目标的、有其积极生命和生长态度的。教育应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学生,以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展为目标。在教学中要尊重“四性”:参与性、自主性、情感性、独创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概念,把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个人价值。
五、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1.学为向导: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
2.开放式复习课:开放式复习课教学是针对传统教育中以“课堂为主、教材为主、教师为主”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它指的是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作处于不断发展过程的学习主体,看作是一个身心不断构建、升华过程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依据系统论的观点,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五方面来构建初中数学复习课开放性教学框架。
六、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初中数学复习课教与学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思教学过程,研究影响初中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
2.探索和总结出以学为向导的初中数学开放探究式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指导教学实践。
3.形成有效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使学生学会探究,提高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内容开放度高、学生参与率高、教学效益高”的“三高”课堂。4.构建以学生学习状态评价为聚焦点的开放式复习课评价制度的形成。
七、课题研究内容
1.通过听课、观摩、校本教研、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整理,对教师在复习课堂中的指导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进行记录;利用听课、座谈、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并分析教师在复习课上采取的复习方式,学生对复习课的反应及期望;研究影响初中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2.对大量的课例进行筛选、分析,研究开放探究复习课的一些最基本特征和教师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操作流程。从而探究优化初中数学开放探究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构建以学为向导的开放式复习课评价制度的形成。
3.课题组成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实践。全体成员通过定期集体备课,磨课,听课,评课等,不断讨论完善开放探究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4.利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学习的感受进行调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方式进行考察、通过测试对比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析在数学复习课中实施开放探究复习的有效性。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辅之以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观察、谈话、交流、调查问卷等方法对教师复习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复习课上采取的复习方式以及学生对复习课的反应、期望、复习效果等进行分析、比较,为有效开展研究提供真实材料。
2.文献研究法——查阅、研究、分析有关数学开放探究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和学习有关文献资料,以丰富本课题研究的内涵。
3.行动研究法——一方面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观课、思课、评课研究开放探究复习课的一些最基本特征和教师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操作流程。另一方面,课题组全体成员亲自参与教学实践,不断讨论完善开放探究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4.经验总结法――根据调查研究和行动实践积累的大量材料,分析、研究初中数学开放探究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及在数学复习课中实施开放探究复习的有效性,并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准备阶段(2014年02月——2014年03月)1.选题与论证。
2.建立课题研究组织、管理队伍。
3.召开课题启动会,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4年03月—2014年12月)1.启动课题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参加的研讨会。
2.课题组成员深入课堂开展听课、观摩、谈话、问卷等调查研究。
3.课题组成员进行实践性研究。全体成员通过定期集体备课,磨课,听课,评课等形式举行课堂教学活动,研讨分析,为课题积累研究素材。
4、经常性开展课题组的交流研讨,积累阶段成果,做好研究工作小结和课题阶段研究报告。
(三)结题阶段(2015年01月—2015年3月)
1.对调查研究和行动实践积累的大量素料,根据研究内容,进行整理、归类、分析。
2.对已有研究成果加以归纳、总结与提炼,为研究报告撰写提供丰富、详实资料。3.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完成“以学为向导的初中数学开放探究复习课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2.形成以学为向导的初中数学开放探究式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3、初步形成以学为向导的开放式复习课评价制度
4.形成课题研究相关论文、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等成果集。
十一、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负责人:何伟龙
成员:方荣雁、王新、李小晖、俞彩虹、卢会鑫 顾问:张红 具体分工如下
1.何伟龙: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的主持、指导和研究,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2.方荣雁:课题执笔人,参与资料收集、全程研究、实践。负责设计课题方案、撰写研究报告等工作。
3.俞彩虹:课题组成员,主要负责课题资料的问卷设计、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个别访谈等工作。
4.卢会鑫:课题组成员,主要负责课题资料的问卷设计、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个别访谈等工作。
一、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特征
(1)教学理念方面。探究性实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为前提,以提出的问题为主线,以学生探究为主导,以学生合作交流为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2)教师作用方面。教师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 更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 评价者。探究性实验不能成为教师的 “独角戏”,即整个实验不能由教师包办;更不能任务布置完毕、实验步骤强调好,其他就与老师无关了,而成为旁观者。
(3)实验目的方面。探究性实验教学虽然是对化学规律的重新验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它强调实验的过程,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4)实验内容和形式方面。探究性实验教学突出了生活化的教学和教学的生活化,既要用化学理论解释生活实际问题,又要从实际生活中检验化学的原理与规律,即常说的“化学来自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
(5)教学模式方面。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一般分为“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评价与反思”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设置情境”, 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程度出发,设置适合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第二阶段,“提出问题”,要求教师或者学生根据设置的情境,提出实验问题,即完成的实验任务。第三阶段, “合作探究”,这是实验关键的一步, 学生通过搜集信息、相互交流、讨论争论、交流合作、研究方法,以促进问题的解决。第四阶段,“成果展示”,各个小组实验完成之后,完成的结果和质量如何,需要各小组进行成果的展示, 以获得师生的认可。第五阶段,“评价与反思”,在成果展示基础上,小组之间要相互评价实验的过程与结论的科学性,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以吸取长处、共同进步。
二、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重视探究实验的教育功能。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化学的科学探究、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等,都是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能够接受的难易程度出发,设置接近学生思维“发展最近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离不开化学。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探究化学问题,使学生对化学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
例如,进行“粗盐的提纯”探究实验之前,教师要注意强化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规范教育,使学生心中有安全, 实验步步讲安全,明确每一步如何操作。 按实验的程序办事,才会确保整个实验的顺利进行,这使安全责任在每个学生心中得以确立,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2)要突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加大了探究实验的力度,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但这会增加教师的压力,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实验设计和实验准备上, 尤其是要突出学生是探究性实验的主体,大部分实验由学生来完成。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情境,学会提出问题,学会推理,学会搜集实验数据, 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学会运用数据进行科学论证,等等。通过突出学生自身的动手操作,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夯实, 实际操作能力得以提升。
例如,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中,教师只是设计实验,是实验的引导者,是实验的设疑推进者,学生才是实验过程真正的实验者和验证者,其中的检验的方法(是加盐酸酸化,还是加入Ba CL2生成白色沉淀)和步骤可让学生之间或者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分析和探究。
(3)要培养学生的生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般来说, 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 很多学生束手无策,很茫然、焦虑。因此,教师要善于转化问题,让问题生活化、实际化,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操作起来方便快捷。同时,生活化的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将学生带入探究的世界中,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动力。
【关键词】健美操;选项课;探究性教学实验
健美操在过去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动作的灌输,教学方法却单调刻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兔感觉枯燥,学习兴趣受到打击。在教学实验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体作用并重,注重对运动技能掌握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高等职业院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的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四川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健美操选项班学生共108人,全部都为男生,其中实验组54人,对照组54人,每个组都分为两个自然班进行教学。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通过测试和比赛,结果显示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在高职院校健美操选项课教学中,采用教师指导下探究性教学方式效果优于常规教学法。
2.2 分析
2.2.1 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持积极认可态度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体育知识与技能并重、主体积极参与探究性活动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成性学习方式,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展性认知能力、发展性心理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形成主动获取体育知识技能的意识和态度,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心理需求。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的教学方法认知态度调查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持积极认可态度。
2.2.2 探究性健美操教学评价标准转向非学术性
探究性健美操教学旨在转变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健美操运动实践能力,这一观念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因此,对于健美操运动水平欠佳的学生来说,在探究性健美操教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评价,其意义可能要超过在其他方面得到的好评。成果创造者的能力也将相应地获得学生群体的认可。这种认可,对于激发“差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和价值。
2.2.3探究性健美操教学内容和目的趋向人际交往化
探究性健美操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是重过程而不是重结果。几乎所有的学生,在谈到参加探究性健美操教学活动的体会时,都认为最强烈、最深刻的感受往往就是与人的交往方面的收获,包括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与指导教师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及对于自我的重新认识。就“差生”而台,这种积极的体验在改善其自我认同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探究性健美操教学使人际交往成为健美操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有助于弥补运动技能本位的健美操教学在人格发展方面的缺陷。
2.2.4探究性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性教学不等同于“放羊式”教学,教师应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控制。教学过程仍然是面向全体学生,应注意点面结合、抓住共性,对具有代表性的提问仍应作集体解答;应注意尖子学生和差生水平的提高并重以及尖子学生帮、带作用的发挥;应注意设置场景,加强引导,启发学生对错误动作的认识;还应注意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
3 结论
3.1探究性健美操教学实验结果表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在高职院校健美操选项课中运用,效果较为显著,尤其是对于学生实战能力的提高起着良好的作用。
3.2实验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持积极认可态度,表现出兴趣性、实践性、理性化、活跃化、个性化、娱乐性等诸多特点。
3.3探究性健美操教学使教学评价标准转向非学术性,并使教学内容和目的趋向人际交往化。
3.4探究性健美操教学能激发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对健美操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探求欲,有利于学生对于健美操运动项目兴趣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3.5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加强学牛探究能力将是今后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合理的主观意愿,多方位提倡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EB].
[2]毕红星.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实施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12-114.
校内研究课教案--武侯实验李桂兰
思想品德 课题:第二课 哭泣的自然 P2-13“资源在枯竭” 课型:新课 授课时间:2月22日 执笔:李桂兰 审核: 审批: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大自然在哭泣因为人类的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人类只有索取没有奉献。 2、能力目标:理解资源逐渐枯竭的危害性: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知识目标:了解资源在枯竭其表现有:生物物种在减少;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原因是人口的膨胀和人类的过度开发消耗。 【重难点预见】 1、资源在枯竭其表现及原因 2、资源逐渐枯竭的危害性: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独学 阅读P7-13页 第二课“哭泣的自然” ①、每个同学用铅笔在书上勾画出重点的基础知识。 ②、B层同学针对本课内容提出1---2个问题。 ③、A层同学针对本课内容提出2---3个问题。 (二)、对学、群学 1、本组内的两个同学间互相检查完成情况 2、组内讨论预学的内容,提出本组问题,小展示。 (老师点拨,笔记作在书上。) 合作探究: 组内讨论,(将讨论的题目选定,组员充分讨论并做好笔记) 1、阅读P7“我们有两个地球吗?”想象一下50年后的地球与人类生活的景象。(可以用漫画,文字等形式来表达) 2、藏羚羊的栖息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区,根据食物链的知识,看看藏羚羊的灭绝是否会影响到整个长江源区的生态系统? 3、除了藏羚羊外,你还知道哪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如果它们灭绝了会有什么后果? 4、假如全球停水一周,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展示提升: 1、各组由代表展示一人或几人 2、其他同学倾听、记笔记、点评、补充 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某思想家说:“全球人类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地球这颗行星只能为我们提供有限的吃、穿、住、行的资源,全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出现生态危机的原因是( ) A、资源的开发已经超过了环境的承受力 B、科学技术不能适应人类发展要求 C、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提高 D、人口的剧烈膨胀和人口素质的低下 2、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沙漠,沙进人退,土地不断被蚕食。目前,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土地荒漠化的现象告诉我们( ) A、人类应该停止对土地的利用和开发 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C、不允许对森林的砍伐,对草原的放牧和对土地的开垦 D、土地是万物之母,没有土地后,人类和其他动物就不能存活 3、“如果不珍惜,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与血等价!”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类以后面临的最大的危机可能是( ) A、石油危机 B、煤炭危机 C、淡水危机 D、森林危机 4、古生物学家大卫拉普在他的著作《灭绝:是基因不好还是运气太差?》中写到:“地球上生存着数百万种不同的动植物种,数量可能在4000万种左右。过去某个时候的数量可能在50亿到100亿种之间。也就是说,只有大约千分之一的物种仍然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显然,这是一个极为糟糕的幸存记录,99.9%的物种走向了灭绝之路。”这些说明( ) A、地球环境已被完全破坏 B、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C、物种的减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地球物种多样性减少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摘 要为适应教改的需要对教学法实验研究课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出教学法实验研究课的重点培养目标。
关键词物理教学法实验研究;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40-01
近几学期,在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研究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主动学习实验积极性很差,考虑到学生做本实验课是在完成基础物理实验课和近代物理实验课之后进行的,学生对于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功已经掌握,再根据本实验的教学计划,笔者进行了一次大的变动,就是开放教学法实验室,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以每3人为一组,完成一个自制教具。一个关于实验方面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一次教学演讲。教学演讲的内容是制作关于实验教学方面的课件,与此同时还要讲解他们制作教具的制作方法、仪器原理等。自制教具过程中,上网查资料,学生们互相帮助,不明白的问题和老师请教,相互协助,上课演讲时学生们踊跃发言、互相讨论,积极性高、求知欲强、收获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几学期教学改革,引发了一些思考,供同行们参考。
1自制教具应成为教法实验研究课的主流
物理教学法实验研究课有两个方面的教学要求,一方面研究实验操作问题,另一方面是研究实验教学问题。进行物理实验研究技能训练包括: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和完成实验报告的技能、改进实验方法和自制教具技能。实际上学生在上这门课时已经做过了基础物理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课,学生们基本上掌握了关于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和完成实验报告的技能,只不过是没有接触过中学物理实验仪器。本实验培养的方向也是以教师的身份进行的实验研究,实验中特别强调如何讲解实验,如何使实验一次成功,实验成败的原因等。多年实验教学过程中,感觉到好学生在上实验课时,比较努力,差学生就很容易蒙混过关,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自制教具能力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之一,自制教具活动对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有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
自制教具的研制过程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且高师生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开展自制教具的创新教育活动是必要的。自制教具可以填补教具空缺,确保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可以深入现代技术,提升功能,促进教具的更新换代;可以转变被动接受学习方式,促进知识建构,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可以掌握劳动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可以开发右脑,充分释放大脑潜能;可以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
自制教具制作过程中要从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增强实验的可信度、扩大同类实验量、增强趣味实验演示,采用对比演示实验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像绝缘体转换为导体演示实验电路图如图1-a所示,将接线柱与220伏电源接通,此时灯泡不亮,点燃一只酒精灯,把坏灯头的玻璃心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随着玻璃心温度升高,可以看到右面的灯泡逐渐亮了起来,而且越烧越亮。当把酒精灯移开后,灯泡逐渐熄灭。此实验说明了,随着温度的升高,玻璃逐渐由绝缘体变成了导体,温度降低后,玻璃又由导体转变为绝缘体。但是,上述实验装置中采用灯泡作为显示装置,因其要求的工作电流较大,燃烧玻璃的时间长,玻璃容易融化,实验现象不易实现且危险性较高。学生们在完成这个实验后,提出改进这个实验装置的方案。方案1:采用高亮度二级管(适用范围3mA-5mA)5个,替代220V灯泡,工作电压24V,改进后的装置如图1-b所示。方案2:采用大电阻()与发光二极管串联,替代220灯泡,工作电源电压220V,改进后装置如图1-c所示。改进后两个实验装置不仅效果明显,安全方便,且玻璃体不易融化,实验时间短。特别是图1-b所示的电路图,实验危险性低,现象更明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学习中来,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由“被动”实验学习,变“主动”实验探索;由“独立”进行实验,研究变“合作”完成实验制作。通过物理教学仪器的研制和设计,激发创新学习的激情、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实验教学水平。
2多媒体课件制作应是高师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功课
多媒体可以在教室里展示课堂上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它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例如,对于“电场中电子的运动”分析,笔者利用Flash软件,制作了电子在电场中加速的全过程。它安全逼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精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求知欲高度旺盛的状态。利用多媒体进行大学物理教学,不但为教和学增添了信息的传输和接收通道,而且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师生们置身于“情”、“景”中,以“物”思“理”,又以“理”认“物”,这对提高物理课的素质教育教学有着广泛的前景。在教学中配合多媒体信息让学生们在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的教学环境中,通过这样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愉快的气氛、交互讨论中掌握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多媒体课件不仅仅有利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用它创设情境进行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应用课件创设物理情景和展现物理过程、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课件的制作,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景,它把复杂的物理过程(多种因素均在变化)暴露无遗,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物理过程,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上建构;另一方面又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产生灵感和顿悟。像吉林大学就开设多媒体技术课,为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然而,也有部分高校并没有对高师生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就拿我校物理专业学生来说,学生到毕业都没有开设这门功课,多数学生连最简单的PowerPoint都不会,更何况是动画制作了,像Flash、Authorware等软件,这对于高师生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开设多媒体课件制作课,提高高师生自制课件能力是必要的。
3教法实验研究课也要培养学生教学能力
新时期的教学改革,目标是培养具有适应新形势发展变化的教学人才。对于物理教育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注意中学教材的改革动态,掌握分析和处理中学物理教材的基本方法、提高教学能力,而使得高师教育能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培养出能承担全新概念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这就要求高师生,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语言教学能力,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物理教学能力和实验能力。特别是教学法实验研究课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研究实验创新能力、与人合作交流能力,实验讲解、运用、组织和探索教学规律等综合教学能力。让他们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基本训练,提高对基本仪器的认识和使用能力、设计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总结能力、自制教具能力。促使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推理法、控制变量法、实验与公式推导相结合的方法、转换法、模型法、逆向思维法、类比法、等效替代法、假说法、数学方法等方法进行组织教学,实现教学目的。
高师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结合自制的教学仪器,在课堂上讲解本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及仪器制作方法,同学们彼此讨论、交流,彼此提高实验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高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汇报,也有自制教具的汇报,更有语言表达能力是否符合教学语言的汇报,可以说一次完整的结业作业。通过实验教学培训,提高高师生的教师素质,为适应教改的需要,输送合格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一、化学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开放的,实验探究活动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程序,学生学习科学探究,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然后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为一个咨询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一)问题的提出
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问题的提出,也应跟学生原有的旧知识有相互联系。因此,在提出问题前,首先要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跟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有哪些,想办法把这些旧知识激活,让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旧的知识有关,而旧知识又无法解释,或新问题跟旧知识相矛盾,以此来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若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或学生没有相关知识的基础,学生就会感到很难,就会懒得去思考,就无法激起学习的兴趣。然而老师在提出问题时,能设置学生熟悉的情景,或联系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实际,提出似曾相识,又无法解释的问题,用望梅止渴,引鱼上钩的手段,引起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浓厚兴趣。顺着这个问题教师因势利导归结明确,学生既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了,问题也得以圆满地解决了。这种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也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快乐,学得牢固。
(二)假设与猜想
提出假设与猜想,是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所迈出的重要的一步。起初学生可能不敢提问题,或是小心翼翼地,生怕自己的假设与猜想是错误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肯定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把大家提出的各种猜想与假设罗列出来,然后针对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三)设计方案
初中生对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有较大的困难,而且设计出的方案往往是漏洞百出。这时教师要以咨询者的身份出现,提供相关信息或资料,或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初中学生化学知识太少,没有教师的指导,常会使他们在困难面前望而却步或半途而废。当各小组的方案设计好后,要指导他们进行比较与交流,并提交书面材料,由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作修改后,再进行分小组实验探究。
(四)分组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探究是探究学习的重点,一些简单的探究可放手让学生去完成,但综合性较强的,一定要组织好,不能搞放羊式探究。初中生的实验技能不高,有些实验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时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及时校正有关实验操作及实验装置。
(五)交流与评价
实验探究活动要善始善终,做完实验后,验证了自己的假设和猜想正确与否后,要对研究的课题做出结论或解释,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师要善于从过程和方法上去评价,用充满鼓励的语言去肯定学生的进步,同时指出其不足。对于一些不主动参与过程与方法研究的,而结果却想当然地写出了结论或解释的现象的要给予批评指正。
二、探究型实验课的组织
探究型实验课选题要准,要适合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要在学生能力许可的范围内选题。选题后要精心策划,课题的提出不能开门见山,要有悬念,要创设问题的情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一般为3—5天,时间短了不行,查找资料信息需要时间,设计方案需要时间,小组合作讨论需要时间,但时间长了也不行,会使学生的热情降下去。同时教师要事先预料一些问题,及时提醒同学们的注意。在学生查找和设计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活电脑”,要让一些能力相对较差的同学也能跟上形势,以免掉队。实验探究课也可以根据所需仪器药品的多少,选择在实验室或教室进行。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的准备,最好由师生共同完成,这也是锻炼小科学家做科学的机会,
总结实验探究课的组织形式是:课堂提出课题——课外分组设计讨论和查找资料——返回课堂(教室或实验室)用实验证假设与猜想——评价与交流。只要做到有计划,立足课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信息和设计方案,灵活调控时间,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用较短的实验时间就可完成验证,得出结论和解释。教师的评价既要重视结论,更要重视探究的过程和方式,同时告诉学生要学会自我评价。
三、开展实验设计,激发创新意识。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即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引导学生阅读,查找一些实验小窍门、实验药品及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应该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例如,在学完硫酸的性质后,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稀硫酸和浓硫酸的性质。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大胆联想,认真设计,努力创新,很快设计出多种方案。其中摘要几种如下:①用两块铜片。②用两块铁片。③用两根玻璃棒蘸取滴在白纸上。④用两根燥棒。⑤用蔗糖。⑥取等体积的进行称量。⑦ 在两试剂瓶子中分别悬挂一枝鲜花等。经过同学们动手动脑,创新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由于课时有限,而探究学习却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还要增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不是号召性的,要明确布置课题任务,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有评价。比如,钢铁生锈条件的探究,木炭、茶叶等吸附作用的探究,以及酒精、石蜡等有机物主要组成元素的探究等,都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方式。自主探究与实验探究课的组织不同之处在于实验分散成个人或小组自主实验,不用教师的监控,其优点是拓宽了课堂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四、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
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精力应该花在引导和咨询上,教师在创设了问题情境的情况下引出课题后,要发动学生去猜想和假设,主动去设计和查找,在教师的监控和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像这样经过实验打下的感性认识的基础,学生就会从思想深处打下深刻的理性烙印。
一、实验探究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与传统教学相比, 教学更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经验相结合。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很多时候都是向学生提出自己熟知而学生却不一定知道的现成问题, 这种教学违背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这一人类自身的认知规律, 而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亲眼所见的生命现象等, 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这无疑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注意力的培养, 同时对学生热爱科学, 珍爱生命的情感培养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针对问题作出相应的假设,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 天真活泼, 大脑兴奋性强, 好奇心重,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和足够的想象空间, 以利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实验探究课让学生自己作出假设, 就是要求教师还给本该属于学生的想象空间,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机会,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针对同一问题, 从多方面、多角度认真思考比较,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科学假设, 这必将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传统的生物学实验教学多数是对前人科研成果的重复性验证, 学生多数时候是按固定步骤方法机械地操作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 不会自己设计并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也不明白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实验探究课需要学生自己制定并实施实验计划,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更可贵的是在这一环节上, 学生可打破固有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完全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想法来设计规划实验蓝图, 这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科研需要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成果共享。实验探究课也体现了这一宗旨。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有利于学生责任感、荣誉感和合作精神的养成。
二、实验探究课应该注意的问题
实施实验探究课, 教师应该组织好学生, 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素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尽量保持每组学生整体水平的均衡性, 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搭建一个能发挥其个人能力的平台, 不可厚此薄彼。
实验探究课中所提出的问题多数源于学生生活中所观察的现象,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 并要求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科学性和探究价值。
实验探究课中所作出的假设必须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多向性。教师应引导学生作出便于验证的科学性假设, 不能让学生将假设等同于胡说八道。
制定实验计划是实验探究的核心,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实际, 开动脑筋, 独立制定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实验计划, 不能纸上谈兵。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工协作、规范操作, 尽可能减少实验误差。教育学生不能因为贪图好玩而忘记了实施计划的任务和目的。
怀疑精神是一种可贵的科学素养, 实事求是是科研工作中必须坚持的科学态度和基本准则。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也是在怀疑“用人工方法几乎不可能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这一当时学术界已有的“定论”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艰难地探索, 终于在1973年打破了这一“定论”, 从此, 世界上有了人工培育的高产杂交水稻。在实验探究课教学中, 当学生的探究结果与原有的知识或他人的探究结果发生矛盾时, 教师不应嘲讽和责备学生, 而应帮助学生寻找发生矛盾的原因, 引导学生重新探究, 反复实验, 相信自我, 大胆修正原有的知识。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树立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又可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求实精神, 建立自信心, 有利于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
实验探究课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 教师应该加强学习, 不断给自己充电, 应该保持谦虚求实的心态, 与学生一起进行科学探究。
总之, 生物学实验探究课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具有传统课堂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二十多年的生物学教学实践活动中, 笔者对此深有体会。只要努力探索, 认真实施, 实验探究课必将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大有裨益, 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 让学生终身受益。
山东省惠民县第二中学 宫建民
摘要: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老问题。但又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2004年以来,我省开始实行了新的课程标准,随之而来的学困生问题,又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笔者及其课题组采用调查法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采用实验法、信心教育、转化策略等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转化学困生,要查清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地进行细致的、耐心的、经常性的转化教育。这些都是建立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家长及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关键词:化学学困生转化教育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困难、厌学以致难以完成学业的学生。高中化学是继初中化学教育阶段的高一层次的教育。高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学生学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是否继续深造。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初中教师的教法,自身的学法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又对广大师生带来了很多的不适应,作为学困生的转化教育这一困扰教育工作者的老大难问题,自然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素质,怎样使学困生树立信心,学有所成,围绕这一新的课题,笔者对高一学生进行了转化教育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学困生产生原因的调查及分析
1.1教材的原因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由讲述向探究发展,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摩尔”、“元素周期律 ”、“氧化还原反应”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1.2教师的原因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
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有的把教材过渡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的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有的教师因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握不准,教学方法陈旧也是造成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调查发现,教师行为挫伤学生自尊心、教师辅导跟不上等也占有一定的原因。
1.3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的学生抵御不住社会精神环境的种种诱惑,人云亦云,东施效颦,模仿社会不良风气,也给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形成学困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大都不是单一方面的原因形成的。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外因,即外部环境造成的,包括家庭的原因、学校原因、人际关系等;二是内因,即个人的原因,包括各种因素造成的道德素质差、习惯差、能力差、基础差等。调查表明,在这些原因中,主要是学校的原因,尤其是落后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有敏钝、性情有缓急,在任何一个学习群体中都不会出现具有整齐划一的智力水平和学习习惯的情形,而现有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能力特征。其次,也有家庭的、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二)学困生转化教育的实验过程
根据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对高一(4)班的十名学困生进行了转化教育的实验。首先是班主任教师和学生广泛接触,从听课、看作业、看成绩单入手,逐步摸清了每个学困生的成因和思想状况,在这个基础上,在学校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试验。
2.1班级管理
(1)求班主任、科任老师充分认识到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不可能成功的,只要找到他们的闪光点,找到自己工作的切入点,扩大闪光点,巩固教育成果,定会获得成功。对他们自始至终坚持“三要三不要“原则,既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学习,又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要以情感人,以表扬为主;对他们要不歧视、不埋怨、不板起面孔训人。
(2)心理辅导老师配合班主任及课任老师对学困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指导,当了解到某一类学生或某一个学生在某一个环节上有心理障碍时,及时找他们谈话,用朋友的方式进行开导,使其心理障碍尽快得到排除。
(3)指导学困生制定符合他们实际的奋斗目标系统,振奋人心的远大目标、分阶段的分目标和近阶段的小目标。并有完成这些目标的周安排、日常规。老师不断的检查这些学生目标实现情况,存在哪些问题,如有必要作相应的调整,以求达到激励效应的最佳效果。
2.2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任何一个人保证事业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很难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学困生,他们表现为缺乏自信,学习被动,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树立起自信,尽早“脱困”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3采取科学转化策略,实施转化教育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过程,新课标的实施更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习不再那么枯燥无味,而是生动有趣,充满了探究性,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但又充满了科学性,因此学习的要求更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因此,教学中应十分重视教法的转变,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以“教是为了不教”为最高的目标去追求,使学生逐渐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爱学变为爱学,从不会学变的会自己阅读,自己观察,自己动手,自己总结,自己创新的境界,学困生也就不复存在了。
2.4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及时总结阶段成果
现代教育信息的飞速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结果,反过来,还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服务.除去课堂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外,教育研究更是离不开教育技术.如利用电脑,建立学生档案,以便于管理,另外对一些结果可进行科学地分析,以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等等。
总之,转化学困生的策略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加强班级管理,围绕学生全面开展工作,定会取得可喜的成效。
2.5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1)布置作业时,根据不同的层次布置作业,不搞一刀切;批改时对学困生的作业全批全改;
(2)考后讲评,发现学困生有进步立即表扬,哪怕是一点点进步;
(3)新课的讲授,尽量采取“愉快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给学困生创造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4)学校方面设立各种面对学困生的奖励办法如:体育标兵,文艺标兵,科技活动竞赛,学雷锋标兵等等.三、研究结果及结论
(一)研究结果
姓名分班名次第二次月考名次第三次月考名次期末考试名次
刘哲鹏59250444696
李倩608512462190
郭景502487417368
赵子堂51447223418
4田遒劲52849045040
1曹凤53946445034
5张永550495419547
董叶朋56150140538
2王磊572512443376
赵庆58838528797
对高一(4)班学困生进行了转化教育的实验,对照高一(3)班原分班及学生基础与原高一(4)大致相同,历次考试成绩比较如下:
表
一、2005~2006学上学期成绩统计
注: 分班名次是在在此学段800名学生中的总名次
表
二、高一(3)班与高一(4)班学期初、学期末总成绩对比表
班 级人数分班均分第一次月考平均 分第二次月考平均 分期末市统考平均 分年级前50名人数
(期末市考试)
3班 50468463.5489.65011
44班 51467501569570
21从表一可以看出,通过实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每个学困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显著提高,这说明尽管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但这些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只要深入了解学困生学习困难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经常性的教育转化,这些学生都能由学困生转化为正常生乃至优秀生,这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的。从表二可以看出,由于学困生通过教育转化后学习成绩的提高,促进了班级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水平提高也促进了学困生的转化速度,从而使班级管理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讨论
1.通过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的实验,认为不论是班级管理,教师教学,还是学校管理,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热爱学生是实施转化教育的先决条件。“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萌发学生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智力、转化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灵魂,都有极大的激励作用。这正是笔者及其课题组进行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有人认为使学困生走向成功比较难,是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很难对学困生倾注一片爱心,更难使学困生走向成功。
2.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笔者及其课题组仅就怎样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使学困生转化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讨,而对家庭原因,社会原因等对学困生的影响这一方面所付出的转化试验还不够,以后将随着实验研究的继续进行,注意与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结合,使“高中化学学困生转化研究”这一课题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3.对部分学困生来说,要想一、二个月或辅导三、五次就能使成绩有很大的提高是困难的,不能立竿见影,而要春风化雨。因此,需要教师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督促和鼓励他们,肯定他们中取得的成绩,寻找亮点,增强信心,保持激情和兴趣,稳步前进。
转化学困生,教师应该有一颗恒心,要经常深入学生,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对有异常表现的学生应及时开导和鼓励,使他们学习步入正常轨道,但由于学习困难的”慢”生毕竟对知识理解及运用能力比其他同学偏低,学习成绩常出现波动性的变化,很容易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还需要经常另开”小炉灶”,加强对他们的辅导,适当增加适合学生实际的试题或辅导材料,强化训练,弥补知识上的缺陷,促使他们进入成功的起点和终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
3.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教师和家长作为共同为学生成长付出心血的朋友,应经常保持密切联系,共商教子、育生大事。父母应互敬互助,对孩子的教育要保持一致,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爱要理智,要坚持严格要求、正面教育与具体帮助相结合,千万不要体罚孩子。学校应有计划地请专家给家长讲授子女成材的规律,请教育子女有方的家长讲述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成功经验,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推荐家庭教育的科学书籍等等。
4.注意抓反复和反复抓
由于知识的不断变化,有的学生比较适合学习的内容,对其他同学来说可能比较困难,因此学困生不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习进度地进行,会产生一些新的学困生,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抓反复和反复抓,防止出现新的学困生。
总之,以上所述的方法和对策是我们化学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现状所作的一些探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如认知因素,知识障碍、方法障碍、智能障碍等等。新课标的实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但也带来了机遇,让我们抓住
这一改革的机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教育新的春天的到来而努力奋斗!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素质观念的学习概要》编写组编:《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北京第一版;
2.孙云晓著:《教育成的秘诀是真爱》[M]新华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3.刘京海主编:<成功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4.陈志刚,卞为红.重点中学高三化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克服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8~10;
5.翟远杰.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障碍及对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1.(23~24)
6.张连涛,王春.从<新课程计划>的特点谈实施新教材的几点体会[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7~8):38~40
7.席位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33;
8.朱治江.课堂难点突破策略例谈.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4(1~2);17;
【化学实验探究课研究计划】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典型实验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开题...12-05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07-28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课05-31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12-08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方法研究论文07-22
微型化学实验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论文06-30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06-05
高中生物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研究及案例分析11-02
初三化学下册实验计划12-17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