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银行和保险的合作不断加深,为银行保险带来了繁荣。但是因为银行保险业务在我国还处于初期阶段,在产品设计、法律、监管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漏洞。本文分析了银行保险业务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来避免银行保险实践中的风险,最终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有效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银行保险发展研究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银行保险发展研究论文 篇1:

天津市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银保合作为保险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正是被业界普遍认为管控严密、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的银保业务,近期却因为规范问题成为市场关注重点。本文分析了天津市银保业务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会造成的危害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监管建议。

关键词:银行保险;保险发展;金融监管

一、天津市银保市场基本情况

(一)从险种上看,新型产品是银保业务的主体

2008年前三季度,新型产品占银保业务的95.32%,其中分红寿险通过银代渠道实现保费26.73亿元,占银保业务的42.89%,投资连结保险通过银代渠道实现保费14.32亿元,占银保业务的22.98%,万能寿险通过银代渠道实现保费18.36亿元,占银保业务的29.46%;而传统寿险、意外险、健康险合计保费收入只有29142.82万元,占比4.68%。

寿险新型产品成为银保市场主体,一是因为寿险公司为在快速发展的保险市场中分一杯羹,尽快做大保费规模,纷纷加大对具有理财功能的新型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二是相比传统寿险,新型产品具有宣讲简单、件均保费大的特点,银行柜员销售积极性高;三是我国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二)从公司看,成立时间较短的公司银保业务占比相对较高

在老五家公司中,只有银保渠道历年占比均较高的中国人寿和泰康人寿超过了54.72%的全市平均值,而另外三家均低于全市平均值,平安人寿占比更是不到10%;在成立时间较短的9家公司里,有7家占比均高于全市平均值,其中5家占比超过80%,合众人寿占比更是高达92.43%。

造成上述分化的原因是:老公司经历较长时间的发展,往往已经形成了较为齐全的销售渠道,每个渠道的发展相对均衡,一般不会出现某个渠道占比过大的情况 新公司在开业时间不长,为了占有市场份额,往往会选择最容易上规模的银保渠道作为突破口,率先发展,进而出现该渠道保费收入占比过高的现象。

(三)从银行看,银保业务主要分布在工、农、中、建、邮五大渠道

今年前三季度代理寿险产品保费收入前五位的渠道及其保费收入依次是:邮储大泽分行20.62亿元、工行天津分行11.05亿元、建行天津分行7.57亿元、农行天津分行6.59亿元、中行天津分行5.24亿元。五家银行代理销售的寿险产品保费收入共占银行代理渠道总保费收入的82%。

主要原因是:上述五家银行拥有大量网点,银代业务又主要采取分对分的形式,即保险公司只要与分行签订协议,就可以委托该行的任何网点销售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出于规模效益的考虑,必然乐于与拥有更多网点的大银行合作。另外,银行的积极参与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银行重视代理销售保险业务,除了获取手续费的直接动因外,还出于自身结构调整的考虑: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银行监管,促使商业银行调整风险偏好,大力发展低风险业务,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等中间业务,可以使银行通过低资本消耗、低信用风险承担来实现获得稳定现金流的目的,符合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代理销售保险业务越来越受到各家商业银行的重视。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

保险产品本身具有模仿性强的特征,一家公司开发出的某种产品可以被其他公司以几乎零成本的代价进行复制,这使得一些公司不注重产品本身的开发,而只是模仿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造成银保市场上产品趋同性很强。目前银保市场上的万能保险和投资连结保险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基本都是客户趸缴保费,在扣除初始费用后进入相应账户,进行投资运作,只是各家公司产品的费用情况略有差别。各公司产品同质化问题也是导致后文提到的市场不规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业务结构不合理,趸缴比例较大

保险公司为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和银保市场占有率,重视夏缴产品的发展,但这一倾向有往极端化发展的趋势,在银邮代理渠道今年实现的62.33亿元保费收入中,复缴保费为58.32亿元,占比高达93.57%。%缴业务占比过大,对保险市场是竭泽而渔,破坏性开发的同时,也为保险公司资产匹配、稳健经营制造了巨大障碍。

(三)产品定位不清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银保销售的新型产品,保障功能普遍不强,很多公司将投资、理财功能作为产品的卖点,甚至宣称是自身的产品是 "保险中的基金,基金中的保险"。忽视保险保障功能、过分强调理财收益,为销售误导、投保人过高的心里预期等埋下风险隐患。

(四)银保市场误导宣传和恶性竞争问题比较严重

天津银保市场的误导宣传较为严重。一是不能全面介绍保险产品情况,如没有讲清初始费以及资产管理、保单管理、退保等费用扣除情况,使投保人误以为初始投资时所交保费全部进入投资账户;二是擅自印制违规宣传材料,甚至私下暗中向客户保证投资收益,使投保人误以为该产品是固定收益类产品;三是没能全面提示产品风险,片面宣传产品以往年度的高收益,而没有说明该收益并不代表未来收益甚至可能发生损失,导致投保人对收益产生较高的心理预期;四是混淆产品经营主体,模糊保险与储蓄、基金、理财产品的界限,宣称“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开发的理财产品”,“投资于国债”等使客户误以为银行是所购买的“理财”产品的经营主体。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一是向银行代理机构员工支付手续费外的额外利益,二是恶意低毁同业;三是将自家公司的产品与其他公司不同类型的产品作片面比较。

三、原因分析

(一)思想观念与科学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部分公司对于保险业的发展问题存在一些片面理解和模糊认识。在保险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么发展、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保险业等问题上,认识不高,领会不深。在为什么发展的问题上,对保险的保障核心功能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一味地迎合投保人追求收益的心理,过度发展投资性业务,保障型业务发展严重滞后。在为准发展的问题上,忽视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对保险消费者的利益关注和保护不够,而为了完成考核任务,达到增加经济利益的目的,不惜违法违规,甚至损害保险消费者利益。在怎么发展的问题上,抓发展的办法不多,而只能通过手续费等较为低级的价格竞争手段推动业务发展。搞创新的能力不强,通过复制或模仿已有产品作为新推出产品,造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保险业问题上,发展目标不明确,发展思路不清晰,重当前、轻长远,银保趸缴业务占绝大部分,期缴少。

(二)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当前,天津市银行保险的发展主要通过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简单的协议代理形式。这种合作形式松散,缺乏 "长期共同利益"基础,使得银行在代理保险公司的产品时只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并不考虑公司间长远的合作,再加上银行可一家同时代理多家保险公司业务,因而保险公司只能通过手续费恶性竞争手段占领市场,甚至通过非理性竞争方式对保险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最后导致保险公司手续费节节攀升,经营成本加大,盈利空间缩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

(三)机制制度与科学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一是考核机制不科学。保险公司对银保基本以当期规模保费作为考核基础,而较少将期缴业务等反映持续发展的指标以及电话回访成功率等反映业务品质的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中,因而,保险公司为完成既定考核任务,不顾业务发展质量、业务发展品质,全力冲刺规模保费。二是公司治理、内控机制不科学。有些公司对银保业务发展战略决策不合理;有些公司对银保业务实行事务部管理体制,总分公司银保业务实行条线管理,不能充分发挥分公司高管对银保业务的管控作用;有些公司银保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比如印章管理中使用部门印章只需部门经理审批,而不需高管审批,印章使用比较随意;有些公司培训机制不合理,业务培训较多,依法合规培训少。

(四)队伍素质与科学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一是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不强。无论保险公司高管人员,还是一般员工,对保险法律法规掌握不多,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不强。二是风险意识不强。有些保险公司对银保业务中投资性保险快速发展存在的风险隐患没有清醒的认识。三是科学发展能力不强。部分保险公司高管在推动保险业科学发展方面主动性不高,办法不多,措施不力,尤其是在出现风险性事件后,驾驭工作全局、解决复杂矛盾等方面的能力不强。

四、建议

(一)加快银行保险业务结构调整步伐,提升业务内涵价值

一是实现银行保险业务从以投资型产品为主,向以保障型产品为主的转变。保障服务是保险业区别于其它行业的标志性特征,是保险业的本质。人身保险公司应摒弃当前保费规模至上的错误观念,加强保障型产品在银行渠道的推动力度,促进银行保险业向保险的本质回归。二是实现银行保险业务从以趸缴产品为主,向以期缴产品为主的转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发展“好”与“快”的关系,着眼于长远利益,加大期缴产品在银行保险渠道的推动力度,提高长期储蓄型产品在银行保险业务中的占比,有利于防止业务大起大落,实现银行保险健康持续增长。

(二)提高创新能力,开创银行保险业良性竞争的新局面

一方面,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开发具有鲜明特色,满足保险消费者需求,符合银行保险渠道特点的产品,力争形成各具特色、紧贴市场需求的产品体系。另一方面,提高服务创新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将保险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通过创新能力的提高,促使银行保险业从依靠提高手续费等手段为主的恶性竞争模式,向以特色产品和优质服务为主的良性竞争模式转变,从根本上杜绝哄抬手续费和商业贿赂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转变银行保险发展方式,开创银保双赢的局面

一是通过补充完善现有的代理协议,加强协议执行力度等方式,明确银、保双方在合作中的责、权、利,达到规范银行保险经营和销售行为的目的。将禁止使用私自印制的宣传材料、禁止保险公司销售人员驻点宣传等内容纳入代理协议,加强对银行保险销售行为的合规性的约束,并明确银保双方出现违反协议规定行为后,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二是创新合作方式,促进银行保险合作由传统的签订代理协议的低层次合作关系向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转变。

(四)加大监管力度,规范银行保险经营行为

一是加大现场检查和处罚力度。加强对银行保险业务的现场检查频率和深度,严肃查处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最大程度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天津银行保险市场的秩序。二是严格销售资格管理。一方面,加强对银行代理机构的资格管理,严把代理资格准入关,将代理机构销售行为合规性与销售资格挂钩,对于出现严重违规行为的代理机构,依法取消资格;另一方面,加强对银行保险销售人员资格管理,实行100%持证上岗。三是督促公司进一步落实投保提示制度和客户回访制度。督促公司将投保提示制度落到实处,要求保险公司严格执行客户回访制度,做到新型产品犹豫期内100%回访,对产品性质。客户权利、保单费用、退保损失等进行全面提示。四是引导公司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将客户回访成功率、期缴业务占比等纳入银行保险业务考核范围,变保费规模至上为业务质量至上,逐步转变经营理念,杜绝短视行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五是督促引导保险公司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的自我评价,及时发现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加强对印章管理、人员培训等关键环节的管控,确保内控制度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刘 洋)

作者:高 勒 吴小娟 刘霁明 朱 军 韩 楠

银行保险发展研究论文 篇2:

中国银行保险风险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银行和保险的合作不断加深,为银行保险带来了繁荣。但是因为银行保险业务在我国还处于初期阶段,在产品设计、法律、监管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漏洞。本文分析了银行保险业务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来避免银行保险实践中的风险,最终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银行保险;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银行保险是指保险公司通过银行销售保险产品,以金融一体化的形式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保险公司、银行和客户三赢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的保险产品销售模式。对保险公司来说,通过银行渠道销售保险,极大地降低了营销成本,可以实现更大的规模经济。对银行来说,银行保险,作为其主要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能给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对客户来说,可以得到关于保险产品的专业服务,避免投资风险。银行保险是混业经营的典型代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因此,对银行保险业务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一、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风险

(1)保险公司的风险。银行保险产品的发展,需要市场调研、方案选择、定价和业务分析。由于保险价格的无序竞争,使保险公司不计成本的抢占市场份额,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销售误导行为的客户面退保,保险公司需要承担完全的责任和经济损失,还会影响声誉。

从成本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生存条件是保持平衡的权力关系的分销网络。而确保平衡的关键是保持保险精算和风险分析技术等保险行业核心的内容。由于银行保险业务的利润率比较低,保险公司倾向于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此外,保险公司还需要不断应对新政策或其他情况下,在任何时间及时推出新产品。

(2)银行的风险。银行保险在保险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持续改进,随着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一些银行将保险任务分解,部分银行柜员由于本身业务水平比较低,导致对银行保险产品的讲解不够详细,甚至故意进行误导性的解释,不仅把保险产品和储蓄产品相混淆,更是片面夸大保险的投资回报,如果没有达到客户的预期收入,银行和保险公司将面临严重法律道德风险。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会导致公众不信任银行,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从机会风险方面看,银行保险业务的膨胀会导致银行存款的萎缩,保险公司通过暗箱操作等方式和银行进行不正当的合作,而银行收取高额的代理成本,刺激保险公司,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因为保险销售人员专业水平普遍较低,误导性的宣传将会导致一定的贷款风险,提高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非常必要,尽管我国已经发布了银行法律和保险法律,但由于混合管理模式差异化监管,缺乏有效的监督,会导致保险公司和银行的银行保险业务面临更大的法律风险。

(3)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的风险

1、外生风险:银行保险业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银行金融产品。银行保险在中国还没有一个单独完整的法律规定,容易带来权力寻租行为和道德风险问题。如果中央银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将导致大规模资本市场融资,资本流入如保险、证券行业,银行面临巨大的偿付能力风险。而更高的利率和存款准备金,资本市场,资本从资本市场进入到银行保险市场,银行将面临一个更大的资本溢价风险。

2、内生风险:银行和保险公司对利益平衡的合作,双赢的理念,代理成本是合作的前提。保险公司由于其单一的销售模式,有很强的依赖银行性,银行高额的代理费用,使保险公司成本的提高,保险公司管理风险是巨大的。保险公司业务的停滞行为带来了银行操作风险,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数额。

二、银行的风险管理和保险业务规避对策研究

(1)加强产品研发,丰富的银行保险产品。银行保险产品是对传统的银行金融产品一种有益的补充,保险公司应该和银行深化合作不断开发新的银行保险产品,根据不同银行的金融产品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合作银行保险产品。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市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更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客户的具体需求,以适应不同的区域经济和文化差异。保险公司联合银行开发保险产品,必须要提高保险公司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来设计不同的产品。针对客户的推广营销渠道终端,应该提供一个简单的和标准化的产品组合保险计划,扩大市场份额。

(2)提高保险销售人员的业务水平。保险公司和银行应该从恶性竞争转而进入良性的合作阶段,通过银行销售网点将保险的意义渗透到每一个家庭,提高个人的保险意识,逐步改变客户追求保险投资收益的目的,理解保险是为了保证安全的本质。此外,保险公司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联手银行建立一个更为细致全面的职业培训体系,为职员提供培训安排,这样有助于提高银行保险销售人员的销售水平,为银行保险向更高水平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明确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权利和义务。为了促进银行保险的发展,必须进一步阐明保险协议的义务和权利,明确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加强银行和保险业务的管理和客户经理培训。银行向客户销售金融产品的风险问题要严格按照保监会的规定,对客户如实告知。此外,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客户保险抵御风险能力和特别保障功能的风险管理知识的教育。建立银行、保险公司处理机制,建立快速反应和客户投诉纠纷处理渠道,双方共同维护好客户

(4)加强管理的银行保险合作营销。在中国银行保险合作,银行保险客户经理通常作为人寿保险公司的代理,使用商店销售的模式。保险公司一方面要努力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寻找高质量,高水准的银行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促进银行保险销售渠道的转型,增加传统储蓄和安全产品的销售。双方加强合作,还可以共同发展的两方的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和多元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保险公司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用于开发维护型保险产品、不断创新银保销售模式。

(5)优化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模式。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为了使银行保险从产品销售到资本回收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有必要建立一个资本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组织创新促进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是中国银行保险业务保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银保合作选择应该基于当前,关注未来。

三、结论

银行保险业务在我国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由于我国关于银行保险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销售模式和产品配置相对国际上也比较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也比较弱。导致其在管理、销售、技术和政策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风险,阻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应当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保险公司要努力产品的开发和技术的创新,银行要尽量避免风险,加强销售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银行保险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双赢的局面。(作者单位:河南城建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利萍,周萍,张晴.我国银行保险风险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2010.

[2]孙浩.我国银行保险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祁泽瑞.商业银行的保险资源及价值实现[J].中国金融,2006.

[4]陈文辉,李杨,魏华林.银行保险国际经验及中国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5]范云飞.论我国银行保险的风险及监管引导[J].中国保险,2010.

作者:刘天宇

银行保险发展研究论文 篇3:

“银保合并”有助于推进金融监管统筹协调

3月13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将银监会、保监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时,将银监会和保监会拟定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中国人民银行。这是继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设立之后的又一重大金融监管框架调整举措,对防范系统性风险、支持中国金融市场稳健发展都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蹄疾步稳

目前,由于中国金融业出现了混业经营加速发展的趋势,分业监管已经跟不上混业经营的需要,如果不改变分业监管模式,就会制约金融业进一步发展。而在混业经营中,银行和保险融合比较深。有关专家表示,此次“银保合并”的背后,是金融监管从管机构转变为管市场,是从过去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向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专家指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日益凸显。银行业和保险业有不少类似之处,银行也是保险资金的重要投资标的。以往银行业和保险业分开监管,既存在部分领域重叠监管,也存在部分领域监管空白的问题。

上述原因,不仅不利于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尤其是在目前中国通过严监管等举措打好防范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背景下,合并银监会和保监会的重大举措,将更好地覆盖监管空白、降低沟通成本,从而将提高监管效率,进一步促进银行及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以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和证监会成立为标志,中国金融监管体制逐步从大一统的混业监管向分业监管转变。随着2003年4月银监会挂牌成立,中国现行“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正式成型。回首这一改革过程,很大程度是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职能不断细化和拆分的过程。在当年交叉型金融业务及非持牌金融机构有限的环境下,这种以牌照管理为主的机构监管模式,在监管效率和监管成本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和交叉型金融业务逐渐增多,特别是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急速膨胀,金融业实质性走向混业经营模式,对分业监管体制带来重大挑战。一方面,随着各类金融机构业务综合化、多元化发展,分业监管模式在面对跨市场、跨行业业务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真空地带,不仅为监管套利提供空间,更增加了风险跨市场、跨行业传染的潜在可能。另一方面,在分业监管模式下,一行三会的沟通成本相对较高,面对突发风险事件,无法及时有效地形成监管合力。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成立,为监管机构从更高层级填补跨行业监管漏洞,强化监管有效性提供了平台。而今年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合并,无疑进一步体现了加强监管协调性,构建统一监管体制的政策思路。

新机构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

近年来,决策层已充分意识到现行监管框架存在不适应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并着手进行改革。2012年,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2013年,国务院设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2015年,新华社刊发《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指出:“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2017年,国务院设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金融稳定和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协调。

今年两会上,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可谓再次迈出了建立统筹协调的金融监管体系重要的第一步。有关专家表示,过去的分业监管模式有效改善了中国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发展,推动了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但在不同类型的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和日益融合的大背景下,分业监管难免产生业务监管的模糊地带,尤其是对于部分创新型业务的多头监管容易引发监管套利,导致风险隐匿或放大。

所以说,积极推进银行与保险监管的跨行业整合,既符合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实际的要求,也有利于未来中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现阶段,银行与保险监管的整合难度相对较小,更有利于市场的平稳过渡。与资本市场业务相比,保险的业务功能相对单一,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要求与银行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长期以来,保险业务与银行业务合作密切,在监管合作上也有较好的基础,因此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合并相对而言较为便利,对市场的直接影响也相对有限。

从机构管理的角度看,银监会与保监会合并,将促进金融机构管理有效性的提升,有助于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大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主要集中于银行和保险领域,且银行已经成为保险资金的重要投资标的。因此,在制定相关机构的监管标准时,由统一监管部门加以推进,可以将风险控制要求更好地协调统一起来,这对加强骨干金融机构的管理,进而对保证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银保监管双剑合一步入新时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表示:“银监会、保监会职责整合的好处在于,将外部沟通协调转化为内部的部门间沟通协调,有利于解决统筹协调金融发展、填补监管真空、加强监管的有效性、兼顾金融的包容性发展和市场力量均衡等问题。央行统领拟订银保法规和审慎监管制度职责,有助于减少信息重复收集和系统重复建设等问题,并降低监管成本。”对此有关人士也表示,此次两会合并,意味着未来中国金融监管将会向更好的方向前进,银保监管金融双剑合一,将会促使中国金融业步入新的时代。

对于银监会与保监会合并后的工作开展,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还需要职责更加明确、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对不同领域的风险要做到能够完全覆盖的总体思路。本着这样的思路,来搭建监管的组织架构、配置资源,既考虑到微观层面的风险,也考慮宏观层面的风险,同时符合金融业健康发展的要求,让金融业更高效地支持经济发展。

“毫无疑问,未来监管要达到的目标是,做到金融监管的全覆盖,不留死角。”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强调,经过机构改革之后,这个目标一定是要做到监管的全覆盖,但是能不能做到有效的全覆盖还是要时间来检验。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金融领域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把不好的竞争渠道堵住,更多的机构会按照公平地、对金融消费者更加有利的方式来相互竞争。促使金融机构不断改善产品设计,向着提高金融消费者的福利方向去努力,而不是在监管方面打主意。

实际上,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并未大超市场预期,但对于改革方案中提出的“将银监会和保监会拟定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性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均划入中国人民银行”这一说法,有关人士颇为疑惑。对此,有关专家指出,之所以要将制定法律法规、监管制度等划归央行,是出于分离监管与发展的职能,这也是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中国近年来暴露的一些金融乱象和微观局部金融风险,身兼发展与监管两职的监管部门目标冲突是重要原因。

为此,国务委员王勇表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必须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为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解决现行体制存在的监管职责不清晰、交叉监管和监管空白等问题,强化综合监管,优化监管资源配置,更好统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逐步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才能有效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

作者:蕊红

上一篇:行政诉讼完善探讨论文下一篇:金融混业经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