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科研院所信息安全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应用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注重实践、创新、应用,以培养应用工程类人才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根据目前该专业在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就业驱动的学工交替”、“共建实验室”、“外聘研究员”三种教学模式,同时分析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为同类院校的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提供教学案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利科研院所信息安全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利科研院所信息安全论文 篇1:

浅析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我国着眼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在系统集成、产业化示范应用、前沿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特种作业装备与遥操作、物理信息系统搭建、工业大数据服务等领域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强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智能硬件平台在自主化和实用性方面还存在差距和问题。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应把人工智能深度地融入到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中,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产业生态。

1、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要积极布局新兴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和跨界融合创新是培育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应多路并进,推动人工智能跨界融合创新:推进智能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研发合作,并通过机械与网络的连接,形成基础建设行业的全景动态地图;推进金融服务企业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加快让资本精准寻找服务对象,并有效防治区域性金融风险;加大互联网信息产业相关智能终端软硬件技术和产品研发;提升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智慧化水平,推动健康养老产业跨越式发展;支持研发自主智能运载系统技术产品,提高交通干线要素的匹配度、精准度和运输组织效率;进一步落地“产业+人工智能”融合孵化平台,培育新兴服务平台。二是要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根据麦肯锡预测,基于自动化为中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每年可贡献0.8-1.4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人工智能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可以加快实现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并产生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目前人工智能的技术攻关主要体现在技术层与应用层方面,基础层方面比较薄弱。因此,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重点,大力突破人工智能领域芯片计算架构的技术创新;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前沿基础技术研究、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典型应用开发;加大深度学习训练与知识大数据库、应用体验中心、云计算、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助推技术和产品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要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倒逼的科技攻关发展路径。三是要开展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攻关。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重点产品或行业应用,开展漏洞挖掘、安全测试、威胁预警、攻击检测、应急处置等安全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深度应用,促进漏洞库、风险库、案例集等共享资源建设。要加快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形成人工智能安全防控体系框架和安全保障平台。在加强重要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物联网应用和关键装备等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信息安全指导、风险评估和监督检查,加快建立工业信息安全工作体系和保障工作机制。

2、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不仅涉及多行业、领域的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还将对就业、安全等社会各层面产生深层次影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为主体,需求引导、市场主导的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是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带领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一是推动“跨区域、跨行业和跨学科”协同创新。人工智能是一个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正在将人类的认知推向“更快、更高、更强”。因此,应从智能时代格局出发,政府层面,强化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科领域,引导高校学生接触不同的学科知识,促进学科交叉,鼓励学生选择他们所喜欢的方向;行业领域,引导人工智能领域的龙头企业与高校研究中心、以及政府资源集共同之力建设芯片、软硬件协同设计的产学合作中心,进行知识产权的交叉授权,集中力量突破行业内的芯片设计、核心工具链的瓶颈,做出突破性创新。二是加快与大数据体系建设的相互融合。数据既是一种生产要素,也是一种战略资源,在数据的质量、数据保护程度、数据可供使用的前提等方面还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培育,需要政策法规和立法层面的保护。打通跨场景数据流,对新基建中与人工智能技术最相关的智能数据中心(AIDC)与云计算等,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行业规范、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三是提高创新应用效能,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成为技术方向选择、关键技术攻关、资源配置和推广应用的主体。基礎研究方面,以突破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理论瓶颈为重点,超前布局可能引发人工智能范式变革的基础研究,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建设开放共享的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基础数据与安全检测平台等,为人工智能持续发展与深度应用提供强大科学储备。坚持开放合作创新,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与国外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交流与联合研发,在学术研究层面更全面的融入全球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创新网络。

3、加大基础支撑平台和体系建设。

一是建设技术研究和创新平台。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开展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前瞻性研究,对产业方向和未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应用领域进行系统性部署。鼓励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布局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前沿基础技术研究、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典型应用开发的创新平台。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计算资源、数据资源和技术服务等行业的核心需求,加大深度学习训练与知识大数据库、应用体验中心、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云计算服务平台、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助推技术和产品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二是完善智能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省城镇光纤和4G覆盖,加快部署5G网络、窄带物联网(NB-IoT)等新型网络技术。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汇聚基础制造资源。加强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建设,构建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环境。加快部署云网端一体化车联网,优化“人-车-路-云”协同环境。三是加快数据共建共享与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大数据的开放和共建共享,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数据基础构筑良好管理环境。制定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鼓励人工智能企业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制定,为应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有可能带来的新问题——比如导致改变就业结构、挑战法律规范、破坏底线伦理、随意传播隐私等——要着眼于加强预防、约束、引导,尽快制定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以确保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一直走在安全、合规、有序、可控的道路上。四是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夯实数据资源基础。依托政府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开放平台等,整合社会各类数据平台和数据中心资源,建设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覆盖布局合理、链接畅通的一体化服务能力。加快电网、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形成动态、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精准决策的智能化系统。增强农林、水利、环保基础设施的智能管理能力。推进燃气、水务和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升级。

4、营造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生态。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在政府管理、公共安全、医疗健康、减灾救灾、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交通运输、能源管理、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应用,鼓励将人工智能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面向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以及军工、能源、医疗、信息安全等重要领域,可考虑建立人工智能融合新业务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二是加强法制法规建设。在保护产业活力前提下控风险强监管。持续开展人工智能安全、伦理、就业、法律等各个方面问题的预测和研判,加强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综合影响及对策研究。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尽早构建人工智能技术伦理准则并确立最高发展原则。将人工智能安全纳入国家法制建设中,并通过立法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确定技术发展边界。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在安全的前提下服务人类社会。三是探索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发展模式。推动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人工智能企业等共同建立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中心,聚焦于人工智能在行业应用中的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创新人工智能投融资模式。实现财政引导资金、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多渠道融资模式。抓住科创板机遇,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促进更多人工智能企业上市融资。四是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示范/试验应用。在制造、金融、零售、物流等行业开展示范试点,通过示范试点全面推广应用以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试点/试验协调,强化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云计算等相关领域的协同。

5、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结合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按照“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探索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人工智能人才交叉培养和产教融合新机制,教研结合,研究与实践结合。鼓励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实践培养,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创新型人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人工智能专家到企业从事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依托社会化教育资源,开展人工智能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提高社会整体认知和应用水平。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工作,从创业、落户、置业等多方面给与激励政策。在语音识别、模式识别、智能传感器、芯片等核心领域,建立人工智能重点人才培育库,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人才。(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csskkt49)

作者简介:杨李(1991年5月—),男,汉族,湖南常德市,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学,单位:長沙铭源财务咨询有限公司。

作者:杨李

水利科研院所信息安全论文 篇2:

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应用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注重实践、创新、应用,以培养应用工程类人才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根据目前该专业在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就业驱动的学工交替”、“共建实验室”、“外聘研究员”三种教学模式,同时分析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为同类院校的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提供教学案例。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刘丽莹(1983-),女,河北平泉人,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余晓平(1973-),女,四川自贡人,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2087)、重庆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27)的研究成果。

应用本科院校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适应面宽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目前此类高校探索的一条发展之路。刘尚蔚对工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生产实践—科研创新—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取得了企业、高校、科研的三赢效果。[1]易洪雷、薛元、张彩云等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思路,提出了“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企业技术中心为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全面合作联盟”的实习基地运行模式,实践中效果良好。[2]邓书辉、杨忠国等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提出了订单式的实践教育培养模式,并对教学过程和效果做了相应的分析。[3]张琇等探讨在生物工程专业将科研项目研究融入到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活动中,构建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模式。[4]

本文以建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针对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校企合作下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实践,可以为建环及相关专业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其任务是以建筑为主要对象,在充分利用自然能的基础上,采用人工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创造适合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的建筑环境和满足产品生产与科学实验要求的工艺环境,以及特殊应用领域的人工环境。[5]重庆科技学院将建环专业本科教育定位在应用型工程高级技术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在人才培养上更应重视应用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实习、实验和设计三类。

1.实习类实践课程

实习类课程包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在第一学期,为期2周,学生现场参观暖通空调、制冷与燃气系统,了解建筑设备与系统在工业、民用建筑中的应用情况,明确就业方向。生产实习在修完主要专业基础课和相关专业课之后的第六学期末,为期5周,如利用暑假,可延长至近3个月,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多以工程师和施工队长助手的身份参加工程施工和现场管理等工作。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毕业实习在第八学期,为期4周,学生重点选择与毕业设计(或论文)有关的内容进行毕业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活动能力、与人共事协调配合能力,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

实习类实践课程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生产实习环节,主要问题是:实习单位联系较难,面对有限的实习单位,学生挑选的机会少,部分学生选择不十分对口的实习单位以及实习内容,使得实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难于控制。学生主要采用投递实习简历、亲戚朋友介绍、指导教师推荐等3种方式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单位联系难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出于人身安全责任考虑,部分企业拒绝接收实习生,部分即使接收实习生的企业,也只安排其从事简单的文案工作,不能进入施工现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二是出于商业信息安全考虑,企业担心内部资料因实习生而泄露,部分企业表示若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便可接收实习生。三是出于企业盈利角度考虑,认为培养实习生付出的人力物力大于实习生为其带来的收益。

2.实验类实践课程

实验类课程主要包含课内单项实验和集中实验。课内单项实验是穿插在理论课内、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个或者几个知识点的理解而进行的实验。集中实验是一个融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期3周。让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独立完成综合实验项目的图纸设计、实验调试、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应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建环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性,专业实验往往涉及对某个系统如空调、通风、制冷系统的认识,系统是有生命的,其实验应具有可调适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启发性。

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部分实验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学生4~5人一组,按照实验规程操纵设备按钮即可完成实验,往往忽略了对实验设备本身和实验原理的掌握,实验缺乏创新性和可调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不动脑的现象。二是学生实验主动性不强。学生仅把利用实验设备完成实验看作获得学分的唯一途径,实验缺乏探索精神、惰性大。

3.设计类实践课程

设计类课程主要包含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一项工程设计,解决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以及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其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显著特点。目前存在的问题:

(1)设计题目相似性大。教师安排多人采用同一相近题目,例如,设计题目同为“办公建筑的空调系统设计”,仅将设计地点定为北京、上海、武汉等不同城市。这会导致部分学生借用同组同学的设计说明“模板”,更改数据而完成自己的设计,出现设计前后矛盾、方案选取不当等重要错误。另外,题目相似不利于学生在设计中扩展专业领域的知识。

(2)设计题目难度难于控制。每位教师所给出的题目的难度不一,有失公平,难于挖掘学生潜力和能力。

(3)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目前,新进青年教师普遍学历高,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给出的设计题目中涉及对实际工程或者新行业规范理解和分析的内容较少,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设计手册或者教材中的设计步骤计算,但涉及到与工程规范相关的方案、参数、设备的选取,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教师也不能结合当前专业发展、实际工程案例、工程规范给予学生良好的指导。

二、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培训企业员工、接受企业委托的项目研究、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企业参与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针对前文所述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重庆科技学院教学实践,分析三种校企合作下实践教学模式。

1.就业驱动的学工交替模式

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生的理论课程在学校完成,实习和设计类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企业中完成,理论知识在企业实习中得到深化和升华。企业需要实习生的目的:其一,人才储备;其二,人力雇佣。高校派出实习生的目的:学生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下面举例说明:重庆科技学院与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关系,2009级9名本科生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生产实习。9名学生被分别派至设计组、检测组、模拟组,每名学生由一名指导教师指导。设计组主要从事空调和给排水系统设计工作;检测组到工程现场进行节能检测,并协助教师完成检测报告;模拟组利用软件进行流场、噪声、光环境模拟,协助教师完成评价报告。实习效果评价方法为:指导教师在月末评价实习生的工作情况,企业根据评语和工作量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实习结束返校后,校内指导教师组织学生答辩,给予相应的实习分数和学分。实习的整个过程,学生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学生的工作行为;同时,学生接触实际工程项目,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了毕业后就业融入企业的时间。近几年来,重庆科技学院与美的空调设备有限公司、重庆海润建筑节能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类似的合作关系,且每年都有实习生在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2.共建共享实验室模式

设备厂家或者科研院所与高校共建共享实验室:高校提供实验室场地,双方或者企业提供实验设备,双方提供人员参与实验室建设。所建实验室一方面用于设备厂家的设备展示、产品研发或者科研院所的科研实验等,另一方面用于开展学生的创新性、系统性实验。例如,重庆科技学院与美的空调设备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共建了美的实操实验室,实验室位于建环实验中心,重庆科技学院提供150平米场地,美的公司出资设计和安装实验设备(美的产品),空气能热水机,风冷热泵,直流变频空调,中央空调,多联机等,设备、管路、阀门等附件一应俱全。实验室投入使用后,企业利用其向客户宣传产品,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重庆科技学院利用共建实验室开设实验课,如集中实验周可开出综合创新实验项目20多个,如建筑设备运行能效监测、热舒适性实验、房间气流组织实验等。利用实际设备和系统进行的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实验设计的灵活性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对空调设备和系统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打基础。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3.外聘研究员模式

企业与高校教师签订外聘研究员协议,以简单的方式确定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规定两者之间责任和义务。企业定期向教师公布研究课题,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背景自愿选择课题进行研究,解决企业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提供智力支持。例如,重庆科技学院多名教师与重庆海润建筑节能技术研究院(开展公建节能,通风技术产品,地源热泵等项目研究)签订外聘研究员协议,研究院从自身的产品和项目出发,拟定科研课题,定期向教师公布,教师根据自身的科研特长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双向选择后签订协议。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科研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教师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提升了自身的工程素质和科研能力,教师可以在研究项目中选取题目,设定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或者论文选题,完成课题的同时完成了毕业设计或者论文环节的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三、小结

本文基于校企合作提出了三种实践教学模式——“就业驱动的学工交替”、“共建实验室”、“外聘研究员”,以建环专业为例的实践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三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应用本科院校学生在实验、实习、设计等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三种实践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权责易分,易于实现双赢,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三种模式还未能完全发挥校企的合作潜力,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将继续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扩展校企合作的广度。

参考文献:

[1]刘尚蔚.工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7(2):157-159.

[2]易洪雷,薛元,张彩云,等.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4):139-142.

[3]邓书辉,杨忠国.建环专业“订单式”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137-138.

[4]张琇,王薇,任贤,等.以科研促进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32-134.

[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规范[Z].2012.

(责任编辑:刘辉)

作者:刘丽莹 余晓平 彭宣伟

水利科研院所信息安全论文 篇3: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中BIM技术应用现状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是快速在上升,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工程建设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現出迅猛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工程规模庞大、建筑结构复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面临着巨大的考验。BIM技术的出现给水利水电工程的高质高效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担保。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BIM技术;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关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优化,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也逐渐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水利工程具有工程规模大、施工技术复杂、操作空间有限、受地质条件影响巨大等因素,导致水利工程的发展一直面临着重重挑战。新技术的引用和施工模式的优化和改革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而言势在必行。

1 BIM技术的优势

BIM技术是一项安全检测技术,对于任何检测技术使用之前,一套科学合理的应用规范是必备的,按照设定的标准来进行检测工作,既满足了使用对象的要求,又对检测质量提供保障,便于信息的及时反馈。在BIM技术建模过程中,检测的对象都有其特定的属性,且所有的属性信息都能够作为检查时的基础和依据。所以和传统的二维绘图相比,BIM技术的,建模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在使用时更加精确。BIM技术使用时,建模对象必须包含的信息有:名称、类型、属性、元数据、ID号、创建日期、创建人等。除此之外,此项技术在检查执行方面也能发挥作用,是利用现阶段的规则标准将已经被解释过的相关规则标准和准备好的建设模型,翻译成机器能够识别的代码,使得检测工作简单便利。在使用BIM技术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检测结果进行汇报时,一般包括两项内容,分别是可视化的安全设备防护工作报告和检查表,在利用计算机的三维技术展示,将安全问题可视化处理,便于制定安全风险防范和解决对策,从而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质量。

2水利水电工程中BIM技术应用现状

2.1缺乏成熟的政策环境支持BIM应用于水利项目

水利工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从目前水利工程发展来看,相关技术水平一直较为落后,尤其对于传统施工工艺的依赖以及技术人员的传统施工思维和设计方案等都严重制约着水利工程技术的完善。BIM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施工手段,但由于我国在BIM技术使用规范和应用模式等方面缺乏成熟的法律法规保障,导致该行业人士在工程技术管理环节仍旧难以接受以BIM技术替代传统思维。政策环境不成熟,直接导致了BIM技术在水利工程项目中推广受阻。

2.2水利工程行业BIM技术应用的行业环境不成熟

当前国内已有部分水利设计院采用BIM技术进行项目设计,但大多处于初始和探索阶段,技术熟练度不高、项目数量有限,致使BIM技术应用的投资收益得不到准确的统计;且行业内对BIM的应用价值尚无准确评估。当前,水利工程行业BIM技术主要用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的BIM应用较少,且缺乏施工阶段BIM技术的应用模式;BIM技术初期投入费用高、人才短缺、培训难度大、应用前期工作效率低,制约了BIM技术在水利工程行业的推广及应用。因此,水利工程行业BIM技术应用的行业环境尚不成熟。

2.3缺乏成熟的技术应用环境

BIM技术的使用会涉及到多个行业、多个单位,而目前我国使用的BIM软件多是由外国引入,在信息安全、本地适用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加上国外引入软件的使用成本过高、模型间的交互能力不足,会直接导致BIM软件在我国水利工程项目中的使用屡屡受挫。水利工程自身具有规模大、结构复杂的特点,这就导致BIM软件对计算机的要求很高,如果无法匹配相应的技术设备,将导致BIM的使用并不流畅,其操作优势和技术优势将得不到展现。因此,技术应用环境不成熟,也直接导致了BIM技术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不畅。

3 BIM在水利工程中推广应用措施

3.1加强BIM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水利水电工程企业内部的设备的使用能很大程度上影响机械设备的运行,BIM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由于企业内部的员工的工作实践时间和专业能力强弱不同,因此对员工展开集体培训有很大的必要性,培训内容应涉及设备的性能参数、BIM技术操作规章制度、检查设备的工作原理、检查设备内部的结构、故障处理方法和技巧等方面。这对于企业设备的正常使用具有重要作用,也能为水利水电安全检测工作减小工作量。

3.2技术环境方面

政府和行业协会可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对目前使用的BIM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以适应国内水利行业的规范及工程技术人员的使用习惯,并鼓励研发我国自主品牌的BIM软硬件产品;可借鉴国外将模型“化整为零”的思路,探索将水利工程模型“化整为零”的技术路线,以降低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水利主管部门可督促企业、协会、高校探索适合国内水利工程领域BIM应用的合同模式及索赔方案等。

3.3行业环境方面

对于水利水电行业而言,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容小视。通过对现有水利工程项目BIM使用案例进行搜集归纳,对BIM的应用价值予以探讨并在行业间宣传,可以极大的刺激水利行业对于BIM技术的认知。此外,通过借助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力量,在各大企业、社会团体之间进行宣传和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从业人员了解并掌握到该技术的应用价值。定期组织BIM知识培训,对于培养行业储备BIM人才也将起到积极地效果。另外,招标单位应当发挥自身在行业中的主动地位,通过强制性要求施工阶段采用BIM技术的方式鼓励并刺激施工人员对于BIM技术的使用,对于形成良好的行业环境,激发BIM技术在水利工程领域的使用都将意义重大。

4结语

目前我国BIM技术主要应用于项目的设计阶段,未来水利工程BIM技术应用将包含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在内的整个生命周期,其核心为运营维护。随着BIM数据共享问题、技术问题、水利标准问题、人才问题等逐步解决,将逐步推进BIM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林伟,路佳欣,程雷梓,武苗苗,张新宇.BIM在小南海水电站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应用[J].水电与新能源,2016(06):32-35,37.

[2]刘凯.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可视化仿真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6):68.

[3]李德,宾洪祥,黄桂林.水利水电工程BIM应用价值与企业推广思考[J].水利水电技术,2016,47(08):40-43.

(作者单位: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作者:李东斌

上一篇:归档文件管理流程研究论文下一篇:计划生育年终工作总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