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田水利(精选10篇)

农田水利 篇1

1、完善地方区域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机制的措施

1.1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一直以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管理上有些还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因此,要在加强政府积极管理的基础上,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明确政府在综合管理中的效能,各级政府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加大对小型农田整修的资金投入,将县级人民政府作为建设的责任主体,形成县级农田水利建设的整体规划,包括对整个编制情况的整体规划等,形成规范化的的管理机制,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到整体建设之中,根据地方财政的具体情况,分拨给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资金,然后安排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基建项目或财政重点建设项目,并根据当地的农田水利建设进行综合考评。

1.2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建设水利工程

根据当地的水利建设情况,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其主导地位和财政投入的主体功能,从实践中加大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构建公共财政投入的稳定机制;合理划分中央、省、市以及县在农田水利建设的职权,实现资金投入的多层次性;其次,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融资方式,通过财政以奖代补、奖补结合以及优惠贷款、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金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的投入,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在原来面上分散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投入,集中连片配套,以县为单位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相关部门还要针对不同地区、环境实施不同的施工技术方案和要求,对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和控制,对施工过程中,不按照材料要求操作的、偷工减料的或者安全系数不符合要求的,应立即制止甚至责令停工、返工,情节严重的给予一定的处罚等,只有对安全管理做好不同的`控制举措,合理控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设备和运到工地的机械等,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才能发展的更好,农民的生活才能更加的安居乐业。

1.3加大投入安全专项资金的运作

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的问题的关键,对于需要全方面、多角度考虑的水利工程建设而言,安全的投入可以说是企业跟职工的“救命钱”,国家应该根据区域的差异和经济水平,加大投入水利建设的安全专项资金项目,投入大量的安全技术设备以及防护措施,根据当地老百姓的意识和理解能力进行疏导和教育,强化安全的重要性。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在安全施工期间,根据标准和技术要求进行合理有效的施工,明确划分安全措施费、文明施工费、临时设施费等,其他部门不能随意挪用或者俭省安全开支;另一方面,在工程项目施工期间,如果出现安全措施不当或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可以在责令项目部限期整改未果的情形下,利用项目资金进行安全维护和操作,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开展。

2、结语

农田水利 篇2

融水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融水县)属国定贫困县,位于广西北部,行政区域面积4624 km2,全县人口48.981 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506 8万人,占总人口的88.82%。融水县现有耕地面积44 813 hm2 (67.22万亩),全县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075 hm2(1.13亩)。2008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4 712 hm2,全年粮食总产量11.11万t,人均有粮225.55 kg。

2 融水县农田水利现状

2.1 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全县20个乡镇的农田水利已初步形成水利灌溉体系,截至2008年年底已建成各类水利水源工程1 390处,其中容积10万m3以上水库29座,容积0.05万~10万m3塘坝74座,堰坝(闸)1292座,灌溉(含灌排两用)泵站45处,装机698 kW;灌溉工程渠道总长3 184.2 km,有效灌溉面积14 293 hm2(21.44万亩)。

2.2 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状

目前灌区基本是实行分级管理,中型灌区一般设管理处或管理所,小型灌区一般设管理站,由乡镇或用水协会管理。水管单位负责灌区取水枢纽、干渠、支渠等骨干工程运行维护和灌溉用水经营管理,在业务上受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支渠或斗渠以下的工程维护和田间灌溉服务由村民或用水协会负责。由于目前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基本按计划经济年代的模式运作,水管单位普遍缺乏科学定性,存在管理体制不当,责权不明,内部运行机制不灵活,经济来源不畅,工程运行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

3 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田水利化程度低,工程水毁严重

多年来,融水县渠道大部分是土渠,防渗部分是老式的三合土防渗,由于工程建设标准低,历年洪灾造成的损失也很大,每次洪灾后,累计损失均超过百万元;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缺少,农田引水不进、排水不出、灌水不上,遇洪涝一片汪洋,遇干旱一片赤地。

3.2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制约农业产业发展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依靠国家专项资金投入,但该投入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县级财政没有能力完全承担这一任务。每年县、镇两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很少,建设不能形成规模。

4 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措施

4.1 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发展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各级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树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要基础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

4.2 加快前期规划设计工作

针对融水县目前农业水利工程的现状,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开源与节流并举,经济高效,近远期结合,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进行农田水利规划。融水县农田水利规划建设目标和任务如下。

(1)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010—2020年,对融水县20个乡镇的小型农田水利灌区的渠系建筑物工程进行配套,规划维修改造渠道长2 721.8 km,管道灌溉长136.2 km。使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0~0.55,并制定和完善用水制度、水价等。

(2)重点节水灌溉工程的推进。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变传统的漫灌习惯,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的重点区,融水县榄口灌区工程列入重点项目实施推进。

(3)加强塘、堰坝蓄水工程的更新改造,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塘坝:对73座塘坝进行除险维修加固,增加调蓄库容226万m3。堰坝:维修改造堰坝1 292座,新增引水流量26.82 m3/s。

(4)泵站建设与技术改造。更新改造45座灌排泵站。

(5)排涝工程。建设改造17.3 km排涝渠。

(6)工程管理改革目标和任务。建立政府引导、农民自主、产权清晰、职责明确、机制灵活的工程管理体系和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到2020年,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要达到85%以上;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的灌溉面积要达到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80%以上;灌溉供水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灌溉水价实行终端水价制度。

(7)规划效益。规划工程项目实施后,提高渠道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5以上,全县可新增灌溉面积0.83万hm2 (12.4181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44万hm2 (21.667 1万亩),新增5年及以下一遇标准的排涝面积242.6 hm2 (0.363 9万亩),新增5~10年一遇标准的排涝面积230.4 hm2 (0.345 6万亩),年均节约灌溉用水量13 525万m3,新增供水能力29 668万m3,年均粮食增产量3 123万kg,年均经济作物增产值2 677万元,年节约工日263万工日,年节约能源105万kW。

4.3 资金筹措

融水县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前期工作,积极争取进入中央专项规划、“十二五”规划以及柳州市“十大农业工程”,争取中央资金补助,争取自治区、市财政资金配套,并协调县财政部门争取落实县财政配套,确保项目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据初步测算,融水县要实现农田水利规划发展的目标,共需建设资金7.37亿元,依靠融水县现有的财力难以完成。因此工程建设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投入为辅,以缓解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4.4 规划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

4.4.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是各级政府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今冬明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广泛发动;二是层层建立指挥机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格局;三是健全专门办事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人员和经费,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水利部门要认真履行指导、监督、协会和服务等管理职能,深入现场检查督促,积极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入开展。

4.4.2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1)拓宽渠道,增加投入,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二是整合资金,发挥整体效益;三是用好政策,发展民营水利。各地要灵活运用现有政策,通过“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形式,采取“多筹多补、先干后补”的办法,按照“谁建设、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多种形式兴办民营水利。

(2)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政策为主导”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各地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要尊重农民意愿,转变组织方式,积极探索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对于国家引导资金和“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和劳务,要实行“全程公开、民主管理”的原则,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广泛监督。

(3)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一是继续推进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三是加快推进农民水户协会建设管理工作;四是加快农业水价改革步伐,认真做好农业灌溉水费征收工作。

4.4.3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各地要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报纸等形式,及时总结推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新典型、新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水利、重视水利、齐心协力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良好氛围。

4.4.4 加强管理,注重实效

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对重点水利工程和起示范带动作用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要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积极推广使用成熟的实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水利技术人员要驻点指导,搞好技术服务,开展巡回检查,确保工程质量。

5 结语

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是国家当前和今后高度重视的“民生水利”重点工作之一,融水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将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做好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工作,争取将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建设规划项目;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体系,为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加强工程日常管理、维护,确保工程发挥应有效益。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开展融水苗族自治县农田水利现状调查,依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考虑防治水旱灾害、水资源节约保护、灌溉排水、水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等,进行合理的水土资源配置和农田水利工程布局安排,统一编制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制定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措施。

关键词:农田水利,现状,规划,措施

参考文献

[1]融水县水利局,广西华能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报告[R].

[2]广西水利厅.关于开展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Z].桂水农水[2009]38号.

农田水利的“欠账” 篇3

家庭承包制改革之前30年兴修的水利工程,国家总投资共763亿元,而社队自筹及劳动积累,估计达580亿元。但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远滞后于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田水利投入呈现逐渐弱化恶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家层面看,政府过分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在农灌水库建设投入上明显不足,从而导致水利建设中的布局“错位”。政府主要从城市和工业获取利益,因此,也把水利投入的重点放在利益相关的城市防洪与大江大河工程上,对能够发电等有经济收益的水库投资比较热心,与农业产出能力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少之又少,管理日渐荒疏。基层政府又因资金不足和上级没有要求而难以投入。同时,由于市场化条件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大、见效慢,致使政府官员追求任期政绩的激励,对主要以农田水利灌溉为主的水库建设积极性不高,还常常把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挪作他用。

从微观层面来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资源与非资金资源主体大致有五种:农民、村干部、乡镇级政府干部(基层政府的代表)、私人业主以及金融机构,其中农民可能成为劳动力资源的投入者,各级干部可能成为组织资源的投入者。但通过实证调研发现这五大投资主体均在利益权衡中选择了放弃投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但粮食生产又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所以一定要国家来投、来建农田水利设施。目前中央政府承担国家的粮食安全重任,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从这个角度看,国家应该承担小农水的资金投入才能保证小农水建设的顺利进行。小农水修好了,遇到天灾就不用太担心了,国家的粮食问题也就可以可持续发展了。

农民不愿意在低效益的农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修建水利设施。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靠的是农民义务工的形式,随着传统农区小农经济全面恢复,农民个体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投入与自己的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预期相关度提高,农民在维护中存在搭便车现象和机会主义倾向明显,维护投人明显不足,降低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灌溉效率低下。

比较利益低使农田水利修建等社会动员机制难以启用。从社会资源动员角度看,缺乏有效的动员机制,资金来源单一,筹资困难。目前我国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主体依然是以政府为主,很难形成一种有效机制来调动农民自身的资源投入,以及其它社会资源的参与。在目前县乡地方财政普遍吃紧的投入约束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投入和管理农村基础设施机会成本大。

农田水利条例 篇4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 基本农田。

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 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①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②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田水利建设策略 篇5

关键词农田水利;特点;战略地位;建设措施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地方还是靠天吃饭,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进入新阶段后,我国农业生产不仅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而且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则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加大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其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1农田水利的特点

1.1 地位和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

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2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由私人垄断。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

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2-3];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

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4]。

4结语

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5参考文献

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简报 篇6

第31期

东园镇党政办公室

2012年10月5日

明确责任抓领导

严格要求抓落实

为全面快速推进东园镇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做好沟渠清淤、农田林网树木刷白、农田机耕翻、村庄巷道环境整治等工作,全镇领导干部牺牲“双节”休息时间,10月4日再次召开镇村会议,部署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明确责任,狠抓领导,包村干部下村督导,严格要求,确保落实。

论农田水利可持续建设 篇7

水利作为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 更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没有健康的农田水利, 就没有稳固的粮食安全, 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也受到严重影响。

一、我国当前农业用水形势

我国人均水资源短缺, 只有2100立方米, 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3。农业是用水大户, 2009年农业用水量为3687亿立方米, 占总用水量的62.1%。

我国农业用水形势不容乐观。首先, 干旱洪涝依然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对农业构成重大威胁。如2009年全国多次发生区域性严重干旱, 东北西部、内蒙东部、华北北部、西北东部等地区旱情比较严重。全国农田因旱受灾面积29258.8千公顷, 成灾面积13197.1千公顷, 1099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直接经济损失1206.6亿元。2009年全国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8748.16千公顷, 成灾面积3795.79千公顷, 造成巨大农业损失。其次, 农业缺水依然严峻, 全国每年农业灌溉平均缺水300多亿立方米, 因此影响粮食产量300亿公斤左右;第三, 农业用水被挤占现象依然持续,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7%, 2009年只占62.1%, 相对下降了35%, 未来农业用水被挤占的现象还将持续;第四, 农业用水的质量不容乐观, 近年来, 我国水环境形势很严峻, 水污染事件频发、水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 越来越多的江河湖泊成了工厂倾倒有毒废水的下水道。2009年我国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203条河流408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 Ⅰ~Ⅲ类为57.3%、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24.3%和18.4%。我国42%左右的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影响农业用水的质量。从总的情况来看, 农业用水形势趋于严峻,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成为解决农业用水战略选择。

二、水利的战略地位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新机遇

我国从2004年推出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不用程度地提到农村水利建设的内容, 而且呈现逐年强化的趋势。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水利提出新的要求, 其中提出“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2011年,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在水利上, 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认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 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 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 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 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 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央已经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将出台财政、投资、金融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水利改革发展, 明确提出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各级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 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 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投入, 进一步完善水利基金政策, 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 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显著提高。中央将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中央为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也为农田水利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建国以来, 我国水利建设出现了多次高潮,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兴水利建设, 尽管在设计、施工、布局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但奠定了中国水利发展的基础, 一些修建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然是水利的主力军, 特别是农田水利更是如此, 淮河、海河、黄河的治理都曾掀起水利发展的高潮, 为这些河流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1998年的大洪水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机遇, 掀开了加快我国大江大河治理的帷幕,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此次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 为今后10年水利发展奠定了纲领性文件, 将促进水利跨越性发展, 水利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基础更加牢靠, 将写入我国水利发展的史册。

我国农田水利现状不能满足国家对其战略需求, 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包括:首先是长期以来投入的不足。主要原因是投资农田水利比重偏低, 长期以来不到投资的10%, 建设需要与实际投入存在巨大的差距;第二是政府配套资金难以到位, 我国农田水利投资采取中央投资与地方配套相结合的投资方式, 在实际工作中, 中央投资到位, 但地方配套资金没有到位, 导致农田水利缺乏配套, 致使水利工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 农田水利工程维护缺乏费用, 只用不管, 只用不修的现象十分普遍, 维护管理缺乏必要经费的支持, 导致水利工程损毁严重, 缺乏维护的动力;第四, 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效益低, 资金回收时间长, 缺乏吸收社会资金的能力。第五, 国家对农田水利的认识不到位, 没有将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

三、农田水利持续建设重要对策

(一) 将农田水利定位于国家基础设施

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农田水利的作用就是保障粮食生产, 农田水利是促进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这认识本身没有错, 今后农田水利依然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但综观农田水利的功能, 仅仅定位于保障粮食生产是不全面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 除了农产品供给供能之外, 还包括就业和生活保障功能、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生态调解功能等。因此农田水利在保障农业多功能实现中起到支撑的作用, 因此也具备了相应的多功能属性。正因为如此, 要重新定位于农田水利地位, 笔者认为, 农田水利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工程。

基于这个定位, 农田水利建设不仅仅是农民的事情, 应该是国家战略。国家必须加大投资力度。目前国家虽然加大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 但和巨大的实际需求相比还不匹配。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力度,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水利保障。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国家基础设施高度重视。

(二)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建立有效的机制

2009年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为0.493,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均值超过0.55的有北京等9个省 (直辖市) , 占28%, 灌溉系数在0.35~0.45的有江西等等9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 占28%, 整体情况来看, 特别是与国外先进国家0.7~0.8相比还是较低的, 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强化农田水利建设, 是推动节水农业的动力。

节水农业简而言之, 就是用最少的水资源产生最大效益的农业。由于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比例最大, 目前为62%, 发展节水农业更为重要。尽管长期以来国家十分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节水农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节水农业投资不足, 节水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 目前我国节水农业投资严重不足, 是制约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2)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 农民缺乏节水农业投资的积极性, 我国农业收入有限, 一些地方甚至荒废了农业, 农民缺乏投资节水农业的积极性; (3) 一家一户土地承包责任制, 土地零散, 地块多, 不利于节水农业的规划化的发展; (4) 缺乏有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

从历史、宏观的角度来观察, 我国农业节水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我国灌溉水利用率比“八五”提高了10%, 亩均灌溉用水量逐年下降, 全国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0万亩, 改善灌溉面积1.9亿亩,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3200亿公斤增加到2010年的5464亿公斤, 而此期间我国的农业用水维持在3500亿立方米上下, 农业节水效益相当明显, 从另一侧面说明我国的农业节水是有效率的。

建设好农田水利建设, 要从投资机制、建设机制、管护机制、水价形成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下功夫。

1.投资机制

针对农业节水具有公益性的特征, 农业节水的投资应以国家为主, 将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加以投入。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政府主导作用, 加大投资力度, 建立稳定的农业节水投资机制。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将这些政策落实到实处。同时合理划分中央、省、市、县四级主体在农业节水中的事权, 责任明确。形成财政为主体, 投资多元化的农业节水投资的格局, 令投资持续稳步地进行。

2.建设机制

农民是农业节水的参与者好受益者, 农业节水的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 广泛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投劳有利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的参与。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农业节水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避免一包到底家长式作风, 让群众多参与, 多听他们的意见, 形成开放、民主和集中的建设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好农民的各自积极性, 提高建设效率。

3.管护机制

农业节水设施的管护是关系到农业节水能否持续进行的大问题,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根据“谁投资谁所有, 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 落实农业节水设施管护责任。“建立产权明晰, 权责一致”的管护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功能,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建立农业节水管护的服务体系。

4.奖惩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建立完善的农业节水奖惩和激励机制, 对于农业节水做出贡献的给予重奖, 各项制度的确立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于农业节水达不到标准的给予惩罚, 奖惩分明, 促进农业节水稳步推进

(三) 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体系, 推动农田水利健康发展

1.我国农业水价面临着巨大挑战

农业水价不仅仅是一个水利经济问题, 而且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 农业水价改革必须采取慎重、积极稳妥的原则稳步推进。目前我国农业用水价格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我国农业水价改革面临着巨大挑战, 主要表现在:

(1) 农业发展整体宏观背景冲击农业水费

近年来, 国家加大了农业扶持力度, 出台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扶持政策, 促进了农业的健康发展。从2004年起, 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并不断加大良种和购置农机补贴力度, 同时综合考虑柴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 增加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 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目前, 农业水费成为农业生产唯一收费项目, 社会取消农业水费的呼声日益高涨, 农业水费收取正当性受到质疑, 不利于农业水价改革。

(2) 水费难以维持水管单位正常生存

水费是水管单位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经济来源, 由于目前水价不到位, 水利工程水价和供水成本之间还有一定差距, 水费难以维持水管单位的正常运转, 其生存面临巨大挑战。尽管近年来国家对水管单位体制进行了改革, 对解决水利工程的运行提供了契机, 但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 改革进展比较缓慢, 虽然水管单位都制定了改革方案, 但能够落实“两项”经费极少, 公益性支出和政策性亏损均得不到补偿, 生存成为水管大为面临的第一要务。

(3) 水费计量方式难以发挥水价杠杆作用

完备的水费计量方式是水价杠杆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国实行家庭生产责任承包制, 每户土地地块多而小, 不可能每个地块都安装水表。我国大部分地区水费计量方式是按亩收费, 即便一些地区采取了按量收费, 实际上每户也是依据按亩收费凑足水量水费, 这样难以调动每个用水户的积极性, 水价杠杆调整作用难以发挥。

2.我国农业水价改革建议

(1) 充分利用难得机遇促进农业水价改革

灌区灌溉水价改革的实践表明, 农用水价提高对节约用水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农业用水短缺, 保障农业用水的供给而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水利部门重要任务, 通过水价改革促进农业节水更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当前我国水价改革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但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农业水价的改革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停止意味着前功尽弃, 努力就充满着光明。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等各种机遇, 制定科学的水价改革规划, 稳步推荐农业水价的改革, 让农业水价节水效应上一个新台阶。

(2) 农业水价调整范围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无可替代的基本要素, 保障足够的农业用水不仅是生产的需要, 更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增产增收的政治需要。水价调整的时候, 要充分地认识水价节水阶段效应、农业用水的特殊性和灌溉用水缺乏价格弹性。合理的水价改革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价格对节约用水的促进作用, 还有兼顾农户的水价实际可承受能力, 将可承受能力作为重要指标认真考虑, 限制在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3) 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分担机制

农业水价是调节器, 调节用水户、水管单位、国家等各方利益。根据农业水价阶段效应, 高的水价能有效地促进节水。但是现实实践表明, 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 农业水价的承受能力还十分有限, 个别地区已近超过承受能力, 引发农民的不满。与此同时, 水管单位的生存处于严重威胁生存, 水利工程的维护缺乏必要的资金, 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 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分担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分担机制, 建立农民用得起、工程能维护、管理能正常运行的新的水价运行机制, 合理确定国家、地方和农民负担比例, 促进农业用水。

(四) 发展绿色水利, 建立利水型社会

农田水利建设必须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 实施绿色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战略性工作, 努力推动绿色水利在农田水利建设的实施。所谓的绿色水利是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废弃全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且节水高效的利用水资源的行为与文化。绿色水利包含四个基本的思想。 (1) 环境思想, 水利发展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 这不仅是时代发展之要求, 也是水利发展过程中水利持续发展的自身要求; (2) 生命周期性的思想, 他从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废弃等全过程考察水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充分地体现了水利生命周期的思想, 对水利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节水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思想, 节水高效利用水资源是构成绿色水利的重要思想之一, 如果不将节水高效利用纳入绿色水利的范畴, 绿色水利则难以实现; (4) 绿色+水利+文化的思想, 随着水利与生态环境关系矛盾的激化, 绿色、水利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趋势, 绿色水利文化形成对绿色水利的建设和积极的发展将起到无形的但是很稳固的支撑作用。

绿色农田水利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利水型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 推动利水型社会建设, 是水利发展的必然归宿, 也是我近年来一直倡导的理念。利水型社会概念的提出是针对长期以来我们只充分利用水资源而缺乏对水资源保护, 对水造成极大的伤害而提出的。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过程造成各种水生态问题, 水资源污染等等都是对水的伤害。“利水型社会”就是对水友好型社会, 无论是直接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还是从事涉水的相关活动, 都要对水友好, 是将对水的伤害降低到最低的社会。这是与水和谐相处的社会, 是对水的回报, 其最终目的是维护水的可持续利用。建设利水型社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其中发展节水农业, 建设绿色的农田水利体系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1)

摘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健康的农田水利, 就没有稳固的粮食安全, 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也受到严重影响。文章在阐述我国农业用水的形式基础上, 分析了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发展遇到的机遇, 提出了农田水利持续建设的对策:将农田水利定位于国家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建立有效的机制;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体系, 推动农田水利健康发展;发展绿色水利, 建立利水型社会。

关键词:农田水利,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利水型社会,绿色水利

注释

农田水利综合规划编制概述 篇8

关键词:农田水利;编制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31-1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加快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要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实施。做好农田水利综合规划是保障工程建设有序进行并充分发挥效益的前提。

1 编制原则

密切结合实际原则。农田水利综合规划必须紧密的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实际,在发展农业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服从流域规划原则。规划要服从于水资源流域(区域)总体规划,水资源流域(区域)总体规划是编制地区农田水利综合规划的主要依据和基础。两者要相辅相成,不能矛盾;综合开发治理原则。规划要从实际出发,山、水、林、田、路全面规划,洪、涝、旱、碱及水土流失等灾害综合治理,不能单打一;近期远景兼顾原则。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安排,分期实施。在工程安排上,要坚持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效益为主。要一次规划,分年度或分阶段实施。

2 目标任务

规划编制之前,要确定发展目标和规划任务。通常做法为充分利用现有水源或新开发水资源发展灌溉事业;通过挖排水沟渠治理低产易涝耕地;对坡耕地分别不同坡度进行改造,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做到林上山,田下川。建设和改造必要的小型蓄水、提水、引水灌溉工程和小河流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农田保护工程;同时要统筹建设农田作业交通道路、桥涵等配套设施,防止山洪灾害。

3 内容要求

治山。主要是封山育林,植树种草,对坡耕地进行改造,修建水平梯田、谷坊、地埂和塘坝等,做到涵养水土资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或减轻山洪灾害损失;治水。主要是建设或改造防洪、排洪、除涝、灌溉(包括井灌)工程,逐步做到遇旱能灌,遇涝能排,兴利除害;治田。一是改造坡耕地。二是修建方条田。达到保水、保肥,利于排灌和机械作业。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达到稳产高产。

4 方法步骤

4.1 队伍组织

要抽调专门技术力量,组成规划编制组,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4.2 种资料和意见

主要搜集规划区村镇建设、人口数量、经济状况、耕地面积、土壤分布、粮食单产、灾害类型及影响程度、气象条件、水资源储量和可利用量及其他水文资料,摸清工程现状、道路交通、建筑材料等情况,调查统计好其他相关资料。

4.3 确定标准

水利工程规划可参照如下标准:小(Ⅰ)型水库防洪标准100~300年;小型农田灌区保证率78%~80%;中小河流10~15年一遇洪水标准;小水电装机0.05~2.5万千瓦,建筑物四级标准,设计洪水P=3.3%;沟道设计为5年一遇暴雨并在3日内排出,建筑设计为5年一遇;农村生活用水保证率不低于90%。

5 方案制定

规划的方法和基本步骤可分为调查-查勘-讨论-测量-计算-定案-绘制图表。

方案的构成要素,一般由以下章节组成:

(1)前言(编制说明)。本项作为文本的序,不列入正式章节。主要包括任务由来、目的意义、组织领导、编制过程、批准发布机构和时间等主要内容。(2)综合说明。本项作为第一章,相当于整个规划文本的摘要,即对规划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反映规划的重要结论,以便规划使用者不必通读规划文本即可对规划有一个总体了解。(3)基本情况。要说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灾害情况和农业生产现状。(4)农田水利现状和存在问题。描述农田水利现状,总结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做法、成效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必要性。(5)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对水土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利用状况和需求预测进行描述,对水土资源供需平衡进行分析和评价。(6)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目标任务。该章要明确规划范围,确定规划基准年份和近期、中期及远景规划水平年,阐述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目标与建设任务。(7)工程建设规划。本章要明确工程建设标准,统筹各类工程进行整体总体布局,确定分区发展重点。(8)典型设计。本章要对各类农田水利工程分别作出典型设计,以便于对规划投资和效益等进行分析,并在编制初步设计时作为参考标准。(9)工程管理与改革。主要包括项目的组织管理、资金保证、质量保证、建设进度计划保证以及建后运行管理制度措施等。(10)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本章对投资进行估算,说明编制依据、投资估算方法、总投资估算数额。确定资金筹措渠道、分期实施计划。(11)经济和环境影响评价。本章对规划实施后的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要做出结论。(12)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主要從组织领导、制度建设、资金保障、技术支持、建后管理和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使用等问题对规划实施进行描述。(13)附图、附表。本项不作为方案正式章节,作为附件管理。要有农田水利综合规划成果汇总表、分别对各类工程统计的规划成果表、各类项目近期实施计划表。要绘制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分布图、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布置图、分别绘制各类工程规划布置图。

做好农田水利综合规划编制工作至关重要,做好规划项目的实施工作更为重要。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适时修正规划,使其真正达到效益最大化,真正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发挥作用。

农田水利建设会议简报 篇9

兴水利抓实干促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市有关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进一步改善我镇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我镇于9月25日在政府四楼会议室召开了“2011年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大会”,赵文学镇长主持了这次会议。参加本次大会的人员有全体镇、村、组三级干部和护林员,并邀请包镇领导市政协副主席罗彦文同志到会指导。在大会上,张亮、孙超、王登新等领导分别从基层建设、林木管护、冬麦种植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马玉海书记、赵文学镇长一起与到会的12个村的村支书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做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要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央、区、市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效益为核心,以加快发展现代节水农业为主线,抢抓国家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大好机遇,立足大干、实干、快干,抓亮点、抓精品,争着上、比着干。科学规划,讲求实效,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力促今秋农田水利建设有看点、有突破、有气势、有精品。争取在“黄河杯”竞赛活动中夺回特等奖。

此次大会,鼓舞了人心,鼓足了干劲,全镇干部群众将在镇领导的带领下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今秋农田水利建设各项任务,切实改善农业条件,夯实农业基础设施,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为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打好这漂亮的一战!

农田水利建设申请报告 篇10

简述规划缘由、依据、报告编制的一些基本情况,突出强调农田水利综合规划在农田基础建设中的统一指导作用。

1. 综合说明

综合归纳各章节内容,按各章节顺序精简概述整个规划报告。

2. 基本概况

2.1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2.1.1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地理位置――所属、东经?北纬?,四周接壤;行政区划――土地总面积,乡镇、村组)

2.1.2 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2)土壤、植被 3)水文气象 4)河流水系

2.1.3 社会经济

本县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等基本情况:包括人口、资源、国民生产总值、县级财政收入、县级财政农村水利投入占县级财政支出的比重,农民纯收入等。并对情况进行预测。

2.1.4 农业生产条件

从土地资源、灌溉情况、水资源、劳动力、气候等方面结合农田

水利工程现状,说明农业生产条件。

2.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2.1 全县水资源总量

全县水资源总量(由河川地表径流量、外部流入、地下水资源不重复计算量等组成)。

2.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从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现状总供水能力概述该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包括现有水利设施、排灌机械保有量等。

2.2.3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从区域、季节、城乡缺水、用水浪费、农村生态环境、水质、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概述该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3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3.1 全县土地资源总量

分析该县土地资源概况,从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方面概述该县土地资源总量。

2.3.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从土地资源现状,特点和变化趋势等包括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结构,各地类的利用程度,概述该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说明耕地状况、基本农田状况及发展潜力,农作物种植结构、复种指数、播种面积、产量等。

2.3.3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间题,包括土地资源的约束、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问题。

2.3.4 农田基本情况

主要从灌溉与排水方面进行,以乡为单位汇总统计。

2.4 与农田水利相关各部门规划编制情况

全县包括水利、农业、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护贫等所有涉及农田水利的规划,主要是“十五”及“十一五”期间规划。

3. 农田水利建设的必要性

3.1 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包括大、中、小型灌区,节水灌溉,排涝体系,小型河道、水源工程等等。

3.2 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是农田水利工程状况、配套程度、管理使用情况、效益衰减情况以及对农业生产制约情况等。

3.3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必要性

农田水利工作历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为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保证和提高现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总体需要;

2)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解决农村“三农”问题的需要;

3)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4)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区域生态环境的需要;

5)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4.1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统一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统筹使用农村各类涉水资金,以规划为龙头,把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专项中用于农田水利的资金相对集中,整合使用,按照“统一规划、项目管理、渠道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以规划整合项目、项目整合资金,提高涉水资金的使用效率。推进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提高水利用效率与效益,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用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4.2 规划原则

1) 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放在粮食主产区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包括粮食增产潜力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的区域;农民民主管理意识强、自愿申请加快建设的区域和已落实工程管理责任,特别是建立了规范的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的区域;

2) 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协调各行业的用水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行改造与改革、骨干与田间、灌溉与排水相结合;

3)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改造方案,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4)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国家财政投入及地方财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切的规划建设目标和的措施;

5)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度等方面的改发挥小型水利基础设施。

4.3规划依据

1.法规依据:《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2.政策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意见的通知》(国办发[]50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等部门关于建立农田水和机制意见的通知》((湘政)45号)。

3.各相关技术规程规范

4.各部门相关专项规划

4.4 规划水平年

规划基准年为,规划水平年为20。

4.5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以大型灌输区末级渠系、中型灌区及灌溉面积小于一万亩的小型灌区、分散灌概片,排水区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为主,包括水源工程(新建的容积小于100万m3)、灌排渠道、涵闻和小型泵站改造(1000KW以下)、为灌区灌溉排水服务的农村小型河道(集雨面积小于100km2)治理等。

4.6 规划目标与任务

4.6.1 规划目标

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确保灌溉面积稳步增长,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増加农民收入。同时根据农田水利工程的性质和特点,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有效的投入机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调动受益农户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持绩健康发展,满足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4.6.2 规划任务

上一篇:jit采购名词解释下一篇: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太空旅行记》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