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讲话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利讲话(精选6篇)

水利讲话 篇1

一、充分认识加快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今年中央、省、市一号文件和中央、省、市水利工作会议将水利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指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意义重大而深远。对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高度统一到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具体行动上来,切实做好水利工作。

首先,加快水利事业改革发展是发展所需。我区虽河网密布,但缺少大型水库的水资源可持续支持,全区人均水资源量仅347立方米,不足全国的六分之一,水资源十分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属于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地区,且我区作为市中区,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水资源供需矛盾也日渐显现,加之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利用,工业生产中的高消耗、高污染对水资源的造成的污染仍在继续。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加快水利事业发展,增强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对于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加快水利事业改革发展是民生之要。我区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不懈的兴水利、除水害,为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开工建设各类工程项目1020 1

余项,总投资54520余万元,完成土石方1156.25万方,改善灌溉面积3.1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4.0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0.5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公顷,解决了112个村庄158058人的吃水困难。但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突出表现为:工程老化现象严重,抗御水旱灾害能力不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旱涝保收田比例偏低;柳青河、小涑河等重点河道治理工作尚未完成,防汛应急处置能力薄弱;库区移民收入仍然偏低,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因水源变化、水质污染等因素仍有近20%的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因此,必须把加快水利事业改革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再次,加快水利事业改革发展是生态之基。我市乃至我区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试点。但是,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我区农村面源污染及个别河流污染现象时有反弹,水土流失现象依然存在,用水方式粗放,节水型社会建设任务艰巨等等诸多方面。因此,建设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调结构、转方式”,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区正处于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水利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必须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我区资源水利、民生水利、可持续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努力实现全区水利事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二、以重点任务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我区水利事业改革发

展步伐

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结合兰山区实际,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目标及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加快防洪保障工程体系建设。完成规划内柳青河、小涑河重点小河道治理任务,积极争取祊河左岸防洪堤工程尽快立项和实施,抓好病险塘坝除险加固,加快城镇防洪基础设施建设,防洪标准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建成科学的防洪抗旱减灾机制,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能力显著提升。

二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规划内沂河茶山坝、柳青河岳坞闸、方城河安庆庄闸等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突出抓好水利工程田间配套,全面梳理上报水利基础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初步建成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灌排系统。

三是加快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根据“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结合城镇化建设,利用30万吨供水工程作为水源,推行集中规模供水,2012年前解决规划内1.95万人饮水安全(李官供水),2015年前解决17.65万人的新增饮水安全问题,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十二五末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要达到95%。年前尽快启动李官2011饮水安全工程,12月底完成招标工作,明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同时各镇街认真搞好已建工程“回头看”,由于工程管理不到位、工程老化、水质恶化及水厂定价不规范、水费征收困难等原因,造成有些已建工程停运,近期行风热线中出现了反映个别镇自来水停运的问题,各镇街政府要高度重视,引以为戒,对工程运行情况认

真调查摸底,对存在问题的村庄立即整改,同时加强管理,确保工程正常发挥效益。

四是加快现代水网建设。新增雨洪水资源利用量0.2亿立方米,年供水能力达到2.8亿立方米,基本满足一般年份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按照供水、防洪、生态三个功能结合、三大水问题统筹解决的思路,规划建设库河渠联通、供排蓄泄兼筹,水资源配置网、防洪调度网、水系生态网“三网合一”的现代水网,重点建设水资源调配工程、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农田灌排工程、水生态保护、水利信息化等六大体系。加强镇(街道)、中心村社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要与主体建筑工程、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五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主要采取以下四项措施:一是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将每项指标分解下达到各镇、街。二是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审批新增取水严格执行“六个必须”,即必须限制在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内、必须落实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和灌溉工程设施的补偿措施、必须符合用水定额标准、必须经过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防洪影响评价等“三项论证”、必须符合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要求、必须符合计量标准要求。三是把水资源论证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和立项审批的前置条件、把防洪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作为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的前置条件。四是建立考核制度,制定考核办法,认真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下用水计划挂钩。

六是加快水利信息化工程体系建设。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建设覆盖全区的信息化骨干网络、布局合理的信息监测采集站网、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信息化综合平台、信息共享的数据平台。加快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水资源管理等应用系统建设,重点对水源、取水、输水、供水、用水、耗水和排水,重点河流控制断面的水量水质,地下水位等进行实时监测,为水资源配置、调度、节约和保护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三、落实措施,确保全区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稳步进行

(一)强化组织领导。近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临沂市水利改革发展绩效考核办法》,将水利改革发展绩效考核结果纳入市委对县区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管理、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水利投资政策落实、防汛抗旱、基层水利管理服务、水政执法和水利工程管理。其中,对因地方原因完不成中小河流治理任务,或出现重大以上安全事故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考核计为零分;区域实际用水量超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水资源管理考核计零分。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要认真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对完不成水利改革发展任务,供水、防洪、生态安全出现重大问题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把水利改革发展成效作为衡量各级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由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考核,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培养和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

合理、素质优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的水务人才队伍。着重加强水利规划、勘测设计和科研机构队伍建设,鼓励优秀水利类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水利单位工作,保障其工资福利和生活待遇,解决好基层水利管理队伍不稳、专业技术人才不足、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三)加大依法治水力度。严格执行涉水法律法规,抓紧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水政执法队伍和执法装备建设,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加强部门联合执法,依法查处各类水事违法行为。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制度。加强河库管理,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库水域。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作用,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涉水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水利讲话 篇2

经过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我们召开了一次简约、高效、成功的研讨会,下面,我从三方面总结这次会议。

一、圆满完成了会议预定的各项议程

今天的会议共有10 项议程: 一是传达了陈雷部长对此次会议作出的重要批示; 二是刘宁副部长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创新水利经济研究作出重要部署;三是秘书长汇报了水经会35 年来工作回顾与展望;四是表彰了主题征文的优秀论文作者; 五是三位特邀专家围绕PPP等专题作了学术报告; 六是与三个试点单位围绕PPP、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水权转让进行了热点对话; 七是三名优秀论文作者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 八是与会代表围绕水经会五年发展纲要编写提纲和水经会下一步工作,分组展开热烈讨论; 九是各小组代表向大会汇报了研讨情况及意见和建议; 十是召开了八届九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达到了预期目的。

这次会议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成效显著。会议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部领导高度重视,陈雷部长作出重要批示,刘宁副部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二是对水经会35 年的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回顾与展望; 三是会议安排了热点对话环节,形式新颖,聚集热点,效果明显,对话嘉宾代表性好( 来自县政府领导、县水利局领导、公司总经理、农民用水户协会会长) ; 四是会议学术氛围浓厚,来自行业内外的特邀专家、论文作者和与会代表,广开思路,直言不讳,积极建言献策。

二、这次会议的几点收获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水经会今后发展的方向、思路和任务。陈雷部长的批示,对水经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刘宁副部长的讲话,对水经会发展的任务和措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二是对水经会35 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阶段划分。三个阶段的划分体现了水经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水经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成绩和问题,对今后水经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

三是对会议集中讨论的热点问题有了多方面的认识。这次会议上讨论的PPP、水价、水权等问题,都是与水利经济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研讨,进一步对这些问题的困惑、迷茫有了不同层面的认识和解答。

四是代表们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学会组织形式、研究选题、提供服务等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整理,把好的意见和建议融入到五年发展纲要中、融入到水经会工作计划中。

这次会议紧紧围绕“新时期如何做好水利经济研究”这条主线,进一步明确了水利经济应当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的问题。会后,我们将认真梳理总结本次会议的成果,深入贯彻落实陈雷部长批示、刘宁副部长讲话和本次会议精神。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 一) 科学谋划,完善五年发展纲要

这次会议上提交讨论的水经会五年发展纲要还只是个框架性的纲要,需要进一步细化。会后,秘书处将根据陈雷部长的批示和刘宁副部长的讲话精神,并认真梳理、吸纳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尽快组织编制完成五年发展纲要,做好顶层设计,按照学会有关程序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作为今后五年水经会活动的指导纲领。

( 二) 突出重点,培育三大特色品牌

一要培育水利经济研究品牌。始终坚持以研究解决政府关心、社会关注、会员关切的水利经济领域的现实问题为主线,突出水利经济研究特色。二要培育水利评估评价服务品牌。水经会在前些年做了很多评估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包括财务评价、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后评价等,出版了多部丛书,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国家高度重视评估评价工作,特别是水利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绩效评价、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等都与水利经济密切相关,我们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三要培育学术交流品牌。充分发挥学术性社会团体的学术组织功能,围绕水利改革发展中的战略性、前瞻性经济问题,打造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系列,繁荣水利经济学术交流。

( 三) 强化服务,提升三方面的服务能力

一是提升服务水利中心工作的能力。适应深化水利改革发展的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协同开展水利经济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前瞻性问题研究,拓展能够提供的水利公共政策服务、第三方评估评价服务等,积极为水利改革发展建言献策。二是提升服务会员的能力。围绕会员单位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开展研究,主动出谋划策; 紧密结合会员单位的特点和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与培训服务交流平台; 在两网一刊一简报已有宣传载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 的新技术手段,帮助水利经济研究者和广大会员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三是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切实架起水利部与社会之间上情下达、下情上通、反映诉求的沟通桥梁,既要当好政府参谋助手和行业代言人,又要深入了解、及时反映广大民众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公共需求。

( 四) 深化改革,建设水利经济特色智库

一是加快组建水利经济研究专家库。遴选水利投融资、水权水价和水市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资源管理、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利立法与后评估、绩效评价、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领域的资深人员为特聘专家,为开展相关领域的课题咨询、评估评价、学术交流、奖项评审等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会员中具备一定条件的专家,可优先纳入水利经济研究专家库。二是探索建立首席专家制度。作为智库,必须有权威的、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制度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它能促进出成果、出人才。可以考虑在不同的领域,设立不同的首席专家。专家的产生,根据其学术建树、成果业绩来综合评定。三是广泛发展会员、理事。水经会要发展壮大,必须不断发展新会员、新理事; 学术研究中要充分发挥会员和理事的作用,扩大水利经济研究工作覆盖面。四是组织搭建水利经济研究平台。发动会员、理事、专家库的专家就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集思广益,遴选课题名录,吸引大家开展合作研究; 加强学组建设,进一步强化对学组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将学组作为联系基层、收集信息、探索经验的支点,不断改进和提升学组活动质量。五是建立研究成果的报送和转化机制。不断创新研究机制,加强过程与成果双重管理,促进内脑与外脑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融合,力争取得一批精品研究成果,加强成果推广应用,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领导决策。

作为部直属的学术性学会,水经会的良性运转与发展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不仅需要理事单位、会员单位的协同努力,还需要部领导、指导司局、其他司局、挂靠单位的精心指导和帮助。期盼部领导、各有关司局和单位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会的各项工作。

乡镇水利工作讲话 篇3

乡镇水利工作讲话

今天召开乡镇水利站长和有关局属单位领导会议,主要内容是回顾总结分析上半年水利工作,结合当前工作进展情况,安排部署下半年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增强发展意识,切实搞好全县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全年水利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下面,我讲两个方面意见。

一、上半年工作小结

上半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在座各位站长及系统基层单位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向全县人民公开承诺的八项任务中有三项已全面超额完成,其余五项也均已完成过半,共完成水利工程总投资3885.4万元,占年初计划任务的3086万元的130 %,占年度项目建设实际总投资4678万元的83%。

(一)上半年八项承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围绕中低产田改造,精心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项目组织实施与施工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于五月底全面完成计划建设任务。该项目从年初开始动工,在横渠镇和汤峪镇的四个村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水利工程共完成U型渠道衬砌13km,配套建筑物100座,埋设低压输水管道55公里,新打机井28眼,维修配套机井24眼,架设输变电线路18km,扩修机耕路25公里,维修改造小型蓄排水工程1座,完成工程总投资47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42万元,群众自筹130万元。

2、围绕“绿色眉县”建设,认真抓好水系绿化工作。今年春季,全县共完成了眉县大桥、常兴大桥两侧堤防,汶家滩至魏家堡段、北兴至西关段渭河堤防绿化共11.5公里,占任务的105%;绿化了汤峪河、清水河两岸堤防及荒滩5公里,占任务的170%;绿化了石头河灌区东干一、二、六、七、八、九支渠、宝鸡峡渭惠渠及灌区斗分渠等45公里,占任务的112%。共栽植各类苗木4.2万株。

3、围绕灌区挖潜改造,抓好石头河灌区渠系改造和配套工程建设,提高供水能力。该项目从年初开始,经过紧张施工,现已完成了北干渠衬砌改造任务6.123km,修建建筑物36座;完成东干渠渠首段加盖工程1.3km,汤峪段明渠改建及加盖3km,改造建筑物21座;加固改造皮家岭、楼观塬等东干渠4座隧洞, 总长1632m。该项目增加了建设计划,实际完成工程总投资2860万元,占原计划1501万元的191%。

4、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全力以赴抓好城乡供水工作。一是按照安全饮水建设计划,抽调精兵强将,组织完成了河池、五坳、南寨、白家等23个村安全饮水工程施工设计,为工程顺利开工建设做好准备。二是及时启动,加快组织实施。从年初开始,已启动安全饮水工程22处,其中马家镇杨家塬村、常兴镇河池村、柳巷村下塬村、首善镇五坳村、横渠镇古城村等10处饮水工程现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解决安全饮水人口1.1万人;常兴镇郭河村、青化乡李魏村、齐镇西凉阁等12处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之中。截止目前,共新机井13眼,建成水塔10座,铺设输水管道118公里,完成工程总投资438.59万元,占全年计划任务的61%。三是完成了汤峪口水厂配套工程的初步设计,已上报省厅,并经过了省上专家的评审,将列入建设计划。同时,按照汤峪水厂管网规划,我们根据群众要求,积极实施潼关寨村管网安装工程,于五月底前共铺设主支管道3.5公里,解决了潼关寨村的供水问题。

5、围绕防洪保安工作,抓好重点险工段的治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在三月份组织劳力,对去年建设的清水河古城段2.2 公里堤防进一步培厚加固和整修,提高其防洪能力;二是在国家投资未到位的情况下,积极与受益乡镇村组协调,由施工企业垫资,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从三月份开工建设西沙河治理工程,目前已完成了权四滩段610米土堤堆筑工程,共堆筑土方1.55万立方米;堤基浆砌石防护工程全面完成,堤防护坡砌筑已完成300米,共浆砌块石1100立方米,剩余300米护坡正在紧张施工,7月中旬即可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6、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中心,抓好中省小型水利补助资金项目实施工作。一是对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补助资金项目,按照省市下达的计划,从年初动工,目前除青化乡、营头镇和汤峪镇各有一处工程未完成以外其余项目已全部完成。该项目共完成工程总投资18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5.2万元,工程建成后,新增灌溉面积680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380亩。二是按照陕水农发[]15号《关于眉县20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的通知要求,及时组织霸王河管理站与营头镇实施。目前已完成了霸王河引水枢纽加固、进水闸改造工程,衬砌支渠0.6公里,田间斗分渠道2.2公里。完成投资72万元。三是根据省市要求,对今年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补助资金项目中平田修地建设任务,争取在夏季农建中全面完成。这一批计划已经到市上,给我县的计划平田修地工程11处,面积1740亩,机井11眼。目前开工的有首善镇的葫芦口、金渠镇的金渠村等8处,已完成面积600多亩,完成投资70多万元。未动工的乡镇,今天会后要抓紧实施。

7、以水资源管理为重点,促进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为了促进汤峪旅游开发区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旅游区环境,我们组织完成了《眉县汤峪口水环境治理规划》。该规划通过对汤峪口水环境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后,计划在汤峪河中心大道以北建设160米长翻板坝一座,对蓄水区进行防渗处理,新修两岸堤防,在河床内规划水面2万平方米,目前该规划已经完成并通过初审。二是根据全县工业园区规划,我们积极组织人员开展水资源勘测调查,掌握基础资料,编制园区水资源利用规划,为工业园区发展用水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该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8、积极抓紧项目前期储备,切实抓好争取国家投资工作。今年,全县共编制完成了《石头河水库斜峪关集中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眉县汤峪口水环境治理规划初步设计》、《眉县“十一五”第一批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眉县泥惠渠灌区挖潜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大的项目技术报告16项,占年计划任务的80%。目前已争取到位安全饮水第一批和第三批项目、霸王河灌区挖潜改造项目、石头河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资金项目、抗旱资金等国家投资项目六项,争取国家投资1240万元,占年计划任务1500万元的82%。同时,通过上半年的积极工作,还有节水灌溉、安全饮水整合资金、泥惠渠灌区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水毁修复、小型农田水利、机井工程等一批项目国家已经立项或列入省市建设计划,下半年将得到落实,使全县水利建设在争资引资、加快发展上有一个大的突破。

(二)取得经验与成绩

上半年在各类工程建设中,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管理规范要求组织实施,积极推行水利建设“四项制度”,确保了工程的质量、进度与效益,并进一步落实了财政资金直接支付制、技术质量责任制,认认真真干好每一个工程,努力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样板工程。从上半年建设完成的工程质量检查来看,不论是安全饮水工程、灌区改造工程,还是农发、小型水利、水毁修复工程,工程质量明显提高,许多工程都达到优良标准。这些成绩取得与在座各位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大家要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和健康发展的新局面,认真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继续发扬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工作精神,不断促进水利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全县水利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项目进展不平衡,个别重点项目进度速度较慢;二是个别乡镇个别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能严格把好工程质量关,建成的工程质量不够高;三是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部分工程不能彻底完工;四是项目前期工作不能及时落实到位,直接影响了工程顺利开展。这些问题,对全县水利发展均有一定的影响,对此大家将要高度重视,及时研究,加强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夏季农建及近期工作安排

1、夏季农建总体工作思路、工作目标与要求

今年夏季农建工作的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抓住中省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补助政策的机遇,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主线,以川塬地区平田修地、丘陵区“坡改梯”为重点,坚持新修和改造提高并重,农田建设与小型水利设施配套并举,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注重效益、整体推进的原则,组织、引导、发动群众,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全县夏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新增灌溉面积3200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0000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7000亩,灌区平整土地3500亩,建设“四田”亩,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新打机井68眼,新修渠道63公里,铺设暗管70公里,新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23处,解决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为了全面完成夏季农建任务,提出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抓紧组织实施年省级小水补助资金尾留工程,及早启动实施省补资金项目计划,调动群众积极性,加快面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对在建的灌区配套、安全饮水等重点项目,要进一步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夏季农建任务按期完成;三是各单位要抽调技术干部包点,全力以赴搞好技术服务。在工程施工中,要讲求科学,加强监管,做到田平、面宽、地埂坚实,彻底杜绝大平小不平和地边埂毛糙的现象。尤其是省补资金项目工程,要严格执行“三个办法”,创建精品工程,引导和带动面上工程质量的提高。

2、对其它各单项工作的要求

①小水项目及夏季农建。对下达2006年省级小水工程近期要与财政、土地联合组织县级验收,各乡镇首先要做好自查自验工作,对未完成的工程要抓紧实施,对完成了工程任务而未上报的竣工资料,要积极与施工单位协

水利普查培训讲话稿 篇4

新年伊始,请允许我代表县水普办欢迎大家的到来,并预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心情愉快!下面,我就此次水利普查培训工作做以下简要说明:

全国水利普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是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要充分认识这次水利普查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按照国务院的总体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水利普查规定的各项任务。

本次水利普查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涉及范围广、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工作任务重、时间要求紧,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工作。要想圆满完成国务院下达我县的水利普查任务,就离不开今天在座各位水利普查一线同志们的共同努力。

本次培训,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内容综合,指标复杂。水利普查不是某个水利单项业务的调查,而是包含了河湖基本情况、水利工程、经济社会用水、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水土保持、行业能力等6大方面的综合性、系统性普查;而且每项普查内容均是全面的普查,普查对象包含了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的各类对象,基本涵盖了水利工作的方方面面。本次普查共设计普查表48张、普查指标320个。这些指标中,既包含自然资源和环境指标,又包含经济社会指标;既有水利行业内指标,又有水利行业外指标;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既有静态指标,又有动态指标。同时,各指标之间关联程度高,平衡关系非常复杂。

二是方法综合,技术复杂。从普查的技术路线来看,水利普查是传统调查方式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除了采取档案查阅、走村入户、现场查勘等常规统计调查方法,还采用了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远程传输技术等高新科技手段。

三是环节较多,组织复杂。水利普查的工作流程分为前期准备、清查登记、填表上报和成果发布4大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培训、清查、内外业调查、质量抽查、数据汇总、成果复核等26个环节。这4个阶段26个工作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普查工作的全局。水利普查是一项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国家普查,初步预计,全国参与普查的人数在高峰期将达到百万之众,就我县而言,参与普查工作的人数将接近1000人。

四是成果丰富,质量要求高。水利普查将形成江河湖泊基本情况、水利工程、经济社会用水、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水利行业能力等一整套水利基础资料。由于普查指标之间关联程度高,平衡关系复杂,所以,对成果的质量把关和审查工作要求非常高。

要完成这样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除了依靠上级政府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统一指挥、依靠各乡镇水普机构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以外,更主要的是要依靠在座各位水利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扎实地开展普查工作并做好清查登记和填表上报等各项基础工作。因此,我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县、我市、我省乃至全国水利普查的成果。在座各位在整个水利普查工作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今天,县水普办举办为期1天的培训,就是要给大家一个深入学习水利普查工作技能的机会,也是给大家一次相互学习的机会。今天与大家共同学习的授课人员,都是参加省、市水利普查师资强化培训归来的县水普办技术骨干们。他们已参加了多次省、市师资强化培训,有着丰富的水普工作经验,并在今后的2年时间里继续同大家一道工作,他们将就工作中相关表格的数据收集和填报要求进行讲解。希望各位珍惜此次学习机会,认真听讲,切实了解掌握普查的要领和相关规定,有不清楚的地方会后以乡镇为单位,由乡镇水普办负责人统一收集,由县水普办定期进行答疑。

水利普查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在工作中要依法依规普查,要科学规范普查,要确保普查质量,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把确保质量贯穿于水利普查的全过程,落实到各个工作阶段和环节,严格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把水利普查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确保水利普查成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权威性。水利普查是一项政府行为,凡因工作不力,导致水利普查滞后,影响普查工作进度的责任单位和个人,要通报批评,对于干扰普查工作,弄虚作假、泄漏普查数据的行为将依法依规进行严肃查处,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大家要认真对待此项工作,要严格把关,对每一个普查数据要做到真实可靠,决不能弄虚作假,更不得泄漏普查数据,按照普查规定的时间完成各阶段的普查任务,向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水利工作会议讲话稿 篇5

刚才,省委书记姜异康同志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和山东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出了我省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并对加强水利改革发展工作领导、确保各项政策任务落到实处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我省是农业大省、经济大省,也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省份,加快我省水利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几千年的悠久治水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级把水利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强水利建设,深化水利改革,走出了一条符合山东实际的治水路子,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一是水资源调配能力明显提升。依托南水北调和胶东调水工程构筑的山东水网框架初步形成,一批区域水网相继规划建设,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从建国初的1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280亿立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二是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在全国率先完成了规划内158座大中型和388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以水库、河道、蓄滞洪区为骨干的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河道堤防、水库闸坝连续多年安全度汛,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农田水利设施日趋完善。建成各类灌区3万多处,有效灌溉面积从建国初的372万亩发展到73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500万亩,在连续多年保持农业灌溉用水零增长的情况下,保障了我省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夏粮实现“九连增”。四是生态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围绕生态省建设,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5万平方公里,建成国家、省级水利风景区106处,浅层地下水漏斗区面积减少53.6%,地表水水质基本恢复到1985年的水平。五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突出。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各项经济用水指标领先全国。我省以约占全国1%的水资源,灌溉了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8%的粮食,养育了占全国7%的人口,支撑了占全国10%的经济总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充分肯定我省水利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我省水利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我省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6,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目前用水缺口已达40亿立方米。按照当前用水水平和水资源保障现状测算,到全省用水缺口将达63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二是水旱灾害威胁日趋严重。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突发多发频发趋势,暴雨洪水台风的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和灾害性大大增加,而我省防灾减灾体系仍较为薄弱,水旱灾害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水生态退化压力不断增大。随着工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长,污水排放总量急剧增加,加上化肥、农药等不合理使用,水体污染因素明显增多,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超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出现了一系列生态问题。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促进可持续发展,水是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我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省情,决定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和温家宝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水利工作的战略定位上来,把认识统一到这次会议对我省水利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对水利工作的总体部署要求上来,把水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持续掀起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新高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全面贯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节水优先、强化保护、量水而行的治水方略,坚持统筹治水、科学用水、依法管水,突出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问题,加快建设湖库河渠连通、供排蓄泄兼筹的现代水网,全面推进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衡量水利改革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下大气力解决好城乡供水问题,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进一步完善供水工程体系。保障全省城乡供水安全,关键在于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要加快南水北调和胶东调水骨干工程建设步伐,确保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输水干线建设任务20xx年完成、20xx年如期通水,胶东调水主体工程今年完成、明年通水到威海米山水库。同时,加快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规划建设,尽早启动胶东调水南线前期工作,实现长江水、黄河水与当地水的联合调度、优化配置。各地要抓住南水北调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协调推进的有利时机,加快当地区域水网规划建设,有效提升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能力。

(二)不断提高雨洪水资源利用水平。实施沂河、沭河、泗河、汶河等雨洪水资源利用工程,加快建设一批以水库调蓄、河道拦蓄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加大城市雨洪水集蓄利用和农村坑塘整治力度,提高雨洪水资源蓄用能力,切实发挥雨洪水涵养补充水源、优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三)继续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目前,我省仍有211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各级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思路,新建、扩建一批水源工程和平原水库,对单村、联村供水工程进行联网改造升级,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短时间内不能纳入规模化供水及解决饮水安全难度较大的地方,要采取建水窖、打深井等措施,切实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理服务主体和运行维护经费,搞好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保障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

二、大力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水平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省极端天气事件呈增多增强之势,防御水灾害的压力日益加大,各地必须全面加强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建设。

(一)突出搞好河道防洪治理。我省中小河流多年未经系统整治,已成为防洪工程体系中的明显短板。省委省政府确定,借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经验,利用五年时间,集中力量打一场中小河流治理攻坚战,全面完成规划内210条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加快完成15条骨干河道重点河段治理和199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下河流防洪薄弱环节治理,由各市县负责。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抓紧编制治理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3到5年内完成治理任务。同时,要按照国家部署,加快实施进一步治淮工程,从整体上提升区域防洪除涝能力。

(二)重点加强蓄滞洪区建设。规划建设蓄滞洪区是防御超标准洪水、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的有效措施。要立足应对突发性洪水和超标准洪水,规划建设一批蓄滞洪区,增强洪水调蓄能力。对蓄滞洪区内的村庄,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转移安置。对国家设置的恩县洼、南四湖、东平湖等蓄滞洪区,要加快安全设施建设,落实扶持政策,维护好群众利益。

(三)大力实施千里海堤工程。搞好防潮堤建设、保障沿海防洪安全,对加快建设“黄蓝两区”至关重要。今年我省已连续两次遭遇风暴潮袭击,风暴潮北上影响山东的频次有增多趋势。必须加快规划建设防潮工程体系,尽快构筑起坚实可靠的防潮安全屏障。在建设过程中,要兼顾防潮减灾、改善交通、生态保护、旅游观光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海堤的综合效益。

(四)尽快完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目前,我省城市防洪普遍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泄洪除涝设施建设滞后,一遇强降雨,就导致马路行洪、内涝积水,造成严重灾害损失。各地要把完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作为老城区改造的重要任务,下大气力解决好防洪薄弱环节。新建城区规划布局和新上建设项目,都要严格执行防洪规划,配套建设必要的防洪设施。“十二五”期间,要按照重点城市1一遇、其它设区市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要求,搞好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全面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五)切实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健全完善山洪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系统,重点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56个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和28条山洪泥石流沟整治。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村庄,该搬迁的要下决心搬迁,确保“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我省山洪地质灾害问题。

(六)着力提高水库塘坝防洪能力。要巩固扩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抓紧配套完善管理设施、监测设施和下游连接河段工程,解决管理设施不完善、泄洪河道连接不匹配等问题,全面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对新出现病险隐患的水库和面广量大的小塘坝,各市县要各负其责,抓紧编制治理方案,尽快组织实施。

在加快构建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的同时,各地要进一步落实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对水库、河道等各类防洪工程,必须明确政府领导成员作为行政责任人。要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防汛组织指挥机构,形成职责明确、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防洪调度预案和应急抢险预案,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增加物资储备,搞好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抢险能力。

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但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一半,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要围绕实现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目标,加大农田水利投资建设力度,加快构建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大幅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大力推进耕地灌区化。根据各地水土资源条件和农业发展规划布局,力争把85%以上的耕地纳入灌区规划,以灌区为单元,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集中配套建设、成片规模治理。要加大现有灌区续建配套力度,加快完成国家规划内50处大型灌区和165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任务。同时,按照不同水源条件,规划建设一批新灌区。各地要抓紧制订年度实施计划,搞好骨干工程、田间工程及相关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扩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到“十二五”末,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要达到750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6000万亩。

(二)大力推进灌区节水化。灌区建设要以节水增效为中心,优化工程设计,优选灌溉模式,着力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沿黄粮食主产区要全面推行管道化灌溉技术,大力发展高标准管道灌溉;鲁中南地区要充分利用除险加固后的水库水源,实行多水源联合调度,发展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半岛地区要大力发展滴灌、微喷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模式;井灌区要积极推行自动控制管道输水灌溉模式,实现灌溉节水化智能化。积极发展旱作农业,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到“十二五”末,全省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2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3。

(三)大力推进节水长效化。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理,落实好管护主体和经费来源。重要水源工程及支渠以上输配水工程要配备专管人员,支渠以下田间工程要全面推广“工程建设、水价改革、用水组织”三位一体建管模式,加快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四、切实搞好水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维护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不断加大水生态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力度。

(一)切实加强生态水系建设。围绕“四带三区两湖一环”总体布局,按照“上游水源涵养、中游库河调蓄、下游湿地存蓄”的思路,重点实施河湖库和入海河口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建设南水北调中水截蓄导用工程,加强调水沿线水生态保护,确保调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依托河道、水库、湖泊等水体,建设一大批多功能水利风景区。突出抓好小清河综合治理,力争五年内把小清河建成集防洪、供水、航运、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河道,使沿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切实加强地下水保护。地下水是我省重要的供水水源和抗旱应急水源,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目前我省地下水开采已远远超过开发利用极限,导致地下水漏斗区达到1.3万平方公里,甚至造成局部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必须下决心加强地下水保护和治理。各地要按照划定的地下水开采区、限采区和禁采区范围,严格实行监督管理,尽快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体系,严格执行地下水压采计划,切实加强回灌补源和海水入侵防治,逐步实现全省地下水采补平衡。

(三)切实加强水土保持。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省水土流失加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有2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水土保持任重道远。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对生态地位重要、易发生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依法从严控制开发建设,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大规模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治理。重点加强泰沂山区、鲁西北平原风沙区、鲁东低山丘陵区和易灾地区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五年内水土流失治理率提高到70%。

(四)切实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治、用、保”流域治污防污理念,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强化水环境安全监管,加快构建水环境安全防控体系。进一步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巩固重点领域水污染治理成果;整治疏浚农村河道,恢复其泄洪、蓄水、生态功能;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做好农村污水排放治理和垃圾收集储运处理,形成防止水污染长效机制。

五、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解决我省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各级各部门要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节能一样抓好节水工作,切实形成节约用水的制度体系、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不断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硬约束作用,把水资源论证作为建设规划与项目立项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格实行计划用水,对各市县年度用水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不到考核标准的,相应核减其下一年度区域用水总量指标。严把取水许可审批关口,实行区域限批制度,对达到或超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取水,对超过行业用水定额的用户不予审批新增取水,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加快建立覆盖全省的水资源监测网络,严格取水计量和区域用水总量监测,监测结果作为考核、奖惩、问责的依据。加大对违规审批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有关责任人严格问责。

(二)健全完善水价调节机制。目前我省水价普遍偏低,既没有体现出水资源的稀缺程度,也没能有效发挥促进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按照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定额内保公平、超定额讲效率,让节约用水者得到实际利益,让多耗水者付出经济代价。加快建立基本水价、综合水价制度,对工业和服务业超定额用水累进加收水资源费,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距,促进用水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水权益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并逐步实行阶梯水价。

(三)大力发展节水型经济。要根据水资源禀赋和水环境条件安排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改变大水漫灌等粗放灌溉方式,积极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挖掘工业节水潜力,加快高耗水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步伐,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配套建设节水设施,鼓励企业加强中水回用、提高水循环利用率。服务业和城乡建设要积极运用节水技术,推广使用节水器具、节水材料,大力推行分质供水,实现优水优用、一水多用。积极培育水权转让市场,使农业节约出来的水通过有偿转让支持工业和城市发展,工业、城市通过购买水权补偿农业,形成城乡统筹、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

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积极营造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浓厚氛围,大力开展节水型市县、单位、社区创建活动,深入搞好省情水情教育,让节水宣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入千家万户,让节水意识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六、着力构建水利改革发展保障机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强化责任、创新机制、真抓实干,推动我省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科学编制水利发展规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超前搞好水利规划,充分发挥水利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和支撑保障作用。要抓紧组织编制省、市、县三级现代水网规划,配套搞好河道治理、防潮堤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雨洪水资源利用等专项规划。要搞好水利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其他规划的衔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力布局和城镇规划建设都要与水利规划相协调、相适应,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防洪减灾要求。要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作用,确保规划不折不扣得到落实。

(二)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关键在于加大资金投入。要按照“今后十年全社会水利年均投入比高出一倍”的要求和相关政策规定,切实加大资金筹集和水利投入力度,加快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一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和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确保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都有明显提高。同时,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增加专项水利资金规模。要认真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2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财政、水利等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我省具体计提办法,确保足额计提。各市县要按照《山东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抓紧制订出台具体实施细则。要加大水利规费征缴力度,做到应征尽征、足额征收、专款专用。二要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切实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扩大贴息范围和规模。三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资水利事业。鼓励符合条件的水利投融资平台进行直接、间接融资,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大力推行“民办公助”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治水兴水合力。要加强水利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安全高效。

(三)推进水利体制机制创新。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防洪排涝等涉水事务管理,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要突出水利工程的公益性质,在尽快定编定岗、足额落实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两项经费的基础上,完善水利工程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彻底解决重建轻管问题,保障水利工程长期良性运行。要切实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加大对乡镇水利站扶持力度,所有乡镇都要尽快建立水利站,并充实专业技术人才,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积极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水利合作社、供水联合体等合作组织,选配好村级水利员,尽快建立起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要切实加强水政执法队伍建设,配足执法力量,强化经费保障,提高装备水平,积极推行水利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公安、司法等部门要大力支持、密切协作,形成水利执法联动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水利执法环境。

(四)提升水利科技创新能力。要发挥科技和信息化对水利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注重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加快水利发展步伐。按照工程带水文、工程带科研的思路,大力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重点抓好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和水文监测、节约用水、海水淡化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及核心技术的创新,加快建设国家级水利综合试验基地,全面提升水利工程、设施装备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大力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全省水利信息化骨干网络、综合平台和数据中心,切实搞好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指挥、水网工程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尽快实现水利信息的自动采集、高效传输和智能处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水利讲话 篇6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从各个方面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大力兴建农田水利,促进农业生产。但是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生态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发展,有悖于目前社会提倡的生态平衡理念。因此必须将农田水利建设从传统建设方式向环境水生态方向发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2 工程案例

云和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山区,东西宽38km,南北长47km,总面积984km2,其中,耕地面积6.84万亩,山地面积119.1万亩,水域面积5.5万亩;2003年开展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以来,先后建设了崇头镇、石塘镇、赤石乡等20个农村饮用水项目。近年来,为切实保障全县农民饮水安全,确保广大群众喝上放心水,云和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计划,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目前,在县城自来水厂一、二期扩建工程已完成的基础上,全县还建成4座乡镇级水厂(崇头水厂、赤石水厂、石塘水厂、紧水滩水厂)和村级集中式供水工程246处,分布于全县三镇三乡四街道。截至目前,全县农村饮用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已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县20个农村饮用水工程,已全部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3 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作用

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农田水利建设一般包含蓄水系统、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等,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建设形式,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从不同的方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我国古代伟大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见下图),自建成后几千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灌溉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江堰的建设充分地保护和利用了水资源,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的建设特点是变水害为水利,统一“人、地、水”三个因素,很好地改善了农田水利环境和周围生态景观。都江堰的建设可谓是我国古代一项重大工程,从图中可以看出都江堰利用鱼嘴实现了正、倒四六分水,从而满足了基本的灌溉需求。可见,好的农田水利建设不仅能促进农业发展,而且对周围环境具有平衡作用,维护生态平衡发展,降低水利设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 传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水利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且生态环境系统比较脆弱,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但是,现在很多水利工程建设很少会考虑这些问题,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实施建设,而且工程建设忽略了水的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另外,工程技术人员盲目施工在很大程度上对河流区域水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导致河道堵塞、淤泥等,破坏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

4.2 水利设施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必须严格遵守规程规范,否则可能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各式各样农药、化肥的研制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量,但是在农药和化肥应用过程中也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将化肥、农药等污染物排入水渠中,导致水体内氮、磷、钾含量过高,不利于当地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对生物饮用水带来一定的损害,甚至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破坏整个流域内水资源,导致生态失衡。

5 从传统水利向生态环境水利转变的措施

5.1 灌溉方式的转变

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有合理的农田灌溉方式,特别是在降雨量比较少的地区,必须通过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稳定粮食产量。而过度灌溉也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给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损害。因此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农田灌溉设施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加强对周围环境的勘探,从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水利建设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灌溉设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农田灌溉能够解决农作物缺水问题,同时促进农作物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但在农田灌溉过程中也会导致土壤中矿物质流失,也可能将水中的盐分带到河流中造成土壤盐分含量过高,导致水体内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下降,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必须在农田水利建设中采用滴灌、喷灌等灌溉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水环境污染,达到环境保护和农业增长的双重效益。

5.2 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小规模重实效建设

a.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增长机制,落实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确保足额计提、定向使用;同时以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集中项目资金、各级财政资金、民间闲散资金,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打造亮点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进步。

b.继续推进产权改革。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对一些效益明显、受益范围明确的新建工程,要大胆支持和鼓励个体、联户法人单位去投资兴建。做到自办自有、自建自管自受益,真正达到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永续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在政策、信贷、税收、土地征用等各个环节给予更多的支持,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群众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积极性。

c.全面铺开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国家试点县工作。从2015年开始,云和县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管一体化”“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确权和移交”“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管理公开公示制度、农民质量监督员工作长效机制”等六大试点工作,通过三年努力,力争实现“产权明晰、权责落实、经费保障、管用得当、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5.3 实施公开招标、发展民营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建设是群众参与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建设,在政府的支持下按照工程性质和收益范围正确使用“一事一议”规定,实施水利工程建设的民主决策。云和县在水利兴修时比较注重采纳群众的建议,特别注重因地制宜、科学治水。治理大沟、中沟的过程中一般在满足排涝的基础上适当加深,从而很好地解决了灌溉用水的问题。另外在规划村塘改造的过程中,利用废旧坑塘、老河道和旧窑址等进行综合开发,最大限度地节省开发成本。云和县各个乡镇兴修水利工程过程中一般采用验收制度,在工程质量保障的情况下一般均能够通过验收。在兴修水利工程时专门请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工程验收,保障整个工程质量的提高。在工程建设方面,一般实行公开招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监理制以及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等,在节省建设资金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质量。

5.4 优化农田水利蓄水工程

蓄水设施建设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很好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解决农作物生长中的缺水问题。如果蓄水设施建设不够科学,可能会影响农作物周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周围环境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农田水利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计划,而且修建过程中尽量在自然湖泊河道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这样既能够减少投入成本,又不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又能够提高水利设施的安全性。在这个过程中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我国水利设施建设的发展。

5.5 排水渠道上的改造

农田排水系统在整个环境水生态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内部生长的水生物对氮元素能够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从而能够很好地减轻农田废水对水环境的破坏。因此,兴建农田水利系统时,必须将药品考虑到排水系统设计中,同时选择合适的建设材料,这样能够为农田中的益虫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减少作物生长中农药的使用,使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5.6 加强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比较滞后,而且由于过去人们对农田水利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很难实际应用,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首先要优先建设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地区的水利设施,加强巩固已经出现病害的大型水库,预防水库出现危险,促进农田水利完善发展,减少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同时提高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效率。其次要加快推进缺水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同时农业生产离不开水资源,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缺水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并在严重缺水地区推进缺水重点工程建设。合理开采地下水,并结合“蓄、引、提”,因地制宜地规划一批中小型水库,积极鼓励农民兴建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率,解决乡村用水问题。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并建立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系统,构建专业的防洪抗旱服务,积极完善应急预案。

6 结语

农业是我国发展之根本,农田水利建设不仅能促进农业更好发展,而且能保障农业生产环境的提高,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双重收益。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农田水利建立必须从传统水利建设向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方向转变,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生产,而且要保证在整个农业发展中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农田水利建设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最初的农田一般仅依靠自然河水和雨水进行灌溉,而后由兴修的水利工程进行灌溉,农水建设发展到今天开始重视环境水生态。传统农田水利向环境水生态转变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种形式的转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用水需求,而且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危害。本文主要分析农田水利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并概述了传统农业水利向环境水生态转变的过程。

上一篇:重疾保险销售话术下一篇:鼓励自己的一句话励志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