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化服务创新基础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现代物流服务创新越来越趋向于联盟式创新,具体表现为产业集群、供应链、产学研等多种合作形式,在具体实施创新战略过程中,可以选择委托—代理、项目合伙、基地合作、研发公司合作等创新模式,由创新集成商或项目团队进行相关利益与信息的协同控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金融信息化服务创新基础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融信息化服务创新基础论文 篇1:

服务创新内涵、特征与模式

摘要:服务创新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制造业创新的一种创新形式,内涵较制造业创新丰富得多,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制造业创新有较大差异,是一个较技术创新更为复杂的过程,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内部和外部交互作用。文章围绕服务创新与制造业创新的内涵的差异,系统分析了服务创新的特征,并阐释了服务创新的各种不同模式。

关键词:服务创新:制造业创新:无形性

一、引言

面对追赶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比较优势而日益失去的制造业竞争力,发达国家利用要素禀赋取得服务业的竞争优势成为保持经济领先优势的当务之急,对服务业相关规律特别是服务业如何实现高效增长进行研究就变得相当迫切和必要,因此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如何通过服务产业的创新政策来提高生产率,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与此同时,服务企业的管理者也在寻求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和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对策。而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成就主要得益于体制变革下的制造业的飞速增长,但是依靠较低的生产成本发展起来的加工制造业普遍存在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少、创新能力不足等特点,已不足以支撑国民经济未来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服务经济比重会迅速上升,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门,国家的创新活动主要来自于服务业领域的创新发展,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也主要来自于服务部门通过不断创新建立起来的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我国近年来积极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的发展来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以服务业中的创新活动带动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引导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服务创新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服务创新概念内涵的界定

熊彼特(1934,1939,1942)基于制造业的研究最早详细论述了创新概念,他认为创新活动是把“任何不同的、新的做事的方式”引入经济生活,提出创新就是“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即“生产函数的变动”。这种组合或变动包括:(1)新产品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创新);(2)新的生产方式(过程创新);(3)新的市场的开放(市场创新):(4)新的原料供应和中间投入(投入创新);(5)产业的新的组织方式(组织创新)。这种不同的、新的做事的方式首先是新的,有创意的,具有超过一个最小的“新颖度”的新意,并且这种“新”至少部分是可以编码的。创新是渐进的,是会引导经济体系从微小的变动到剧烈的变动的变化,他还强调了创新具有积累特征的重要性,是可以预知的,因为一项新的技术改革如果没有相应的前期的辅助资料是不可能被理解的。熊皮特还把创新与发展理论结合起来:即发展是有一系列的非连续的新现象(创新)带动的,这些新东西比旧有的做事方式更有经济价值(Sehumoeter,1934)。

服务创新的内涵较制造业创新丰富得多,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制造业创新有较大差异,服务创新过程是一个较技术创新更为复杂的过程,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内部和外部交互作用。关于服务创新概念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基本定义,Publin group就简单地把服务创新概念定义为与创新有关的所有的变化过程。Van Ark(2003)将服务创新概念定义为:一种新的、有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分别单独地发生在服务理念、与客户相互交往的渠道、技术理念、服务传递等之中,也可能同时发生在它们的多个组合之中。这种变化会导致企业技术、人力资源、组织能力、企业架构等结构性的变革,引致企业的一种或多种新的服务功能的产生,进而改变企业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和服务,

三、服务创新是有别于传统制造业创新的一种创新形式

与传统制造业创新不同,服务创新活动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这种相互作用使得难以区分服务的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Miles,1995),而这种与顾客的关系也就组成了服务创新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特征因素。服务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生产的本质在服务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Miles,1999),因此消费者本身成了创新来源的重要因素之一(Fitzsimmons,2004),服务创新也就具有许多与制造业创新不同的特征。比如相对于制造业而言,服务创新更加强调人力资本、组织等因素(Ter-her,2005),在创新的投入上,服务创新会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投入而不是实物资本的投入。在传统的产品和过程创新方法之外,服务会更多的考虑组织创新,而创新的结果并不表现为有形“产品”,而是一种概念性、过程性的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无形性,因此,服务创新的新颖度范围更广,是可复制创新和解决特定顾客问题的不可复制创新的混合体(Sundbo,1998)。服务创新通过有创新能力的人员的流动或信息化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传播,专利买卖只是众多渠道中的一种,而不是像制造企业通过机器和技术的购买来实现,因此服务产品和过程创新中具有更多的无形的和信息化的元素(F,Galloui,2002)。与客户的相互紧密联系的特征使服务设计的创新特别的有助于最终顾客消费服务产品,对于服务的感知起着基础性作用,对于服务接触的塑造也极为重要。比如银行或物流的一些服务功能如果采用过电子渠道来提供,新的服务传递系统对于服务创新的动力来讲似乎相对不太重要,但是对于创新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员工的表现确有着巨大的影响。

除了与客户的相互联系特征之外,相比较于制造业创新,服务创新还有许多特征。在研发的方面,R&D投入指标与创新能力表现出相对较少的联系,而这在制造业中非常重要:服务创新以渐进性创新为主,激进型创新较少,遵循的轨道形式多种多样:服务创新的开发周期短,很少有专门的研发部门:服务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制造部门主要依靠专利保护不同,而是主要依靠商标,版权的保护,或是通过其他保护机制如更短的循环周期和商业秘密等(Howells,1997),模仿根据创新模式的不同或难或容易;创新的影响方面,制造业表现在生产率和竞争力上。而服务业更多的表现在服务质量的改善。

服务创新与制造创新通过一个“镶嵌化”的过程交织在一起(Howells。2004)。在这个过程中,非技术的因素和信息中介服务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服务创新表现在新概念、与顾客的新的接触、新的传递系统和新的技术选择上就呈现出一种多维度的结果,而技术只是服务创新的一个维度。相应的,从一个多维度的角度看,服务的创新能力会出比通常所认为的强的多(Boden,2000)。

四、服务创新的模式

服务业中的创新模式多种多样,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制造业创新都会有较大区别。由于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的多样性,某些创新模式并不在所有的服务部门中都出现,服务创新的模式存在较强的部门差异性。一般而言,服务的无形性和与顾客相互关系特性越强的服务业,创新模式越

独特;有形度越强,创新模式与制造业就越接近。

学者对服务创新模式的研究起源于熊皮特关于制造业的产品、过程、市场、投入、组织等创新的分类,尤其是制造业中的技术创新。最早的Pavitt(1984)提出了四种创新模式:供给主导型、规模密集型、专业提供者型和以科学为基础型,虽然初衷在于描写在企业层面上的技术创新模式,但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技术变革的部门分类法,而服务部门在技术变革中属于技术供给主导型创新,不过他又提到,虽然技术对于提高服务的绩效起着巨大的作用,但在一些行业中的很多创新其实具有非技术的性质,技术和非技术是如此强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很难区分他们。其后Barras,(1984,1986,1990)关注于服务部门的技术创新过程的结果阶段的解释,提出了服务创新周期与制造业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顺序相反的“逆向生命周期”假说(RPC:Reverse Product Cycle),他根据引入的某种特定技术系统对服务创新不同阶段的作用特点,把服务创新活动分为渐进的过程创新、剧烈的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三个阶段,因此也把服务部门的创新归属于技术供给主导型创新。其后一段时间内,服务被经常的分类为供给主导型的,即是说大多数服务公司并不具有自发的创新功能,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ICT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这个被动的形象才得以纠正。随着非技术创新的研究在服务部门内部逐渐的展开,后来的学者主要论述了服务部门的创新特性(Miles,1993)服务管理的创新(Ouinn,1992)客户接触创新的重要性和新兴服务部门中已有元素的重新组合式创新的重要性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关于服务创新的模式定义才正式了很多。

Gallouifl997)等人把服务创新分类为激进创新模式、改进型创新模式、递增性创新模式、偶然(即兴性)创新模式、综合式创新模式和标准化创新模式。Sundbo andGalloui(1998)提出了创新的六种模型:工艺创新、制造业创新(研发与技术主导型)、创业式的创新、专业服务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或组织战略的创新、网络式创新。F.Galloui(1994)提出了提高型、预测型、客观型和过程型等服务创新模式。Van der Aa(2000)在研究服务创新时提到4种创新模式。即链条式创新、组合创新、客户创新和技术创新。Van Ark(2003)区别了几种技术创新模式,同时也对三种非技术创新进行了分类:新的服务概念、新的顾客接触、新的服务传递系统,并区分了供给主导的、顾客引导的、企业自发的和综合的服务创新模式。Howells和Tether(2004)提出了另一种有意义的划分方法:内向型和外向型的创新活动,前者主要指企业如何进行创新活动(比较接近于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后者主要关注于企业与外在因素的互动关系,外在因素主要是顾客,因此外部资源对于服务企业的创新活动至关重要。在Soete和Miozzo(1989)的基础上,Hipp和Grupp(2005)根据服务创新内在的特征和创新过程发展出了另一种分类方法:知识密集型、网络密集型、规模密集型、外部创新密集型。

不过影响较大的划分方法还是欧洲S4IS(1998)项目小组对服务创新模式作的分类。S4IS(1998)项目研究小组将服务创新分为以下五种:(1)供给主导型的服务创新模式,如微波炉的引入,使得餐厅的烹饪过程大为改变,还有医疗机器人在手术治疗中起到的辅助作用等。这种模式的服务创新很明显的是一种技术推动型,此时服务部门对于技术的影响较小,而是从外部购买机器设备用于服务的生产过程;(2)服务部门的创新模式,例如一个新的商业团队的建立;(3)客户引导型的创新模式,例如门对门的公共服务交通,蔬菜大棚的引入等;(4)服务过程的创新模式,在服务过程中投入的创新,如专业中介服务公司派专家到服务企业中,培训员工并监督和辅助新的战略的顺利实施,这种模式的服务创新还包含了企业收购或发展上下游产业形成整体竞争力。控制更多的生产环节的内部化创新和反向战略的服务外包创新;(5)综合的创新模式,指最复杂的、影响深远的创新,能够影响价值链的所有环节的综合创新,需要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知识以及中间消费和终端消费的适应。比如地铁的发明就是交通运输的一个综合性创新,它需要整个运输系统的改变;还有传统电视节目向多媒体的收费节目的变革和多功能芯片技术的应用等。在他们的分类中,要素投入的供给(设备、资金、人力资本等等)、服务公司和客户(终端使用者和中间使用者)是服务创新中的三个关键性因素,三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的多种不同组合构成了服务创新的五种基本模式。另外重要的一点是,$4IS(1998)项目研究小组对服务创新模式的分类方法可以和ISIC(或NACE)的产业分类法中的统计数据相对应,因此能够得出很多的实证性结论。例如,据他们测算,服务中的创新模式占了欧洲和美国所有服务创新的43%~55%,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模式中包含了政府、健康和教育部门。

另一种著名的服务创新模式分类就是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Bilderbeek R,Hertog,Marklund,Miles(1998)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创新模式的4维度模型,实际上是对服务创新模式的整合性分类。(1)服务概念的创新。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主意,这种新是针对一个特定市场的新(即使在其他地方已经存在过)。例如门到门的交通服务,国家制定法律对人道救助不征取税收等等。(2)客户接触的创新。客户服务的沟通与接触方式,最典型的就是ATM机在金融部门的应用,以及电子服务的发展等。(3)服务传递的系统和组织创新。服务企业通过内部组织的调整和员工培训。更好的提供创新的服务产品。这类创新与客户接触紧密相连,关系到如何授权于员工,例如麦当劳公司提供的24小时快餐服务,既可以说是服务概念的创新,也可以说是服务传递和组织的创新,这种创新必须确保在任何地点,每个顾客可以一样地及时地得到标准化的产品,这就需要服务公司对企业员工和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深度调整。(4)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技术引领的创新的催化剂,涉及到多个方面,如外部的硬件技术或软件技术必须符合服务企业定制化的要求,培训员工来使用新的技术,改变服务传递系统,而且要在技术基础上发展新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服务企业并不是技术的消极接受方,因为虽然这些技术本身为服务创新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也是以现实的服务创新需求为基础的,需要综合考虑服务概念、服务接触、服务传递系统之后才可能实现。以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标准来衡量其他的服务分类,就可以看出每一样创新模式都只是这4个维度的不同整合。他们之间的重要连接至少需要是市场营销、组织变革、服务分销渠道的变革。基于4维度模型,他们还提出了对于服务公司创新的建议:应该能够鉴别并持续地关注市场上已经存在和将要出现的服务:关注和熟悉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的消费需求特点:确定员工的能力、技巧、态度能够满足创造新服务的要求:技术上并不要求掌握所有的相关技术。但至少应该了解相关技术领域的新的发展方向和自身企业的需求,

Luis Rubalcaba(2007)总结关于服务创新模式的研究时提到,只有在了解了什么是服务中的创新和服务创新两个概念的区别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理解服务创新的分类。后者指的是组织或者企业中使用创新性服务或者内生的创新而产生的创新性变化。值得特别说明的是,现如今绝大多数的研究方法都是围绕着模式A、C的服务创新进行。而针对模式B、D的非常少,实证性的研究多数是基于模式A,其中一部分基于模式B,数据的缺失使得关于模式C、D的实证研究很难进行。

注释:

①Publin group属于欧洲第五次框架计划(1998-2002)的一个研究小组,专门负责公共部门的创新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山大学“985工程”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创新基地项目服务经济与管理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052 03200400010);并受到顾乃华副教授主持的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070410111)。

作者简介:李江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广,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07级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04—26。

作者:杨 广 李江帆

金融信息化服务创新基础论文 篇2: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现代物流服务创新越来越趋向于联盟式创新,具体表现为产业集群、供应链、产学研等多种合作形式,在具体实施创新战略过程中,可以选择委托—代理、项目合伙、基地合作、研发公司合作等创新模式,由创新集成商或项目团队进行相关利益与信息的协同控制。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同创新是指物流服务创新参与企业为了获得创新资源、整合创新能力以及提升竞争能力,在一定的轨道约束机制下,联合进行物流服务需求数据收集、整理和传递,以竞合关系共同实施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质量与层次,最终提高联盟收益的一种合作创新行为。

关键词: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一、协同创新的基本模式

物流服务供应链需要借助信息网络技术与外部组织建立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信任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它本身就是一种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变革。根据服务创新的驱动力因素和物流服务的主要特征,按照服务创新的网络模式,考虑到供应商和客户的充分参与,为了在物流联盟的服务创新中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交易成本以及防止技术“溢出效应,”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的联盟式物流服务创新模式。

物流服务创新的成本较高,导致单个企业无法独立承担,因而需要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主导企业借助多种途径特别是互联网,广泛调动企业的顾客、员工、合作伙伴參与到创新的实践中来,同时联合政府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开展多主体参与的全面物流服务创新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企业内、外部各类创新资源的集成,充分发挥合作各方的研发优势,弥补企业创新资源和能力的不足,还能够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同创新具有生产性服务创新的普遍特征,又具有劳动密集、高技术性、跨行业等特征。

二、协同创新的运作方式

1.参与主体企业行为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同创新中的集成商需要借助多种途径特别是互联网,广泛调动企业的员工、客户、分包商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到创新实践中来,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實现企业内、外部各类创新资源的集成,产生单独创新无法达到的协同放大效应。一般来说,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同创新涉及的主体众多且主体行为各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服务集成商行为。通常集成商以委托人的身份出现,总揽创新项目的进度和内容,在必要时将创新涉及的质量、成本、知识和信息等多项任务委托给相关代理人,通过制度和合同等形式协同各个代理人的行为,激励和监督代理人更好地提高努力水平,顺利实现创新目标,此时委托人与各代理人在围绕风险和收益的均衡实现问题上,进行着一次或多次重复的博弈(合同交易)行为。

(2)物流服务分包商行为。分包商作为主要代理人,结合自己的领域特长,遵照激励合同或迫于政策等外部压力,完成集成商指派的创新任务,辅助创新项目按时保质地完成。分包商面临复杂的市场,有可能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水平,希望在实现自身效用收益最大化导向下,从集成商方面获得最大利润,同时自身付出相对较小的成本。因此,分包商为完成委托人的任务,一方面可能与集成商和其他代理人进行合作;另一方面也可能利用自身的市场垄断地位,与其他代理人串谋而破坏创新进程。

(3)物流客户行为。物流客户希望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能利用物流服务来增加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以区别于竞争对手,因此物流客户已经成为创新理念的重要来源。在业界,UPS—直非常重视客户参与下的物流服务创新实践:与戴姆勒克莱斯勒、美国环境保护局合作研究开发了替代性能源的运输工具;与惠普一道针对废弃墨粉盒的“星球伙伴”(HP Planet Partners)的合作计划,都取得了不错的创新绩效。但一些物流客户由于“上帝地位”的优越感,以及由于商业保密等多种原因,而不愿重视和加强与集成商以及分包商的合作,否认创新的必要性。此外,在创新过程中,集成商和分包商需要共享其产品信息和知识,才能使创新结果是面向客户的,所以物流客户同样具有类似分包商的代理人特点。

2.协同创新类型

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创新的类型既有传统的技术创新痕迹,又有服务业本身所特有的创新形式,本文将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创新类型分为以下9种,如图2所示。其中,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同创新包含了一些自身独有的创新,如“专门化创新”“形式化创新”“重组创新”等。

(1)产品创新。产品创新包含的范围最为狭窄,对创新对象的描述也最为准确,它与制造业中的产品创新很相似,只不过并不表现为一个有形物品,而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概念、过程或方法。国内部分银行和物流企业以合作方式推出的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就是产品创新的典型例子。

(2)过程创新。过程创新是指服务生产、传递的程序(规程)变化,它只针对某一服务的运作和传递过程。过程创新可以分为两类:生产过程的创新,称为“后台创新”;传递过程的创新,称为“前台创新。”商品流通中引入配送中心就是过程创新的一个例子。

(3)组织创新。指服务组织要素的增减,组织形式或结构的变化,管理方法的更新和引入。物流服务项目团队的出现等都是组织创新的典型例子。

(4)市场创新。指服务企业在市场中的新行为,包括开辟全新市场,在原有市场内开发新的细分市场,进入另一个行业和市场,以及在市场上与其他行为主体间关系的变化等。如加入国际或区域物流战略联盟就可以看作是市场创新。

(5)技术创新。指已有技术或新技术在服务组织中的引入而产生的创新,如集装箱的引入,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推广等。

(6)传递创新。指服务企业的传递系统或整个服务产业传递媒介中的创新,它包括企业与顾客交互作用界面的变化。传递创新充分反映出服务创新的顾客参与和交互作用特性。如当前采用的“门对门”服务方式就是传递创新的典型例子。

(7)重组创新。又称为“结构创新,”指服务企业在现有知识库和轨道的基础上,通过将已有服务要素进行系统性的重新组合或重新利用而产生的创新。这种创新通过几种具体方式得到实现:新服务要素的增加;两种或两种以上已有服务要素的组合;已有服务要素的分解。如普洛斯推出的物流地产服务等。

(8)专门化创新。“专门化创新(adhoc innovation)”是针对某一顾客的特定问题在交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中构建并提出解决方法的创新模式。“专门化创新”在“顾客一服务提供者”界面中生产出来,由顾客和服务提供者两者共同完成,因此创新的实际效果不仅取决于服务企业本身的知识和能力,还取决于交互界面中客户组织的专业知识质量和能力。此外,“专门化创新”中“服务提供者一顾客”界面的存在有助于限制这种创新模式初始形式的可复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创新起到保护作用。如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针对中小型企业推出的融通仓服务等。

(9)形式化创新。“形式化创新(formalization innovation)”不发生定量或定性的变化,而是各种服务要素的“可视性”和标准化程度发生变化,它经常采用以下一些方式获得实现:将服务要素变得更加“有序”;对服务要素进行详细说明;减少服务要素的模糊性,使其更加具体有形;赋予无形服务要素以具体形式等。

3.协同创新过程

蔺雷等(2005)提出了服务创新的一般过程模式,对服务企业创新过程的实施和组织的一般过程进行了描述,并将创新过程划分为概念、发展、保护等3个阶段。魏江等(2005)在案例基础上,从项目层面、企业层面研究金融服务创新过程,阐述了该過程中各阶段的特点。综合上述观点,本文将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创新的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概念阶段、发展阶段、引入阶段、保护阶段和评价阶段,如图3所示,这些阶段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主要由分包商、集成商、客户参与。

(1)第一阶段称为概念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产生新服务创意、概念构建与开发、概念检验等活动,形成创新项目构思。创新概念有众多来源,一在竞争压力下,由企业战略规划指导下完成的新服务开发,二是来源于市场(顾客)的需求和创新想法,三是来源于企业中员工的创新思想,四是通过企业员工与市场中顾客的交互作用而产生,销售人员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2)第二阶段称为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商业分析、服务运作设计、人员培训等活动,具体开发创新项目,包含若干行为者和组织部门,其中行为者包括客户、分包商以及咨询公司等。商业分析就是要考察市场评价、投入产出分析、风险分析,并预测其潜在利润和投资收益率,从而判断它是否符合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目标。服务运作设计就是要开发和设计高质量的服务传递过程,进一步细化新服务概念,确定实施步骤,核心活动包括:在服务概念基础上对顾客各个层次的需求进行说明;对现有服务系统进行详尽的评估,识别需要改进、补充或新增加的资源5对新服务传递过程的设计进行全面、详细的描述,以便在引入阶段能够顺利将服务传送至市场。人员培训就是新服务的开发人员或者培训部门向前台服务人员和营销人员进行理论传授和细节指导,让所有服务员工熟悉新服务的本质和运作细则。

(3)第三阶段称为引入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小规模测试、市场投放、保证运营质量等活动,逐步转换和实施开发创新项目。小规模测试向预期的客户样本和企业员工提供新服务,观察他们在不同条件下对新服务的反应。通过这一步骤,企业就能初步了解新服务投放市场后可能遇到的情况,并对开发过程进行改进。市场投放就以将新服务全方位地投向整个市场领域,实现新服务的商品化。保证运营质量就是按照全面质量管理规范,为客户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

(4)第四阶段称为保护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利用市场地位/品牌、竞争份额、知识产权等手段保护其创新成果不被竞争者所模仿,尤其当创新是产品创新时。尽管采用了保护措施,但仍然会产生服务增值、竞争者模仿等创新外溢效益,从而带动和促使相关行业的发展。

(5)第五阶段称为评价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包括评价创新的各个方面,如果创新失败或商业化失灵,就要重新组建或解散创新团队。创新项目完成以后,参与各方对创新目标、创新策略、创新绩效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评价,总结合作过程中的经验,分析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合作过程中应改进的地方,最后创新项目组解体,集群式创新进入下一轮新的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项目必须借助外部环境的信息、人才和资本等输入,才能产生令联盟满意的输出。同时,整个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多重反馈环,在某一环节根据客户和前台员工的信息反饋,可能会对前面的一个或几个环节进行调整,寻求更佳的解决方案。新服务投放市场后,当反馈的问题和技术的更新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导致全部系统全面升级的创新活动。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之下,面对国外物流巨头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为了满足国内外客户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我国物流企业应该抓住机遇,扬长避短,按照现代物流的内在要求,通过服务创新的手段,不断扩大和提升物流服务能力,真正解决物流客户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当然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物流联盟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统筹兼顾。

参考文献:

[1] 简兆权; 李雷; 柳仪. 服务供应链整合及其对服务创新影响研究述评与展望.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6):37-46

[2] 姜超峰.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 中国流通经济. 2015(3),64-67

[3] 李弘; 王耀球.供应链发展与物流服务创新模式探析.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5):102-104

[4] 林云; 田帅辉.物流云服务——面向供应链的物流服务新模式.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 224-228

[5] 杜丹丽; 何扬; 赵洪岩.供应链知识创新过程演化模型研究——基于服务型制造模式下的分析. 情报科学. 2013(4):37-41

[6] 张仕军.基于直觉模糊的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价研究[J].开发研究,2016,183(2):87-89.

[7] 蔺雷; 吴贵生.服务创新:研究现状、概念界定及特征描述. 科研管理.2005(2):1-6

基金项目:中国物流学会2017年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7CSLKT3-056)

作者:张仕军

金融信息化服务创新基础论文 篇3:

浅析金融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信息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的过程,它以创新智能技术工具更新改造和装备金融业。如果想要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必须制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建立国际领先的金融体系。本文分析了金融信息化现状,并对金融信息化的趋势给予初步展望。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 发展趋势

目前,金融信息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初步建成了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作为具有现代经济核心地位的金融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知道信息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志,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信息化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注定了其与信息技术的必然结合。本文主要对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做一个探讨。

1 金融信息化概述

目前金融业信息化的主要着力点,主要是加强信息化监管和风险控制、推动IT外包、加快服务普及化,信息化成为捍卫金融体系安全稳定度过金融业寒冬的有力武器,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信息化在金融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金融机构从业务分类上来说主要有:银行、保险、证券。一般而言,银行业务包含传统业务和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的复杂业务,后者包括结构性融资、收购兼并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当前我国银行业务信息化程度已经明显提高,但与国外同业比较而言,尚存一定差距。

2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是: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业信息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金融信息化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信息化战略不明确,规划不合理;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共享不足;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金融信息化建设投入在投资结构上还不尽合理等,这些问题甚至可能危及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等。这就需要对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改革。

3 完善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目前现状和仍然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信息化建设国际发展趋势,我们对此展开一个分析:

第一,积极推进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应用。在标准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期推进相对容易的部分,如:硬件、网络、基础软件等。还有的标准化需要依据不同发展时期,分阶段实施,如:技术平台、开发方法等。标准化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简化操作,减少系统冗余,节省资源,最重要的是标准化还能满足不同时点的应用需求。

第二,信息化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化在金融中的管理和应用越来越广,这一点已经从各方面得到论证。目前,已经实现银行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随着金融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基本完成,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金融业建设的重点。

第三,信息化搭建了多元化的金融业综合业务平台。金融信息化建设集中的数据仓库后,那么金融业务的开展将更有针对性,同时多元化业务的开展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这样,金融业务多元化,服务功能综合化、全能化,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将改变单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实现综合经营。目前,在商业银行领域,已在金融市场上积极推进业务很多,如:投资、证券、代理保险、信用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保险箱服务等等,多元化的发展之势不可阻挡。

第四,金融信息服务进一步走向普及。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各样式的金融信息服务,同时,在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中,金融信息服务也得到了应用。同时,相关部门和产业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金融信息化服务在未来走向方便快捷与安全完善的服务保障,可以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安全理论方法的研究与创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是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行的一大基石,今后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是:金融行业的改革与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安全防范。相信金融行业信息化必将早日走向成熟,走向辉煌,对社会诚信建设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楊有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与战略[J].金卡工程,2004(9).

[2]刘芳.对我国金融信息化的一些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3).

[3]谢为安.金融工程与金融自由化[J].上海综合经济,2000(6).

[4]肖晟.试论当代金融信息化「J].四川大学学报,2000(1).

[5]王元龙.加入456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0.3.

[6]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北京:财经问题研究,2002.3.

[7]付亚东,张焱.从金融信息化到信息金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5.

[8]王月霞.21世纪金融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作者:刘晓旻

上一篇:选聘生思想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寓类建筑安全用电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