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在创新中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精准扶贫】在创新中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精选12篇)

【精准扶贫】在创新中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篇1

在创新中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湖北长阳农商银行创新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9月10日,该行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2480万元,其中: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2559户,5868万元,占全县扶贫小额贷款总投放额的94%。

从20XX年10月开始,该行在走出去学习他行经验,不断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产业带动脱贫的模式:一是“自主创业”模式。给有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发放、由政府专项风险基金提供担保、全额贴息的10万元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小额信用贷款。二是“投资分红”模式。给贫困户发放10万元以内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贫困户用获得的贷款投资入股到专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带动脱贫协议,保证贫困户每年按一定比例获得分红。三是“土地流转(租赁)”模式。给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发放、由政府基金担保、金额30万元至200万元以内的扶贫贷款。借款人与贫困户签订协议,贫困户每年每亩土地可获得200元至500元固定流转(租赁)费收入。四是“订单回购”模式。给贫困户发放10万元以内扶贫小额贷款,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由公司对贫困户生产经营进行培训指导、按约定的价格回购产品,保证贫困户获得固定生产收益,并代为偿还贷款。

在构建金融支持产业带动脱贫模式的同时,该行先后开发出了金准福贷、金链福贷、金社福贷、金企福贷和金旅福贷等五个信贷产品,并逐步构建起了以产业带动为轴心的贫困户+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社会能人)+金融的“五位一体”扶贫格局。

为了有效运用产品,该行先后与县扶贫办签订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合作协议》,与县扶贫办、畜牧局、科技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全县畜牧养殖精准扶贫“121”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全县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211”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和办法。

自去年以来,该行的鸭子口支行先后为5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500万元,贫困户入股到杨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每户认养10头肉牛,每头缴纳保险360元,保险金额每头6000元,由合作社集中喂养,每头牛按年分红500元,每户每年可获得红利5000元。对有管理能力的贫困户,可以领养2至3头回家饲养,由专业合作社提供培训、技术指导,并负责销售,每头牛可多获利2500元至3000元,单户年收入可达到1万元至1.2万元。对无管理能力的贫困户可到合作社务工,每名务工者可获得劳务收入1.5万元以上。

为了帮助贫困农户拔掉穷根,该行的龙舟坪支行向两河口村汇丰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100万元、向胡家棚村雷竹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70万元,支持合作社共流转46个贫困户的245亩土地,用于种植茶叶、雷竹,贫困户除获得土地租赁收入外,并就近在合作社务工,年工资可达1.8万元。

针对部分贫困户就近就业难的问题,自去年以来,长阳农商银行先后为一致魔芋、三品源茶业等11家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4600万元,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达134个,每户每年可获得工资收入3万元以上。

【精准扶贫】在创新中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篇2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会议再一次重点强调了精准扶贫,并要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我国许多学者就如何精准扶贫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翁伯琦、黄颖(2015)提出科技兴农与精准扶贫的联动发展,他认为农村要想真正实现脱贫,必须使科技在农村进行有效推广。[1]鄢红兵(2015)认为实现精准扶贫的对策之一就是创新金融。[2]目前大都是对科技或者金融进行单方面的研究,对于科技与金融融合的研究较少,将科技与金融有效的结合,同时应用于精准扶贫中,使贫困地区的人民能够切实受益。

1 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农户状况、不同贫困区域环境,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015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还有7017万贫困人口,约占农村居民的7.2%,因此扶贫任务还相当严峻。对于精准扶贫,精确识别是前提,找出真正贫困的居民;精确帮扶是关键,确定帮扶措施;精确管理是保证,需要建立动态网络管理。在精准扶贫中,精准化是核心内容,精准脱贫是最终目标,为此,我们从两条线出发即科技化和金融化来促进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

2 科技在精准扶贫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1 精准扶贫对象缺乏科学技术知识

在精准帮扶中,帮扶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地区的贫困个人。在农村,科学技术的基础十分薄弱,使得科学技术的推广难度加大。同时农民贷款存在一定的难度,国家在农村的科技投入又明显不足,农民缺乏资金和技术,农村的改造面临巨大的资金难题。因此我们要选准技术进行深化指导,并且要对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力求科技精准帮扶入户。

2.2 缺乏长久持续的科学技术指导

科技扶贫最早的实践是“太行山道路”,就是紧紧围绕着农村特别是太行地区,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使技术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及时的转化,同时将科学技术进一步推广,有效的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像这样的科学技术指导并没有在全国开展开来,也没有得到持久的贯彻,许多贫困地区得不到科学有效的指导,有了先进的科技却得不到有效的使用。因此应形成一个完整连续的链条,实行点对点帮扶,慢慢延伸到面对面帮扶,使更多的人可以得到持久的科技指导。

3 金融在精准扶贫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 金融机构对于精准扶贫缺乏积极性

目前,国家对于精准扶贫给予了高度重视,规定向贫困地区发放的贷款利率相对较低。但是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贫困地区获得资金的渠道过于单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除了银行以外,很难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这时国家应当做到积极引导、及时监督,必要时对商业银行提供相应的补贴,与此同时,应鼓励第三部门为贫困地区或个人提供资金支持。

3.2 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

在精准扶贫进程中,金融机构和政府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两者积极地配合才能将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但实际过程中,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政府做出的决策不能及时传达到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采取的措施不能及时的反馈给政府,造成了许多措施的时滞。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使精准扶贫的工作高效化。

3.3 金融扶贫成本较高

很多贫困地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并且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等,这些使得金融机构精准扶贫难度和扶贫成本大大增加。留守农村的几乎都是老人,还有很多是文盲,这增加了商业银行信息评级的难度,而且他们多半缺乏科学技术和金融方面的知识,盲目贷款会造成很多的不良贷款,增加商业银行的成本。

3.4 金融精准扶贫方式过于单一

金融扶贫往往只是给贫困个人或者地区提供资金支持,这种扶贫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只是解决了当前暂时的贫困,没有持久性。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做到精准扶贫,就要很好的让人们就业,给人们一个持续的收入来源。另外,可以鼓励各大上市超市等将他们的产业链和资金链延伸到贫困地区,农民可以以土地入股,获得分红。

3.5 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科技金融是一种创新,它可以使科技研发成果得到有效的转化,同时,科技与金融是相辅相成的,金融的创新发展可以促进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科技的创新发展又同时可以促进金融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过于求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产能浪费等结果。这样的发展模式,也使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使得富的更富、穷的更穷。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要保持新常态”,不再是一味的“唯GDP论”。发展科技金融就是依靠科技和金融的创新发展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3.6 科技与金融融合对精准扶贫的作用

3.6.1 可以有效获取个人信用信息

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可以面对贫困个人建立个人征信记录档案,使金融业可以面向个人发展,从这份档案中可以看出谁是真正需要帮扶的人,并且可以知道帮扶的风险大小,从而能够准确地确定一个帮扶方针。

3.6.2 可以提高交易速度

我国要想真正做到精准扶贫,不仅需要金融作为后盾,还需要科技作为指导。科技可以有效地提高金融的效率,比如互联网金融就是依靠互联网科技形成的金融业务。如果贫困地区的人们可以有效使用互联网技术,就会简化人们交易的手续,提高交易的效率,使资金能够更好更快的流动起来,贫也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金融成本。

3.7 科技金融对河北精准脱贫的作用及影响

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河北也开启了精准扶贫的模式,争取在2020年之前消除绝对贫困,解决人们的吃穿问题,目前河北探索出了多种精准扶贫模式。

3.7.1 科技扶贫

在河北任县,开展了科技扶贫的方式,在精准扶贫的模式下,通过投票或者其他公平的方式选出贫困个人40余人等,去参观学习了山东的大棚蔬菜种植经验。河北在新能源方面,按照《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在贫困地区的荒山等建立光伏电站,开展科技农业扶贫,使贫困地区的人口收入大大增加。

3.7.2 社会金融扶贫

河北建设集团应政府号召,创新产业扶贫方式,先后为涞源、阜平等县的特色农业设立5000万元的公益基金,有效的解决了贫困地区农业布局散乱、规模较小的难题。邢台市则开展了就业的援助机制,在就业方面为贫困个人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使每一个达到贫困标准的人可以享受就业援助。

摘要:精准扶贫的关键就是要转变扶贫的方式,即由传统扶贫转型为精准扶贫。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推动科技和金融的创新。目前,我国对贫困农户提供的金融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十分匮乏,本文将就创新科技与金融在实施精准扶贫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剖析,同时对如何将科技与金融应用于精准扶贫中进行进一步的探析。

关键词:精准扶贫,科技,金融

参考文献

[1]鄢红兵.创新“金融+”实施精准扶贫[J].农村金融,2015,(9):56-59.

精准化金融产业扶贫机制创新探究 篇3

关键词:金融产业扶贫;信贷资金资本化;财产权收益

“产业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以及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20年)》全面减贫目标的重要的抓手。开展精准产业扶贫,则需要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解决贫困户产业参与和获得金融资源的问题,即贫困户如何获得资本以及资本如何参与产业开发并实现增收脱贫。产业扶贫的主要难点是如何让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其中,一方面需要让贫困农户能够有融资可得性,另一方面需要让农户可以参与到区域性产业开发中,享受产业开发带来的增值收益。但是,相当部分贫困农户存在怕风险、怕欠账的畏贷心理;同时很多贫困户缺乏产业选择和产业经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抵质押物缺乏、交易成本高、农业经营的高风险、金融机构内部信贷员激励不足等因素,以及农户不愿意通过贷款发展产业的自我排斥,这些都制约着贫困户获得贷款。为了解决上述贫困户贷款难、产业开发参与难的问题,一些地方探索了很多种金融产业扶贫模式。本文将以湖南省M县为例,介绍和解析了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增进贫困户财产性收益、实现脱贫致富的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机制,并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提出了完善策略和建议。

一、精准化金融产业扶贫创新机制与案例

湖南省M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模式创新主线就是:增进贫困户信用贷款获取、助推信贷资金资本化、让农户分享产业开发收益。通过推行注重诚信的小额信用贷款,降低贫困户贷款获取门槛,提高贫困户信用贷款获取机会,同时,通过选择和促进能够包容贫困户的产业开发组织模式,鼓励贫困户获得的信贷资金向产业资本转化,鼓励和扶持扶贫经济组织(吸纳贫困户入股。贫困户通过参与扶贫产业经济组织的治理和收益分红,增加资本性收益,提升收入获取和财富积累能力,改善收入结构和资产结构,从而达到增收缓贫、生计改善的目的。

(一)金融产业扶贫模式与机制创新综揽。

M县精准化金融产业扶贫模式的核心就是将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有机结合,打通贫困农户信贷获取与产业参与的渠道,塑造资本性财产权收益,协助农户脱贫,实现精准脱贫。金融产业扶贫模式及体制机制创新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M县通过将“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模式结合在一起,将四大利益相关者——贫困户、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合作组织和政府——通过四大利益联结机制(贫困瞄准机制、金融扶贫机制、产业扶贫机制及风险控制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政府扶贫部门在建档立卡户中协助金融机构筛选诚信度高的贫困户、帮助管理扶贫贷款,可以帮助参与扶贫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节约成本;通过选择好的贫困客户、鼓励和扶持贫困户将获取的信贷资金转化成产业发展资本、鼓励扶贫经济组织包容贫困户、增加贫困户产业发展机会和能力,降低参与扶贫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一方面可以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贫困户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金融机构的操作费用和风险溢酬达到减轻贫困户贷款费用的目的,从而达到减贫脱贫的目标。

(二)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和利润分享的“委托发展模式”。

在金融产业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目前形成了两种扶贫产业开发模式:一是“自主发展模式”,二是“委托发展模式”(包括债券模式和股权模式)。M县有多种金融产业扶贫的具体操作模式。“自主发展模式”主要是对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有贷款意愿、信用观念好、有收入保障且自主选择了较好的小型生产经营项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其进行产业开发。贫困户可以通过“公司+农户”或者“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产业。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家庭经营能够增强农户的积极性,同时合作社或公司的带动能够增强贫困农户参与产业的能力,降低贷款的风险。但是能够参与产业开发的仅仅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委托发展模式”即在一定的协议规定下,将贫困户获得的小额信贷资金委托给公司或者合作社管理,贫困户在获得回报后偿还贷款。委托方式主要有债权模式和股权模式,前者每年享受固定比例的分红,后者享受股份分红,共同承担经营风险。此外,农户可以在合作社或公司获得务工机会。此种模式下,在最终风险由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和公司或者合作社承担的情况下,农户相当于免费获得了一项财产收益权,搭上了公司或者合作社的便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委托发展模式”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委托发展模式存在的一个重大风险就是委托代理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了缓解逆向选择问题,项目的审核需要县乡村的金融服务中心层层审核(由扶贫办和农商行员工组成),充分考虑项目的收益和风险。为了缓解道德风险问题,M县要求入股贫困户实质性参与扶贫经济组织治理,选举项目运作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项目的运行和利润的分配,同时M县计划聘请专门的外部审计公司对扶贫产业园进行审计,以避免公司隐瞒利润的行为。

(三)基于基层政府组织网络体系和政策保障的风险防控机制。

政府扶贫部门在建档立卡户中协助金融机构筛选诚信度高的贫困户、帮助管理扶贫贷款,可以帮助参与扶贫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节约成本;通过选择好的贫困客户、鼓励和扶持贫困户将获取的信贷资金转化成产业发展资本、鼓励扶贫经济组织包容贫困户、增加贫困户产业发展机会和能力,降低参与扶贫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同时,成立风险补偿基金,增强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

1.建立促进金融服务的基层政府组织网络体系。

M县成立了县乡两级金融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县长和乡镇长担任组长,并建立了县、乡产业扶贫金融服务中心和村产业扶贫金融服务站三级工作网络,协助银行做好小额信贷的组织协调、贷前调查、清收等工作,促进贫困农户与银行的顺利对接。

nlc202309081458

2.建立评级授信制度。

实行“三会三公示两审核”的评级授信制度,确保授信评级的公平、公正、公开。所谓“三会”,即“五老(老党员、老模范、老军人、老干部、老农民)”代表推选会、评审小组培训会、贫困农户入户调查评级会;所谓“三公示”,即“五老”代表公示、评级结果公示、授信结果公示;所谓“两审核”,即县产业扶贫金融服务中心审核、农商行支行审核。“三会三公示两审核”的评级授信制度可以大大降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风险,并降低贷款的交易成本。

3.强化贷款监督管理。

成立了小额信贷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了相关制度,加强对贷款发放、使用情况及风险防控资金进行有效监管。建立贷款发放“四级审批”制度即村产业扶贫金融服务站推荐、乡产业扶贫金融服务中心复审、县产业扶贫金融扶贫中心审核、农商行支行审批。建立贷款使用监督机制,县人民政府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出台严格的贷款清收办法,乡、村两级负责协助银行参与贫困农户贷款使用和贷款清收工作,督促他们发展产业,两个月内没发展产业通知银行提前收回贷款,督促贫困农户按时还本付息。

4.建立风险补偿金。

M县建立300万元贫困农户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初始资金,并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贫困农户损失类贷款由风险补偿金和农商行按75%和25%的比例分别承担;对风险补偿资金超过年度存量风险补偿资金额度的,超过部分由县财政、县扶贫办另行安排资金解决。为进一步化解金融风险,解除金融部门的后顾之忧,M县拟扩大风险补偿金规模,力争建立起3000万元的风险补偿资金。

二、金融产业扶贫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政府兜底下的信贷资金资本化,打通贫困人群参与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的通道,分享产业发展剩余,实现增收致富脱贫,是M县精准化金融产业扶贫机制创新的核心。“委托发展模式”能否实现可持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贫困户的瞄准和退出可能不准确(可能出现精英俘获)、产业开发本身可能存在的风险(产业选择与资源错配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等)、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农户和扶贫经济组织利用信用贷款开展合作中的道德风险等。这里,主要对基于政府风险兜底的委托模式可能导致的委托代理、雇工监督、参与有限和不公平问题、风险进行分析。

(一)委托代理问题、产业项目失败风险与扶贫信贷风险。

股份合作项目和委托管理项目在实际中容易出现委托代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在选择合作项目时,由于信息不对称,选择了承诺高收益的项目,而这些项目也是风险较大的项目,即存在逆向选择问题。二是,在实际产业开发合作中,扶贫经济组织(农业企业或合作社)一般仅以管理和技术入股,占有少量股份,其获取剩余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合作企业(主)激励不足,其可能不会积极参与项目管理,导致项目失败,即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同时,也可能存在另外一种风险,就是合作企业(主)可能会通过伪造账目和收益,减少其他项目股东的分红。

为了解决上述委托代理问题,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政府要求贫困农户成立监督管理委员会以监督项目的实施。如果真的能够有效监督的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由于资金是给了合作项目使用,理论上农户作为股东是要承担项目风险,但是实际过程中,一旦出现了风险,农户并不会承担风险,这是由于贷款风险基金的存在(风险基金承担75%的损失,银行承担25%的损失)。由于不承担风险,贫困户和企业参与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监督管理委员会可能会存在代表和监督不力、甚至与企业合谋的现象。只要风险基金发生了赔付的情形,很可能会引发“蚁穴”效应,贫困户可能会纷纷效仿而导致大面积违约,最终导致所有的风险由政府承担。

(二)扶贫产业园雇工监督问题与用工风险。

股份合作项目经营的第二个问题是产业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雇佣大量的劳动力。这虽然可以增加贫困户的劳动收入,但是增加了项目失败的风险。因为雇佣劳动存在道德风险。由于贫困农户并不能够获得所有的生产剩余,并且农业项目中的劳动监督困难或者监督的成本高,这样道德风险极易产生。

(三)以信贷资金参与股份合作的制度下,贫困户的项目治理参与度有限。

通过机制创新,让贫困农户能便利地获取低息、免担保抵押贷款,并帮助贫困农户将信贷资金以入股方式参与扶贫产业组织,从而可以增加贫困户的资本性收入,改善贫困农户的收入结构,增加贫困农户的收入总量。以这种方式获取收益权,是否能够真正提高贫困户的自身造血能力,是否能够具有可持续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在这种方式下,一方面贫困户参与度有限,农户缺乏参与项目企业治理的激励和机会,并往往具有明显的依附感和搭便车倾向。另一方面,倚重农业企业发展和项目化方式的扶贫资金使用,可能导致扶贫项目的规模偏好和经济实力偏好,同时也可能诱发上级扶贫项目管理者的寻租机会。而一旦产业发展项目失败,而贫困户自身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脱贫的农户可能会再次返贫。

(四)在“免费”获取资本收益权情况下,容易诱发寻租和不公平风险。

以信贷资金参与股份合作项目,相当于赋予农户一个稳定的无风险收益权(因为实际上农户将最终不愿意或难以承担风险),虽然授信贫困户筛选有比较严格的流程和规定,但具体到哪些农户可以获取信贷资金,是有一定灵活性的,此时可能存在诱发寻租的可能。同时,被授信就获得了资本收益权,没有被授信的农户就没有资本收益权,显然对于那些没有被授信的农户并不公平。

三、完善精准化金融产业扶贫机制的建议

金融精准扶贫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金融资源引导或涓滴的贫困农户,增强农户信贷可得能力和经济发展能力,达到缓解减贫的目标。这里将主要从化解“委托发展模式”问题和风险的视角,提出一些完善金融产业扶贫制度和政策的建议。

nlc202309081458

(一)加强精准识别。

进一步加大在贫困户建档立卡方面的工作投入,完善贫困户筛选机制。首先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相关人力物力投入,切实做到准确、动态、及时地收集贫困人口信息,找出明确的精准扶贫目标。其次,需要进一步调动村组、村民的参与建档立卡户准入、退出筛选、评价工作,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参与性和民主性,利用本乡本土的社会资本,增进对贫困户锚定的准确性,减少目标贫困户的识别风险。

(二)改善农户和扶贫经济组织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

促进精准金融产业扶贫,关键在于引导农户参与,为打消贫困农户不敢贷、缺技术、无项目和怕风险的顾虑,需引进扶贫经济组织并建立良好利益联结机制。如“公司+农户”或者入股扶贫产业园区的方式,引导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并根据项目性质选择股份合作模式或者自主发展模式。对于劳动力要求较低、机械化程度较高或者雇佣劳动容易监督等适合采取股份合作模式的项目可以股份合作;但是对于需要大量雇工且雇工难以监督的项目,为了激励劳动,最适合的模式还是农户自主经营。为了缓解股份合作方式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要做好项目的审核以及项目后期的监督,发挥农户的治理控制作用。

(三) 建立多重风险防控机制以及政府和金融机构参与的激励制度。

在强化信用评级、优选项目、基于利益联结机制的内部监督制度、贷款公开化等的基础上,政府要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金制度,建立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贫困户、扶贫经济组织以及金融机构共同承担风险的制度,一方面提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一方面缓解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同时,应通过市场化利率、信贷保证保险和农业政策保险等风险转移工具的运用,增强金融机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金融扶贫组织体系网络,适当增加对扶贫人力资源的配置力度,同时改善考核、激励制度,调动基层政府的金融产业扶贫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博,左停,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产业化扶贫政策执行逻辑的探讨——以Y村大棚蔬菜产业扶贫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2.胡振光,向德平,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及完善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4期。

3.徐翔,刘尔思,产业扶贫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2011年第7期。

4.钱龙,张桥云,构建政府担保机制解决农民融资困难——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2期。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胡宇新

如何推进精准扶贫 篇4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区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那么,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呢?

(一)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规模分解、入户调查、初先对象、公示公告、填写相关表格手册、数据录入等内容。其具体作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经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二)精确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就精确到户到人来说,重点为:一是坚持方针。精确帮扶要坚持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重在从“人”“钱”两个方面细化方式,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

二是到村到户。要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三是因户施策。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四是资金到户。在产业发展上,可以推行遂宁市船山区唐春村的专项财政资金变农户股金的模式,也可以通过现金、实物、股份合作等方式直补到户;在住房建设上,可以推行南江县农村廉租房的作法;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补助资金可以直补到人;对读中、高职学生的生活补贴、特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资助费用,可通过“一卡通”等方式直补到受助家庭;异地扶贫搬迁、乡村旅游发展等项目补助资金可以直接向扶贫对象发放。

五是干部帮扶。干部帮扶应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三)精确管理,这是精准扶贫的保证。一是农户信息管理。要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二是阳光操作管理。按照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将筛选确立扶贫对象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带电“高压线”,治理资金“跑冒滴漏”问题。同时,还应引入第三方监督,严格扶贫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用准用足,不致“张冠李戴”。

2015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篇5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按要求对我局帮扶的乡村的32户贫困户进行了认真摸底调查、建档立卡,并制定了帮扶措施,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严格把关,提高扶贫精准度

根据区委召开的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我局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要求,重点做好摸底调查工作。我局分另于2015年4月16日 17日,二次下到帮扶村,对我局帮扶的32户(其中2014年7户)进行逐一摸底抽查,祥细了解每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抓好我局扶贫工作,我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任成员,将扶贫工作分解落实到各股室,并分解到每个人,完善监督体系,定期检查,形成制度,长期坚持。

三、制定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

我局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疾病致贫的,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体系。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勤奋致富,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

四、扶贫工作遇到的难题

1、群众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贫困家庭、小规模种植养殖户,抗风险能力更较弱。

2、基础设施薄弱,通组路路面硬化资金缺口巨大,补助杯水车薪。

3、缺少脱贫致富的专业技术,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文化和知识水平普遍偏低的村民,他们对脱贫致富技术几乎一无所知。

4、资金筹措难度较大。我局今年财政预算是严格按照人头经费来预算的,经费少、资金紧,要给予帮扶的32户贫困户进行资金上的帮扶,只有挤占我局的预算经费,这将造成我局经费严重不足。

【范文2】

一、提高认识,增强精准扶贫责任

十八大提出至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我乡至2014年底仍有727个贫困家庭,2117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8.34%,其中轻度贫困人口1220人,占总贫困人口的57.6%;中度贫困人口483人,占总贫困人口的22.8%;重度贫困人口414人,占总贫困人口的19.6%。全乡有癌症患者40人,精神病患者32名,智障肢体残疾的有323人。南岭作为产煤乡镇,挖煤曾经是村民的主要职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238人患有矽肺病,2014年因病返贫的人数达668人,未来几年可能因病返病的家庭和人口还会增加。如果不能全面脱贫,就无法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目标。扶贫工作任重但道不远,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迫在眉睫,为此,我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扶贫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办,确定了2名专职干部抓精准扶贫工作,按因户施策的精准扶贫办法对727个贫困家庭明确了具体帮扶措施,召开了全乡精准扶贫工作促进会,进一步增强了全乡上下做好精准扶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摸清底数,夯实精准扶贫基础

在去年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对2015年的精准扶贫对象进行了全面详尽的摸底排查,共排查出9个人于2014年底已经脱贫可以摘帽,识别出9名贫困人口作为拟新增建档立卡对象,列入帮扶名册,对摘帽的和拟新增的对象予以公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建立了规范的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档、进退明。按照县扶贫办分配的任务,经村筛选、乡把关,确定了2015年要脱贫摘帽的300个贫困人口名单、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以及帮扶具体目标。

三、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发力提速

一是发展一亩地经济。发挥莲花的生态优势,借助南岭交通相对便利的条件,积极发展农业带动脱贫。扶持现有的蓝莓、葡萄、火龙果、油茶、油菜、香菇、山羊、野猪、黄牛、蜜蜂等大大小小数十个种植养殖基地,成立专业合作社,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生产,比如岭水的油茶种植合作社将带动6个贫困家庭脱贫。服务好刚落户的江西省泰昌农业、萍乡市金泰农业公司的农作物体验园、百果园、中老年养生园等休闲观光、生态旅游项目,力争把南岭打造成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趁阿里巴巴进驻农村的大好机会,发展好互联网+电子商务、生态旅游项目,让本地农产品、文化产品出得去,让外面人流信息流进得来。

二是帮助一代人受教育。关注贫困户的下一代成长,如圳头村刘某因智障致贫的后代智力很正常,塘边村杨某因失去双亲跟随爷爷奶奶长大但今年已考上大学,象这样贫困家庭的孩子,政府将利用扶贫助学贷款、阳光雨露计划政策和乡助学基金、社会捐资等方法给予扶助,保证孩子上得起学。2015年有54名贫困人口享受了雨露计划,有3名参加了农耕机技能培训。

三是帮助一批人就业和创业。优先照顾贫困人口就业,全乡58名保洁员中有14人是贫困人口;有12人在煤球厂、193人在鞋面厂、伞厂就业。砚溪村帮助14个贫困家庭加入装煤协会,以机械代替人工作业,每年每户可创收6000元。全乡有50个贫困家庭自主创业,岭水村的刑满释放人员朱伴茂自主创业养蜂150箱、长埠村因病致贫家庭周英芳养猪50多头、养鸭300多只,年内可以实现脱贫。

四是用好一批政策。统筹移民和危房改造资金,2015年有21个贫困家庭可以改善住房条件。做好扶贫开发和低保扶助两项制度衔接,实现414个重度贫困人口政府兜底保障全覆盖,结穷亲助民富活动中可以帮助50个贫困家庭发展生产。

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篇6

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财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

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精准扶贫,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

二、目标任务

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到

2020

年,支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贫困村至少发展一项特色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从事一项特色种养业,掌握

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群众脱贫,确保全县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实现脱贫。

三、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市场导向、群众主体,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始终瞄准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紧紧围绕户脱贫、村出列标准,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尊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决策权,凝聚社会合力,加强示范引导,注重调动贫困人口积极性,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四、工作重点

1、大力支持特色种养业扶贫。

重点支持贫困村立足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粮食、蔬菜、水果和畜禽等种养殖生产专业村,积极推进“一村一品”。结合“百千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其产业示范、创业平台、就业基地等作用,把产业园打造成现代农业的产业园、脱贫攻坚的就业园、“三变”改革的示范园、三产融合的综合体,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优先发展专用品牌粮食试点,支持粮食专业村实施“双千工程”,实行农牧结合、以种定养发展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支持围绕国道、省道沿线,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和蔬菜贮藏、保鲜等体系建设;支持畜禽养殖专业村推广绿色低碳循环种养殖模式,构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支持有一定规模、经营状况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有参与扶贫意愿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予以资金扶持或享受扶贫项目贷款贴息政策,带动和帮扶贫困户通过就业、入股、发展产业等途径增收脱贫。

2、大力支持推进光伏产业扶贫。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思路,大力推进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光伏产业,重点支持无集体经济收入或集体经济薄弱、资源缺乏的贫困村以及无劳动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优先开展光伏扶贫。建立完善光伏扶贫资产监管和收益分配机制,兼顾村集体和贫困户,注重收益精准流向贫困人口。

3、大力支持推进金融扶贫。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贫困村产业扶贫的金融支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鼓励协调金融机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贷款产品,重点支持贫困户生产经营活动和增收创收项目。不断创新扶贫小额信贷放贷模式,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分贷统还模式。对因无劳动力、户主年龄超过

岁的贫困户,可以采取户贷企用模式,帮助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到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组织参股。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的长效机制,及时补充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全面推广面向贫困群体的扶贫小额贷款保险,分散贷款风险。大力支持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发展意愿、有贷款意愿、有还款能力和还贷措施的贫困户提供

万元以内、3

年以下免抵押、免担保、按基准利率财政全额贴息的信用贷款,确保全县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逐步富”。

4、大力支持推进农村电商扶贫。

积极整合资金,支持加快推进贫困村道路、互联网、电力、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电商发展条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对贫困村开办网店及从事电子商务服务免费开展培训。加强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电商知识培训,帮助贫困户对接电商平台。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引导和支持贫困户开办各类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贷款支持,打造一批“电商扶贫村”。

5、大力支持推进资产收益扶贫。

鼓励股份合作帮扶模式,引导贫困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可入股经营的资产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产业合作、土地托管、土地股权合作、订单保底收购、资金互助等途径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可以折价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形成的资产,可按不低于

XX%的比率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释放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和收益权。积极探索建立资产收益扶贫的清产核资、股权认定、利润核实、收益分配、股权变更、清算退出、资产处置等制度体系,逐步形成科学有效、标准规范、便于操作的管理流程与模式,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扩大贫困户财产性收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6、大力支持推进村级扶贫工厂建设。

结合特色产业、家庭手工业发展和中心村建设,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坚持科学规范、经济实用、快捷高效、优质安全的原则,充分利用闲置村办公用房、企业厂房、学校房屋等,因地制宜推进村级扶贫工厂建设。建设所需资金,采取财政补助、乡村自筹和社会援建等方式筹措。优先在贫困村和贫困发生率较高的非贫困村实施,分期分批建设,坚持产业项目引导,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村设立加工点。要精心选择带动企业和就业项目,引导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扶持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手工业品牌。推广“龙头企业+扶贫工厂+贫困户”发展模式,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推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局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及时研究解决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好规划衔接、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

2.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支持贫困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统筹运用产业基金、金融资本、社会资金、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市场、企业和社会资源投向贫困村。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在资金安排上,要给予贫困村、贫困户、带动贫困人口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或倾斜安排。

3、加强调度考核。

做好精准识贫推进精准扶贫 篇7

1.1 精准扶贫的定义

扶贫又有另一种叫法,即我们通常讲的反贫困。何为扶贫或者反贫困,就是帮助贫困的家庭或者个人脱掉贫困的帽子,走上小康之路。在这里,我们需要理清贫困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没有满足人的基本需求(食物、饮用水、衣着、住房、基本的教育、基本医疗等)。因此,要想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贯彻实施精准扶贫战略。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在湘西考察时提出来的:“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概括地讲,精准扶贫包括精准识别和精准管理(扶持对象精准)、精准帮扶(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精准脱贫和精准考核(脱贫成效精准)。一些学者认为,精准扶贫就是在科学有效的标准和程序下,因时、因地对贫困地区、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精确识别,再按照本地的实际开展联动帮扶和分类管理,并根据动态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作出精准考核的过程。

1.2 精准识贫的定义

精准识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理念,是按照民主、科学和透明的程序,准确无误地对贫困地区即贫困村、贫困户以及他们的致贫原因进行识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人得到帮扶[1]。精准识贫也就是精准识别,在整个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精准识别是必须要走好的第一步,只有真正把贫困户找出来,采用相关的扶贫政策进行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地推进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

2 精准扶贫的困境———精准识贫“脱靶”

目前,我国精准扶贫战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低质量、低效率”。主要是:没有摸清贫困居民的底数,扶贫资金“天女散花”,重点县(镇、村)不愿摘掉贫困帽,数字虚假不实,造成国家扶贫资源的浪费。从根本上看,是精准识贫的“脱靶”。

2.1 识别标准在基层无法可靠地实施

精准掌握农户的收入是一件耗时耗力的复杂事情,通常是由专业机构(如统计部门)通过抽样的方式进行统计,而且成本很高。因此,在无法准确知晓农户家庭收入的情况下,通常只能依靠民主评议的方法来进行对建档立卡户的识别。基层在民主评议中使用的是综合标准:除了收入外,还会考虑健康状况、家庭负担、财产状况、人际关系等。民主评议较好地解决了贫困户识别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合法性问题,但由于收入标准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一些收入低于贫困线的农户被划分在贫困户之外,而一些收入高于贫困线的农户却在贫困户之内。表明以收入标准判断,民主评议导致的识别错误接近50%。这对精准识贫,进而是精准扶贫战略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2.2 农户对精准识贫的参与积极性较低

我国目前阶段都采用的是“建档立卡”来对农户进行精准识贫,村干部逐一调查和登记本村农户的基本情况,将符合贫困标准的农户纳入贫困信息系统。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村民没有如实填写或没有填写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们觉得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就会将家庭收入填的比实际少很多;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他们没有参加贫困识别活动;第三,一些农民认为这些都是当官的走形式,谁是贫困户都是当官的说了算。以上种种都表明农民对精准识贫的参与积极性较低,他们对待国家的扶贫政策还停留在“等、靠、要”的阶段。这对精准识贫的实现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使得真正需要帮扶的个体没有得到帮扶。

2.3 区域遗漏

我国从2013年开始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本意是在特困地区推动区域层面的综合发展,但这个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政策,客观上将部分贫困村(户)排斥在精准识贫的范围外[2]。因为为了集中连片就只能照顾贫困与非贫困地区,造成不连片的贫困地区被排除在连片特区外。更有甚者,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为连片而连片”的现象。地方政府为了凸显本地区扶贫开发的成效,选择将真正的甚至是大量的贫困区排除在外,转而选择将非贫困区甚至是相对富裕区作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域,造成相当大数量的“插花式”的贫困群体被排除在外。

2.4 扶贫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高

目前,很多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开展过程中,在识别贫困户这一点,并没有做到实事求是,他们会根据一些外在因素来判断贫困户。例如,有些人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就去找相关部门闹,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如给你一个低保,你不要闹了等。另外一个现象就是被低保,有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但是子女都很有出息,这时候村干部们会觉得他们家子女都有出息,要不就给一个低保给他们父母吧,以后有啥事也可以找他们帮忙之类的。造成真正的贫困户被排斥在外,进而影响了整个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

3 精准识贫对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3.1 精准识贫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前提

精准识贫,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第一步。精准扶贫就是要“扶真贫”,而“扶真贫”必须先要“识真贫”,确定好“帮扶谁”,然后因地制宜地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才能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扶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精准识贫就是要摸清贫困户的底,分类施策,进而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过程中,要合理调整农村的低保指标,使得真正的贫困户获得这样的低保指标,特别是优先保证丧失劳动力且没办法照顾子女的贫困户进入低保范围。同时,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给贫困户增加收入来源,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贫困户脱贫致富。针对贫困家庭的适龄上学学生,可以建立贫困助学金,对贫困户学生实行重点帮扶,以此来减轻贫困家庭的负担。

在精准识贫这一环节,核对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和“五个一批”工程,其中民政部门需要承接“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任务,核对便是扶贫对象进入低保兜底的重要节点。核对在低保兜底中的作用非常明显,是实现动态管理下“兜底”对象有进有出的依据。精准识贫必须依靠核对,精准扶贫包括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如果把这六个精准看成一组有效数据,扶贫对象是1,剩下的都是0,只有扶贫对象这个1存在的前提下,后面的那些0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只有准确无误地找出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才能有的放矢[4]。

3.2 精准识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

想要稳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实现中国的减贫总目标和任务,精准识贫是基础,只有把精准识贫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稳步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目标(两不愁、三保障)就是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第一,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两不愁);第二,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保障);第三,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精准识贫就好比“经济基础”,而精准扶贫就是“上层建筑”。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可以说精准识贫工作是否到位决定了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效果。贫困对象的识别量大、烦琐,要做到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关键在于基层的乡村干部。扶贫干部们必须拿出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对每村每户的情况做到了然于心、心中有数才能靶向明确,从而对症下药。同时,要组织基层干部积极开展“回头看”工作,即要及时查漏补缺、纠偏扶正,保证不漏掉任何一个贫困人口,不纳入任何一个非贫困人口,确保每一个需要帮扶的个体得到帮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只有做到精准识贫,坚持“扶真贫,真扶贫”,才能让贫困人群的每一分“救命钱”都救得了急,让每一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让每一个贫困个体都得到实惠。

4 结论

精准扶贫战略的全面实施,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重大举措,同时也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在“十三五”期间,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国扶贫攻坚工作展开一页新的篇章,将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节点。由此可见,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性,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本文前面的分析,不难发现,精准识贫是前提,是关键,是基础。同时,精准识贫也是精准扶贫的一个难点,只有攻克了这个难题,我们才可以稳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精准识贫对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抓好每一步,逐渐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参考文献

[1]杨秀丽.精准扶贫的困境及法制化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6(1).

[2]邓维杰.精准扶贫开发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

[3]曹显钰.“扶真贫”必先“识真贫”[N].安徽日报,2016-03-29(5).

金融精准扶贫的“湖南答卷” 篇8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就“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关键性问题给出了答案。

2015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全文公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决定》共八项33条,其中第19条指出:“加大金融扶贫力度。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是激活贫困地区内在发展动能的重要引擎。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按照人民银行总行的统一部署,立足湖南省区域发展实际,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多措并举,为精准扶贫插上了金融的翅膀,推动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的起点,重大挑战,需要超常规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排碧乡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2015年6月,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指出做好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扶贫开发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做出了整体部署。

在此背景下,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因贫困类型,对金融服务需求进行分门别类,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既体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又兼顾基础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可获性、便利性和优惠性,是深入推进金融扶贫面临的崭新课题。

湖南是传统的中部农业大省,目前全省共有51个贫困县(含武陵山片区31个县、罗霄山片区6个县、非片区3个国贫县以及11个省级重点贫困县)、8000个贫困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9.2%)、5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总人口数的10.5%),贫困人口数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在第五位,贫困发生率1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到2020年,全省596万贫困人口要整体脱贫,5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要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未来五年,每年要减贫100万以上,任务非常艰巨。而且根据扶贫工作的客观规律,最早一批人脱贫相对容易,越往后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毫无疑问,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金融扶贫不能仅靠短期措施、常规手段,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见实效,将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上升到制度层面,推动形成更为科学有效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创新机制,多措并举,探索可复制经验

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金融部门如何找准自身定位,找到切入点,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金融精准扶贫首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在“五个一批”、596万户贫困人口中,金融可以介入的是哪一批、哪一部分;然后针对“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引导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民间金融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主体,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改革金融扶贫体制机制,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对接贫困地区金融服务需求,增强贫困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激活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精准扶贫才能精准脱贫,对症下药才能拔除“贫根”。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从六个方面着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其一,政策引领,明确金融精准扶贫总体要求。一是以湘西州为主战场,着力推进精准扶贫。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制定了《关于金融助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13条差异化的政策措施,这是湖南省首次从省级层面针对特定区域出台的金融扶贫文件。二是以现代农业为突破口,推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按照人民银行总行做好现代农业金融服务相关工作要求,积极推进金融支持现代农业“1+4”工作。三是以普惠金融为关键点,大力推广基础金融服务。2015年8月,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印发了《关于促进湖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六大方面工作内容,主要目的是促使现代金融服务惠及更多的社会主体尤其是薄弱环节、弱势群体、贫困地区,推动基础金融服务资源公平、高效、均衡配置,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

其二,机制创新,转变金融精准扶贫推进方式。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积极创新“1+N”工作机制,大力推动金融“两支一扶”(即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和扶贫开发)相关工作,2015年4月印发了《湖南省金融“两支一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以人民银行货币信贷、金融市场等政策工具不同组合形式的“1”,汇聚外部产业扶持、扶贫政策、财政激励等政府配套政策的“N”,建立健全“两支一扶”金融服务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形成“央行引导、政府支持、银行聚力、产业带动、精准投入、互利共赢”的工作格局。

与此同时,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与湖南省扶贫办签订了金融扶贫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建立工作联席会议、联络员、信息共享三项机制,开展编制工作规划、制定金融精准扶贫政策等十项具体工作;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综合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信贷政策工具,省扶贫办协调、整合各类财政扶贫资金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贴息等配套政策,充分发挥两部门合力,深入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nlc202309011748

其三,工具支持,健全金融精准扶贫正向激励机制。实行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支持、低成本的支农再贷款资金支持、优惠利率的“两民”贷款政策支持、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支持。

其四,环境优化,拓展基础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深入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延伸基础金融服务触角;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扶贫与扶信相结合。

其五,教育同步,提高贫困县域各类主体金融知识素养。扶贫先扶智,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坚持促进融资和融智相结合,积极部署“金惠工程”在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的实施工作,印发了《关于扎实做好武陵山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金惠工程”农村教育项目实施指引》。

其六,评估督导,增强金融扶贫政策效应。按照人民银行总行工作要求和统一部署,连续五年开展了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建立健全了贫困县域经济金融情况监测分析制度,创新开展了首次金融扶贫政策效应评估。

成效显现,目标明确,全面推进“十个一”

创新体制机制,多种措施并举,湖南省金融精准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这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具体体现。

首先,无论是从总量、区域还是占全省新增贷款比重情况来看,贫困县域信贷投入有较大增长;扶贫开发信贷结构得到显著改善。

其次,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有创新。银行机构是金融扶贫的主体,也是打通金融扶贫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省内各银行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扶贫金融服务创新亮点纷呈,形成了开发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相互补充、共同支持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

第三,贫困县域经济社会有发展。金融资源的精准投入有力支撑了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减少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湖南贫困人口规模不断下降,全省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较上年减少108万人,贫困人口总数由全国各省区市第三位降至第五位,创造了扶贫开发的“湖南速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好了坚实基础。

在湖南,金融精准扶贫对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作用正在不断凸显。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下一步,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将以精准为总揽,紧紧围绕“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四个切实”,全面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十个一”工作,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力争开创湖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新局面。

咬定青山不放松,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精准扶贫】在创新中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篇9

精准统计助力金融扶贫

为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工作精神,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加强精准统计,全面、准确反映湖南省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一、调研先行。为精准统计金融扶贫工作,全面反映金融扶贫状况,2016年初,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早部署、早行动,分别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贫困县域开展金融扶贫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方式,全面了解金融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四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的信贷支持及金融服务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带动贫困农户发展调查报告》,以专报形式呈送省政府,为省政府推动金融扶贫提供决策参考。同时,调研为搭建金融精准扶贫统计框架、出台相关统计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机制保障。建立三项机制,确保统计工作落到实处,统计成果充分运用。一是跨部门信息对接机制。牵头与省政府扶贫办、省银监局、省证监局、省保监局建立金融精准扶贫信息对接共享工作机制,实现贷款等金融信息与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等基础信息精准对接、自动匹配和动态共享。二是监测分析机制。通过季度、年度分析,全面掌握金融扶贫工作进展,发现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加强工作推动。三是检查评估机制。将金融精准扶贫纳入2016年度对金融机构统计执法检查内容,同时,将金融精准扶贫作为金融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通过检查评估,确保金融扶贫统计全面准确。

三、精准统计。一是统计对象精准。精准统计湖南省5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8000个贫困村、5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信贷支持及金融服务情况。二是统计内容精准。统计内容上既包括个人金融精准扶贫情况,又包括单位金融精准扶贫情况;既统计贷款情况,又统计支付、信用等金融服务情况;既统计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四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贷款,又统计产业扶贫贷款、项目扶贫贷款情况;既统计对贫困人口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情况,又统计带动非贫困农户发展情况。统计要素上包括贷款主体、金额、用途、期限、担保方式、财政贴息等。三是统计方式精准。对贫困户及脱贫户贷款、扶贫企业及非企业组织贷款、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项目贷款采取逐笔报送方式,确保扶贫贷款数据统计无缝对接。

【精准扶贫】在创新中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篇10

“你家庭共有几口人?具体做什么工作?住房情况如何?家庭耕地和林地面积有多少?年收入达到多少元?下一步有什么新的发展打算?„„”近日,打通镇下沟村驻村工作组深入贫困村详细了解贫困对象何开友的家庭情况。

据了解,自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镇驻村工作组先后深入贫困村和结对帮扶户了解家庭情况,每到一户,驻村工作组和帮扶责任人都和贫困户面对面亲切交谈,深入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收入来源、人口状况、致贫原因、如何帮扶等相关问题。针对贫困户的需求和愿望,与其共同探讨脱贫致富的办法,找路子、定措施。通过走访,让贫困户明白了精准扶贫的政策要求,逐户摸清了贫困原因,分类排队,精准制定帮扶措施,让每户群众都树立起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同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

【精准扶贫】在创新中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篇11

潘功胜指出,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金融扶贫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由于在资金来源、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与财政等其他扶贫开发方式相比,金融扶贫立足于开发式扶贫,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既讲资金投入又讲风险防控,着力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不同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金融扶贫不能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侧重。一方面,要精准定位金融扶贫对象,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要充分利用扶贫部门开展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针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易地搬迁等“四个一批”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找准支持方向和切入点。另一方面,要精准定位金融扶贫主体,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差异化监管等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等多种金融机构要发挥主体作用,尤其是机构网点较多、贴近农村、熟悉农村业务的金融机构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加强监管和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引入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进入扶贫开发领域,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

潘功胜强调,发展普惠金融、增加贫困地区金融供给是金融扶贫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普惠金融旨在建立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与权利。普惠金融不同于政策性金融,也不是第二财政,应以发挥市场作用为主,走保本微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普惠金融十分强调供给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传统金融和新金融、银行与非银行,都是普惠金融的供给主体。同时,衡量金融普惠性不仅仅看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包括存取款、转账、支付等诸多基础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为有效增加普惠金融的供给,潘功胜提出,一是要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贴近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小型金融机构,建立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并存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促进市场竞争,增加金融供给。二是要健全普惠金融市场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基于贫困地区各类产权的金融产品,扩大抵押物品种和范围,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支持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扩大债券融资,探索通过发行地方债、金融债等方式筹集扶贫开发资金。建立多渠道、广覆盖、严监管、高效率的股权融资市场,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扶贫小额保险、涉农信贷保证保险等保险产品,提升贫困地区的保险密度和深度。三是要创新金融服务提供方式。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积极发展网络支伺、手机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改善贫困地区支付制服务环境。四是要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风险识别能力,维护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潘功胜表示,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形成有效工作合力是金融扶贫工作的重要支撑点。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金融系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加强与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工作合力。一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贫困地区对金融资源的承载力,形成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机制。二是要切实转变金融发展理念,尊重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司法公正,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集资、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维护地方金融秩序。三是要推动建立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和抵押登记服务平台,完善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有效分散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四是要加强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整合各类财政扶贫资金,落实农户贷款税收优惠、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等政策,降低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经营成本,发挥财政政策对金融业务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五是要健全与扶贫开发、发展改革、民政等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各方在信息共享、政策制定、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协调联动,为金融机构扶贫项目和对象的选择以及风险管理提供便利条件。

刘永富介绍了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强调了金融服务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完善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特别是通过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等措施支持贫困群体增收脱贫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中蒙韩首席代表安赛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就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作了主旨发言,农业发展银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和西宁中心支行以及湖南省农村信用联社有关负责同志分享了他们在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方面的工作经验和做法。

【精准扶贫】在创新中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篇12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认真学习习总书记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 [2014]25号) , 扎实推进江西省扶贫开发工作。

一、坚定一个目标

就是到2020年, 要实现扶贫开发总体目标“两不愁、三保障、一个高于、一个接近、一个扭转”, 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 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习近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 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 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 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指明, 扶贫开发要始终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 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 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 从而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针对贫困现象、贫困地区发展条件、贫困对象发展能力, 我省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力争2018年、确保2020年达到“三个显著”的目标:一是贫困现象显著改观。全省现有328万低于2300元扶贫标准的扶贫对象人口中大多数人均年收入达到4600元以上, 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9.2% 降到3% 以下;保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全省年均增幅, 重点扶贫攻坚的38个县 (市、区) 和3400个贫困村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5% 以上。到2020年, 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二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 居住条件不适地区的贫困农户得到搬迁安置, 贫困农村基础设施显著加强, 支撑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三是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活力、职业技能素质大幅提升, 农民合作经营机制成熟完善, 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强有力。

二、突出两个重点

习近平同志强调:“‘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 这样才有重点。”习近平同志还指出:“抓扶贫开发, 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 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突出精准扶贫到户和片区规划实施就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两个重点。现阶段提出了“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理念, 这就要求在统筹扶贫规划、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同时, 也要注重扶贫到户工作, 瞄准贫困村、贫困户, 一家一户摸情况, 逐村逐户搞帮扶, 把党和政府关于扶贫的政策、措施、资金、项目落实好, 确保做到精准扶贫到户。区域战略上坚持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 战术上坚持扶贫到村到户, 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根据这一新情况新任务, 省扶贫和移民办及时纠正了以往只片面看到区域发展的作用, 认为区域发展可以代替扶贫开发, 所以扶贫资金往往被整合到大的基础建设项目或龙头企业发展中的简单做法。从社会进程来看, 区域经济发展了, 贫困对象也有发展, 但如果不同时进行扶贫扶弱, 势必造成更大的发展差距。当然, 单纯扶贫开发也不能代替区域发展, 那只能是低水平的扶贫, 所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两者不可偏废。

三、培育三个品牌

上一篇:调查报告的结构要求下一篇:能源投资集团组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