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防范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是中央银行执行内控制度,履行央行职责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通过分析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主要特点和成因,提出了防范央行会计核算风险的几个方面的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央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央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篇1:

内部审计对中央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督与评价

一、中央银行风险管理

中央银行风险管理是对影响央行实现管理目标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环节,其目标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果。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使内部风险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当前,中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都以内控制度建设活动为中心工作,按照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操作流程重新制订各部门内控制度,其宗旨是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从根本上构筑防范风险的屏障。

二、内部审计在中央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一)对系统性、全局性风险预警作用

风险在中央银行内部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传递到其他部门,影响具有关联性。因此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控制需要从整个系统综合考虑,而各业务部门受专业的局限较难做到,而内部审计部门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这使得他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预警管理部门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二)对风险控制指导作用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行长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长期风险策略和决策的协调人。通过参与工作计划编制与实施过程的监督,可以调控、指导风险管理策略,是否能够根据监管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是否能够依法、合规操作。指导全行风险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科学管理,多层次、多视角地做好风险预测分析,达到对内部风险检查、监督、评价、预警等一体化管理的目标

(三)对风险控制的评价作用

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评价。与相关管理层讨论部门的目标、存在的风险,以及管理层采取降低风险和加强控制的活动,并评价其有效性。首先是评价内部各部门的执行力度与控制制度。以专业能力发现问题,做出相关结论。其次要做到细微之处,以小见大、以点代面,发现问题,规避风险。

三、内部审计对中央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督与评价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监督评价过程中,要加强沟通的力度,拓宽沟通的层面,丰富沟通的渠道。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制度、规定新变化,力求准确、客观、清晰、简洁、完整、及时。不仅要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更要减少因沟通产生的风险,导致不适当的管理行动。

(一)评审内部控制系统

1.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首先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方法,搜集有关的资料,做出一定的测试。然后运用一定的综合技巧来整理、分析调查与测试到的证据,查缺遗漏。最后得出结论,先进的给予肯定、表彰,落后的则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力。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调查、测试及分析,了解掌握内部控制的整体状态;检查各环节的实际执行力情况,由实际得到的情况做出正确评价,内部各控制环节能认真有效地遵守制度规定的予以肯定;相反不能有效执行的要找出原因,进行提示,做出风险预测。

3.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科学性。内部审计人员通

过对关键控制点的测试,评价其是否发挥了应有的制约与控制作用,或者是否取得了应有的管理效果。科学性测试是解决内部控制系统功能如何,效果如何的重要问题。

(二)评审系统性关联风险

内部审计不仅要审视监督内部管理过程中每个风险的节点,更要理清关键性的风险和风险的关键性环节,对风险的估计要有整体的把握,要考虑风险管理对组织的价值具有前瞻性。同时,既要了解本行内部的风险,又要关注系统性的风险态势。要组织建立起由管理层、流程参与者、存在风险的相关部门、风险管理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所使用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流程组成的风险监督框架,以便提供及时和富有前瞻性的风险信息。

(三)提高监督与评价技能

技术风险管理已作为内部审计一个新的涉及领域,内部审计人员要想成为风险管理监督与评价专家,必须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素质和技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精通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通过精湛娴熟的专业胜任能力来协助组织预防和减少的风险,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率。

四、构建对中央银行风险管理监督与评价的新机制

(一)加强风险管理宣传,提高风险意识

采取各种方式宣传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知识、方式、方法,让大家了解风险管理的目标、程序和组织,如何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回避,不断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这是风险管理与内审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和保障。

(二)把握工作环节的重点

内审部门应充分把握行领导重点关心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从风险的角度出发,协助行领导堵塞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同时,突出监督评价重点,关注风险问题和重大问题,对规范性问题只检查是否存在该类现象,不投入更多的时间检查和统计笔数,不泛泛地检查。

(三)改进监督与评价方式,全方位提高风险管理效能

要通过成立联合检查组对行长履行职责审计和离任审计,实现内部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尝试开展“参与式”管理。即内控监督部门在检查过程中努力与被检查对象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共同查找存在的问题,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管理,防范潜在风险等方面的“保健医”作用。

(四)风险导向性审计与规范性审计并重

风险管理是从风险的角度看待问题,不是以行为是否触及制度、规章作为定性的唯一标准,其涵盖更广、范围更宽、把握问题更准确。要积极开展风险导向性审计,进行详细介绍、重点分析,指出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发展形势,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多种解决方案,呈报行领导,进行专题解决。

(五)加强监督综合分析工作

内审部门要善于“抓住典型,解剖麻雀”,在查深、查透问题的基础上,从大量分散、零碎、表面上彼此孤立的问题表象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具有突出性、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并从制度、机制上进行深入剖析,及时向行领导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建议。

参考文献:

[1]孙宝厚.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内部审计.2007.6.

[2]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03.

作者:黄克建

中央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篇2: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分析及对策

【摘要】防范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是中央银行执行内控制度,履行央行职责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通过分析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主要特点和成因,提出了防范央行会计核算风险的几个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中央银行  会计核算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指主体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评价和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保证风险主体实现其组织目标。与之相适应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是指人民银行通过科学的利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会计核算风险加以控制,确保央行会计资金安全,保障央行履行法定职责的各项管理活动。

一、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主要特点

(一)风险产生的环节多

人民银行目前从事会计核算的县(市)支行超过两千家,中心支行也有三百余家,存在会计核算风险的物理节点较多。同时,人民银行资金出入口比较多,目前包含大额支付往来、同城票据交换以及柜面提出等,资金出入控制工作量很大。另外,会计核算业务交接的环节也比较多,与开户单位、发行、事后监督的业务交接以及内部凭证传递,资料交接次数比较多。

(二)风险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

由于会计核算系统操作自动化程度高,且采用“一记双讫”处理方式,借贷双方记账始终平衡,会计人员对错误的核算方法或犯罪分子的作案方法难以察觉。另外,由于会计营业人员数目众多,员工日常生活以及思想动态情况无法全面掌控,一旦某个或几个员工产生作案动机,就会想方设法利用内部控制的漏洞或是制度执行的疏忽进行犯罪活动,爆发时点不可预知。

(三)风险导致的后果严重

中央银行是支付清算服务的提供者,资金往来金额巨大,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巨额的资金损失。同时,还会对中央银行声誉造成损害,严重的可能影响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效果,影响公众信心。在宏观层面,严重的会计核算风险可能引发局部的金融、经济震荡,如果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出现更大面积的金融震荡,则将直接危害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

(四)风险具有刚性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人民银行承担着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等十三项央行职能,这些职能大都需要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的支持和保障,而从事这些业务必然伴随着相应的风险。另外,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对于信息网络科技的依赖的现实情况,也决定了中央银行必然要面对由于使用高科技而带来的风险与负面影响。

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主要成因

(一)客观因素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具有刚性的特点是客观性因素的主要内容,除此以外,近年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发展变化速度快,制度规定稍显滞后、系统功能不尽完善的情况也客观存在。会计核算系统和支付系统运行以来,运行管理方式和具体操作内容都必须依靠制度的约束来完成,约束不力就容易造成管理和操作上的随意性,从而引发风险。会计制度滞后于新业务的开展,内控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散见于各种会计制度中,未形成一套环环相扣的风险防范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

(二)人员因素

一是主管性操作风险,部分会计营业人员素质较低,制度观念不强,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有章不循,在业务操作中未能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处理会计业务,违反操作规程而出现的差错。有的会计人员由于专业技术不过关,对业务系统不熟悉,只能应付日常简单操作,不理解会计原理,遇到特殊业务情况和问题就无法处理而造成会计差错。有的基层行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甚至不具备从业资格,会计业务知识不能满足岗位要求,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防范水平较低。二是客观人员短缺造成的风险性,部分基层行人员数量不足,岗位设置和临时工使用不合理都是引发会计核算风险的可能因素。岗位整合后实现最大限度地兼岗及跨柜组兼岗,人员弹性偏紧,在实际工作中,因会计人员休假或全行性工作抽调会计人员时,则会出现违规兼岗现象,容易产生账务差错,引发联行资金风险。

(三)技术因素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算化系统是一个信息网络系统,病毒与非法入侵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同时由于系统多层级、多节点的结构,应用软件分散管理的现状,系统内部安全性的影响因素众多,故障产生的形式多样,故障排除的难度增大、时间增长,这些都会影响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工作。一是维系现代化支付系统运行的技术设备风险。核算方式的网络化、信息化,加剧了会计核算对计算机设备与网络设备可靠性与连续性的依赖,一些基层行硬件、线路配置不高、稳定性差,经常发生断线、死机现象。二是系统的内部控制功能不足,参数设置、重要空白凭证管理、查询查复等不能实现系统自动审核控制,需要人工操作,容易造成风险。

(四)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存在三种情况,首先,管理者本身对制度规定不熟悉,管理过程中抓不住重点,使得管理者被操作者所蒙蔽。其次,管理者疏于管理,对违规操作情况不予以制止和纠正,坐班主管、内部监督员日常监督不到位,会计主管、主管行长未履行监督职责,检查制度未落实等,使得会计核算风险滋长。三是操作者有章不循,制度观念不强,对管理者过分信任,会计业务操作完全按管理者要求办理,不按照制度和操作规程处理业务,即使管理者发出违章指令,操作员也一律执行。

(五)道德因素,即通常所说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分为两类,一是隐藏信息的风险,二是隐藏行为的风险。在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道德风险也随处可见,例如个别员工在其自身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受其思想状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左右,放弃有关法规制度、职业道德,非法挪用银行资金,管理部门对营业部门监测不完整性,会计营业人员的思想动态难以全面掌握等等,这些情况都会产生隐藏信息与隐藏行为,而在组织行为与个体目标不一致时,由于利己动机的驱动,某个或某些会计核算人员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做出与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目标相违背的行为。

三、防范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会计核算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按照央行会计核算业务发展的要求,结合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全面的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对各类风险实施分级管理,制定成本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不断对风险管理方案进行修正,以期达到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的最佳效果。建立健全新的内控管理制度,加强对核算系统的安全评估和风险管理。要全面分析业务流程,找准风险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内部控制活动,建立一系列新的内控管理制度,防范各类资金风险。

(二)实施会计核算大集中,防范人员操作风险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上收、整合会计核算业务的方式来回避中支、县(市)支行会计核算风险,即实施会计核算大集中,取消部分中支、县(市)支行会计核算职能,实现会计核算集中于总行进行处理。一是业务流程全国统一,可以消除地方特色和习惯做法,有利于加强对会计业务的规范管理,强化内部控制;二是由业务处理中心集中进行账务处理,便于统一管理,降低系统运维成本,提高系统管理水平和运维质量;将把目前分散在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营业部门的账务数据和中央银行国库、货币发行等其他业务系统的总账数据进行全国集中,实现账务处理、业务监督与数据信息管理的有机整合,集中处理中央银行营业部门各项会计业务,集中管理金融机构各类本外账户,并为支付系统、同城清算系统、票据交换系统等提供最终资金结算服务。账务处理的集中便于将分散于全国各地的业务风险集中于一点,实现风险“一点控制”,降低了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三)整合各类央行会计业务系统,完善系统功能,杜绝风险隐患

目前,人民银行在系统建设方面,各专业自成体系,业务系统较多,如大额支付系统、ABS系统、TBS系统、账户管理系统、外汇管理系统、信贷征信系统、人民币发行系统、同城交换清算系统、财务核算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报表管理系统等,并由各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操作,系统关联度较差,信息不能互通互用,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率较低,运行维护成本较高。为改变这种状况,应考虑对各个系统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的综合信息系统,克服原来各系统结构分散产生的风险和局限性,实现相互控制和信息共享。

(四)强化控制措施,落实监督管理,推进基层人民银行业务整合,实施本外币一体化核算

一是修订完善现有的内控制度,在人员设置、岗位约束、业务核算、监督检查等方面应予重新明确和规范,以规范化的制度和机制约束每位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强化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重点放在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上,突出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在央行业务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将会计核算、国库核算、外汇核算以及发行核算等各类业务进行整合,成立统一、高效的会计核算中心,整合窗口服务资源,节省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成立统一的会计核算管理部门,整合检查与监督的力量和频度,改变目前核算部门面对检查次数过多的现状。

(五)防范道德风险,积极探索会计核算无纸化的途径

随着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也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商贸交易与会计数据的电子化正逐步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也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产生了极大的挑战。目前会计核算仍以纸基凭证为原始依据,这种操作方式带来了几个问题。一是凭证传递次数过多,不仅影响结算效率,也潜藏风险;二是重要凭证的防伪难以彻底解决;三是电算化核算完成后,仍要打印出纸质凭证,浪费巨大;四是档案管理成本大,风险集中,且不易复制和长期保存。利用信息科技,采用电子数据的方式传递结算信息是将来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趋势,可以有效防范因道德原因和纸基凭证带来的风险,克服纸基凭证的一系列缺陷,提高结算效率。

作者简介:王玲(1966-),女,山东泰安人,中国人民银行泰安市中心支行,经济师,大学本科。

作者:王玲

中央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篇3:

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制约因素及解决路径初探

【摘要】目前,西方大多数中央银行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风险管理,而我国中央银行的风险管理进程相对缓慢。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银行更加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各级机构管理者都深刻认识到风险管理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基层人民银行的风险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基层人民银行现阶段风险管理工作的制约因素,初步探索适合基层人民银行的风险管理路径,以期促进基层人民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有效防范各类风险隐患,提升履职效果。

【关键词】人民银行 风险管理 风险控制

一、引言

风险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管理学科,是指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风暴乃至经济危机的深度蔓延,让人们更深刻认识到风险管理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如何强化内部控制、防范并有效化解各方面的风险,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机构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是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管理的核心机构,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势在必行。基层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组织细胞,也应尽快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但由于基层人民银行存在着现实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风险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通过分析基層央行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制约因素,尝试探索适合基层央行的风险管理方式和手段,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

二、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制约因素

(一)尚未真正建立风险管理文化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尚未真正形成自身特色的风险管理文化。许多基层员工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认知程度较低,参与意识不强,片面地认为风险管理工作是管理者的职责,缺乏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部分员工甚至将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为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就是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却不会及时、主动地分析、思考常规性业务和突发性事件。

(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缺失

目前,人民银行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虽然各级分支机构成立了内控建设领导小组,但风险管理工作职责几乎都由内审部门承担。而现阶段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只能将风险管理当作一种日常审计任务来完成,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此外,基层人民银行也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风险管理理念、表述几乎散落于各项业务制度、办法或操作规程中,过于简陋、抽象,缺乏操作性,无法为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

(三)人员素质与风险管理要求不相匹配

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和技术性强、复杂程度高的全新工作,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人民银行业务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价能力。但现阶段,基层人民银行员工普遍缺乏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知识结构老化,对新业务的风险识别分析不到位,习惯于套用老文件、老办法来处理新问题,难以适应风险管理的要求。

(四)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标准尚未统一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虽然指出了风险评估是指识别和分析相关风险并确定应对策略,但没有明确具体统一的评价标准。有的以内部控制五个要素作为评价标准,有的以内控的有效性、全面性、及时性和合理性为评价标准,并没有为基层人民银行制定统一的风险评价标准,导致基层人民银行员工无法对风险做出准确、恰当的评估。

(五)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有待强化

部分基层人民银行或职能部门将风险管理作为阶段性工作来抓,并未认识到此项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予以关注和跟踪,导致未能及时防控已识别的风险点,未能有效排查新出现的风险点。在风险应对评价阶段,就无法充分利用以往的管理情况进行再分析、再评价,使得风险应对措施未能随着人员、流程、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更新,导致风险控制作用逐渐弱化。

三、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工作路径设想

对于基层人民银行而言,主要是执行上级行决策,工作内容的执行性和操作性强,决定了基层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工作对象、使用的资源、工作方式等相对固定,鉴于此,笔者对其风险管理的路径做出如下设想:

(一)构建职责分明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基层人民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应该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研究风险事件、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研究讨论有关风险评估报告等,确保风险文化与基层人民银行履职目标一致;第二层次是建立以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风险控制体系,各部门负责人需要识别风险状况,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确定风险应对措施和方案、纠正风险管理薄弱环节等;第三层次是发挥内审部门的风险管理评估与监督职责,利用内审的专业优势,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各部门的风险识别、衡量、分析等程序进行评估与监督。

(二)构建动态循环的风险管理流程

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通常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阶段,因此,要实现良好的风险管理,应该分阶段、按流程逐步实施。

1.风险识别阶段。风险识别是对基层人民银行面临的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银发〔2006〕111号),基层人民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风险、声誉风险、资产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效率风险、操作风险等6大类。各职能部门应认真研究《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中6大类风险的具体情形,大力营造风险管理氛围,逐步培养员工风险意识,让每一位员工学会从自身开始,仔细辨别自己岗位和具体工作中面临的风险隐患,然后提交至本部门的专职风险联络员,进行风险隐患的再分析、筛选和分类,突出重点风险。

2.风险评估阶段。风险评估是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研究分析,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首先,各职能部门的专职风险联络员要对风险隐患初始识别情况进行自我评估,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分为高、中、低三個风险等级,即高等风险级别主要是指因内控执行不力或人为因素易导致资金、财物发生较大损失、业务产生重大差错、在系统内和社会上造成重大影响的;中等风险级别主要是指内控制度虽较为健全,但执行中因职责履行不充分、工作不作为、制度落实不到位而造成的风险,且风险仍在可控范围之内,未造成重大损失、差错和影响的;低等风险级别主要是指属于工作细节不到位、操作程序不规范、技术性错误等一般性问题,且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和较大损失的。然后,各部门风险评估联络员将分析结果提交给内审部门,内审人员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风险评估。在分析操作风险、效率风险和声誉风险时,采取问卷调查、情景分析、调查研究、专家咨询等定性分析方法,在分析信息技术风险和资产风险时,采用统计推论、计算机模拟等定量方法,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估,以此判断职能部门是否识别出所有风险,若发现遗漏的风险点,要及时给予提醒。

3.风险应对阶段。风险应对是指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估结果,由各职能部门选择最佳管理策略将相关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各职能部门在选择风险应对策略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恰当性原则,就是各部门要充分考虑自身业务情况进行准确选择;二是合理性原则,就是要将考虑应对策略实施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三是成本效益原则,就是将风险控制的成本控制在风险本身可能带来的损失范围内;四是审慎性原则,就是要密切关注实施风险应对策略后可能产生的新风险以及相关处理措施。不同的业务风险点采取的风险应对策略也不相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专职风险联络员,要结合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接受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等策略,明确具体控制措施,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同时,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考虑控制措施实施后可能产生的新风险,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做出提示,以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风险防范管理、降低风险损失。

(三)构建严密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

作为基层人民银行的内设监督部门,内审肩负着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评价和改善的重要职责,既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又是风险管理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因此,内审部门必须推动风险监督评价体系建设工作,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风险监督评价活动,以促进基层人民银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内审人员应将风险划分为两种: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固有风险是指管理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改变风险的可能性或影响的情况下,一个主体所面临的风险。剩余风险是在管理层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所残余的风险。一旦风险应对已经就绪,管理层接下来就要考虑剩余风险。管理者既要考虑固有风险,也考虑剩余风险。通过两种风险的比较,可以对风险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对于剩余风险仍较大的,意味着风险控制充分性和适当性不够,需要改变或增加已有的控制措施,实现以风险评价促进组织内部控制的目的。通过建立定期的、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可以督促各职能部门实行动态监测,定期查找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不断完善风险应对策略,促进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东生,郝伟强.关于构建基层人民银行风险评估框架的实证研究.华北金融,2010(11).

[2]吴朴.从利比亚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中国建材,2011(2).

[3]董丽丽.内部控制视角下风险管理构建.财会通讯,2011(6).

[4]唐卫民.基于风险管理导向的人民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体系构建实践.武汉金融,2011(6).

[5]孙秋生,缪典林.浅析内部审计在央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金融发展研究,2010(11).

作者:张福芳

上一篇:大学毕业自我鉴定(精选2篇)下一篇:公务员面试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