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音乐与音乐教育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数字音乐与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数字音乐传播形式。经过20年的不断发展,中国数字音乐用户飞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经逐步取代传统音乐产品的地位,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随之面临的音乐付费模式问题变得十分严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数字音乐与音乐教育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字音乐与音乐教育论文 篇1:

数字音乐时代的声乐人才培养

[摘要] 21世纪数字音乐的迅猛发展为音乐产业以及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数字音乐一方面为高校现有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音乐专业还是公共艺术教育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数字音乐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吸引了众多的音乐人才投入这一行业的研发与营销,因此,也必将带动新一轮的音乐人才人力资源结构的重新调整,对高校音乐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有一定的接纳空间。

[关键词] 数字音乐 经济价值 移动音乐 在线音乐 音乐专业 人才培养 毕业生就业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4.050

1、引言

数字音乐是指在音乐的制作与传播及储存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技术的音乐。数字音乐经常表现的形式为MP3 或WMA。

数字音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音乐创作、编辑、存储、传播等一系列过程的统称,它主要依靠电脑为中心进行操作处理,所以又称它为\"电脑音乐\"。例如我们常使用到的VCD的伴音、音响设备、IP电话、卫星电话、数字卫星电视以及专业录音、制作等。

数字音乐包括在线音乐和移动音乐,移动音乐的市场规模远远大于在线音乐的市场规模,这是与全世界的市场规模相反的。而在整个中国数字音乐市场中,无论是移动音乐的市场还是在线音乐的市场,都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以及发展前景与空间。

数字音乐近几年来的飞速发展,也确立了它在数字娱乐中的重要地位。它的巨大的商业效应吸引了众多音乐产业和IT企业在市场的研究及开发中投入了很大的的人力与物力,很多公司都看到了它的巨大商业前景。

数字音乐的发展在未来的生活中,还会应用于更多的领域,而且会朝着更清晰,更真实的音质,更小巧的体积,更方便的传输等方向继续前进。它的好处就是通过网络的传输,可以很方便的拷贝、播放,音乐的质量不会下降,因为它是以数字格式存在和存储的。

2、全球数字音乐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2004 年全球数字音乐市场目前占全球音乐市场份额的2%左右,而数字音乐市场在未来将更加促进音乐市场的发展,预计2009 年,全球数字音乐市场将占全球音乐市场的25%。全球数字音乐市场规模从2003 年的28.8 亿美元发展到2004 年的34.3 亿美元,增长比率为19%,预计未来的三年有更大的增长。2005 年全球数字音乐市场规模预计为48.8亿美元,2006 年预计为67.9 亿美元,2007 年预计为95.5 亿美元,2008 年将接近125 亿美元。

国际唱片工业联合会主席约翰•肯尼迪说:“2005年是数字音乐市场成形的一年。”他指出,除以网络为载体外,包括手机铃声在内的手机音乐也成为数字音乐市场的一大增长点。目前,全球手机音乐销售收入已占到数字音乐销售总收入的40%左右。

2005年全球在线音乐市场收入7亿美元[1], 2006年的增长率超过100%,达到114.3%。在全球音乐出版市场重心将逐渐转移到数字音乐上来的基础上,在线音乐的市场规模此后仍将保持增长,但2007、2008年增长率持续走低,到2009年有所上扬。预计到2010年,全球在线音乐市场规模将达到43亿美元[2]。

3、中国数字音乐市场经济价值

中国数字音乐市场正处在发展初期,增长迅速,虽有暂时的低迷,但市场潜力巨大。数字音乐经过三年的飞速发展,已经确立了它在数字娱乐中的重要地位。

1)2005年是中国数字音乐市场飞速发展年

2005年,世界经济平稳增长,全球手机市场和互联网市场规模均持续增加;国内经济也继续高速增长,手机用户达到4.02亿,而互联网用户达到1.2亿左右。中国在线音乐经济收益现状与预测,中国在线音乐2001年步入初期的快速发展阶段,众多在线音乐网站纷纷涌现,市场发展极其迅速。良好的国内外环境,加速了中国数字音乐市场的飞速发展。2005年,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增长了64%,达到26.6亿元人民币,如图4。

2)2004年中国在线音乐市场出现暂时的低迷

2004年左右至今,由于国际上苹果模式的冲击,以及版权问题,中国正版在线音乐市场陷入了发展的低谷期。艾瑞访谈和调研数据显示,2006年内通过互联网直接下载或收听音乐的用户达1.19亿人,但付费用户比例较低,仅150万左右;包括运营商广告等其它收入在内的在线音乐市场规模仅为1.13亿元。中国在线音乐市场暂时处于低迷期。

4、数字音乐经济价值带来来的影响分析

未来几年内全球物理载体的音乐(主要是CD、音乐磁带等)收入规模将持续下降,尽管其依然在绝对收入上领先于移动音乐和在线音乐两类。同时,移动音乐的年增长率要高于在线音乐,未来趋势显示移动音乐将会与在线音乐一样,成为全球音乐市场中的主要部分,数据显示,2011年在线音乐的收入规模将达到75亿美元,移动音乐收入规模将为73亿美元,两者已经非常接近。

虽然数字音乐对其他音乐介体的收益有所影响,但它庞大的经济收益远远大于所减少的经济价值,而且在社会中不断创造更多更大的直接经济价值。数字音乐衍生产业对经济效益研究,数字音乐虽然对一些传统音乐介体造成影响,但现代的数字音乐促进了新产业的诞生,同时间接地创造其他经济价值。由数字音乐衍生出的新产业,如:数字音乐播放器MP3,MP4。数字音乐播放机的销售收入达到45亿美元,2004年度全球数字音乐播放机的销售收入达到了45亿美元,比2003年度的15亿美元增长了200%。

5、数字音乐与音乐人才培养及就业的思考

数字音乐的迅猛发展极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发展前景,一方面为高校现有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音乐专业还是公共艺术的大众音乐教育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另一方面数字音乐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也必将带动新一轮的音乐人才人力资源结构的重新调整,对高校音乐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有一定的就业潜力空间。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培养音乐人才大致有三种院校培养模式及多种专业培养模式;第一种是从中央到地方的专业音乐学院即通常人们说的九大音乐学院,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第二种就是教育部直属及各省重点综合型大学及市属大学的音乐专业,如2003年成立的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2005年成立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2006年成立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第三种是全国各地众多的高等职业院校的音乐专业。而以上各种音乐院校的专业大多沿袭传统的音乐专业建制,如,音乐学系、作曲理论系、音乐表演系、音乐教育系及近年出现的社会音乐系、音乐管理系等,在当今全社会都面临就业危机时刻,这些众多音乐院校培养的音乐大军对社会的投放无疑会对就业市场造成更加紧张的压力,而音乐人才如果不能适应科技时代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必将走上大学毕业即失业或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人人争做音乐教师的局面。诚然,社会确实需要一批音乐专业的精英来继续继承和创造音乐的发展衍生,但社会更需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音乐人才。这种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对综合型大学而言更有其独特的整合大学内各专业的硬件及软件资源的便利和实力,而数字音乐的研究与开发、营销与应用既需要IT行业专业人才为主力,也离不开音乐人才的参与,尤其是复合型音乐人才,那些对数字音乐有研究并接受过专业培养与培训的人才,尤其是那些在综合型大学接受公共艺术培养,能将自己的专业与数字音乐找到契合点的一转多能的人才,不言而语其就业之路是发散的。 见图6

随着数字音乐的迅猛发展,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将产生更多的赢利模式也必将渗透更多的领域,音乐人才现有的培养模式必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产生更多的相应的专业创新与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多种培养渠道, 因此,数字音乐为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与就业蕴涵了无限的就业的潜力空间。

6、结语

数字音乐,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其庞大的经济效益以及多种形式,令其的经济价值越来越明显,也成为各大商界与IT企业争取发展的经济业务。相信数字音乐会在将来有更大的经济发展前景。数字音乐产生更多的赢利模式,并降低了音乐制作、传播和经营的门槛,随着竞争的激烈,数字音乐产业的各个领域都进入精细化营销为主的时代。

注释

[1]数据来源艾瑞调研公司

[2]数据来源艾瑞调研公司

参考文献

1.白 杉,CD唱片土崩瓦解,网络音乐取而代之[J],中国传媒科技,2004(1)23-24

2.龚镇雄,数字音乐 [J];乐器; 2002年09期; 55-57

3.曾佳,在线音乐如何突破价值“链锁” [J]; 传媒; 2005年02期

4.韩杨,鸟人艺术:角逐3G时代数字音乐三强 [J]; 中国电子商务; 2006年05期

5.袁钦玲,网络加音乐,你不能拒绝[N];中国计算机报; 2004年

6.姜明媚,无处不在的数字音乐[J]; 互联网周刊; 2005年41期

7.茅中飞;音乐产业的网络营销研究[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6年04期

8.孟伟,在线音乐市场的现状分析[J]; 企业经济; 2005年08期; 116-117

9.杨阳,数字音乐:SP与VC的新财源[J]; 中国电子商务; 2006年03期; 108-109

作者简介

罗金燕,女,1965年生,音乐副教授,艺术学院副院长。

作者:罗金燕

数字音乐与音乐教育论文 篇2:

中国数字音乐付费模式发展经验分析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数字音乐与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数字音乐传播形式。经过20年的不断发展,中国数字音乐用户飞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经逐步取代传统音乐产品的地位,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随之面临的音乐付费模式问题变得十分严峻。通过对中国数字音乐的主要付费模式进行了分析,针对数字音乐收费争议的焦点,主要通过分析现有的法律制度以及行业规范、数字音乐平台版权之争、付费用户服务体验的问题,从健全法律制度以及制定行业规范、解决数字音乐平台版权之争、开发行业付费产品、优化用户付费服务体验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数字音乐;发展概况;付费模式;音乐平台

引言

自数字音乐诞生以来,经历了从网站免费下载、线上免费试听到在音乐平台上付费收听下载,这中间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网民对与在网上付费下载音乐的习惯还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我国数字音乐产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阶段,传统的免费下载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数字音乐市场扩大的需要,也不利于版权商和音乐人的版权保护,所以实现数字音乐的全网付费刻不容缓。经过整顿后国内数字音乐市场逐渐步入正轨,但如今的付费模式并不成熟,尚不足以吸引已经习惯从网络上得到免费音乐资源的用户。

一、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概况

数字音乐自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开始①,数字音乐的概念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按内容分发网络分类可分为在线音乐和无线音乐。在线音乐是指通过互联网络直接传输给电脑终端的数字音乐,电脑终端作为在线音乐的客户端。根据网络传输技术的更新和相关行业规范的出台,中国数字音乐市场以下四个阶段②:

(一)起步阶段(1999-2003年)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使得网络音乐传播的影响日益扩大,专业音乐下载网站促进了数字音乐的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MP3.com、Napster等。这种在线音乐下载平台的出现为全球的音乐爱好者共享音乐提供了极大便利。1999年,随着九天音乐网等音乐网站成立,中国数字音乐正式起步。2001年,百度推出MP3搜索功能,在整个发展初期对数字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

(二)蓬勃发展阶段(2003-2004年)

在这一阶段数字音乐颠覆传统唱片业,并对传统音乐市场形成冲击。P2P技术进入中国,百度、搜狐等网站纷纷推出音乐下载服务,同时以酷狗、酷我等为代表的P2P在线音乐网站成立。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网站任意免费下载和收听数字音乐。但这类搜索引擎的出现使得网络盗版音乐迅速蔓延。数字音乐的发展冲击着传统唱片业,缺乏可行的赢利模式使得数字音乐难以走入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轨道。

(三)市场整顿阶段(2005-2013年)

这一阶段在国际上唱片公司打击网上非法下载获得初步成效。在中国情况却并不乐观,国际唱片业协会发布的《2012数字音乐报告》指出,中国数字音乐的比重为71%,盗版率为99%。从2005年开始,国家版权局开展了长达十年的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的“剑网行动”。2009年8月,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审查工作的通知》,加强对网络音乐的内容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2011年6月,国内首个覆盖网络音乐运营商、网络音乐内容提供商的行业协调组织“网络音乐行业发展联盟”成立。

(四)新商业模式探索阶段(2013年至今)

进入2013年,版权成为各家竞争重点。洗牌后的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形成了海洋系音乐、腾讯系音乐、阿里系音乐三雄分据的局面。2016年,腾讯系音乐和海洋系音乐版权共享。至此,版权大战彻底落下帷幕。2016年底,阿里音乐组织架构调整,阿里将原有的音频业务并入虾米音乐。与此同时,网易云音乐将重点转为社交音乐后获得一定成功。

二、我国数字音乐付费模式困境分析

(一)用户习惯阻碍发展

自中国互联网自2002年推出网络音乐共享平台以来,已让网民养成了免费使用各种资源的习惯,“窃书不算偷”的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版权教育的缺失,导致音乐消费者的版权意识薄弱,使得我国的音乐产业市场一直难以有所发展。如今免费获取音乐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体验中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想要全部的音乐用户群体们在短时间内树立为版权付费的意识还很难做到。

(二)音乐市场不够规范

不同于一些发达国家的音乐市场已发展的较为成熟,我国的音乐市场起步晚,并且一些相关的行业规范还不够完善。首先,音乐平台间恶性竞争。各个音乐平台为了抢夺版权,导致用户的手机里有多个播放器,用户不得不為听到喜爱的音乐在多个平台充会员。这种现象使得用户为避免投入更多的资金而转向寻找免费资源。其次,音乐平台的付费模式繁杂。现阶段国内数字音乐付费模式主要分为:单曲付费模式;会员模式;专辑付费模式。但有些数字专辑和单曲即使充值会员依旧需要额外付费购买,多重支付也不利于其普遍推广,音乐平台要为实现数字音乐全网付费时代到来做出一些让步。

(三)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除了国民素质和行业不规范的原因,从国家层面上来看我国关于数字音乐付费的法律也不够完善。国家版权局在2005年开展的“剑网行动”,使得一些提供免费音乐下载的网站数量锐减,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还部分此类的网站存活。音乐版权得不到法律保护,提供免费数字音乐资源的网站得不到法律惩治,数字音乐全网付费模式也就无法顺利推行。

三、优化我国数字音乐付费的对策

(一)健全法律制度及行业规范

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转授权传播音乐的通知》出台,标志着数字音乐“版权时代”正式到来。这说明现在相关政策已经在逐步意识到网络音乐市场的重要性并不断完善,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未得到解决,例如版权之争所带来的商业垄断行为等。要想让国内数字音乐市场早日走上正轨,就要有法可依,也要有相应的行业制度来规范和约束。

(二)解决数字音乐平台版权之争

目前我国的在线音乐平台由于版权独占问题,成为会员并不意味着能够享受到所有的音乐作品,导致各个平台无法令人满意的曲库存量,难以培养出用户对数字音乐的付费意愿与习惯。在用户对平台曲库满意度低,付费意愿低下的情况下,由于平台间独占版权竞争所引发的数次大量音乐资源突然下架,更使平台遭遇用户信任危机。若想让网民放弃免费下载,转而选择付费下载,那么付费下载必须要将尽可能多的音乐资源都整合进系统里。如果该系统所支持的内容达不到100%,哪怕已经是99%,用户也可能会转向免费下载。

(三)开发新的付费产品

目前平台的付费产品多集中在流行音乐,对于西方古典音乐和各国的民族音乐目前为止大多数还属于资源免费的状态。考虑到音乐的传承性和教育性,所以低音质和经典的音乐资源免费,但高品质则需要付费获取。同时要实现数字音乐全网收费,除了法律和行业规范上强制付费制度外,各大音乐平台也要推出可以让用户情愿自掏腰包的“诱惑”。让用户明显的感受到免费版和付费版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说付费版要在音质、版面设计等各方面都要优于免费版。音乐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可以通过专业化、个性差异化的定制化服务向用户来收取额外的费用。音乐平台须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从“提供产品”转为“提供服务”。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付费下载的模式。正如《免费:商业的未来》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所指出的:“只有免费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与付费进行搭配,免费也许是最好的价格,但它不可能是唯一的价格”。同时音乐付费也可以间接的提高我国音乐制作水平,起到反向激励的作用。中国数字音乐实现全网付费的未来是可以预见的,相信不成熟之处能够不断完善、相关政策能够不断深化、相关的付费方式能够更加富于可操作性。中国音乐产业将越来越健康,迸发出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黄恒.版权时代下的数字音乐独家版权割据问题[J].新媒体研究,2017(19):74-76.

[2]佚名.2016年中国在线音乐行业研究报告[C].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16.

[3]佟雪娜, 陆倩楠:中国数字音乐:20年变奏曲[J]. 互联网经济, 2015(4):96-103.

[4]张鹏飞.从封闭到开放——一个有关数字音乐产业盈利模式的建议[J].音乐传播,2013(2):50-54.

[5]罗友.欧美国家数字音乐版权保护对我国的启示[J].法制博览,2017(1).

[6]韩韶君.数字音乐产业的观察与思考——基于流媒体音乐的分析[J].人民音乐,2017(4).

[7]朱婷婷.数字音乐付费背景下未来商业模式的探索[J].电子制作,2014(11):110-111.

[8]熊琦.数字音乐付费制度的未来模式探索[J].知识产权,2013(7):41-46.

[9]张丰艳.数字音乐文化传播中的版权困境与解决之道[J].中国音樂,2013(4):174-177.

[10]赵明月.音乐下载7月收费?音乐人称分成不应少于四成[J].中国经济周刊,2013(12):66-67.

[11]佟雪娜,朗云迪.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报告[C].两岸创意经济研究报告,2017.

注释:

①佟雪娜, 陆倩楠:中国数字音乐:20年变奏曲[J]. 互联网经济, 2015(4):96-103.

②百度文库:“数字音乐发展现状”、https://wenku.baidu.com/view/237c635a312b3169a451a4b5.html、2012.02

作者简介:王雯宇(1996—),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教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0)

作者:王雯宇

数字音乐与音乐教育论文 篇3:

起舞与升华

[摘要]谢嘉幸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音乐美学家、音乐教育家,长期活跃在音乐美学、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第一线。谢嘉幸以其专著《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在音乐美学领域崭露头角,又以《走进音乐》《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为人生而音乐》等著述为音乐界所熟知,更以策划组织北京传统音乐节、太极传统音乐奖以及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享誉世界。曲折的成长经历、深刻的哲学视野,以及在理论研究、教学探索、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卓著成果,成就了他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

[关键词]谢嘉幸;音乐美学;音乐教育;音乐实践;文化传承;美育

谢嘉幸出生于音乐世家,从小学习钢琴,十岁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然而阴错阳差,那张承载童年梦想的录取通知书并未将他送进音乐学院的殿堂,直到25年后,谢嘉幸终于考取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理论研究生,这才真正走进音乐学院的大门。25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跌宕起伏,上山下乡的蹉跎岁月,由于父亲入狱而多次求学落第……怎一个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但谢嘉幸调侃自己:“范进考了二十四年中举,我考了二十五年入研,范进疯了,我却没疯。”谢嘉幸硕士读的是作曲技术理论,毕业后留校,博士攻的是音乐美学。由于建立新专业的需要,有着十年中小学音乐教学经历的他,又“卷入”了音乐教育领域长达30年。这期间共发表国际、国内论文百余篇,专著、编著二十余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百名;承担国家、院校课程十余门,国家、省部课题十余项;担任国际、国内组织领导或获得荣誉头衔二十余个,担任国际、国内多家音乐杂志编委,讲学与出席各类国际会议遍及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取国际国内各类奖项,主持各项重大国际国内音乐活动。他其实也“疯了”,否则,经历文革磨难而后生的他,又如何能如此起舞弄影、升华鱼跃,被称为“谢疯子”呢?

一、起舞·音乐美学

谢嘉幸师从著名音乐美学家张前教授攻读音乐美学博士学位。2004年,以《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一文获得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的博士学位(已于2005年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该文于2007年获得了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首届文艺评论奖铜奖,后又获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正如赵宋光先生指出:“该文在借鉴、消化、吸纳二十世纪解释学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提出音乐语境的概念……力求参照中国传统思想的‘知、感、悟’范畴对音乐语境进行‘一分为三’,提出三大层面(形态、情感、意念)语境概念的框架,进而将这一框架移植于音乐美学根本问题的思考研究,并予以创造性发展,以达到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式回答当前社会音乐生活转型过程所提出的一系列难解问题。亦有学者以‘音乐意义的新视界’著文赞誉……”[1]毕业论文接连获奖,音乐美学理论头角崭露,看似又一位音乐美学理论家顺势诞生。但谢嘉幸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在我国音乐美学界心忧于“靠不靠谱”之当代,他另辟蹊径,从实践、文化、表演、活动开启,走出了一条让音乐美学的“起舞”之路。

实践:理论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谢嘉幸音乐美学理念的基本点。从研发音乐鉴赏水平整体训练与评估系统、撰写专著《走进音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到形成“聆听、体验、感悟、应用”的音乐分析与鉴赏的原则理论,出版《音乐分析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016年)等著作,谢嘉幸的音乐美学研究始终着眼于音乐教学实践。正如罗小平教授撰文《以人为本 以乐为本──评谢嘉幸的<音乐鉴赏水平整体训练与评估>》所言“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谢老师的课不仅仅是让我们欣赏、分析了几十首作品,而是给我们一串打开音乐殿堂的金钥匙!……这门课让学生脑子里充满一首首活生生的乐曲,一段段优美的旋律……相信不久的将来,大、中、小、幼学生对名家名作都能如数家珍、耳熟能详……这种构想与方法是一个易操作、易普及,又能直接进入本质的教学模式,对目前的音乐教育改革实践是一个重大突破。”[2]谢嘉幸的音乐美学“舞步”,从聆听音乐、从音乐分析与鉴赏课堂起始。

文化:但谢嘉幸不把美学的目光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到文化,将美学研究与文化多样性研究结合起来,嵌入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研究等领域。从与金湘、赵宋光、乔建中一道开创“新世纪中华乐派”大家谈,发文《走出西方——一种华人作曲家的创作语境》《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音乐学术共同体》《音乐形态学研究》《新世纪“中华乐派”之前前后后》,到主编《国乐的传承与创新》丛书,发文《传统音乐、艺术音乐与流行音乐基本概念辨析》《非遗传承的四种生态与三个阶段》《两种史实——音乐口述史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以至于当有人问赵宋光先生“未来有可能撑起中国音乐学研究一片天空的学者是谁?”时,赵先生说:“我有这样的指望,但是没有这样的预测,我对谢嘉幸有这样的指望”。[3]

表演:谢嘉幸以《音乐美学,今天你表演了吗》发问,开启了中国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美学》的研究生课程,如今已连续数年,众口赞誉。他认为:“理论只有当它能够作用于音乐实践时,才是有价值的。那种永远只面对一种音乐的理论,如果不是虚假的,也是僵死的……”[4]就此他沿着一条关于表演理论的音乐实践之路一直前行,从舒适特曼的身体美学到“溪山琴況的心身解读”,从音乐美学理论探讨到策划创编《五彩丝路》《大河颂》《国乐魂》《北京的声音》等大型多媒体音乐会,开创多媒体音乐会的“音乐的文化解读”与“文化的音乐阐释”相结合之路。民族音乐学家沈洽在观看了《五彩丝路》之后对谢嘉幸说:“你用音乐会把我们多年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

活动:毫无疑问,创建“两会一节一奖”(全国高校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学术研讨会、全国区域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北京传统音乐节、太极传统音乐奖);策划与组织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以及中华乐派研讨会、国际雅乐学术研讨会、国际乐教学术研讨会、全国音乐口述史学术研讨会、中国社区音乐教育高峰论坛、世界音乐院校合作论坛等一系列学术研讨会;特别是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2009年到2015年的七年里,总共举办音乐会160场、论坛48个、大师班201场,来自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家参与了该节庆活动,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传统音乐的发展,2012年被评为全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民族节庆”……这一切奠定了谢嘉幸作为音乐活动家的地位。然而,活动只是谢嘉幸理论探索的表象,早在2006年,谢嘉幸就和赵宋光、李西安、樊祖荫、乔建中、沈洽、刘德海等专家共同谋划中国音乐研究的发展蓝图,确定搭建活动平台以推动科研发展的总体思路。伴随活动的开展,谢嘉幸和赵塔里木共同主编了《北京传统音乐节纪实》文集五卷、《太极传统音乐奖获奖文库》四卷,以及《国乐的传承与创新》丛书五部,活动催生了中国音乐学院一系列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开发”(樊祖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谢嘉幸)、“中国音乐地理”(乔建中)……

谢嘉幸的音乐美学不仅起舞于他长期以来坚守的“理论一定要在实践中体现”之理念,还起舞于他宽广的哲学视野以及理论勇气。孙晓阳在为谢嘉幸第一部哲学论著《反熵·生命意识·创造》作序中写道:“这是一部向现有生命理论挑战或应战的书……谢嘉幸是勇敢的。他之勇敢,是他不想困于人类已经取得的成果,寻找一棵大树,依偎着它谈天说地,人云亦云。他质疑,是为了开拓和前进”。赵洪洲先生看过该书之后,赞叹“中国哲学有八斗,南纪北谢占六斗”,将其与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纪树立并誉为“南纪北谢”。谢嘉幸还撰写了《论知识权威》《论不可交换价值》等系列文章,吕乃基教授在《与武夷山老师商讨之三——“论不可交换价值”和后现代》一文中说道:“谢嘉幸教授‘论不可交换价值’一文的深度非同一般,也更体会武老师所言:他是个奇人。作为一位音乐家,却在社會科学领域有如此精湛的研究!特别感谢武老师,把谢教授的观点介绍给科学网,这就是学术营养学。”[5]

既有实践的探索,又有理论的沉思,起舞弄影,这就是谢嘉幸的音乐美学之路!

二、升华·音乐教育

1988年,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的谢嘉幸正热衷于作曲技术理论。其时,他的导师,时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的李西安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创办新专业,希望他论证新专业“音乐教育”,这当然是由于他有过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经历。谢嘉幸勉强答应了李老师,说“就给十天时间”。论证报告非常精彩,文化部批准了该专业的建立,李老师随即让他创办音乐教育系……从此谢嘉幸与音乐教育又结上了不解之缘。一眨眼三十年过去,他自我调侃道:“没想到这十天给的,一给就是三十年!”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音乐教育百废待兴,凭着多年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经验,凭着自己的理论基底,谢嘉幸介入音乐教育,就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愿景。

1绿化的事业——面向每一个学生

围绕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创建,谢嘉幸考虑的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本质,他在《关于在中国音乐学院开设音乐教育专业的论证》(1989年)报告中指出:“艺术不再是一个由少数艺术家承担,用以表明一个社会有艺术的艺术,而是直接使全体国民成其为主体的艺术。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观念的更新。首先必须把培养单一的专门音乐人才目标扭转过来,转变为既培养专门音乐人才,又培养全面的、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各种人才,全面提高国民文化素养,使音乐真正在人的精神土壤中扎下根。”他把这称为“绿化的事业”。在《绿化的事业——论音乐教育的目标》一文中他又明确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是音乐文化与社会之间最重要的流通领域,音乐课堂或许真的比音乐厅还要重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还需要实实在在地靠我们的音乐课堂来培养完成,健康与充满活力的音乐种子,还需要由我们的音乐课堂来播撒。”[6]随后围绕这一主题,他陆续撰写了《老师心目中的学生》《器乐学习——一座没有彼岸的桥梁》《师生关系》《学科与经典》等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中国在哪里?——比较音乐教育之问

1993年,参与国家教育规划课题“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音乐教育国际比较研究”,负责德国音乐教育项目。在课题研究过程,谢嘉幸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近代以来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基本上是直接地或者间接地(例如最初是通过日本)在体制、思想、内容、方式、理论诸方面主要接受了德国以及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学校音乐教育模式的重要影响,即所谓“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康有为1898年上书光绪帝)。因此,他在课题的杭州会议上提出了“中国在哪里?”之问,引发了关于如何认识与构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讨论。次年,他又发文《关于中国当代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音乐研究》,1994年第2期)等文章。在有的学者认为音乐教育的改革开放就是“引进西方先进的流水线”时,谢嘉幸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认为:“比较音乐教育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了解外国音乐教育、音乐教学经验与规律,并有选择地运用于我们自身的教育改革实践。然而这种运用绝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根据国情,有创造性地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别人的学习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音乐文化传统和音乐教育制度。”[7]

3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如果说,“中国在哪里?”是谢嘉幸的比较音乐教育之问,那么1999年,他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民族音乐教育研讨会”上“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后发于《中国音乐》,2000年第1期 )的发言,则是吹响一个重视多样化、地方化民族音乐教育的号角。广西的李君老师在读了谢老师《寻找家乡的歌——音乐教育的现代观念》(《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第11期)的文章之后,迅即在广西的壮、瑶、苗、侗的1700名学生中展开调查,发问“多少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第3期),用具体的数字阐述了现状的严峻,引起广泛的反响。谢嘉幸在国际国内会议上还发表了《反思与探索—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2006音乐教育北京国际论坛,2006年5月)、《学校音乐教育要重视民族音乐传承》(《中国艺术报》, 2006年7月7日)、《民歌引导教育》(《中国音乐》,2008年1月)、《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陆学校民族音乐传承》(Music Education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Hirosaki University Press, 2008.6)等一系列相关文章。2010年谢嘉幸的项目《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获得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吉普森国际音乐教育”大奖。

4立足基础、直面高师、走向世界——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

2001年谢嘉幸当选为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会长之后主持的第一个研讨会——“全国21世纪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主题“聚焦基础教育、直面高师课程课改”。谢嘉幸在大会上指出:“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从一元化转为多元化,强调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结合,从征服自然变为天人合一,从单方面强调社会发展到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才能解决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没有真正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的老问题。另外,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也需要从教学法—教学论—课程论三个层面不断进行完善。”[8]随后的十来年中,学会召开的会议,都围绕着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展开。谢嘉幸也撰写了《建设兼有音乐学与教育学双重品格的音乐教育学》《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研究综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2005年第3期)等系列文章,并主编出版了《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谢嘉幸、徐绪标,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2006年编写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修订版)》,《音乐教育基础》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07、2013年)。

学科建设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走向世界,走向世界可以包含两个方面:走出去和引进来。2003年,谢嘉幸应邀作为主讲嘉宾出席在香港第四届亚太音乐教育研究研讨会作了主题发言“中国(大陆)学校音乐、艺术课程改革解读”(2003 APSMER International Seminar, 2003.7)从此开始了带领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发表论文的征程,谢嘉幸和她的研究生团队至今已15年的国际会议之旅去过包括香港、西班牙、西雅图、吉隆坡、曼谷、博洛尼亚、上海、北京、台北、爱沙尼亚、希腊、新加坡、巴西、英国、马六甲……等国家和地区。谢嘉幸迄今已在国际会议和刊物上发表了《在传统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直面音乐教育的问题:中国大陆音乐教育研究现状》(27# ISME World Conference, 2006.7)、《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爱国主义》(2005 APSMER亚太音乐教育研究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7月)、《多媒体教学技术冲击下的当代中国音乐教育改革》(11# CMCEMPNM Biannual International Seminar 2004.7)、《音乐鉴赏教学中的音乐语境探索》(26th ISME World Conference, 2004.7)20多篇。同时还主编了一套《高等音乐教育新视野译丛》(谢嘉幸、刘沛,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2009年),已出版多部。他在《译丛》总序中陈述:“本译丛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翻译音乐教育领域有代表性的经典文献,以及前沿的学术成果,力求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学科课程建设及其文献研究做一点基础性的工作。这些译著包含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如音乐教育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课程理论等,也包含音乐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还包含音乐教育的各学科领域,比如音乐治疗学、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等等。当然,一个学科的发展,不仅仅是引进,还应该在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浪潮中,从当下的音乐教育实践中去总结经验,从自身的文化历史中去汲取养分,确立自己的根基和体系。”他还担任包括《英国音乐教育》(BJME)在内等多个国际国内刊物的编委,以及国际音乐理事会(IMC)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等多个国际组织的理事。

5母亲音乐教育——摇篮的歌,事关民族的未来

2007年谢嘉幸首创母亲音乐教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9],谢嘉幸对“母亲音乐教育”的定义是“通过音乐开展的母亲教育”,他说“之所以提出母亲音乐教育是源于我的母亲。母亲是一位歌唱家,她对我的影响最主要的就是她的哼唱。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使我后来对母亲音乐教育有了深入的思考”。随后谢教授又对母亲音乐教育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和目前所授的六大课程(如何在音乐中开展亲子活动、如何进行音乐胎教、如何为宝宝哼唱、音乐母亲应具备的素质、良好的母子交流、音乐从母亲开始)又做了具体的描述。并强调了“推动历史的手往往是推动摇篮的手。摇篮的歌它不仅是养育子女的歌,它同时是唤醒母亲、解放母亲的歌。所以母亲音乐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0]。谢嘉幸和他的研究生团队先后发文《妈妈,你在哪里 —从中国大陆母亲音乐教育运动的兴起看音乐教育基本政策存在的缺陷》等十几篇。2010年6月2日,“新浪网上大讲堂”对谢嘉幸教授的母亲音乐教育研究的专访。谢嘉幸教授就母亲音乐教育的由来、教育理念、内容及他本人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他再次强调“应该把音乐当作交流方式,去传递爱与真情”,2016在首屆母亲教育论坛上谢嘉幸再次作了题为 “音乐是母亲传递爱的语言”的专题发言(郑州)。

6传承文化,莫善于乐

2012年,谢嘉幸在众多高校竞标中胜出,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2012教育学重点招标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评审专家意见书陈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乐教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校园中通过音乐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想法。该课题从音乐教育的角度切入,探讨如何在青少年中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覆盖大、中、小、幼各个学段,涉及音乐、历史、哲学、地理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可推广性。”谢嘉幸在《如何为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反思》一文中指出:课题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是,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优秀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育人,使国民具有基本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修养及能力,以成就其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包括人文精神,审美品味以及创新意识)的教育。其具体内容包含:经典教育中的蒙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经史子集);传统艺术中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即包含传统音乐、戏曲、曲艺、书法、国画、剪纸、对联、灯谜、武术……;以及包含56个民族在内的各类民俗活动。核心的问题,是解决国学经典教育与传统艺术与民俗文化教育有机结合的问题。如果说,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骨骼,那么传统艺术与民俗文化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血肉。其内容是传统文化,其落脚点是教育,因此,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双重视角,是关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不可或缺的。中宣部王世明副部长在参与“首届华夏乐府论坛”中以“乐要上位、乐要有魂、乐要生根、乐要融入”为题,强调了“乐”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一个非音乐类的、事关传统文化教育整体发展的重大课题,却由音乐人来承担,又吸引了众多传统文化教育的专家参与,可见音乐的独特作用与谢嘉幸的个人魅力。

7为人生而音乐——美育

2015年8月,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美育研究会成立,学会的宗旨是:倡导“为人生”的审美教育,树立“以美立德,立德树人”的教育新理念。开展学术研究,探讨内在机理,构建理论体系,形成先进经验。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开展对人生与审美的关系的科学研究,探索审美对人生的内在充实与外在引导。谢嘉幸当选为该研究会会长。在成立大会上谢嘉幸再次强调了他“为人生而音乐”的美育观点。谢嘉幸对美育的关注由来已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他就开始发表有关美育的文章,最有代表性的即是“为人生而音乐”(《音乐周报》,2001年10月5日)、“审美与审美教育”(《中国音乐教育》 2001年第9期)以及“美育、主体与有限主体”(《音乐周报》,2001年10月26日)等文。钱焱在《<为人生而音乐>有感》一文中写到:“《为人生而音乐》是谢嘉幸博士众多论点中最吸引我的。他的开场第一个问题便是:如果有人问我,音乐教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我想我的回答就是‘为人生而音乐’!我一直在不停地回味这句话。”[11]他引用了该文中的一段话“古人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这是一句大实话。心有悲欢离合,歌有喜怒哀乐。如果说在我们的诸多学科中,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是什么,那么我要说,当许多学科要我们更多地去了解外部世界时,音乐首先让我们感受自己:我的心情,现在怎样?”[12]音乐更多的是关注我们自己,关注主体的人!谢嘉幸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论美育的功能》一文,以及“乐——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等系列讲座中,再三强调了“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的关键在美育”的观点,他多次指出孔夫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至理名言,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将美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

8华夏乐府——全球开放音乐学院

当大家还在惊叹2010年谢嘉幸策划引进、参与组织并成功举办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这个有九千多人参与,在国际音乐教育会学历史上空前的盛会时,谢嘉幸已经在酝酿着新的计划,关注媒体时代对音乐教育带来的一系列挑战。2017年始,受全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爱课程网委托,谢嘉幸及其团队开始筹建华夏乐府音乐在线课程联盟,这是他最近的项目。这确实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早在2007年,学会就提出了建立音乐教育课程联盟的设想,在2009年举办的“全国音乐教育课程培训暨‘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学术骨干培训’”研讨会”,共组织了40位中外的音乐教育专家参与课程的培训。在该大会文集的序言中,谢嘉幸指出: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全国乃至国际化的课程资源共享。当然,联盟是建立在更大的国际背景上的。2014年第三届世界音乐院校合作论坛(IFLMI),各国的专家共同通过了建立全球开放音乐学院(OGMA)的决议,并以中国的华夏乐府音乐在线课程联盟作为基础。目前,项目正在积极地推进中……

音乐教育的谢嘉幸无疑是名副其实的,除了前述的方方面面,他时刻铭记在心,融化在血液中的,还是自己教师的身份,所以对待教学,他仍像第一天站上讲台一样兢兢业业,近年來他在中国音乐学院开设《音乐教育经典文献导读》、《音乐教育研究的选题与方法》、《音乐学分析》、《音乐表演美学》、《音乐作品的鉴赏与批评》、《音乐纵横三人谈》、《音乐口述史方法研究》等课程,他说“这是享受教学的快乐,教学让我上瘾”,然而在这让他“上瘾”的课堂里,他同时也收获了学生、领导的高度赞誉与好评,2010年,谢嘉幸在中国音乐学院被评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师德标兵。

当然,其实我们可能永远无法预测谢嘉幸下一个行动将是什么,但谢嘉幸的升华音乐教育之路的轨迹是可见的:绿化的事业——中国在哪里——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立足基础.直面高师.走向世界——母亲音乐教育——传承文化.莫善于乐——为人生而音乐——华夏乐府全球开放音乐学院,每一步既脚踏实地,又有诗和远方。他说:爱和诗意,是我们存在于世间的唯一理由。也许,我们能从这里感受到谢嘉幸让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起舞与升华的奥秘?

[参 考 文 献]

[1] 赵宋光.序//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

[2] 罗小平.以人为本 以乐为本──评谢嘉幸的《音乐鉴赏水平整体训练与评估(考级)》[J].人民音乐,1998(04):34—35.

[3] 刘红庆. 耀世孤火-赵宋光中华音乐思想立美之旅[M].济南:齐鲁书社,2011:176.

[4] 谢嘉幸.音乐美学,今天你表演了吗? //周海宏.我的导师张前[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64.

[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282335.html.

[6] 谢嘉幸.绿化的事业——论音乐教育的目标[J].人民音乐,1991(03):13—15.

[7] 谢嘉幸,杨燕宜,孙海.德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8

[8] 张天彤.求实 探索 创新——“全国21世纪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研讨会”综述[J].中国音乐,2002(02):45—48.

[9] 刁艳.学音乐要从妈妈抓起[N].音乐周报,2008-03-05(06).

[10] “母亲音乐教育创始人”谢嘉幸教授与“母亲教育创始人”王东华先生的对话,2010-01-31.

[1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1035bc0100f6ai.html.

[12] 谢嘉幸.为人生而音乐[N].音乐周报,2001-10-05(06).

作者:国曜麟 陈瑾

上一篇:个人出纳工作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教师教研工作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