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言得体管理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丰富、成熟的课堂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富有艺术性的语境能帮助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从四个方面论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审美感知,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与体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语言得体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语言得体管理论文 篇1:

语文味教学法: 定义、核心词汇与关键句式

【摘 要】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语言。过去和目前流行的其他所有语文教学法,本质上都是再现性教学。语文味教学法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明确提出的第一个表现性教学法,它给中国语文教育史贡献了诸如语文味、文人语文、“一语三文” 教学模式、教学作品、教学主题、渗透生命体验、价值推送等一系列内涵丰富而新颖的新概念。

【关键词】语文味教学法;定义;核心词汇;关键句式

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语言。传统教学论使用的教学语言概念,是指语言在课堂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它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备手段,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而本文标题使用的教学语言概念,是和电影语言、舞蹈语言、建筑语言等相类似的美学概念,其含义是指特定民族或地域的教师群体或教师个体,在文本的基础上,打造课堂教学艺术作品与表达课堂教学艺术作品主题的整个艺术手段之总和。

过去和目前流行的其他所有语文教学法,本质上都是再现性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明确提出的第一个表现性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语言,它给中国语文教育史贡献了语文味、文人语文、“一语三文” 教学模式、教学作品、教学主题、渗透生命体验、价值推送等一系列内涵新颖丰富的新概念。

一、语文味教学法之新定义

概念即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经过近16个年头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之后,笔者在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2期发表了题目为《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的论文,通过对语文味教学法概念所作的初步定义,揭示了语文味教学法作为表现性教学法的本质特征。

2014年暑假前后,笔者在带领语文味工作室全体成员撰写《语文味教学法》专著过程中,对语文味教学法概念作了进一步思考,并对语文味教学法概念重新作了形式上繁简有别,但内涵基本一致的两个定义:

【繁复版】语文味教学法,是以顺应语文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语文味和文人语文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又要跳出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以及让教学变成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作为教学原则,以在相对固定的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常式)与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变式)之间保持适度张力为教学调节机制,在将师生真切、丰富、积极的生命体验与文本思想内容进行有机熔铸的基础上,打造出既来自于文本又大于、高于文本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创作出产生语文教学审美意象的课堂教学艺术作品,从而让语文课堂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成为语文教师展现文化眼光、发展人文情怀、释放人生情感、体验职业美感、挥洒生命创造性与推送文明价值观的文化场所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抒情性)教学法。

【简洁版】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赏、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

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并实现价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

我们把繁、简两个定义挂在语文味网上征求意见,得到的反馈意见是,绝大部分一线教师都喜欢“简洁版”,认为“简洁版”不仅表述的文字比初步定义和繁复版定义更加简短,而且从指导思想到教学宗旨,从教学原则到教学方式,从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到教学重心,从教学追求到表现性教学法的本质,等等,囊括了语文味教学法概念内涵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精神,表述的逻辑思路也更加严密。因此,我们在《语文味教学法》一书中,就把这个简洁版定义作为语文味教学法定义的基本形式相对固定下来。

二、语文味教学法之“核心词汇”

语文味教学法既是一种新的教学语言,那它当然就有自己的“核心词汇”和“关键句式”。其“核心词汇”主要有:

1. 语文味

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2. 文人语文

文人语文是语文味教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我们这里所说的文人,即具有创造性和人文情怀,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同时具有现代科学智慧之人。而文人语文,即由文人所教授,含有文人之趣味,在教学过程中不过多考究教学技术技巧,而于课之外,能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的表现性(抒情性)语文教学。文人语文与匠人语文,是直接受到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概念——文人画与匠人画的启发而提出的两个概念。与文人画和匠人画的区别类似,文人语文与匠人语文的本质区别为:前者重表现,后者重再现。再现就是“课中无我”(或基本“无我”),表现就是“课中有我”(或“我”很突出)。因此,匠人语文的教学姿态主要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冷教学”,而文人语文的教学姿态则表现为强调教学主体将生命体验渗透进教学过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变成“有温度”的教学。

3. “一语三文”教学模式

“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指在语文味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从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学生特点和教师教学个性等实际出发,为实现语文味教学的基本宗旨和语文味教学的系统追求,建立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活动程序之结构框架。作为语文味教学之内容要素,“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突出强调了从宏观上把握语文教学活动整体,以及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四大内容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语文味教学活动之程序框架,“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突出了语文味教学的有序性和操作性,即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味教学过程(不一定指每堂课),原则上按照语言

——文章——文学——文化的程序进行教学。“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程序结构的有机统一。

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语文味教学法提倡语文教学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4个层面解读文本。显然,要掌握语文味教学法,就先要对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些概念进行定义。语言学界、文章学界、文学理论界、文化学界对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概念并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我们根据学术界的一般看法,结合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对其作初步定义。

(1)关于语言。倪宝元先生主编的《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一书把“语言”定义为:“语言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文化载体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非体系特征的、处在不断地从无序向有序运动过程之中的,一种复杂的开放的多层次、多等级动态平衡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根据这一定义可知,语言的本质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文化载体。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要讲解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规律规则,而且传授语言知识又是为运用”。从外延说,语言教学的任务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及其运用。

(2)关于文章。文章学界对于文章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我国文章学界大体说来分为广义文章学派和狭义文章学派。认为普通文和文学作品虽有区别,但都是文章

的,属于广义文章学派。认为文章主要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其他非虚构性为主的一些文体的,属于狭义文章学派。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文章”,是根据狭义文章学派的观点,即指以非虚构为主要特征的文章。我们基本认同狭义文章学派的其他一些观点,比如,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文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规律(意贯律、言接律、得体律)、文章信息(事料、意旨、情感、境界)、文章的体式(结构、语体、文体、技法)以及文章风貌(气势、风格、作风、美质)等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吸收了广义文章学派关于“普通文和文学作品虽有区别,但都是文章的”的观点,认为好的普通文也是文学作品(这种现象文学史上常见),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一般文章的共同规律。因此,语文味教学法要求,不仅文章教学要研究文章规律,文学作品教学也要研究文章规律;不仅文学作品教学要研究文学规律,普通文教学也要研究文学规律。

(3)关于文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文学,即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而“形象化”主要是通过典型化和想象(虚构)手段来实现。所谓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想象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则把文学定义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而“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含深厚而又余味悠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文学在思维方式上主要是运用想象这一特殊思维方式,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含蓄的特点。这两点,正是文学和一般文章的区别之所在。而中小学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就是把文学看作是一种话语蕴藉的语言艺术,主要探讨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以及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

(4)关于文化。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文化主要指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元文化观和文明价值观。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文化层面就是以承载着文化的文本为基点,融入教师、学生自身对人类文明的独到的生命体验,通过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拓展,来实现独具美感与哲思的,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价值推送。这是语文味教学法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的模式进行教学,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不仅要重视文章和文学的区别,而且要辩证地对待这种区别。即根据语文味教学法,一方面,从中小学语文教学比较科学的目标定位来说,文章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应该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所有文学作品(散

文、诗歌、小说、戏剧)也都是广义的文章,它们和文章规律有相通的一面,因此,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应该先从文章角度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再从文学作品角度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对教材中所有的文章(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在从文章角度进行教学之后,也要从文学角度进行再观照。这是语文味教学法和其他语文教学法的重大区别之一。

其次,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的完整模式处理第一环节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只需要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单纯”的基础性的语言处理,也即是初步的语言感知,因此,除了传统的“扫清拦路虎”作用之外,更着重注意强调其基础性、引导性(起导入新课的作用)、兴趣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多的要考虑的是通过第一环节的语言选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等等。

再次,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其组成系统的四要素(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是互动互渗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而不是绝对独立、静止甚至完全孤立的。因此,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注意在对语言进行基础性处理之后,还要将语言渗透到文章、文学、文化各教学要素之中,或者说文章、文学、文化的教学都要通过语言教学来体现。语言是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 教学模式四个基本要素的基点和中心点,同时又强调文章、文学、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这样有利于强化教学的层次性和逻辑性。通俗地讲,在语文味教学法中,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是:语言是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是重点,文学是美点,文化是亮点。

最后,应用语文味教学法教学要有创造性。这里我们可以从中医思维得到启发:中医的组方原则有复方和单方两种,所谓单方是指单味药制剂,复方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制剂。单方通常专治某种疾病,用药简单。复方用药数量较多,药效较强,多用来治疗较复杂的病症,又可称为重方。复方疗效往往高于单方用药,故复方用药是中医的一大进步。然而俗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之说,应用单方亦有出奇制胜者。真懂中医的人知道,中医是法,但非成法。如果形而上学地绝对断定某病只用某方,就不能体现中医辩证施治的特色。可见运用成方,可活用,不可呆用,重在巧用,才会有好的疗效。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亦然。

语文味教学法当然是法,但非成法,可活用,不可呆用,重在巧用,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语文味教学法的定义中有一句“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讲的正是语文味教学要灵活机动,奇正相生。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教学选点,有时一堂课教学一个选点是可以的,它也可以出奇制胜,这有如中医使用单方。而一堂课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教学选点全部教学(平均每个选点十分钟左右),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语文教学,效果通常会比单一的教学选点更好。这就像中医使用复方的道理是一样的。

4. 教学作品

教学作品这个词语,形式上并非新词,从媒体上“多媒体课件优秀教学作品”“中国画研究生教学作品七人展”“中国美术学院教学作品范例”等新闻标题可以看出,教学作品概念在教育界使用比较广泛,它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完成的教学设计、教学研究成果以及制作的辅助教学工具,等等,或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所完成或制作的教学作业成品。但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教学作品概念,其涵义与传统的教学作品概念的内涵完全不同。

2011年6月30日,程少堂应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之邀,在北大中文系作了《从冷美学到热美学——以语文味为例谈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视界的转换》的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师要像文学家、艺术家创造文学艺术作品一样,把教学过程当成教学艺术作品来打造”的观点。这大约是国内学者首次正式提出和传统的教学作品涵义不同的“教学作品”概念。语文味教学理论中的教学作品概念的涵义,是指从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教学个性实际出发,在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积极价值观的规约下,教学主体(师生)把从人生经历中萃取出来的生命体验,恰当地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之中,经过与文本的思想内容进行有机熔铸之后,打造出来的具有来自文本又大于甚至高于文本主题的教学主题的,同时又富集教学智慧与创造性的,兼具诗意美感和科学性质之教学艺术成品。根据这个定义可知,在语文味教学思想与理论体系中的教学作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1)教学作品是富集教学主体教学智慧与创造性,兼具诗意美感和科学性质的教学艺术成品。

(2)这种富集教学主体教学智慧与创造性的兼具诗意美感和科学性质的教学成品,像艺术作品一样有自己的教学主题。

(3)教学作品的主题来自文本主题,又大于甚至高于文本主题。教学主题虽然与文本(课文)的主题有关,但又不是文本(课文)的主题,而是教学主体(师生)的生命体验与文本的思想内容的有机熔铸,所以大于甚至高于文本主题。也因此,运用传统再现性教法教学的语文课体量较轻,是“轻语文”;在语文味教学思想与理论指导下教学的语文课,深沉厚重,是“重语文”。

(4)渗透进教学作品中的生命体验,是从教学主体(师生)的人生经历中萃取而来,不是随便掺兑进去的。

(5)这些生命体验的萃取,是在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积极价值观的规约下进行的。

(6)打造教学艺术作品,要从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教学个性实际出发。

由此可见,在语文味教学思想与理论体系中的教学作品概念,和以往的教学作品概念的内涵完全不同,前者所蕴含的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我们认为,有追求、有作为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按照一般教学要求上好每一堂课,还要力求把每一堂课当成艺术作品来打造,至少要把教学生命中的一部分教学作为教学艺术作品来打造。打造教学艺术作品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学洋溢出语文味的过程。

5. 教学主题

过去,我们的教学理论只有课文主题的概念,并没有教学主题的概念。根据语文味教学思想,语文教师应该像艺术家创造作品一样,把课堂教学过程当成艺术作品来打造。课堂教学过程既然是一个艺术作品,当然就应该有自己的主题,我们把这个主题称为教学主题,即在课文主题和师生的生命体验相结合、相熔铸的基础上,打造形成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思想或核心内容。教学主题与课文主题不同但密切相关:教学主题来自课文主题(否则教学就是脱离文本),又大于甚至高于课文主题。根据语文味教学思想,只有在课文主题之外打造出新的教学主题的语文教学,才会产生审美意境,也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算真正成为审美过程。

6.渗透生命体验

语文味教学法所强调的生命体验,是指那些能够激活人对生命的热情,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进一步追求,促使人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之所爱、所恨,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以及在这些追求、发挥与爱与恨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生命哲学高度的反复、强烈或深沉的人生感悟。更简单点说,所谓生命体验,是指教学主体在追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自我实现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生命哲学高度的人生感悟。语文味教学思想要求将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恰当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生动资源。这是语文教学教出语文味,使语文教学过程艺术化、审美化的关键和奥秘之所在。

7. 价值推送

价值推送是语文味教学法所创造的另一个重要的新概念。所谓价值推送,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制约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或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感悟文本内蕴的文明价值观信息,或将教师了解的文本内蕴的文明价值观信息,选择合适的时机、利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有创意地、积极地送达学生的一种教育活动。从语文味教学思想看,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推送,是使语文教学过程变成“有温度”的教学的重要手段。

理论是概念和范畴体系,因此语文味教学法这些概念之间是互动、互渗、互释的关系。

三、语文味教学法之“关键句式”

根据语文味教学法相对稳定的定义,结合我们关于整个语文味教学理论的思考和实践,可以解析出语文味教学法的主要“关键句式”:

1. 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表现性(抒情性)教学法。它具备教学主体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之功能。

2. 语文味教学法的实施以顺应语文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

3. 语文味教学法的实施以语文味和文人语文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

4. 语文味教学法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为宗旨。

5. 语文味教学法以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以及让教学变成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作为教学原则。

6. 语文味教学法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层次,在相对固定的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常式)与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变式)之间保持适度张力为教学调节机制。

7. 语文味教学法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其中,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是打造教学主题的核心和关键。

8. 语文味教学法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要求语文教师要像艺术家打造艺术作品一样,把课堂教学打造成自己的教学艺术作品。

9. 语文味教学法是使语文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创造美的过程的教学法。

10. 语文味教学要求语文课堂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成为语文教师展现文化眼光、发展人文情怀、释放人生情感、体验职业美感、挥洒生命创造性与推送文明价值观的文化场所,因而是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抒情性)教学法。它能给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内发动力。

11. 语文味教学法不是一种一般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法大都是从教法角度规定的教学程序,类似于传统医学成像中的X光技术,通常只是对立体的文本进行平面扫描;语文味教学法是从教学内容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规定,类似于现代医学成像中的CT技术,是对立体的文本进行分层扫描。

四、创造性运用语文味教学法需要注意的事项

杰出的民族企业华为在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包括管理经验)时,提倡“三化”,即先要僵化(开始是照葫芦画瓢,全盘照搬),继而固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利用方法、模式对现有流程进行规定,加强流程执行和效果的行为),最后是优化(即根据实际对方法、模式进行优化,建立和实际相符合的新方法、新模式)。

同样,语文味教学法作为一种有广泛影响、有生命力的语文教学新法,必然会从某些角度与层面揭示了语文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律,自有其先进性。因此,学习、运用语文味教学法,先要求真,继而用它来规定语文教学流程,强化流程执行和效果的行为。

任何方法、模式都是开放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语文味教学法也有其特殊性和一定范围的适应性。因此,应用中还要结合校情、生情、教情,对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以期建立和教学实际相符合的新模式、新方法。如果说僵化与固化是“入格”的过程,那么优化就是“出格”的过程。“出格”的过程也就是改进、创造性运用的过程。例如,可以对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理念、目标、流程、教学策略等环节进行适应性处理。如在教学流程方面,可以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等方法,即增减、变更教学环节及其顺序。这种改变的结果,就形成若干方法和模式的变式。借用林纾对翻译的要求,我们可以说,创造性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过程,先要求其信(真,不走样),继而求其达(应用顺畅、流畅),最后求其雅(应用有灵活性,有美感)。运用得信,是第一层次;在信的基础上运用得达,是为信达,是第二层次;运用得雅达,即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之最高境界,亦即创造性、美的境界,也就是自由境界。

参考文献:

[1] 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2] 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 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 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5] 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6]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7]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8.

[8] 曾祥芹.曾祥芹文选(上、中、下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0.

[9] 查有梁.教育模式[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10] 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杨 迪)

作者:程少堂 梁青

语文语言得体管理论文 篇2:

精雕细琢见光芒

摘 要:丰富、成熟的课堂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富有艺术性的语境能帮助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从四个方面论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审美感知,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与体验。

关键词:导入语;讲述语;提问语;小结语

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所使用的语言,作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工具,其重要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然而,在中职学校里,学生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如何掌控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善用课堂教学语言,创设富有艺术性的语言环境则是其中的制胜点。所以,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是成功课堂教学的标尺,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导入语的情感性

导入语俗称开场白,是教师在讲正课之前围绕教学设计而精心组织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为了引导、启发学生关注课堂所运用的技巧性工具。

在中职课堂上,中职学生对语文等文科类科目存在或多或少的厌倦心理,教师对一节课的导入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教师的情感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如,在讲述《故乡的榕树》时,笔者就先让学生听一首费翔的《故乡的云》,再以余光中的《乡愁》引入课题,让学生朗诵《乡愁》,体验余光中先生的情感,利用歌曲和诗歌营造的氛围,发挥自己的语文情感魅力,对学生说:“思乡怀旧是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这篇文章呢?”通过以上的设计,引领学生走进《故乡的榕树》课堂,感知和领会作者情思,体会思乡的情感。动情的歌声,细腻真切的诗意,声情并茂地描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之门,渲染了课堂气氛,从而实现了教学过程第一步的积极化,完成了教学设计的顺利过渡。

二、淡妆浓抹总相宜——讲述语的得体性

讲述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并解释的语言。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讲述语,注重得体性,根据中职生课堂学习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述语体现为“淡妆”和“浓抹”两个层面。

从教学角度看,由于教学内容和课堂实际情况的需要,讲述语需规范和准确,即“淡妆”,在课堂中,语文教师应使用规范、科学、正确的教学语言传递信息,使学生体会到教师语言的魅力,让学生“听其言观其行,亲其师信其言”。

从美学角度看,课堂教学语言在准确、规范的基础上还要有美感,具有感染力、形象性。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学科特有的性质,使得语文教学语言比其他学科语言蕴涵着更为深厚而广博的思想深度和审美内涵。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创设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获得感悟。如,在讲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对词人前后期的词风和词中的“愁”做了如下的赏析:“同学们,李清照一生经历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再也不是18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了,在中经丧乱后,词人晚年寡居时那种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使得她的愁不仅包含离别之愁,还包含个人遭遇与国家兴亡交织在一起的愁,所以,文中的‘愁’才格外深沉、凝重。”如此,教师在教学中,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为理解教学目标和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此外,教学语言还需具备幽默性。幽默的语言,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要时还能有助于教师恰当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转尴尬为自然。如,在讲述《谁是最可爱的人》时,笔者有这样的经历,在论述“可爱”一词的意义时,有位学生说“可爱”是“萌”的意思,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笔者顿生一计,说:“我特别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词,何为‘卖萌’,这个词的感情色彩如何?”很多学生一听到老师用如此贴切的语言与其交流,就对我说:“老师,这个要看对象啊,萌是可爱的意思,但卖萌,则要看对象啦。”我顺势而下,说:“那是不是老师这种年纪的卖萌就是贬义啦,就是“装嫩”吗?”一下子,学生哈哈大笑,笔者用自嘲的幽默形式,不仅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活跃了气氛,也为真正理解、分析“可爱”一词做了绝妙的铺垫。教学语言的幽默艺术是轻松中包含着深沉,妙语中蕴涵着睿智,使人在笑声中得到启示,懂得哲理,获得美的体验。

三、一语惊醒局中人——提问语的技术性

提问语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而提出的询问用语,在教学中使用较为广泛。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的情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的提问语需要具有启发性,创设有技术、有梯度的问题去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用语言点亮学生的心。为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备“问什么”“如何问”,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要规划好每一个问题,这些问题的层次感要分明,技术性要把握。如,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提问语要适时、提问深浅要适度、提问语要适量、提问方式要灵活、提问对象要对应、提问语的运用要注意教学策略。

运用提问语,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在适当的环节中,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如,可用填空式提问、选择式提问、递进式提问、连环式提问和陷阱式提问等方法。一名成功的教师,课堂上会及时捕捉到矛盾点,利用矛盾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在分析戏剧《雷雨》一文时,可用两个提问语转入到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如:“周朴园还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假意?难道这三十年的纪念仅仅是一场表演?认出侍萍后的‘愤怒’,与前面周朴园的反复表白是否矛盾?如何理解?”教师以一连串的发问引起学生对人物形象的重新审视,在问题的设计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在理解了周朴园的性格后,一语点破局中人,让学生顺利理解这其中的矛盾点,达到教学目标之一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提问语的运用,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智力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还学会了探究发现知识的方法,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四、言有尽而意无穷——小结语的精妙性

小结语,也叫结束语,是课文讲完后总结性的话,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需要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激情四溢的教学过程,更需要一个精炼有效、耐人寻味的结束语。中职学生课堂专注力较弱,尤其要求他们整节课正襟危坐,确实不太可能。教师如果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内容去完成课堂,学生未必能掌握,效果也相对较差。教师不如将最后五分钟的时间改为教学小结时间,将该节课的重点内容给学生强调和总结一下,或者提出一些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印象,还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实践,使课堂教学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得到无限的扩张和延伸。如,《项链》一文的小结语可以这样:在故事的结尾,知道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的人生之路到底会走向何方?同学们心中也许有自己的答案,请大家思考,为《项链》写一个你心中的结局吧。这样的结语,既能使老师深化文章内容,让学生再次把握主题,通过想象加深对人物的认识。而在《项羽之死》课堂中则谈到: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了,一向以成败论英雄的世人这次却一反常态,对于刘邦,虽然承认他是胜利者,却不甘认为他是英雄;对于项羽,则不仅为他落下同情的泪水,而且还赋予他英雄的桂冠。《霸王别姬》是英雄柔情,《垓下曲》是英雄悲歌,《乌江自刎》是英雄壮举。刘邦与项羽,谁才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呢?课后,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英雄的理解。而如此的结语,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设计了一个符合文本特点又切合学生愿望的问题,教给学生迁移思维的学习,对“英雄”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讨,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

言近意远、幽深淳厚的课堂小结语是呈现语文教学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的最好载体,是归纳和总结、反思课堂教学的“强心剂”,使教学过程有一个“首尾呼应”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艺术,它反映了教师独特性的教学语言风格、巧妙的语言策略。一位出色的语文老师,要用艺术性的语境创设智慧的课堂,用语言点亮学生的心灯,让学生绽放美丽的笑容。

参考文献:

[1]邹庆玉.让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亮”起来[J].成才之路,2010(10).

[2]李卫中.论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得体性艺术[J].教学与管理,2007(30).

[3]陈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有内在的“心”[J].现代教学,2009(3).

[4]陈新东.精雕细琢 精当优美: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3).

作者:陈 颖 柳嘉毅

语文语言得体管理论文 篇3:

探析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

摘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提高其文化内涵的综合素质,对人生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严格管理质量与效果,优化教学模式及相关概念,寻找适合学生培养的教学方法。本论文将分析和整理新课改中小学语文教育语言的特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授语言;特征;策略

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教师的教育语言在小学中起着启蒙教师的作用。学生必须具备优秀的语言能力,这与教师的指导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的语言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有效的语言教育,以促进语文教育效果。

1.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重要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小学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语文教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给语言教育提出了一定的条件。学生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教材,这些教材渗透到小学生的生活之中。这些较有意义的文章,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教材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语言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和效率。

2.小学语文教室教学语言问题

2.1语文教育的枯燥

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最主要的是要有兴趣集中注意力。由于学生们尚未完全成熟,他们最难做的就是专注于某一件事。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和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容易。大多数教室由教师讲课,学生听教材。指导方法没有改变。这样不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2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过去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大多数小学教师采取了“教师说,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因此,学生不能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兴趣下降。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不停地讲,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教育节奏。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改变这一问题。

2.3语文教育缺乏创新

传统教育语言单一、知识狭隘、用语抽象。有的教师甚至会直接教学生古诗、古语文等深奥的语言,而不会把古典语文转化为现代文章。学生们思想观念没有形成。学生会听不懂的,更不能善于吸收复杂的语言。那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小学语文语言教学变革的必然性

小学教育是学生真正学习的开始。这段时间的学生大多以教师的行为为基准,所以教师要有专业知识。故事、解说词、诗句是小学课本上的主角,但抽象而迟钝的语言往往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书本知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当前,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形象逼真的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充分提高学习质量。因此,一个真正的小学语文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小学语文教育是否对学生有吸引力,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语言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的教育能力也体现在语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3.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标准化

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学习基本上依靠模仿来完成。教师的言辞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微乎其微。为此,教师在日常口语教学中必须规范语音、词汇、语法的使用。比如,一部分教师受先前教育的影响,容易产生“南方方言”的现象。所以,所有的教师都要通过普通话考试,以确定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使用语文标准。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处于合适的语言教育环境,有助于学生语言的顺利发展[1]。

3.2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科学性

由于教育过程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本身就是科学的。语文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扩大语文知识、准确沟通、遵循科学情感为目标。教师必须掌握语言中蕴含着情感色彩和风格色彩的正确含义,对知识进行正确、深刻的分析和传达。另外,语文教师还必须抓住重点,抓住要害,强调教学过程的精髓,还要注意教育的科学性。

3.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接受度

紧密的教育语言能使学生顺利地进入与语言相关的生活状态,使学生更容易被吸收和理解。在语言方面,避免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要用儿童熟悉的方式,用更生动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小学生一般都习惯于比喻思维。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语言应注重语法简洁易懂。由于小学学生认知能力较强,教师所讲的语文可以更为深入和严谨。

3.4小学的语言教育非常优美

语文教材主要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进行整理。课本上有许多纯真的记忆和充满情绪的章节。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把引导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尽量用生动、感性的语言做引导。这样不仅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进而活跃课堂气氛,改变枯燥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培养。例如,教师教课文时,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新鲜事物,按照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的艺术概念,缩短学生与知识点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学习知识,可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朱自清的《春》教材的学习中,教师可根据语文教学实际编写新课程。接近小学生的思维习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当教师解释语言的意义时,如果只有语言的说明,也就是直观的科学解释。然而,这种抽象的表述却难以让学生完全理解。假如教师用鲜明的语言说明的话,课堂上可能更有效果。比如,为了让学生记住“安静、优雅”的意思,“在明亮的月光下,沿河上有一座没有人涉足的小木屋,上面放着一架旋律优美的钢琴。声响,这样的环境可以说很安静。借助于这一艺术概念,学生能够运用想象,给人以沉浸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2]。

3.5语言教育的适应性

适合性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最基本的特点。也就是说,语文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话要保证得体,语言简单易懂,使学生能迅速理解教师的肢体语言。学生们开心的学习,简单地学习语文知识,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关注,使小学生能够保持语文教育与学生技能的一致性,擁有身心健康发达的个性特点。教师在语言上要活泼,但又要严谨,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避免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要善于选择更有趣的问题和问题。借助课堂上的交流形式,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逐渐成长[3]。

3.6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启蒙

在新一轮教改中,优质教育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实践高质量的语文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至关重要。语文作为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之一,值得重视。许多教育实践都证明,点滴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启发性教育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运用启发式语言,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分析、解决自主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语言教学时,应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教师应注重提高语言素质。因为教师的语言质量和语言使用直接影响到学生,优秀的语言技能不仅提升了教师自身的魅力,而且对语文教育的整体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得体。

结语

小学语言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参照学生的特点和指导内容的特点,教师需要建立优质的语言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应用,帮助学生深刻、全面理解语文知识,强化学生的文学修养,懂得利用语言来规范个人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周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尹璠.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语言特征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8.

[3]肖婷婷.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D].苏州大学,2017.

作者:江兆华

上一篇:先进集体事迹材料3篇下一篇:自考自我鉴定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