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学下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特殊模式。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的历史与现实基础上,中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演进、特点、政策、课程、实践效果等问题就成了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多元文化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国教学下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国教学下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篇1:

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摘要]多元文化教育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教育平等理论及文化多元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核心,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引起了较高的重视。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阐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特征,对其诸多范畴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重点分析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战略实施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即实现教育的内在目的,丰富各种社会文化资源,促进民族团结,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特征 高等教育 积极影响

[作者简介]李智(1979- ),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和跨文化交际。(江苏 南京 210009)

多元文化教育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不仅对美国,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当时很多国家和民族在此方面提出了许多要求,包括学校设计的课程应该能反映不同的文化观点以及历史,要求学校聘请有色人种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让学生看到本民族人中的榜样等。针对这一现象,不同国家的政府、学校工作者以及相关学者共同开展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逐渐成熟,被广泛传播于欧洲等西方国家,并发展成为西方教育的一种潮流。

随着国际交流和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国别、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教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尽管我国高等教育表现出来的教育多元化同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教育在背景和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发展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实践的总体思路和内容是一致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叙述了多元文化的特征,对多元文化诸多范畴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将如何从中获益。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及诸多范畴的比较分析

多元文化教育指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将各个民族的发展以及文化传承作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从而使各个名族的人民都能拥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多样化、多变性的文化背景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条件,而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此背景下形成对于不同文化的广泛认可和尊重,从而实现对不同文化的接受、选择、融入,提高评价能力,这最终有助于建立更加包容与和谐发展的多元共生社会。

奥尔波特将多元文化分为家庭文化、人类文化、邻里文化、种族文化、城镇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国家文化等不同的范畴。戈尔尼克将多元文化分为微观文化和宏观文化两种基本类型,其差别在于共享某种文化的群体大小程度不同,可以包括个人、集体、社区、社会以及国家。也有学者综合文化的差异性和普遍性特征将其区分为特色文化和普遍文化,人类文化是整个人类共有的内容,而民族文化和种族文化是具体民族和种族内部共享的文化内涵。

对于多元文化教育的最初理解和解释同美国某个时期的具体国情紧密相关(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文化多元的国家),而我国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具有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图景也具备了多元化教育的基本背景特征,同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有很多共同点,但考虑到具体国情,我国多元文化教育又具有自身特色:第一,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对象更多指向的是具有不同特征的本国公民,而中国多元文化教育对象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他们的身份具有更加明显的动态特征;第二,中国的高等多元文化教育兼具静态和动态的双重特征,人们往往容易将静态的“多元文化教育”同动态的“跨文化教育”进行类比,两种概念具有相同点,即在本质上都是追求人类平等和文化包容,但在中国具体国情下,“多元文化教育”内涵的深度和广度、探讨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包含且大于“跨文化教育”,将对多元文化教育内涵的理解置于中国国情下,对于我们理解使用相关理论,实现和发展多元文化特色的中国高等教育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多元文化教育和民族教育不同。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受教育者之间存在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化冲突,而多元文化教育旨在弥合这种冲突;民族教育以来自于不同民族的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元文化教育不等同于民族教育,其有很多互相重合的部分,但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综合考虑不同学生的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方法反映不同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使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学生在理解自己的文化、形成一定的成就感的基础上,逐渐了解、接受同其他文化的差异,融入复杂的文化差异中,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其多元文化的操作能力,以及拥有和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顺利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2.中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本质内涵相同。为使学生接受、理解、尊重和敬畏自己的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周围文化,彻底消除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国别、宗教、种族、年龄、民族、性别以及阶级等歧视和偏见,要让学生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让学生的价值观建立在多元文化存在的客观基础上,并培养其文化态度和情感,这是我国多元文化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多元文化教育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背景下,更多见于各种移民和族群的教育活动中,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传统上主要体现在各种社会群体以及民族教育中,但日益国际化的中国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背景,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客观要求中国高等教育不断扩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和教育对象,并在更加宏观的背景上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总体而言,中西方在高等教育层面所倡导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基本都是相同的,具体表现在要进行必要的传统和历史教育、语言教育、宗教文化教育以及地域文化差异教育等。

3.中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性质不相同。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在学校中形成教育平等的思想,在平等思想面前不分种族、民族以及性别。这是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变革,也是一种过程。西方国家由不同的民族和种族构成,并存在移民多、人口流动性较大,以及文化背景不同等特点,在高等学校教育中主要且只能体现主流文化的价值观,这使得“平等教育”成为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标。我国高等院校多元文化教育的性质其实是为使不同的群体享受平等的权利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变革,旨在形成对多元文化的鉴赏力、判断力以及认识力。

二、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

1.实现教育的内在目的。多元的社会文化及人类知识本身存在不确定性,高等教育除了更加确定地将高雅文化、主流文化以及精英文化作为宣扬和传播的重点外,也必须让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以及非主流文化等具有非确定性的内容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对于主流社会文化必须具备并实践足够的批判和反思,而高等教育的整体思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个个体和国家整体的实际需求,实现个体多元性和国家统一性有机融合。每个社会都必然存在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两种文化意识形态,但如果后者总是遭受到前者的遏制、排挤和打击,会使主流文化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并大大降低了其发展能力和趋势。如果主流文化能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去接受和认可非主流文化,会使多元文化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在中国日益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实施多元化教育既是当今高等教育顺应社会潮流的内在要求,也将对中国社会整体和谐与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丰富各种社会文化资源。目前,多元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将其作为一种资源推动社会的发展。如德国以及加拿大等国家为学生安排移民语言以及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获得了较好的成果。这些国家拥有较多且复杂的民族和种族成分,比较重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多元文化教育在国家繁荣和民族团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多元文化教育在加拿大的实施不但有效促进了各民族教育的发展,而且使各个族裔之间能够和平相处。德国和澳大利亚也为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通过让各民族之间取长补短以及和平共处,最终发展成为运用多元文化的成功国家。

我国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资源性认知以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这些国家的经验。当下社会的文化融合了少数民族文化、汉族文化、各个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及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用一种正确的态度看待这种文化的交融非常必要,价值观平等、相互尊重和理解的理念是我们审视不同文化和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在此过程中,必须通过历史和实践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深入检验和批判,吸取不同文化中有利于促进时代发展的精髓,同时也要克服用一种文化去完全替代另外一种文化,用汉文化去统治少数民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等错误思想。

当今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别的文化逐渐融合,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意义重大,高等教育的总体教学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使多元文化教育提升社会多元性和包容性的资源性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让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协调融合中取得不断前进发展的更大动力。

3.促进民族团结,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做好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引导工作,让学生在面对不同的信仰以及文化时,能够形成一种正确的态度去尊重不同的文化,学会与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的学生交流沟通、友好相处,并在学习和不断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实现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阶层、民族以及种族的平等,完成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建立。我国高等院校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体思想意识的重要场所,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平等和包容思想,提升学生跨越文化差异进行交流的能力,有利于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地区、民族的全方位交流,实现共同的发展和繁荣。

三、结论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教育的诞生对世界多数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开始在多个国家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多元文化教育内涵的分析,重点阐述了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旨在为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详细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差异与共生——多元文化下学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娄先革.论价值澄清理论及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J].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6(12).

[3](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谈松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孟凡丽,于影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教育地方课程开发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7(5).

[5]万明钢,白亮.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之比较[J].民族研究,2008(6).

[6]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J].美国研究,2000(2).

[7]杨渊.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发展之历史研究[J].外国理论动态,2010(9).

[8]张英魁.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公民教育[J].广西民族研究,2005(1).

作者:李智

美国教学下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篇2:

解读中国多元文化教育

摘要: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特殊模式。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的历史与现实基础上,中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演进、特点、政策、课程、实践效果等问题就成了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多元文化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国家一体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它既是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也是一场深刻的实践变革。作为世界民族教育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多元文化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西方国家,演变至今已形成了一场广泛影响世界教育发展的国际运动。随着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学者对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使之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特殊模式。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演进、特点、政策、课程、实践效果等问题,我们举行了一次有关“解读中国多元文化教育”的专题研讨活动。参加研讨的主要有王鉴(w)、栾小芳(L)、秦积翠(Q)、关莹(G)等。

Q:王老师,请您谈一谈我们议题当中的“多元文化教育”这一概念的涵义。

w:“多元文化教育”一词是舶来品。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起了一场旨在消除对少数民族在公共场所、住房、教育、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偏见的“公民权力运动”(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最终,该运动的文化成果之一——“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的概念出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在于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的特性与价值,容忍和接纳其它民族文化,传承、保持和发展多元文化,其核心内容在于以学校中多元文化课程的设置来传递不同种族、民族、阶层的文化。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教育”概念与我国的“民族教育”概念相对应,但其含义还要更广泛一些。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国际著名的“泰纳讲演”会上,结合自身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以此理论为基础,中国教育学界构建和解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的体系。我认为就中国而言,这种多元一体教育的涵义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置于世界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中国多元文化教育;历史上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多元一体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

L: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有何特点呢?

中国多元文化一体教育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最大差别恐怕还在于中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始终围绕国家的一体教育而进行,是以一体教育为主的多元文化教育。其优点在于各民族各文化都为一体的教育做出了贡献,同时各民族各文化的教育又得以很好的发展。而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是“民权运动”的产物,是在同化教育失败以后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点缀式教育,它是被动的,缺乏真正的使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的核心要素和稳定的一体的教育模式。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特点正是在与西方国家多元文化教育的比较中显现的。

首先,中西国家之间民族构成的不同导致了多元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以西方国家中的美国为例,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建国不过才300年的国家,在过去300年间,没有哪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接受了文化背景十分复杂的、人数众多的外来移民,所以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特点在于“外来多元性”。各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生活在一起,差异十分明显,交流又十分有限,所以力图通过实行多元文化教育来解决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诸多问题。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中国民族族际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民族形成文化,文化融凝民族,在各民族经历的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各民族文化及其教育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涤荡和生长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因此,中国多元文化教育的特点在于“本土多元性”。

其次,中西方民族的居住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多元文化教育模式上的差别。在西方国家,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群体大都居住在同一地区之中,甚至相邻的街道上。在学校教育中,不同种族、民族、文化的儿童生活、学习在同一学校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交流与交往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很多问题了,进而形成了西方国家的以文化相对主义为核心的多元文化教育。而在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特点,表现出一种“多元一体的社会格局”,多元是指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一体,是指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在教育方面就相应地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的模式”。从历史上来看,文化的和谐发展既维持了主流文化教育,又保持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即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教育形态与教育体系。

再次,多元文化教育指导思想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社会实践效果。中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为指导,倡导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繁荣”的方针政策。而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教育是在受到各少数民族反对的“同化教育”失败以后,政府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妥协政策,充其量不过是其民族关系上的点缀而已,诚就如有人指出的那样,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主要在于当初创立的人们基于的是一种良心原则,一种道德原则,认为少数民族的问题,主要是黑人问题,是一个道德问题。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注重文化的保持和发展,致力于反映民族的多样性和各民族的平等性,我国的民族教育更偏重于少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致力于解决教育和经济的衔接问题。

G:既然您讲到中国多元文化教育的特点在于“多元”与“一体”的和谐发展方面,那么,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多元”与“一体”是如何并存的,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w: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所表现出的“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反映的是中华各民族和谐相处的一种生存智慧与交往哲学,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始终交潜发展,相得益彰。

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源”和“流”的历史来看,众多学者的观点都支持“多元”与“一体”交互发展、和谐发展的理论。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关于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呈现多元区域性不平衡发展的观点就得到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支持。1927年,蒙文通先生首先将古代民族分为江汉、河洛和海岱三大系统,其部落、姓氏、地域各不一样,其经济、文化、教育也各具特征。傅斯年继之于1934年提出“夷夏东西学”,认定中华文明来自于两大系统。1941年徐旭生将中国古代民族概括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三大“古代部族集团”。到了20世纪70~90年代,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研究又成为一个学术热潮,先后有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以系统和专门的研究。1981年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了中华文明“考古学文化六大区系”,从考古史料与方法

角度来证实中华文明本土多元起源论。1988年,费孝通先生结合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的史料和自己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较系统地论述了这一问题。所以,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源”和“流”的发展历史而言,“多元”,无论在任何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在现实中都是存在的,各个民族文化与教育都在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一体”,主流文化(主要是汉文化)融合起的一种统治(官方或统治阶级)文化,始终是主流。这种主流文化不断向多元文化渗透(同化),而多元文化之中的精华,又不断地为“一体”所汲取。这两大文化系统正和文化人类学领域所谓的“大文化系统”与“小文化系统”的观点相一致。二者之间不断交流、融合。总之,每当社会处于动荡、分裂、战乱时期,民族的流动就会加强,这必然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多元文化的表现很为强烈,例如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辽宁夏金元时期等;而每当社会统一,国家稳定,主流文化表现强大,统摄并影响到各个多元文化教育。

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的现实来看,“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仍然客观存在,而且在新的形势下表现出新的特点。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教育形态虽然受到了现代教育的有力冲击,但仍以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出多元的教育形式。以现代学校教育为形态,以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成为了各民族共识的“一体”教育,但因为各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内容之间仍然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除了国家的一体教育及其课程设置外,各民族的学校教育中仍然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方式反映多元文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与一体教育。

Q:王老师,您讲到了现实中我国民族教育中的多元文化与一体教育的关系,您也有许多文章专门研究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与一体教育,您能不能进一步讲一下我国在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方面的政策问题。

w:我国少数民族的教育及课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从自在到自为再到自觉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早期,它是自在的实体。在封建社会的宋元时期以后,它才以自为的形式而出现在中国教育史中。至于自觉存在,则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并且充分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

我国在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方面的政策大致分为三方面:第一,为了使少数民族学生继承和掌握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我国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政策。1950年政务院批准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中首次提出双语教学政策;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中也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与双语教学政策进行了专门规范。这项政策作为我国民族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坚持了下来。在民族地区特别是不通汉语的民族地区大力推进民族“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措施之一,民族双语教学在民族教育事业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文的基础上,加强汉语文的学习使用,并适当学习外国语文,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全面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人才的客观需要,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需要,反映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强烈愿望,是民族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第二,面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课程政策方面非常强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递和继承。1980年《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应使用本民族的语文教学,学好本民族语文同时兼学汉语文。民族教育的课程由单一设置语言课程向语言课与文化课相结合的过渡,教材也由单一的语言文字教材向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多样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已从课程内容与体系上开始探索多元文化共存下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新路子,以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形式和手段来加速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三,为了切实解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所碰到的难题,实施了特殊优惠政策。这一点主要是考虑到民族教育发展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而采取的具有“补偿”性质的教育政策。如在民族教育的教师政策方面,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报告提出《努力解决少数民族各级学校的师资问题》;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通过了《培养少数民族师资的试行方案》,对民族教育中的师资政策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在民族教育的学生政策方面,提出在招生中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报考年龄与录取标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中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在生活上对少数民族学生采取待遇从优的政策;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公费制度和人民助学金制度;1951年通过了《少数民族学生待遇暂行办法》。招生中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具体化。1957年,高等学校招生中规定,用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的高等学校或班级,可用少数民族语文单独进行招生考试。1962年8月,根据中央批转的《关于民族工作会议的报告》提出的恢复高校招生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照顾办法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学生的通告》,提出对报考统一招生的全国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给予多项照顾。到20世纪80年代,更是提出民族地区要从实际出发,走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办学路子。第四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文件强调,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必须充分考虑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包括管理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制度、学制长短、普及教育的步骤,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因地制宜。加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国家对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从入学年龄上适当放宽、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上制定符合实际的规划、经费问题的倾斜等方面都采取了特殊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要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下,民族教育政策在促进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均衡发展、优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L:在当前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应如何进行民族教育的课程改革呢?

w: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多民族与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设置也应该实施层次性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即国家统整课程、民族地区统整课程和学校(乡土)融合课程。国家统整课程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一种过程。国家统整课程是将课程计划中的各种知识和经验连接起来,可以让学生获得一贯的知识观和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这种统整虽有课程设计者和教师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帮助,但最终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民族地区统整课程模式要求少数民族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与完善。有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24个)的课程设置,应以双语教学为体系,以民族语文为载体完成综合反映民族地区政治、历史、地理、文化、艺术、体育等的地方课程的开发及其教材的编写。校本(乡土)融合课程模式主要开发适合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学校和散杂居区的民族学校的民族乡土课程及其教材,是对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进一步补充。学校可在国家课程计划、民族地区统整课程计划的基础上,通过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种类型而改革

学校环境,并结合潜在课程的形式进行多元文化教育。以上三种课程模式并非彼此孤立的,也绝非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中齐头并进的。多元文化教育及其课程理论在我国仍是一种理想,这种理想若要系统而全面地反映到实践当中,仍需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同时多元文化教育及其课程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L:我国多元文化教育发展中面临哪些问题呢?

w:我国多元文化教育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民族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不健全。尽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总体而言民族教育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是滞后于民族教育自身的发展,民族教育立法已远远不能满足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这种矛盾日渐突出。从现行的民族教育法规来看,大量的是民族教育行政规章及规章性文件,成文的法律法规很少。为数不多一些法律法规也是各个民族自治地方,从当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法规,至今没有出台一部在《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教育法》基础上的统领民族教育法规规章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法》(或《中国多元文化教育法》)。由于这些民族教育法规层级过低,约束力有限,很难对民族教育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对我国民族教育立法历史与现状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民族教育立法比较注重对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特别是进入主流社会的受教育权的保护,而忽视对民族教育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作用、角色的规范。这是我国民族教育立法内容的重大缺失,也是我国民族教育立法指导思想的偏颇。当前,我国学者形成的一个普遍共识就是为了适应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需要,以及民族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迫切要求加快民族教育立法步伐。我们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用法律的手段促进多元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展和发展。我国民族教育的基本法——《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法》的制定,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它的颁布及实施必将有效的促进我国民族教育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使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全面走上法制化轨道。

我国民族教育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多元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起步晚、底子薄、发展慢。多年来由于指导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理念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要求教育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民族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照搬主体民族(汉族)的模式,它是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教育的一种“支配”,在课程设置上,忽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几乎是脱离少数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特色,民族教育在强调科学教育的同时,轻视甚至忽视人文教育,致使民族教育缺乏本土特性。所以要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就要对民族教育的课程重新设置。我们面临两个难题,其一是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其二是课程的实施问题,即课程开发后如何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我认为在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十分重要的。在开发多元文化课程时,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要充分依赖民族地区的知识分子、文化界人士和一线教师等的聪明才智,开发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多元文化课程。在课程开发出来以后的实施阶段,政府也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课程能够得到实施。但由于课程的改变一直是非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可以想象,我国多元文化教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是一个慢长而又艰难的过程。

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面临的第三个主要问题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中国化的问题。世界各国在实施多元文化课程的过程中,要考虑自己国家的实际,做法各不相同,因此多元文化课程的中国化有双层的涵义:一是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的生根、生长;二是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各民族的“安家落户”并“反客为主”。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只能“中国化”,而不能“化中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及其在民族国家教育中的作用表明,少数民族教育不能独立于国家主体民族之外,而应是国家教育中多元一体的存在形式。同样,国家多元一体教育已不再是某一主权国家内的事,而是世界多元一体教育的不同存在形式。为此,我们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东西方民族教育对峙的局面,在多元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对话中,使我国民族教育与国际民族教育接轨。在借鉴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优秀成果中,扩大我国民族教育的内涵,民族教育已不再是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而是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共同构成的国家多元一体教育。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进介绍——试点实验——创造特色等几个阶段的努力,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典范。在比较研究中,我们要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种为西方自由化观念,即不顾中国国情,而试图以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取代中国民族教育:另一种为自我中心观,即不顾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趋势,拒绝接受别国的先进经验。

O:多元文化教育正确、健康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王老师,请您最后谈一下我国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理论指导问题。

w: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要从理论与實践相结合的层面去探寻其科学有效的依据,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运行模式。从理论层面来讲就是要深入领会和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体系,并把它作为中国特色多元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从实践层面就是在发展中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的历史与现实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考虑我国的民族关系及民族地区的特点。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对待世界上的民族和民族问题,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容包括: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3、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4、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明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揭示的是中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演进与现实特点,无论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发展是并存的,即使是在现实社会当中和未来社会发展之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发展的主题不会变。认识中国民族教育的社会背景就必须深入挖掘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并以它指导我们的实践。各个民族的文化在现实中都是存在的,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在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中华民族这种特殊的文化格局理论的特点是:主流文化不断向多元文化渗透,而多元文化之中的精华,又不断地为一体所汲取,二者之间不断交流、融合。每当社会处于动荡、战乱时期,民族间的交流就会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就会是主题。而每当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汉民族的文化影响就将是主题,统摄并影响到各个多元文化教育。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社会发展理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中的国家一体教育与各民族的多元文化教育沿着共同的路径和谐发展,这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一体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作者] 王 鉴(1968—),男,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教育人类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秦积翠(1974-)女,甘肃永昌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栾小芳(1981—),女,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关 莹(1977—),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颜 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王 鉴 秦积翠 栾小芳 关 莹

美国教学下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篇3:

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教育公平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核心是文化多元和教育公平理论,其实质是保证弱小集团的人群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追求全社会的教育权利和机会均等,这正是教育公平理念的映射。

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多元化进一步凸显出来,多元文化教育也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倍受关注和重视,并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教育界自上世纪90年代对多元文化教育进行探讨以来,人们对这一教育理念的理解不断加深。多元文化教育不仅代表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也提供了人们看待教育公平的新视角,为我们推进教育公平的进程带来了新的启示。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和内涵。

1995年,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首在澳大利亚召开了“全球文化多样性大会”,该组织提交给大会的报告对“多元文化”之内涵做了总结:多元文化包含各族群平等享有“文化认同权、社会公平权以及经济受益需求”。文化多元理论认为,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群体都可以保留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他们也应融入到国家的共享语言文化中去。文化多元理论是多元文化教育直接的主要理论基础。多元文化教育最初是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族复兴运动的浪潮,少数民族要求教育公平而提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教育中的种种不平等,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中的不平等。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一就是教育机会均等理论。教育机会均等是指应将所有的事物提供给所有的人,而不能以学生的种族、文化、宗教信仰、性别或残障等差异为理由减少或拒绝他们受教育的机会。

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许多教育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进行了界定。有学者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多重文化教育”或“多种文化的教育”,有的学者笼统地把它归为“教育”,有学者则把它归为具体的“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观念或精细的设计”等。也有人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出发点,在各集团平等的基础上,为促进不同文化集团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实施一种共同平等的“异文化教育”。美国学者班克斯(JamesA.Bank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观念、一种教育改革运动和一个过程。一般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为保障持有多种多样民族文化背景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和移民等的子女,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并使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及其特点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实施的教育。他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属于不同文化、人种、宗教、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互相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

由此可见,多元文化教育指的是: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教育者在尊重受教育者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不论其性别、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社会经济地位、所属社会群体的差别,使所有的受教育者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它涵盖着教育的各个方面,体现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及结果上,是倡导教育机会均等的一种教育观念,指导着教育者尊重、依循文化差异,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健康发展,最终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教育。

二、多元文化教育对教育公平的诉求。

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是保证弱小集团的人群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同等的学习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学习经验,追求全社会的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均等,促进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使族群之间的关系和谐。多元文化教育是教育公平理念的映射,也是推动教育公平实现的重要力量。

(一)多元文化教育体现人即目的的原则。

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地发展,只有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才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这是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價值观之一。多元文化教育主张尊重和发展不同文化,对不同文化群体实施平等且适当但具体方式有差别的教育,正符合不同文化群体发展自身文化、保证自身文化自由的理想。多元文化教育要求教师掌握多元文化的理念,树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在尊重每个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向学生传递有关多元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对每个学生有相同的期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对学生的主观偏见和好恶放置一旁,不因学习者的语言、家庭经济条件、外貌、性别、民族、信仰等差异而区别对待,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文化背景、个性特征、性别特征的学生进行教学与指导。这种要求真正做到了教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体现了人即目的的原则,有效地保证了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接受公平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正是基于人性自由的价值取向,尊重和鼓励不同的文化群体创造属于自身的优秀文化,为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添砖加瓦。

(二)多元文化教育体现教育权利公平的原则。

教育权利的平等是教育公平在法律上的体现,是指人们在法律上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功能,杜威等教育改革者认为,在存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者摆脱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指出,“权力分配不公,是导致不同文化群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在法律的保障下,那种明文的教育权利不平等已经在制度性的条文里基本上消失了,但仍存在着侵犯教育权利的事件,如有学生因为残疾或长得非常丑陋而被拒绝入学;一些孩子因为上不起学含泪辍学;很多家长因为学校乱收费苦不堪言等。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必须消除体制障碍,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让农民工子女不仅能受到教育、享受应有的权利,而且能受到良好教育,实现起点、过程、结果的真正公平。多元文化教育的任务是揭示权力关系的结构和不平等。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不同群体的差异是建立在缺少权力和甘受支配的认识基础上的。多元文化教育是追求教育公平的体现,教育权利平等在形式上的要求是与多元文化教育的宗旨相一致的,所以多元文化教育在实现教育权利公平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三)多元文化教育体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

教育机会均等作为现代教育基本理念,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旨在改变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阶层的教育状况,是各国兴办教育过程中力求达到的目标。然而,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社会化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受到制度化社会的制约,各种事实上的不均等依然存在。在现实的社会中,教育公平都是相对的,绝对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则只能成为一种教育理想。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科尔曼说的那样:“教育机会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目前,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两性之间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资源的配置不均等;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质量相差较大;女生的学业成功机会较少;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学业成功机会不均等。就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仍是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教育机会不均等事实仍会在一定阶段内长期存在。加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变迁,人口流动加快,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已受到极大关注;在一些落后地区,人们仍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重男轻女现象依然存在;尽管对弱势群体公开的歧视已不多见,潜伏的偏见和低期望值现象还时时处处存在,而且成为弱势群体学生学习成绩低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恰好都是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所关注的焦点。在我国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还需要人们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多元文化教育的推行正是为了消除这种不平等现象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四)多元文化教育体现差别性对待的原则。

多元文化教育更注重对个人身心发展的培养,尊重不同个体的个性差别,在具体教育领域提倡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这与教育基本原则中的因材施教是相似的。由于教育的结果会因受教育者个人的天赋、机遇而不同,机会均等不可能机械地实现,因此,教育平等的实现必然对每一个个体以不同的教育待遇。多元文化教育所强调的就是所有受教育者(不管他们属于什么群体,例如属于性别、民族、种族、文化、社会阶层、宗教或特殊者的那些群体)应该在学校里体验到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受一样的教育,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以及每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身心发展的差别性,在一定的阶段出现教育分化是必然的,重要的是,要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对每个人做出客观的判断,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确保了每个人都能受到适合他条件的教育,确保具备不同条件的人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要考虑到教育结果会因学习者原来的生活际遇、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各级学校中实施的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要指向教育公平的方向,在课程内容和比例上除考虑主流文化外,同时也要顾及非主流文化的需求,为不同的个体提供有选择性教育内容,这样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差别性对待原则,保证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获得最大的利益,使非主流文化的学习者能自信地、有尊严地、从容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多元文化教育对促进教育公平的启示。

(一)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了认识教育公平的新视角。

多元文化教育从与种族、文化、语言、性别及残疾等有所关联的教育机会均等观点出发,给我们提供了思考教育公平的有益视角,构建了一个包含认知、情感及道德等的多维度的教育体系。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使我们更为关注女性教育;关注与残疾相关的教育机会平等,让所有身心障碍的孩子都能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下受教育,做到普通教室能够比从前容纳更多的差异性;重视与种族、文化及语言有关的教育机会平等,孩子们在学校能够拥有一个平等实现目标的机会,能够选择为自己期待的未来生活而努力,能够提高自我尊重,无论其背景文化或语言为何;关怀与贫困家庭学生、弱势群体有关的教育公平,倡导教育工作者要对来自不同经济状况家庭的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降低对贫困家庭、弱势群体学生的期望值,更不能歧视他们。

(二)多元文化教育提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新方法。

面向所有学生实施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进行多元文化的通识教育,使其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又一可实施的方法。学校教育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其核心在于以学校中多元文化课程的设置来传递不同种族、民族、阶层的文化,实现课程的改革,将多元文化的思想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使各民族学生从小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学会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树立民族平等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例如,教育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的民族常识教育试点,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此项活动实际上就是多元文化教育,其方法类似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家班克斯提到的课程贡献法和添加法。课程贡献法是多元文化课程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在课程中突出少数民族的各种节日、纪念日和各种庆典,介绍少数民族英雄或优秀人物的贡献。此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可将不同文化群体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反映在社会科学教材中,使民族团结教育内容逐渐渗透在学校课程中。从而达到学校课程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学生所属文化群体的经历和感受,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群体自我意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绩,也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文化群体的角度观察事物,实现文化教育上的教育公平。

(三)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了寻求社会平等的新途径。

多元文化教育提倡尊重他人文化的观念,倡导教育公平的思想,鼓励人们转变思维,在与他人文化共存中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多元文化教育首先是在争取民族、种族权利的斗争中被推动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它在民族和种族教育方面的影响在目前看来是最为深远的,它是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手段。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教育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比如在一国之内形成多元文化教育的风气,在各地学校(不仅仅局限于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等。除了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外,树立多元文化教育观念和采取多元文化教育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民族教育的关注、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对女性教育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重视都会对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这些都将为我们在寻求教育公平的道路上拓宽实现社会平等的途径。

总之,多元文化教育伴随现代世界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反映了人们对社会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轨迹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所寄予的促进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平等、正义迈进的美好愿望,包含着内涵深刻、意义深远的全球性敏感问题,涉及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公民,涉及教育的所有方面及其整体改革。它的全球信念、国际理解、全民教育和教育平等观念体现了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价值观,旨在通过全面改革教育,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徹底消除歧视和偏见,使各民族的公民都能平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将是国际教育变革的重要走向。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作者:董丽

上一篇:教师节学生代表演讲稿下一篇:竞聘医院工会办主任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