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补贴政策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通用8篇)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 篇1

不同的农业法中农业补贴政策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每一部新农业法的出台都意味着美国的农业补贴在作相应的调整。专家认为,总体看来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33~1995年,可以称为价格补贴政策阶段。农业补贴政策以限制农产品播种面积、政府建立农产品储藏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扩大农产品出口为主要特征,农业补贴直接与市场价格相挂钩;

第二个阶段是1996~2001年,可以称为收入补贴政策阶段。补贴与当年市场价格脱钩,直接计入农民收入;

第三阶段是2002年以后,可以称为收入价格补贴政策阶段。既保存了收入补贴,又保存和创造了一些价格补贴手段。

一.1933~1995年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类型

(一)直接补贴

1.灾害补贴。灾害补贴,是联邦政府向遭受干旱、洪水、冰雹或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财政援助,即对农业灾害给予直接的补贴和本钱补贴。

2.目标价格与价格差额补贴。目标价格,是美国政府实施农产品价格干预时采取的一种支持性价格,它的上下由生产本钱和生产者利润来决定。它与市场平均价格之差乘以销售量的积,即是差额补贴。差额补贴主要提供给与政府签订休耕方案和销售合同的农场主,在合同面积之内生产的农产品可以获得价格支持。享受差额补贴的农产品,主要是占收获面积绝大局部的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及乳制品等根本商品。这是政府对生产者实行的目标价格保护,当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或规定价格)时,生产者可以得到差价补贴。

3.休耕补贴。休耕补贴是美国农业限产方案的重要内容。限产方案始于1933年(包括播种面积配额和销售限额)。根据1956年农业法制订的土地银行方案,确立了耕地面积储藏和土壤保护储藏。前者是允许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者短期停耕土地的方案;后者是农场把一局部土地长期退出耕种,用于植树和保护土地的目的,而每年都可以获得补贴。实施土地银行方案初期,尚未到达削减农产品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的目的。1960年又转向一种新的自愿生产控制方案,在1961年的紧急饲料谷物方案中,明确规定农场主应停耕至少20%的耕地,且必须将这些耕地用于土壤保护目的的情况下,农场主才可获得停耕土地正常产量50%的现金或实物补偿。以后陆续通过的一些农业法对休耕方案作了一些修订,但根本目的都是一个,就是把耕地面积减少的额度和结构,同某种或某几种重要农产品的期末库存与消费量之比的上下联系起来,以到达即控制农产品供给,又保护农产品价格的目的。

尹凤梅: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趋势分析4.储藏补贴。美国农业的问题在于农产品过剩。为了减少收获季节农产品的上市量,美国政府建立了农产品储藏方案。其根本内容之一,就是由政府向农场主支付一定的储存费,使农场主暂时把农产品储存起来,等待有利的销售价格。凡参加自我储藏工程的生产者,可以得到长期贷款,同时可以就其储存的产品得到一定比率的补贴。

5.土地转产的实物补贴,这是对参加土地转产工程的农场发放的实物补贴。

6.奶制品转产补贴,1984~1985年美国政府对于放弃出售牛奶的生产者给予补贴。补贴按生产者往年出售牛奶数量的5%~10%发放,每50公斤补贴10美元。

(二)投入品补贴

1.农场储藏设施补贴。对于农场储藏设施建设,政府给予低息贷款作为支持,利率与商品信贷银行贷款利率相同。这种补贴主要给予作物生产者。

2.农场贷款补贴。农场主家庭管理机构提供生产者低息贷款,包括农场经营、防灾和救灾、处理经济危机、保持所有权、放牧、土地改进、水资源保护和灌溉设施建设所需贷款。

3.作物保险补贴。为了减轻因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美国联邦自己对农业或农牧场主提供作物保险。1938年,美国国会授权拨款1亿美元,建立了联邦作物保险公司,为农场主提供全风险作物保险。联邦作物保险公司对由于气候和无法防止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提供保险,农场主支付保险费。目前,美国的作物保险补贴分为三类:一是全风险保险补贴,对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影响而减产的作物提供政策性保险。二是“区域—单产〞保险补贴,即向单位面积产量接近的地区提供作物保险,保险费和赔偿费都按统一的标准支付。三是“气候—作物〞保险补贴,这是一种对具有某些特殊气候因素地区提供的保险补贴。从1980年起,政府对这局部保险费给予补贴,补贴额占保险费的40%~60%。

4.燃料税补贴。1983年前,政府对农业生产者在所有非高速公路上消耗的柴油和汽油免收联邦税;1983年后,政策有所改动,农业用油完全免税,其它用油那么局部免税。

5.紧急饲料补贴。在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牲畜饲料损失的情况下,一定比例的外购饲料的费用可由商品信贷银行支付,最高可达50%。

6.放牧费补贴。林业管理机构和土地管理局对西部16个州在公共草场上放牧收取的放牧费低于一般市场价,这一补贴主要用于牛肉生产。

(三)市场价格支持

1.不归还贷款收益。当商品信贷公司(CCC)提供的无追索权贷款到期后,生产者可选择不归还贷款和利息,而以抵押作物归还。假设贷款的本息高于当时作物的市场价值时,这相当于政府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收购农产品。

2.液体牛奶补贴。美国许多地区对牛奶实行价格支持,例如最低价格政策、多余牛奶收购政策等。这些政策导致液体牛奶价格居高不下,牛奶价格甚至高于加工后的奶制品。

3.牛肉收购补贴。由于某种原因,政府在一些年份指定商业信贷银行以一定的价格办理收购牛肉事项,这时的收购价有利于生产者。

(四)营销环节支持

1.运输补贴。联邦政府对于内陆水路和铁路的运行、维修和运输系统的建设给予资金支持。

2.检查补贴。几乎所有的农产品均需接受检查,检查费用包括联邦粮食检查机构、食品平安机构、包装管理机构的开支。政府对这类机构的开支给予政策支持。

(五)长期性补贴

1.农业科研推广补贴。美国注重构建实现农业现代化所必需的、完整的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体系。联邦政府拨款成为农业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美国用于农业科研的公共拨款占农业GDP的百分比,从1960年代的1.6%上升到1980代前期的2.4%。同时,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也予以资助。1977年联邦预算中,与州合作的农业推广经费为2.4

亿美元。

2.农业资源保护和保护性利用的补贴。1934年的干旱和1935年春季席卷美国大局部地区的“尘暴〞,促使美国开始注意土壤破坏的灾难性后果,并采取相应措施和支付财政补贴予以保护。美国从1930年代的土壤资源保护、1970年代初开始的治理水资源污染,逐步开展为综合保护农业资源。包括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有机物和耕地的生产能力,积蓄、合理利用天然降水和天然湖泊,保护森林等等。

3.研究支持、咨询支持、病虫控制支持、营销支持。这局部经费用于发挥政府的效劳功能,具体运用在农产品营销效劳、农业研究及推广效劳、经济研究、国家农业统计上作、动植物卫生检查等工程。

(六)促销补贴

1.农产品出口补贴。为了降低农产品出口价格,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其中,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出口时都有政府的补贴。1985年“粮食保障法〞规定,补贴10亿美元用于增加美国谷物的出口,夺回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此外,美国还扶持建立不同产品的行业团体、协会,开发世界市场。1953年,联邦政府成立了农产品外销局,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发市场。为实现这一目标,农产品外销局极富创造性地与有关行业团体、协会合作,并给予财政援助,以充分调动其销售农产品的积极性。到1980年,与农产品外销局合作的各类团体、协会已达50个以上。

2.食品补贴。为扩大国内需求并实现社会公平,美国尝试过许多针对“目标人口〞的营养补贴方案,如食品券方案、妇女、婴儿和儿童的特别补充食品方案,学校的早餐和午餐方案,直接食品分配方案等。1988年,这些方案花费了212亿美元。因为低收入家庭粮食需求的弹性较大,所有这些方案都有助于提高对粮食的需求。

(七)其它支持

1.税收补贴。联邦所得税法规定对一些收入实行减税和免税政策。在计算PSE时,这局部补贴按各种农产品的产值分配。

2.州立工程支持。州政府对农业科研、推广、信息、营销和检查等效劳给予经费支持。

就具体农业补贴政策而言,无追索权贷款政策、液体牛奶补贴、目标价格与价格差额补贴、作物保险补贴比拟典型。

二.1996~2001年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内容

WTO农业协定生效后,美国对其农业补贴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表达在1996年克林顿总统签署的?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修改法?(以下简称?1996年农业法?)中,主要调整如下:

(一)取消目标价格和价格差额补贴,实行多种收入支持措施

美国?1996年农业法?规定,从1996年起取消长期实行的农产品目标价格和价格差额补贴,2002年后将停止向农场主提供农产品价格和收入支持方面的补贴,使美国农业“完全过渡到市场经济〞。政府将引导农场主参加期货交易和农业合作组织,并推行作物收入保险方案,通过社会环节来化解和分担农民的市场风险,以保证农民收入稳定。

(二)设立过渡性的弹性生产合同补贴,以直接固定收入支持替代国内价格支持

为了弥补“农产品口标价格和价格差额补贴〞取消后对农民收入造成的损失,作为过渡,在1996~2002年间设立“弹性生产合同补贴〞。只要农场主自愿执行政府制定的环境资源保护方案和沼泽地保护条款等法规,并一次性签订7年“弹性生产合同〞,即可得到补贴,其补贴额按平均补贴基准和农民种植合同面积计算。此外,美国已经将补偿性支付与谷物种植者脱钩,进而使“黄箱〞价格支持转变为“绿箱〞对农民直接固定支付。

(三)土地休耕保护方案

土地休耕保护方案最早是根据1985年的“食品平安法案〞提出的,当时的目标是休耕4500万英亩耕地。“联邦农业开展与改革法〞延长了这项方案,方案到2002年,休耕保护土地3640万英亩。按照这项方案,农民可以自愿提出申请,与政府签订长期合同,将那些易发生水土流失或者具有其他生态敏感性的耕地转为草地或者林地,时间为10~15年。该方案对每个农民的补贴数额在50~50000美元之间,平均全国为5000美元。这项政策的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增加鱼类和动物的栖息地,改善水体质量,保护十壤,改善农村景观等。进入方案的土地一是要体耕,退出粮食种植,二是要采取植被绿化措施,包括种植多年生的草类、豆科草类、灌木或林木。

(四)取消对农场主储藏的补贴

美国以前的政策形成了存粮于民的体系,但国家财政补贴负担很大,于是,?1996年农业法?仅保存用于国际人道主义食品援助的400万吨粮食储藏,而取消了对农场主储藏的补贴。

(五)导入市场丧失补助政策

1998年美国农业收入,受国际市场谷物价格持续下落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比美国农业史上农业收入最高的一年1996年减少了21%。美国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于1998年10月实施市场丧失补助政策。1999年市场丧失补助支出28.57亿美元;2000年农业支持方案中用于市场丧失补助的支出为55.4亿美元,约为1999年的2倍。

(六)解除大局部农作物的种植限制

农场主假设不参与政府的农业方案,他一直拥有完全的种植自由。但对参加政府方案的农场主而言,其种植自由曾受到种种限制。实施1996年农业法之后,只要耕地不被非农业占用,农场主有权在其所有的耕地面积上种植除水果蔬菜以外的任何农产品,却不影响其获得收入补贴的权利。农场主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自己决定种植什么和种植多少,但市场风险完全自己承当。

(七)终止农产品供给管理

艾德温·扬(E.Young)认为,美国1996年农业法案的主要调整之一是取消小麦、稻米、饲料粮与棉花种植休耕方案,从而结束了长期实行的农产品供给管理政策。

(八)修正无追索权贷款率确实定方法

?1996年农业法?保存了根本的无追索权贷款,但要求农场主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农产品作为从政府那里取得贷款的抵押。对小麦,饲料粮、棉花、大米、油料等各种农产品的贷款率作了具体修改,确定了最低保护价的上限,此标准低于1990年农业法案的水平,政府的用意是不承当大量库存。

三.2002年以后的美国农业补贴政策

(一)2002年美国农业法规定的主要农业补贴政策

美国2002年5月出台的农业法名称为?2002年农业保障和农村投资法?(以下简称?2002年农业法?),实施期为2002~2007年的6年,有10个局部组成。其中规定的主要农业补贴政策大多集中于“商品补贴〞、“资源保育补贴〞和“农产品贸易补贴〞条款之中,其中“商品补贴〞条款中,主要通过“贷款差额补贴〞、“固定收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等措施,对种植小麦、饲料谷物、棉花、大米、油籽的农民构建“三级收入平安网〞,提供巨额收入补贴。对乳制品、食糖、花生生产者继续提供价格,贷款补贴和进口保护。

1.商品补贴。商品补贴也叫农业补贴,是美国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农业补贴。依据?2002年农业法?,今后10年的年均补贴将主要通过直接补贴、销售贷款差额补贴、反周期波动补贴3种形式进行。

(1)直接补贴。直接补贴是一种与农产品生产、价格不挂钩的固定补贴。农民可以自愿参加,政府以农民预先确定的作物面积和产量为根底对具体商品提供一个固定的补贴。?2002年农业法?将大豆、花生和其他油籽纳入了补贴范围,扩大了对农民收入的支持范围。同时,还将羊毛、水果、蔬菜等纳入补贴范围,这是前所未有的,极大地扩大了补贴的范围。

(2)销售贷款差额补贴。销售贷款差额补贴是政府保证农民顺利出售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即政府预定一个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以此价格贷款给农民。农民收获后如能在市场卖到这个价格,政府就不给予补贴。如农民卖的价格低于预定价格,二者之差就是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2002年农业法?将花生、羊毛、蜂蜜、杂豆等品种纳入了销售贷款差额补贴范围。

(3)反周期波动补贴。反周期波动补贴是?2002年农业法?新设计的一种补贴制度,即农民在收获后的10月份可得到上限为35%的方案支付,待翌年2月份可再得35%的支付,到12个月的市场运销结束后结账。当农产品的实际有效价格低于政府确定的目标价格时,政府向农民提供反周期补贴。该补贴与市场价格成反向运动。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补贴增加,反之那么减少。反周期波动补贴保证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意味着政府为农民分担了生产风险,刺激农产品出口。?2002年农业法?将大豆、其他小品种油籽、花生纳入了反周期波动补贴的范围。

2.资源保育补贴。根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方案在2002~2007年再投资220亿美元用于农业资源保育方案工程,主要包括土地休耕方案、农田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草地保育、农田与牧场环境鼓励工程等。此外,美国联邦政府还提供自然灾害救济补贴,用于自然灾害发生后的非保护农作物灾害援助方案、农作物灾害支付方案、紧急饲料方案、青饲料援助方案、牲畜赔偿方案及树木援助方案;提供用于生产结构调整的投资补贴,以优惠利息给农民提供短期或长期贷款,给各州拨款,帮助归还贷款有困难的农民。

3.农产品贸易补贴。根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方案在2002~2007年,投资8.75亿美元用于提高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时机和拓宽国际市场;每年投资4.78亿美元用于援助那些因国外有关农产品实施出口补贴而受到损失的美国出口商;每年对新增生物技术工程投资6的万美元,用于商签双边动植物和转基因议定书及快速对付非关税措施对出口造成的影响。此外,美国农业部还将向美国出口商免费提供国际农产品综合信息效劳。

除直接的出口补贴外,美国还实施了躲避出口补贴的间接出口补贴,即出口信贷。美国每年提供的额度约为30亿美元。依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在2002~2007年将继续提供出口信贷,以促进加工品和高价值的农产品出口,同时还将还款期由180天延长为360天。

由此可以看出2002年美国农业法规定的主要农业补贴政策呈现出大幅度提高农业补贴水平、调整补贴方式、扩大补贴范围、补贴分配相对集中等特点。

(二)美国?2003年农业援助法案?规定的农业补贴政策

2003年2月20日,美国总统签署了?2003年农业援助法案?,向遭受与气候有关的灾害及其他紧急情况损失的生产者提供补贴,包括作物灾害方案、牲畜补偿方案和牲畜援助方案三种农业补贴政策。该法案再次扩大了农产品补贴范围,及时修补了?2002年农业法?执行中的一些漏洞,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2002年因气候反常等原因导致美国受补贴农产品减产,价格上扬,使许多农产品的贷款差价补贴和反周期补贴悬空,资金节余,而遭受产量损失的生产者却不能尽享高价的收益,于是美国通过该法案把节余的资金用于救灾补贴,以保证美国农民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农业补贴。这样会使美国农民形成“农业收入稳定〞的预期,从而调动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为了做到与WTO规那么相一致,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更是朝着WTO规那么所规定的方向调整,从总体趋势来看,其调整呈现出了主张取消一切生产补贴和出口补贴,补贴方式逐渐由价格支持向收入支持转移,逐步削减农业流通补贴额度,把流通领域和中间环节的补贴改为农民的直接补贴,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力度等。

参考文献:

[1]张桂林,宋宝辉,Michael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 篇2

1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阶段划分

1.1 农业补贴的孕育 (1918-1933)

20世纪20年代, 面对农业萧条和农产品滞销的情况, 一些农业集团提出《麦克纳利—豪根提案》, 一方面希望政府介入农产品贸易, 使农产品价格趋于稳定;另一方面通过收取“均衡费”弥补工、农业产品的差价[1]。但是, 当时的胡佛政府对以宏观调控手段干预经济的做法并不热衷, 更重要的是, 这一提案并未能惠及全部农场主, 且被认为损坏了部分农场主的利益。所以, 该提案以失败告终。但此时, 在处于萧条水深火热中的政府组织、各利益团体以及专家学者们之中, 渐渐孕育了宏观调控—农业补贴的经济思想。

1.2 农业补贴的诞生与发展 (1933-1990)

经济大萧条出现以后, 罗斯福政府开始实施新政, 授权农业调整管理局用政府津贴鼓励农民以缩减耕地等办法控制农产品产量, 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这种以财政资金引入限制生产规模的机制被视为早期农业补贴方式的一种。然而, 由于在野的共和党反对加大农业采购和农业补贴的开支, 提倡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农业的生产与销售。加之实施方式本身的局限性, 因而此时补贴项目发展并不顺利。但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的盛行以及实际运用中某种程度的有效, 促使农业补贴逐渐发展起来。此后一直到90年代, 农业补贴政策主要通过产量限制、与价格挂钩的贷款和补贴项目来维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2]。

1.3 农业补贴淡化期 (1990-2002)

在经历了滞涨的困扰后, 美国农业政策再次出现市场化的倾向。这种变化体现在1990年和1996年的农业法案中。比如, 1990年农业法案规定在原来与价格挂钩的补贴和停耕补贴的基础上, 新增了计划合同参与者进行农业生产的自由度, 这实际上减少了政府对农业的补贴;1996年法案则一方面规定农户可以自由种植, 另一方面政府逐步减少对农业的补贴。具体操作办法是:以生产弹性合同每年给予农民固定补贴取代过去与目标价格挂钩的差额补贴, 补贴按合同规定的种植亩数的85%计算, 在1996-2002年的七年时间内逐渐递减, 最终使美国的农业补贴低于191亿美元[3]。因此, 整个90年代可谓是美国农业补贴的淡化时期。

1.4 农业补贴政策调整 (2002-2012)

此阶段美国农业补贴的关键词是调整。在2002年的农业补贴法案中, 补贴面积和补贴单产都是根据往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确定的, 在后来历次美国农业法案中都稍微作出了修改和调整[4]。此时, 大部分补贴通过市场营销贷款补贴、直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这三个项目来实施。2008年农业法案基本沿用了2002年农业法案规定的补贴基础面积和单产。从补贴绝对数量来看, 2008年农业法案与2002的相比, 直接补贴增加了55亿美元, 加大了对包括小麦、大豆和棉花等在内的十多种农作物的补贴力度, 还每年拨付16亿美元用于补贴水果、蔬菜等特种农作物生产者[5]。

1.5 现行农业补贴政策

刚出炉的农业法案的主要内容如下:取消直接支付项目, 即2014和2015两个作物年度均不再提供直接支付;考虑到直接支付项目的取消, 棉花生产者没有资格享受价格损失保险和农业风险保险, 加上累计收入保险计划的推迟执行, 将对陆地棉生产者提供转移支付, 但不是通过直接支付或其任何部分实施。缩减农业生产者的风险管理工具, 仅当他们遭到到重大损失时才提供保护。此次共取消和合并了由农业部管辖的将近100个项目, 包括直接支付项目。在资金方面, 则为纳税人节省了230亿美元的联邦政府强制性支出, 其中通过改进农业项目, 将大幅缩减一直以来在农业政策方面的花费;减少支付限额, 享受补贴的资格规定也将更为严格, 收入测定更为精简以使得农业项目变得更富有责任性;加强农作物保险项目, 引导农民建立成功的公共/私营伙伴关系, 以确保他们对自己的风险管理进行投资;通过废除过时的和无效的奶制品项目以实施奶业政策的历史性改革, 对奶制品生产者提供一种新的、自愿的利润保护项目, 而不是将政府规定的供应控制强加给奶农;重新批准实施并加强畜牧灾害援助;对小型企业予以支持, 开始对农场主提供培训和资金支持。

2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特点

2.1 农业补贴投入数额巨大, 且以“黄箱”补贴为主

美国政府一直对农业提供高额补贴, 比如, 尽管在农业补贴淡化期美国政府倾向于以市场机制维护商品价格的稳定, 但仍旧支付了上百亿美元。据统计, 美国政府为了稳定农业收入及农产品价格, 每年通过农业法案补贴条款和项目向农民支付超过200亿美元的直接补贴。数据显示, 2006年, 获得农业补贴前三位的州分别是德克萨斯 (10.4%) 、爱荷华 (9%) 以及伊利诺斯 (7.6%) , 其中爱荷华从美国农业部获得的总补贴约为12.12亿美元。不难看出, 美国的农业补贴从数量上而言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从补贴范围上而言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主要农产品。另外, 美国的农业补贴项目大多属于WTO农业协定的“黄箱”政策。

2.2 补贴重点针对主要农产品, 资金主要流向大农场主

一直以来美国的农业补贴大多集中于主要农产品上, 如粮食、油料、豆类和乳制品等。据美国农业部初步统计估算, 2000年美国大农场约占农场总数的8%, 却难以置信地获得了接近半数的政府补贴;而按照2002年农业法案的补贴条款, 占美国农场总数1/3左右的较大规模农场, 将获得政府补贴总量的75%[6]。当然, 这种特点在新推出的农业法案中将有所改变, 比如2013参议院通过的农业法案中明确提出年毛收入超过75万美元的农场主不得享受部分补贴项目, 并且对于正在享受的补贴项目, 应按规定降低补贴的百分比。

2.3 农业法律法规健全, 辅助支持政策完善

美国农业法案详细规定了各种补贴项目以及享受补贴项目的资质, 并且在新旧法案之间4-5年的空隔期里, 政府会陆续出台一些调整或是补充法案。据统计, 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 美国先后颁布了20多部农业基本法, 此外, 还有各种农业专项法100多部[1]。在出台各种农业法案和补充条款的同时, 政府还十分注重完善各种辅助支持政策, 以保证农业补贴发挥更大的功效。比如,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措施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等。这些辅助支持性政策虽然见效较慢, 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较好地配合了补贴项目的实施, 更大程度上发挥了补贴项目的积极效应, 从而推动了美国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2.4 及时弥补前期政策不足, 充分做好补贴前瞻工作

美国政府每一次通过新的农业法案, 往往会在前次法案的基础上有所调整, 及时纠正政策偏差。比如2008年起实施的平均收入选择项目表明美国政府试图减弱先前直接补贴项目带来的市场扭曲效应。类似明显的调整再比如从“无追索权贷款”到贷款差价补贴等等。另外, 为了尽量减少政策失误及偏差, 政府会充分做好前瞻性工作, 即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对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走势做出预判, 尽可能考虑各种补贴项目导致的后果, 在权衡各相关主体利益的同时择优选择, 比如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条款制定, 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2.5 补贴与环境保护挂钩, 着眼于食品安全考虑

从1990年开始, 美国农业补贴法案就设置一些强制性条件, 即要求接受补贴的农场主定期检查自身的环保行为, 按要求对农场周围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 对土壤、水质和空气等各项重要的自然条件进行监测。后来发展到将农业补贴条款与环境保护条款挂钩, 比如2013年参议院通过的农业法案明确规定将环境保护措施与各农业补贴条款联系起来, 不注重环境保护或是环保工作做得不好的农户没有资格享受农业补贴。由于自然环境往往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 因此, 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考虑往往同时出现在相关法案的条款中。

3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

3.1 积极效应

(1) 有效应对农业生产风险, 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在美国这样一个冰雪灾害、龙卷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农业一直都呈现强劲的表现, 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高质量的农产品需求, 而且还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完善的农业补贴项目。比如美国农业部风险管理局的一项调查表明, 农场主对能源相关的成本波动较为敏感[4]。然而国际油价波动频繁, 难免引起燃料和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美国农业系统的高强度补贴消除了农民相应的后顾之忧, 保证他们安心从事农业生产, 使得农产品的价格一直以来较为稳定, 同时也保证了农民的收入。

(2) 提高农产品贸易竞争力, 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为了鼓励农产品经营组织扩大出口, 尽可能开拓国际市场, 美国政府以出口信贷和鼓励市场开拓为核心, 出台了一系列补贴项目。这些补贴项目使得美国农产品成为国际市场上最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之一。资料显示, 2001年, 美国农产品出口额达到536亿美元, 稳居世界第一位[6]。为维持并进一步扩大这种优势, 美国政府以各种形式的补贴一如既往地支持农产品出口。比如, 在2013年参议院提出的农业法案中, 尽管取消了奶制品出口激励项目, 但是仍然保留了出口贷款担保项目以及新兴市场农产品出口促进项目等等, 这些项目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

(3) 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可持续发展。美国历来比较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20世纪30年代, 便出台了土壤保护方面的法律, 后来历次出台的补贴法案也都十分重视资源环境方面的保护, 比如土地休耕补贴、农田水土保持补贴、湿地保护补贴以及草场保护补贴等等, 这一系列措施旨在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以及有机农业, 弥补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保护和培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002年农业法案规定, 用于资源环境保护计划的补贴到2007年要达到171亿美元[6]。在最新的农业法案中, 也特别强调了将农业补贴项目和环境保护等项目结合起来, 以达到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2 负面影响

(1) 补贴陷入恶性循环, 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农业补贴能够促进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提高, 农产品供应量的增加则会导致市场价格下降, 这势必影响到农民的利益。在此情景下, 政府为了稳定和确保农民的收入, 不得不再次增加对农民的转移支付。据统计, 20世纪90年代初期, 美国农业财政支出占联邦政府预算的比重约为3.7%, 2000年该比例增加到了4.2%[6]。农业补贴的刚性使得美国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 从而对美国的各项公共支出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比如, 2013年由于财政预算紧张曾一度迫使部分政府部门关闭, 正因为如此, 2014年新出炉的农业法案尽可能考虑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能力。

(2) 土地过度使用, 环境遭到破坏。高强度的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农民对土地的过度使用, 为了获得更高的产量, 从而增加收入或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补贴, 农场主采用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的的办法, 不仅逐渐形成了土地对农药和化肥的严重依赖, 而且导致对环境的侵蚀, 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 农业部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与其他产业不同, 往往隐性的破坏较多, 且难以追踪和治理。因此, 美国一直以来高强度的农业补贴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对农业生态环境长期的隐性破坏。

(3) 加剧农户贫富差距, 降低农民“免疫”能力。据统计, 2003—2005年, 前1%的受益者收到了农业补贴的17%。据2004年统计显示, 在德克萨斯州, 接近14亿元的农业补贴只有大约18%的农场主获益, 剩下72%的农场主并没有获得任何政府补贴。简言之, 农业补贴政策在分配上的严重失衡或不合理,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业产业内部的贫富差距。而且, 农业补贴虽然使得农场主在遭受极端事件和经济变化以后能够得到足够的补偿, 但是这也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了农场主自身采取灵活措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 “黄箱”政策比例过大, 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商品计划、贸易支持以及农场保护等补贴项目直接或间接干预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对外贸易, 这与WTO谈判目标相违背。为了避免遭受其他国家的谴责, 美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收入补贴, 逐渐减少了对价格的直接干预。但是从2014年新出台的农业法案来看, 依旧含有大量出口补贴方面的条款。由于美国一方面提倡降低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 另一方面又向农民以及农产品经营机构提供巨额的农业补贴, 尤其是出口补贴。这种做法遭到了贸易伙伴的严厉谴责, 甚至导致贸易摩擦。

4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尽管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但它在维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增加和保障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 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我国农业政策改革进入到关键时期, 大部分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仍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 包括农业补贴, 因此, 学习和借鉴美国在相关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不失为一条简洁有效的途径。但我们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 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 制定出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的补贴办法。

4.1 补贴目标明确统一且具有前瞻性

补贴目标要明确、统一和具有前瞻性, 这就需要相关决策部门充分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咨询等准备工作, 应充分发挥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相关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为农业补贴目标的制定建言献策, 形成一个群策群力的政策制定、维护机制。政策目标明确的含义在于需要非常明确地知道实施某项补贴政策, 旨在达成什么样的目的, 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偏差以及可能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补贴目标统一是指政府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应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尽量避免存在互相干扰、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其次, 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农业补贴目标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避免出现上下不一致的情形;农业补贴具有前瞻性是指农业补贴政策应该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问题具有充分的考虑, 同时应考虑到政府财政的实际情况, 量力而行, 而不应出现补贴条款颁布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变成一纸空文的情况。2014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方法、逐步调整”的农业补贴指导方针, 并提出了“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及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等战略目标。农业相关部门应在此战略方针和宏观目标的基础上, 经过深入调研探讨, 细化中央宏观补贴目标, 出台符合各地以及各种作物实情的农业补贴政策。在细化过程中, 前瞻性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这里所谈的前瞻性, 除了前文所论述的内容之外, 还包含了细化的补贴项目必须具备一定可调整的空间, 而不是僵化的教条。因为农业补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 都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 或是实际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需要对补贴目标或是方式作出一定的微调, 这时就需要原有的项目必须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对于此问题, 农业部门在补贴政策制定之初就应有所考虑, 而不是出现问题时“临时抱佛脚”。

4.2 各种补贴法及条款应合理配合、形成体系

从美国农业补贴发展的历程看, 其补贴政策之所以可以较为有效的达到预计的目标, 主要原因在于除了大约每四到五年出台的农业法案以外, 政府还会出台各种农业专项法、补充条款或是调整法案, 这些法案、专项法以及条款相互协调, 共同形成了完善合理的农业补贴体系, 从而保证农业补贴政策的顺利实施。我国到目前为止也颁布了一些农业补贴规定、办法或是临时性文件, 但是问题在于:一方面, 这些补贴规定、办法或是临时文件缺乏一个统一的章程, 即缺乏基本的农业法的指导, 从而显得零散, 可谓具备充分的灵活性, 但是缺乏必要的系统性, 从而导致各项农业补贴难以形成合力,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巨额补贴资金的实际补贴效果;另一方面, 农业补贴条款在制定时, 缺乏全局的考虑, 各补贴条款之间难以兼容, 更为严重的是, 上级和下级单位颁发的补贴办法部分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 进而形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紊乱局面。当然, 如果将各农业补贴政策看做一个系统, 即使在制定的时候思虑周全, 考虑到了各项目之间的协调性,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一定的偏差或是实际情况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这就需要适时微调。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历届农业补贴法案出台以后, 陆续会出台各种修正和补充条款。因此, 需要强调的是, 除了前文所提及的需要具备调整的空间以外, 这种修改和调整的另一个前提在于, 整个农业补贴所包含的项目必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 在出现问题以后能够容忍一定的修改或是补充, 而不是过于脆弱, 一出现问题就不得不选择废止, 进而另起炉灶, 造成补贴政策领域紊乱复杂、支离破碎的局面从而难以收拾。

4.3 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增强农业减灾抗灾能力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指出要“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足见农业保险在农业减灾抗灾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在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制定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我国农业发展资金不甚充裕、以小农经营为主等实际情况。比如, 在计划提高主要农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时, 要充分考虑到各产粮区基层财政, 尤其是县 (市) 级财政的实际困难, 不能采取硬性摊派的办法, 而是应提高中央、省级对该项保险的保费的补贴力度。再比如, 政府部门可出台一定的措施, 引导相关实体将投资项目逐步着眼于农业产业, 即可以鼓励和引导保险机构针对特色或优势农产品提供保险服务, 政府部门对参保农户提供一定额度的保费补贴, 当然, 为了充分调动农户参保的积极性以及便于操作实施, 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支持;还可以引导保险机构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金融的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试点。这样操作的可行性在于:一方面有政府作为倡导者和后台, 保险机构和金融机构愿意提供相关的服务;另一方面, 如果试点成功, 可以在条件类似的区域逐步推广该项政策。更重要的是, 想要通过农业保险补贴的方式增强农业的减灾抗灾能力, 农民本身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主体。比如,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 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即可以考虑在有条件的地区引导农户组织专业互助合作社, 社员自愿入保, 共同对合作社负责, 当风险灾害发生时, 根据评估情况提供保险资金。但实施前必须要给农户普及专业合作社相关的法规和知识, 避免专业互助保险合作社在运行时只是虚有其表, 甚至成为矛盾的源泉。

4.4 侧重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导向, 培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 在我国可用耕地面积十分有限、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下, 政府部门应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 比如在有条件的地区政府应提供机械化深松整地服务, 并对按要求积极实行秸秆还田的农户实施奖励。为给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应继续完善配套的林木良种、造林和森林抚育等林木补贴政策, 对于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并认真维护的农户提供奖励, 对政府规划范围内的退耕还林、还草农户, 政府应延长提供粮食和基本生活补贴的期限等等。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 农业部门应将农业保险补贴向稻谷、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方面倾斜。对于愿意积极建立和配合实施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的生产商和经销商, 政府应提供一定的奖励和补贴。进一步考虑, 从食品结构合理分布考虑, 为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的需要, 农业保险补贴应扩大畜产品的覆盖范围。上述建议的出发点在于培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事实上, 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 归根结底还得靠农户的大力支持和自觉遵守。但是, 培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增加农户的短期收益这二者通常是互相矛盾的。为了激发农户自觉采取一些措施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 或者说尽可能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激励, 比较可行的办法就对于符合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作业方式的农户实施补贴和奖励, 并发动广大农户互相监督。整个实施、评估、补贴和奖励过程应予以透明公开。

4.5 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 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加大补贴力度, 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具体而言, 就是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以及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在此基础上, 新增一部分补贴项目, 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新补贴项目的试点。比如, 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提供补贴的项目。但是, 这一补贴项目的实施需要完善的监督机制, 避免改革开放前“浮夸风”情况的再次出现;再比如, 由于农产品价格往往影响着整个商品市场的价格, 政府部门可尝试借鉴美国农业补贴稳定农产品价格的经验, 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机制。具体而言, 就是对农产品价格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 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 而不是采取压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 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这样就能充分保证农户的收益, 从而保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补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指政府的补贴资金应该向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者以及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在此基础上, 也应该兼顾其他农产品生产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考虑旨在提高农业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

4.6 加大对出口农产品生产者的收入补贴, 实现从“黄箱”到“绿箱”的转变

当前, 中国大规模的农业补贴都是采取了WTO农业协议中所谓的“黄箱”政策。这会使得中国在农产品贸易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WTO规则要求各国政府实施“绿箱”政策, 而尽量少使用直接干扰农产品价格、扭曲农产品贸易的“黄箱”政策, 为了增加出口农产品的竞争力, 政府应千方百计开辟农业补贴新办法, 增加农产品生产者的收入, 尤其是出口农产品主产区生产者的收入, 而尽量避免直接干预农产品的价格。当然, 在实现农业补贴从“黄箱”政策向“绿箱”政策转变的同时, 在不触犯WTO贸易规则底线的情况下, 政府也应该充分利用部分“黄箱”政策, 对农产品生产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具体而言, 符合“绿箱”条款的补贴项目包括:与生产脱钩的收入补贴、自然灾害救助补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投资补贴、农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补贴、地区援助补贴、生产者退休或专业补贴以及农业资源储备补贴等等。2014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 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即要在WTO贸易规则允许的范围内, 充分挖掘“绿箱”政策的潜能。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 是因为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国家和地区逐渐加大了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反补贴调查力度, 中国政府应该从农业补贴政策制定层面有所考虑和应对。

参考文献

[1]刘彦伯.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优劣与启示[J].经济纵横, 2013 (8) :121-124.

[2]Jon L.After deregulation:Constructing agricultural policy in the age of“Freedom to Farm”[J].Drak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Law, 2000 (3) :9-19.

[3]Frederick N.U.S.AgPolicy-Well below WTO ceil ings on domestic support[J].Agriculture Outlook, 1997 (10) :26-32.

[4]彭超, 潘苏文, 段志煌.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改革的趋势:2012年美国农业法案动向、诱因及其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11) :104-109.

[5]吴雪燕.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8) :130-134.

农业:中国补贴,美国获益 篇3

这笔近2亿美元的资金仅是美国重视农业发展的一个侧面。作为世界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国,2008~2013年美国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农业发展阶段,尽管此时美国正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13财年美国农业净收入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1310亿美元,较2008年上涨46%,为197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农业净收入不断增加源于过去5年美国农业出口持续保持在高位,根据美国农业部预计,过去5年美国农业出口总值有望超过6570亿美元,为历史上最强劲的5年。

虽然美国农业部预计2014财年(2013年10月?2014年9月)世界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将下跌,但美国农业出口依旧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将达到1426亿美元,再创新高。

美国农业出口有如此好的表现,除了自身因素之外,中国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00?2007年中国只占美国农业出口份额的8%?9%,到2012年已经跃升至约18%,达到近260亿美元,较2003年增长了5倍多,中国也取代加拿大成为美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

扶持政策下的成本攀升

中国的“魔力”将延续至2014财年。美国农业部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格劳伯2月份在美国第90届农业前景论坛上说:“第一季度(10月?12月)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再创新高,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中国预计将再度成为美国农产品的头号出口市场。”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一跃成为美国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一方面源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中国的农业扶持政策大幅抬高了国内农产品价格,增强了美国农产品在全球农产品出口市场的竞争力。

弗雷德里克·盖尔是美国农业部下属的经济研究所(下称“经研所”)一名资深经济学家,他研究中国农业问题已有15年。根据他的研究,2004年中国实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之后,美国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明显增加;2009年中国开始明显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后,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大幅增加。

他举例说,由于中国对种植玉米和大米的扶持政策,很多东北农民放弃种植大豆转向种植玉米和大米,导致2009?2012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缩减27%,中国大豆产量处于停滞状态;而同期中国国内大豆需求不断增长,进口量增加。目前,大豆成为中国从美国进口增长最快的农产品。

美国农业部预计,2014财年,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大豆将增至18亿?21.7亿美元,比2012年提高20%?45%。同时,为应对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国不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此举一方面为农业发展支起安全网,同时也拉大了中国国内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差距,导致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成本不断攀升。

盖尔的一篇研究文章显示,不断提升的收购价加上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已经使得2011年中国谷物、大豆、油菜籽、生猪的价格超过美国产品售价,幅度从小麦的20%到生猪的84%不等。2012年中国在农业扶持项目上投入的资金更是升至730亿美元,约合当年农业总产值的9%。

以棉花为例,2011年中国依据2010年的全球高棉价制定了临时棉花最低收购价,但后来全球棉价下跌,国际棉价低于中国国内价格。为此,中国的纺织企业转向使用便宜的进口棉花,而高价的中国棉花只能由政府收储。

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棉花进口国,中国的棉花进口政策不仅影响到国内棉价,也影响国际棉价。“如果今年中国对棉花进口采取限制措施,将有助于中国释放过多的棉花库存,但也会导致国际棉价进一步下跌,继续拉大中国棉价与国际棉价的差距。”盖尔说。

2014年,中国农产品国内、国际价差的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由于2013年全球主要农产品储备增多,2014年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价格将出现下跌。美国农业部预计,2014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将比2013年下跌22%,玉米下跌13%,大米下跌1%、大豆下跌24%,棉花下跌11%。

如何摆脱补贴之困

如何摆脱农业扶持政策困局?盖尔认为,发展农业的根本之路是提高生产率。“美国以前也采取过类似的最低收购价政策,结果是最低收购价格不断被抬升,因为代表农民的政治力量不断给国会施压。”

经研所向记者表示,中国目前的农业发展阶段与美国20世纪上半叶非常相似,农民收入低于城市居民,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美国的经验是,促进农业发展,农业补贴不是好的办法,“美国农业中最强的门类,如家禽、生猪、水果和蔬菜,从来没有获得过政府大的补贴或者价格支持。”

事實上,美国已开始尝试取消农业补贴,美国2014年生效的新农业法案就第一次取消了实施近18年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来为农业保驾护航。虽然直接补贴占美国农民收入的比重很小,但将为美国联邦政府节省不少开支,不过这一新鲜做法能否见效依然有待检验。

根据经研所最近一项关于取消农业直接补贴潜在影响的研究,突然终止直接补贴可能导致美国1.1万个财务状况良好的农场消失,对美国不同地区的影响也不一样。

盖尔说,在新农业法案中,美国计划用保险去搭建新的安全网,“中国也在考虑类似的做法,为农业多设置一些保险,但实施起来会非常复杂,因为中国有大量的农民,去核实每个农民的信息和防止骗保行为发生,都是非常困难的。”

广西农业补贴政策 篇4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了解到,为确保年广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公开、规范、高效、廉洁实施,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应,加快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该局研究制定了《广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

据了解,按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要求,中央资金重点补贴水稻、甘蔗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所需机具,兼顾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林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发展所需机具,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着力提升水稻、甘蔗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中央资金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为11大类38个小类92个品目。根据广西实际情况,选择水稻、甘蔗生产关键环节急需的重点机具设备列入自治区资金补贴机具自选品目范围,享受自治区资金补贴。

据悉,本次补贴的对象是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规模种养大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而补贴对象个人在实施年度内享受中央补贴资金总额原则上不超过10万元(单台机具中央资金补贴额超过10万元的除外)。单台机具中央资金补贴额超过10万元的,享受补贴的机具数量为1台(套),拖拉机可另外配套补贴多台作业机具。

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方案将在全区范围内对轮式拖拉机、水稻插秧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甘蔗种植机、甘蔗收获机试行中央补贴资金敞开补贴。鼓励开展大型农机金融租赁试点和创新农机信贷服务,多渠道、多形式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购机、用机。

二、广西农机购置去年补贴5.45亿受益农户20.32万户

,广西共完成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45亿元,补贴机具24.94万台套,受益农户20.32万户,拉动农机户经营作业服务收入增长约40亿元。

广西全面推行“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补贴方式,结算对象由经销商转为购机者,让购机者直观地感受到农机补贴的实惠,得到了广大农户的高度认可。补贴资金向水稻、甘蔗主产区特别是水稻全程机械化项目县(区)和甘蔗“双高”基地项目县(区)倾斜,重点补贴水稻、甘蔗机械;加大向规模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补贴扶持力度。去年广西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46%,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

延伸阅读:

2016年支农惠农政策有哪些新的变化?农民朋友在申报时需要注意什么?

变化一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从试点到全面铺开

5月,财政部、农业部下发《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起调整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综合直补和粮食直补等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简称“农业三项补贴”),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去年5月,财政部、农业部选择在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和浙江等5个省中的部分县市开展“三补贴”改革试点,从今年起,改革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三项补贴政策合一之后,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另外80%加上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可以真正做到“谁种粮谁受益”。并不是像现在,只要在农村承包了耕地,就能享受各种种地、种粮补贴。

此外,“目标价格”补贴将会由大豆、棉花,扩展至三大主粮。需要注意的是,农业补贴改革整体将向种粮大户倾斜、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向规模经营倾斜。

与此同时,草原牧民也将领到更多补贴,今年推行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并适当提高了补助奖励标准。

变化二 农机补贴“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正式发布的2016年《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中央财政资金最高补贴额一览表》,2016年的补贴政策将围绕“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的方向进行调整完善。

所谓缩范围,是为了突出补贴重点,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将一些低端的、过剩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剔除出补贴范围,这有利于降低企业和农机管理部门的风险。

降定额是对那些市场已饱和、市场价格已下降或者不是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的产品,可以适当降低补贴标准,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二是可以减少补贴政策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三是有利于提高补贴机具的使用效率;四是有利于降低企业和管理部门的风险。

促敞开,则是指尽量做到在补贴范围内的产品能够敞开补贴。对于不能一步到位的,可以先敞开一些重点产业和重点机具,这样不仅能体现政策的公平性、普惠性,还可以减少操作程序,减少寻租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从2015年10月1日起,非道路发动机将由“国二”向“国三”升级,也就是说,农用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必须符合“国三”标准了。根据规定:非道路发动机生产企业及经销商不得生产和销售“国二”发动机;2016年4月1日起,主机厂不得生产和销售装配“国二”标准的发动机。

变化三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补贴申请不再要求独立法人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发布的《关于调整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政策的通知》,今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补贴申请也有新的变化。

农业大户也能申请项目,不再要求是独立法人。新政策规定,经有关部门认定或登记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可以纳入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范围,不再受独立法人资格条件的限制。

申请主体不必“两年连续盈利”。对于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来说,只要是在工商部门注册1年以上、具备可持续经营能力,都能够申报产业化经营项目。而新政策规定,申报材料中取消“70%以上来自企业注册地、两年连续盈利、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三不欠’、固定资产净值”等规定。也就是说,申报材料更简单了。

对于财政资金的投入,农民也能持股。新政策明确:鼓励部分财政资金的投入,由农民或农民通过合作社,对龙头企业持股。通常来看,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都是采取“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现在农民和企业是一体的,但是持股和不持股的角色就有很大不同了。如果农民能够在投入资金中持股,就意味着能够享受分红。如果企业经营得好,农民既有工资、又能分红,收益肯定比光给企业打工强多了。

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调整 篇5

财政部、农业部2015年5月中旬发布《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决定从今年起调整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以下简称农业“三项补贴”)。

1.在全国范围内调整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根据当前化肥和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的情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要从中央财政提前下达的农资综合补贴中调整20%的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对象为主要粮食作物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

2.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 2015年,财政部、农业部选择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和浙江等5个省,由省里选择一部分县市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将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享受补贴的农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补贴资金要与耕地面积或播种面积挂钩,并严格掌握补贴政策界限。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再给予补贴。同时,要调动农民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主动保护地力,鼓励秸秆还田,不露天焚烧。用于耕地地力保护的补贴资金直接现金补贴到户。二是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加上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按照全国统一调整完善政策的要求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 篇6

休闲农业项目:

1)现代农业园区试点申报立项目

补贴额度:省级1000-2000万元、国家级1-2亿元

申报时间:6月; 2)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

补贴额度:300-500万元

申报时间:10月; 3)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

补贴额度:500-800万元

申报时间:10月; 4)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

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的30%

申报时间:5月; 5)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现代农业领域项目 补贴额度:80万元

申报时间:6-7月; 6)扶贫项目 申报时间:1月

种植农业项目:

1)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 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10%左右 申报时间:6月; 2)现代农业示范项目

补贴额度:200万-2亿 申报时间:6月; 3)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10%左右 申报时间:6月; 4)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

补贴额度:300万 申报时间:9月; 5)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

补贴额度:300万以内 申报时间:7-8月; 6)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良种繁育、优势特色种植项目)补贴额度:100-500万 申报时间:12月之前; 7)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种植机械)

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30%左右 申报时间:12月; 8)农产品促销项目资金

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10%左右 申报时间:6月; 9)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农作物种子项目

补贴额度:800-1500万元 申报时间:2月; 10)农业综合开发林业专项 补贴额度:120万元 ;

11)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

补贴额度:每亩补助1100元 申报时间:3月; 12)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补贴额度:500万元 申报时间:6月; 13)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补贴额度:不超过2000万元 申报时间:8月; 1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补贴额度:60-300万元短缺 申报时间:4月; 15)国家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

补贴额度:100-300万元 申报时间:7月; 16)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

补贴额度:300-500万元 申报时间:10月; 17)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

补贴额度:500-800万元 申报时间:10月; 18)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现代农业领域项目 补贴额度:80万元 申报时间:6-7月; 19)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补贴额度:80-120万元 申报时间:3月

养殖农业项目:

1)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畜禽良种项目

补贴额度:300-500万元 申报时间:2月; 2)现代农业示范项目

补贴额度:200万-2亿 申报时间:6月; 3)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养殖项目)

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10%左右 申报时间:6月; 4)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

补贴额度:300万 申报时间:9月; 5)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

补贴额度:300万以内 申报时间:7-8月; 6)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良种繁育、优势特色养殖项目)补贴额度:100-500万 申报时间:12月之前; 7)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养殖及饲料加工机械)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30%左右 申报时间:12月; 8)农产品促销项目资金

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10%左右 申报时间:6月; 9)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补贴额度:60-300万元 申报时间:4月; 10)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

补贴额度:300-500万元 申报时间:10月; 11)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

补贴额度:500-800万元 申报时间:10月; 1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现代农业领域项目 补贴额度:80万元 申报时间:6-7月; 13)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补贴额度:80-120万元 申报时间:3月

农业流通加工类项目:

1)冷链物流和现代物流项目

补贴额度:200-1000万元 申报时间:7月; 2)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

补贴额度:300万元 申报时间:9月; 3)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项目 申报时间:12月;

4)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补贴额度:项目总投资的30% 申报时间:5月; 5)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补贴额度:农机价格的30% 申报时间:12月; 6)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补贴额度:50万元-300万元 申报时间:6月; 7)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国内农业补贴政策研究综述 篇7

一、相关文献检索情况

对于农业补贴的研究, 国内大都集中在实施农业补贴的理论依据、农业补贴的演变过程、农业补贴政策在国际间的比较与经验借鉴、我国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之后的效果测度和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其改进建议等方面。接下来我们将分别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分析进行一个较为详细的文献综述并对这些文献作一个整体总结。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分析

归纳起来, 国内学术界对于农业补贴问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关于农业补贴性质的分析

对于什么是农业补贴, 何忠伟, 蒋和平 (2003) 认为农业补贴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种是涵盖科技、水利、环保等方面投资的广义补贴, 即政府对农业部门所有的支持和投资, 由于它在不引起农产品市场或者产出结构直接显著的扭曲性变化的同时也不受到WTO的限制, 所以这种广义补贴一般也被称为“绿箱”政策。另一种是狭义补贴, 主要指的是那些容易引起农产品贸易扭曲的政策措施, 这类补贴又称为保护性补贴。徐全红 (2006) 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农业补贴, 指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 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中最至关重要也是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将资源转移到农业部门, 以支持本国农业发展。

(二) 关于农业补贴政策理论依据的分析

农业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我国学者从市场失灵理论、公共经济学 (公共财政学) 、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等多维视角展开了深入研究。高健以市场失灵理论为视角认为农产品生产周期长, 一旦有外力因素干扰时, 仅仅通过市场作用很难保证广大农民的收益, 这是因为随着均衡价格的上下波动, 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也会由于受到影响而难以达到平衡。徐全红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认为我国农业具有公共性特征, 也就是说农产品具有某些公共产品的属性。何忠伟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进行探讨, 认为农业补贴政策在某种特定的制度条件下实际上是一个博弈的过程。而俞奉庆、蔡运龙从农业多功能理论的角度, 说明土地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政府的农业补贴实际上是土地经济价值之外的资源价值的实现。高健从新国际贸易的角度认为中国可以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花卉、蔬菜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并给予这些农业产业大力补贴, 以获得部分国际竞争优势。还有学者从其他方面对农业补贴进行了分析探索, 如王文娟从农业的“强”、农业的“弱”和新形势下的农业补贴政策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推行农业补贴的必要性。余劲松、李长健 (2009) 则从法理的角度出发认为, 农业补贴的本质是弥补农业的义务性, 寻求权利与义务的总量等值。

(三) 关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演变的分析

众多学者对于农业补贴政策变迁阶段的划分有一定差异, 这并不代表国内的农业补贴政策划分混乱, 而是由于划分依据与方法的不同。杜芸、杨青认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50~1979年最早以国营拖拉机站的“机耕定额亏损补贴”形式出现, 之后逐渐延伸到对农用生产资料进行价格补贴、对农业生产的贷款贴息进行补贴和对农业生产进行用电补贴等方面;1980~1992年这12年间, 虽然政府在财政上对于农业进行的补贴支出依旧较少, 但是政府通过采取放开农产品价格让农产品市场自由的这种政策仍然使得农业生产者在市场交换中获得不少收益;1993年以后, 我国建立粮食保护价制度, 开始实行粮食购销价格改革。比杜芸、杨青的研究更为细致, 朱应皋将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变迁划分为粮食收购数量和价格调整时期 (1978~1984年) 、粮食价格双轨制时期 (1985~1990年) 、粮食统销体制时期 (1991~1993年) 、粮食流通生产体制时期 (1994~1997年) 、粮食流通体制的大变革时期 (1998~2003年) 以及全面推进“粮食直补”时期 (2004年至今) 六个阶段, 认为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大致沿着由以流通性补贴为主逐步转向以生产性补贴为主、由间接性补贴为主逐步转向以直接性补贴为主、由以价格补贴为主转向以非价格补贴为主的轨迹演变。这一轨迹演变基本符合国际农业补贴政策改革的总体趋势。

(四) 农业补贴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

对国外农业补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巴西、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以及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方式、农业补贴政策演变及经验借鉴等方面, 其研究思路基本相同, 即在介绍和比较不同国家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及主要补贴方式的基础上讨论了对我国的启示意义。孟昌、赵旭在对中美农业补贴数额、补贴结构、补贴效果进行的若干比较中发现中美在农业补贴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 我国应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 不仅要提高补贴额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渐从对农业生产者的间接补贴向直接补贴转化, 还要拓宽“绿箱”补贴领域并逐步提高“绿箱”的补贴水平, 更要调整“黄箱”补贴的结构;周建华、贺正楚以日本为例, 详细阐述了日本农业补贴的类型, 对农业进行补贴的经济后果以及日本在WTO农业协定后对农业补贴所作的调整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业补贴的几点建议;高志辉、崔计顺和郝娟娟等人一一分析了欧盟、瑞士、日本、韩国、加拿大以及美国等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 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在诸多方面可以从其他国家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五) 关于国内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研究的分析

1. 对国内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的定性分析。

我国学者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都对国内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论证, 如鲁礼新认为具有时间不同, 实施农业补贴政策所产生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且针对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所制定的解决政策一般都会缺乏前瞻性;彭腾、马跃龙通过对我国的农业补贴的增收效果进一步分析发现, 效果并没有预计当中的那么明显, 而造成这种结果不仅仅是因为国内农业补贴方式间接,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农业补贴的配套制度方面的缺失, 从而导致农业补贴力度仍然有限;郭玮认为虽然农业补贴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广大农民的收益并且促进了而粮食生产的发展, 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才能充分发挥农业补贴政策的积极作用。

2. 对国内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的定量分析。

(1) 对农业补贴主要指标的测算。姜少敏经过调查研究发现, 中国农业长期以来是没有补贴的, 甚至1982~1990年的生产者补贴等值 (PSE:Producer Support Estimate) 均为负的, 表明中国不仅没有对农业实施补贴, 相反不断从农业转移资源。1990~1995年对农业由负保护转为完全中性, 即零保护, 从1995年开始中国的PSE转为正的; (2) 对农业补贴效果的计量或统计分析。候玲玲、穆月英等 (2007) 基于对江西省的实地调查数据, 运用Cobb-Douglas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定量研究中国农业补贴的具体效果, 并且随即提出了诸多具体的建议以对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进行完善。

(六)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 虽然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农业进行补贴, 并且农业补贴政策也得以日益完善, 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候玲玲、穆月英等仔细研究了中国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之后的变化并归纳得出, 中国农业补贴在实施当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如下:补贴方式不科学、补贴结构不合理、补贴机制不健全、补贴政策目标过于短视等, 政府应对农业补贴政策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调整以有效地解决上述几个问题;郑志冰 (2007) 认为我国应在WTO框架下, 针对农业补贴政策作出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 拓宽“绿箱”政策、充分利用“黄箱”政策、改善补贴方式、完善补贴结构、发挥补贴政策的整体效能, 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柯炳生提出要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机制、最低收购价格制度、直接补贴机制, 加快农业税减免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加强政府服务职能、加强农民培训和农业推广、加强改革农业教育投入机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由于农业政策含有政治、社会、文化等非经济目标, 农业部门补贴的政策问题也比任何经济部门都复杂, 所以“三农”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因此中国政府制定并推行了“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发展战略, 并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 重新审视了工业与农业间的关系。我国财政部农业司2013年工作要点中指出, 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推行各项农业补贴工作再上新台阶, 实现全年农业农村发展目标, 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确保为农民持续增收做出积极贡献。即:着力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着力促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推动农村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推动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加强财政支农队伍作风建设;着力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科学管理水平。

三、结语

从历年来学者们的研究重点来看, 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这两个方面, 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对中国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的必要性、农业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农业补贴的演变过程、农业补贴政策在国际间的比较与经验借鉴、农业补贴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和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其改进建议等方面。而经验分析主要就是指农业补贴的政策效果及其效率评估。国内学者运用的分析方法有很多, 其中包括理论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和经验分析法等。从研究历史和研究趋势上看, 理论分析法更可能成为今后学者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可是, 对于各项农业补贴政策, 学者们大多集中在粮食的补贴政策尤其是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研究, 而对其他农业补贴政策缺乏系统的分析, 在地区比较分析方面也有待深化。如果可能, 可以考虑利用农业补贴的某个经济指标将34个省级行政区作一个聚类分析, 然后通过这几类地区比较系统地分析农业补贴政策效果。这也是本文尚未涉及、富有挑战性、又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的工作。此外, 我国农业补贴相关法律研究欠缺, 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 以及现代产业体系的逐步建设, 农业在我们国民经济中的分量和所占的份额逐渐上升。而农业补贴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农业补贴近年来也逐渐成为国内极具挑战性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施农业补贴的理论依据、农业补贴的演变过程、农业补贴政策在国际间的比较与经验借鉴、我国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之后的效果测度和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其改进建议等方面。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做一个文献综述, 以期对今后研究农业补贴提供经验参考和方向性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农业补贴,经验借鉴,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何忠伟, 蒋和平.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与走向[J].中国软科学, 2003 (10) .

[2]余劲松, 李长健.论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和谐构建 (上) ——基于生存权与发展权平等的理论逻辑[J].法学评论, 2009 (01) .

[3]朱应皋.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变迁与反思[J].农村展望, 2006 (03) .

[4]候玲玲, 穆月英, 张春晖.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分析[N].中国农学通报, 2007 (10) .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 篇8

美国农业部称,大部分的补贴支付将集中在2014年农业法案批准的两个新项目,即农业风险补贴(ARC)和价格损失补贴(PLC)。

美国农业部还在报告中称,未来十年美国乙醇产量将相对稳定,因为汽油消费整体下滑,这将会制约10%的乙醇掺混需求。美国农业部指出,15%掺混需求受限,加上85%乙醇掺混的市场规模较小,将会进一步制约乙醇产量。在美国,玉米仍是生产乙醇的主要原料,未来十年里大约35%的玉米产量将用于生产乙醇。

就出口而言,美国农业部预计2015/16年度(9月到次年8月)美国大豆出口量为18.2亿蒲式耳。美国农业部本周二预计2014/15年度大豆出口量为17.9亿蒲式耳。

美国农业部预计2024/25年度美国大豆出口量将增至18.45亿蒲式耳,不过到这个十年结束时,美国所占全球大豆出口市场的份额将降至33%,因为南美大豆产量增长。

美国农业部预计全球头号大豆进口国中国2015/16年度将进口7670万吨大豆,到2024/25年度将增至1.077亿吨。

对于玉米,美国农业部预计2015/16年度美国玉米出口量为19亿蒲式耳。

上一篇:四川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实施细则下一篇:桃花盛开的时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