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往事》影片分析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国往事》影片分析(推荐8篇)

《美国往事》影片分析 篇1

影片改编自大卫·阿朗森的自传体小说《流氓》,导演娴熟而潇洒地搬用着警匪片的套路,将这部震撼人心的文字作品打造成了一部交织着恩怨情仇和爱恨纠葛,无耻之徒和侠肝义胆,卑鄙叛卖与义薄云天,酣畅淋漓与忧伤怜悯的美国传说。而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又不仅仅是一个传说,它客观冷静的态度、犀利无情的剖析更像是一个影像寓言。一般说来,传统意义上的剧情片都喜欢将主人公粉饰成一个能飞檐走壁的英雄,但莱昂内从始至终都没有对帮派团伙进行任何美化,主人公面条的一生在它的镜头下更像是一场幻梦,甚至接近恶梦,然而就连这恶梦导演也不愿意让他保留,最后任凭无情的现实将梦幻碾得粉碎。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在美国电影史上,只有一部类型片可以与《教父》相提并论,那就是意大利导演塞尔乔·莱昂内的“往事三部曲”之一,耗资4000万美元,历时十三年的《美国往事》。影片以极具魅力而丰满的形式呈现了一个欧洲导演眼中的美国景观,以及一个外来者对美国的想象与幻觉中的记忆,成为了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经典篇章。

影片从一个无人接听的电话开始,主人公面条开始回顾他的一生。可以说,面条的追忆一直被负疚、追悔、创楚所缠绕。而占据了面条回忆场景中心的,是35年前因为他的错误或曰“叛卖”而死于非命的挚友,面条所属团伙的老大“麦克斯”。然而在他隐姓埋名35年之后,一封来自“过去”的信件却把他召回了纽约,让他看到了掩盖过去的面纱,这面纱几乎欺骗了他的一生。即使“贝利部长”麦克斯的出现使真相大白,他也不愿承认35年前的一幕是场精心策划好的游戏,眼前这位曾经的挚友就是夺走他一切,包括心爱女孩黛波拉的仇人。影片最后,年迈的面条仿佛又回到了35年前的鸦片馆,他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待那无人接听的电话铃声,但电话还没有响,于是他面对镜头,露出了笑容,才知道一切的悔愧与伤痛不过是基于他一直还抱有的善良幻想,而事实却远比曾经的悔愧残酷无情。他的梦想被撞得粉碎,包括由梦想衍生出的那些伤与痛,也被现实带走,一点不留。

也许面条是美国经典警匪片、世俗神话中的正面人物,他义薄云天,侠骨柔肠,为朋友两肋插刀,有朴素的善恶感和正义感。那么按照这样的标准,麦克斯就是应该被谴责的对象,他老谋深算、阴险恶毒、深藏不露,后发制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出卖自己最好的朋友。可是,莱昂内要呈现给我们的画面却不是善恶这样简单,他要表达的,是外来者对美国所标榜之传奇的一种怀疑、质询。事实上,正是麦克斯,而不是面条,构成了一个美国式的“奇迹”。那就是一个外籍移民,一个纽约东部贫民窟中的小流氓,能够成为极为成功的私酒贩子,并终有一天改头换面,洗干净过去的身世,跻身上流社会,官及部长显位。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准来衡量的话,麦克斯无疑是一个成功者,而面条只是一个失败者。他虽然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洞察着事实与真相,甚至看清了麦克斯不断膨胀的野心,但他对麦克斯的洞察却没有超越兄弟情谊的神话。而与此相反,面条的全部性格弱点却无不纤毫毕露地暴露在麦克斯现实、犀利、冷静的目光中,利用这一切,麦克斯将他变成了自己手中的傀儡。因此,两者的较量从一开始起,就并不是同等力量上的较量。最终,赢家麦克斯加官进爵,而输家面条却逞一时血气之勇,身陷监狱12年之久,失去了全部财产、心爱的姑娘甚至自己的姓名,最终还失去了他的记忆,那是他唯一的财富,却被现实显影为一段不值一文的心造幻影。正是面条和麦克斯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正反两题,构成了一种现实与诗意、残人与柔情、惩罚与罪恶的复杂混合,让习惯了快意恩仇的人们不得不在这种心理落差中对社会对人性进行悠久思索。

在今天看来,《美国往事》无疑是一部人人都希望先睹为快的经典,可事实上它的诞生却颇费周折,这里面还有一段小故事。1971年,派拉蒙邀请莱昂内执导《教父》,但莱昂内当时正专注于《美国往事》剧本的修改,因此婉转地拒绝了邀请。但当他一切筹备完毕,甚至联系到由罗伯特?德尼罗来出演主角后,《教父》已经上映并大受好评,制片人因此对类型与其非常相似的《美国往事》是否成功没了信心。这一拖,就是11年。这期间,每年嘎纳电影节莱昂内都穿戴整齐地坐在会场,手捧剧本等待投资商。直到1983年,制片人艾隆?贝尔认出了莱昂内并听取了他三个小时的描述决定投拍后,这部名片才有了登上银幕的机会。说到这里,所有热爱《美国往事》的人都不得不感谢莱昂内的执著,如果他稍有放弃,这部影片就可能胎死腹中,这将是世界电影的一个莫大遗憾。

《美国往事》影片分析 篇2

《阿甘正传》是一部以智障儿童阿甘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的电影, 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看待了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展示了一幕幕美国社会的世态人情, 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 呈现了美国社会文化真实存在的两种价值观, 一种是以阿甘为代表的积极的右派价值观, 另一种是以珍妮所选择的左派价值观, 这两种价值观影响着美国人的选择及生活态度。很显然, 影片崇尚的是积极的右派价值观, 影片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包含着的体验人生、积极向前的高昂基调, 通过阿甘的人生历程向世人释放了一种平民化的人生见解:平静、坚毅地面对日常人生的悲欢离合, 执着、诚挚地投人生活和现实, 直面人世的沦桑。当时,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世界一度颇有市场, 然而《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并没有其他同时代的一些影片那样大肆渲染后工业时代的人的毁灭, 或是竭力突出人生的无奈、无序和无可把握, 而是鲜明地表现出了对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坚守和对崇高、美国梦的内涵、完美人生境界的追索, 处处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气息, 很是具有审美价值。

本文从影片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两方面来赏析这部凸显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影片背后的隐喻和象征的美学追求。

二、叙事技巧

《阿甘正传》在美学追求上表现出对传统现实主义倾向一定程度的回归和认同, 同时又有着不同于古典现实主义的独特之处, 它的诗情气韵和对人生理想境界的理解恰好是一种诗性人生态度的表现, 这使影片更具灵性和形而上的意味, 这主要是从电影的叙事技巧方面体现出来的。

1.叙事氛围的营造。在《阿甘正传》开篇, 影片就表现出了对叙述距离的刻意营构, 采取了一种消隐作者主观情绪的冷静客观的叙述手法, 力图造成一种距离感。影片大部分故事的展现是通过阿甘的回忆做为插入来实现的, 从而叙事距离得以有效生成。一方面, 影片通过对这种叙述方式的采用, 实现了叙述者的退场, 让故事自行展现, 消隐了作者的主观情绪, 在作者与故事之间造成一种叙事的距离, 有利于作平静、淡泊的铺陈、描叙;另一方面, 被追忆的往事由于与主人公“此在”状态的时间距离也造成了一种叙事距离, 这使追怀、反思的情调得以形成。正是这种叙事距离的设计使电影从一开始就笼上了淡淡的诗韵, 淡淡的忧伤, 淡淡的怀旧, 这种叙事氛围的营造正与影片的诗性人生, 美国右派主流文化的主旨相对应:人生总是充满各种不幸和不测, 但是积极的去忘怀和面对这种不幸和不测。

2.虚拟化、象征化的叙事手法。电影另一个重要的叙事策略是对历史情境和人生努力给予了虚拟化手法的处理。对美国一系列历时了几十年的历史事件, 仅勾勒出一个粗略的时间框架, 使日常人生的景观显现出来;对战争只做简略虚化的处理, 弱化了战争给人的残酷感, 防止了影片局部情景与总体艺术风格的不协调;并通过对阿甘奔跑的传奇化处理, 实现了阿甘体验人生、关注生活的积极人生取向;还有丹上尉与风暴的奋勇搏斗的场景则是向生活灾难抗争的强劲人生态度的象征性表现, 而布巴对虾的痴迷实际上是热爱人生、专注生活的寓言式的体现。

三、语言风格

艺术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影视的其他艺术表现手段可以相融合。对人物本色语言的运用, 因音调、音色、力度、速度和节奏等要素, 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可以创造特定的审美空间, 并增添审美意象的活力。影片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些特点, 不论是在词汇、句法的层面上还是在语用的层面上都显示出了语言设计的专业性与准确性, 一方面可以制造出一定的幽默效果, 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出英语语言的文化特点。

在电影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出现了两次:“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一次是在开场阿甘的自述中, 另一次出现在阿甘母亲临终的遗言中。在以前, 美国人常吃的一种每盒有十几块颜色、形状和味道上都不同的巧克力, 想要知道每个是什么味道的, 就只能去亲自尝尝。但在影片中choclate隐喻了当时风起云涌的复杂社会, 反战, 吸毒, 性解放, 嘻皮士, 黑人民权斗争, 妇女解放运动, 水门事件。而阿甘母亲的这句看似简单的语言就道出了在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所感受到的无奈与困惑。阿甘的母亲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告诉阿甘人生的哲学:生活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 人生是不可能预测的。

四、结语

电影《阿甘正传》 以阿甘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为线索, 展示了一幕幕美国社会的世态人情。影片的整体风格像是一部充满了人生哲学的寓言故事, 以阿甘为代表的美国主流意识, 是人类社会始终追求的诚实善良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影片用技巧的叙事和语言方式, 完成了美国人在上个世纪的历史传记, 隐喻象征了人性中最为熠熠生辉的忠诚、守信、执着等宝贵品质, 表达了对生命执着和生活希望的美学追求。电影中的人生哲学与美学追求和艺术运思是水乳交融的, 美学追求源于积极的人生态度, 而高超的艺术运思又使其美学追求得以圆满完成。

摘要:199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等6项大奖。电影《阿甘正传》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全景式的展现, 有着积极的人生取向和独特的美学追求。本文通过电影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 尝试着分析其背后的隐喻象征的深刻的社会寓意和文化内涵。

《美国往事》影片分析 篇3

[关键词]好莱坞 电影 飞车镜头

很多学者指出;好莱坞,汽车,大型商场,电视,牛仔裤等都是典型美国文化象征。美国浓郁的商业文化造就了帅哥+美女+汽车=票房收益,典型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模式:当作为电影王国的好莱坞和作为汽车王国的美国汽车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美国动作片特有的飞车镜头,这两个大型行业的结合,也实现了共赢,给双方带来滚滚的金钱。本文试图就当前好莱坞动作片流行的飞车镜头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好莱坞影片中飞车镜头的类型分类

1速度类型(Far Speed shots)

速度型飞车镜头,其表现重点在于强调飞车飞驶时的速度;其目的在于通过展现飞驶汽车的飞快速度,造成强烈的视觉感应从而产生紧张而刺激的视觉感觉。看过经典动作片《勇闯夺命岛》的观众都不会忘记其中一个惊险的场景:主人公肖恩·康纳利和尼古拉斯·凯奇分别驾驶着悍马和法拉利进行对抗,一场令人目瞪口呆的汽车追逐吸引了观众的视线。

实际上导演迈克尔·贝在开始时同编剧意见相左,导演曾经试图以一个完整段落拍摄,但发现很多部分缺乏连续感,而且衔接困难,于是两人重新进行设计,结果就出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顶尖军用车和超级跑车的碰撞场面。

影片拍摄后进行后期制作时使用虚拟赛车道和大量的兰屏特技合成,但亦使用大量的实际车辆。为再现1963年的老式汽车,摄制组在美国国内征集老式汽车,最终,在俄亥俄州甲壳虫迷的支持和帮助下,征集到10多部老甲壳虫车,并且在影片中使用而出现在观众面前。为保证影片的真实感,影片中的背景是在加州高速公路上实景拍摄的。

漂移,原本是汽车竞赛中赛车飞速的拐弯技巧。20多年前,电视体育节目中跑车竞技实况转播,当电视摄影机的镜头——当时纯属偶然——对准赛车拐弯时,车辆飞速在地面上滑动,车身产生飘忽移动,于是漂移就成为赛车实况转播中最为流行的镜头。随着赛车运动在美国青少年中的推广和流行,美国电影人开始把它应用到电影之中,其特有的观赏性很快获得观众的认可,因而漂移镜头被一再使用,从而成为好莱坞飞车的流行类型。

空中腾空飞越。汽车在高速行驶中,遇到障碍或躲避时,突然加速而使得车辆腾空飞起,同样会使得观众惊讶而目眩,产生具有梦幻性的审美视觉。在好莱坞的动作片中,腾空飞越镜头一般都安排到飞车动作的结尾部分,从而使得飞车运动的速度得到更高的升华。一般情况下,在飞车腾空飞跃之后,会跟着拍摄一个高空车,头朝下一头栽倒撞地的镜头一然后是“嘭”的一声飞车爆炸。

2暴力类型(Violence shots)

崇尚暴力一直是好莱坞影片的特色;美国动作片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对于暴力的渲染和展现:而飞车更适合于暴力的展现。按照美国学者——特别是视觉感受心理学者——的原理,观看影片中的暴力,能够使观众紧张的情绪得到宣泄,因此,好莱坞动作片中的暴力型镜头特别受到青少年观众的欢迎。这类镜头的特征就是通过飞速行驶的汽车的碰撞、翻滚等激烈火爆的场面来表现和展示飞车的力量感。暴力型飞车镜头按照运动特征可分为:

(1)碰撞

碰撞又可细分为:追击型冲撞。追击型冲撞一般表现为善恶之间的较量,比如常见的警察和匪徒前后高速追击,后面追击的飞车突然加速冲撞前面的车辆,其产生的紧张感和视觉感应,可以使观众的情感得到某种特殊的渲泄。

横冲直撞。横冲直撞表现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飞车在高速行驶时任意飞驶而碰撞其它车的场面,由于这样的飞车碰撞具有某种反社会的特点,所以会受到某些年轻观众的叫好。

连环冲撞。连环冲撞是表现多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一辆接一辆地互相碰撞,从而产生具有戏剧感的、独特的、夸张的视觉冲击力。

(2)连续翻滚

高速飞驶的车辆,由于特殊的原因而产生的连续性的翻滚动作,主要展现冲击力和暴力。

3表现类型(Expressing shots)

通过飞车镜头或段落的使用,以表现某种情绪、感情或理想、思想、美学观念等。我们不妨以一部美国电影为例来进行说明。

1991年拍摄和公映的《末路狂花》,是一部具有批判精神的女权主义作品,影片讲述了在美国这个男权至上的社会中,两位普通妇女努力反抗奋争的故事。影片结尾时有一段震撼人心的飞车段落:两位坚强的女性开车一路狂飙企图摆脱警察的追击,突然汽车停止了,原来车的前面是一个悬崖。两人向前望去,不知如何办,犹豫之中,一架警察的直升飞機升起挡住她们的视线,接着是赶来的警察们各就各位,端抢、瞄准,接着,警察斯洛克姆站在队伍的前面,一个开阔的镜头:远处的汽车作为背景,近处是他,渺小的身影和广阔的画面形成对比。使得他显得孤独渺小。

之后是两位女主人公的镜头:她们的背后是那只如同墙壁一样的警察队伍,于是,两位女性相互吻别,毅然决然做出决定;路易斯足踏油门,汽车向前——向断崖——向天空飞去。

这部影片以这震撼人心的悲剧性飞车段落,有力的批判了当今社会中对女人的不公,同时歌颂了女性自我解放的精神,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对于女性的热爱,同情和颂扬。该作品获得1992年奥斯卡大奖和最佳编剧奖,也是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成名之作。

二、飞车镜头的创作过程与设计

一般来讲,飞车镜头的摄制主要是使用多机拍摄,并且在多方位多角度同时拍摄,然后在后期制作中,筛选合适的镜头进行剪辑处理,同时还可以使用电脑进行特技处理。

澳大利亚导演乔治·米勒拍摄的《黄泉路上无老少》中有一段飞车追击的镜头:1、一辆小卧车紧紧地追逐一辆大货车,2、小车企图超越大车,3、大车车下面快速行驶的小车,4-6、接连三个特写镜头表现小车司机加速,5-7、插入一个大车车下飞速的小车镜头,8-9、两个骑摩托车的歹徒;中了过来,企图伤害小车中的女司机,10-12、三个特写镜头表现女司机掏枪射击歹徒,13-16、其中一个歹徒中弹受伤,从摩托车上摔下。如果按照好莱坞大片的摄制方法,这一个飞车追击的段落需要花费大约50-60万美元,但是这位澳大利亚导演,采用双机拍摄和停机再拍的摄影方法和快速切换的剪辑手法,花费了不到一万美元就成功地创作出如此精彩的飞车场面。现在,他的这段飞车场面已经成为美国电影教学中的典范。

三、好莱坞飞车镜头的社会背景和后现代主义精神

美国往事观后感 篇4

我为什么要看这个片子呢?因为最近看多了周传基爷爷讲电影理论的视频教程,也想找一部经典的片子来分析分析。下面,我就分析一下本片的几处典型的镜头剪辑。

1.30年代“面条”所在的中国烟馆里烟灯(圆形)→“麦大”等三兄弟被警方击毙后现场的灯(圆形)。这里很符合周爷爷“圆接圆”的镜头组接理论。

2.胖子店里厕所墙上的洞里是老年面条的眼睛在看什么→少女狄波拉在跳舞→少年面条正在从那个洞里偷窥。

3.少年麦大等人目送面条进监狱→墓志铭“Your youngest and strongest will fall by the sword.”→老年面条正在看着以上这句话。

4.公墓房间的墙上挂着一把钥匙→这把钥匙正在开一个保险柜的锁。

5.老年面条提着刚取出的一箱钱忐忑不安地在街上走,突然一个飞盘向他扔来,他躲开后,一只手接住→青年麦大抢过刚出狱的青年面条手中的行李箱。

6.青年面条载着同伴把汽车开进河里→电视里(1968年)正在播出从河里打捞上来一辆被烧毁的汽车。

7.老年麦大跳进垃圾粉碎车自杀后,远去的血红色的2个车灯→逐渐靠近的2个白色的车灯,这辆车正载着狂欢的年轻人。

美国往事观后感800字 篇5

当麦克斯和面条在沙滩度假的时候,刊登着解除禁酒令的报纸传到了他们手中。沙基向麦克斯提出了建议,和工会领袖吉米合作,收购将被贱卖的卡车,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建立基金会。而面条拒绝与政客合作,麦克斯则用一条毒计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摆脱了面条,并且拿走所有的钱进入政界。

多年以后,麦克斯已经成为政界大佬,面条在悔恨中度过了30年。虽然最后麦克斯被逼自杀身亡,面条扳回一城,但是纵观一生,麦克斯是成功的。他出身底层,父亲被送进了疯人院(因此麦克斯最讨厌别人说他,you are crazy),与面条不同的是他所具有的野心。在面条拒绝沙基的建议的时候麦克斯就对他说,你不能永远都是街头小混混的思想。这是两人最本质的区别。面条崇尚传统的硬汉价值观,讨厌政客,信任朋友,忠于爱情,不为权势所动,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这都是一个正面的形象。麦克斯则为了权势不惜牺牲朋友,充满诡计与狡诈。

对于麦克斯与面条,其实我个人更倾向于麦克斯的价值观,就是对于金钱权势的个人追求比所谓的为了他人考虑更好,而诡计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个人追求金钱,这是社会的根基,也是人的其他品格的根基。第一,为自己而活是人最原始的需求,吃自己喜欢的美食,穿好看的衣服,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为了满足这些原始的欲望,必须拥有自己独立追求金钱的能力;第二,你无法代替其他人的思考和行动,因为每个人思想的差异,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达成一致,在想法一致的事情上合作,在产生分歧的`时候分道扬镳是最高效的相处模式。

信任从来就不是一个绝对正确的词。信任朋友,不代表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他或者完全的依赖,一切都要建立在个人追求金钱的基础上,否则就是病态的信任。面条对于麦克斯的信任可以说是这样一种病态。如果信任能够让自己获利(也就是能增加个人获得金钱的能力)或者双方都获利,那么这就是一种好的信任。

诡计和狡诈都带有不好的感情色彩,但是诡计和智谋只是人们的感情色彩不同而已,本质是没有区别的。在人类社会运行和博弈的过程中,需要这样的东西来解决一些运行过程中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斗争的规则发生了变化,一切以前习以为常的手段不再被认同,被称为诡计,而新的规则下又有新的手段不断出现,又能说谁比谁高明呢?

美国影片《一条狗的使命》观后感 篇6

以狗狗为主角的暖心治愈系电影《一条狗的使命》,上映首周票房过亿,打破同类影片首周票房纪录。影片评分达到近期电影的最高水。影片展示人与狗狗之间美好的情感,带有些许奇幻色彩,不失趣味又暖心治愈。《一条狗的使命》早已超越了爱狗人士喜爱这一范畴,也超越了一般的粉丝片。

以狗狗为银幕萌宠的电影,最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约30年前流行的日本电影《忠犬八公物语》。狗狗留给人的印象是忠诚,《忠犬八公物语》中的狗狗小八用一生的时间等着再也回不来的人,有人劝它别等了它也不听,这就是狗与人类之间的爱。好莱坞制作的《一条狗的使命》,以四世狗生的新奇设定,诠释了人和宠物之间的情感与陪伴,让爱狗人士对于生离死别这件令人感伤的事情,有了全新的理解与感悟。

“人类的十年,是狗狗的一生。”狗狗与人类年龄“十年一生”的换算让人唏嘘。影片中当主人陪伴着狗狗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那种绝望无助的眼神,让人心疼的细微情感变化,在银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影片并不回避人与狗狗间生离死别的痛苦,而是以一种新奇的设定,给予每一个养过宠物的人希望。狗狗只是改变了以前的面貌,会以一个全新的方式陪伴在主人身边,将彼此的爱延续。这样的全新设定,让《一条狗的使命》成为同类型电影中最独特的一部。作为一部宠物题材电影,影片不滥情不煽情,即使那些不愿意养狗的普通观众,也依然为之感动。

美国影片中蕴含的英语教学元素 篇7

目前, 世界各地正在席卷着美国大片的风暴, 美国影片以其极佳的观赏效果、高超的制作手段、新锐的文本冲击着中国国内的电影市场, 也受到热爱时尚的青年学生的喜爱与追捧。再加网络、微博、3D高清、手机版影片及多种多样的传播介质的存在, 使得观赏美国影片更加便捷、更加普遍、更加赏心悦目, 几乎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欣赏到冲击力极强的美国影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 这的确是件好事, 因为这种优质的传播内容的存在丰富了当下人们的精神生活, 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也提升了人们欣赏能力和认知水平, 所以, 对于这种影像时代的到来, 应当持欢迎认可的态度。

再者, 从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 美国影片的普及也是一件值得从事英语教学的人士关注的事情。记得九十年代美国影片并不普及的时代, 原版的美国影片成了英语教学的抢手货和教辅读物, 学生可以借助于美国影片中的对白学习地道的美语, 观赏地道的美国风情, 学习西方礼仪文化, 领略西方人的思维, 从中得到多种教学资源, 对英语教学来说实在是一件幸事。因此, 当前美国电影大潮再次来袭中国, 也引起了英语教育者对于美国影片中所蕴含的英语教学元素的深入探讨。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美国影片中所蕴含的英语教学元素进行分析。

一美国影片中蕴含的美国文化元素

正如《美国电影积极传播研究》的作者钟蕾所言:“虽然电影在美国被称为娱乐产业, 但电影带给人们的远非‘娱乐’二字的意义所能涵盖。从电影诞生之日至今, 电影始终反映、影响和改变着美国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1923年的《纽约时报》报道说:‘电影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反映。我们看到的, 就是我们自身:我们自身, 就是我们从电影中看到的。’因此美国电影, 是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这面镜子, 不只是普通的镜子。它是一只多棱镜、多维镜、多层镜、高远镜、显微镜。”美国电影自诞生时日起, 就一直是美国文化的积极载体, 其传播美国文化的速度之快, 空间之普及, 超过了任何报纸和书刊的速度。美国电影协会 (MPAA) 第一任主席威尔·海斯曾说过:“不论一个女孩儿是在印第安纳还是什么其他地方, 这个时装款式超不过三个月, 她就会知道, 因为她会在电影中看到。”当下, 好莱坞电影的强势上演, 可以将任何时尚信息顷刻之间带到世界各地, 也可以让任何消费产品在一天之内在全世界上风行。这种美国文化带给人们的既是生存的需要, 更是满足人们心理需要和对流行时尚的从众追求的需要。

美国影片中所表现的美国人的日常生活, 为观众提供了美国人交际礼仪的范例。如美国人的做客方式、社交场合的谈吐举止、服饰礼仪、美国人出游时的方式礼仪等, 都可以从电影镜头上表现出来。同时, 因为电影是穿越时空的, 特殊的电影手段可以把已经消失的生活重现, 也可以虚拟未来, 在观众面前展现过去的生活以及未来的世界。如《魂断蓝桥》、《城市之光》、《音乐之声》等许多怀旧的美国影片, 记录的就是美国各个时期的历史, 让观众通过影片去重温过去的日子;如《汤姆叔叔的小屋》等许多黑人影片记录的是美国西部开发的血腥与惨烈;如《回到未来》等美国科幻影片, 于电闪雷鸣之中表现的高科技到来时的壮丽场景, 这就是美国的未来。因此在美国影片里所蕴含的, 不仅仅是影星的穿着和发型等时尚元素, 更有着美国的历史、美国各个时期的社会现状和美国人对未来的追求、期待、担忧和憧憬。因此, 在观赏美国影片时, 也是一种吸收美国文化的机会。

二美国影片中的语言元素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它的区域性特征, 也就是存在着不同的地方方言和民俗化语汇现象, 也会有当地通行的民谣民谚、民间故事等, 这些语汇在正常的词典里是查不到的, 在正规的英语教科书的教学语词里, 也是很少提及到的。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 恰恰是这类语言丰富着语言的表达效果和修辞意义, 深化着语言的思想内容, 表现出极其鲜活的个性。而在电影这种以口语语言为主导的艺术样式里, 人物所使用的正是美国人中最流行最通用的口语词汇, 也是美国民众约定俗成的口语文化的具象形式。如经典美国老片《音乐之声》和《海蒂》中, 包含着大量的民歌歌词和谣谚, 这些词汇新鲜、有趣、生动、质感, 具有一般教课书语言所不具备的生活气质, 是英语学习者所需要的生活类词汇。所以当观赏美国影片时, 注意吸引美语中的俗语、俚语、谚语等语言信息, 就会积累出大量语言标本, 对深入学习英语, 使英语教学走出死的书本、更加生活化是极其有效的手段。

同时, 美国是一个组合起来的民族, 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国民众将自己的母语带入到美国语言之中, 使美语汲取了更多的营养因素, 成长为一种更加丰富而强大的、包容性更强的语种。这种语言上的兼容并蓄, 并不仅指词汇量的增加, 而且也有语流语速、语调、语言的抑扬顿挫的发音的方式方法等, 而美国影片恰恰直观地再现了这种美国语言的原生态, 使观众可以通过倾听来学习美语的语速语流表达, 在模仿中强大自己的英语实践能力。

正如中国语言正在经历的巨大变化一样, 高速发展的科技现状给美国人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表现新技术的语言也渐渐深入到美国生活的各个层面上, 给美国社会带来语言上的变革。一些现代词汇的加入使美语英语的词汇带上了时尚的元素, 所以, 在观赏一些表现当下美国人生活的影片时, 就是汲取现代语言词汇、了解英语动态的一种良好途径。特别在最近几年时, 美国电影有着更加前卫的表现手法和话题, 电影里人物的道白更加具有新锐和哲理化。观赏这类影片时, 往往会看到大量的英语新词汇, 直观地了解这些词汇的真实含意和产生的途径, 对英语教学大有裨益。

其次, 美国电影有很强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在这类影片里, 通常有大量的诗歌散文语言的出现。如同文学创作的通常惯例那样, 这种文学化的语言是不会按照语言语法的惯例去写作的, 因此会给英语不熟练的阅读者带来极大的障碍。如最近风行的美国影片《生命之树》就是一种全新电影表述形式, 在整个影片里并没有完整的叙事, 也没有完整的人物性格, 又时时地插入一些关于宇宙空间、卫星云图、火山迸发、生命孕育的镜头, 整部影片如同一部科教片那样布满了散文化的语言和零乱的细节, 故被人称之为“银幕上的诗行”, 有着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观赏性。又如美国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讲述了17岁少年派与一只老虎在海上漂流7个月的传奇, 整部影片里充满了哲学与宗教的思考, 人物的道白句句经典, 发人深思。但听懂这种文学性的英语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力和欣赏能力, 还要有一定的英语语言的积累。所以, 多接触些这类的语言, 才会熟悉英语里文学语言的表达习惯, 才能掌握英语的写作惯例, 进而对英语书面语言的提升是大有帮助的。

三学习美国人先进的思维模式

最近, 美国影片出现了一种另类风潮, 许多导演突破传统的文学构思习惯, 颠覆观众的观赏心理, 将影片处置成一种多元化思维倾向的演绎。如《21克》、《穆荷兰道》、《盗梦空间》、《特别响非常近》等就是这类悬疑影片的代表作。如美国影片《21克》, 作者运用凌乱的叙事线条, 将完整的时间叙述切分成随意交叉的片断, 来讲叙一个关于生命的延续的故事。于是, 感情、同情、复仇、报恩、追杀、怜悯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了一起, 《21克》提供的是一个开放式的主题, 没有固定的答案和故事情节, 这就是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的哲学。同样影片《穆赫兰道》所讲的也是一个离奇的故事, 女孩黛安怀着明星梦来到好莱坞, 却成为一个不如意的女演员, 靠着女演员卡米拉帮助才可以接拍一些小角色, 因而经历了生命里的种种离奇。那么简单常见的一个主题, 经过林奇的导演和精心剪辑, 使用倒叙、插叙等多种叙事线索, 影片就带上了诡异、神秘、悬疑、混乱的多种色彩。同时, 还融入了梦境、心理学、情感等流行的时尚元素, 在主流与非主流影片市场都找到了很好的切入口。所以观赏这种影片时, 不仅要看得懂影片的内容, 更要看得透导演在影片中所表现的那种奇巧的构思和颠覆性的文本。这种带有革命性质的多元化开放型的思维方向, 在考验着观赏者智慧的同时, 也向观众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文学艺术正走向反传统的多元化时代, 一切单向的思维模式和一元化的叙述文本, 最终将要遭到淘汰。而这种先进的思维模式才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 也是人类必定要经历的一场头脑风暴。因此, 在观看这类电影的时候, 应当把重点放在解析导演的构思风格上, 理清影片的思维方向和叙事纹理, 也就是弄清了导演的思维模式。而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学习西方人先进的思维, 掌握了这种思维方法, 才算真正学到了西方文化的精髓。

综上所述, 可见美国影片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美国文化信息, 而这些信息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 是一种良好的、趣味性极强的、非常容易记忆的学习途径。对于英语教学者来说, 应当对蕴含于美国影片中的英语教学元素进行深度挖掘, 将其看成是一种英语辅助教材, 使其与课堂上的英语教学更好地契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2]王恩铭.美国文化与社会[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杨蕾达.美国电影文化体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美国影片狮子王观后感600字 篇8

不料,辛巴陷入危险之中。木法沙为救它从山上被刀疤推下,被成群野牛踩死。辛巴眼睁睁看着父亲在自己面前死去。影片看到这里,不再是欢快的节奏,而是陷入伤感和深思之中。

人生旅途中,总有一个人伴我们成长,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成长的勇气,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正如辛巴父亲木法沙所说:在生命的循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纯粹和深沉的,它不只在言语上,更多的体现在行动上。就是这爱给了我们前进的勇气,让我们在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都明白要勇敢,要面对,总有人在背后默默保护你,支持你。

辛巴的童年也是快乐的,尽管有着伤痛,可它遇到了它人生中的好朋友彭彭和丁满,这两个小伙伴陪伴他成长,教它忘记了烦恼,让它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辛巴的一生可能就会一天一天单纯地生活着。可是娜娜(辛巴的青梅竹马)的到来,让它明白了爱和责任。它不能沉溺于目前的生活。它的王国需要它,它的妈妈需要它。它曾经答应过父亲,要守护自己的王国。辛巴最终打败了刀疤,小狮子一声嘶吼,已然成王。

上一篇:谚语歇后语下一篇:感谢信英语作文60词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