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国史有感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美国史有感

读美国史有感 篇1

美国的历史由那艘载着一百多名清教徒的“五月花号”被风暴吹到马萨诸塞海湾开始。这些清教徒具有无比坚定和高涨的宗教热忱,他们一登陆,就全都在海滩上跪了下来,感谢上帝将他们带领到这里。他们相信就像当年的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一样,他们背井离乡,到这毫无人烟的荒原是为了在全人类面前做榜样,建立体现人类理想社会和上帝荣光的“山巅之城”。他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能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受打扰地来建立一个体现了“真理”的理想社会。

这些清教徒登陆之后很快就以自愿订立契约的方式建立了法律、章程以建构社会。没有哪个民族、社会、国家像美国这样在其开端同时有这么多关于人类社会的形形色色的理想、主义、乌托邦或者改革方案在同一块土地上鼓吹、实行、实验:犹他州是摩门教徒的天堂,摩门教以严格的团体生活著称;北卡罗来纳是世界上一切逃亡者的避难所;南卡罗来纳是海盗的乐园;欧文、圣西门的共产主义信徒们也在北美大地上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共产主义的公社进行实验。

那些在马萨诸塞海湾登陆的英国清教徒,一开始就以自由自愿联合订立“契约”的方式构建了他们的社会,他们选举自己的领导人,规定他们的权限、任期、薪酬,议定纳税的额度,社区管理的规章,武装自卫抵御印地安人的方式等等。一句话,一切涉及到公众重大利益的事项都必须由全体成员大会来讨论,以多数的意见来决定。

当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庄严地说出:“美国的理想在于建立一个人民所拥有的,人民所治理的、人民所享用的国家(For people, by people ,to people)”时,他说的并不是一种飘渺的理想,而是说的是在美国土地上实实在在发生、发展的一种实情。

为什么美国两百多年会发展得那么好呢?总结一下,应该有三大原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指美国没有强大的邻国,不必保持强大的常备军,人民也不像欧洲的人民那样地去崇拜能打胜仗的军事领袖,没有一个支配了一切权力的强大的首都,充裕的土地造成了人民普遍的富裕这些原因。

2.民情,即人民“心理习惯方面的东西,包括人们拥有的各种见解和社会上流行的不同观点,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所遵循的全部思想。”(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当年建立了新英格兰的那些英国清教徒他们所拥有的信念、信仰、思想、生活习惯和态度,是决定了美国历史发展道路重要的原因,就像即使是一片深厚的沃土,只有落下的是红杉的种子,才能长出一片高耸入云的巨林,如果落下的是灌木的种子,也只能长出一片低矮的随风摇摆的灌木丛而已。

3.法律制度因素,一是指采取的联邦制,能使一个大国的强大性、安全性和小国的自主性、灵活性、多样性结合起来。二是指公民的乡镇自治制度使人民养成了自己治理自己的政治艺术和爱好自由的习惯。三是指司法制度的设置使统治权的很大一部分直接在人民手中。人民通过陪审团自己掌握司法的判决权,广泛有效的法律设施使人民普遍拥有法律观念,能有效地制止、平衡多数的暴政,将民主政治的弊害减到最少等等。

读美国史有感 篇2

《传播史》一书系著名新闻学学者,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白润生老先生所著。本书出版于2008年4月1日, 洋洋洒洒五十万字, 是向“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献著, 为“中央民族大学‘211’建设项目”立功, 给民族院校学子、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少数民族子弟指路, 令和谐教育添彩。

谈及和谐, 我们应该想到每个少数民族群体在社会生活中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模式, 而不同的文化模式就决定了对文化不同理解。我们高等新闻教育主要以汉族为教育对象, 忽略对其他少数民族教育对象的探寻。如果一个少数民族新闻学子或是工作者, 持有通过书本教材获取知识就能获得成功的信念, 他们将会采用各种方法去战胜由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障碍。另一方面, 如果他们坚持认为当前新闻教育制度仅仅是剥夺他们自己的文化特征, 消解他们的民族认同, 而不可能给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带来更多的机会, 他们就会消极地对待这种教育。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从起步至今才短短三十年时间, 我们不知道以往的新闻学教材对这部分特殊的学生群体是否合适, 也不知道会对深入到中国边陲工作的新闻从业者是否有宜。

而《传播史》的创作是民族作者集体劳动的结晶, 他们来自汉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等十多个民族, 行走于少数民族地区挖掘第一手史料。当我打开书前各章作者名单那一页悉心翻看时, 阅读情绪被它感染了, 每一节, 只要它与某个少数民族有紧密关系, 便有一名或几名本民族专业领域学者参与创作。书中第三章第四节“我国最早的维吾尔文报刊”即为白老先生和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著名维族学者阿斯买·尼牙孜合作所写, 详细论述了新疆地区第一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伊利白话报》创办始末, 另配有此报清晰图片, 可谓图文并茂。在书中其他章节, 亦可见到阿斯买·尼牙孜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学者身影。

一本新闻学教材好不好不只在于其创作团队, 最重要的是它对读者的新闻专业素养是否大有裨益。

《传播史》为读者建立良好阅读框架, 书分四编:“蹒跚学步” (远古—20世纪20年代) ;“峥嵘岁月” (20世纪—40年代末) ;“火红年代” (20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中叶) ;“满园春色” (20世纪70年代中叶—20世纪末) 。以第二编“峥嵘岁月”为例, 分为:“少数民族现代报刊萌芽与雏形”, 以新闻事业为属性将少数民族翻译出版业、少数民族文字期刊等分类;“少数民族传播初步发展阶段”, 又从区域上记述少数民族新闻史, 使读者可以清晰看到新疆现代报业、甘南地区藏文报业、海外所创办的藏文报刊……如此框架可见作者从少数民族主题出发, 令读者一看就明白了书中要讲什么, 之后再细看时便能品出味道, 留下较深的烙印。

本书最大闪亮之处在于对少数民族新闻历史事实细致解读。这本教材站在客观的基础上阐述历史, 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去剖析和解读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 使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理解。在书中第八章第一节, 详实可信的数字体现成绩、说明问题, 用横向和纵向的对比阐明优势、指出不足, 介绍各类报纸规模, 通过举例子、列数据等方式结合历史对照现实, 向我们展示了文革结束后新时期少数民族报业空前繁荣发展盛景。如此书写就让读者感到很踏实, 觉到有抓手。另外, 本书作者还将书本镜头对准少数民族新闻教育事业, 对于少数民族新闻教育自身历史和未来发展提供可借鉴史料。读者可以从中看到新疆地区新闻教育背靠当地宣传部, 吸收国内和国外先进新闻办学模式, 并安排学习者深入到各省的少数民族新闻单位实习参观, 将业务知识与民族地区工作实践紧密挂钩, 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在阅毕本书的同时, 虽对本书极为欣赏, 在我个人看来书中不足之处尚存。像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这种在历史上居于重要地位的事件, 从事件中对信息传播过程挖掘不够深刻, 只是对事件中存在文化信息交流一带而过。从另一面想来也未免有些惋惜, 这些事件离我们确实太遥远了, 资料可能在历史长河中只剩下只字片语。

读武帝史有感4 篇3

老太太快不行了,回想起了刘彻的点点滴滴,刘彻奔命去看奶奶,拉住老太太的手,不过已经无用,老太太西去.窦氏一去,刘彻完全走入了政治中心,开始了自己的大有为的征程.刘陵夜半奔走告诉刘安老太太驾崩了,老太太一去,刘安这边不知怎么办,但是还是想趁着老太太西去的契机蠢蠢欲动,但是他却不知道刘彻的能耐大小.王美人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谁都不见,就连皇后都不见,王美人现在是想大权独揽.王美人现在是骄横跋扈了,马上就要进驻东宫,想要威胁武帝任田酚为丞相.武帝东找西翻,想要找到当年王美人陷害刘荣的证据,武帝很赞赏老太太的睿智和对武帝母亲的分析.现在唯一能束缚武帝的,就是严助所说的:舆论.武帝与其母亲一顿你来我往,心机算计的狠,王美人马上就提到,让谁出任丞相,武帝马上意识到,老太太真是绝了,说到王美人会扶持王家的人,果不其然,王美人不由武帝分说,直接让其任田酚为丞相,王美人还让其任命一大堆王氏的成员为内阁,武帝不得不从命.几天后,各诸侯国王侯进京来向太皇太后致以哀悼.武帝哭的很伤心,但是王美人没有任何事情.武帝在朝上将黄老几个人拿下了,政治当年赵莞王臧之死一事.武帝决定无论是朝中什么人,都不能坏了规矩,否则就要拿下,负责拿下的人,就是御史大夫韩安国,武帝让田酚当了丞相,但是也给了他一个没好脸.田酚马上就去找了王美人,说武帝给了他难堪,田酚说没有人能猜透武帝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武帝在老太太刚刚去世时没有办法,还是得行使和亲政策,不过两国的最高统帅都知道,战争已经很近了.张骞在匈奴那里遭到了虐待.第三十二集

田酚草拟了一份各郡守的干部,武帝没有给予理睬.匈奴这边知道了送来的公主是个假公主,准备杀了假公主,作为祭祀.伊稚斜单于来到阏氏帐中,来意不明,准备对阏氏无礼.单于让于丹作为一名普通的军士去和汉朝对战.武帝还是在商议是否对匈奴用兵,王恢还是主战,但是田酚和韩安国还是反对,武帝战心已决,让所有大臣表态,是否要对匈奴作战以及十年之后是否要作战,武帝和众大臣商议之后,决定作战,布置汉军精锐加紧练习.但是,匈奴这边已经开始打击汉朝的代中郡了,于丹作为后继部队垫后,结果被汉军包围,结果被射于马下.代郡郡守发誓与郡中百姓共生死,匈奴人攻入城中之后,实行三光政策,人神共愤.汉朝这边决定一定要打了,武帝看到了死者手中的镯子,知道死者可能是他的外甥.第三十三集

匈奴一边为于丹举行葬礼.武帝决定对匈奴用兵,并再次颁布求贤令,以求得非常之人,武帝决定用董仲舒和公孙弘,在内政上进行了一系列额改革,试图找到长治久安之策.而淮南王刘安那边

还等着武帝打败仗,而后趁机夺取政权.边关检查了一个走私的人,牵涉到大兴令王恢.朝中另有一个人用夜明珠来贿赂田酚来谋取高官,这说的都是朝中的腐败之事.田酚马上这就来皇上求情谋取职位,而且还想多要一块地作为宫室扩建之用,皇上没有给其面子,鸟都没有给他一个.田酚将几匹宝马牵到宫中,告了王恢一状.不过皇上没有生气,反而放了走私马匹的人,不过单于利用此人想要夺取马邑之城.让其杀死马邑郡守,然后夺取马邑都城,但是这其实是武帝中的大臣给匈奴设下的一个圈套,武帝准备在马邑打个伏击战.从此以后,汉匈之战不断.李广与韩安国商议对付匈奴的政策.第三十四集

各方等待,准备开战.单于发现不对头,决定停下军队观察,他们发现了异处,知道有三十万大军,单于杀了奸商,单于部队撤离了被埋伏地点.韩安国决定

命令部队进行追击,但是匈奴已经不知去向了.田酚与中大臣正在非议进攻之事.匈奴这边也在商量汉朝设下马邑陷阱,是不是决定想要与匈奴开战,匈奴各大臣意见不一.商议如何进攻汉朝,中行悦的意见大家都同意,沿着长城边境不断骚扰汉朝人.匈奴在到处贩卖汉朝男人和女人.大行令王恢因为贻误战机,被武帝压入大牢.大臣们没有打败匈奴,武帝很是生气,责备众大臣,武帝与卫青谈论此次马邑之围的功过是非.王恢贿赂丞相田酚,希望田酚能保住王恢一命.田酚去向王美人求情,王美人让武帝不要治王恢的罪,武帝用天下来压住王美人,王美人也无法求情.此时,刘彻的各项对匈的准备都被一场特大的洪水给打乱了.王恢自知有错,自杀以谢武帝.第三十五集

黄河决口,匈奴犯边,但是很显然洪水猛于匈奴,武帝找窦樱询问原因,但是窦樱死活就是不说原因,武帝很是觉得纳闷,为什么决堤总是在黄河北岸,但是窦樱就是不说,窦樱还要告病回家,窦樱无奈,只能说出真相,原来黄河南岸都是皇亲国戚的地,这个就是武帝的母亲,王美人.这个决口可是不好堵,武帝很是生气,武帝让窦樱持皇帝节去泄洪,谁挡就当场斩首.田酚到王美人那里去告窦樱的状,王美人当场就说,让窦樱等着,她早晚都要收拾窦樱.王美人给武帝狠狠的训了一顿.窦樱这边却是战战兢兢,知道得罪了权贵.武帝要办大事,想要疏通淤泥,办好大事,武帝决定借力打力,处置这帮权贵之人.田酚田地被淹,田酚决定去报复窦樱,去跟窦樱要田地种,结果田酚去要地的人被窦樱的门客灌夫赶出府邸.田酚准备用政治豪强之由来政治灌夫.主父偃建议武帝把各个豪强迁移到武帝的阴宅茂陵去.田酚把灌夫的罪状罗列起来,报给皇上,想借皇上的手来处理灌夫.第三十六集

田酚准备处理灌夫,郭解把田地的契约给田酚,希望田酚能帮其一把.灌夫面见郭解,希望郭解能够帮助他一把,就自己一命.郭解给灌夫出招,灌夫来面见田酚,来威胁田酚,要把田酚谋反的事情给捅出去,田酚号害怕,也很生气。田酚去找刘陵,问是不是刘陵乱说的,才把消息透露了出去,原来这个消息是刘陵告诉的郭解,郭解告诉的灌夫。郭解和灌夫是生死兄弟,所以郭解才帮助了灌夫。主父偃等人告郭解的状,叙述郭解没有在搬迁之列,主父偃力主打击郭解,武帝决定坚决打击郭解。武帝目前王美人这边也替郭解求情,武帝知道事情不对。武帝与母亲的关系在老太太死后急转直下,很是不和。窦樱和灌夫来到丞相府为田酚的婚事贺喜,婚礼上田酚给各个大臣一一敬酒,但是就是没有给窦樱和灌夫敬酒,灌夫在哪里一直在发着牢骚,窦樱给别人敬酒,其他人也不理,灌夫很是不爽。灌夫给丞相敬酒,敬了三杯丞相也没理,灌夫就转而去给一个小官敬酒,但是遭到非礼,灌夫就在丞相的婚礼上大闹,程不识起来道歉,灌夫把程不识一顿臭骂。田酚处罚了灌夫,田酚准备把事情闹大,狠狠的教训一顿灌夫。灌夫在狱中被看了起来,任何人不得帮灌夫通风报信。武帝得知此事,觉得很是蹊跷,武帝觉得此事必是田酚与窦樱之间的事情,让韩焉去街上走走,看看人们是怎么议论此事的。

第三十七集

韩焉告诉武帝此事跟窦樱有关,灌夫是替窦樱出气。就在此时,王太后还想让武帝为田酚说话。武帝找来窦樱,请窦樱吃饭,窦樱向武帝求情。武帝来了出狠的,让众位大臣到东宫去议事,各位大臣没人敢说话,窦樱陈说事情原委,为灌夫求情。但是田酚拿出灌夫在颍川横行的事情来说事。窦樱把田酚收受地产的事情来说话给武帝看,并且拿出了真凭实据,武帝看了之后很有感触。丞

相田酚有反咬窦樱一口,说窦樱有篡夺皇权之事,武帝觉得很丢脸,问众大臣如何看待此事,御史大夫两面说好话,说两人都有错。韩安国事后提醒田酚在朝上说错了话,田酚后悔莫及。王太后又训斥武帝一顿,让武帝杀了灌夫,武帝左右为难,最后不得不办了灌夫,但是武帝没有打算办了窦樱,而王太后却让武帝下诏把窦樱也给抓起来,窦樱准备把先帝留给他的诏命拿出来就他一把。狱中张汤审问窦樱时,窦樱说出密诏一事,武帝让张汤查证此事,武帝感觉风雨欲来风满楼。窦樱夫人将其密诏直接送给了武帝姐姐,让其直接呈送给皇上,武帝拿到了密诏,自知事情难办了。皇上决定将此事瞒下来,但是此诏被王太后和丞相拿到,王太后知道此事,把诏书烧毁。

第三十八集

武帝招丞相田酚面见,责问丞相田酚,武帝看出田酚和王美人要和他对着干,他心中立下誓言,要自强不息。武帝让田酚小心点。不过密诏备份被皇太后烧了,皇帝的那份只能是当做假诏,所以窦樱伪造假诏,被判处腰斩和灭九族,武帝很不忍心,到狱中看望窦樱,心中很是懊恼。武帝告诉窦樱,他犯了个大错,不该此时拿出诏书,武帝也不能拿诏书去查他的母亲,但是就是时机不对,窦樱请求武帝救其一命,武帝却没有办法救,武帝被逼无奈,只能杀了窦樱,要不然就得杀了他的母亲。但是窦樱死而无憾,因为武帝是位明君。窦樱被斩死,窦樱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田酚吓出一身冷汗,因为他知道下一个就是他。武帝去到了王美人的房中,给了她最后通牒,大汉天子是刘彻,他不会停任何人的摆布。田酚自说,武帝再也不是个小孩了,他已经是个成熟的皇帝了,能干大事。内朝的事情到此也就没什么事了。武帝让卫青策划一个内政大局,让其为武帝负责,主张汉朝的军政方针,准备对匈奴作战。武帝决定深入敌境来打击匈奴。匈奴这边,正在收拾他们攻击汉朝的胜利品,单于这边与张骞洽谈武帝之事。此时张骞看到阏氏,泪流满面,张骞和阏氏一同决定劝单于取消强暴女俘的仪式。单于送给了张骞几个侍女,作为妻妾而用。汉朝这边接连发生火灾,武帝很是不爽,觉得是上天在暗示他的政策有所不对。皇上让主父偃去看看董仲舒在干吗,主父偃在董仲舒那里偷偷的拿了件文书。

第三十九集

董仲舒在文中职责武帝不是,武帝不爽,责罚董仲舒,准备将其关在狱中责罚两天。武帝还是很圣明的,觉得董仲舒虽是狂了点,但是说的还是有些道理,但是这些道理也轮不到你做臣子的说三道四的。武帝让张汤找个理由把他关起来,再把他给放了。刘陵来看田酚,田酚吓得不行,担心皇上下一个就会处理他。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很有办法。田酚细数天下永远都是皇上自己的,刘陵决定让郭解去杀掉皇上,刘陵又用自己的肉体来让郭解来办事,让其在没人面前失去理智。匈奴还在骚扰,武帝用兵之心不灭,但是武帝还是觉得必须先要消除内忧之后,再对外作战。武帝与卫青商量买马匹作战的事情,皇后差人让武帝出席其生日。阿娇不给其母亲面子,不想参加生日典礼,但是刘陵奸诈,给阿娇讲明了道理,阿娇听话了许多,刘陵为阿娇介绍了个人。郭解杀了个莫名其妙的人,假装杨凌候,出席了皇后的生日典礼,准备对武帝下手,阿娇看到皇上没去,转身就离开了,皇上这时候就在卫子夫那里,卫子夫聪明懂事,武帝很是喜欢。卫青得知杨凌候被杀,还有人冒充,马上派人去保护皇上,郭解此时正准备刺杀武帝。

第四十集

武帝在皇后的典礼喜欢上了一个姓李的歌女,应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

读《曹操发迹史》有感 篇4

曹操是高干子弟,早年少不经事,不好好学习,吃喝玩乐,干了不少荒唐事,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小子。后来,坏小子发迹为世所罕有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统一了北中国。对曹操的评价,历来有毁有誉。毛泽东多次褒扬曹操,为曹操“翻案”,认为曹操是“真男子”,还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后人对曹操津津乐道,一方面是因为曹操是个有故事的人,另一方面是想偷师曹操的政治手腕和阴阳谋略。

以往人们提起曹操,人们只是看到了曹操的阴险、狡猾的一面,却未看到他治国有方的另一面。曹操其实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经过多年的战乱,当时的农业生产遭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弊平原”的悲惨景象。于是,曹操积极推广“屯田”方针。“屯田”方针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就是召集百姓编成组来开荒种地,屯田农民直属国家管理,可以不服徭役,收获时只交给国家四至五成的粮食。“军屯”就是边防将士守边种地,收获的粮食全都上交给国家。曹操此举,使中原农业得以很快的恢复。

此外,曹操的知人善用也是很突出的一个优点。他打破了汉朝以来官位世袭的传统,宣布重用那些出身低贱却有专长的人。如张辽、徐晃等人虽然出身寒门,但有一技之长都被提拔成大将。所以当时自愿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日后夺取天下打下基础。

读美国史有感 篇5

王郑晶传

100200221

以前一直没有看像样的专著,只是将自己的知识结构局限在教材之中,拿起罗杰斯的《传播学史》这本书,才知道他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再到卡尔.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一直对传播学追根溯源。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传播学的贡献就在于它让传播学研究者发现了动物以及人类的非语言传播,即面部表情,神态,动作等等也是一种符号传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给传播学大师霍夫兰研究劝服学说的原动力,以及维纳的控制论和香农的信息论都受到了精神分析的启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有两个分支,一个是法兰克福学派,一个是研究所。批判学派主张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要看媒介是谁在控制,谁在操纵,它是从一种宏观的层面来分析的;而经验学派则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对待媒介的社会效果,看媒介对个体的影响。

将这本书看完大概花了我半个月的时间,它沿着历史的轨迹在回顾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并且对传播学的四位大师及它的集大成者施拉姆进行了介绍,以一种人物传记的形式在回忆他们对传播学做出的贡献。

第一部分:传播学的欧洲起源。没看到之前,你可以尽量猜欧洲有哪些人是传播学的先驱者,不用怀疑,全是大家都认识的,但你一定猜不到。这一部分的三章,分别介绍达尔文和进化论,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和资本论。是的,这三位欧洲的智者,直接影响了传播学的产生。

达尔文,作为一个生物学家研究了动物和人类的表情言语,创建了非语言传播理论领域。不仅如此,他的各种概念,诸如“进化”、“竞争”、“选择”等,被各种学科的思想家所引用。比如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库利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帕克的城市生态学。另外,他在唯物辩证方面直接影响了马克思。一个人在单一学科里的成就能影响世界范围里的各种学科,这样思想的爆炸真是令人惊叹。我现在觉得更喜欢达尔文了。

弗洛伊德,我得承认我不太喜欢他。他对性过于偏执了,也许他是对的,但我对人类的心理阴暗面不是太感兴趣。不过看起来,他的精神分析在方法论上对传播学具有更加明显的影响,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霍夫兰,还有法兰克福学派,帕洛阿尔托小组,他们对人际传播以及大众传播都或多或少地采用或受益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方法。当然我还是不喜欢他。

马克思。可以想象,罗杰斯虽然是一个学者,但还是一个美国人。不管他是否具有某种意识形态,他对马克思的评价和所给的篇幅完全不成比例。在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他对马克思的思想有高度的评价,对批判学派的影响,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对传播学整个理论框架的影响。但是他只是随便地介绍了一下马克思的生平,用一种淡漠的口吻说:这是一个终其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人。然后他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了批判学派,但也不是很强调他们的思想。

我并不想讨论意识形态的问题,排除这方面的争议,我觉得自己受益非浅。今年前些时候,在经历过政治学科的残酷折磨之后,我奇迹般地获得了宏观性的社会学视角。这种视角帮助我更好的理解这本《传播学史》。罗杰斯在我的知识结构中打通了许多屏障,让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这个世界是一体的。心理学影响经济学,统计学影响生物学,社会学家成为传播学的先驱者,哲学家最后成了创立传播学的奠基人。各种学科的名称其实只是为了方便研究而刻意设定的,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读美国史有感 篇6

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 钩沉出20世纪的美国“在自由竞争与追求平等的悖论中摆动”这一主题线索, 对“美国何以兴”这一历史问题给予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作者认为, 综观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美国的思想发展中可以看到侧重自由和侧重平等两条线, 这两条线同时构成美国的精神力量, 政治、政策和社会风潮、风气在二者之间不断调整, 取得暂时平衡, 使美国得以相对平稳地发展。正是存在这一提供了不同思潮、不同集团相互博弈、不断斗争、不断妥协和持续对话的平台, 美国社会才得以在拥有充分言论自由的保障下进行自下而上的社会批判, 从而推动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渐进改革, 不断地缓和社会矛盾, 消弭了社会革命的萌芽, 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平稳的内部环境。反观中国近现代史, 社会的整体思潮和心态日渐趋于激进, “保守”被赋予强烈的负面色彩, “保守”与“激进”之间根本无法找到对话的基盘。余英时教授指出, 今天中国的现状起于最激进的西方思想的革命实践, 但是革命破坏了近代一切旧有的和新兴的制度组织, 却带来一个最不理性的混乱。近代中国是一个“革命”的时代, “革命”不仅体现在近百年来被反复申论的政治话语中, 而且深深地渗入到黎民百姓的社会生活里。激进的革命之所以无法创造出一个新的社会正是因为它不能保守和继承文化传统中的合理成分, 近代思想的激进化与反传统结合, 则加速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对后来的历史走向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资中筠指出, 20世纪的美国在继承了欧洲文明的思想资源的基础上, 形成了带有“美国特色”的新思想, 这笔从历史遗留的巨大精神财富足以促成20世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渐进改良, 使美国的改良始终在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左右边界的框架内摆动, 避免了社会的剧烈震荡。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固然从源流到演进理路都各不相同, 但正所谓“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对今日处于改革破冰期的中国而言, 可资借鉴之处也不可谓不多。作者注意到美国历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影响巨大的“发展和平等”的问题, 并予以专门论述。作者认为, 综观20世纪的社会变迁, 归根结底有两大动力, 一是求发展, 一是求平等。前者导致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突飞猛进, 后者导致改良和革命, 这二者成为20世纪的两大追求, 同时也充满了悖论。杨奎松教授曾评论说:“本书是写给中国人看的, 对于正在经历社会转型之苦, 又眼见苏联东欧政治巨变的相当部分中国读者来说, 他们更关心的, 也许未必尽是‘求发展’的必要, 反倒是更愿意从作者描述的世界大势之中, 看出‘求平等’的未来前景。”可以看出, 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决不能仅仅只将目光聚焦到学术史区域的藩篱之内, 更应该注意到作者试图与中国当下的现实情境展开对话的目的。

“大国崛起”是近年来引起学术界与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冷眼向洋》的编者们早在上个世纪结束之前就将“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欧洲向何处去?”明确为自己的论题, 进而预测“今后中国的走向不可避免地要对世界局势发生重大的影响”, 体现了非常敏锐的学术眼光。作者并没有将视线局限在国别史的边界里, 而是立足于国际关系的角度, 对美国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动态的展示。因为“在今天各国相互依赖日深的世界上, 一个大国的兴衰的影响决不会限于其国土之内, 美国就更不必说。”王希教授也曾指出:“到了二十世纪之后, 崛起不再是一种独立的国家行为, 而是一种受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控制的国际权力集团的行为。”陈乐民教授在《冷眼向洋》的后记“‘全球化’与中国”中指出:“‘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 始终离不开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问题。中国汇入‘全球化’进程本身便存在一个两种文明的关系的问题。在文明的碰撞中吸收和接受西方文明, 已是百多年来中国的历史事实;不是接受和不接受的问题, 而是接收什么、吸收什么的问题。”而在亨廷顿看来, 对于美国而言, 在“冷战”结束以后, 美国既不能统治也无法逃避世界。不论是多边主义还是单边主义, 都不能很好地为美国的利益服务。似乎双方的选择路径在新的情境面前都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但正如王希教授所主张的那样, “中国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崛起之路, 中国的崛起必须给所有的而不是部分的中国人带来尊严、公正、平等、自由和幸福, 必须给世界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带来持久的公正和和平, 只有这样的崛起才算是中国人的崛起”。也正是在这样的高度上, “求发展”和“求平等”的矛盾才能协调, “对内立民主”和“对外行霸道”的裂缝才能弥合, 文明的冲突才能避免, 而这也正是《冷眼向洋》的作者们所期许的美好愿景。

作者在前言中坦承:“本书是‘冷眼向洋’看世界, 没有专门讨论中国问题, 也许可以以‘近乡情更怯’来描述我们的心情。但是作为中国人, 实际上在讨论外国时自然心中时刻装着中国”。应该说, 资中筠笔下的20世纪美国史, 不愧为一部既深入美国历史语境、又能体现中国文化本位意识的佳作, 体现了中国学者独特的眼光和视角, 丰富了中国美国史研究的“中国特色”, 也将作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观察西方的代表性论述进入学术史的殿堂。

参考文献

[1].资中筠主编:《冷眼向洋 (上) :百年风云启示录》,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年, 第29—30页。

[2].许纪霖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 (上卷) ,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6年第二版, 第411—440页。

[3].同1, 第9页。

[4].同1第263—267页。

[5].同1第3—4页。

[6].杨奎松:《平等与人权的悖论——读<冷眼向洋>一书想到的》, “杨奎松个人网站”。

[7].同1, 第25页。

[8].王希:《不可简化的崛起故事》, 《读书》2007年第6期, 第25页。

[9].同1, 第379页。

[1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年, 第361页。

[11].王希:《不可简化的崛起故事》, 《读书》2007年第6期, 第26页。

美国作文:读《美国房东》有感 篇7

《美国房东》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来到美国波士顿城,在一个美国人家中居住。虽然男女主人收入都很高,可生活却十分简朴。作者通过三个生活中的事例,让人感受到了美国房东勤俭朴素的品格。

读完这篇短文,我深有感触。我们现代人当中,有几个能做到像美国房东那样的?我有时也会不注意,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更别提那些富豪了。大家刚学完第七单元的课文,体会到了侵略者的罪恶。但也许很多人都没有想过,那些侵略者为什么偏偏入侵我们中国呢?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中国当时的弱小!大多数富翁丝毫不为他人着想,只顾着自己花钱,过着奢侈的生活。当那些英勇的战士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时,他们却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根本没有为抗战,为社会,为祖国出一份力!如果人人都能像那两位美国房东一样,中国或许早就成为世界大国了!日本也是一个经济大国,可他们哪一个人是想那些富翁一样大手大脚花钱的?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前不久,一个官员被爆料称腕上带着10万多元的名表。10万呐!足足可以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建一座校舍了!我想,这或许就是中国虽然是个人口大国,可经济上仍比不过其他国家的原因了。实际上,社会上这种人数不胜数,我希望我们能反省一下自己,向那两位美国房东学习,学习他们勤俭朴素的品格,让中国走向富强。

读《美国哈佛大学校训》有感 篇8

哈弗大学的校训是: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淌的哈喇子,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我从哈弗大学的校训中读出了勤奋、惜时、行动、毅力、成就,没有惊天的志向,有的是实实在在地东西,很务实。这样的校训语言通俗易懂,使人容易理解,因此更容易被人接受。我作为一名教师可以做到事情是把他们告诉学生,并且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在我们的学校见到的校训常常是高度凝练,让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很难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们的观念确实需要做出改变了。比如,有的学校提出“笃学”,学生都不知道怎样读这个词,更不要说这个词的意思了,它又能怎样指导学生呢?我们还是多给学生一些通俗的语言吧。我是一名教师不能决定校训,但是可以借鉴哈弗大学的校训,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给学生提供容易理解的语言。

读美国史有感 篇9

金融危机仍会蔓延

尽管”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已经实现了国有化,美林被美国银行成功收入囊中,雷曼已经寿终正寝,AIG获得了美国政府850亿美元的贷款援助,但华尔街金融危机却并不会因此划上句号。

华盛顿互惠银行成为次贷危机的又一牺牲品。这一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今年前两个季度已经亏损了108亿美元。尽管,美联储积极为它寻找私营买主和外部市场注资,但仍避免不了华盛顿互惠银行遭遇雷曼式劫难。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次贷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破坏性已经传导到了货币市场。在美国,货币市场多用于短期资金融通,通常是收益稳定、风险很低的投资工具。购买这类市场的基金,也被认为是储蓄的一种很好替代方式。但是,目前极度动荡的美国金融形势已经让投资者信心产生动摇,在他们纷纷将各类资产变现的同时,基金公司面临着赎回甚至不得不清盘的压力。根据监测机构iMoney Net的数据显示,仅在9月17日前的一周时间,美国货币基金市场上投资者就抽回1690亿美元的资金,导致货币基金市场总市值急剧萎缩5%,而且这种情况对于规模在3.4万亿美元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行业闻所未闻。

对冲基金可能是货币市场中最容易出问题的领域。在美国,许多对冲基金是靠借贷资金(即运用杠杆)来扩大收益的,但由于各家银行都面临着资产减记的压力而惜贷,导致目前很多对冲基金的资金来源被封死,从而令其利润受到挤压。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转向对冲基金的投资者数量在减少,而且不断有人在撤资。这些不详之兆都会导致未来数月有更多的对冲基金倒闭。

随着风险资产的被抛售,投资者前所未有地涌入美国国债以求自保,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和收益率的扬升。目前公司债券和美国国债之间的收益率之差已经升至多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垃圾债券的收益率比美国国债高出9个百分点以上。货币市场是短期融资的重要资金来源,而在债券收益率走高的前提下,短期融资市场必然受到遏制甚至陷入停顿,而这种情况又会迫使银行减少同业短期资金拆借的额度,从而令银行不断减少的资本金进一步枯竭。

信用违约掉期(针对与公司债和按揭证券相关的资产违约提供的保险)是未来可能发生风险的高危地带。目前信用违约掉期覆盖的债务规模超过62万亿美元,而且信用违约掉期的最大卖主就是AIG,其为超过4460亿美元的信用资产提供了信用违约掉期。但随着金融机构特别是AIG恶化的财务数据公之于众,投资者不仅担心交易对方能否履行合约,更担忧AIG对违约交易是否具有提供保险服务能力。果如此,目前发行在外的大量信用违约掉期合约将成为一张废纸,金融机构资金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我们还须指出,在参与次贷产品及其金融衍生品的主体阵营中,除了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外,还有许多非金融类组织。在这些企业供给大量抵押贷款的前提下,借款方大都运用杠杆手段进行投资,比率甚至达到其资本基础的20倍或者30倍,而一旦这些杠杆式资金发生周转性危机,其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冲击也将成倍放大。

史上最大救援之举

对于金融危机的严峻现状和未来走向,美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警觉和重视。正如布什日前在白宫玫瑰花园的讲话中所指,“美国经济正面临空前的挑战,而我们也在用前所未有的行动来应对。”

金融重建计划可以看成是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对金融市场力度最大的干预措施。按照这一计划,美国财政部将成立一专门机构,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收购金融机构手中巨大的按揭不良资产,而且政府将持有这些按揭至期满,平均年期为7年,等到市场恢复需求后再把它们售出。据悉,这项收购计划将动用财政部至少7000亿甚至上万亿美元的资金。受此影响,原来准备出资50亿美元从“两房”手中购买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的资金额度将提高至100亿美元。

对于货币市场的“输血式”救助也为美国历史所罕见。日前,美国财政部宣布动用500亿美元的外汇稳定基金为美国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持有资产提供担保,与此同时,美联储表示扩大紧急贷款计划,资助商业银行从货币市场基金购入资产票据,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不仅如此,美联储已经批准两项向金融市场注资的法规,包括银行控股公司和州际银行将享有美联储在某一法律的临时有限豁免权。

鉴于股票市场的不稳定状况,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了严禁卖空交易的禁令。卖空是股市上的一种投机行为,指的是投资人从券商手里借入看跌的股票并抢先卖出,等股价降低时再买回股票还给券商,利用差价来谋利。目前,799种金融类股票被禁止卖空,时间为一个月。SEC宣称,如果需要,将延长禁令的时限,甚至不排除扩大禁令的实施范围。

致力于运用国内政策工具进行空前救市的同时,美国政府对外与主要经济体寻求联合的态度也可谓空前。日前,美联储宣布,将授权全球几大央行的美元掉期协议规模提高1800亿美元。外国央行可以通过美元掉期协议这一安排,从Fed获得美元资金。受此影响,欧洲央行目前与Fed的美元掉期协议规模将从550亿美元提高到1100亿美元,瑞士央行的美元掉期协议规模将从120亿美元提高到270亿美元。另外,Fed还首次与日本央行、英国央行和加拿大央行实行货币掉期协议,规模分别为600亿美元、4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上述掉期协议均将于明年1月30日到期。

美国政府目前之所以对金融市场竭尽全力,除了对金融时局的清醒认识外,当然吸收了前车之鉴。当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发生时,Fed本应放松货币政策但却顽固收紧了钱袋子,这一经典错误延长了美国经济的衰退时段。无独有偶,当1990年代日本陷入陷入危机泥沼时,美国敦促日本采取果断措施处理其问题银行,但日本没有接受建议,结果危机持续数年之久。以史为鉴可知兴颓。今天的美联储主席贝南克显然不想重蹈Fed在大萧条时期的覆辙,而美国财长鲍尔森同样也不想重复日本在1990年代犯下的错误。

在利弊得失之间

美国政府一个又一个的政策“大手笔”无疑缓解了金融市场的危局,并有可能引导情势向乐观的方向发展,不过,由于政策力度很大或者可能出现偏差,其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甚至负面效应也值得认真度量。

“政府干预”是否超越边界和“金融寡头”的出现是市场所垢病的重要话题。当美国财政部接管“两房”时,“有形之手”完全伸进了商业房贷市场;当美联储拨出巨资为贝尔斯登纾困时,政府之手已经伸进投资银行,当政府决定接管AIG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行政力量开始深入渗透保险业,而如今政府大规模收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结果,更表现为行政权力向商业领域的大幅延伸。许多专家认为,美国大萧条之后生成的金融“自由化时代”已经或即将被“政府干预时代”所替代。不仅如此,在美国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下,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美国银行收购了美林证券,这种兼并将缔造新的金融寡头,政府日后可能更容易被大型企业“绑架”,为将来的金融稳定埋下隐患。

财政赤子的巨量攀升是一系列拯救行动后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在过去的一年中,美国政府对受次贷重创的美国金融巨头的援助已达到6000亿,而仅仅一个“金融重建计划”所需要的资金就等于美国一年的军费开支。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在经济持续疲弱,政府开支显著增加的情况下,美国财政赤字在9月底本预算年度结束时将达到4070亿美元,而在10月1日开始的新财政年度中,财政赤字将刷新纪录,达到4820亿美元。为此,美国已将国债最高法定限额从现有的10.6万亿美元提高到11.3万亿美元。

对于投入巨资收购金融机构不良资所能产生的“杠杆效应”也值得怀疑。按照收购程序,金融机构将对持有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资产各自提出报价,政府从中选择最低报价进行收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收购价格过低,意味着银行不得不以较大折扣出售不良资产,并在其资产负债表上记入巨额损失,这可能导致银行本已脆弱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而如果政府以较高价格收购银行不良资产,则未来在出售这些资产时可能出现巨额亏损,这意味着广大纳税人将为这场金融大救援埋单。

当然,和任何私营公司一样,美国政府向金融机构慷慨注资不可能不求回报。以向AIG提供贷款支持为例,美联储提供的贷款利率不仅比伦敦银行同业拆息高出8.5个百分点,而且作为贷款的回报,联储还取得了AIG80%的股份。众所周知,AIG旗下的人寿、家庭财产和汽车等保险项目一向被视为优质而稳健的业务,而通过注资来解决其在投资领域蒙受的损失,美国政府不仅可以收取一笔可观的利息收入,还可以等AIG起死回生后出售手中股份获得惊人的红利。

读美国史有感 篇10

株董路小学 杨庆

《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的作者郭声健老师是湖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授,博导,出版社总编辑。2007年9月,郭老师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初到美国的他,顾不上观光旅游,而是用考察和写作填满了自己的时间。除了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访学活动,他还到纽约的六所中小学考察了解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况。他结合美国的社会和整个教育体系的背景,观照国内的状况,不断发现、思考、对比、总结,在短短八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40多万字的著作《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这本书的出版有一个特别的意义,那就是书稿的全部稿费都将捐献给四川5〃12地震灾区,用于灾区的学校重建。郭老师说,要以此书表达自己对音乐教育这样的看法:‚音乐是一种力量,它本身就体现出对人生命的关爱,音乐教育是一种人道教育、爱的教育。‛

读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如果说仅看代序《音乐托起孩子的生命》就使我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对灾区孩子们的赤诚之心的话,那么进入正文阅读后,则感受到一名中年知识分子肩负着对中国音乐教育的满怀热情和沉甸甸的使命感,为我们音乐教育同行了解美国高校及基础音乐教育开启了一扇窗——窗外的风景是如此的绚丽多彩!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美国的基础音乐教育、音乐教师教育、社会音乐生活及纽约艺术教育现状四个方面阐述了郭老师对美国音乐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随书刊出了‚美国音乐教育刊物概览及启示‛和‚最近5年美国音乐教育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标题总汇‛作为附录,更加增添了此书的学术分量。开篇,郭老师用‚处境并不乐观‛‚窘迫地位令人意外‛来形容美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分析了令美国音乐教育陷入不利处境的重要原因——《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同时也介绍了纽约政府及美国音乐教育者采取的相应对策,如‚全美音乐教育协会‘百年宣言’‛、‚专业音乐学院的支教行动‛等。此外,郭老师对美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况的翔实记录让我们如亲临其境,对于美国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的做法以及他们成功的课堂管理艺术与我国的音乐教育作了分析、比较与思考。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美国音乐教师的生存状态:一张把五个工作日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的课程表直观且充分地显示出美国音乐教师的辛苦程度,因为这些中小学老师除了完成繁忙的教学工作和课外辅导,还有很多人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可见在美国当一名音乐教师的职业压力有多大!

在书的第二部分中,郭老师对‚紧贴教学实践‛的美国音乐教师教育赞赏有加。文中先简要介绍‚以出了杜威、孟禄等教育名家为荣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接着又逐一介绍了该学院四位一专多能的TC(Teachers college)教授及他们所担任的课程,从音乐教育研究生课程设臵与培养到详细描述他们‚学以致用的课堂教学‛,从本科课程结构与培养目标到聆听教师、学生音乐会的亲身感受,令我不得不叹服:郭老师真像一个既高清晰、又有学术视角的专业摄像机,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音乐教师教育状况做了如此翔实而又细致的记录!

第三部分描述的是美国社会音乐生活,从地铁音乐到街道音乐、从酒吧咖啡屋里的音乐到旁观商场琴行、教堂甚至联合国总部里的音乐,从 ‚卡耐基音乐大厅里听歌剧‛到‚在百老汇大街过把瘾‛,从‚大学校园里的音乐‛到‚时代广场的追星族‛,从‚纽约华人艺术培训市场‛到‚赌城里的艺术生活‛,郭老师足迹随着他广阔的音乐教育视野而显得行色匆匆,而对于美国纽约社会音乐生活的寻觅追踪和观察思考,相信他本人是感触颇深也是收获很大的。

第四部分介绍了纽约艺术教育现状。文中主要介绍了纽约市政府、市教育局在2007年正式启动的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教育振兴工程——‚艺术至关重要‛计划,以此应对联邦政府实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造成的削弱甚至取消艺术课程的紧迫现状。该计划包括执行一套衡量艺术教学质量、学校提供艺术教学的条件以及学生对艺术课程参与情况的统一标准,对艺术教育落后学校提供教育支持和资源等等。文中提供了纽约市教育局有史以来第一份‚学校艺术报告‛这一宝贵资料,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报告中对于艺术现状的数据分析因为专业而显得很有说服力,尤其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帮助(assist)‛和‚服务(service)更显示出纽约市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及良好的服务意识。

读完此书,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次美国音乐教育之旅。本人感触颇深,自然启示也有很多,尤其是在有关美国社会音乐教育的某些方式亦值得借鉴:美国的社会音乐生活有其西方文化做背景,不可能被我们简单模仿或移植,但亦有值得借鉴之处。如纽约爱乐乐团为3——6岁孩子奉献的主题为‚感受音乐‛的幼儿音乐会,每场分三个环节:先是孩子们与演奏家们在大厅玩音乐游戏进行亲密接触半小时,接着是在家长的陪同下在音乐厅听音乐家演奏半小时,最后让孩子亲身体验器乐演奏一小时……书中还附有主办者致家长的一封信,告诉家长音乐会可以让孩子感受到音乐的途径、强度、满足及音乐的关系……郭老师对这种方式感慨万千,他认为中国的琴童如果也有这样的机会来接触和感受音乐,也会比国家拨专款举办‚高雅音乐进校园‛更有成效也更有意义,我亦有同感。

文中还不乏一些作者对美国音乐教育问题的独到见解,对此,郭老师总结出这么几点:

一、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处境更艰难但应对措施很得力。

二、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更辛苦但很敬业也很享受。

三、美国中小学音乐课程设臵更多样但技能课程很突出。

四、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更丰富但流行音乐很受宠。

五、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形式更自由但教学设计很粗糙

郭声健老师在此书中追溯历史、鉴知当今,使我们对美国各级各类音乐教育做了一次初步了解,同时他又进行了中西音乐教育的比较与反思,使我们对我国目前音乐教育的问题及优势有了初步的认识。书中语言通俗易懂,文风朴实无华,记述深入细腻,善做自我批评,展示出一名音乐教育学者广阔的人文视野、良好的职业素养、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对他人、对自己较为客观的评价与定位。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提高测试卷下一篇:建设劳务工程施工内部承包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