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风险转移问题研究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交易活动日趋频繁,充满风险。在各种交换行为中,买卖是最重要的一种。但是在国际贸易中,随着贸易量的增加,风险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大,在这种频繁涉及双方当事人根本利益的活动中,公平合理将风险分配给双方当事人,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于风险转移问题着手研究,具有实践性的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国际贸易风险转移问题研究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风险转移问题研究论文 篇1:

试析国际贸易中的风险转移制度

摘 要 国际贸易中的风险转移问题直接关系到买卖双方合同利益的实现对买卖双方都十分重要。在研究风险转移制度时必须关注三个核心问题:其一,风险转移的前提条件;其二,风险转移的时间;其三,风险转移的后果。

关键词 国际贸易 货物买卖 风险转移

现代国际贸易的货物交付过程比较复杂,往往涉及跨国的运输,货物在途时间一般较长,因此发生风险事故的可能性更大,比如盗窃、火灾、沉船以及不属于正常损耗的腐烂变质等,而这些致使货物遭受毁损、灭失的风险应如何划分,应由谁来承担,切实关系到买卖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是买卖双方当事人极为关注的问题。

一、风险转移概述

国际货物买卖中的风险仅指“货物可能遭受的各种意外损失,如盗窃、火灾、沉船、破碎、渗漏、扣押以及不属于正常损耗的腐烂变质等 ”,而不包括违约风险。风险应当具有以下特征:其一,风险的不确定性。是否发生,发生的时间以及后果都是不确定的,风险仅是一种可能性。其二,风险的发生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风险是由意外事件导致的,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如果可归责于某一方当事人,则应受其他制度调整 。其三,风险问题仅仅涉及双方当事人间对货物损失的分配。风险转移问题直接关系到买卖双方合同利益的实现 ,对买卖双方都十分重要。

二、我国合同法中的风险转移制度

我国《合同法》对风险转移的规定参考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相关规定,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交付主义。合同法第142条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卖方承担,交付之后由买方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可以看出,我国立法采取的是“交付主义”;其二,路货买卖。合同法第144条规定:“卖方出售运输途中的标的物,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毁损灭失的风险自合同生效起由买方承担。”这与公约的规定是一致的。

三、完善我国风险转移制度的立法建议

(一)明确相关法律概念。

《合同法》第142条规定是合同法中初次使用“风险”这一法律术语,但并未对“风险”作出准确定义。笔者认为应将风险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法律规定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这一概念。

(二)明确风险转移规则适用的前提条件。

根据传统理论, 标的物分为种类物和特定物两类。所谓种类物特定化就是把处于可交货状态的货物无条件地划归于合同项下的行为。划归于合同项下的方式为:或在货物上加标记、或另行排放、或装船、或以其它方式列明,且卖方得向买方发出货物已划归于合同项下的通知 。标的物特定化具有稳定买卖关系和保障买方所有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免卖方一物数卖的多重买卖现象,《公约》第67条(2)款就强调了货物特定化对风险转移的影响。笔者建议,《合同法》对于风险转移的前提条件应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立法,以货物的特定化作为风险转移的前提条件,即非特定物在清楚地划归于合同项下以前,风险不转移至买方承担。

(三)明确风险转移规则的调整范围。

风险转移规则具体调整着哪些方面, 特别是买卖合同在有效、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况下, 是否均发生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承担问题?这是适用风险转移规则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但《合同法》对此问题却并未做出详细的规定。《公约》也并未对该问题作出规定。而有的学者认為,标的物的风险承担是在买卖合同订立后债权债务清结前发生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 标的物的风险承担在合同生效后才能发生 。笔者个人倾向于后一观点,买卖合同只有在有效的前提下,标的物因不可归责于买卖双方当事人的事由而造成毁损、灭失时,才能适用风险承担的原则。

(四)完善违约对风险转移影响的规定。

首先,关于卖方违约对风险转移的影响。《合同法》仅规定了卖方根本违约对风险转移的影响。《合同法》第148条的规定与第94条关于根本违约的规定有些不符,数量不足,迟延交付等可能构成根本违约的情形没有被考虑进去,显然是不够全面具体的,笔者建议可以将“质量不符合要求”改为“与合同的约定不符”。这样才能包括所有根本违约的情形,以维持买卖双方利益的平衡。

其次,关于买方违约对风险转移的影响。《合同法》第143条,第146条的规定可以有效防止买方故意拖延时间而产生对卖方不利的情况,对于平衡双方利益是合理的。但这两条忽略了风险转移的前提条件,将导致卖方有机可乘,将自己已经损毁的货物谎称是合同标的物而进行欺诈,这对买方是十分不利的。另外,如果卖方已采取补救措施,如将货物转卖他人,则显然不应再由买方承担风险,《合同法》应对买方违约情况下由其承担风险的期限做出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1]张玉卿,《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释义》,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页。

[2]余延满,《货物所有权的移转与风险负担的比较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至276页。

[3]孙礼海,《合同法实用释解》,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页

[4]侯淑波,《国际贸易法》,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版。

[5]江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6]钟建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法律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凌琼,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法学院国际法专业2008级研究生

作者:凌 琼

国际贸易风险转移问题研究论文 篇2:

浅析销售货物合同公约中的风险转移

摘 要: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交易活动日趋频繁,充满风险。在各种交换行为中,买卖是最重要的一种。但是在国际贸易中,随着贸易量的增加,风险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大,在这种频繁涉及双方当事人根本利益的活动中,公平合理将风险分配给双方当事人,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于风险转移问题着手研究,具有实践性的意义。

关键词:风险定义; 转移条件;制度建议

国际货物买卖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国际贸易形式,而风险的转移是国际货物买卖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它是买卖双方承担损失责任的关键,关系着当事人切身利益。因此,对国际货物买卖的各种损失的风险在各方当事人之间进行适当分配,以保障货物买卖公平、安全、有序地进行,成为各国立法及国际条约的共同任务。

一.公约中风险的定义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风险无处不在,它的本意是一种可能遭受的损失。在罗马法中,风险被认为可能遭受到的损失或者在债务人在给付不能的情况下可能承担的风险责任。可以概括为风险的含义是指承担分险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必须承担货物损坏或灭失的责任,而不得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对此承担责任。

二.风险转移的条件

货物交付,通常是指卖方将货物的占有和实际控制权移给买方。在货交承运人时,卖方将货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就履行了交付货物的义务。承运人领受货物视同买方之代理行为,风险也随之转移给买方。

(一)货物的特定化条件

卖方交付货物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将货物特定化。即把货物处于可交货状态的货物无条件的划拨给合同项下的行为。虽然货物的特定化是货物所有权转移的前提,但在货物转移的问题上具有意义。同一卖方把交付给不同买方的货物存放于一起发生货物部分毁损或灭失,而这些不同的买方都是逾期未受领的货物,这种情况涉及到不同买方风险责任承担的划分问题。应当认为,货物特定化也应是风险转移的前提条件。

(二)关于单证交付的问题

卖方交付货物,没有按照约定交付有关单证或资料,货物的风险是否发生转移,要看单证或资料的性质而定。对于资料,不构成买方实际占有控制货物的障碍,不是风险转移的条件。即使卖方没有交付资料,不影响货物风险在卖方交付货物时的转移。

对于单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买方实际占有、控制货物的所不必需的单证,如空运单、保险单等;另一类是买方实际占有、控制货物所必需的单证,如提单;对于前者,与卖方交付货物所附的资料一样,不是货物风险转移的前提条件,因为是否随货物交付不影响买方实际占有、控制货物。对于后者,应该认为是货物风险转移的前提条件。如果卖方交付货物给承运人而未交付提单给买方,仍对货物保留形式意义上的占有权、控制权。因为,提单是货物运输的证明,更是货物所有权的凭证。

三.我国买卖合同风险转移制度的建议

买卖合同中的风险转移制度是各个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虽然各国的立法规定不同,但无疑买卖合同的风险转移制度被各国重视。我国《合同法》对这一制度作了详细的规定,结合了我国的司法实践,借鉴其他国家及国际公约的立法经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仍然有需要完善之处,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出发,完善我国的风险转移建议如下:

(一)对于风险基本问题的完善

1.我国《合同法》规定了交付主义原则,标的物交付前风险由买受人承担。将风险的定义明确,指买卖合同订立后,由于不可归责于任何一方当事人引起的标的物可能遭受的意外损失。意外指地震、海啸等自然事件,也包含盗窃、火灾、沉船,渗漏等突发事件。

2.对风险前提条件的完善。英美法系普遍将货物的特定化作为风险转移的前提条件,但是我国《合同法》未明确规定,应该注明在货物的包装上或者运输单据上,这样更有利于与国际法律一致,从而不会因与国际贸易规定的不同而产生争议。

3.对风险发生事由的完善。我国《合同法》仅仅规定了不可抗力作为风险发生的事由,但是此处应该进一步完善,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货物的自然特性及当事人无法预见的第三人过错等都应当被列入风险发生的事由。

(二)对于在途货物风险负担规则的完善

在国际贸易中,仅以合同成立作为风险承担的标准是不足的。因为在国际贸易中,特别是涉及海运的贸易,买方此时也无力照管货物,只能凭单据来判断货物的情况。因此对于在途货物买卖合同,货物风险自买卖合同成立时转移,当事人另有约定除外;在货物已经投保的情况下,货物带的风险 自卖方将货物交付承运人时起至买方;如果卖方在订立合同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货物已经遗失或者损坏,而他又不将这一事实告知买方,则这种遗失或者损坏应由卖方负责,完善了在途货物买卖合同风险转移制度,增强了可操作性。

(三)对于买受人未收取货物的风险主义规则的完善

在国际贸易中,保险是重要的条款,一般的国际货物买卖都会有对于保险的约定。当发生保险事故后,出卖人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赔付,赔付不足则由违约人的买受人承担损失。如果对买受人承担风险的范围没有限制,那么买受人可能承担全部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这样不利于实现《合同法》中规定的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因此根据相关学者的观点概括为它并不意味着出卖人在货损发生后可以同时向买受人及保险公司主张双份的赔偿,在《合同法》中予以完善。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对于联合国销售合同中的缔约国要注意风险转移的相关规定,它是我们有效进行国际贸易过程的必要途径,保证买卖双方顺利发成交易,因此,我们对风险的问题加以重视,使我们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作者简介:张琦,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国际贸易学专业;姚雅静,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

作者:张琦?姚雅静

国际贸易风险转移问题研究论文 篇3:

浅析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风险转移

【内容摘要】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货物贸易往来日渐频繁,随之而来的贸易摩擦与纠纷也层出不穷。而在国际货物买卖过程中,风险转移的划分直接涉及到买卖双方对于风险损失的承担。因此,国际货物贸易的风险转移问题一直是国际货物买卖双方的关注重点。文章旨在通过对国际货物买卖中的风险转移问题进行研究,简要分析风险转移的相关理论,以期对我国合同法中的风险转移问题提出建议,保证我方当事人在国际货物买卖中的合法权益,并保障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关 键 词】国际货物买卖;风险转移;交付

作 者 简 介:张燚梅(1988-),女,河南洛阳人,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在读。

Analysis of Risk Transfer of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Key words】International goods trading;Risk transfer;Delivery

国际货物买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是一种最原始、最传统的形式,也是在国际社会中最主要的贸易形式之一,在国际商品买卖交易中,买卖双方当事人为了交付和接收货物,商品可能要跨越数个国家,使用空运、陆运、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货物、商品的风险由哪一方当事人承担,成为买卖双方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厘清货物的风险转移问题对交易双方意义重大。

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风险转移概论

风险,指的是致使货物毁损、灭失的意外事由。风险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风险具有阶段性。国际商品货物买卖贸易中的风险发生主要发生于合同成立以后,履行完毕以前。在此期间的风险转移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国际商品货物交易中,在风险发生以后,是由买卖双方中的哪一方来承担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直接关系到买卖双方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我们所探讨的风险发生的时间是具有局限性的,是发生在特定一个阶段的,只有在合同订立后且履行完毕前这个时间段内,交易所涉商品货物的所有权或者占有才会处于不确定的情况下,分析这个时间段内的风险问题才具有实践价值,才能给买卖双方提供理论指导。

(二)风险具有或然性。在国际货物贸易中,风险是否发生,于何时何地发生,以怎样的情形发生,都是不确定的,买卖双方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并不能也不可能预测到该笔交易是否会发生风险,发生何种风险。假如买卖双方能够预测到该笔交易过程中会发生哪些不利于交易履约行为或者事件,并能够事先采取预防措施,那便不能把该行为或者事件称之为货物风险。正是因为如此,买卖双方才尤为关心风险何时转移的问题。

(三)风险具有意外性。国际货物买卖交易中,风险的发生并不是由买卖双方任何一方的故意或者过失行为造成的,对于买卖双方而言,风险的发生完全是不可预见的,是由不能归责于合同双方的客观原因导致的,主要有意外事件、不可抗力、合同以外的第三人原因或者货物本身的特殊性质,具体如海啸、地震、火灾、战争、政治原因等。

(四)风险具有损害性。在国际货物贸易中,货物的毁损、灭失会给合同双方造成经济利益上的损失,同时,由于合同标的物的不复存在,也会给合同的继续履行带来不利影响,买卖双方将可能不能獲得该笔交易的预期可得利益。若无风险发生,卖方本可以通过该笔交易获得合同价款,赚取出售商品、货物的差价、利润;买方则可以得到所涉商品、货物,取得所有权,为自己所用或者转卖他人。但是,由于风险的发生,货物发生了毁损、灭失,虽然风险承受方可根据保险等获得相应的保险价金,以弥补因发生风险而造成的货物损失。但是,买卖双方却因为交易中风险的发生,货物的毁损、灭失,不复存在,而难以实现自身订立买卖合同的目的。

二、关于国际商品货物买卖交易的合同的风险转移时间的三种理论

国际商品货物交易中的风险转移,实际上是指发生风险后由买卖双方中的哪一方承担发生该风险的后果,也就是对风险造成的损失由谁来做最后的承担者的。在国际商品买卖交易中,货物的风险最早是由卖方承担着的,在某个时候,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于某个特定的地点,商品的风险改由买方承担,这就是风险转移。风险转移与买卖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因此,确定商品的风险转移的时间点,对买卖双方都极其重要。纵观各国立法情况,关于国际商品买卖交易中的风险转移的时间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

(一)风险于合同成立时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买卖双方没有特别约定或者例外的情况下,风险于买卖合同成立时由卖方承受转移到买方。这一理论最早可追溯至罗马法时期,“自买卖契约缔结之时起,买得物的风险以及可能产生的盈利均由买主承担或由他享有”。瑞士、荷兰、西班牙也采用这一理论。《瑞士债法典》中规定,合同标的物的收益与风险在买卖合同成立时转移给买方承担,除非买卖双方另有约定或者存在特殊、例外的情况①。由于货物风险于合同成立时已经转嫁给买方,有利于督促买方积极接收货物,促进交易的履行;但是,买方也因此承受了更多的交易风险,因为在合同成立之时商品基本仍旧处于卖方的实际控制之下,倘若卖方怠于行使妥善保管货物的义务,而此时商品的毁损、灭失风险后果却由买方承担,则会出现买卖双方权利义务分配不均等的情况,使买方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地位,有违民商交易的公平原则,因此随着贸易发展的日渐成熟,这一理论已基本不为各国所使用。

(二)风险于货物所有权转移时转移理论。该理论亦是起源于罗马法,罗马时期便流行这样一句法律谚语“天灾归所有人负担”,意指货物风险应当由所有人承受。法國、意大利、英国等也都采纳该理论。《法国民法典》规定,从货物约定的交付之日起,即使并未实际交付,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买方承担,除非因卖方原因延迟交付②。无独有偶,《英国货物买卖法》也有类似规定,即除非买卖双方另有约定,货物风险随所有权转移而转移③。所有权人作为货物的最终受益人,由所有权人承受货物风险符合权利义务相一致的民法原则,对买卖双方来说也更加公平。但是,在现实的国际买卖交易中,由于货物所有权转移的时间和地点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在国际路货买卖合同情形下,由于交易所涉商品在合同订立之时处于运输的状态下,因此,买卖双方很难确定货物所有权转移的地点,也就难以确定货物风险的转移;再者,在当今社会,随着国际货物贸易形式的多样化,该理论已经难以满足买卖双方的需求。

(三)风险于货物交付时转移理论。该理论把所有权转移的时间与风险转移分离开来,以货物的交付时间为准来确定风险转移的时间。该理论最早被德国所采纳,《德国民法典》规定,货物自交付之日起,意外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买方承受④。美国、奥地利、《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及我国合同法也都适用这一理论。

交付主义理论更有利于对货物本身的保护,买卖双方通过对商品的交付,完成了对货物占有的转移,由货物的占有人承担货物风险,更能督促其尽到勤勉义务,妥善保管货物,以尽可能减少风险的发生,进而促进交易的完成。而且,即使通过交付,买方并未获得对货物的直接占有,比如在货交承运人及路货买卖情形下,他亦可通过督促承运人有效预防风险来保障自己对货物所享有的权利。因此,该理论更具公平性,也更易被买卖双方所接受,也为当今国际货物贸易中普遍适用。

三、是否涉及货交承运人的风险转移

(一)涉及货交承运人的风险转移

在国际商品贸易往来中,买卖双方普遍适用《公约》及《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来确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其中,《公约》第67条及《通则2010》中的以下术语主要规定了涉及到货交承运人的风险转移。FCA[Free Carrier],该术语下,货交承运人即意味着商品的风险转移,若交货点是卖方所在地,则当货物已装载于买方所提供的运输工具时商品的风险转移至买方;若交货点为其他约定地,则当装载于卖方的运输工具上的货物已达到卸货条件,且处于承运人或买方指定的其他人的处置之下时的任何其他情况下风险转移到买方。CPT[Carriage Paid To]、CIP[Carriage&Insurance Paid To],该两则术语下,货交第一承运人即风险转移。FAS[Free Alongside Ship],该术语下,卖方必须在买方所指定的装运港,在买方所指定的装货地点(如果有指定的装货地点),将商品交至买方指定的船边(例如码头上或驳船上)即完成货物风险的转移。FOB[Free On Board],该术语下,卖方按照合同约定将货物运到买方所指定的船只上即完成商品风险的转移。CFR[Cost&Freight]、CIF[Cost,Insurance&Freight],该两则术语下,卖方将货物装至船舶之上后即完成风险的转移。在FAS、FOB、CFR、CIF术语下,交货地均是指装运港而非目的港。

(二)不涉及货交承运人的风险转移

EXW[Ex-works]是指卖方在其所在地或其他指定的地点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时,即完成交货,与此同时商品也完成风险的转移。DAP[Delivered At Place]是指卖方在将尚处于运输工具上的货物交予买方时即完成交货和风险转移。DAT[Delivered At Terminal]、DDP[Delivered Duty Paid]是指卖方在目的地将货物卸货后交给买方即完成交货和风险转移。《公约》第69条亦有类似规定。

四、路货买卖情形下的风险转移

在国际商品交易中,如果在买卖双方签订合同时,合同所涉商品正在运输途中,根据《公约》第68条规定,从合同签订之时起,商品风险就移转给买方承担。当然,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从货物交付给签发载有运输合同单据的承运人时起,风险就由买方承担,在该情形下,货物风险的转移其实是早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日的,这对于买方来说更为不利。但是,如果卖方在订立合同之时存在欺诈等恶意,即如果卖方在订立合同时已经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合同所涉商品已经毁损、灭失,而他又故意隐瞒该情形,而不将这一事实告诉买方,则这时货物的风险并不发生转移,而由卖方承受,这主要是出于保护买方利益的目的,因为本身路货买卖就使卖方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若法律不制定约束卖方行为的规则,就会使交易显失公平,不利于对国际货物交易的保护。

五、买卖一方违约时的风险转移

(一)卖方违约时的风险转移

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卖方的主要义务是交付货物和转移货物所有权,其与货物风险转移有关的违约的主要形式有卖方交付的货物不符合合同约定、迟延交货或拒绝交货。在卖方迟延交货和拒绝交货这两种情况下,风险仍以交付为基准进行转移。比如,在卖方迟延交货的情況下,买方若此时受领货物已经不能取得预期可得利益,则买方可以拒收货物,此时,由于交付并未完成,风险仍有卖方承担;若买方接收卖方迟延交付的货物,则货物风险于交付时转移给买方,但是这并不影响买方根据双方合同的约定追究卖方迟延交货的违约责任。在卖方拒绝交货的情况下,由于买卖双方并未有交付行为,则货物风险仍有卖方承担而与买方无关。在卖方交付的货物与约定不符的情况下,买方有权拒收货物,此时,由于交付并未实际完成,则货物的风险仍由卖方承担。

(二)买方违约时的风险转移

在国际货物买卖交易中,买方的主要义务是受领货物和支付合同约定的价金,其与风险转移有关的违约的主要形式有延迟受领或拒绝受领。《通则2010》中各个术语项下都规定了买方的通知义务,若买方未履行该义务,则买方将承担从约定的交货之日或交货期限届满之日起货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若买方未履行其他义务,比如办理货物的许可证、批准、安全通关及其他手续,致使卖方不能按照约定交付货物,则货物风险亦从约定的交货之日或交货期限届满之日起转移给买方承受。因此,在买方迟延受领和拒绝受领的情况下,货物风险亦从约定的交货之日或交货期限届满之日起转移给买方,这也更有利于督促买方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

六、结论

我国合同法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买卖双方另有约定,货物风险在交付前由卖方承担,在交付后由买方承担。这与《公约》的规定相一致,这样的规定有利于我国更快地接轨国际货物贸易,使我国合同当事人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并灵活运用《公约》和《贸易通则2010》的相关规定来维护自己的合同利益,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选择对己方更加有利的国际贸易术语规则,尽可能减轻风险转移问题带给我国当事人的不利影响,促进我国国际货物贸易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瑞士债法典》第185条第一款中规定,“除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特殊情况外,合同成立时合同标的物之收益与风险转移至买方”.

②《法国民法典》中,第1138条明确规定:“在物件约定的交付之日,即使未实际交付,债权人也将被视为所有人,并承担从约定的交付之日起物件可能遭受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但若未交付的原因是交付人的延迟交付,则物件灭失或损坏的风险则继续由交付人承担”.

③《英国货物买卖法》第20条第1款规定:“除另有约定者外,卖方应负责承担货物的风险直至将产权转移给买方时为止。但产权一经移转给买方,则不论货物是否已经交付,其风险均由买方承担.”

④《德国民法典》第446条第1款规定:“自出卖的货物交付之时起,意外灭失和意外毁损的风险即转移与买受人.自交付时起,物的收益归属于买受人,物的负担也由其承担.”

参考文献:

[1]陈安.国际经济法学(第七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黄风译.罗马法教科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张燚梅

上一篇:小学作风建设年实施方案下一篇:高考百日誓师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