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就业岗位分析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际贸易就业岗位分析(推荐8篇)

国际贸易就业岗位分析 篇1

姓名:张美琦 专业:商务153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根据概念,我们知道国贸不只是单纯的贸易,它是针对国际,针对全世界的贸易。所以,在选择就业时,要想进入国贸行业,首先要有相关证书才能推荐相关工作岗位。下面是关于国贸可就业的岗位: 1.单证员。在对外贸易结算业务中,买卖双方凭借在进出口业务中应用的单据、证书来处理货物的交付、运输、保险、商检、结汇等工作的人员。主要工作是审证、制单、审单、交单与归档等一系列业务工作。如果想要在外贸公司工作,不是拥有表面证书就可以进入外贸公司的,因为它的工作量大、涉及的贸易面广、时间性强,贸易要求高,一定要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要熟练掌握贸易实务的流程。2.跟单员。在进出口贸易中,在贸易合同的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货物加工、装运、保险、单证、报检、报关、结汇等部分或全部环节进行跟踪和监控,协助贸易合同的外贸从业人员。从事跟单员工作必须熟练把握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以及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流程;熟练国内外有关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的标准; 掌握外贸商品学的各种知识;熟练把握国内轻工、五金、纺织等大类商品生产流程和主要生产商;了解海运、陆运、空运以及仓储的物流基础知识;了解报检、报关,结汇内容;把握工厂生产流程,以及对外贸易企业基本工作程序。这些内容全部都是要熟练和掌握的,不仅仅是了解,还要会操作。3.报关员。报关员必须依法取得报关从业资格证,并在海关注册登记,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业务的人员。如果要从事报关员这一行业,一定要严谨、诚实、遵法,它只能受雇于一个依法向海关注册登记的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或者报关企业,并代表该企业向海关办理报关业务。报关员每两年要进行海关总署的考核,考核过关者才可以继续从事报关业务,所以,对于报关员岗位,一定要非常热爱,而且必须涉及对外贸易工作。

4.外销员。是外贸企业中的业务员,主要负责公司产品进出口业务工作。包括从接受询盘、报价,订单确认、制单、报关、商检,到运输、保险、外汇议付及外展等工作。外销员难于单证员,它是对公司整个产品进出口业务的综合服务。如果想要从事外贸工作,可以直接考取外销员资格证,因为它是单证、跟单的综合体。

5.报检员。只有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规定的资格考试,在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注册,办理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人员在可以选择报检员的工作。报检人员主要在外贸企业或者海关总署工作。

6.国际货代员。货代员主要接受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委托,为企业进行国际货物运输及组织、实施和协调公路、铁路、海路等运输过程,办理有关货物的报关、交接、仓储、检验、包装、运转、租船、订舱等综合业务工作。货代人员其实不只是这么简单的工作,他们要求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外语水平;具备丰富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 ;熟悉物流法律法规及《国际商法》具有货运代理业务基础知识;有良好的贸易道德和自律意识;具有国内货运、国际货运、国际多式联运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能力。

7.英语翻译员。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从事英语口译、笔译的从业人员。主要负责公司或企业对外英语口译、笔译工作,负责对外往来信件、邮件的翻译和英文内涵的传达。

国际贸易就业岗位分析 篇2

(一) 劳动就业弹性的文献回顾

蔡昉、都阳和高文书 (2004) 认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主要依靠民营企业、非正规经济以及逐渐发展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来实现就业增长 (蔡昉, 2004) 。中央于1998年开始施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虽然推动了经济增长, 但是由于投资领域大多为吸纳就业能力较低的公共事业、农林水利等基建行业, 所以并没有显著地推动就业;同时, 大型国有企业较民营企业更易得到贷款, 对于这些国有企业而言, 资本价格相对较低, 使得其在创造产值的过程中倾向于用资本替代劳动, 因而产值的增长未能使就业随之相应地增长。【1】方明月、聂辉华、江艇和谭松涛 (2010) 的关于中国工业企业就业弹性的文献, 运用动态面板方法分别估计了外资、民营、集体及国有企业的就业弹性。其研究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 港澳台和外资企业的就业弹性最高, 私营和集体企业居中, 国有和其他企业最低;从长期来看, 港澳台、外资和私营企业的就业弹性与国有和集体企业相比依然较高, 因此, 为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政府应当支持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 从政策上鼓励对民营企业的投资。【2】此外, 简新华和余江 (2007) 在增加了冗员因素之后对我国就业弹性进行了重新估计, 研究结果显示, 如果考虑到公有制企业的冗员状况,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就业人数大于实际就业机会, 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能力被高估, 而20世纪90年代末的国有企业改革使大量隐性就业的员工“下岗”失业, 因而该时期新增就业人数低于实际创造的就业机会, 就业弹性被低估。从冗员的角度考虑, “1995年之后中国GDP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并没有下降”。【3】

(二) 企业生产函数的文献回顾

国内外对生产函数的估计文献众多, 其中最关键的技术环节为对资本存量的估计。张军 (2003) 从“基年 (1952年) 资本存量的确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确定、对当年投资的取舍、对折旧的处理方法和关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五个方面详细讨论了测算我国资本存量可能存在的问题, 并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资本存量进行价格调整, 估计了我国各省1958年的资本存量。【4】郭玉清 (2006) 运用永续盘存法系统分析了中国总量生产函数, 对总量生产函数进行技术修正后, 得出人均资本存量与人均产出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中国经济并没有达到资本饱和, 因此政府在鼓励居民消费、拉动内需的同时也应当合理引导民间投资的增加, 实现经济稳定内生增长”;郭玉清 (2006) 还认为, 1980—2005年中国总量函数的最佳拟合形式是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 这对本文的总量生产函数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的依据。【5】范九利、白暴力、潘泉 (2004) 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分析我国1981年至2001年基础设施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 结果表明, “包含基础设施要素的总量生产函数规模报酬显著递增”。【6】曹吉云 (2007) 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索罗余值法相结合, 对我国企业生产函数进行实证估计, 得出我国总量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的结论, 并分析了技术进步对我国生产函数的影响。【7】马赞甫、刘妍珺 (2010) 认为, 用常用的参数或非参数方法估计技术状况的方法存在种种缺陷, 因而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估计生产函数的方法, 并以柯布—道格拉斯为例具体描述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步骤与优越性。【8】

二、劳动就业弹性的测算

(一) 就业弹性模型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化改革时间较短, 单一的时间序列数据估计就业弹性准确性较差;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体的就业岗位数统计工作从1999年起步, 无法满足时间序列数据样本充分性的要求, 所以运用传统的时间序列模型无法准确估计出分部门的就业弹性。因此本文运用面板模型综合我国31个省 (除港澳台) 的实际GDP增长率和单位就业人数变化率的数据对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弹性进行估计, 以增加样本数量和模型估计的准确性。本文选取标准的就业弹性估计方程构造省际面板模型, 分别运用各省总体就业岗位变化率、国有企业以及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岗位变化率和非公有制经济就业岗位变化率和该省实际GDP增长率进行拟合, 方程如下:

其中, (1) dlocal GDP:经GDP平减指数调整后的省GDP增长率; (2) dt L:在岗职工平均人数年变化率; (3) dp L:公有制企业在岗职工平均人数年变化率; (4) dpr L:非公有制企业在岗职工平均人数年变化率; (5) i=1, …, 31;t=2000, …, 2010。

方程 (1) 、 (2) 、 (3) 分别用来估计岗位人数相对于省实际GDP增长率的弹性, 代表每1%的省实际GDP变化率能够引起的就业岗位变化的百分比。方程 (1) 用来描述各省内全部就业岗位对各省实际GDP的弹性, 方程 (2) 用来描述各省内国有企业与集体所有制企业岗位数对各省实际GDP的弹性, 方程 (3) 用来描述各省非公有制企业岗位数对各省实际GDP的弹性, 系数β1、β1’、β1’’分别代表这三种弹性的大小。然而, 不同省份的人口、地理区位、自然禀赋等有着很大差异, 就业岗位的变化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受各省间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各省份之间的差异不是随机的, 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各面板的截距项也不是随机的, 各面板间的效应固定, 表示在模型中就是β0、β0’、β0’’三个常数项, 分别代表了不同省份除GDP以外的因素对就业岗位的影响。

(二) 两部门就业弹性的比较与分析

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方程 (1) 、 (2) 、 (3) 分别进行估计, 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回归的结果, 全部岗位数量对GDP的弹性约为0.28, 并且在99%的置信区间内显著, 意味着GDP每提升一个百分点, 全部岗位数量提高0.28个百分点。这也就是说, 随着经济的增长, 就业也相应地增长。在99%的置信区间内, 公有制企业岗位数量对GDP的弹性约为0.21, 即GDP每提升一个百分点, 公有制企业岗位数量提高约0.21个百分点, 意味着GDP增长对公有制企业岗位数量的促进作用不及对全部企业的促进作用大。考虑到公有制企业往往集中在能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大型资本密集行业, 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 而其他企业多集中在服务业等劳动力密集行业, 对劳动力需求高, 因此公有制企业对就业拉动的效果不及非公有制企业是合理的, 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对促进就业的效果较差。最后, 非公有制企业的岗位数量对GDP的弹性约为0.015, 大大低于公有制企业, 但是这一弹性系数的显著性很差, t值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 因此非公有制企业的岗位创造和GDP的关系并不显著。笔者认为,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和政策及制度因素相关性更高。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企改制和市场经济制度建设逐步进行, 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 在经济制度改革过程中, 公有制企业释放出大量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 资源重新在市场力量的主导下进行配置, 非公有制企业岗位数量在这十年间有了爆炸式的增长, 并且在东西部省份分布不均, 造成了GDP对非公有制企业岗位数量的解释能力低下。

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我国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岗位创造能力, 本文将对两部门生产函数分别进行估计。

资料来源: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DB/OL].http://www.wind.com.cn/product/Wind.Data Feed.html.2012-3-29.

三、企业生产函数的估计

(一) 样本数据的说明

借鉴张军 (2003) 所测算出的我国分省资本存量数据, 【9】以2000年为基期年份, 运用GDP平减指数作为资本产品的通货膨胀指数, 将资本价格转换为当期价格, 假设新增资本为每年固定资本完成额减折旧 (本文假设我国资本存量年折旧率为8%) , 得出我国各省从2000年至2010年的资本存量值。假设2000年公有制企业占有80%的资本存量, 考虑到我国上个世纪末的国有企业改革, 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始于本世纪初, 这一假设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分省的公有制企业总产出为各省国有及集体企业销售额加当期产成品库存,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 在产品的数据并不包括在内, 可能对产值存在一定的低估, 本文只是做一个生产函数的估算以体现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对就业的影响, 因此一定的低估是可以接受的;各省非公有制企业的产值用本省的GDP减去公有制企业的产出得出。

(二) 两部门生产函数的估计

运用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计我国公有制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函数:

(4) 式中, Y为总产出, 用GDP或者工业产值的实际值代表;L为总劳动力人数, 用就业人数代表;K为资本存量;A是技术因素。本文重点研究劳动力和资本的替代关系, 且选取的面板截面较大, 时间序列较短, 忽略这10年间的技术进步, 根据 (4) 式的模型构造改进的面板数据生产函数模型:

运用面板数据对 (5) 式进行估计, 得出产出对劳动力和资本弹性的估计值。为了验证估计值的可靠性, 本文将测算估计系数对折旧系数的敏感性。

1. 生产函数的估计。

分别用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数据估计各自的生产函数, 结果如表2。根据表2, 在99%置信区间下, 公有制企业生产函数的劳动力弹性系数约为0.47, 资本存量的弹性系数约为0.59, 生产函数的修正R方为0.766, 解释了约76.6%的产值变动, 由于只考虑了劳动力和资本两个因素对生产函数的影响, 解释力度较低是合理的;非公有制企业生产函数的劳动力弹性系数约为0.12, 而资本存量弹性系数约为0.87, 与公有制企业生产函数类似, 没有考虑其他因素的非公有制企业生产函数修正R方约为0.738, 解释了约73.8%的产值波动。这表明, 非公有制企业资本要素投入对产出的影响明显大于劳动力投入对产出的影响, 而公有制企业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差别不大。

资料来源: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DB/OL].http://www.wind.com.cn/product/Wind.Data Feed.html.2012-3-29.

2. 敏感性测算。

在生产函数的估计中, 本文选取的年资本折旧率为8%。折旧率的估计影响到资本存量的大小, 进而影响劳动力弹性和资本弹性估计的准确性。由于各个行业资产特点不同, 只能大致估计年折旧率。为了考察不同折旧率对生产函数的估计造成的影响, 本文对折旧率进行敏感性分析, 分别估计折旧率为5%、8%、10%、15%时生产函数的系数估计值。表3为对折旧率敏感分析的拟合结果, 是在不同资本折旧率下的劳动力对产出的弹性系数估计值和资本存量对产出的单行系数估计值。伴随折旧率从5%提高至15%, 劳动力弹性系数逐渐减小, 而资本弹性系数逐渐增大, 各系数都在99%的置信区间下显著。折旧率变化10个百分点, 各估计系数变化在正负0.03左右, 且并没有对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性质以及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之间对劳动力、资本要素的关系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由此可以得出, 本文的结论对折旧率的选择并不敏感, 因此本文将继续以折旧率为8%对生产函数进行深入分析。

(三) 两部门规模报酬的比较和分析

从规模报酬看, 公有制企业的规模报酬为1.06, 而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报酬为0.99 (由表2的数据计算得出) , 因此公有制企业为规模报酬递增企业, 而非公有制企业为规模报酬递减企业。为了进一步检验上述规模报酬的准确性, 本文运用Wald检验对规模报酬进行检验。

资料来源: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DB/OL].http://www.wind.com.cn/product/Wind.Data Feed.html.2012-3-29.

资料来源: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DB/OL].http://www.wind.com.cn/product/Wind.Data Feed.html.2012-3-29.

由表4可得, 根据Wald检验我们可以在99%置信度下拒绝公有制企业的规模报酬为1, 但不能拒绝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报酬为1, 只能接受原假设。结合生产函数估计的回归结果得出, 公有制企业的规模报酬为递增, 而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报酬不变。两部门企业的生产函数都在1附近, 是符合常理的, 因为如果规模报酬显著大于1, 则企业只需要等比例大幅增加各要素的投入, 就能获得超额的规模收益, 即任何规模的扩大都是有益的;而如果规模报酬显著的小于1, 则企业只要等比例大量减少生产要素的投入即可以获得少量的产出下降, 从而节约了要素的成本, 增加了利润, 那么任何规模的缩小都是有益的。规模报酬在1附近说明模型构造较为合理, 系数是显著且可信的。模型中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规模报酬更高的原因, 可能是公有制企业往往集中在垄断行业, 凭借其垄断地位拥有定价权, 通过追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就能够获得更大的产出, 而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处于完全竞争行业, 受市场供求影响, 无法撼动市场价格, 因此规模报酬不变的结果更为合理。

(四) 两部门劳动和资本边际生产率比较与分析

根据生产函数可以推导出, 两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和资本边际生产率为:

(6) 式与 (7) 式中, 表示劳动边际生产率, 表示资本边际生产率。本文用2010年两部门的资本存量和岗位数量对边际生产率进行计算, 结果见表5。

如表5所示, 2010年我国各省公有制企业平均资本边际产出约为0.15亿元, 经济意义为资本存量增加1亿, 公有制企业产出增加0.15亿元, 远小于非公有制企业平均资本边际产出0.44亿元, 即非公有制企业资本存量每增加1亿元, 非公有制企业产出增加0.44亿元, 而且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资本边际产出过低的现象在全国都很普遍, 并没有因为各省的地域分布或经济增长不一致而有任何改变 (见图1) 。根据图1显示, 不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长三角城市圈、西部落后省份, 以及广东沿海地区, 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资本边际产出都大大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资本边际产出, 说明这一现象并不受其他经济因素的干扰。根据边际递减规律, 边际产出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而减少。由于资本边际生产率是企业运用资本的机会成本, 因此, 过低的资本边际生产率说明, 公有制企业由于得到贷款较容易, 发债较便利, 过度利用了资本, 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少, 就业岗位创造能力较低。劳动力边际产出方面, 虽然公有制企业资本边际产出较低, 但在劳动力边际产出方面仍然较差。

根据表5显示, 2010年公有制企业劳动力边际产出为7.14亿每万人, 低于非公有制企业的9.96亿每万人, 说明公有制企业在两项生产要素的利用方面都表现较差。然而, 劳动的两部门边际生产率并不如资本两部门边际生产率差距明显, 除了西藏的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劳动力边际产出极大幅度地超过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外, 其他省份的两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差异并不大 (见图2) 。计算表明, 剔除西藏后, 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边际劳动产出为7.13亿每万人, 而其他所有制企业的边际劳动产出为8.19亿每万人, 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优势并不大。由此可见, 经过这些年的国企改革, 我国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人员设置已经趋于合理, 有些地区甚至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 但整体上仍然效率较低。众所周知, 公有制企业常常集中在资本密集型的垄断行业, 过于庞大的机构设置和官僚体系作风使得企业运营效率低下, 因此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过度向公有制企业集中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这也印证了本文之前得出的公有制企业就业弹性低,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岗位创造能力较差的结论。此外, 过度发展公有制企业不仅不利于增加就业, 还会影响其他所有制企业对生产要素的获取能力, 进一步挤出资质优良的其他所有制企业, 阻碍就业岗位的创造, 进一步扭曲经济资源的配置。

资料来源: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DB/OL].http://www.wind.com.cn/product/Wind.Data Feed.html.2012-3-29.

资料来源: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DB/OL].http://www.wind.com.cn/product/Wind.Data Feed.html.2012-3-29.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就业弹性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 我国近10年的就业平均弹性约为0.27, 大于公有制企业的就业弹性0.20, 可见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就业弹性大于公有制企业。然而, 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数据在模型中拟合并不显著, 其主要原因在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进展快速, 非公有制企业有了爆发式的发展, 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岗位创造能力更多地受制度因素的影响, 受GDP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一违背劳动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现象意味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还不完善, 大量的其他所有制企业并不是按照经济形势制定生产发展计划, 而是更多地被政府政策所左右, 这就要求我们政府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 理顺市场关系, 给民营企业创造更合理的经营环境和条件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二) 生产函数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根据边际劳动生产率和边际资本生产率的测算, 公有制企业效率显著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虽然低下的效率可能是由于自然垄断的需要造成的, 但更多的还是由于公有制企业自身管理混乱, 权责不明, 法人治理结构缺失, 行政干预多, 市场导向不足等等诸多根源。主要问题在于, 公有制企业资本边际生产率过低, 边际生产率代表了资本的边际成本, 说明公有制企业获得贷款与财政拨款等资源的能力过强, 抢占了太多的资本要素, 与此同时, 非公有制企业资本边际生产率较高, 理应得到更多的贷款或债券发行资源等资本投入要素, 然而国有银行体系和管制的资本市场限制了其他所有制企业得到资源的途径和能力, 使得非公有制企业大部分的产出来自劳动力的贡献, 这一由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分割的市场大大限制了公平的市场竞争。即便如此, 过度利用劳动力资源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仍然高于公有制企业。

(三) 企业就业岗位创造能力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认清我国企业的就业岗位创造能力,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积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角, 应当努力转变就业观念, 主动积极地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工作, 拓宽就业面, 提高就业率。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一个主体, 其对大学生资源管理使用的科学与否,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使用的有效性。【10】非公有制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 非公有制企业更应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 充分挖掘就业岗位, 客观接收大学毕业生, 促进大学生就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特别是民营企业, 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促进有着重大意义;此外, 加速公有制企业整合, 使其逐步退出非自然垄断行业, 可以给予非公有制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 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岗位,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难题。

资料来源: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DB/OL].http://www.wind.com.cn/product/Wind.Data Feed.html.2012-3-29.

摘要:经济体创造就业的能力是关系民生的核心问题。通过运用省际面板数据模型, 预估中国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弹性及生产函数。以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为主的公有制企业就业弹性小, 规模报酬递增, 资本边际产出低, 劳动力报酬率低, 创造就业岗位能力较差;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弹性显著大于公有制企业, 规模报酬基本不变, 资本边际产出高, 劳动规模报酬率高, 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较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岗位, 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就业弹性,企业生产函数

参考文献

[1]蔡昉, 都阳, 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 2004 (9) :18-25

[2]方明月, 聂辉华, 江艇, 谭松涛.中国工业企业就业弹性估计[J].世界经济, 2010 (8) :3-15

[3]简新华, 余江.基于冗员的中国就业弹性估计[J].经济研究, 2007 (6) :131-140

[4]张军, 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 2003 (7) :35-42

[5]郭玉清.资本积累、技术变迁与总量生产函数——基于中国1980-2005年经验数据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 2006 (3) :79-88

[6]范九利, 白暴力, 潘泉.我国基础设施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用生产函数法估计[J].人文杂志, 2004 (4) :68-74

[7]曹吉云.我国总量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贡献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 (11) :37-46

[8]马赞甫, 刘妍珺.基于DEA的生产函数估计[J].管理学报, 2010 (8) :1237-1240

[9]张军, 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 2003 (7) :35-42

国际贸易就业岗位分析 篇3

【关键词】钻井;危险源;控制对策

一、钻井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认定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石油的发展战略是在加快开发国内石油资源的同时,积极扩大和占领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各大油田的钻井技术员工老龄化程度较高,石油工业若需长期稳定发展,就需要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队伍,还需要有一大批解决岗位难题的人才以及指导岗位操作工人进行先进设备的使用的人才。

钻井行业是一个相对高风险的行业,这使很多钻井专业的学生踌躇不前,纷纷改变就业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人员安全意识的提高,油田企业制定了各种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和防止设备发生故障的本质安全技术,建立了自身的安全文化,安全管理措施日趋完善。下面就钻井行业危险源进行如下分析:

二、钻井作业危险源分析

钻井是高风险的行业,在整个钻井作业活动中,都可能潜在对健康、安全与环境危害的影响因素。分辨并识别出钻井作业中潜在的HSE风险与危害的影响因素,是有效控制和削减钻井过程中给健康、安全与环境带来的危害及影响的重要基础。

由于钻井作业的特殊性,在识别钻井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危害时,应掌握有以下主要特征。

1.差异性

根据钻井工艺的特点,钻井作业大致分为钻前、钻井和完井施工活动几个阶段。不同施工阶段以及采用不同的钻井工艺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影响不同,存在的危害和风险因素不同。此外,因钻井作业场所的流动性,不同地域(如海上和陆地钻井)的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其危害和风险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

2.严重性

因人为操作或工艺措施不当以及设备处于不安全运行状态等诸多因素所导致的事故造成的危害极大,如井控失效可能造成井毁人亡的恶性事故,产生的后果甚至是灾难性的。

3.多样性

钻井活动中不仅存在常规的着火、爆炸、电击、运输事故、有害材料、化学试剂、工作环境(如滑倒、噪声、振动)等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危害因素,而且还存在设备伤害(如水压和气压、旋转机械)、污水和钻井液以及硫化氢等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其危害是多种多样的。

4.时间性

钻井活动中造成的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危害有的是突发性的,影响时间较短暂,而有的影响时间较长(如噪声危害贯穿整个钻井活动过程),而有的影响则可能是永久性的(如钻井中井漏造成的对地下水源的污染)。

5.隐蔽性

钻井安全事故的发生受人为因素、设备状况因素、施工作业措施因素以及外界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有较强的隐蔽性。其危害和影响的发生及程度有时难以预料。

6.变化性

钻井作业中的风险具有多边性,往往会因措施或处理不当,可能会由一般事故升级为严重事故甚至恶性事故。如钻井过程中发生井漏,若同时存在高压层,处理井漏措施不当,就可能因井漏液柱压力降低而发生井喷或井喷失控事故。从而由一般事故演变成严重事故甚至恶性事故。

三、石油钻井施工安全隐患的控制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石油钻井施工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了深入地了解,为此,就需要提出相应的安全隐患控制对策。具体来说,应该从如下方面着手。

1.落实标准与章程

就石油钻井施工,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相应的施工标准、章程,为了保障钻井施工安全,施工队伍应该针对每个施工环节,采取积极、有效地应对措施,制定钻井单位的施工标准,遵循这些标准完成井下施工操作,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隐患。

2.组织人员培训

钻井施工涉及到诸多领域的知识,而具体的施工要落实到施工人员,为了确保井下施工安全,就需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但需要涉及到井下施工安全知识、规则标准,还需要培养施工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规范施工人员的作业程序,密切串联各个部门、工序,使井下施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加强作业管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钻井事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管理不到位,故而在以后井下作业的时候,应该加强对井下作业的管理,逐步完善岗位监督制度,落实具体的责任到个人,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对业已实施、发布的规定、章程、标准,施工人员要切实遵守,施工队伍要及时将最新的涉及到作业技术、程序、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传递给施工人员,避免出现操作失误、错误操作等机械使用问题,严把质量关,如此才能有效地控制安全隐患。

4.更新施工机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淘汰周期变短,为了确保施工进度和经济效益,施工队伍要保证施工机械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在实际的井下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要全面调查机械的使用状况,并进行归档、记录,及时更新破旧、损坏、落时的机械设备,使机械运作保持在一个健康的频率,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切实保障施工的安全。

5.做好应急管理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现场安全生产的监护与预防,提高人的安全因素、防御能力、应对能力。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与控制,减少不安全因素及突发事件发生的机率,以保证施工作业能够正常进行以及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在每一个作业环节都必须小心谨慎,实施有效安全监护与预防。

四、结语

石油天然气作业是高收入、高风险和高技术水平的特殊工作,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由于钻井工艺和钻井场所的特殊性,在钻井作业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节中,均存在对人员身体健康、人员与设施安全和生态环境等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影响和危害,既存在不同程度、形式各异的风险施工的安全性应该得当切实保证。本文主要对石油钻井施工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石油钻井施工安全隐患的控制对策,只要做好安全防范,安全施工就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庆忠,闫光庆,王兴武,等.石油钻井企业重组构想[J].中国石油企业,2004(03).

[2]吴海燕,张宏,唐良耀,等.中原石油钻井管理创新之我见[J].魅力中国,2010(09).

[3]杨传书.数字化石油钻井系统框架研究[J].数字化工,2004(12).

国际贸易就业岗位分析 篇4

随着我国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贸易专业作为高职教育层次经济学类的热门专业,其招生热与就业冷的矛盾也日渐突出,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满意合适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部分高职毕业生找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产生很不协调的结构性失业局面,造成这一局面的关键因素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缺乏。笔者引入SWOT模式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O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环境;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环境。

一、内部环境分析

(一)优势

1.毕业生普遍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面对市场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逐渐定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其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三个方面。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训,基本上掌握了相关职业知识和技能,并以较强的制单、审单、跟单、报关、报检等一线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得了较好的就业竞争优势。

2.毕业生普遍具有较为合理的就业定位

面对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高职毕业生越来越认清就业的不容易。“先就业,再择业”,“先求生存,再去发展”的观念已被高职毕业生所接受,就业心态日趋实际。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薪酬定位非常准确,虽然目前公办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收费标准相近,学生的教育投资几乎相同,但由于本科与专科的文凭不同,高职毕业生只能压低自己的薪酬。根据笔者所做的调查,63%的毕业生对首次就业薪酬期望值在1000—2000元,这与目前人才市场上的水平大致相同。

3.毕业生普遍富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高职毕业生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吃苦耐劳是他们的一大竞争优势,从调查中可以看到:有62%的高职毕业生愿意到基层或西部工作;有74%的同学想过自主创业,并有60%的毕业生

认为如果是自主创业,需要的是资金。在笔者与用人单位的访谈中也了解到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端正,从工作安排,脚踏实地地工作,认认真真地做事,“眼高手低”的现象不严重,对工作的抱怨也不多。

(二)劣势

1.教育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主要以大专教育为主,与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相比,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弱势专业”。甚至有人误认为高职毕业生低人一等,只能做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或者认为应让高考落榜生接受高职教育等等,这都是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也缺乏体现地方经济建设特色的自身优势。

2.毕业生的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实践经验不足越来越成为高职毕业生求职的“拦路虎”,很多单位把就业者的实践经验看得越来越重,很多岗位招聘都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对于大多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而言,获得实践工作经验的机会比较少。

尽管近五年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但是校内实训主要依托教学软件为主,业务的灵活性差。同时由于涉外企业商业机密的保护问题,很多高职毕业生虽然可以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训,但都接触不到实际业务,只是例行公事、做些办公室行政工作等,真正业务的实践经验无法在毕业前获得。

3.缺乏有效的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的能力

根据用人单位的访谈调查结果,用人单位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最不满意的是I:1头沟通能力和积极学习的能力。从事外贸业务,其基本工具是外语,但是英语能力恰是高职毕业生的弱项,部分学生即使取得了大学英语四级或者六级证书,也很难做到用流利的1:1语与外商进行沟通。同时多数用人单位反映高职毕业生的积极学习和持续学习能力较差,较擅长从事事务性的工作,但对于较为深入和复杂的业务很难把握,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二、外部环境分析

(一)机会

所谓机会,是指由于外在环境因素的变动而出现的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有利的时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促进就业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

就业率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始终是各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纲要,“政府将始终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同时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根据这一纲要,政府将继续采取有效

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一方面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就业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要通过发展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增加就业岗位。

2.政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1999年以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其跨越发展的“黄金十年”,从高等教育“从属 和“补充”的地位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得益于政府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近三年来国家又陆续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以及助学贷款制度,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热情,解决了部分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o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

3.持续快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为国际贸易专业提供了巨大的人才需求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作为“世界工厂”,迅速融入全球化的国民经济进入了结构升级又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开始了我国外贸进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新时期。作为世界级贸易大国,我国持续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和巨量进出口贸易,催生了对直接服务于外贸进出口各业务环节、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外语应用能力要求的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根据国家商务部的统计,到2009年4月,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为75.5万家,比2006年的18万家新增57.5万家,年均新增l9.16万家。按每家新增企业至少需要3名外贸专业人才计算,三年净增需求172.5万人,年均净增需求57.5万人。而根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O8、09两年,我国高校外贸类毕业生的最大规模分别为24万和18.2万,即使全部服务于外贸企业,年均需求缺口仍达30多万。

4.不断深化的高职教育改革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

十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传统学院模式”进一步转向“工学结合模式”。各高职院校始终致力于改革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形成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材应用和管理制度的长效机制。不断深化的高职教育改革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

(二)威胁

所谓威胁,指的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动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不利或限制。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的主要威胁有以下几方面:

1.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代,虽然世界经济在逐步恢复,但是由于近几年自然灾害的频发、再加上欧债危机的爆发、美国对人民币升值的不断施压、原材料价格的普涨等等因素,都给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广大外贸类生产经营企业能否在动荡的国际市场中立足,决定了他们能

否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稳定国内的就业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的缓慢恢复中,暂时陛失业或将成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2.结构性失业的调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同时出现了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难的“两难”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结构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不是一个能够迅速得以解决的矛盾。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努力调整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以期培养出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对外贸易形势复杂多变,进出口格局也在不断变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进行不断的调整。因此能够做到高校供给与企业需求和谐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3.高职毕业生面临的竞争对手将日益复杂。

金融专业就业岗位 篇5

读了金融学,将来做什么?

从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毕业生通常有这些流向:

1、商业性质的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工商、建设、农业银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

2、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如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保险等;

3、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4、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5、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7、国家公务员系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9、一些政策性银行,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

10、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等;

国际贸易就业岗位分析 篇6

2.市场经理,主要工作:组织部门人员完成市场策划工作,监督管理销售部门的工作进度。职位要求:对市场营销工作有较深刻认知;有较强的市场感知能力,敏锐地把握市场动态、市场方向的能力;有密切的媒体合作关系,具备大型活动的现场管理能力。

3.市场策划主管,主要工作:为公司制定战略规划并书写所有的大型策划文案(以整合营销策划为主、渠道管理为主)(负责公司长远战略规划以及公司年度、季度、月度的所有市场营销策划工作)。职位要求:熟悉公司产品及相关产品的市场行情;能够独立组织制定市场规划、市场销售策略、产品拓展等工作;有大型项目的市场拓展和销售工作经验及商务谈判经验;熟练操作办公软件。

4.市场拓展经理(主管),主要工作:公司市场策划部大型活动策划的实际实施与指导工作(负责公司长远战略规划以及公司年度、季度、月度的所有市场营销策划的指导实施工作)。职位要求:对市场营销工作有较深刻认知;有较强的市场感知能力,敏锐地把握市场动态、市场方向的能力;具备业务规划能力;熟练操作办公软件。

5、促销主管,主要工作:书写促销计划,并监督实施促销计划(以节日促销,现场终端促销为主)。职位要求:具备良好的客户意识以及业务拓展能力;熟悉公司产品及相关产品的市场行情;熟练操作办公软件;独立工作能力强,有一定领导能力;出色的表达能力和说服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习能力强,有责任心。

6、公关主管,主要工作:主持制定与执行市场公关计划,监督实施公关活动。职位要求: 对市场营销工作有较深刻认知;有较强的市场感知能力,有敏锐地把握市场动态、市场方向的能力;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熟练操作办公软件;高度的工作热情,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优秀的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7、广告企划主管,主要工作:策划设计广告、制作广告、CI设计实施以及终端POP美工等。职位要求: 对市场营销工作有较深刻认知;熟悉业务策划活动程序;熟悉企业项目投标、竞标流程及运作者优先考虑。

8、产品主管,主要工作:主要工作是了解同类产品的市场动态以及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大胆设想未来产品的发展趋势(畅想未来产品,为生产部门提供设计思路)。职位要求: 熟悉所在产业、行业的生产过程;具备宏观规划能力,优秀的信息分析能力;具备较强的口头及书面沟通能力和商务洽谈能力;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积极主动、灵活应变、认真负责;沟通协调能力强;工作态度认真,能在较大的压力下保持良好工作状态,作风踏实严谨。

我国对外贸易与就业效应分析 篇7

随着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国际贸易在我国经济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贸易开放对我国劳动市场的影响日益增强。作为一个劳动力资源丰裕的国家, 我国更加期望能够通过贸易的不断开放来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 而且就业也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所以在对外经济不断扩大的今天, 探讨对外贸易对国内就业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 为了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需要参照对外经济的发展, 引导就业。

二、相关文献回顾

在贸易与劳动市场关系的已有研究中, Driver、Kilpatrick、Naisbitt (1986) 研究了英国与欧共体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制造业贸易增长对其就业的影响, 发现与欧共体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平衡贸易增长均会减少英国的就业, 但影响的幅度相当小。Bernard、Jensen、Schott (2006) 分析了国际贸易对美国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 认为对外贸易使得美国制造业企业利用资本替代劳动, 从而引起制造业就业水平的下降。Biscourp、Kramarz (2007) 使用法国海关数据分析了法国制造业企业进出口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他们得出与进口中间品相比, 进口产成品会减少更多的就业机会, 出口与就业增长正相关。White (2007) 分析了美国制造业进口竞争与就业的关系, 研究发现进口的增加会较大地减少美国制造业的就业, 增加出口虽然能促进就业, 减轻进口竞争对就业的影响, 但其作用小于进口对就业产生的负作用。罗知 (2012) 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考察了中国22个工业行业的进出口贸易通过技术进步和产量途径对就业产生的影响, 结果显示, 出口通过技术进步和产量对就业产生显著为正的影响, 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则是负向的。胡昭玲、刘旭 (2007) 利用中国32个工业行业数据对工业品贸易就业效应的分析结果显示, 出口对就业有着正向拉动作用, 进口对就业的影响不显著。俞会新、薛敬孝 (2002) 研究了我国贸易自由化对工业就业的影响, 研究发现, 我国的出口导向率增加对工业就业有促进作用, 进口渗透率对工业就业的影响不显著, 从总体上看, 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就业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 学术界就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 但是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研究发现, 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并没有得出一致的意见。本文采用协整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与就业的长期关系进行分析, 研究了对外贸易的就业影响效应, 为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政策调整和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

三、我国对外贸易与就业现状分析

(一) 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特别是自2001年入世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了全面、深入发展的新时期, 对外贸易对国内就业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2001年,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 096.5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为2, 661亿美元, 进口额为2, 435.5亿美元。随着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 我国在世界货物贸易额中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6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1位, 已成为对世界贸易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及影响的国家。2001~2004年, 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4.8%, 进口贸易年均增长26.3%, 分别比“九五”时期高出13.9和15.6个百分点, 是历史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统计, 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额达到41, 589.9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7.5%, 相当于2001年的8.2倍。其中, 出口额为22, 090亿美元, 同比增长7.8%, 进口额为22, 090亿美元, 增长7.8%。

(二) 对外贸易结构状况。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在近20年间, 由1995年的2, 808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38, 671亿美元, 期间增加了近13倍。在此期间, 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 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由1995年的214.85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1, 005.58亿美元, 与此同时, 初级产品的进口也飞速增长, 1995年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口额为244.17亿美元, 至2012年已增加到6, 349.34亿美元。在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方面,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和进口差额不大, 并都呈上升发展趋势。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占有很高比例, 2012年工业制成品贸易额为31, 316.27亿美元, 约为初级产品贸易额的4倍。从商品结构来看, 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 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换, 由初加工向深加工发展, 显示出逐步改善和优化的趋势。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这种变化有利于我国人民对相对稀缺产品的使用, 特别是关于农产品和稀缺能源的供给方面, 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不足问题;而通过对国外先进设备的进口, 能够改善我国相关产业的生产状况;对国外日用品的进口则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的增长需求。相应地, 为了改善我国的进口程序, 国家在简化了相关手续、降低了一些日常用品的关税、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 加快了进口相关信息平台的建设, 促进了国内进口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 我国劳动力就业状况。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随着资本不断替代劳动、产业结构的转型, 东部地区优势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 进出口贸易受到较大影响, 使得我国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 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 500万人, 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 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同时, 还有近1, 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从总量上来看,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就业状况也逐步改善, 总量上逐年增加, 但增长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现递减的趋势, 且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4%左右, 就业总体形势还比较严峻。同时, 普遍存在的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 使得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对外贸易对我国劳动就业的拉动作用也日益明显。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 会使得关联产业的就业不断增长, 就业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四、我国对外贸易就业效应实证分析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协整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与就业的长期关系进行分析, 协整理论主要用于确定模型中经济变量之间的理论关系, 通过非平稳的序列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并检验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选用1978~2013年我国出口、进口额与总就业量为样本数据, 采用Eviews6.0对上述变量进行协整分析, 得出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我国出口、进口额数据来源于《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 就业人数采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文中出口额用EX (万元) 描述, 进口额用IM (万元) 表示, 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 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EX和IM进行了价格平减。就业人员年末人数用L表示, 以万人为单位。

(二) 协整分析及结果。

研究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关系, 首先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当使用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时, 会造成回归结果的偏差。为保证回归结果的无偏性和有效性, 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变量原序列及一阶差分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额EX、进口额IM以及就业人数L在5%的显著性水平均存在单位根, 为非平稳序列, 但经过一阶差分之后, 三个序列在5%显著性水平均不存在单位根, 都变为平稳序列, 所以EX、IM与L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即都为I (1) 。

上文所述的变量都经过序列平稳性检验, 可以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 将协整关系写成数学表达式:

1978~2013年间的数据分析显示, 从长期来看,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进口对就业有明显的影响, 出口每提高1%, 可以带动就业总量增加0.0797%, 而进口对国内就业总量产生了替代效应。这就意味着对外贸易的出口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对外贸易的进口对国内就业的发展起反向作用。

五、结论

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协整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与就业的长期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进口对就业有明显的影响, 出口每提高1%, 可以带动就业总量增加0.0797%, 而进口对国内就业总量产生替代效应, 当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可以促进就业增长。从长期看, 一方面应当继续实行出口导向战略, 充分发挥出口对我国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应当正确认识进口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在强调自主创新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从而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进口最终产品对就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摘要:本文分析我国对外贸易与就业现状, 并采用协整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与就业的长期关系进行分析, 研究对外贸易的就业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就业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对外贸易的出口有利于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对外贸易的进口对国内就业的发展起反向作用。

关键词:对外贸易,就业,协整分析

参考文献

[1]C.Driver, A.Kilpatrick, B.Naisbitt.The Employment Effects of UK Manufacturing Trade Expansion with the EEC and 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86.30.

[2]罗知.工业品贸易、技术进步与就业[J].世界经济文汇, 2012.1.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篇8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本考点是考试大纲在教材主干知识点外补充的一个知识点,但它与教材很多知识点相衔接,因此这个知识点成为高考常考考点之一,是我们备考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考试中主要考查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以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考题题型主观题与非主观题均有可能,但大多会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材料入题。

二、本考点与其他相关知识的主要联系点

1,哲学常识:(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党和国家关于就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从我国客观实际出发作出的正确决策,是正确的意识,对推进我国创业、促进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普遍联系的观点。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劳动者实现就业与再就业,关键靠劳动者自主择业,同时又要发挥政府促进就业与再就业中的作用。(4)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当前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扩大就业,关注民生,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

2,经济常识:(1)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职工的下岗和失业是不可避免的。(2)国家的宏观调控。扩大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制定和落实有关就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体现。(3)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对于我国拓宽就业门路和缓解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的主要义务。(6)劳动合同制度及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7)财政和税收。国家要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财政支出力度,对劳动者自主创业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3,政治常识:(1)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国家重视搞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的体现,国家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2)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国家重视搞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全国人大通过《就业促进法》说明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关注弱势群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体现了党的性质及宗旨,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三、创新训练

2008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仅为70%,2009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回答1-3题。

1,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启示有()

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②找工作时选择收入相对较低的职业,首先实现自己就业的权利③选择职业时,既要考虑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又要考虑社会的需要等实际情况④找专业对口的工作,以便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国家积极应对当前的就业压力,站在发展全局的高度,创新就业机制,吸引更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创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

①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②一切从实际出发③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④分清主流和支流,把握事物的本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是因为()

A,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必须让其充分就业

B,我国政府应该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起主导作用

c,我国必须保证人们当家做主的地位

D,就业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4,为进一步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2008年省委、省政府就业工作的思路及要求是:根据该省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实际制定实施技能提升计划和就业服务质量与效率提升计划,突出抓好创业带动就业、城乡统筹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三个重点”。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在制定新一轮就业与再就业具体政策时,既要重视解决阶段性、局部性的突出问题,又要考虑长期性、全局性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该省就业工作思路及要求所体现的辩证法原理。

(2)结合所学政治常识知识分析,该省政府做法所体现的政治学依据。

参考答案:

上一篇:2024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专题报告下一篇:粤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期末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