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总结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际贸易学总结

国际贸易学总结 篇1

在这一学期第一次接触到专业课程,刚开始觉得这个课程很难,要掌握的知识很杂,然而当你真的深入去学习就会发现其实这门课挺有意思的,而且重在实践,受益匪浅。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应用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许多专业知识,首先,理论方面:通过书名该学科的研究思路即以理论为依据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加以应用;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基本的贸易理论模型,例如古典贸易理论、赫克歇尔贸易理论等等,政策方面注重介绍了关税的定义、作用、意义同时介绍了非关税壁垒这两个主要的海关政策;应用方面针对主要的贸易现状,对于不同的的贸易现状采取相应的贸易政策,例如非关税壁垒当中的倾销和反倾销的应用实务,最后让我们又了解到WTO等许多贸易组织,同时对自由贸易区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实践方面:平时的作业已不再是简单的书面作业,而是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通过word文档及ppt的制作不仅加强了专业知识,同时也综合的锻炼了沟通、计算机应用能力、合作完成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组织了专业课辩论赛,给了大家一个展示的机会,对专业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实践,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这一学期的课程同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达到了真正学习的目的。

这一学期在老师精心的安排教导下,让我对专业学习有了新的了解,同时提升了许多专业能力。通过课程学习,使我们既掌握了贸易理论的基本知识,以便为其他经济类学科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又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型人才。要想称谓一名专业的国际经贸人员,不仅必须掌握基本理论,而且还要有开拓创新的能力,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善于应战随机应变的能力,所以我决定了往后努力的方向(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加强商务英语学习(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4)注重业务与法律之间的联系(6)加强学以致用的原则相信只要做到这些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经贸人员为以后就业做好基础。

国际贸易学总结 篇2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岗证结合,双证教育,双师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 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 再加上我国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 将在2010年举办世博会, 国际贸易行业无疑将有一个更加广阔、光明的发展前景。一方面, 我国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扩大。另一方面, 与这种高需求所预期的高就业率相反, 高职生的普遍的就业率却很低.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但是, 在市场调查中我们发现:供需的矛盾不只体现在数量和排行上, 由于知识、能力不匹配, 即使专业对口, 行业热门, 企业对能否招聘到合适的大学生仍然表示“不容乐观”。从教学实践环节进行反思, 我们认为:教学活动中‘有效实践环节’的缺失要为学生求职失败负一定的责任。因此, 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中, 产学研合作的实施克不容缓。

作为一家高职院校, 我们的培养教育模式就要有别于本科院校, 我们主要在办学方针上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在办学思想、教学方面, 强调“两个加强”, 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技能训练;培养模式上,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努力从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硬件条件建设等方面入手,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加强“软、硬件”建设, 为国际贸易实务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基本保证

1. 加强“软件”建设, 主要是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院发展总体规划,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制度, 并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

(1) 我院曾多次派过中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组织到江铃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克林尼科医疗器械 (南昌) 有限公司、中国外运公司、江西供储报关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实践, 深入贸易型企业一线进行职业调查和职业分析, 了解现状、发展前景及岗位新特征, 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等, 获取第一手资料, 为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造提供依据, 为运用实际案例教学, 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储备能量”。通过调研, 加强专业理论教学的针对性, 提高实践教学的实用性。

(2) 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和能够发挥“双师型”教师潜力和作用的产学研创业机制。每年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 参加“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及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的轮训。我院的这种轮训制度, 选择范围广, 针对性强。这有利于学院的专业建设, 可以引导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改造。

(3) 以每年提供相关奖金的方式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行业特许的职业资格、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的学习培训, 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学院聘请贸易企业与市场接触的第一线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定期聘请企业专业岗位工作人员到学校对教师进行专项技术培训。

2. 加强“硬件”建设, 主要是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1) 加强特色实验室建设

国际贸易实验室是面向国际贸易及报关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金融等的实验实训环节开设的实验室。但国际贸易履行环节中的报关厅、报验厅、码头等场景都不允许非相关工作人员进入;此外交易中逼真的实物、场景、相关信息缺乏。针对这些缺陷, 最关键的是在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与企业和相关行政部门的合作关系.第一, 我们的各个实验室场景中的具体产品可以与合作企业联系, 请他们赞助布置, 体现出他们各自的产品特色, 并提供相关的产品资料, 以达到更加逼真的效果;第二, 实验室里的模拟情形也是根据企业曾经发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案例, 一方面为学生带来真实的效果, 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企业研究解决新困难新问题带来更多的途径;第三, 实验室里的相关单据也根据企业现实状态复制, 等学生熟悉了实验室操作后就可以挑选一些同学分批的进入企业顶岗实训;第四, 对报关厅、报验厅、码头等建设, 聘请相关行政部门如海关、商检等工作人员, 采取指导建设和现场操作演示等方式, 再把学生分组, 分配角色扮演。

特色实验室建设一方面可以培养在校学生, 另一方面公司和相关行政部门又可以利用学校的现有合作资源, 培养培训刚上岗的工作人员, 及用于开展内部比赛或工作考核等, 达到资源共享的双赢状态。

(2) 建立校外实训教学基地

由于资金不足、专业多, 学校不可能把所有实验都放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 因此, 建立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社会实践、实习基地迫在眉睫。在这方面, 江铃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克林尼科医疗器械 (南昌) 有限公司、江西供储报关有限公司、江西外运南昌分公司等企业单位与我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并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供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到2010年,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拟新增5个校外实习基地, 重点开展以下两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一是通过“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二是选派教师到这些单位进行实践锻炼, 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二、在充分考虑企业利益的基础上, 利用实验室采取“岗证结合”式的订单教学, 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

根据中华英才网的报道: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分别名列一至六位的是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 均为应用型外贸人才。这几个职位对理论知识要求并不高, 却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就业资格证书是最重要的岗位“敲门砖”;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 实践操作能力强, 是获得高薪的关键。

针对外贸企业的需求, 我们利用单机、网络实验室等形成报关业务员、国际货运代理员、外贸跟单员、报检员、单证员岗位要求的“岗证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岗证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为: (1) 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行的“双证制”, 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核心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 (2) 与企业合作, 引入真实业务, 顶岗实习, 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练、岗位适应训练, 与企业岗位零对接。通过“岗证结合”式人才培养, 将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职业素质、职业道德。

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核心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 主要是是利用国际贸易专业方向的15个实验实训项目 (见表1) ;场景模拟实验室将对外贸易的交易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以场景模拟的形式再现在学生的眼前, 从交易前的准备工作一直到交易的完成, 都能使他们如亲临交易的现场, 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有针对性的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把系列实训内容完全溶合, 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复合性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

三、改革课程体系、修改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促进校企业合作的衔接

1.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构建“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

依据国际贸易专业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同时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整合教学内容, 构建“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双证结合”课程模块、“四层能力”和“多途径实训、多证考核、多职业岗位能力”:

(1) “双证结合”, 指本专业的“职业技能”模块课程的设置以围绕报关员证、单证员证、报检员证、货代员证、跟单员证等职业资格证和行业认证证书的考证开设, 以报关及国际货运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设计专业培养方案, 做到课证融通、双证并举。

(2) “四层能力”, 以综合管理能力素质模块培养综合职业素质, 以职业技术能力能力模块培养基础职业能力、兼顾培养岗位专业能力, 以职业技能模块培养岗位专业能力, 以就业模块培养“零距离”就业能力, 为学生从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素质的形成到“零距离”上岗的平稳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3) “多途径实训”, 是指课内实训、外贸软件模拟实训、企业实习等多途径进行职业教育和岗位能力培养;

(4) “多证考核”, 是指参加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组织的国际贸易相关职业资格考核, 以获得多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

(5) “多职业岗位能力”, 是指培养、考核学生的多个职业岗位能力。掌握国际贸易中另外2~3种职业岗位能力, 实现“多通”, 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2. 建设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的特色课程

以国际贸易工作任务为主线, 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重组, 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过程中,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进行实训指导, 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内容上, 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教学场所上, 探索课堂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的一体化。在该门课程成功开展工学交替的项目教学试点改革的基础上, 今后将逐步把工学交替的项目教学推广到专业中全部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同时注重以培养学生外贸职业能力为核心, 在教学中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以外贸岗位操作流程为导向构建的模块化课程如下: (1) 出口业务模块。包括:审核与修改信用证、备货单证、货运单证、保险单证、报关单证、结汇单证六个子模块。 (2) 进口业务模块。包括:信用证开证申请、报关单证、单证审核三个子模块。在上述模块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集中实训, 教师均以真实的任务或项目来驱动, 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建设以《国际贸易实务》为核心, 《报关实务》、《外贸英语制单》、《国际货物运输》和《外贸跟单实务》等4门共同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

参考文献

[1]刘红:校企合作、工艺学结合、合作共赢、共谋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年1月11日第294期

[2]徐莉魏素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年1月21日第295期

[3]朱文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年1月1日第293期

[4]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国际贸易学总结 篇3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学专业跨学科进行研究生培养越来越显现其优势和必要性,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分析诸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国际贸易学专业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必须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制定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构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等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学 研究生培养 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3-02

跨学科,其最初含义为“合作研究”,最先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G·伯杰克在《跨学科——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问题》中指出跨学科是两门或者两门以上不同学科之间紧密联系的和明显的相互作用,包括从简单的学术思想,甚至全面交流整个学术观点、方法、程序、认识和术语以及各种资料[1]。国内学者对“跨学科”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的80年代。跨学科的意义,在于能够充分整合并利用教育资源,并在最大程度上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许多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跨学科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同时也能培养大批符合时代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学科人才[2]。本文以国际贸易学专业为例,分析了新形势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和必要性以及目前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国际贸易学专业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必须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制定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构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等建议。

1 国际贸易学专业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和必要性

现阶段,国际贸易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学科之间的交流與融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1.1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是实现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可谓泾渭分明:一种是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把学生培养成“科研型”人才,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偏离了经济社会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实践操作能力的诉求;另外一种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力型”人才,忽视了对学生理论修养的塑造。按照现有国内的学科门类设置与划分的标准,国际贸易学属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专业,契合了国际贸易学所固有的“应用”特质。据此,纯粹“一刀切”式的科研型培养目标定位明显偏离了所属学科的特性,而强调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定位就成为很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由此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近几年来,美国数次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轮胎、纺织品、钢丝产品等多种出口产品,其立案频率之高,世界贸易史上之罕见,不得不让我们反思。面对频繁的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诉讼,缺乏精通国际贸易法规和惯例人才的当事企业,别无选择,只能被动应付,进而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最后不得不痛失国外市场。

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背景出现的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虚拟化、外贸管理网络化等新情况,这对外贸人才的复合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培养复合型的高层次应用人才就成为大势所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也因此成为实现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1.2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国际经济贸易实践中,目标市场的异质性、交易过程的多变性、交易对象的动态性、交易模式复杂性等无疑为这一专业领域的实践增加了难度和挑战性,也开拓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从业者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国际贸易学专业的创新性表现为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不断更新理论、开拓业务领域、规避商业风险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及时洞察外贸活动的动态及发展趋势,准确捕捉国际经贸信息;善于协调不同国家主体之间的冲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积极因素,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通过跨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能够使研究生免受原有的单一学科理论思维的羁绊,吸收其他学科理论的精华,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特定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合,进而实现理论的创新。而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跨学科研究生,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科之间关联性、交叉性、互补性,将一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另外一个学科,从而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创新。当前国际贸易学也必须和法学、英语、计算机等学科结合起来,使研究生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

1.3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是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国外高校普遍重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且起步较早。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就已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远远领先于我国。

在美国,许多研究型大学通过建立跨学科课题组、实验室、研究中心和跨院系委员会等多种组织形式,协调和推动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3]。如美国康奈尔大学通过设置跨学科专业和跨学科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和学院进行学习,通过各个学院、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协作,促进学校跨学科博士生、硕士生等类型人才的培养,使研究生培养水平不断提高[4]。

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建立了由领域(单一学科)专业群和复合专业群(由7个新的学科领域的专业组成)组成的流动型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以促进学科前沿交叉领域的发展和研究生素质的提高[5]。可以看出,国外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学术能力与理论素养,而且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培养体系和组织管理模式。

国内一些知名高校也在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例如北京大学2006年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下设的理论生物学中心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6]。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才刚刚起步,在世界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背景下,鉴于国际贸易学复合型和应用性的学科特性,在此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必将成为大势所趋。

2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学专业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发展状况来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培养模式和组织体系,尤其在国际贸易学领域,对其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还存在诸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2.1 单一学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培养方案的专业性影响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开展

单一学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在我国根深蒂固,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已开辟了以单一学科模式培养人才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以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为蓝本,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但改革的结果就是人才培养的单一性和专业性观念不断被强化,研究生教育被打上了浓重的专业对口的记号。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与本科生还能选修通识课不同,国际贸易学专业的研究生所修课程被严格限定在本专业范围内,目前还没有针对研究生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方案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跨学科培养研究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还未被大多数院校认可和采纳,这种单一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观念严重制约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推进。

2.2 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欠缺制约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开展

我国研究生教育专业学科间森严的壁垒使得不同学科之间难以“侵入”对方,而跨学科培养研究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学科专业界限的打破,这就出现了专业学科的“捍卫”与跨学科的“破坏”之间的“敌对”,如何来调和这种矛盾呢,首先要建立二者能够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进行谈判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教学资源共享,因此,进行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前提就是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只有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不同专业学科之间才能够进行交流、渗透以至于实现有机融合,但目前为止,国际贸易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使得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失去了最基本的前提,成为阻碍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又一因素。

2.3 学校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阻碍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开展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科组织一般都是由学院、学系与研究中心所组成。而学院大多数都以一级学科为基础设置,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和单一性。各个学院之间彼此独立,在管理上都会强化学院边界,这种组织体系和管理机构导致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各为院系所有的教学资源难以实现共享。而如前所述,教学资源共享是进行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前提,所以,不理顺目前高校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就很难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进行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同样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国际贸易学专业的研究生是由研究生院和经济管理学院共同管理的,其中,研究生院负责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而教学任务、课程设置、师资投入等都是由经济管理学院负责,而经济管理学院同其他院系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根本没有建立,导致国际贸易学专业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成为空中楼阁。

3 开展国家贸易学专业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在国际贸易学专业进行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可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定信念做出各种努力,这其中包括培养理念的更新、教学资源的共享、组织体系的理顺等,为进一步推进国际贸易学专业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进程,提高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提出以下主要建议。

3.1 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制定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国际贸易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抛弃僵化的培养机制,改变过去单一、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尽快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观,认识到跨学科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必然性。从观念和认识上明确跨学科的开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必须拓宽研究生的培养口径,打破专业学科的壁垒,尽量在相关学科之间寻求融合和创新。根据专业的特性和就业需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之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2 积极构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从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研究生的就业率并不高于本科生,也就是说研究生在就业方面并没有显现出本来应有的优势性,究其原因,研究生“过强”的专业性并不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受本专业学科资源所限,一些学生知识面狭窄,仅限在本专业范围内,而專业之外的则全然不通。所以在资源利用上,必须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边界,改变各学科“画地为牢”的现状,整合学校现有的相关资源,使研究生在修业期间不仅只汲取本学科的营养,也能吸收相关学科的精华。针对国际贸易学专业,就必须加强与相关法学、外语、计算机的融合,实现经管、法学、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的资源共享。

3.3 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

实现国际贸易学专业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的支撑,为此高校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规范管理上就应制定相应管理制度。高校不仅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政策,而且要建立有效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运作机制[7]。首先,建立一个跨学科培养的协调机构,打破各学院之间“各自为政”的现状,使之建立稳定、良好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培养关系。如经管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等相关院系就可以合作培养国际贸易学专业的研究生。其次,研究生院在课程开设、学分设置、论文选题、学位授予等方面也要做一些改革,为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提供制度支持。

参考文献

[1] 项蓓丽.跨学科研究: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95.

[2] 周叶中.关于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8):7.

[3] 郭煜,朱晓霞,等.医学领域中跨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外医学研究,2010(15):192.

[4] 王宇新,李保明.美国康奈尔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J].农业工程,2013(1):81.

[5] 张炜,邹晓东.现代大学跨学科科学术组织新型模式研究——名古屋大学的流动型教育和研究系统[J].比较教育研究,2003(6):24.

[6] 孟成民.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探析——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37.

国际贸易学综合练习 篇4

一、名词解释

1、战略性贸易政策:

2、进口竞争部门:

3、经济一体化:

4、国家竞争优势:

5、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6、贫困化增长:

7、技术性贸易壁垒:

8、国民待遇:

9、协议国际分工

10、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11、商品交易所

12、要素服务贸易与非要素服务贸易

二、判断题

1、国际贸易中分析中的“小国”和“大国”概念是按地理面积大小来区分的。

2、要素密集度指的是一个国家生产要素的禀赋状况。

3、重商主义认为只有金银才是财富,因此需要大量进口金银增加一国的财富。

4、普惠制使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所有出口商品均可得到发达国家的进口关税优惠。

5、外汇倾销是指通过有意识地使本币升值达到鼓励出口的目的。

6、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7、所谓关税壁垒,是指进出口关税对商品输出入的限制作用。

8、WTO的非歧视原则主要体现在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关税保护原则两个方面。

9、成员国之间商品自由流动,并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是自由贸易区。

10、贸易中的‘双赢理论’是强权理论。对于弱国来说,自由贸易的结果只能变得更穷。

三、计算分析题

1、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进口一部汽车价值为8000美元,进口一部汽车所需的零部件价值为6000美元。现有A、B两国均对汽车征收25%的关税,而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分别征收0%和

10%的关税。两国的这种关税措施安排是否有利于其各自发展自己的汽车组装业?

2、本国生产黄油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5,生产布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外国生产黄油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生产布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3。你认为:(1)本国在哪一样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外国在哪一样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2)假如本国用5单位黄油换取外国3单位布,本国与外国的贸易得益分别是多少?

解:(1)本国在黄油的生产上、外国在布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

(2)在没有贸易时,本国用5单位黄油只能换取1单位布,而现在可以换取3单位布,本国的贸易得益为2单位布或2单位劳动;在没有贸易时,外国生产5单位黄油需要劳动,而这些劳动可以用来生产15单位布,外国的贸易得益为12单位布。

3、假设A、B两国生产技术相同且在短期内不变:生产一单位衣服需要的资本为1,需要的劳动为3;生产一单位食品需要的资本为2,需要的劳动为2。A国拥有160单位劳动和100单位资本;B国拥有120单位劳动和80单位资本。则(1)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

(2)哪种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3)假设所有要素都充分利用,计算各国各自最多能生产多少服装或多少食品?(4)假设两国偏好相同,两国间进行贸易,哪个国家会出口服装?哪个国家出口食品?

解:(1)由于B国的资本劳动比例高于A国,所以B国为资本充裕的国家。

(2)由于衣服的劳动资本比例高于食品,所以衣服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3)A国最多能生产160/3单位的衣服和50单位的食品;B国最多能生产40单位的衣服和40单位的食品。

(4)根据H-O模型的结论,服装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应由劳动充裕的国定即A国出口,食品为资本为密集型的产品应由资本充裕的国家即B国出口。

4、假定1990年为基期,某国该年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均为100,2000年该国的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出口部门的要素生产率上升30%,出口量指数上升20%。试计算该国的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和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并分析其说明的问题

四、简述题

1、简述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简述关税同盟理论的主要内容

3、如何正确评价保护贸易政策?在哪些方面它是合理的?

4、选择贸易发展战略时应坚持的原则和影响因素

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

国际贸易学总结 篇5

国际贸易学 学科代码:06 所属学院代码: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拟招生人数: 30

说明:招生人数以教育部最终下达招生人数为准,此处仅作参考,可能会有调整 学科简介

研究方向导师初试考试科目复试考试科目备注0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李晓峰

周文贵

李未无

袁欣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303  数学三

④  814  经济学

①  925  国际经济学综合

②  926  面试

③  924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同等学力加试)

④  927  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

3年制  02 中国对外贸易与广东外经贸研究 董小麟

肖红

林吉双

何元贵

姜巍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303  数学三

④  814  经济学

①  925  国际经济学综合

②  926  面试

③  924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同等学力加试)

④  927  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

同上  03 WTO与国际经济合作研究 冯春丽

杨励

周骏宇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303  数学三

④  814  经济学

①  925  国际经济学综合

②  926  面试

③  924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同等学力加试)

④  927  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

同上  04 服务贸易与国际服务外包与研究 陈万灵

聂聆

孙晓琴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303  数学三

④  814  经济学

①  925  国际经济学综合

②  926  面试

③  924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同等学力加试)

④  927  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

同上初试参考书目

303|数学三:

请查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处网站

814|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5版), 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复试参考书目

924|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同等学力加试):《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黄建忠,

925|国际经济学综合:克鲁格曼等,《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

927|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货币银行学》(第4版),黄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际贸易学总结 篇6

小学, 是学校教育的起点, 将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重视并加强对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目标、使命及其实现过程的研究, 始终是世界各国教育的热点问题。日前, 首届中国小学国际教育研讨会在京举办。

谁能以明天的视角培养今天的孩子, 谁就意味着交给了孩子一把适应未来的金钥匙。“而问题的关键是:要养成哪些习惯?要培养哪些核心素养?哪些核心素养是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素养……这些问题的回答其实就决定了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 决定了小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新一轮的问题就又会跳入我们的脑海中。”国务院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烈表示, 我们不仅需要对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有思考, 还需对教育及教育的发展有前瞻性的思考。站在前瞻和高位的角度, 不但去了解世界, 更要因此而反思自己, 从而真的为今天的小学生、未来世界的主人们作出最好的、起始阶段的启蒙教育或者小学教育蓝图。

来自全国各地小学教育界的校长、教师代表近500人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教育界同仁围绕着“未来对教育的挑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研讨, 分享了各自的见地。

国际贸易学总结 篇7

[摘要] 在高职教学中,课程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是体现高职教学特点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本文依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国际物流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就课程改革应如何体现高职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特点做一些探索。

[关键词] 高职物流专业国际物流学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乃至将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保障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专业教学改革是办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关键,那么,如何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呢?

一、课程培养目标的改革

本专业培养物流专业知识扎实全面、技能过硬、有组织能力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运用现代物流科学技术,从事物流企业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运输组织、仓储管理、应用型应用人才。

1.课程培养目标设定的原则

(1)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使课程切实起到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2)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应当紧密结合。如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掌握从事国内、国际物流理论与实际操作及业务分析的综合能力,而《国际物流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则应围绕这个“综合能力”的训练来定位,否则就失去了方向性。《国际物流学》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国际物流中利用信息、报关纳税、运输、流通加工、营销等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

(3)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接受程度,做到因材施教。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要强调针对性,针对性是指课程应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

2.课程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高等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国际物流学》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在课程内容上既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又要注意和相关的专业技能课程相衔接。对此,本文认为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一是属于物流专业课程内容掌握以够用为度,所谓“够用”,是指针对讲解物流相关基础理论时够用;二是针对能力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章、节及前后顺序,分解成若干模块,使每一模块对应一个能力培养目标;三是注意模块之间的有机结合。

针对上述原则,物流管理专业《国际物流学》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为如下几个模块:

模块I:基础知识。教学重点为:国际物流的概念和国际物流系统与国际物流网络。

模块Ⅱ:与国际物流相关的国际贸易业务。教学重点为:进出口贸易的程序、进出口合同的履行、国际贸易结算。

模块Ⅲ:国际物流业务运作(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业务)。教学重点为:进出境检验检疫、进出境货物的通关、国际货物的保险等。

模块Ⅳ:国际物流业务运作(与物流功能相关的业务)。教学重点为:国际商品的采购、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国际货物运输等。

模块V:国际物流管理与服务。教学重点为:国际船舶代理、货运代理、国际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

二、 教材内容的改革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教材改革。国际物流学教材内容应围绕以掌握概念为基础,以强化应用为重点,以计算分析为手段的中心内容展开。教学时,应在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的基础上,引入联系物流业务实际和有特色的例题、习题和思考题,适当增加实验程序,并给学生安排一定的上机时间,增加实验教学课时和案例分析,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应用性人才”。为实现这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我们打破了国际物流学传统的教学内容由国际物流概述和国际物流业务运作两大部分简单组合的原课程体系,将教材的整体框架按国际物流概述、国际物流系统与国际物流网络、国际物流业务运作和国际物流管理与服务的次序重组,即将国际物流系统与国际物流网络精编为一篇并置于国际物流概述后,将与国际物流相关的国际贸易业务和国际物流业务运程序中的检疫检验、保险有机结合起来。而将国际物流采购、加工储存包装及运输方式与国际物流的运作功能有机地融为一体,改称国际物流业务的功能运作,这样可以使国际物流课程的学习脉络清晰,重点把握两条主线:一条是按照国际物流相关的功能展开,一条是按照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体系的内容展开,并且在国际货物的运输保险一篇达到紧密结合,从而加强知识的联系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分层次教学、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1.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讨论启发、提问启发等教学方式。

(1)讨论启发法。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为了使学生对《商检法》能够深入理解,在教学中,可布置思考题和组织课堂讨论。这些方式既有利于克服学生社会经历浅的矛盾,又能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提问启发法。是指教师在辅导过程中,针对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能力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进行提问,使学生避免填鸭式地吸收,它具有随机性的特征,同时又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

2.分层次教学法

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竞争意识,教师应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为此,可将国际物流学课程划分为3个模块组成,即基础型模块、应用型模块和扩展型模块。基础型课程内容以专业课“必需、够用”为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为必修课;应用型课程内容为国际物流学的有关理论在生活及工作实际中的应用,面向70%学生,注重培养其动手能力;扩展型课程内容面向20%学生,分析研究国际物流学理论及应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案例教学法

这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它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就有关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物流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物流学》的课程中,进出境检验检疫、进出境货物的通关、国际货物的运输保险等章节都非常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案例。教学中要精心组织,善于应变,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质量。

4.推行项目学习法

项目学习法是一种通过项目来进行教与学的教学方法, 它集中关注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和原则,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和能力训练。物流项目学习法要求学生在每次实训过程中,完成一个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项目,项目学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规划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毕业时实现“零距离”上岗。

5.应用直观教学法

在不能实现现场讲课的情况下,我们利用课件将物流港口码头、机械设备及国际物流园区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感性认识,使学生将课程与物流实务背景联系起来,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将可交互式的CAI多媒体教学软件及自作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可极大减少繁琐计算的时间,使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理解、应用上,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实施启发、诱导。总之,直观教学法既可培养学生兴趣,又可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

四、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传统的试题内容主要是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题等主观题和客观题。这些呆板、机械的问题,将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学生导向成一部部背书的机器,最终导致学生厌恶学习,缺乏能力与创新,这种应试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考试环节上必须加以改革。

通过改革考核方法,将考试题型变应为填空、选择、改错、计算、案例分析、各种单据制作,考核方式采取半开半闭卷形式,比如单据制作可以先给出实际案例,然后就一些单据的处理、填制以开卷的形式考核。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带来明显的冲击力,学生既有紧迫感,又有陌生感,真正达到了考核目的,同时又提高了对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国际物流学是物流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要增加,教学时数要减少的条件下,必须对现行国际物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进行改革,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红友:高职院校的物流教育.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3)

[2]陆其伟:高职物流专业教学问题的探讨.教育与职业,2003(21)

[3]何远成:订单式生产——高职物流专业教育模式的选择.物流技术,2005(10)

[4]罗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

[6]黄中鼎周艳军蔡卫卫: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初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6)

国际投资学论文 篇8

(1)股神巴菲特 在投资界,巴菲特可是人人皆知的名字。人们往往喜欢把巴菲特与股神联系在一起,因为在1965~2006年的42年间,他掌管的伯克希尔公司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达21.46%,累计增长361156%;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长率为10.4%,累计增长幅为6479%,伯克希尔公司远远跑赢标准普尔500指数。股神巴菲特的投资业绩在业界让人望尘莫及。

巴菲特信奉长期价值投资理念,他曾经成功投资过许多美国国际性的企业,如可口可乐公司、宝洁公司、沃尔玛公司、强生公司、卡夫食品公司、雀巢公司、耐克公司等。

他的投资生涯中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最经典的我认为是投资可口可乐。可口可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6年,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拥有500个饮料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41.9%,远远超过主要竞争对手。巴菲特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他将永久持有可口可乐股票。目前持有的4亿股,是他所持全部股票的20%。巴菲特无疑是成功的,可口可乐给了他巨额的回报。

价值投资并不复杂,巴菲特曾将其归结为三点:把股票看成许多微型的商业单元;把市场波动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敌人(利润有时候来自对朋友的愚忠);购买股票的价格应低于你所能承受的价位。掌握这些理念并不困难,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

可以说,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风靡世界。

(2)中国股市 所谓的中国式股市,大概可以这么说:以下跌为核心,以暴涨暴跌为特色,以圈钱为己任。权,审,跌,圈,散,是中国股市的五字真经。权力就像一只巨大的章鱼,从上市发行到退市重组,触手无处不在。和其他成熟市场股市IPO注册制不同,中国股市实行审核制。股市下跌在中国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例如,在2007年中国股市走出一波大牛市,一举成为世界股市冠军;在2008年,A股暴跌,跌幅达到惊人的70%以上。在中国股市,圈钱现象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很多公司在上市之前精心包装自己,一旦上市后,业绩很快就会变脸。而且很多公司业绩造假,欺骗股民。中国股民大部分是散户,有数据显示,中国股民八成以上都是散户,这些散户中大部分人的资金少于50万元。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股市仅仅在2009年因为政府迅速推出的4万元救市计划出现短暂反弹,中国股市在接下来的长达4年多的时间里都处于熊市状态,股市成交处于日益萎缩状态,股市的人气也越来越低迷。在这段时间里,很多中国股民都先后立场而去。特别是在2012年,中国上证指数击穿2000点,创出新低1849.65点,在这一年里,股民怨声达到顶峰。但是中国股市并没有出现牛市,在2013年,股市只是出现短暂的反弹,随即再次进入下行通道,多次击穿2000点。有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中国有735万股民离场。中国股市近年来人气陷入低谷。

(3)巴菲特与中国股市

据资料显示,巴菲特投资中国股市只有两次,一次是投资中国石油,另一次是投资比亚迪,而且都是港股,这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内地股市不对外开放。数据表明,2002年至2003年间,巴菲特投资4.88亿美元购入中石油1.3%股份。而自2007年7月开始,巴菲特连续七次减持中石油H股,并在11月5日中石油登陆A股市场的前一个月将所持的23.4亿股中石油H股全部清空,收获40亿美元,获利近七倍。2008年,比亚迪汽车 成为被巴菲特“金手指”点中的公司,巴菲特最终以2.3亿美元获得比亚迪 10%的股份,并成为比亚迪第二大股东。按照当时的购买价,巴菲特购买比亚迪的股价为8港元每股,此后比亚迪股价一路飙高,在2010年让巴菲特账面浮盈超10倍。

巴菲特少有两次投资中国股市都获利丰厚。

(4)价值投资理论在中国

中国的大量股民都像巴菲特一样,信奉长期价值投资理论,很多人购买了巴菲特的自传,向巴菲特学习,期望从中学到投资方法。

但是很快,反对巴菲特的投资理论的声音出来了。很多人开始认为巴菲特的投资理论不适用于中国。他们的观点是中国股市是一个政策市,股市的上涨或者下跌,牛市或者熊市,很大取决于中国的股市政策。

我认为,他们的理由是对的,但是结论是错误的。诚然,中国股市是一个政策味道很重的地方,这一点有别于其他国家的股市,因为股市里的很多事情都是由部门说了算,从公司的上市到公司的退市,几乎每个地方都看到了政府有形的手在干预市场。

中信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其选取了市值增长率为统计指标,统计了2001年5月—2010年5月十年期间50家市值增长最快的公司,发现除部分依赖于内生的成长性外,大部分公司皆依赖外延式的资产注入。其研究指出,在统计时间内,A股市值增长最快的50家个股中,借壳/资产重组类占70%,而在2008年5月-2010年5月期间,这个比例达到了惊人的90%。这意味着,有着真正持续盈利能力的上市公司标的仍然稀缺。然而,这些数据并不仅仅依靠偶然性。如果有研究过A股,我们很快会发现,那些上涨的比较快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由于资产重组的利好消息,特别是ST公司,昨天还是人人抛弃的丑小鸭,明天由于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向公司注入优秀的资产,变成了凤凰。这样的现象在A股市场上屡屡上演着。

正是这些原因,很多股民对巴菲特理论适用于中国的质疑声越来越大。他们从一开始信奉长期价值投资理论到后来开始质疑。

其实,一直以来,中国投资大众对巴菲特的误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只要是杰出企业,就可以不管价位随时买进并长期投资;二是长期持有,“死了也不卖”。巴菲特价值投资思想的真正核心就是“安全边际”,也就是买入价值被明显低估的股票。巴菲特确实说过要长期持有,但并不没有说无论什么股票、什么价位都要长期持有。巴菲特除了对控股收购的企业和极少数伟大企业的股票没有退出策略、宣布永久持有外,其余大多数股票在股价高估,或是出现更好机会,或是企业基本面恶化时,或是买进当初就判断错误时都会卖掉。即使他曾宣布永久持有的迪斯尼股票,在情况发生变化时也彻底退出。可见,巴菲特的投资理论是买入优秀的并且是价值被明显低估的公司,长期持有或者在适当时候卖掉,而不仅仅是长期持有一间优秀的公司股票。

(5)真的不适用吗?

要分析长期价值投资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股市,我们以中国在2005-2007年的牛市来分析。

过去的数据显示,在2005年,全部A股(非ST)的整体市盈率在18.20左右,当时价格低于10元的股票遍地都是,其内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也是俯拾皆是。按照巴菲特的“安全边际”投资理念,在2005年时入市购买一些优秀并且内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上市公司并长期持有或者在适当的时候卖出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当时由于上证指数击穿2000点,大部分股民对市场失去信心,敢进入股市的人寥寥无几,人们谈股色变。

在2005-2007年,中国股市走出了一波大行情。上证指数从998.23点一路高歌,涨到最高的6124.04点,涨幅高达500%多,深证成指从2590.53点涨到19600.00点,涨幅高达600%多,两市期间虽有过回调,但是没有阻挡牛市的步伐。中国股市在2007年成为全球涨幅最大的市场。

我在网上找到这期间涨幅比较靠前的股票,这些资料是由网友或者股民统计出来的。

股票代码沪深A股股票最大涨幅

600150中国船舶4884.437%

600739辽宁成大3464.841%

600497驰宏锌锗3206.005%

000568泸州老窖2975.041%

600109国金证券2816.625%

000718苏宁环球2759.223%

600550天威保变2731.384%

600331宏达股份2671.890%

002024苏宁电器2621.475%

000623吉林敖东2512.698%

600517置信电气2330.041%

600456宝钛股份2229.124%

000887中鼎股份2223.372%

600489中金黄金2175.520%

000878云南铜业2129.050%

600030中信证券2053.583%

600629棱光实业2037.922%

600519贵州茅台1962.162%

600685广船国际1918.645%

000527美的电器1893.701%

在这些表现优异的股票中,有不少股票是由于资产重组、整体上市或者借壳上市等利好消息出现暴涨,如中国船舶、国金证券、苏宁环球,这类股票我们很难捕捉,因为我们根本没有依据确定哪间公司未来是否会重组或者借壳。

不过,除了上面说的股票之外,我们依然可以用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解释。安全边际理论表明,应该购买那些优秀的并且内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在2005年时就是我们应该购买股票的最佳时间,因为股市里有很多优秀的、内在价值在熊市背景下被严重低估的股票。在上面列举的股票中,泸州老窖、苏宁电器、中信证券、美的电器等上市公司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都是优秀的,我们在生活中随时可以看到这些公司的身影,它们在同行业内有很强的竞争力,公

司有优秀的资产。在20005年熊市的时候,这些公司的内在价值被严重低估,股价大都位于10元以下,但是它们的业绩却有很好的表现,特别在2006、2007年时,上面列举的公司的净利润大都翻了几番,例如中信证券2006年实现净利润24.34亿,同比增长493%,2007年实现净利润123.88亿,同比增长408%;驰宏锌锗2006年实现净利润10.37亿,同比增长700%,2007年实现净利润13.10亿,同比增长26%.。优秀的上市公司在牛市里都表现得比其他的股票好。

当然,说到2007年的牛市,很多投资者会想到当年很多没有价值的股票的股价翻了十倍。比如,ST棱光、ST仁和、ST巨力和**ST金泰,在牛市的大背景下,连年亏损的ST 股被疯狂的股民炒作,有的十几个交易日连续涨停,再如,杭萧钢构,在短短几个交易月内就翻了将近十倍。

但是,这些现象并不能否定价值投资理论。这些股票只是在短期内被失去理性的投资者疯狂炒作而已,在2007年牛市见顶后,它们的真实价值就回归了。

诚然,A股市场的投资者不够理性,业绩差的股票经常会遭到炒作,但是,这么多年来,又有哪几只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能超过云南白药、伊利股份、双汇发展呢?

当我们惦记着葡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反问自己,为什么不要苹果呢?

(6)未来在何方?

上一篇:架桥机安全教育培训下一篇:鞋子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