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履行监管职能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法律关于中央银行监管职能规定的比较分析,探索完善中央银行监管职能的途径,使我国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以正确行使。关键词: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一、中美中央银行监管职能比较分析银行监管历来是中央银行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民银行履行监管职能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人民银行履行监管职能论文 篇1:

关于人民银行履行新职能的思考——浅淡监管分设后基层人民银行的职能转变

一、监管分设前基层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与状况

2003年银监分设之前,金融监管长期是人民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基层人民银行分设的监管职能部门主要有金管、稽核、会计等部门。国库、发行等部门也都不同程度地承担了部门分管任务。

但与此同时,重复、分散的监管现象,却使监管对象感到“无所适从”。基层人行还普遍存在“观望,推诿”现象,主动性差。同时,监管行为亦长期滞后于经济和金融业务的发展,难以根治其中问题。对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的预警预报更是一筹莫展。加之监管手段不够强硬,往往在检查时“雷声大”,处理时却“雨点小”。此外,现阶段基层人民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设施不够健全,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低下,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监管效率。

二、监管分设后基层人民银行的职能转变

监管分设以后,央行的金融监管职能发生了转移,央行的重心就必须调整。新《中国人民银行法》的核心在于以法律的名义确立了人民银行的地位,重新定位了人民银行的三大职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改善金融服务,以及维护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三大职能相辅相成,紧紧围绕着货币政策这条轴心而运作。

因为货币政策的拟定以及宏观调控主要由人民银行总行执行,职能的具体实施则落到基层人行上,三大职能主要包括政策执行、金融服务和金融稳定。

(一)政策执行

由于中央银行职能重心将转移到金融宏观调控上,同时货币政策又是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所以,货币政策就成了人民银行的最重要职能之一。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过度通胀和持续通缩,对于经济运作都将都是巨大的弊端。因此,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合理把握货币供应总量,才能让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作为人民银行的基层分支机构,应该加强在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基层人民银行必须担当好货币政策的疏通者,起好监督作用,保证“上传下达”枢纽作用畅通。同时基层人民银行也是我国央行金融服务面对群众的直接平台,是央行总行传输货币政策的直接纽带。它对全力实施货币政策,保障当地金融环境的稳定,引导地方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指导地方各金融机构合理优化信贷层次结构,发挥着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

(二)金融服务

央行应当做好经理国库、金融机构之间的支付结算等服务职能。金融服务这项职责对于基层人民银行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监管分设后的基层人民银行的金融服务,有别于之前的金融服务范围和服务观念,它是全力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在金融环境的稳定和货币政策的贯彻实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在服务中体现央行的货币政策目的。基层央行还是各地方的金融信贷直接窗口,不仅服务于社会,银行和政府,还服务于自身,央行金融服务的水准和整个社会的金融服务水平以及央行预期目标的实现都有极其直接的相关性,从而将进一步对整个社会经济运作的效率产生影响。因此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对当地经济发展无疑是一剂强力推进剂。

(三)金融稳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稳定,社会才会稳定,经济才能持续发展。世界银行曾经做过相关研究,报告表明,从20世纪后半段至21世纪,一共有90多个国家接连发生了上百起系统性银行危机,除此之外,还有近50个国家爆发了局部性银行危机。特别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和2011年的欧债危机,更是给各国的金融稳定性敲响警钟。因此,维护金融环境稳定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核心职能之一。

金融环境,已经成为影响金融机构的战略选择,决定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重要原因。银监分设以后,便进一步体现出了人民银行有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基层人行,作为总行分设在地方的基层机构,全力引导当地金融机构的良好运作。保证当地的社会经济在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下运行,是监管分设后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新职能。

三、关于履行新职能的建议

为适应央行基本职能的重新定位,更好地满足国内金融市场的需求,人民银行应该尽快地完成角色转换。

(1)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标准,使基层人民银行运行有统一的参考标准。

(2)基层央行应保持与银监会、当地政府和金融机构交流沟通,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3)建立风险管理和防范机制,强化对金融业风险的非现场监测与现场检查评估。

(4)确定金融稳定的指标数据,准确评估分析金融稳定形势。

(5)着力建立先进信息系统,畅通信息渠道。

(6)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环境。

(7)建立相关的保险制度,保证金融市场稳定。

(8)认真研究维护金融稳定的多项措施,以及制定相应的防范金融风险的应急预案。

(9)全面提高人民银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人行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形势。

(10)赋予基层人民银行一定的货币政策执行权限,比如信贷资金调控权和管理权,实行利率跟踪监测和管制等。

四、结语

因而,在监管分设之后,基层人民银行更应该着力疏导和贯彻货币政策,听从上级人民银行对于国家宏观环境的统一调控,合理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有效运用对应的货币工具,突显对当地金融调控的可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结合地方经济金融实际情况,认真探讨地方执行货币政策的有力途径,进一步优化基层人行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此外,还应着力于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及稳定的金融环境,为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健康有序发展及当地金融经济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唐录天.基层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困境及建议[J].甘肃金融,2011(05).

[2] 林曉燕.基层人民银行应强化金融监管[J].黑龙江金融,1997(11).

[3] 李建国.基层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河北金融,2008(08).

作者简介:董鑫(1990-),男,汉族,重庆人,四川省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责任编辑:刘影)

作者:董鑫

人民银行履行监管职能论文 篇2:

中美中央银行监管职能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法律关于中央银行监管职能规定的比较分析,探索完善中央银行监管职能的途径,使我国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以正确行使。

关键词: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金融稳定;货币政策

一、中美中央银行监管职能比较分析

银行监管历来是中央银行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除了瑞典和英格兰等少数国家建立中央银行的初衷是为政府赤字融资外,绝大部分国家都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经济危机和金融动荡之后,为了对银行体系进行监管并承担最后借款人的角色,从而保证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的稳定而建立中央银行的。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部分发达国家却出现了银行监管职能与中央银行分离的新现象。英国是其主要代表,1997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不久,将英格兰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分离出来,与原有的9个金融监管机构合并成立了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管理局(FSA),负责对各领域金融活动的监管。尽管在此之前,北欧各国和加拿大均已分离了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但作为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进行的首次尝试,英国的此项改革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影响。韩国、澳大利亚、卢森堡、匈牙利和日本等国先后进行了类似改革。目前,德国、爱尔兰、芬兰、奥地利、以色列和南非等国,以及泰国和墨西哥等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正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并成立专门的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似乎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我国也已经顺应了这种潮流,设立了银监会,将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职能剥离出来。我国中央银行主要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过去直接监管的职能转换为履行对金融业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职能。

而与此同时,美国不仅仍将银行监管职能保留在联邦储备委员会,而且1999年参众两院通过的《 金融现代化法》(GLBA)还赋予了美联储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权力。由于美国的金融机构已通过金融控股公司使得银行、保险、证券行业高度混业,这实际上使得美联储成了能同时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唯一一家联邦机构,金融监管职能进一步集中整合到美国的中央银行中。

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中央银行监管职能的最大不同在于中国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在减弱,而美国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却在扩大集中。

二、美国中央行监管职能的优势

美国中央银行的核心职责是防范和管理金融危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制定货币政策和监管银行的双重职能有助于中央银行应对金融稳定所面临的潜在威胁。

2007年1月5日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美国社会科学联合会年会上发言指出,金融市场的稳定面临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威胁,美联储应对这些威胁的优势,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通过银行监管者和央行双重身份所获得的信息、专业技能和职权。宏观经济目标和监管目标是相互依赖的关系,由一家机构承担这两项相互依赖的义务,要比由多个机构分别承担单独的义务会更好。

首先,通过监管可以加深对市场的认识。美联储的监管职能使该机构获取了大量涉及银行系统的信息,例如,美联储的审查人员会就所审查组织的管理结构、业务范围、财务状况、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操作、运作的抗风险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另外,美联储的监管职能为它在监管范围之外的金融机构和更大范围金融市场的发展开辟了窗口。美联储担当的是伞状监管者的角色,这使得它可以获取所有控股公司子公司、非银行和银行组织的信息。这些监管职能,还使得美联储获取同所监管银行组织有业务往来的金融公司的信息,例如,一些大型银行向对冲基金和其它私人基金提供大量借款及各项服务。在确保银行稳健经营的过程中,美联储工作人员向其它机构的同事,学到了大量有关该行业的实际业务、投资策略和发展趋势的知识。最后,许多大型银行组织是包括衍生和证券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在监控和分析这些银行活动的同时,美联储也获取了这些市场发展趋势和发展现状的宝贵信息。监管职能所获取的信息,连同在货币政策和支付业务操作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使美联储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充分的了解。

第二,在银行监管过程中获得的大量信息,在执行央行非监管业务中练就的专业技能,使美联储受益匪浅。证据显示,监管信息在金融危机时可能对制定货币政策最有用,例如,美联储的经验表明,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这些信息有助于对银行信贷能力的评估。总的来说,联储成员银行间的业务和相互间的联络,包括众多银行家所提供的有关地区经济状况的各种信息,有助于货币政策的制定。联储银行与其所在地区银行间大量的互动加强了上述的相互联络。

第三,美联储建立了广泛的国际联系,并凭借其监管跨国银行的职能,同外国中央银行和外国监管者密切合作。在过去的金融危机中,这些被证实是有用的,并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深入,在未来可能会更加重要。

第四,由于美联储在金融稳定问题上所具有的独特视角——这一视角基于其法定权力、历史经验与对金融和宏观经济稳定之间联系的推崇,在防范金融危机的共同努力中,美国中央银行的参与似乎尤为理想。通过加强同金融市场参与者和其它机构的联系,美联储的监管职能使该机构可以更为有效地意识到所要关注的焦点和潜在的问题。简而言之,美联储的监管权力既可以确保其在有关金融稳定政策的讨论中享有发言权,又可以增强其发言的质量。

第五,监管职能带来的信息和专业技能使得美联储可以在危机出现时高效率、低风险地向市场供应急需的流动资金,有效地化解或减轻危机的危害。9·11事件发生后,美联储采取的最重要的补救行动是提供大量流动资金,以确保金融体系和经济信用在需要时的存在。这些措施,就是得益于美联储对重要机构流动资金管理、借贷定位、财务状况以及他们对借款机构抵押物估值能力的了解。

三、美国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带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金融业最发达、金融市场最为健全的国家,就其监管体制而论,虽然存在着监管机构过多、体系过于庞大、信息沟通时间过长、监管成本过高等问题,但作为金融监管牵头人的美国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对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可以给我们带来很有益的启示。

(一) 中央银行具备监管职能对维护金融稳定、更好地实施货币政策非常重要

我国刚刚把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去,短时间内收回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央银行与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稳定的信息沟通机制和多边紧急磋商机制。目前,中央银行与上述监管机构之间的分工与协作还缺乏制度性建设,这既不利于金融监管,也不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因此,应当在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上建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并在该机构与人民银行之间建立起制度性的协调合作机制,以实现信息共享,促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二)金融业混业经营并不意味着必须实行混业监管

美国在1999年颁布GLBA法案之后,正式开始了金融混业经营,但就其金融监管模式而论,目前美国采用的仍然是分业监管。从美国经验来看,监管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联通和监管指标的标准化、监管程序以及监管人员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而不一定需要一个全能的监管者。当前我国银行、保险与证券等行业的混业经营趋势逐步增强,综合化经营的金融集团(如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已经成立,集团控股下的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往来,已经造成了混业经营的“既定事实”。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将大量涌入中国,它们在境内也会从事混业经营,因此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不一定要改变目前已经形成的分业监管模式,只需确立一个牵头机构(中央银行为佳),在各个监管机构之间加强信息的沟通与行动的协调同样可收到很好的监管效果。

(三)中美监管原则的差别是中国金融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如果比较一下中国和美国的监管原则,我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中国采用了强化管制,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和业务活动自由度的监管原则,试图通过限制金融机构的活动来预防风险。美国的监管原则是尽量减少发展金融业务的限制,但金融监管一定要细化。可以说,这一原则使得美国得以成为世界上金融活动最为活跃而金融监管又最为严格的国家。反观中国,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相当迟滞,竞争力严重缺乏,潜在金融风险巨大。因此,有必要对现行金融监管原则和指导思想加以反思和调整,借以推动金融市场竞争,促进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目前安全性与效益性应是我国金融监管立法的两大价值目标,两大价值目标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由于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且具有发生支付危机的连锁效应,因此安全性是前提。另一方面,金融监管又要成为促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以及我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我国的金融监管立法从总体来看,十分注重安全性,而对效益性有所忽视。我国应结合监管体制的调整,以安全性与效益性的统一为价值目标,探索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金融监管制度。

参考资料:

[1]陈元《美国银行监管》。

[2]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放眼世界——中国人民银行出国报告文萃》。

[3]孙国华,冯玉军《银行法律基础知识》。

[4]伯南克《美联储力图成为诚实的经纪人》。

[5]马克、奥尔森《美联储监管人员对银行合规性进行检查的重点》。

[6]张承惠、张丽平《美国银行监管的模式、特点及其启示》。

[7]王松奇、徐义国《银监会“悬念”:理性看待央行分拆》。

[8]许多奇《英美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及我国之借鉴》。

[9]辛涛《金融混业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10]陈剑平《中国与美国的中央银行法律制度之比较》。

[11]金中夏《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比较与启示》。

[12]陆泽峰《中央银行法律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 李西江)

作者:卢 钦

人民银行履行监管职能论文 篇3:

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必要性及难点分析

一、 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必要性

(一)宏观审慎监管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的是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因为保持币值的稳定需要金融平稳运行,所以作为货币政策执行者的中央银行自身具有减少金融失衡、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强烈愿望和动机。而宏观审慎监管的目的正是在于减少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维护金融稳定。同时,中央银行通过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责,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更加全面地了解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能力。

(二)宏观审慎监管是充分履行中央银行法定监管职责的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权主要包括直接监督检查权、建议检查权、特定情况下的全面检查监督权。这些监管权关注的是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在承担国家宏观调控职责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在对整个金融业的宏观监控,对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三类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管理,对征信业管理,对跨行业金融创新与金融工具运用的监督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与宏观审慎监管不谋而合。

(三)宏观审慎监管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需要

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在重视利率、汇率等价格型指标的基础上,也高度重视货币信贷总量的增长情况,比较注重以窗口指导等方式来提示风险,同时运用信贷政策以及差别化手段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进一步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我国融资高度依赖银行机构,金融产品随着业务发展而日益复杂化,内部金融工具交叉发展程度不断提高,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在我们面前。因此,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需要有效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为前瞻性地应对未来系统性风险做好十足的准备。

(四)宏观审慎监管是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

一方面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有利于中央银行更好地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中央银行行使最后贷款人职权,不仅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为市场注入流动性,而且可以通过贴现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通过特殊手段对金融机构实施救助,从而缓解金融机构因流动资金不足而导致的挤兑压力,避免产生连锁效应,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有利于中央银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正常运行。中央银行通过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通过有效地制定支付清算风险和控制制度、提出相应的支付清算风险预警预案,从而保证整个支付系统的有效稳健运行。

二、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问题及难点

(一)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不够明确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履行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票据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及上述市场的有关衍生产品交易等职能。然而中国人民银行虽然担负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但是缺乏履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有效工具和具体手段。中国人民银行如何在此背景下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目标是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二)現行的监管机构缺乏有效合作

金融业务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当前的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多头监管导致协调成本增加,限制了监管机构对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评估。目前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之间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和经常联系机制的确给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便利,但这种信息共享机制是在现行金融业分业监管体制下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相互沟通的临时性考虑,不是规范性的制度安排,往往不具有强制力,所以难以形成金融监管协调的长效机制,难以对各大监管机构形成硬性约束,难以推进三大监管机构的深入合作。

(三)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配套措施尚不完善

由于金融机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及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与运行比较复杂,所以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准确计量都有很大的挑战,相关数据的获得和整合与存在一定的困难。况且,随着金融业务的日益创新及金融机构之间日渐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导致系统性风险的潜在来源增加,这将对宏观审慎监管如何有效应对系统性风险增加更大的难度,这也相应地对经济政策、法律制度、监管理念等宏观审慎监管配套措施提出新的要求。

(四)宏观审慎监管人员素质及监管理念亟待提高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人才是基本符合监管工作需要的,但是离现代宏观审慎监管所需的“知识型”“专业型”人员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导致其所承担的职责与所需的能力不太匹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目标仍然是管制而非监督,监管理念的滞后可能会导致监管工作中心的偏离,难以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地监管与引导,这些都将成为宏观审慎监管职能履行的阻碍。

参考文献

[1] 吴晓灵.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J].银行家,2011(06).

[2] 夏洪涛.强化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权限的思考[J].武汉金融,2009(10).

[3] 杨小平.构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J].中国金融,2011(06).

作者简介:陈阳(1985-),男,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研究方向:金融管理与金融稳定。

(责任编辑:李娜)

作者:陈阳

上一篇:人事年度工作总结精选下一篇:街道社区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