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科学方法获取知识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比较2011-2014年生物科新课标Ⅰ卷和福建卷在考试依据、试题和有关数据的差异,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物学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新课标科学方法获取知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新课标科学方法获取知识论文 篇1: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物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初中生物课程是帮助学生接触和理解生物学科本质的重要课程,生物课程应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及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建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生物课程知识体系。本文罗列了课程标准的几大部分,逐条对初中生物新旧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力求了解新课程的特色和准确掌握相关标准,为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方向。

新课程标准 重要概念 生物学科 评价方式 课程内容

一、初中生物新旧课程标准相同内容的对比解析

1.新旧课程标准描述生物学科本质上的不同

首先是用词的精准度不同,新课标在“前言”中对生物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的实例做了更深刻具体的描述。比如旧课标中的“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新课标描述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不仅明确地指明知识点的准确涵义,同时隐含了科学研究成果艰辛的探究过程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其次是新课标对生物科学的时代定位不仅仅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方面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强调“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新课标更能从社会需求和历史使命的角度吸引学生,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2.新课程标准对生物课程性质的不同理解

新课标强调为适应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生物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具有相同的性质,不仅要求一个逻辑性强、结构完整统一的结构体系,同时也包括揭示学科本质规律的一切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新课标比旧课标更加凸显生物科学探究的延续性和持续性,这些都是影响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课程性质进行了更加深刻和详细的剖析,要求学生既要获得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领悟生物学家的研究观点及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规律同时获得生物学知识,养成思维习惯,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的补充

新课标指出旧课标中的三大课程理念实为生物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尤其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面强调科学研究不仅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此外,新课标在设计思路上凸显了植物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日益凸显”。由此可见,新课标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注重情感的体验和渗透生命的意义。

二、新推行的课程标准的新目标

1.新旧课标中“科学研究”的比较

新课标对于科学研究的内容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在亲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价值,同时促进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形成。理解的层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几个重要概念,包括科学研究的内涵,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等,这一观点在旧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新课标在理解科学探究方面更积极,清晰提出科学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这样获得的研究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还强调多方式呈现证据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判断。

2.新旧课标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比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课程内容是初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的重头戏,是学生率先接触初中生物学知识的统领章节,关系到是否能给学生建立夯实的学科分析能力和知识基础。在这部分内容中,旧课表没有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驱动,使得教学实践起来比较困难,这样新课标应运而生,明确告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六大重要概念,包括细胞是基本单位以及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让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对初中生物学中涉及细胞的内容有深刻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3.新旧课标中“生物与环境”的比较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生物与环境主题下,指导学生某一个生态环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促进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这部分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包括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性和影响性,生态系统所包含的成分及作用,生产者的定义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新课标要求学生既是学习者、探究者同时也是生物与环境中的参与者和活动者,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新旧课标中“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比较

新旧课标在这部分的知识内容、教学活动建议方面没有太大差别,但跟前面一级主题一样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五个重要概念。这些重要概念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绿色植物自身生存的条件需求,了解植物的繁殖周期,同时理解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初步了解细胞分解糖类物质的简单过程。新课标指出学习绿色植物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关爱生活、关爱身边花花草草的情感,更关键的是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5.新旧课标中“生物圈中的人”的比较

新课标将这部分需要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按照总—分—总的形式罗列,对应于第二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强调了功能层次,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和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简明扼要地将“生物圈中的人”主题下最重要的知识点讲清,最核心的还是将人作为生物圈中非常重要而整体的动物来研究,指出人的组织、器官和系统高度有机组合完成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同时调节与周围环境的活动。

6.新旧课标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比较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部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本质特征很重要。动物的行为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密切,所以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很多日常生活问题。这部分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包括:动物的各种行为是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动物适应环境;动物的行为有先天的也有后天形成的。

7.新旧课标中“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之间的比较

我们知道,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通过这三种行为维持种族的延续,人类也是一样。新旧课标都指出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增进学生认识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这部分知识的理论性强,知识面广,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新课标相对于旧课标更注重学科本质知识的准确性和传授的有效性。这样给一线的教学带来方便,同时也表明了这部分知识的精华。

8.新旧课标中“生物的多样性”的比较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关系,新课标强调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对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对这部分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根据生物间的不同特征对地球上的不同生物进行分类;分类单位的划分;各种生物在生物圈发挥的不同作用;生物进化的原因;为进化提供证据。生物多样性跟现今的很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构建并形成重要概念,不仅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还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9.新旧课标中“生物技术”的比较

生物技术每天都在更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生物技术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如何引起学生对发展的生物技术的敏感度以及了解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价值是新课标一直思考的方向。在教学中,新课标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发酵技术的原理和产品;现代生物技术已被用于生产新的产品,并对个人、社会和环境具有影响。新课标更注重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体验,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生物学知识,同时利用生活实例理解和学习生物学技术原理。

10.新旧课标中“健康地生活”的比较

新课标中对健康的内涵做了新的释义:健康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良好,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健康对生活的重要意义。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青春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疾病的分类;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个人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对健康的影响;了解基本的急救程序和方法。

三、新课程标准的崭新内容

课程标准中最受一线教师关注的还是课程内容的实施建议。在第一部分教学建议中,新课标不仅强调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和每一个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更多地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良好全面地发展。相对于旧课标,新课标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发展的研究和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这样更能体现和促进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更大范围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建议中,新课标指出不同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是学科中心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专业术语传递重要概念,如“细胞呼吸”,“植物细胞全能性”也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重要概念,如“细胞是植物和动物的基本单位”,“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方向”,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使用了这两种表达方式。

不管是专业术语的传递还是陈述性语言的描述,重要概念的引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目的是为了教学更有效,并且让学生的知识水平随着学段的升高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初中生物教学中,一方面需要重视学生的能力提高,一方面要将教学设计的水平放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重要概念的第二个作用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能迁移应用学到的知识,这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每个单元乃至每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时力求以某个重要概念为核心,活动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最终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头脑中重要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在“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方面,新课标指出要注意实验室废弃物的妥善处理,让学生有爱自然、爱生活环境的意识,现代社会的公民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也应该具有环保意识,同时应该关注并发挥自身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主人翁精神。

新课标相对于旧课标的第二大变化体现在评价建议中,新课标更加注重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评价的依据是生物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全面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以便教师能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让教学更合理更高效。当然,为了保证评价的结果更科学可信,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评价结果应该完整呈现,为后期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通过课堂教学的及时性评价,帮助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教师能够迅速总结和反思。

在评价内容方面,新课标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状况的评价,并有实例方便广大一线教师理解和借鉴。评价方式方面鼓励多样化,因为任何单一的评价都只能说明学生学习结果的某方面情况,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更精准实现评价的目标和功能。具体操作方式可以包括笔试和实验操作等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多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

另外,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用语应该更加精准,尤其在介绍生物学科中的很多重要定义、原理和规律的时候,多用通俗的语言,最好利用生动实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和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全方位地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

————————

[作者:杨青青(1984-),女,湖北恩施人,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数理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茂林】

作者:杨青青

新课标科学方法获取知识论文 篇2:

高考生物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的比较研究

摘要 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比较2011-2014年生物科新课标Ⅰ卷和福建卷在考试依据、试题和有关数据的差异,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物学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

关键词 生物新课标Ⅰ卷;福建卷;考试依据;试题;比较

随着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稳妥的推进,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逐年增加,全国统一命题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卷(下文简称全国新课标卷Ⅰ)与福建自主命题卷的理综生物部分(下文简称福建卷),不仅在试卷结构上,在命题的思路上也存在着一定的 差异。

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理综满分都为300分,但新课标Ⅰ卷生物满分为90分,福建卷为80分。新课标Ⅰ卷生物题量为“6+4+2选1”,即选择题6题,每题6分共36分,非选择题为4题,共39分;选考部分两题,1题考查选修一模块,另1题考查选修三模块,选做其中一题,共15分。福建卷生物题量为“5+3+1”,即选择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非选择题3题,共40分;选修1题,为选修三的必答题,共10分。

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在命题思路上的差异,也形成了各自试题的特色。我们对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理综生物试题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其试题命制特点,希望对福建省高中生物学教学有所启示。

一、从命题说明看福建卷

福建省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从2009年至今的自主命题已形成了一定的“闽派”风格。从每年生物学科高考命题组编写的命题说明可以发现,生物试卷严格遵循全国《考试大纲》和福建省《考试说明》的要求,按照既有利于高等学校科学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结合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制。试题全部为原创,不超出课程标准要修,充分体现了公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具体体现在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探究性与综合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注重新情境的创设,突出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

为落实能力测试目标,福建卷在试题的命制上,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弱化考查知识内容的记忆,强调考查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弱化考查枝节内容,强调考查主干知识;弱化考查实验步骤的记忆,强调考查实验原理与方法;不回避热点问题,强化考查信息获取能力。

从命题说明与具体的试题看,福建卷的一大特点是强调试卷的覆盖面。从2011-2014年福建卷理综生物部分各模块分值与考查知识点的数量(如表1)可以看出,每年试卷各模块考查比例恰当,而且所考查的知识点(以考试大纲知识内容表分类)都达26个以上,体现了试卷的覆盖面较广。

福建卷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注重新情境的创设。从2011-2014年福建卷理综生物部分试题的相关情境(如表2)可知,每年试卷涉及到6~7个的情境,也就是基本上每道题都有一个具体情境。通过新情境的创设,不仅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二、从数据看新课标Ⅰ卷

首先,从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理综生物部分各模块分值与考查知识点(如表3)的数量统计看,新课标Ⅰ卷不注重各模块在试卷所占的分值比例,如2011年必修1模块占43分,而必修2只占8分;2012年必修3模块也占到42分;除2013年外,每年必修2模块所占的分值都不多。同时考查的知识点数量也不多,2011-2014年平均考查14个知识点,与福建卷考查的知识点数量有一定的差距,可以看出新课标Ⅰ卷并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说明:表中未列出选修一考查情况;表中“+”后的数据,表示考查考纲知识内容表所要求该模块实验的分值。

从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考点分布与分值统计(如表4)分析,试卷考查点相对集中,四年一共只考查36个知识点(未统计选修一的内容),与考试大纲中要求的102个考点(不含选修一考点)来说,覆盖面偏小。

说明:表中未统计选修一的内容;表中“+”表示该知识点内容在试卷中另题也有出现。

其次,一些公认重要的内容,多年并没出现,如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四份试卷合计分数超过40分的考查内容有细胞的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这些是新课标Ⅰ卷的高频考点。与福建卷相比,对种群和群落等知识的考查明显多了。由于种群和群落等知识在考试大纲的要求层次上,多属于Ⅰ层次,福建卷较少涉及,但对新课标Ⅰ卷而言是必考内容,近年分值都在10分以上。

从试卷的难度方面看,以河北省近三年新课标Ⅰ卷难度值比较(如表5)分析:全卷难度在0.61~0.68,属于大规模选拔考试预期范围;但选择题偏容易,三年的难度值都大于0.73;同时由于选考题的分值仅为15分,虽然选考题两题难度值并不一致,但对全卷的总体难度值影响不是太大。

说明:整卷难度栏中上一行为做选修一的值,下一行为做选修三的难度值。

试卷的阅读量与答题量也影响着试卷的难度,福建卷的生物部分文字量,都保持在2500个左右,但试卷中的图表相对较多,2013年有4图4表,2014年有6图1表。几年来,福建卷都没有出现简答题式的设问,答题的文字量不多,平均110个字。

新课标Ⅰ卷近四年试题图表与文字数目统计(如表6)。由表6可见,整卷总文字数与福建卷相差不大。

数据来源:湖南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唐永红老师讲座课件

但新课标Ⅰ卷却比福建卷多一道选择题和一题选考题,而且图表也比福建卷少,因此,新课标Ⅰ卷的阅读量总体小于福建卷;新课标Ⅰ卷在题干的叙述上,更显简洁。然而从答题字数上看,新课标Ⅰ卷却比福建卷多出许多。如何准确而快速的答题,考验考生的表达能力,这是福建考生今后要加强训练的重要内容。

由于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选考题设置方式不同,如何处理选修一的教学,是福建省必须谨慎面对的问题。从近三年河北省、湖南省选考题选做情况和难度值统计(如表7)分析,要完全控制选修一与选修三的难度完全一致是比较困难的。

说明:题号39为选修一试题,40为选修三试题。

不同省份考生选做选修试题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是选做选修三的人数较多,在河北省差异尤为显著,估计与地区教学内容的差异有关。

三、从试题看新课标Ⅰ卷

对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试题进行分析,并与福建卷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新课标Ⅰ卷试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依托教材,注重识记

与福建卷试题强调情境设置,素材多来源于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真实实验相比,新课标Ⅰ卷命题多依托教材,直接使用教材上的素材,因此选择题的题干中常出现:“关于……的叙述,正确的是( )”的形式,其中的“……”多为教材的内容。例如2013年新课标Ⅰ卷的选择题第1、2、3、5题;2014年的选择题第1、3、4题,都是以该形式设置题干,考查的全是教材上的记忆的知识内容,这应该是选择题难度值大于0.73的原因之一。

从非选择题考查点设置看,许多填空都属于考试大纲所要求的Ⅰ层次水平,是教材内容的记忆。如2011年新课标Ⅰ卷第30题,第(1)题,考查细胞器在蛋白质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第(2)题,考查体液免疫中抗体的形成过程等,都是教材上现成内容的记忆,而且第一问的答案还设置了3个填空。2013年第40题选修3的选做题,题干中提供了3则的素材,但在后面的设问中,还是以基因工程操作过程、蛋白质工程的目的、胚胎移植的对象等记忆内容做为考查点。同样,在实验题的考查上也主要是记忆内容,如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第29题,考查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问题设置回答解离的作用、染色剂的酸碱性、染色对象等内容,尤其是第(2)题,直接要求写出细胞核的功能。

正如长沙一中甘伟丰老师在分析2014年湖南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的文章中所总结的“纵观近几年生物高考题,着重考查了考生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而今年大部分高考题是教材知识甚至是教材原文在考卷上的重现。高中生物的学习只有在识记相关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能力才成为可能。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建议教师整理出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督促学生背诵”。

2.关注学科方法的考查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与过去的生物单科卷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强调学科方法的考查,常常涉及的学科方法有:实验观察、比较归纳、重复对照、模型建构、抽样检测、类比推理、假说演绎、问题探究等等。新课标Ⅰ卷在加强学科方法的考查上,更具创新特色。

例如2012年新课标Ⅰ卷第32题的第(3)小题,是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而进行的问题探究,似乎考查内容与生物学无关,实际上考查的是生物学素养 ——实验的对照、观察,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2013年新课标Ⅰ卷的第29题考查某油料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含量的变化,其中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判断推理,回答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什么。

在2013年课标Ⅰ卷的第31题遗传学内容的考查中,不仅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也是考查学生应用假说演绎方法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来验证假说。

通过模型构建来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内容,也是新课标Ⅰ卷常涉及的考点。如2012年新课标Ⅰ卷的第29题以种子萌发时种子干重与胚乳的干重变化曲线,考查细胞呼吸。其中有2空要求考生计算,一是计算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是多少mg。二是求最大转化速率为多少mg*粒-1·d-1粒。这都是数学模型应用的具体表现。

3.不强调覆盖面,考点相对集中

从前面的数据分析已经看出,试卷的覆盖面不大,考查的知识点偏少。从整卷的试题来看,可以发现:在试卷编制时,不过分强调模块间的比例关系;对某些考点多年都涉及,成为高频考点。

如2011年新课标Ⅰ卷的6道选择题中有5题都与必修1模块有关,完全不考虑各模块间比例关系。近两年的选择题的模块分布相对好些,但必修1模块的数量还是偏多些。

对于高频考点,不回避,可能上一年刚考过,相似的内容在下一年又出现,这可能与命题者认为试题相似,但每年却是不同的考生有一定的关系。如2012年、2013年第1题选择题,两题都考查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tRNA、mRNA、密码子等有关知识。如果从2011~2014年的生态题比较来看,发现种间关系、种群数量变化、群落概念的判断、次生演替、食物网等内容,常常出现。

4.以遗传题进行难度、区分度调控

作为常模参照考试,高考重视难度和区分度的调控,据2013、2014年河北省对新课标Ⅰ卷生物试题的难度统计(如表8、表9)分析,可见遗传题是调控的主要 杠杆。

从上表所列的难度值分析,不难得出许多试题都属于容易题,尤其是选择题。整卷中最难的试题非遗传题莫属。特别是2013年新课标Ⅰ卷的第31题,难度值为0.12,是近年来最难的一道试题。就生物学科而言,通常将难度值≥0.7的试题定为容易题,0.4~0.7之间定为中档题,≤0.4的试题定为难题。以这标准统计,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容易题、中档题、难题的分值比为50:25:15,明显容易题占了绝大部分,主要靠15分的难题进行区分度的调控,而这15分的难题,全是落在遗传题上。从这也可看出,新课标卷的命题上,在确保基础分前提下,以遗传题对学生进行能力选拔,筛选录取本一中名牌大学的学生。

5.大学教师命题特征明显

全国组织命题的新课标卷与大纲卷,均以大学教师命题为主,这与福建省有中学教师参与高考命题的方式有着一定的不同。上述试卷的覆盖面、高频考点的出现以及前后年试题的相似等等特点,应该也都与大学教师命题有一定的联系。此外,大学教师更强调科学性问题,常用专业语言进行描述,而且在一些概念的理解上,中学教材与大学教材可能存在着一定差异。如矿质元素的概念,在新课标教材中就没有出现该概念,而且考试大纲中也没明确要求,但在2013年的新课标Ⅰ卷第3题却出现了该概念,同时在该卷的第29题第(3)问的参考答案中,也要求回答“矿质元素离子”。“矿质元素”的提法,对于“无机盐”而言,是更加规范、准确,但对中学生而言,似乎超过了考试要求。

再如2014年新课标Ⅰ卷第2题,考查的是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从答案设置上看,D选项为NADPH/NADP+比值下降。以还原型辅酶Ⅱ的方式来表示变化情况,由于NADPH、NADP+ 的表示,在人教版教材中出现于边栏中相关知识部分,教材正文中都以学生容易理解的[H]来表示,以更加科学的NADPH、NADP+ 表示,对学生的要求就提高了。

在2014年新课标Ⅰ卷第40题选考题中,考查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题干中说明了制备过程: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0条),并将该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为60)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诱导剂融合,经筛选培养及抗体检测,得到不断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其中的第(3)问是:“杂交瘤细胞中有___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是____条”。对于染色体数目最多有多少条,中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的理解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大学教师考虑的是从实验操作出发,在细胞的融合过程中,常常发生染色体的丢失情况,如果没有丢失的话,最多就只有100条。但中学教师的理解并不是基于染色体的丢失,而是考虑杂交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开,细胞尚未缢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故最多应有200条。当然从科学性出发,最后的标准答案还是100条,因为在有丝分裂的后期,由于核膜的解体,没有细胞核的存在,有细胞核时,应该是100条的。

总之,通过对高考生物新课标Ⅰ卷和福建卷的比较分析,以期厘清新课标Ⅰ卷的特点,打破长期以来“闽派”生物试卷命题形成的思维定势,有助于改变高中生物学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及考试压力。

作者:林颖韬 张锋

新课标科学方法获取知识论文 篇3:

从福建高考命题变化 探究高三地理复习备考对策

本文通过对2009-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卷地理部分,福建自主命题试卷与全国新课标Ⅰ卷的分析比较,了解两卷在试卷结构、考查内容、能力要求和难度等方面的异同,为制定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的对策提供依据。

比较;新课标卷;福建卷;复习策略

2016年福建省高考将由自主命题改为全国统一命题,给新一届高三教学带来新的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做好高三总复习的备考工作,这就需要一线教师深入研究两种高考命题要求的异同,从而进一步明确高三复习方向,提高高三地理复习的有效性。下面仅从近七年福建自主命题与全国高考文综新课标Ⅰ卷(下简称新课标卷)地理部分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高三复习备考的 对策。

一、卷面比较分析

1.试卷结构

全国新课标卷地理选择题一般为4~5组11道题,共计44分,综合题两道,共计46分(一题22分,一题24分),选做题三道: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选一,计10 分。

新课标卷地理选择题一般为5~6组共计48分,综合题一道计37分,选做题三道: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选一,计15分。

两份试卷的结构相对稳定,仅新课标卷两道综合题的分值有些年份进行了适当微调。

2.考查内容

无论是新课标卷还是福建卷,试题都注重对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考查内容涉及地球运动、地形、气候、河流、农业、人口、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地理信息技术、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试题强调地理各要素间的联系;每一组试题都配有相关的区域图、遥感图、坐标图、等值线图或图表统计资料,综合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试题模式

(1)选择题

共同点:两套卷几乎每年都有区域地图、统计图表、等值线图模式。

不同点:

①新课标卷有些年份区域图较多。

②课标卷景观图、纯文字模式相对较多;福建卷联系图、地球运动图模式较多。

③新课标卷弱化了“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甚至看不到直接考查“地球运动”的试题;而福建卷选择题的最后一组试题通常为“地球运动”。

④新课标卷等值线图模式相对传统些(等高线、等压线);福建卷相对新颖(等风速线、气候生产潜力、气候风险、多年平均云量)。

(2)综合题

①福建卷的综合题全部为等高线区域地图,并且标出经纬网。第1问较多考特征(点),第2问较多分析自然条件(原因),第1、2问考自然地理部分;第3问较多结合人文地理(农业、交通、土地利用等)分析原因、不利影响、限制性因素;第4问变化较大,主要考人文地理、区域发展地理等相关知识。除2011年外,综合题所选区域(中国、世界)与选择题所选区域错开。

福建卷综合题的切入点比较传统,考生通常比较熟悉,容易利用平时归纳的答题要点,可以获得一些基础分,区分度比较小。设问的一般模式是:(1)(2)题能力要求是“说出、指出、描述”,属于低级思维;(3)(4)题分析题,思辨题,属于高级思维,能力要求是递进的。

②新课标卷的综合题分为36、37两道题,每道题设问2~4问,一般围绕着某一现象或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深挖,一环扣一环。主题少,角度多,也比较新颖。如2014年36题围绕“沙”的不同角度设问:沙源来源→起沙原因→风沙危害→提出防止措施。如2015年36题围绕“卤虫”的不同角度设问:盛产卤虫的原因→早期卤虫产业规模小的原因→水产业发展对卤虫产业影响→对卤虫捕捞的态度讨论。这样的问题设置对福建师生是陌生的,它的思维过程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思维方式更为接近,对地理信息结合社会背景的运用要求更高。

另外,新课标卷探究性和开放性问题也较福建卷多。如2011年课标卷36题,考查学生思辨能力—新加坡处热带雨林地区,终年多雨为什么还缺淡水?

(3)选做题

福建卷选做题三道: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选一,计15分。每道题设问2问,第1问说(指)出……,简析……的自然原因;第2问简述……的措施。(仅2009年说明……,或分析……的自然原因,或提出……的措施。)模式相对固定。

课标卷选做题三道: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选一,计10分。(仅2010年两道题)模式相对不固定。每道题设问1大问:有的有两小问指出(说明或分析)……,并说明理由(提出防止措施或不利影响),有的只有1大问分析……的优势条件(或原因)。

二、知识与能力要求

1.重视主干知识,突出学科能力考查

从国家选拔性质的统一考试要求出发,福建卷和全国新课标卷均致力于突出考查本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通过各种地理图表、情境的呈现,检验考生分析利用题所给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题过程中同步考查地理学科的多种能力,彰显地理学科特色。试题都强调和鼓励学生发展开放、多元的地理创新思维,形成地理整体性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总体上,新课标卷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如2013年新课标卷第2组选择题,题号為4~6,给出的是遥感影像图,考查了影响降水的因素、自然带以及世界地理区域定位等内容。单纯的死记硬背无法解答该题,要求学生分析遥感图,获取有用信息,调动相关知识用于解题。整个思维过程较为曲折,能力要求较高;福建卷的选择题部分的思维回路较短小,容易从所给题干及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经过简单的思维活动即能够得出正确答案。

2.重视情境创设,两种试卷各有侧重

近几年,新课标卷每组试题所配的图表资料形式多种多样,有纯文字材料、模式图、坐标图、统计图表、遥感图、景观图等等,且选材多与现实生活有关联。福建卷每年都会有一组选择题通过在题干中给出一个新概念,如2009年的“云量”、2014年的“人口抚养比”、2015年“比较优势”“秦腔飞地”,概念一年新似一年,但是始终不变的就是蕴藏其中的对学生解读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的考核,给学生设置了不少思维“障碍”。相比较,新课标卷在这方面的尝试较为少见,试题题干或图表都还是学生眼熟的式样。

3.重视区域载体,降低区域定位难度

近七年,福建卷综合题的区域载体多集中于中国区域,特别是学生较熟悉的东南部沿海、南部沿海地区,空间定位较简单;而新课标卷的世界区域载体较多,区域定位要求更高。不过,新课标卷近几年在降低对空间定位能力的要求。例如2013年新课标1卷1~3题明显标明了美国、墨西哥、哥伦比亚等熟悉的地名,学生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区域。

三、试卷的区分度

新课标卷实测难度在0.55以下,常出现0.50以下,中等偏难。福建卷难度命题控制在0.55左右,实测难度大多在0.55~0.60,难度中等。

新课标卷地理必修综合题分值高,难度较大。一是问题考查设置大多呈现小角度,深切入,逻辑推进的基本特点。甚至出现逆向思维试题,如2011年分析该国(新加坡)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2014年铁路线布局为什么偏离聚落?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也更高。二是考题往往由“一个中国,一个世界”构成,即分别从中国和世界各选择一个区域,给出文字和图表等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说明、描述、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若干措施。这种试题到考生手里极易出现“不会写,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的情况,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试卷区分度 较大。

福建卷的综合题,绝大多数考生都根据材料有话可说,不会轻易出现空白卷。尤其是选考题,15分的分值,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拿到一半以上的分数,结果易出现优生难以拔尖,试卷区分度较小。

四、2016届“全国卷”应试的复习策略

1.认真比较新课标卷与福建自主命题试卷要求的异同,研读新课标“全国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以新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精心安排好高三地理复习阶段性备考 工作。

第一轮复习重在夯实基础。以課标为依据,以教材为载体,从多层次多角度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理解并记忆地理5大基本原理、5大基本规律、5大基本过程。尽可能将主干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第二轮复习要突出重点,将重点知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整理成专题,梳理知识间的纵横向联系,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分析,从而提高学生从材料、地图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轮复习重在补缺补漏,错题反思;强化答题规范、答题思路、答题语言的科学严谨性;进行应试技巧和考前心理指导。

总之,要学透自然地理原理,用活人文地理观点,熟悉区域地理特征,探讨区域发展问题。

2.新课标卷的选择题和综合题,区域地图较福建卷多,今后应该采用区域地理系统化的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深入探讨中小尺度区域地理问题,如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络新闻、电视节目等媒体获取区域新资料,进行区域问题的深入探究。

3.针对新课标卷每年都考思辩性的题目,今后应加强有关思辩性题目的训练。利用课文中具有探究性的案例和课后“活动题”,引导学生进行地理过程分析复习,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其次,也可利用历年高考和各地模拟考试中带有探究性的试题,让学生通过做题来感受探究过程,感悟探究方法。利用乡土案例进行“问题研究”,体会一般规律与区域差异,如收集福建沿海城市风频资料,探究分析为什么冬季以东北风为主?

4.针对新课标卷36、37题对一个知识点的深挖,讲评练习时应该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拓展。同时,特别注意这几年福建卷较少出现的景观图、纯文字模式试题的 训练。

5.加强与多年使用新课标Ⅰ卷的省市交流(2015年使用新课标全国Ⅰ卷省市有河南、河北、山西、江西),开展多方面的教研活动,了解教师的教学体会和学生复习备考的感受。

(责任编辑:廖炽昌)

作者:程道生

上一篇:工商系统建国60周年演讲稿下一篇:学校庆祝青年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