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法重大意义(共8篇)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和指导意义,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从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所说的“发展”,是指在生产力变革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观”是指对某个问题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发展观”,是指对发展问题的看法和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对发展问题形成的一系列科学、正确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胡锦涛同志曾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又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 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 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一是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来看,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成果;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它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 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二是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一系列战略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着力推进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创造了科学发展的辉煌业绩。十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战胜了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了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在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了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丰硕的实践成果、生动的发展事实,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力量,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
三是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推动发展,不仅是模式、途径的问题,更是世界观、方法论问题,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努力实现的新要求,即要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围绕这些新要求,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和举措。这些新要求、新任务,突出强调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原则,体现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总体要求。因此,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准确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准确领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思路,准确领会党的十八大关于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系统性,加大各项任务的推进和落实力度,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四是科学发展观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新形势下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同党肩负的使命还不完全适应,党员、干部队伍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科学发展观把加强党的建设同推动科学发展联系起来,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新要求,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党的十八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新课题,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制度推进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党的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认识重大意义
我们要深入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最为重要的是充分认识总书记讲话的重大意义。笔者认为, 认识其重大意义主要应该把握以下三点:
(一) 讲话是统一思想的宣言书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大转型的新阶段, 经济社会、社会结构与社会群体日益多样化。由于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位置, 他们的所思所想往往就会有很大的差异。社会思想活跃本来是一件好事情, 但如果思想过于混乱, 也就不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达成共识。总书记这次讲话的主要目的就是统一全党思想认识, 把大家的精神与精力都集中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贡献中来。
(二) 讲话是科学发展的动员令
改革开放32年来的实践雄辩地证明, 无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还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 就能取得重大的成就, 如果背离了科学发展, 我们就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次讲话, 着重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未来的重大指导意义。
(三) 讲话是治国理政的路线图
总书记的讲话内涵十分丰富, 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诸多的方面。为我们党在以后的征程中带领全国人民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出了详尽的战略部署。
二、把握科学内涵
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重点就要把握总书记讲话的科学内涵, 具体来说, 就要着重把握以下四点:
(一) 高举“一面旗帜”
高举“一面旗帜”, 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 是讲话的一大主题。讲话指出,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 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这就告诉我们,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中国伟大航船驶向成功彼岸的安全航线。也是我们党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 立足科学发展新要求与人民群众新期待, 提出的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要求, 鲜明地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理论、选择什么制度、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的重大问题。
(二) 注重“两个抓紧”
注重“两个抓紧”, 就是要抓紧工作与抓紧落实。
讲话要求我们必须抓紧工作, 抓紧落实, 要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在当前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的发展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仍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能不能牢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 打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攻坚战, 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 取决于我们抓工作落实的力度, 取决于我们推进深化改革开放的步伐。
(三) 坚持“三个更加”
坚持“三个更加”, 就是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
讲话强调,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我们国家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在贯彻落实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发展观, 真正把科学发展理念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在这里, “更加坚定的决心”是前提。要求我们必须坚定走科学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是关键。要求我们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长期坚持下去, 使之贯彻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贯彻落实到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的各个领域。“更加完善的制度”是保障。制度更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和稳定性。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长久之策, 需要用制度来落实。
(四) 做到“四个必须”
要做到“四个必须”, 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必须抓紧工作与抓紧落实;必须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毫不动摇地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从内容上来看, “四个必须”既有宏观的指导, 又有具体的内容, 既体现了系统性, 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语气上看, “四个必须”即是一种方向, 也是一种要求, 既体现了态度, 也体现了决心与信心。就“必须”二字本身来看, 就有一种“强制”的意味,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发展方向如何容不得半点的偏差。所以, 既定方向的落实绝不能打一丝一毫的折扣, 必须绝对地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按照中央的要求不走样地执行, 并且要抓好贯彻落实。在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 在这里, 总书记用“必须”两个字来强调, 则进一步体现了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观的坚定决心。
[关键词]认识 开展 实践科学发展观 重大意义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入推动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意义重大。只有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才能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第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实践充分证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科学发展观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要论述,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明确而科学的评价,深刻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历史地位。对于我们党和国家来说,只有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统一全党的思想,才能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特点及我国现实情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它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最新思想武器。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代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时代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坚持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新的提高。
第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30年来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科学发展观既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才能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党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要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促进经济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是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进一步强化执政为民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具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
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大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六)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锐意推进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五个统筹”。要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2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表现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治**,经济停滞,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长时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而恰恰这一历史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结果,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阶段,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各个重要成果“一脉相承”。它们有共同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有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推进一个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同一个历史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在改革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侧重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邓小平理论,提出并初步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围绕上述问题,它们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理论。这三个科学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还在于,它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关键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外关系和党的建设等多领域内的有关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首先,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随着今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拒绝而且还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就是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又是如何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运用才能达到一个新水平。[编辑本段]
四、实践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新要求更加注重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原则、执政任务、执政要求等重大问题,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新的内涵。它表明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只有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的问题。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只有用这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更好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争取自己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体系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论基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主要内容,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是由以上两个方面所得出的结论,是关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划时代的科学理论,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种与时俱进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着时代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中那些反映特定时代的结论,也将随之改变。二是当着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具有民族差别、国家差别的各个不同场合的时候,要求把这些原理的某些具体细节加以适当的改变,在同各国国情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三是当马克思主义某个原理所反映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也用反映新的条件新的结论来取代反映以前条件的过时的结论。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报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综合了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继承了前人,又突破了陈规,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江泽民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求真务实。胡锦涛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3、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30年前的真理标准讨论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之后的历次思想解放,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是,解放思想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及其具体表现出发,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这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成功经验和规律性认识。对于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有这样两点是必须注意到的:一是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都是我国基本国情在今天的具体表现。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来的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实践基础和科学内涵,特别是其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作了深刻论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已经成为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而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这个“转变”,并不容易。最重要的,还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因为,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在统筹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积极向上的新气象;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潜在的风险仍然在发展,并且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实践告诉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像党当年领导工作重点转移、推进改革开放那样,再来一次思想大解放。
1、小平同志曾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继续解放思想是防止左的根本措施,也是中华民族不致被淘汰的前提。
2、理论创新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不要设框框,至少在理论上不能设禁区,鼓励大家说实话,说真话,说切合实际的话,所谓理论创新绝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来自对实践的理性的总结提高。
3、纵观我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当我们联系实际大胆实践创造性地提出某种理论时,革命就得到发展,每当我们脱离实际搞理论发明时,总是会吃大亏,特别是屡次被“左倾”差点葬送的教训更是深刻。
——浅析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企业管理的意义
【摘要】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尤其在于其自身所独有的规律性上凸显的尤为明显。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中国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研究中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含义出发,通过对实践出发的认识,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和矛盾分析方法的认识,探讨了其在企业管理研究中的运用价值,希望对于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进一步研究起到参考的作用。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5级农业推广专业
20***
邹蕾 二零一五年 十一月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其构成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进而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也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
(一)立足时间需要研究理论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其中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实践活动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2、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而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
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满腔热忱地投入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们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3、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而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毫无价值。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1、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事件和科学文化实践钟来。现代企业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失败的经验同样是宝贵财富。只有全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深刻了解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本质和规律。既要重视总结其他优秀成功企业的经验,更要善于总结企业自身的经验,在不同的经营时期有比较的认识市场的本质和规律。拒绝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过去的经验,只承认自己的经验,是失足的狭隘经验主义;拒绝研究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一味照搬其他优秀企业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是教条主义,二者都是主观主义。
2、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总结经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要求我们坚持观察的客观性,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而应当从实际出发。
企业管理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管理学的产生以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出版《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标志。纵观管理思想史演变过程不难发现,在企业管理思想变革和管理学派创生的进程中,方法的更新一直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哲学方法论和科学方法论,都对管理学知识增长和变革产生过重要影响。
3、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要了解情况、掌握资料,唯一的方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不是实例、而是掌握全部材料的综合。搜集材料既要全面而要有重点,历史的和现实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正面的和反面的,主要的和次要的,愈丰富愈好。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抓住本质、抓住规律、抓住全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研究社会必须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以实践为基础,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任何离开实践活动研究历史的主观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而且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的科学方法。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研究应当立足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深入企业,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实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着重强调的一点。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1、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解决。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要毫不动摇的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就哼;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2、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工具,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和认识工具又总是有限的,从而又限制着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这种状况决定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能是绝对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指导
(一)抓住主要矛盾确定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无论采取的何种企业经营模式,无论涉及在哪个经营领域,中国企业管理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确定企业管理的目标,弄清楚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并依此确定企业管理的方式和具体要求。任务确定以后,对具体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员来说,要注意正确理解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这是拟定企业管理发展战略的根据,对企业经营中的科学管理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不断深入,从实际出发不断修正企业管理的目标计划,企业的管理目标客观实际,企业管理才有实际意义。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力戒任何主观片面性
为什么不同的企业管理者对于同一类型的企业进行管理,会得出不同的企业发展轨迹呢?因为确定管理目标、分析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得出结论并逐步推行实施,这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思索、认识的过程,只有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十分重视企业基本管理要素的调查,包括企业从业人员,企业基本文化、企业市场定位、企业未来发展趋向。
(三)中国企业的管理方法要创新
根据企业管理的实际目标,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是搞好企业管理的重要保证。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传统管理方法和现代管理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增强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对于传统的管理职能例会、实地考察、绩效管理等管理方法,具有感受直接、体验深刻、互动性强、人情味重的优点,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同时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企业管理的渠道,丰富企业管理的手段,创新管理方式。一个是要积极采用统计、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等现代方法,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另一个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加工,为企业管理乃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全面、翔实和快捷的信息资料。
(四)矛盾分析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实践为基础“的完整体现
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唯物辩证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使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冲突的存在对于组织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一分为二地看待,不仅看到其弊端,也有看到其存在的必要性及有利的一面。同时,不同的行业、企业要找到其有别于其他企业独特的规律,这是我们对企业管理深入研究必不可少的一步。最后,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要坚持把握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反对主次不分、轻重部分。
一、自制教具改善物理实验教学与科学素质教育意义
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应涉及到如下四个方面: (1) 科学知识与技能; (2) 科学探究 (过程、方法与能力) ; (3)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4) 科学、技术与社会。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州许多地区, 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中, 教学都是围绕中、高考的“平均分”、及格率、“升学率”开展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那么降低实验器材的费用, 变废为宝———自制教具势在必行。
1. 自制教具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自制教具是指教师和学生, 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 就地取材制作教具。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教学理念的指引下, 自制教具的取材大多来源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或者废旧物, 对这些物体“再利用”、“再创造”, 可以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关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 使他们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2. 自制教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本学科有了学习兴趣, 就会自然而然地关注和学习与本学科有关的知识。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实验的热爱, 在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的实验要精心组织或演示外, 还要想方设法自制教具, 增加一些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演示实验。并且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制作,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通过从日常生活中取材, 制作实验教具和科技制作, 实验原理和结构简单、贴近生活, 不仅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
二、自制教具改善物理实验教学与科学素质教育的方法
物理基础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合格公民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 也是最重要科学素质。怎样利用自制教具改善物理实验教学与科学素质教育呢?
1. 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原有实验器材本身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把它们收集起来, 作为今后改进或创新的“原材料”。初中物理教材上的个别实验, 由于器材的原因, 有的实验变量不好控制, 有的效果不明显, 做起来也不安全。通过改进后, 实验变量更容易控制, 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做起来也更安全。例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原来用的是烧杯, 后来改为大号试管, 改进后容易控制水量, 从加热到沸腾时间明显减少, 还可以直接加热, 很方便。
2. 把身边的小物体当实验器材, 完成重要的探究实验。
很多实验器材都是我们身边的随手可得的小物体, 虽然是小物体, 却帮我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探究实验。例如:在讲《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可以用一个矿泉水瓶子和一块海绵。要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和压力大小的关系, 可以使瓶子底部放在海绵上, 一次装满水, 一次装半瓶水, 观察海绵凹陷程度;要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可以把瓶子装满水, 一次瓶底向下, 另一次瓶盖向下。这样的实验, 能让学生在做实验时明白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3. 加强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的教学。
例如在学习浮力后, 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小制作的作业———制作简易“潜水艇”。学生面对作业, 就要复习有关理论知识, 查阅有关资料, 寻找有关制作材料, 这同科学家面对要解决的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 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样需要经过几个阶段, 如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提出假设或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然后实施计划, 做出“潜水艇”, 最后验证其合理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等等。这样, 通过提出实际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分析、解决,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还能让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
总之, 自制教具不仅可以改善我们的实验“环境”,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改善学生的科学素质。
本文是2013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一般课题“自制教具对改善欠发达地区物理实验教学与科学素质教育的研究———以黔南地区为例”子课题阶段性总结及论文。课题负责人:何临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张希博.贫困地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6 (2) .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无论从内容、对象以及社会作用上都与旧的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成为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对法语的学习必然也会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更好帮助大家学习。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语;思维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方法论是在历史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实践中去检验理论,然后去修正理论,补充理论,使之更好地指导实践。认识的方法,只有体现认识对象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是科学的。实践的方法,也只有合乎实践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时,才是行之有效的。
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通过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建构而成的。
二、法语的特点
法语是法兰西民族的语言,主要源于拉丁语,属罗曼语族。同属这一语族的还有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法兰西前身是高卢。公元前50年左右,古罗马皇帝凯撒征服高卢,推行拉丁語。高卢人在古罗马皇帝的统治下,从罗马士兵和商人那里学到通俗拉丁语。公元3世纪北方日耳曼人的入侵,又给高卢人的语言带来了日耳曼语的影响。在高卢的土地上,由拉丁语派生出诸多方言。北方方言称为“奥伊”语,南方方言称为“奥克”语。其中,北方的法兰西岛方言逐渐占了上风。由此便产生了古法语,继之演变为中古法语,知道17世纪才形成了现代法语,沿用至今。法语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原属高卢人的词汇所剩无几,却在不同时期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语。法语从希腊语中吸收了某些民间词汇,如beurre(黄油),corde(绳子)等等。从15世纪开始,尤其是到了19世纪还吸收了大量的科学和哲学词汇,如cryptogame(隐花植物),dactylographie(打字)等等。从19世纪开始,则有大量英语词汇进入法语,它们多是关于时装、体育运动、政治、金融、贸易 等等。20世纪以来更有表示新的科技大发展的词汇涌入法语,其数量之多,来势之猛,使许多语言学者经常疾呼:要为法语的纯洁健康而斗争。
语言的学习也是一个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过程。就法语学习而言,我们学习的不单纯是一种符号的学习,我们实质上是学习一种思维方法,学习一种能力,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自古法语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美和最浪漫的语言,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但是它的确是一门严谨科学的语言。
三、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学习
法语学习笔者学习法语5年多了,发现有很多初学者在尝试了不长的时间后就开始打退堂鼓,他们为什么始终无法得其门径而入厅堂?就是因为他们缺少方法----并非“速成”之秘籍,而是持续保持兴趣的方法,以及循序渐进的方法。说得简单些,即首先要保持对法语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您才可以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生动起来。其次要保证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能够学有所得。只有在进步和成就的鼓励下,才可以对其长久地保持兴趣,所以说这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法语的语音是最为吸引爱好者们目光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初学者最为头疼的问题。相对英语而言,法语的语音音素有很多不同,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这是学习的主要方面,只有看清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然后其他的都迎刃而解。一个大杯子,如果不先放石块再放沙子的话,只能是一杯沙子,只有先放石块,才会让沙子与石头成为有序紧密的整体。
四、马克思科学方法论和语言学习的关系
语言的学习是学习一种思维,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把学外语单纯的看做是学习一种符号的话,那只能是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学习中我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恰好就是锻炼思维的时候。接触不同的文化,感受不同的文明,必然会给我们带来思考与启示。人的差别不在于外表上不同,思想上的差异才是社会形形色色的正真原因。
语言和思维其实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掌握的语言越多,思维就越能得到锻炼,就越能促进思维的发展。相反,对于思维的锻炼越多,就需要越多的组织,筛选某种语气,从而就会增强语言能力。布鲁诺认为:“语言的训练能够加深认知的发展”,即使同种语言,因为思维的差异,对语言掌握也是不同的。著名语言学家莎丕尔说过:“语言主要是用于表达可交流的思想和情感的语言符号系统”。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需要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从而使对方感到思想的实在性。
五、结语
总之,我们所要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史上一种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它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学习法语如果能利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必将事倍功半,诚然,法语的学习也将会促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解与运用。
参考文献:
[1]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向明,朱晓阳,赵旭东,社会科学方法研究[J],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3]格雷姆,希尔,心理学专业英语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到五卷.
作者简介:喻新力(1988—11),男,汉族,河南信阳,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口译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法汉互译。
【科学方法重大意义】推荐阅读:
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意义11-27
科学写字方法10-04
中考科学复习方法07-02
初中科学思维方法12-19
物理科学研究方法10-19
如何科学数学学习方法07-06
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二09-09
学好科学的技巧和方法09-29
92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11-08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