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下知识点(精选11篇)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或声像资料。
2.月相形成的实验材料。
3.CAI课件
①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动画。
②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资料,初步谈谈对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认识。
2.分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3.教师小结:同学们能收集到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为学好本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刚才有同学谈到据老人们说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阳或月亮,每到这时,人们都要拿出锅碗瓢盆来敲敲打打,好赶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这回事吗?当然没有,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4.板书课题。
二、指导认识日食的成因及种类。
1.教师课件演示日食发生的动画,学生观察。
2.教师发给每一组一张日食发生时的一组照片图及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日食的时间记录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日食发生时都有哪些现象和规律。
3.学生分小组汇报,教师逐条板书。
4.教师根据以上学生汇报,组织学生讨论:是什么挡住了太阳的光?你的理由是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形成如下板书
现象:分析
①呈弧形渐缺→是球体
②自西向东渐缺→自西向东运动
③有时整个太阳被挡住→从地球上看,两球大小差不多
④发生在农历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线上。
6.学生实验证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确。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学生手持乒乓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把学生头部当地球,看看在怎样情况下看不见太阳。要求学生实验后画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情况,并抽查学生所画示意图。
8.教师课件演示日食成因示意图,学生想象日食形成过程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小组相互交流完善)。
9.学生利用教材认识日食的种类。
三、研究月食的成因。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样的呢?老师想让同学们首先自主研究,然后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合作研究。
①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这时候地球、太阳和月球的位置是怎样的?
②月食时,月亮的哪一边先出现阴影?为什么?
③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讨论交流。
四、教师小结
一、注重科学探究, 认识科学本质
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修订版教科书注重科学探究活动, 设计了大量的“活动”“探究”“实验”, 突出科学学科本身的特点, 强化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根本方法, 倡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体会科学精神的实质, 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而更好地认识科学本质。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修订版教科书依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对科学探究活动进行了全面梳理, 统一规划整套教科书中的探究活动, 使探究活动的分布更加合理。修订版教科书落实“科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 以理性和实验为特征的探究活动”的课程理念, 以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内容整合的主要方式, 将科学探究的学习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并结合科学核心知识的学习来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强调知识与过程的统一。在探究活动的编排上, 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 合理安排探究过程要素的训练, 使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形成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完整认识,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增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对环境的察觉”一章中, 原教科书设计的两个探究活动是:“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和“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 这两个探究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并非是本章学习的核心知识, 这样的探究重视的是活动过程。在修订版教科书中, 删除了这两个探究活动, 取而代之的是“平面镜成像规律”和“凸透镜成像规律”两个探究活动, 平面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都是这一章的核心知识, 实现了把探究活动和科学核心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让学生既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又学到科学核心知识。
科学探究的方式与过程多种多样, 科学探究的内容与任务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涉及的要素也不一致, 并且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 修订版教科书中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做到有序安排、形式多样、层次分明, 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 刚进入初中科学学习的学生, 需要对探究过程和要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因此, 在七年级上册“科学入门”一章中安排了“科学探究”一节, 先通过“生活中的探究:电灯突然不亮”, 让学生从生活案例中感受探究过程;再通过“科学家的探究:天花和牛痘的故事”, 让学生“观摩”科学家探究活动, 感受科学探究的“味道”;最后通过“我们一起来探究:根据人脚印的长度判断人的身高和盒子里面有什么”, 让学生从自我探究活动中感知探究整个过程, 初步了解、体会探究的含义及探究的方法。在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的探究活动中, 让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各个要素进行训练。例如, “蚯蚓是怎样生活的”主要是对获取事实与证据的训练, “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对假设检验的训练,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主要是对获取实验数据、分析与论证的训练。在九年级的探究活动中, 再让学生关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 特别是探究方案的设计等。例如, “探究小灯泡的电功率跟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等都涉及探究活动的多个要素和方案的设计。
二、注重知识整合, 实现学科综合
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修订版教科书力图超越学科的界限, 统筹设计, 整体规划, 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 注重自然科学中的统一概念和原理, 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 体现课程的综合性。修订版教科书的内容以科学探究活动、主题形式、核心科学概念渗透相关的学习内容等方式进行知识的整合。例如, 教科书的第1章“科学入门”就是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来整合学习的内容, 在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科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与实验, 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技能———科学测量, 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科学探究;“空气与生命”一章是以主题的形式来整合学习的内容, 它既涉及物质科学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等常见的物质、化学方程式、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也涉及生命科学中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又如“对环境的察觉”一章是以人的感觉为主题来整合物质科学中的声与光的知识、生命科学中的人体感觉器官的结构及功能的知识学习;“可持续发展”一章是以发展与和谐为主题来进行整合, 涉及物质科学中的能源与社会、生命科学中的人类与生态环境等学习内容。教科书还以“核心科学概念的逻辑体系为主线渗透相关的学习内容”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整合, 例如, 在“电流的测量”中介绍“心电图”“干扰电流疗法”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知识;在“磁场”中, 介绍“地磁场方向的改变”“生物体与磁场”等和地球科学、生命科学有关的知识。
三、注重生活经验, 顺应认知发展
科学教科书的编写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问题情境的设计尽量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 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样的教科书设计一方面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让学生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感知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强化“从生活走向科学, 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 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科学问题, 注重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修订版教科书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学习, 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源于自然,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 在“对环境的察觉”中, 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例来引入“人的感觉”的学习, 从遥控器可用来调节电视机的节目引入“看不见的光”的学习, 从筷子放在水中变折了引入“光的折射”的学习, 从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引入“透镜”的学习等。又如,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 先让学生完成“凸透镜成像”的活动, 让学生获得凸透镜成像的一些经验事实, 建立物距与像距的概念, 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起到“支架”的作用。
修订版教科书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的联系。例如, 在学习超声波与次声波时, 介绍“蝙蝠利用超声波捕食、大象用次声波交流、用次声波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用次声波清洗眼镜”等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教科书也注重在学过某一科学知识后联系实际, 介绍一些应用性问题。例如,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后, 介绍放大镜和数码相机的应用。
修订版教科书安排了实践类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意识。实践类问题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或调查才能完成的。例如, 制作土电话、测量眼睛的近点和盲点、调查校园周围的噪声情况、观察当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计算碳排放量等, 这类问题重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教科书还通过“阅读”“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栏目联系实际, 如“电冰箱的工作原理、车速不同时的停车距离、衣服干洗、电动汽车的速度控制、电吉他、自来水厂的水净化、天气预报与农业、电话、PM2.5与人体健康、肥胖、科学的刷牙方式、亲子鉴定、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流行性感冒”等, 让这些自然与生活现象成为学习的素材, 使学生感受科学知识的广泛用途与无所不在,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认识科学。
四、加强STSE教育, 渗透人文精神
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STSE) 的教育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修订版教科书尽可能引导学生用科学理论理解或解释周围的现象, 用科学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修订版教科书关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贯通, 实现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统一, 注意形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价值观。为此, 修订版教科书增加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栏目, 其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 探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 重视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与环境的意识与能力, 强化科学教育的育人功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互动的观点, 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认识人、自然与社会应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进而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培育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问题多数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常遇到的问题, 在科学学习中, 只有广泛地联系这些问题, 才能使学生领悟科学是有用的、鲜活的。
修订版教科书不但增设了STSE栏目, 而且在书中其他部分尽可能渗透STSE的思想和意识。教科书注重渗透科学发展的历程, 介绍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相关的历史背景, 以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 如在“磁生电”中安排了“电与磁的发展历程”, 在“空气与氧气”中安排了“氧气的发现”等。这些科学史实能够让学生感受科学发展的历程, 领悟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 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注重时代性, 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科学在不断发展,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修订版教科书在整体上注重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性, 力图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科学思想, 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改善人们生活的作用, 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初中科学中的一些学习内容本身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反映了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例如, 在九年级下册“演化的自然”一章中, 涉及“现代宇宙学说、恒星的演化、生命的起源、遗传物质DNA、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内容, 这些内容都是现代科学前沿知识。另外, “新型材料、核能”等内容也属于现代科学前沿知识。
修订版教科书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体现内容的时代性。例如, 在“看不见的光”中介绍“红外线制导技术”, 在“透镜”中介绍“数码相机”, 在“电磁铁的应用”中介绍“信息的磁记录”, 在“同位素”中介绍“同位素原子的应用”, 在“育种与优生”中介绍“太空育种”等。修订版教科书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注重体现现代科学思想与方法。例如, 在“平面镜”一节中, 介绍像与物相对镜面具有对称性, 并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对称法作出镜中的像。对称的思想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修订版教科书通过对知识与技能的拓展来体现学习内容的时代性。例如, 在“长度的测量”中, 除了介绍传统的测量方法外, 还介绍现代的测量技术:利用声呐测量潜水艇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利用电磁波测量飞机与雷达站之间的距离;利用激光测距仪测物体间的距离等。在“温度的测量”中介绍现代测温技术:色带温度计能方便地跟踪动物的体温变化;卫星能遥感测出海水0.1℃的温度变化;天文学中常用光谱分析的方法研究恒星的温度。
修订版教科书的时代性也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为此, 教科书在九年级下册单列一章来论述可持续发展, 介绍人口的增长、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新能源、低碳生活、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等课题, 这些课题都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与现代科技有关的问题。
修订版教科书还通过“科学·技术·社会·环境”“阅读”等栏目, 介绍“导航与数字地图、航天器的盔甲———烧蚀材料、克隆技术、深海载人潜水器、利用碳-14测定年代、喷气发动机、核电站的安全性、基因组改变未来、超导现象与超导体、记忆合金、中子星、哈勃望远镜、同步卫星、光纤通信、磁悬浮列车、纳米技术, SARS冠状病毒”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应用, 关注科学热点问题, 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另外, 修订版教科书利用“超新星、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各式各样的U盘“等与现代科学技术相关的知识作为情景来编制练习, 也反映了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
六、合理设置栏目, 优化版面设计
修订版教科书对栏目的设置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优化版面设计。教科书保留了原有的“活动”“探究”“实验”“阅读”“读图”等多数栏目;将原来的“思考”和“讨论”合并为“思考与讨论”栏目;增设拓展类栏目:“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在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与环境的意识与能力;增设“本章知识结构”, 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整理所学的知识, 更好地形成知识框架;增强原有的“对话框”的功能, 将重要的科学方法适时地用对话框的形式呈现出来。
修订版教科书的编写力求生动活泼, 注重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可读性, 尽可能以多种视觉形式向学生传递各种信息。修订版教科书章图的选择、章首语的编写、栏目的确定、版面的布局等都进行精心的编排, 力图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学习乐趣。修订版教科书选用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图片, 图文并茂, 以图代文, 迎合学生的阅读方式与习惯。修订版教科书也规范了科学量与单位、人名等的表述方式。
关键词:人教版;物理教科书;科学观
情感价值、科学态度、知识水平、学习过程与科学方法等,都是高中物理教材需要考虑的方面。因此,教材编写时应当在阐述科学道理的同时注重价值观和科学观的传递。为了能够对高中生产生更加积极的正面引导,探究教材中的科学观体现和传递尤为重要。
一、知识体系方面的体现
教材的知识体系是教材中科學观的最重要体现。教材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书籍,因此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即是教材编者对知识脉络的理解。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在教材中,牛顿的第二、第三定律是穿插在一起进行讲解并在后面章节中进行实际应用的。教材中首先利用一个实验探究影响加速度的几个因素,用以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对第二定律进行介绍后,教材穿插了关于力学的单位制介绍,用以对牛顿运动定律概念的理解。但是,教材并没有在此处加入过多的实践应用,而是直接介绍了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介绍。在介绍过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后,才穿插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如,失重和超重等。且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同时利用二、三定律。这充分说明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设方面力求完备和详尽,首先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并对此知识架构的方方面面均进行阐述。在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感性认识后,深入研究如何将知识具体进行运用。
二、探究实验方面的体现
笔者依旧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举例阐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科学观体现情况。高中的物理知识有些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利用各类实验观察现象总结规律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思维的重要手段。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探究实验是教材中较为典型的探究性实验。从实验的设计来看,教材首先将影响加速度的几个因素以控制变量法分别列举,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在实验方法方面,除采用控制变量法外,教材还十分重视如何通过定性描述的实验现象推导至定量描述的科学规律。这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建立有着很大的有益之处。实验结合数学手段,体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在进行过三个变量的探究后,教材指出了实验中值得注意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加速度的测定,二是恒力的获取。上述两个关键点是物理实验中的“工具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究其余物理规律。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更加注重科学体系的完整性和普适性。科学体系的完整性在教材编写的结构设置上有着明显体现。科学体系的普适性在实验的设置中体现。实验除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充分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教学水平的差距。因此,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能够对我国的高中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邓磊,廖伯琴.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J].教育学报,2015(3):56-57.
第一课 电和磁
1、第一个发现电磁现象的科学家是:丹麦的(奥斯特),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越大,偏转角度(越大),而且指南针的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2、做通电导线短路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实验时,要注意: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
第二课 电磁铁
1、电磁铁: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电磁铁的特点是: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3、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的南北两极和(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流的方向)等因素有关。
4、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吗?
5、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吗?
第三课 电磁铁的磁力(一)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线圈的圈数)、(电流的大小)、(铁芯的粗细)等因素有关。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关系的实验。
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线圈多,磁力大;线圈少,磁力小。
第四课 电磁铁的磁力(二)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关系的实验。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有关:电流大,磁力大;电流小,磁力小。
3、制作一个强磁力的电磁铁,方法有:增加线圈的圈数、增大电流、增粗铁芯。效果的是(增加线圈的圈数)。
第五课 神奇的小电动机
1、电动机: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工作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2、电动机中换向器的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3、小电动机的组成:小电动机由(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组成。外壳中有(磁铁),转子中有(线圈)、(铁芯)和(换向器),后盖中有(电刷)。
第六课 电能和能量
1、电能:电具有的能量,叫(电能)。能量的主要形式有(电能)、(热能)、(声能)、(动能)、(化学能)等。
2、用电器: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七课 电能从哪里来
1、电池的种类:干电池(化学能—>电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能);蓄电池(化学能<——>电能)
2、电动机和发电机:(电动机)把电转化成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移动。(发电机)能够把磁转换成电。所以当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就应该叫它(发电机)了。
3、用手转动小电动机,线圈中的指南针会发生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流,小电动机发出电来了。
第八课 能量与太阳
1、煤的成因:煤是几亿年前的(植物)被埋在地下,与(空气)隔绝,长期受(高温高压)的作用慢慢变成的。
2、石油、天然气的成因: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的(低等生物)被埋在地下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3、不可再生能源:我们今天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是存储的亿万年的(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一、选择题:80%
1.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是植物的()。A、根 B、茎 C、叶 2.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
A、阳光、土壤 B、肥料、温度 C、水分、温度、空气
3.蚕在吐丝前,会()。A、不再吃桑叶了,躯体发黄发亮。B、身体变小,潜伏在内。C、身体运动,头来回晃动
4.冰变成液态的水,是因为()。A、受热了B、受冷了C、温度不变 5.下列不能使水的蒸发速度加快的是()。A、A、给水加热 B、用风吹 C、使空气湿润 6.测量水温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碰到容器的底和壁B、把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再读数。C、等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
7.磁悬浮列车是应用磁铁()的性质悬浮在轨道上的。A、同极互相排斥B、异极互相吸引 C、有磁性 D、能吸铁
8.下列物品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是()。A、铁钉B、铜钥匙C、一元硬币 9.夏天,在棒冰周围常常可以看到“白气”,这是()。
A.棒冰周围的水蒸气 B.棒冰里的水分变成的水蒸气 C.棒冰周围的水蒸气冷却形成的小水滴
10.在温度为()的地方,液态的水不能变成固态的水。A、-1摄氏度 B、0摄氏度 C、4摄氏度 11.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大部分是()。A、自己制造的B、从土壤中吸收的 C、从空气中吸收的
12.下列动物中由母亲直接生下来的是()。A、金鱼B、猫C、蚊子D、鸡 13.用湿布擦黑板,地面会潮湿,过一会儿水干了,这是()现象。A、蒸发 B、冷却 C、凝结 D、水蒸气 14.人体用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之间。A、0℃—100℃ B、0℃—42℃ C、35℃—42℃
15.花的主要功能是()。A、吸引昆虫B、供人欣赏C、产生果实和种子 16.零下温度数值越大,表示()。A、温度越高 B、温度越低 C、温度不变
17.水结成冰时体积会()。A、减少B、增加 C、不变 18.教室里的空气中有水蒸气吗?()A、有 B、没有 C、下雨天有,晴天没有
19.小明不小心将实验的铁粉打翻在地,下列()方法能使铁粉恢复原状最佳。A、利用吸尘器 B、利用扫把C、用手捡 D、隔纸使用磁铁 20.使用指南针观察方向时,要避免()对指南针的影响。A、大风 B、太阳 C、铁器 21.世界动物基金会的会标是()A.丹顶鹤 B.大熊猫 C.藏羚羊 D.扬子鳄
22.世界上共有8种老虎,其中()属于我国特有。A.孟加拉虎 B.东北虎 C.华南虎 D.印度支那虎 23.下列哪些动物属于鱼类?()A、章鱼,鲍鱼 B、甲鱼,鲸鱼 C、海马,鳗鲡
D、鳄鱼,娃娃鱼
24.常用的铅笔芯是用()矿物制做的。A、石英 B、石墨 C、石膏 D、石棉 25.防毒面具是根据什么动物研究出来的? A、猕猴 B、棕熊 C、野猪 26.科学家是通过鱼身上的什么东西来鉴定鱼类的年龄的? A、皮肤和骨骼 B、鳞片和骨骼 C、体长和尾鳍
27.长颈鹿脖子很长,它到底有几块颈椎骨?A、7块 B、10块 C、12块 28.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_____。
A、帕米尔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29.南极体型最大的企鹅是______。A、帝企鹅 B、王企鹅 C、帽带企鹅 30.()是人体最大的器官。A、眼睛 B、鼻子 C、耳朵 D、皮肤 31.下列哪个国家被称为“袋鼠之国”?()A、索马里 B、新西兰C、澳大利亚 32.火车连续发出两声长鸣,这表示:(C)A、前进 B、停留 C、倒退D、故障 33.昆虫的触角相当于人类的()。A、鼻子 B、耳朵 C、眼睛 D、手 34.地球上出现最多的自然现象是()A、下雨 B、地震 C、火山喷发 D、闪电 35.()可以站着睡觉。A、马 B、牛C、羊D、鸡 36.一般只有()性蚊子会叮人。A、雌 B、雄 37.蜜蜂巢是由许多()的“小房间”组成的。A、三角形 B、四边形 C、五边形 D、六边形 38.不是一级保护动物的是()
A、白鳍豚B、白头叶猴 C、东北虎D、娃娃鱼
39.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A、宁夏 B、山东 C、云南 D、河南 40.兔子一天只睡()。A、2分钟 B、2小时 C、4小时 D、6小时
二、判断题:20% 1.植物种子颜色、形状、大小都是一样的。()
2.植物的叶片交叉生长,伸向四面八方是为了好看。()3.物体的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4.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手摸摸就可以。()5.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霜是固态的水。()6.磁铁摔成两段后,每段仍有两个磁极。()7.磁铁能吸引金属做的物体。()8.零下5摄氏度可以写成-5℃。()
9.水在沸腾时,那些不断翻腾的气泡是从水面外空气中来的。()10.水结冰实验在碎冰中加食盐是为了消毒。()11.非洲象的耳朵比亚洲象大。()12.大熊猫属于肉食动物。()
13.俗称“四不象”的动物是是麋鹿。()14.鱼类的祖先叫鲫鱼。()15.大象是最大的哺乳动物。()16.月球上有大气。()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1.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气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2.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式,自然界中的水无时无刻的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
3.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
4.水和水蒸气的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第二课、水沸腾了
1.沸腾:
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
2.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的表现。
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第三课、水结冰了
1.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2.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体积变大。
4.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5.水和冰的不同点:水是液体,冰是固体。
第四课、冰融化了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3.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溶解: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放在溶剂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
3.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六课、加快溶解
1.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
2.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
3.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
1.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食盐和沙。
2.过滤:通过特殊装置将流体提纯净化的过程。
3.蒸发结晶:加热蒸发溶液,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1.用磁铁可以分离木屑和铁屑
2.了解物质的特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第八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1.我们可以改变橡皮泥和纸的形状或大小,但是构成它们的物质没有改变。
2.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3.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
2019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
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感受空气》
1.空气能占据空间,形状不固定,有质量,但是很轻。
2.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3.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
4.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5.空气中的氧气能帮助火柴燃烧,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
第二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1.打孔前,空气占据空间,水不能进入杯子;打孔后,空气流出,水进入杯子;打气后,空气重新占据空间,杯中的水明显减少。
结论: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第三课《压缩空气》
1.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也可以被扩张。
2.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第四课《空气有质量吗》
1.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
2.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3.质量是所有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空气作为一种物质,是有质量的。
第五课《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1.测量空气质量时,要选择“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当作测量标准物。
2.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可能不同。
第六课《我们来做“热气球”》
1.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2.热气球上升原理:口袋里的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重量变轻,所以会上升。
3.热气球下降原理:远离热源后口袋里的空气变冷,体积缩小,重量变大而下降。
第七课《风的成因》
1.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
2.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3.空气的冷热变化会导致空气流动,这是自然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八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1.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4.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2019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
第三单元《天气》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3.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如台风、洪水、干旱。
4.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5.天气日历是对天气变化进行一段时间的记录,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6.天气日历的内容由气温、云量、降水量、风向和风速四部分组成。
第二课《认识气温计》
1.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读数口诀—零刻度,读数起;向上数,摄氏几;向下数,零下几。
3.气温计由面板、液柱、液泡、刻度、单位符号组成。
第三课《测量气温》
1.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为了比较,每天可以选同一时间点来测量气温。
2.一天的气温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3.气象预报通常会报一天(24小时)内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2到3时;最低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第四课《测量降水量》
1.降水的常见形式:雨、雪、冰雹。
2.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3.雨量器的单位是毫米。
第五课《观测风》
1.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3.风向的八个方位。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4.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蒲福风力等级”。
5.风级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清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小树随风摆,六级举伞有困难,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十二级陆上很少见。
第六课《观察云》
1.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多云和阴。
3.云的三种基本形态:层云,积云,卷云。
第七课《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1.天气是不断变化的,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3.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八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第八课:三打白骨精
8、《三打白骨精》节选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A、孙悟空:机智勇敢 疾恶如仇 神通广大
B、背诵四大名著书名及作者:《红楼梦》——曹雪芹、《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
C、课后习题3(体会带点词对表现人物形象的好处):
(1)“夺”表现了八戒迫不及待、嘴馋的样子。
(2)“闪”代表了一个敏捷、很突然的动作,一个年满八旬的且拄着拐杖的老妇人能做出这种动作,说明她的行为与常人不同。
(3)“摔”体现了唐僧胆小及受到了严重的惊吓。
(4)“笑”表现出悟空的自信与乐观。
D、描写孙悟空本领的成语有:火眼金睛、上天入地、刀枪不入、腾云驾雾。
描写孙悟空品质的成语有:疾恶如仇、降妖除魔。
第九课:古诗两首
9、A、《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这首词主要写了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并背诵另一首《如梦令》)。
B、《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秀风光,这首词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C、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词牌名有:清平乐、念奴娇、西江月、满江红、虞美人、卜算子。
D、背诵古诗及诗意、带点字词的意思。
E、课后习题4。
第十课:螳螂捕蝉
10、《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蟑、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A、“螳螂捕蟑”比喻只想取得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也比喻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有人正在算计他。
B、《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这是危险的。
C、课后习题3(体会一下带点字的意思):
①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个“死”与“生”相对,表示失去生命。)②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死”表示不可更改。)
D、乘(chéng)虚而入:趁着空虚进入。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在意。
不堪设想:堪,能。事情的结果无法想象,会向更坏、更危险的方向发展。
第十一课:读书要有选择
11、读书要有选择
A、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背诵补充习题P27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B、选择合适的读物是一种本领,掌握了这种本领,就能帮助你用有限的时间去读更多的好书,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C、无可厚非:厚,深重。非,反对,责备。没有可过分责难的。
练习三
A、跟笑有关的两字词:讥笑 狞笑 微笑 冷笑 哄笑 大笑 苦笑
跟笑有关的成语:哄堂大笑 眉开眼笑 强颜欢笑 破涕为笑
嫣然一笑 哑然失笑 喜笑颜开 回眸一笑 笑容可掬 笑里藏刀
B、背诵练习三成语:
齐天大圣 大闹天宫 不避艰险 西天取经 腾云驾雾 来去无踪
1、(好奇心)总是驱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找出答案。
2、(假设)是根据已有经验先对答案做出的猜想。
3、(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4、(实验)是制造条件,收集事物变化证据的方法。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模拟实验);二是(对比实验)。
5、假设一般用(如果……那么……)来表达。
二、问答题:
1、做科学实验时,应注意什么?
答:做科学的实验,要学会控制。
一要注意每次都在公平的或均等条件下进行;
二要注意每次只能选择一个变化的因素;
三要注意确定变化时需要观察的项目。
2、你做过的模拟实验、对比实验各有哪些?
答:我做过的模拟实验有:雨的形成、昼夜的形成、火山爆发等。
教师:
单位:光山县南向店乡天灯小学
电话: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胡 天 胜
***
开学伊始,四年二班的同学带着期待的心情跟我一起准备做溶解实验,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激动、兴奋和好奇...在上这一堂实验课之前,我了解了一下,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把食盐放进水里会慢慢化掉,而把沙放进水里却不会化掉。就像有些学生听说过“溶解”这一个词,但是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溶解。这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来发现、了解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和特征。
本课第一部分是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里的变化。文中提出了四个问题,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通过这四个问题,让学生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是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食盐和沙在水中不同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可面粉的出现带来了一个新问题:面粉是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的?它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沙还是食盐呢?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再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上完了这一课,我感觉学生的观察还有描述不够深入,整堂课有点像走过场的味道。而且在描述食盐和沙子这一个环节不够充分,学生不做实验也能凭生活经验得出: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们做这一个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观察到沙和盐在水中不同的现象,并能把它描述出来,为接下来观察面粉,理解溶解这一概念做好铺垫。但是学生在描述的时候,一下了说了盐能溶解,沙子不能溶解这一结论,而我也没有进一步让学生说出:你看到什么现象,说盐在水中溶解?看到什么现象说沙子没有在水中溶解?其实这是很重要的。只有在对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结论。还有一点,这一堂课组织教学搞的不够好,学生可能在这一学期第一次进实验室,过于兴奋,往往在我讲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动手去弄桌上的器材。当时的我没有发觉,只顾着自己去讲解;而且有些实验细或关键部分讲解不够透彻。在课后,组里的老师针对这个问题,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实验课的组织教学比较难把握,需要花更多的心思。
一、交流平台
我发现本单元的课文,语言都很有特点,有的是通过巧妙的对话来讲述故事,有的叙述的语言很风趣。
我拓展,我积累(体会语言的魅力)
1、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有名的泼妇,动不动就作河东狮子吼,而苏格拉底从不发火。他说,娶妻有如驭马,驭马没什么可学,娶个悍妇泼妇,于自己修身养性倒是大有好处。有一天,妻子在家里吵闹不休,苏格拉底忍无可忍,只好出门。正走到门口,妻子从楼上倒下一盆污水,淋在苏格拉底的头上。苏格拉底心平气和地说:“我早就晓得,雷霆过后必有甘霖。”一个自我解嘲,把一腔怒火冲个烟消云散,他又迅速进入哲学思考。
2、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记者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道:“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面对美国记者三次不怀好意地追问,周恩来总理都能机智巧妙地应对,并且不失中国的颜面。
仿写示例:
游子回到家乡
1、游子是三月天的纸鸢。即使走得再远,最终归属的也永远都是自己的故土。
2、十几年过去了,当他回到久违的家乡时,特别兴奋,他像只猴子,一路活蹦乱跳,东张西望。
雨点落在窗玻璃上
1、雨点像铁锤一下猛烈的敲打着窗户。
2、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滴答滴答……那声音真悦耳,仿佛钢琴师敲出的美妙音符。
远处传来一声巨响
1、远处传来一声雷鸣一般的巨响,把大家从梦中惊醒了。
2、远处传来一声巨响,好像闷雷滚动。
五年级下册语文《威尼斯的小艇》知识点
字词解释:
尼(ní)——佛教指出家修行的女子,通常叫尼姑:僧尼尼姑比基尼。
艇(tǐnɡ)——轻便的小船,小型的军用船只:游艇潜艇救生艇。
叉(chā)——交错:交叉;一头有两个以上长齿便于扎取东西的器具:钢叉鱼叉。
艄(shāo)——船尾:船艄;舵:掌艄艄公。
翘(qiào)——一头向上仰起:翘起翘尾巴。
舱(cānɡ)——船或飞机内用于载人或物的部分:船舱机舱客舱。
姆(mǔ)——保姆,负责照管儿童或料理家务的女工:保姆。
祷(dǎo)——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祷告祷念祈祷。
雇(ɡù)——租赁交通运输工具:雇车雇船;出钱让人给自己做事:雇工雇用雇保姆。
哗(huá)——人多声杂,乱吵:喧哗哗众取宠。
闻名——有名。近义词:。
纵横交叉——原指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现在也形容情况复杂。近义词:纵横交错。
英尺——英美制长度单位,1英尺等于0.3048米。
水蛇——生活在水边的蛇类的总称。
船舱——船内载乘客、装货物的地方。
耸立——高高地直立。
情趣——情调趣味。
驾——操纵,是开动。
操纵自如——控制或驾驭(jiàyù)时能灵活自如,完全如意。
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没有条理。
夹(jiā)——胳膊向胁部用力,使腋下放着的东西不掉下。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散(sàn)——分开,由聚集而分离:散开。
散(sǎn)——松散。
雇定——指事先已确定好,某人在某一时间内专门为自己服务。
簇(cù)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停泊(bó)——(船只)停靠,停留。
笼(lǒnɡ)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五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点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中华汉字,(生动形象)。 传播文明,(盖世无双)。
连缀成句,(顿挫抑扬)。 书法字体,各具特长。
篆书隶书,(古色古香)。 行书流畅,正楷(端庄)。
狂草(奔放),(凤舞龙翔)。 对联形式,(汉字独创)。
左右(工整),能(简)能(详)。 既便(言志),又供(观赏)。
2、在书法家的笔下,汉字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它们自身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想象的)天地,任你尽情(飞翔与驰骋)。
二、理解填空。
1、第五单元是综合性学习,主题是( 遨游汉字王国),它分两个板块,一是(有趣的汉字),二是(我爱你,汉字)。活动计划一般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2、“一个字,两张口,下面还有一条狗”打一字:(哭),猜谜语的方法是(组合法)。”
“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打一字:(日),猜谜语的方法是(象形法)。
谐音是音(相同)或相近的字。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括号内是(本)意,括号外是引申义。
3、“仓颉造字”只是一个(传说),古代(仓颉)创造了汉字。文字产生以前,古人曾经采用(绳结记事)和(物语)表达和交流。
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人们才开始在纸上写字。在此之前,人们在(竹)片和(木)片上写字。“册”就像竹简的形状,因此它是(象形)字,此外还有几种造字方法,如(指事)、(会意)、形声。
4、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最早发现甲骨文的人是清朝光绪年间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王懿荣)。
甲骨文已经是比较完善的文字,盛行于(殷商)时期。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2011--2012学第一学期
詹绍辅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中,我认真备课上课,坚持组织学生完成科学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意识,教学中认真挖掘法制教育并适时适度渗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会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现将本学期的科学教学作如下总结:
一、指导思想
在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渗透爱国教育和法制教学思想。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懂得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爱科学、用科学的一代新人。
二、完成的工作
1、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用新的教学理念作教学导向,在科学的教学中渗透新课标、新理念。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理念,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做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究精神,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让学生养成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习惯,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生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同时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知识。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通过努力,本学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
一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的问题;
二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外界条件的支持,但是学校的条件往往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如何去合理地解决好这一问题。
三是如何把新课程的实施与学生升学更好的融合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去思考。
善于总结、善于思考是教学进步的动力。我争取在今后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012年元月5日
龙场营中心校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及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总
结
2011--2012学第一学期
【教科版科学六下知识点】推荐阅读:
三上教科版科学教案09-25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06-22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期末10-18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10-22
六年级科学教科版教学计划06-26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10-21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1-06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0007-11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10-09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二学期教学总结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