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科学知识点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年级科学知识点(共10篇)

二年级科学知识点 篇1

6月1日召开的“北京市中小学生近视防控主题宣传活动”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毛群安局长指出,近视目前已成为青少年儿童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检出率一直在上升,低龄化趋势明显,峰值年龄提前。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晓芃副主发布了北京中小学生近视相关因素调查报告,结果显示,42.84%的学生报告课桌椅高度从未调整过;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家学习时,不能做到台灯和房间照明同时使用;43.41%的学生报告上课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时间超过20分钟;体力活动一周内能达到5天及以上的仅有8.07%。

根据调查结果,报告的建议是:

1、加强学校教室物质环境检测,提高学生课桌椅符合率。近三年来,北京市疾控中心每年制作身高课桌椅尺不干胶发放到各学校,每个班级的教室张贴一张身高课桌椅尺,让学生主动调整使用符合自己身高的课桌椅。

2、增加户外活动时长。那上孩子白天看书学习时,尽量使用自然光源,晚上看书学习时,要使用台灯和房间照明灯。多接触阳光,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3、避免长时间使用多媒体等电子设备

建议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少使用多媒体设备,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和手机。

4、家长给孩子选择课外读物时应注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一、二年级应使用2号、3号字,小学三、四年级应使用3、4号字,其他年级应使用小4号字。

5、保持适宜的用眼距离

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大于30厘米,与电脑屏幕的距离大于50厘米,与电视的距离应为电视屏幕对角线长度的4-5倍。

专家表示,近视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高度近视可能导致多种致盲性并发症。—,北京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8.57%,这距《“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中2030年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控制在58%以内的目标尚有差距,同时,北京市个别区视力不良检出率仍有逐年上升趋势。

二年级科学知识点 篇2

一、萃取:当下单元的内容与要求

语文五年级上册二单元的主题为“自然奥秘”, 安排了这些内容:

第四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开启大自然之门, 领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文题蕴涵丰富而又明快生动, 召唤学生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营养。在文本诵读中, 培养学生观察的热情,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五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主要叙述了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一是他独自寻找“纺织娘”, 到傍晚忘记了回家;二是放鸭子时, 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 父亲的责骂并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虽然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样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 但正是由于他对昆虫具有浓厚的兴趣, 并养成了耐心观察的好习惯, 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教学这篇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 体会要打开自然课本、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 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

第六课《变色龙》采用叙事的方式, 巧妙地展示了变色龙三个方面的特点。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看、问、试验等方法进行观察, 描写了变色龙的静态、动态的主要特点。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 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多种方式观察动物的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七课《金蝉脱壳》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蝉儿脱壳前后的颜色变化以及动作过程, 不仅是因为观察仔细, 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持久的跟踪观察, 并通过一定顺序有条理地表达观察内容, 让学生领悟跟踪观察的方法和有序生动的表达效果,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以上的四篇课文内容都是围绕核心知识点“学习观察”而构架安排的, 主要聚焦“动物”。“慧眼细察出佳作”, 习作2是写一个小动物。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写出动物外形或动作的主要特点。巩固过渡句的使用, 使文章前后段之间更紧密, 从而有条有理地表达观察的内容, 形成观察能力。

练习2的内容也突出了“学习观察”这个核心知识点, 其中两个部分与观察有直接的联系。一是“诵读与积累”, 内容是三位名人有关“观察”的名言, 从不同方面强调了观察的意义与价值。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 深刻感悟观察对于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培养写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二是“想想说说”, 这是口语交际训练, 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话, 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注意前后联系, 发挥想象, 合理推想。这样的训练除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外, 还注重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协同发展。

可见, 这一单元围绕核心知识“学习观察”系统地编排了教学内容。观察是人类与自然、社会乃至自身交往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探索大自然奥秘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视野中的“观察”与培养学生的“说”“写”等能力是分不开的, 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 丰富自己的感受, 更能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提升表达水平。本单元在第三学段的开始, 既要注意与前面学习的联系, 又要注意区别, 突出本学段的重点, 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溯源:前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一、二学段中, 围绕“观察自然”的课文很多, 包括观察植物、动物、景物的, 还有观察的小故事、实验文章等。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之前, 学生对观察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知晓一些观察方面的知识, 如观察要有目的, 由上而下、由远而近, 由整体到部分等观察顺序;初步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通过看、听、闻等手段进行自然观察、实验观察、跟踪观察、对比观察等。在习作上, 一、二学段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书中图画、自然界植物、生活中景点等, 让学生积累素材, 写出图意或事物特点, 适当展开想象。另外, 口语交际训练、综合性学习也注意训练观察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训练, 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一、二学学段中, 与本单元核心知识“学习观察”有着紧密联系, 教学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有这些内容:

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发现》通过介绍达尔文对海洋中小岛上昆虫的观察从而感悟道理, 培养学生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这与《装满昆虫的衣袋》都是介绍名人观察的故事, 以榜样感召学生观察大自然, 培养热爱观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二年级下册《蚕姑娘》一课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这与本单元第七课《金蝉脱壳》有相似之处, 两位作者都采用的是同一方法, 即跟踪观察的方法。但在表达观察的结果时, 前者是粗细条勾勒, 后者是细描刻画, 语言表达更加生动。这种安排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

四年级上册“培养学习习惯”中将“留心观察事物”作为教学内容, 在指导学生看图表达内容时, 初步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留心观察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它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 促使我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不仅对语文学习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十分重要, 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初步让学生知道观察静态事物时应注意以下四点:要按一定顺序观察;有重点观察;观察以后要展开想象;养成留心观察、合理想象、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四年级下册一单元的《燕子》这篇写景散文描写了燕子外形、飞行和休息的情景, 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作者通过看、听等两种方式仔细观察, 既描写静态、又描写动态, 而且语言准确生动。这与本单元第六课《变色龙》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有些类似, 但这两篇课文的文体显然不同。

三年级下册的习作3“写写自己的新发现”。教学前先布置学生到校外去有目的地观察, 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而且要写得有意思。通过例文, 激发学生发现和探究的兴趣,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一切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力求有新的发现。例文就是通过小作者细心的观察、简洁的描述, 展现了一个表面静悄悄、实则活生生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的习作3“写写自己生活中的新发现”, 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新发现, 具体地写出来。通过这次作文训练, 使学生明白善于观察生活十分重要。四年级下册习作5写“一两种植物”, 要求学生先确定观察对象, 对选择的对象进行仔细观察, 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最后把观察结果有条理地记录下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强化学生的观察意识,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些习作的练习为五年级上册习作2“写动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延展:后续学习的巩固与提升

第三学段中除了这一单元外, 与核心知识“学习观察”有关的课文不多, 在教学这一单元时, 我们要利用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继续巩固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表达观察, 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课讲了作者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 生动具体地描写鸟儿归林与栖息的壮观场面, 表达了作者爱鸟的心情并赞扬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全文情真意切、情理贯通, 让学生体会作者有顺序、有重点、有感情地观察, 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观察内容。

六年级下册四单元《夜晚的实验》记叙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实验, 终于揭开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 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的科学精神。这一课很好地回应了伽利略的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验中得来。”

学生平时观察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看后印象不深, 笔下写不来。这是学生普遍的问题。六年级下册《莫泊桑拜师》这篇文章中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观察要有顺序, 否则观察显得乱七八糟、杂乱无章。观察时, 在对事物有了比较清晰的全貌了解之后, 要抓住重点进行再观察, 否则观察的主次不清。只有突出重点、细致观察, 才能使文章主次分明、惟妙惟肖。在观察过程中, 边观察边想象, 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事物相交融, 深刻体验自己的感情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过程, 这是因为写作不仅要写观察到的人、事、物, 还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会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积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基础。课标在第三学段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这样的教学要求进一步强调要引导学生“有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 要求学生的观察目的更明确、方法更具体, 观察与积累、想象等相结合, 提高表达水平。

五年级下册习作1“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后写一篇习作”。观察一种自然现象, 把它的特点写出来。训练学生仔细观察与跟踪观察相结合, 写好习作。六年级下册习作4“记一次实验”。习作要求就是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或自己边实验、边观察, 做好记录, 养成勤于观察、多动手, 多动脑的良好习惯。这些习作训练都是对本单元教学后的巩固与提升。

二年级科学知识点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 衔接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化学学科同样不例外。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尽管学生有学习好这门课程的愿望,并为此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总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这一困难,更好的完成九年级化学的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我注重寻找九年级化学和小学科学有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把相关知识在需要的时候能及时地检索出来并加以运用。从而在无形中使中小学相关知识得到了自然衔接,降低了九年级化学教学的起点,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认识物质教学方法的衔接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科学》是一门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自然学科,而中学阶段开始接触的《化学》这门学科,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则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性及相关性,具体来说就是在认识方法上有联系,有区别,并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我们周围的大气”一单元的课题1“空气”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认识物质的常用方法是什么?(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空气有哪些性质?(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空气中至少包含几种物质?(两种,氧气与二氧化碳),这些物质各有什么性质?(一种与燃烧有关,一种与燃烧无关),你是怎么知道的?(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到的)。随后在此基础上指出:我们现在要学习的这部分化学知识——空气,就是上述小学科学知识的延续。在化学课上,我们不但对空气的成份进行定性研究,还要对其中的某些重要成份进行定量研究,现在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然后开始带领学生通过做实验1-1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通过这种不断的引导提问式的教学,让学生在逐步回忆小学所学相关知识的同时,对即将接触的新内容有了初步的认知,不但解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心理,还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为后面学习氧气的性质,认识燃烧、氧化等现象在思想上做了铺垫,为学习化学新知识筑起了阶梯,架起了桥梁。

二、概念教学的衔接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特别重要的。不少化学基本概念看起来很简单,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对具体问题、具體现象进行准确判断却比较困难。如果把这些问题、现象与小学《科学》中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列举其中大家熟悉的、通俗易懂的具体事例,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我在教物质的变化时,首先通过水的沸腾、蓝矾的研碎、镁条的燃烧、铜绿受热分解四个对比实验引出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然后分析归纳了两种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并特别强调了化学变化的特征。学生课堂反应较为积极及时,但在随后的回答课后习题之时,则发现让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有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学生彻底消化理解该部分知识,我引导学生回忆了小学《科学》课中学过的水的三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卵石的形成、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的消化、动物的呼吸等知识,并积极鼓励学生去寻找、分析它们与所学习的该部分化学知识之间有何共同点。然后再让学生回过头做相关课后习题的判断时,就比较容易了,准确率也很高。这种教学方法既使新知识增加了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对两种变化的判别能力。

三、实验教学的衔接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九年级化学教学当中,如果能把某些实验教学建立在小学《科学》有关实验的基础上,则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如我在教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时,为了更好的突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教学重点,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渴望了解的问题,首先引导他们回忆小学《科学》中“燃烧是怎么回事”的有关知识,联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以下问题:氧气有哪些性质呢?我们该通过怎样的方法获得呢?(实验)在试验中应注意哪些事项?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接着老师提出新的、明确的、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样,由于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从而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加之对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学习,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接受一门新的学科时,既会有着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也会相应的产生畏难心理。化学学科做为学生进入九年级以后新增的学科,科学性和实验性的学科特征,使得一部分学生产生难以适应的感觉。教师如何在这个阶段,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接受化学,从而爱上化学,对学生以后进入高中继续学习化学,显得至关重要。化学老师若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旧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巩固加深已有的知识技能,温故而知新,就能做到有效降低新课程难度,消除畏难心理,保留学习兴趣,树立起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最终实现大幅度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九年级化学教师教学用书》;《小学科学》教材,《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二年级科学知识点 篇4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和(沉淀)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3、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4、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时:(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充分搅拌后:不能看到它的颗粒,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5、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6、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7、(食盐、糖、小苏打、肥皂、胶水、酒精、醋、高锰酸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面粉、食用油、沙子、泥土、铁钉、橡皮、塑料)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8、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会变成乳状的液体),这说明(食用油在加入洗洁精后可以溶解)。

9、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10、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11、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12、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1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被搅动)有关。(切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4、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15、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或(加热)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6、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18、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19、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20、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均匀分部热量)。

21、水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物质,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但是世界上只有(3%)的淡水适用于人类使用,这些淡水存在于(湖泊、河流、小溪和地下)。

22、在做蒸发食盐水的实验中要在水(还未完全蒸发前)熄灭酒精灯。

23、酒精灯的构造包括(外焰、内焰、焰心、灯芯、酒精)。

24、浓盐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热)和(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

简答题:

1、面粉、食用油、沙子、泥土、铁钉、橡皮、塑料溶解了吗?为什么? 答:没有溶解。因为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海水怎么变成盐?

答: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就可以析出盐的结晶。

3、酒精和食盐都能溶解于水,它们都能无限地溶解在水中吗?

答:酒精能无限的溶解在水中,水也可以无限的溶解在酒精中,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是一定的,他的溶解取决与水的多少,水多则溶解的多,水少则溶解的少,所以食盐并不能无限溶解在水中。

4、使用酒精灯要注意什么?(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答:①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②用酒精灯加热时,应使用外焰。

③万一有酒精洒出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④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火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

5、过滤的具体过程是什么?

答:①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②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③倒入液体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6、怎样把食盐水中的盐与水分离开来?(写出两种办法,并选择一种写出操作过程)答:使用的蒸发和加热的方法将盐与水分离开。

加热方法的操作过程是:①支起三角架,放上石棉网。②把盐水倒入蒸发皿中,进行加热。③等蒸发皿中的水分快要蒸发完前熄灭酒精灯。④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就是盐。

7、什么是溶解?

二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篇5

主题:多彩的学校生活

一、我会写的生字

识字:胡、戏、棋、钢、观、弹、琴、养

休、伸、甜、歌、院、除、息、您、牵、困

员、青、宁、室、样、校、切、教、响、班

欠、元、包、钟、叹、哈、迟、闹

及、身、仔、细、次、外、计、怦、礼、加

二、要求背诵的课文

背诵《一株紫丁香》全文。

三、语文园地二

读读记记:三、横、王、双、口、吕、木、土、杜、草、头、黄、言、午、许、弓、长、张、双、人、徐、立、早、章、耳、东、陈、古、月、胡、干、钩、于、口、天、吴

四、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五、口语交际:《我的想法》

六、训练要点:

1、加偏旁识字

2、体会带提手旁的字的意思

3、比较形近字

阅读答题技巧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小编推荐:高考语文阅读题考什么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__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

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 篇6

1、油菜和凤仙花一样由 根、茎、叶、花、果实 和 种子 六部分组成。

2、油菜花由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四部分组成。

3、油菜是十字花科,有4个 花瓣,另外还有4个 萼片、6个雄蕊、1个雌蕊。

4、大多数植物的花是由这四部分组成的,四部分都有的花叫 完全花,油菜花就是完全花。

5、四部分中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叫 不完全花。(如:南瓜雄花和南瓜雌花都是不完全花)

6、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是 雄花 。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是 雌花 。

7、雄花和雌花都是不完全花,也是单性花 。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是两性花。

8、植物的花有 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 的作用。

9、雄蕊可以分为 花药 和 花丝 两部分,花药里面含有很多花粉。

10、雌蕊可以分为 柱头 、花柱 和 子房 三部分。雄蕊产生的 花粉 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 胚珠 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11、像油菜花那样由蜜蜂等虫子传播花粉的叫做 虫媒花 。

12、植物的果实中都有种子;不同植物的果实中,种子的数量、大小和形状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的果实中,种子的数量也是不同的。

13、植物的种子都有自己的传播方法:

①、油菜的果实在成熟时会突然炸裂,在炸裂的同时就将种子弹射出去,称为 弹射传播 ,像油菜种子一样弹射传播的植物还有:绿豆、大豆、豌豆、芝麻、凤仙花、喷瓜等;

②栗子是通过 滚动、跳动传播 的;

③蒲公英是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还有:芦苇、杨柳、槭树、枫树等,它们的种子都具有轻、带翅或绒毛等特点;

④莲蓬、椰子的种子是利用 水流传播 的;

⑤苍耳的种子是利用 动物传播 的。

14、种子萌发需要足够的 水分 和 空气,有适当的 温度 ,还需要一颗完整的种子。

15、蚕豆种子的构造分 种皮、胚芽、胚根、子叶等部分。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16、许多动物分为 雄性 和 雌性 ,雌性动物产的卵,必须和雄性动物产的精子结合,使卵受精,才能发育成新一代的生命。

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辨析 篇7

在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的应用过程中, 二者有相似之处, 如不对它们进行辨析和界定将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困惑及造成概念使用时的混乱。

1 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

1.1 知识地图的概念

“地图”是一个以二维或三维空间形式显示地形和人类活动及相关特征的地理学概念, 知识地图最初是表现科学技术活动与知识的地理分布状况的地图。台湾地区的研究者们也将知识地图叫做知识分布图或知识映射图, 相应的英文为“Knowledge Map”。

知识地图的本质是作为知识管理领域的一种工具与技术。知识地图的概念最早由情报学家布鲁克斯在其经典著作《情报学基础》中正式提出。可视化地显示可获得的信息及其相互关系, 它促使不同背景的使用者在各个具体层面上进行知识的有效交流和学习。在这样的地图中包括的知识项目有文本、图表、模型和数字。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定义, 从知识地图所包含的内容, 通过知识资源调查所获取的知识资源目录和目录内各知识款目之间的关系;从知识地图的功能, 知识目录和领域专家的导航系统, 是一个向导, 它指向的是知识源和知识库;知识地图不仅是知识的存储地, 而且还揭示知识之间的关系。

目前研究的知识地图就是对组织知识资源总体分布情况的可视化描述, 包括组织知识资源的存在情况及其载体, 以及资源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实质上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组织知识资源的总目录和各知识条目之间关系的综合体以及组织专家的导航系统, 是利用构造地图的方法将各类知识资源中的知识关联起来, 使之成为一个网络[1]。

1.2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

“图谱”是一个图像, 以一定空间形式在一定时间范围中展现与变化的系统概念。知识图谱英文为“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从字面可看出其是对知识领域进行映射即以可视化的手段对知识进行展示。

国内研究科学知识图谱的领军人物刘则渊对科学知识图谱定义为可视化地描述人类随时间拥有的知识资源及其载体, 绘制、挖掘、分析和显示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组织内创造知识共享的环境以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合作和深入[2]。

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它是以科学知识为计量研究对象, 所以属于科学计量学的范畴。它以数学方程式表达科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进而以曲线形式将科学发展规律绘制成二维图形时变成为最初的知识图谱。科学计量学奠基人普赖斯是科学知识图谱的早期开拓者。随着科学计量学的发展, 描绘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规律的数学模型, 逐渐从二维空间模型发展为开始运用三维空间模型, 科学知识图谱也相应地从简单的曲线图发展为较复杂的三维立体图。著名德国科学计量学家克雷奇默关于科学合作的三维空间模型研究, 大大地推动了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因此, 知识图谱绘制是科学计量学的发展与创新。

科学知识图谱是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 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具体来说, 知识图谱是把应用数学、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与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等方法结合, 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展示学科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的多学科融合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把复杂的知识领域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和图形绘制而显示出来, 揭示知识领域的动态发展规律, 为学科研究提供切实的、有价值的参考。

2 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比较

2.1 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进展

经过几十年的演化, 知识地图已经大大扩大了传统地理图的概念, 知识地图作为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够整合组织中的零散知识, 提供概览组织知识结构和获取知识的统一界面,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管理、重用和共享使知识组织具有持续创新发展的动力。知识地图的研究已由先前侧重探讨它的类型和功能及其构建原则和方法, 转向了实际构建技术和应用研究。

科学引文与科学知识图谱ISI的创始人, 加菲尔德推动了代表学术共同体的多学科数据库—SCI的发展。60年代早期, 加菲尔德等人开始了基于引文数据的开拓性研究并绘制了DNA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图谱。1965年普赖斯运用相同的数据在他的论文中进行了知识图谱绘制的开创性工作。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应运而生[3]。信息可视化是受信息检索领域的研究大大推动的, 美国信息研究所提供的引文数据库使引文结构的大样本统计分析越来越便利, 知识图谱已成为科学共同体结构与发展研究的主流方法广泛应用于很多学科领域。知识领域的可视化是通过三维空间来显示各知识领域间的关系, 它旨在揭示由科学文献和引文路径的复杂交织所反映出的科学主流。1994年图谱概念介绍, 指出一系列历时代排列的序列图谱可以用于发掘科学前沿, 各领域科学家能够利用这类图谱预测一个学科的发展趋势, 以及图谱中显示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内容。

2.2 知识地图分类与科学知识图谱的学科

Eppler从知识地图的功能、知识地图展现的图形形态、知识地图的内容、知识地图的应用层次及知识地图的构建方法角度对知识地图进行了系统实用的分类。归纳起来主要按功能分类如下[4]: (1) 概念型知识地图, 用于协助检索、主题学习、分类编目等工作分流; (2) 流程型知识地图, 用于实务的确认、制造作业、工程设计等工作; (3) 职称型知识地图, 用于协助企业组成项目团队、远程教学等。

科学知识图谱研究是一个以科学学为基础, 涉及应用数学、信息科学及计算机科学诸学科交叉的领域, 是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新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分析单位 (科学文献、科学家、关键词等) 的相似性分析及测度。根据具体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绘制不同类型的科学知识图谱。

2.3 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所描述的对象

知识地图描述的对象, 是指知识地图所服务的人群。明确客户对象以后, 就可以在构建之前对知识地图服务对象的主要特征、使用需求和使用习惯进行深入分析。精准的定位有助于根据服务对象的使用习惯设计查询入口, 确保用户使用方便。

科学知识图谱描述的对象[5]主要包括:1) 、从事科学技术活动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 包括科学家、技术专家、项目组、实践团体或某一知识领域共同体;2) 、显性或编码化的知识, 如论文、专利、所学课程、数据库或类似的应用等;3) 、过程或方法, 包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织的业务流程, 以及相关的知识投入等。

2.4 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的构建

知识地图的研究已由探讨性研究转向实际构建技术的研究。知识地图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结合知识管理、社会学、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识。唐钦能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总结认为基本的知识地图模型由3层构成, 下层是资源层、中间是描述层、上层是知识地图层。

科学知识图谱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引文与共被引分析、共词分析、多元统计分析、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所运用的软件有引文分析软件 (Bibexcel、Citespace、Histcite) 多元统计分析软件 (SPSS) 、词频分析软件 (W o r d s m i t h T o o l s、Word Stat、Pajek、Ucinet、Netdraw) 等;应用这些不同方法和软件进行一些研究分析。

2.5 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的应用

知识地图是一张表示企业组织有哪些知识及其方位的图片, 它是知识存在位置的配置图, 知识地图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企业知识资源的总目录及知识款目之间关系的综合体;知识地图可以是某个部门或某个成员拥有什么知识的导览, 也可以是在何处可得到何种信息的查询系统。它描绘一个组织系统中的知识存量、结构、功能、存在方位以及查询路径等。知识地图主要应用组织知识管理、线上虚拟社群管理和教育学习等方面。

科学知识图谱正在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应用于科研、教学以及社会学。科研用于文献、专利的结构分析;学科动态、社会网络、领域发展分析等。

3 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的联系

3.1 知识查找与知识资源管理

对知识组织中各种知识资源、知识载体、人员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知识使用者查找所需知识以促进知识的共享与重用。

能够自动将学科的知识单元进行关联, 以图形化链接的方式实现知识检索的拓展和关联收集显示本学科各类来源文献, 利用文献间的复杂引用联系建立显性知识的排序和关联;通过作者发文、共引、共用主题词等关系揭示学科专家学者等隐性知识之间的联系, 实现对学科隐性知识的检索和浏览。

3.2 科学知识图谱是知识地图的高级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知识地图进入了电子时代, 在Internet和Intranet上普遍使用的超文本链接和应用链接就是知识地图的形式。很多绘制知识地图的工具, 如Lotus Notes、IBM的Knowledge X和微软的Visio等, 它们都是基于数据库来绘制知识地图, 有利于知识地图的动态更新和扩展。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知识地图突破局限于描述知识地理分布的知识地图界限而逐渐演化为含义与内容更加广泛的科学知识图谱。可以把知识地图作为科学知识图谱的一种形式。

4 结语

科学知识图谱在实际应用中多用于揭示学科或领域研究热点和知识演进趋势, 揭示科学研究的社会网络关系, 一般它并不提供与知识资源进行关联以方便使用者快速地获取, 这点是它与知识地图应用目的的区别所在;科学知识图谱在学科领域中比知识地图更能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的进化规律。

摘要:从知识地图与科学知识图谱的基本概念入手, 对它们的分类、进展、对象、构建和应用作了比较, 并描述它们的联系以及不同。

关键词:知识地图,知识图谱,辨析

参考文献

[1]秦长江, 侯汉清.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1) :30-37.

[2]刘则渊, 陈悦, 侯海燕, 等.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北京[M]:人民出版社, 2008.

[3]陈悦, 刘则渊, 陈劲, 等.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J].科学学研究, 2008, 26 (3) :449-460.

[4]廖宇峰.国外知识地图研究现状和展望[J].新世纪图书馆, 2009, (3) :80-83.

二年级科学知识点 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88-01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小学科学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感悟、提高。下面就谈谈如何扑捉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把生活化的科学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一、抓住身边的有用资源来充实科学教学内容

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鱼虫为伍,日日与山河草木为伴,生活的内涵不比城里孩子逊色。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融入到大自然当中,体会大自然的奥妙,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如此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将教学调整到更恰当的时间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奥妙,然后收集标本带到课堂来观察,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完整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二、利用生活实践来扩展科学课堂活动时空

以前,我们上完课就结束了,可现在我们让孩子把科学带回家去,使他们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希望通过孩子们的这些举动去改变家长不正确的生活习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就在生活中,科学会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如在学习《我们的营养》一课前,可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吃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利用电脑、书籍等方式查阅你们家所饮用的食品的营养作用,并与父母共同讨论,根据实际生活情况,制定出一份食谱。老师再次利用学生手中的食谱为活动材料,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每位学生了解科学饮食的重要性,然后把这张食谱带回家,再与父母共同讨论修改,从营养学“色、香、味”俱全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生活水平,制定出科学营养的食谱,这张修改的食谱既提高了孩子主人翁的精神,也可在活动中放手让学生去创新,更提高了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为人服务的,现代人离不开科学。

三、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来进行探究学习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给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比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不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盐水瓶和学生喝牛奶用过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教学中如果一味地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驗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四、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现象中渗透科学知识

生活中并不缺少科学,缺少的是发现科学的眼睛。很多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之初都会觉得科学课距离他们很遥远,科学课上的内容是科学家应该探究的事,跟他们无关。实际上小学科学课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其课程和课时安排极具针对性。教师要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充分地引导学生发现其与他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联系中进行思考和对比,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校园里的小动物课件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里去观察各种小动物,学生会在地上发现蚂蚁、在叶子上发现蜗牛、在花丛中发现蜜蜂、在泥土中发现蚯蚓。教师要引导他们去观察这些小动物,比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观察蜗牛是怎么爬行的,蜗牛靠什么为生?蜗牛有没有嗅觉?并让学生试着证明自己的结论,学生在观察中会发现蜗牛是靠着肚子底下横纹的波动而爬行的,并从蜗牛经常寄居的地点判断它以各种蔬菜和一些植物的花、叶等作为食物。然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证明蜗牛到底有没有嗅觉,有的小组选了难闻的臭豆腐放在蜗牛的头部,或者选择蜂蜜或者香气扑鼻的桂花放在蜗牛的头部。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观察讨论后,教师要适时地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重点,让学生消化科学知识。

二年级科学知识点 篇9

第二单元:

1.生字表

识字2

棋弹钢琴胡戏喂鸽养航模

第五课株踮院除疲倦牵困

第六课委补室宁愣切集掌

第七课钟零闹哈欠迟叹决悔

第八课计算冒览馆紧怦握容普奋灿烂

语文园地二

柏纪纺织优胜湾粒

2.组词

二胡 胡子 京戏 唱戏 象棋 下棋 钢笔 钢丝 观看 观音 弹琴

弹力 钢琴 琴声

生养 培养 休养 休息 伸出 伸手 甜美 香甜

唱歌 歌声 院子 小院 除非 消除 休息 生息 您好 您的 牵手

牵挂 困了 困难 队员 员工 青草 青春 宁静 安宁办公室 教室

样子 榜样校园

学校 一切 亲切 教师 教室 响亮 响声 班级

同班

哈欠 欠钱 一元 元旦 包子 书包 背包 闹钟 时钟 叹气

感叹 叹息 哈哈笑哈欠迟到 来迟 热闹 闹市 及时 及格 不及

身上 身体 仔细 细心 名次

外头 国外 计算

估计 怦怦跳 怦怦地

云层 层次

3.形近字组词

胡(二胡)湖

观(观看)现(现在)

休(休息)体(体育)

身(身体)

歌(歌曲)哥(哥哥)

困(困难)因(因为)

圆(团圆)

青(青蛙)晴(晴天)

每次

外面 一次

宁(安宁)宇(宇宙)

到(到达)室(教室)

样(样子)洋(海洋)

次(一次)欠(哈欠)

元(元旦)园(公园)

包(书包)抱(拥抱)迟

尺(直尺)极(极点)

及(及格)

扎(包扎)

架(书架)加(加法)

4.多音字组词

兴{xīng兴奋、xìng高兴

担{dān担心、dàn担子

弹{tán弹琴、dàn子弹

宁{níng安宁、nìng宁愿

切{qiâ一切、qiē切开

背{bâi背后bēi背着

5.词语搭配

高兴地——他高兴地笑了。

紧紧地——我紧紧地抓住妈妈的手。

赞许地——妈妈赞许地对我点了点头。

亲切地——老师亲切地说:“你今天的表现真好!”

兴奋地——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仔细地——我仔细地检查试卷。

顺利地——我顺利地做完了所有的作业。

6.本单元文学常识

《一株紫丁香》是滕毓旭作品改编而成的。

《我选我》作者是李大同。

《一分钟》作者鲁兵,浙江金华人。首届韬奋奖获得者。

二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篇10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知识1

第一单元 知识要点

①小蝌蚪找妈妈

(1)好词积累: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碧绿的衣裳

雪白的肚皮快活地游来游去

(2)数量词积累:

一群小蝌蚪四条腿一只乌龟两只大眼睛一对大眼睛

(3)读一读,记一记:

脑袋口袋袋子袋鼠

欢迎迎接迎风迎面

水塘池塘鱼塘荷塘

(4)田字格里的生字及组词:

两(两个两人)就(就是成就)

哪(哪里哪儿)宽(宽大宽广)

顶(头顶顶尖)肚(肚子肚皮)

皮(头皮皮球)孩(孩子女孩)

跳(跳远跳高)

(5)句子练习:用“已经”造句。

例: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1)我的作业已经写完了。(2)小树苗已经长高了。

②我是什么

(1)反义词:温和——暴躁 好——坏

(2)多音字:没(mò 淹没 没过)(méi 没有 没用)

(3)读一读,记一记:

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淹没庄稼冲毁房屋滋润土壤破坏河堤

(4)我会变成什么:

【水:汽—→云—→雨—→冰雹—→雪】

(5)田字格里的生字及组词:

变(变成变化)极(太极北极)

片(一片刀片)傍(傍晚傍水)

海(大海海水)洋(海洋洋河)

作(作业工作)给(送给分给)

带(皮带带来)

③植物妈妈有办法

(1)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植物?说说它们是怎么传播种子的。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①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

②苍耳:靠挂住动物的皮毛传播种子;

③豌豆:靠太阳传播种子。

◇课外拓展:1、靠水来传播:

椰子:靠水来传播,椰子成熟以后,椰果落到海里便随海水漂到远方。

睡莲:睡莲的果实成熟后沉入水底。果皮腐烂后,包有海绵状外种皮的种子就会浮起来,漂到其它地方。

2、靠小鸟或其他动物传播:

樱桃、野葡萄、野山参:靠小鸟或其他动物把种子吃进肚子,由于消化不掉,便随粪便排出来传播到四面八方。

松子:是靠松鼠储存过冬粮食时带走的。

3、靠风传播:

红皮柳: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远处去的。

4、还有机械传播种子的方法:

凤仙花:凤仙花的果实会弹裂,把种子弹向四方,这是机械传播种子的方法。

还有许多的豆类植物都是用机械传播种子的。

(2)多音字:

为(wéi 四海为家 为人)(wèi 因为 为了)

得(dé 得到 得力)(de 飞得高 跑得快)(děi 不得不)

(3)反义词:仔细——粗心

(4)田字格里的生字及组词:

法(办法方法)如(如果如意)

脚(小脚脚步)它(它们其它)

娃(娃娃女娃)她(她们她的)

毛(皮毛毛笔)更(更加更多)

知(知道无知)识(知识相识)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知识2

第二单元 知识要点

识字①场景歌

一只海鸥,一片沙滩。

一艘军舰,一条帆船。

一畦秧苗,一块稻田。

一方鱼塘,一座花园。

一道小溪,一孔石桥。

一丛翠竹,一群飞鸟。

一面队旗,一把铜号。

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

(1)田字格里的生字及组词:

园(花园公园)孔(针孔孔洞)

桥(石桥小桥)群(群众一群)

队(队员队长)旗(红旗国旗)

铜(铜钱青铜)号(口号号子)

领(带领衣领)巾(毛巾纸巾)

②树之歌

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1)读一读,记一记:

泡桐 白桦 云杉 翠柏

桂花 枫叶 松子 白果

(2)读一读,想想下面几句话的意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参考:出自《管子·权修第三》,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参考:【出处】《平妖传》,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终还是要回归故土。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参考:志向和目标如同树根,是进步的原动力和来源。

(3)田字格里的生字及组词:

杨(杨柳杨树)壮(壮观粗壮)

桐(梧桐白桐)枫(枫树枫叶)

松(松树松柏)柏(柏树松柏)

棉(木棉棉花)杉(水杉云杉)

化(变化化石)桂(桂花桂林)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知识3

③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保护动物要牢记。

你拍二,我拍二,孔雀锦鸡是伙伴。

你拍三,我拍三,雄鹰飞翔在蓝天。

你拍四,我拍四,天空雁群会写字。

你拍五,我拍五,丛林深处有猛虎。

你拍六,我拍六,黄鹂百灵唱不休。

你拍七,我拍七,竹林熊猫在嬉戏。

你拍八,我拍八,大小动物都有家。

你拍九,我拍九,人和动物是朋友。

你拍十,我拍十,保护动物是大事。

(1)找一找,说说每组加点的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孔雀大雁老鹰(都有“隹”,与禽类有关。)

参考: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鸟形。《说文》:“鸟之短尾之总名也。”与“鸟”同源。“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隹”的字与禽类有关。本义:短尾鸟的总名。

锦鸡黄鹂天鹅(都有“鸟”,与动物·鸟类有关。)

(2)田字格里的生字及组词:

歌(唱歌歌唱)丛(树丛丛林)

深(深浅深情)处(到处处处)

六(六个六人)熊(熊猫狗熊)

猫(花猫小猫)九(九人九人)

朋(朋友亲朋)友(友好友情)

④田家四季歌

春季里,春风吹,花开草长蝴蝶飞。

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

夏季里,农事忙,采了蚕桑又插秧。

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秋季里,稻上场,谷像黄金粒粒香,身体虽辛苦,心里喜洋洋。

冬季里,雪初晴,新制棉衣暖又轻,一年农事了,大家笑盈盈。

(1)读一读,记一记:

播种 施肥 插秧 耕田

采桑 除草 割麦 打谷

(2)田字格里的生字及组词:

季(四季季节)吹(吹气吹风)

肥(化肥肥料)农(农民农场)

事(事情好事)忙(连忙急忙)

归(回归归来)辛(辛苦辛劳)

苦(辛苦吃苦)年(万年少年)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知识4

第三单元 知识要点

课文④曹冲称象

(1)田字格里的生字及组词:

候(时候等候)柱(柱子圆柱)

底(到底海底)杆(笔杆秤杆)

秤(秤杆大秤)岁(岁月年岁)

站(站立车站)船(小船坐船)

然(果然居然)

(2)好句积累:

①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②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3)曹冲称象的过程:

①赶象上船;

②在船舷上做记号;

③把大象赶上岸,装石头上船;

④称石头重量。

⑤玲玲的画

生字组词

画huà(年画、画画、图画)

幅fú(一幅画、幅面、两幅)

评píng(评论、评语、评价)

奖jiǎng(奖状、奖励、评奖)

候hòu(气候、时候、候车)

报bào(报喜、报纸、报告)

另lìng(另外、另类、另一个)

及jí(及时、及格、来不及)

拿ná(拿到、拿起、拿主意)

并bìng(并列、并且、并不是)

玲líng(小巧玲珑、八面玲珑)

详xiáng(详细、端详、安详)

催cuī(催促、催办、催人)

啪pā(啪啦、啪的一声)

脏zāng(弄脏、很脏、脏了)

懒lǎn(懒惰、偷懒、懒人)

糟zāo(糟糕、糟了、糟蹋)

肯kěn(肯定、不肯、肯去)

多音字

兴xīng(兴奋)xíng(高兴)

参cān(参加)shēn(人参)

得dé(得到)de(好得很)děi(得亏)

近义词

满意——满足 收拾——整理 仔细——认真

反义词

高兴——难过 仔细——马虎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知识5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玲玲的画写了一件什么事?

玲玲明天要去参加评奖的画,一不小心弄脏了。在爸爸的帮助下,玲玲在原本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2.玲玲的心情先是得意,后来伤心,最后满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玲玲得意是因为对自己的画很满意;伤心是因为把画弄脏了,重新画有来不及;满意是因为在爸爸的启发下画了一只小花狗,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

3.你从爸爸的话中悟到了什么?

我从中感悟到坏事有可能会变成好事,所以我们遇到不好的事情时不能放弃,要动脑筋想办法。

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玲玲不小心把画弄脏后,在爸爸的指导下在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效果很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能变成好事。

⑥一封信

(1)田字格里的生字及组词:

今(今天今晚)写(写字书写)

圆(圆形团圆)珠(珍珠明珠)

笔(毛笔粉笔)灯(台灯灯光)

句(句子句号)电(电灯电视)

起(起来起立)

(2)露西前后写了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和同学交流。

◇第一封信:亲爱的爸爸,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第二封信:亲爱的爸爸,我们过得挺好。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还有,下星期我们去看电影。爸爸,我们天天想你。

参考答案:我更喜欢第二封信。因为这样写不会让身在国外的爸爸为家里担心。爸爸才能安心在国外工作。

⑦妈妈睡了

(1)读一读,照着说一说,看谁说得多。

明亮的眼睛水汪汪的眼睛

(大大)的眼睛(小小)的眼睛

乌黑的头发波浪似的头发

(长长)的头发(金黄)的头发

(2)好词积累:

弯弯的眉毛 红润的脸蛋 微微地笑着 沙沙的响声

(3)田字格里的生字及组词:

哄(哄骗哄骗)先(先生首先)

闭(关闭闭口)脸(笑脸小脸)

蛋(脸蛋鸡蛋)沉(沉重深沉)

发(头发理发)窗(门窗窗户)

上一篇:秋季《开学第一课》学生在线观后感450字下一篇:如何开展班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