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通用8篇)
物理 王凌云
在阅读《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后,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法有了新的认识。本书的基本理论:
1、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2、什么是科学研究;
3、科学研究的标志性特;:
4、教育技术学中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案例(case)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人种志(ethnography)研究方法开发性研究方法、对话分析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
本书中具体介绍了这几种教育研究方法的具体使用方法。
1、关于方法的使用
对于研究方法,我只是在课堂中感受过,在其它环境中还很少接触到,所以他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新东西,是一个值得我不断去学习的新东西。最近一直在关注这方面东西,我一直在做与教师评价相关的东西,总想着利用这些方法去做点与这有关的什么,老师讲一个,我就想用一个,结果左想右想很觉得用不上,现在才发现,方法是多的,可是我们也要会用,在用方法之前,先要想想,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假设,什么样的方法更适合,能让我们得到想要的效果,能让我们走最优化的路径,而不是拿起一个方法就用。
2、关于调查研究方法
这一学期,我一直在找一个方向,自己可以仔细的进入,可以做出点什么,到图书馆借书时,发现前面的本科生随便点几个老师的评价,看也不看,心想这是一个课题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是像我们做程序的人想得一样认真,也许他们有他的想法,实际,那为什么我不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写一篇相关的论文呢,于是查了很多,但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做不下去了,因为没有目标,只是这一事件,不知能说明什么,由于没有方向,这事搁浅了。
在带课学校学生进行教师评价时,总是听学生们在说这事,要给哪个哪个老师打很高的分,哪个哪个老师打很低的分,想就此写篇论文,于是又想着做个调查问卷,但是还没由于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说明什么,不什么意义于是又搁浅了,也许对我而言,一提到专业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我觉得我个人能用到的就是调查法,其实仔细想想,才发现,可用的方法很多很多,只是自己缺少科学研究的整体思路,相当于半路出家,以至于最终没有结果。
也许调查法是最好用的,最方便的,很快就能出成果的,于是总想用着它,现在才体会到,在教育相关问题上,调查法其实只是让我们了解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其实大量的实质性的,更深的研究还要用逻辑的,思辨的,以及其它方法去进行。
3、关于开发研究方法
开发法,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应该说是很多,从我上本科时,我就一直在接触这样的情况,而且我个人觉得我从开发中学到了很多,系统的考虑,留有余地等等,因为教育技术中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开发,开发为教育服务的资源,软件等等,而我选择的也是这个方向,没想到,我常用的东西还是一种研究方法,只因为研究的太少了,没有实践没有理论,应该好好补习一下的我理论了,多学学。
4、关于其它的研究方法
其实仔细的听了两遍衷老师的讲课,我才体会到,研究方法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果掌握好了,那研究中思辨、逻辑思维你自然而然就有了。因为在这八种研究方法中就有三种的定义提到在自然状态下,那就说明方法只是一个途径,一个可以达到终点的路,而这条件走得越自然,你将得到的越多,不同的方法,可以看到不同角度的结果,所以方法的选择也不只是喜好的事,要根据研究的方向等各方面来确定。
质的研究方法,现在很多人在提的研究,我也觉得这样的研究方法更自然,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强调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强调对问题性质的研究。但质的研究还有其与众不同的之处,即强调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遵循现象学、阐释学、实证主义传统,注重收集、分析现场资料,注重实证性解释
一直以为行动研究法顾名思义,就是去做,现在才理解,行动研究就像教学一样,做,然后反思,再做,再反思,经过这么几次的循环,以至得到最终结果。
一直认为个案研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没普遍性,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自己想想,自己玩玩,没有可以发表成论文实力,这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思维窄了,在一些特珠的领域,一些不容易再次找到例子的方面,用这个方法还是可以说明问题的,比如医学,心理学等等。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源起
哲学家们很早就对各门科学知识进行过分类, 比如, 亚里士多德就把各门科学分为理论的、实践的和制造的三大类, 但它并未促成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诞生, 这主要是因为, (1) 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知识分类说大都是基于研究对象的; (2) 这种分类并未触及价值判断的特殊性问题; (3) 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哲学家都是方法论上的一元论者, 即都认为各门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宏观上和根本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自莱布尼茨以来, 近代哲学家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古代的独特的知识分类说, 正是这种知识分类说以及相关的价值判断问题成为了社会科学方法论得以成立的前提。
与古代的知识分类说不同, 近代的知识分类说不是基于研究对象的不同, 而是基于一种判断、一种知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不同, 莱布尼茨率先提出了这种知识论, 他说:“有两种真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 它们的反面是不可能的, 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 它们的反面是可能的。” (1) 莱布尼茨的“两种真理论”意味着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真理, 一种是推理的、必然的知识, 这种知识只需要依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即可证明为真, 而且必然为真, 另一种是事实的、偶然的知识, 这种知识则需要借助外在的经验观察才能确定真假, 而且这种真只具有或然性。
休谟则提出了与莱布尼茨几乎完全一致的知识分类理论, 休谟说, 科学知识或者是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 如数学和逻辑等形式科学。但与莱布尼茨不同的是, 休谟知识分类说的本义是要明确科学知识的定义和范围, 以表明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非科学, 从而把一切非科学的东西从科学领域中清除出去。为此, 他更进一步提出了将“是”与“应当”、“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作出严格区分的观点, 即人们不可能从“是”推出“应当”来, “是”的判断 (事实判断) 与“应当”的判断 (价值判断) 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判断, 因此, 必须严格区分作为科学研究的事实领域与作为道德研究的价值领域 (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 。这样, 休谟不仅进一步确定了基于判断之真理性的知识分类说, 而且凸现了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价值问题。
莱布尼茨和休谟的上述观点在康德哲学中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和深化, 康德将知识分为先天分析知识、后天综合知识以及康德所独创的先天综合知识三大类, 前两种知识分别对应于莱布尼茨和休谟的观念关系的必然知识和事实关系的或然知识, 由于康德认识论的原意是如何证成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因此在这三种知识中, 康德本人更重视第三种知识即先天综合知识, 整部《纯粹理性批判》可以说都是对先天综合知识的论证, 然而出乎康德意料的是, 他的认识论中的前两种知识, 先天分析知识和后天综合知识却得到了后世哲学家更多的认同和研究。
另一方面, 康德的认识论有一个与休谟相同的目的, 即为科学定性和划界, 他是通过对人类理性认识能力的分析来进行论证的, 康德一方面论证了科学 (康德把它叫做“理论理性”) 的价值和意义, 在经验的范围内, 科学真理 (理论理性) 具有普遍必然性, 但若超出了经验的范围则科学 (理论理性) 必然陷入二律背反, 成为一种先验幻象, 这说明科学 (理论理性) 及科学真理不是无限的, 而是有限的, 在科学的范围之外还有一片广阔的领域, 这就是价值世界 (康德把它叫做“实践理性”) , 康德与休谟一样, 敏锐地触及到了科学的有限性和价值问题, 但与休谟排拒价值世界不同, 康德认为正是因为科学 (理论理性) 的有限性使得价值 (实践理性) 成为必要和可能, 此所谓“扬弃知识, 以便为信仰留下位置。” (2) 在康德哲学中, 在科学 (理论理性) 的范围之外是广阔的价值 (实践理性) 的领域, 而且与科学 (理论理性) 的经验性、必然性相对应, 人类的价值 (实践理性) 领域则是超验的、自由的王国, 其重要性甚至在科学 (理论理性) 之上。因之, 康德不只是区分了科学和价值, 而且从哲学上对这两大领域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 此举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极为重大, 因为, 在康德之前, 人们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区别虽然早有认识, 但这种区别“并没有从基础上以哲学的方式建立起来。人们一般认为, 一切知识都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由于自然科学的成就, 特别是逻辑、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的确定性, 这些科学的规范、原则和哲学基础似乎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切科学知识的准则。就认识论而言, 康德并没有超出这样一种观念。但是, 康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为人的行为的可能性留出了一块自由的畛域。哲学所要证明的, 不仅包括人们达到对于自然的普遍必然的认识的可能性, 而且还包括人们意志自由的可能性, 也就是独立于自然法则的自由法则的可能性。康德的这一观点虽然尚未涉及文化科学的各种具体学科, 也未涉及文化科学一般方法论问题, 但是为一切主张文化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思想提供了最基本的哲学根据, 这就是人的行为的自由本性, 人的行为以及由这种行为构成的社会的历史性。” (3)
综上所述, 莱布尼茨以来的认识论有两个重要的观点, 1, 基于知识的形式特征 (与经验有关还是无关) 和真理性 (必然真理还是或然真理) 的近代特有的知识分类说, 这种知识分类说将知识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与经验无关的、具有必然性的逻辑———数学知识, 另一类是与经验有关的、只有或然性的经验知识;2, 与这种知识分类说密切相关的“价值论”, 休谟和康德都区分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在科学领域之外划出了一片价值的领域, “价值论”特别强调了与逻辑和事实判断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不同, 价值判断是主体的和主观的领域。近代认识论的第一个观点将包含了价值判断的社会科学排除在自然科学之外, 不管作出这种分类的哲学家的主观意图如何, 它在客观上确认了存在着一种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研究, 导致了社会科学的独立存在。第二个观点以“价值”统摄社会科学, 这不仅点出了社会科学的根本特征, 而且对“价值判断”的分析讨论日后也成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命题, 因此近代认识论的这两个观点事实上构筑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前提。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奠基
康德等人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观点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得以建立的起点, 也是一个获得今日学术界广泛认同的观点, 但进一步而言,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事实与价值之分?特别是应该如何看待包含价值判断的社会科学?则又是一个引发了广泛争议的问题, 由是而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潮, 因而康德之后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是沿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路径发展的, 一种是主张社会科学科学化的实证主义, 另一种是主张社会科学特殊性的历史主义, 两种思潮都建基于休谟和康德的理论之上。
广义的实证主义包括圣西门、孔德、密尔、斯宾塞、马赫及逻辑实证主义等一系列人物和思潮, 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科学主义倾向的哲学思潮, 实证主义继承了休谟和康德哲学中有关只有逻辑和经验研究 (自然科学) 才是科学, 价值判断并非科学的著名观点, 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 实证主义认为, 价值判断和社会科学或者根本就不是科学, 或者必须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整合和分析。而自然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 除了研究对象上的原因以外, 研究方法上的优越性是一个关键因素, 这种优越性使得自然科学的原则、规范和方法应该而且事实上是一切知识的准则, 因此, 社会科学要成为科学, 只有使用统一的自然科学方法来分析和研究, 实证主义与古代哲学家一样是方法论上的统一论者, 认为只要是真正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就既可以认识自然, 也可以认识人和社会。实证主义并未承认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 社会科学研究有何特殊性, 但实证主义仍对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以下几项贡献:1、实证主义专门探讨了科学研究 (包括社会科学研究) 的方法论问题;2、实证主义强烈主张社会科学应与自然科学一样具有经验性和科学性;3、具备了科学性的社会科学同时也应该是客观的、价值中立的。
对社会科学方法论作出了更大贡献的是新康德主义, 这主要建基于这样的事实,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事实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着重大的、甚至是本质上的差异。相对于无目的、无意识的自然事实而言, 社会事实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意向性, 因为社会事实都是人类行为的结果, 而人类行为的主观性、能动性、选择性和价值性都是客观的自然事实所不具备的。而且由于这种区别, 自然科学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如实验法等实际上也无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加以运用。所以,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 除了运用与自然科学相同的一些方法以外, 也应该存在不同于自然研究的、社会研究的特定方法, 也即有一种所谓“社会科学的逻辑”, 新康德主义正是从这里出发, 肇始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
首先是狄尔泰, 狄尔泰一生的伟大抱负是完成所谓“历史理性批判”, 他对历史和历史科学的独到见解开启了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真正建构。他先从存在论的角度区分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在狄尔泰看来, 以历史事物和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与以自然事物和现象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有着原则区别, 自然科学以外在的物理世界为研究对象, 而人文科学则以人的内在生命、人的精神世界为研究对象, 自然的物理世界本身没有意义, 或者其意义需要人去赋予, 而人类生活则是有意义的, 由于这种区别, 因此, 从研究方法上说, “在自然科学中, 任何对规律性的认识只有通过可计量的东西才有可能, ……在精神科学中, 每一抽象原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与精神生活的联系获得自己的论证, 而这种联系是在体验和理解中获得的。” (4) 这就是说自然科学通过感觉、思维等外在的认识方式来进行, 它是用因果关系描述和解释的科学, 而人文科学则应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内在地去领会, 它是用将心比心式的心灵交互来体验的理解的科学。“社会事实是被人们从内部理解的。我们可以根据对我们自己状态的观察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它们在我们之中再现。我们理解它们, 就可以通过爱和憎, 通过我们激情的变换, 而使历史世界再现。” (5)
与狄尔泰从存在论角度研究人文科学的特殊性不同, 新康德主义西南学派的代表人物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则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 (社会科学) 的区别。文德尔班认为, 由于自然“规律”是始终存在、反复出现、不断起作用的东西, 因而自然科学使用普遍化的方法, 目的在于寻找自然界的“规律”、“齐一性”、“共相”、“不变的形式”, 它是“制定规律”的科学。而历史“事件”则只有一次性、个别性和独特性, 因而社会历史科学则使用个别化的方法, 目的在于把某一过去的事件栩栩如生地再现于当前的观念之中, 它是“描述特征”的科学。
李凯尔特进一步从质料和形式两个方面区分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 所谓“质料的分类原则”即从研究对象上来划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李凯尔特认为自然是那些从自身中生长起来的、自生自长的东西的总和。文化则或者是人们按照预定的目的生产出来的。在这里, 价值是区分自然和文化的标准, 而所谓价值就是独特性, 一切自然的东西都是普遍的、重复的, 因而没有价值, 都不能从价值的观点加以考察。反之, 一切文化产物之所以具有价值, 在于它们的独特性, 它们的一次性发生过程。 (6)
与“质料的分类原则”相比, 李凯尔特更强调“形式的分类原则”, 即从研究方法上来对科学进行分类。从研究方法上说, 自然科学是试图从事物的普遍因素中形成普遍概念, 因此, 它必须采取“普遍化的方法”。文化科学所面对的是特殊的、一次性的研究对象, 因此, 它就只能采用“个别化的方法”。当我们从普遍性的观点来观察现实时, 现实就是自然;当我们从个别性和特殊性的观点来观察现实时, 现实就是历史和文化。
新康德主义从康德关于自然领域和自由领域相区别的观念出发, 论证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之相互区别在存在论 (狄尔泰) 和方法论 (李凯尔特) 上的内在根据, 指出了历史事实和文化现象与自然事实相比所具有的诸多特殊性, 如价值性、个别性等, 第一次明确地从学科类型上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文化科学) 区分开来。同时, 新康德主义还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比如:狄尔泰对“意义”的分析、对神入型理解的阐述, 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对“价值”的强调、对个别化方法的探讨等等, 这些成就一方面正式开启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 另一方面, 其中的许多观点后来都成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原则。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确立
如果说新康德主义开启了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的话, 那么, 20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思想家韦伯则把这种研究向纵深推进, 并最终确立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框架和研究原则。
韦伯的方法论思想异常丰富, 涉及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几乎所有的关键问题, 首先是如何界定社会科学, 划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界限, 在这一点上, 韦伯基本上接受了新康德主义的观点, 认为社会科学应从存在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加以界定, 社会科学既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更由于有着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而有其独特性。
其次, 如何看待价值问题。自休谟、康德以来, “价值”乃是不同于“事实”的另一种判断和另一个领域, 是社会科学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 新康德主义更是以价值论为中心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 无论是韦伯时代还是在现代, 价值问题都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问题, 韦伯在价值问题上的观点是一方面强调价值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反对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反对用寻找“规律”等来取代社会科学在对象和方法上的特殊性, 另一方面也反对德国唯心主义, 坚持社会科学也是一门客观的经验科学, 不赞成用直觉等含混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具体而言, 韦伯的基本主张是试图将“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在方法论上统一起来。
韦伯认为社会科学首先是“价值关联”的, 这表现为价值是社会科学形成的先决条件, 也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所在, 同时, “价值关联”也表明社会科学家必定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的背景下去从事研究的, 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目标的确定与研究者的信仰、利益和偏见等密切相关。因此, 价值关联既是建立社会科学的前提, 又是解释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兴趣的根据,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分析则是价值关联的具体化, 它具体地揭示了文化意义之所在, 它们是经验分析必不可少的前提, 但还不是经验科学本身。
如果说“价值关联”是社会科学得以确立的基本前提的话, 那么, “价值中立”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它向社会科学提出了一个客观性的要求, 这种要求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要求是一致的。区分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 将价值判断从科学认识中剔除出去, 这个由休谟率先提出的原则在韦伯手上得到了明确而系统地阐述。
韦伯认为, 前述价值关联的有效性只限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确立, 它不能代替对实在所作的科学分析。韦伯一方面通过一些具体事例, 如对当时流行的工团主义理论和信念的分析阐述了科学与价值的分野, 另一方面, 在《“价值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意义》和《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等文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应把纯粹从逻辑上可推演的断定和经验事实断定与实际的伦理价值判断或哲学价值判断区分开来,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7) 因之, “价值中立”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论原则表达了三种规范, (1) 必须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区分开来, (2) 价值判断无法取代科学认识, (3) 科学知识也无法得出有关价值的结论。“价值中立”表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必须追求真理, 必须满足客观性要求, 学者不是先知, 教师不是宣传家, 讲台不是布道所, 韦伯反复强调的这个原则如今已成为社会科学界大多数人的共识。
韦伯“价值中立”说的另一个意蕴是社会科学的价值论域没有事实领域那样的客观真理, 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真理, 无法在终极的意义上比较高下, 价值论域是“诸神彼此之间永无休止的斗争。 (8) 真、善、美是无法统一的, 正所谓“一事物之所以为神圣, 不但不因其为不美所妨碍, 而且唯其不美, 方成其为神圣……一事物之所以为美, 不但不因其有不善之处所妨碍, 而且唯其有不善之处, 方成其为美……一事物之可以为真, 不但不因其为不美、不神圣、不善所妨碍, 而且唯其为不美、不神圣、不善, 方可成其为真……” (9) 因此, 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和终极信仰都是平等的, 哪一个都无权宣称具有绝对的正确性和优先性, 禀持不同价值信念的人均应相互理解和宽容。
韦伯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另一个贡献是提出了“理解”和“理想类型”两个研究范式。韦伯认为, “理解”或是合理性的, 即逻辑的或数学的理解;或是神入的, 即对他人心理和行为的重新体验。韦伯着重分析了神入性理解。神入性理解的必要性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如价值观念、终极目标、激情行为及所有的非理性行为都很难用逻辑的方法来解释, 而只能作神入式的理解。神入性理解的可能性在于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下, 人们会产生大致相同的内心活动, 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分析在被理解者所处的情景中将会出现的内心活动来类推他人的内心活动。当然, 由于这种神入性理解不具备合理性理解的逻辑明晰、普遍性和规范性, 因而其正确性和有效性始终是有争议的, 不过, 正如安德列斯基所说, 尽管神入性理解有种种局限, 但若无神入性理解, 社会秩序在几秒钟内就会崩溃, 因而它是无法从社会科学中排除出去的。 (10)
“理想类型”是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另一个范式, 韦伯认为, 由于研究者面对的社会事实纷繁复杂, 要做出接近真实的研究颇为不易, 因此需要建构一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概念系统, 它是从历史事件中抽取和归纳出来的一种概念构架, 是为了透视实在的因果关系而构造的非实在的因果关系, 这就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类型”。韦伯的“理想类型”论以及韦伯在他自己的研究中提出的几种“理想类型”:如新教伦理、科层制、三种统治形式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因休谟和康德提出事实和价值的分野而肇其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 到韦伯时代已完成了初步建构,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已经建立起来, 并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比如,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分离在今天已是学术界的共识, 也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类标准, 经济学据此就有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分。又如, 根据价值中立的研究原则, 现代社会科学家都力求避免用价值判断来代替科学的实证研究, 以求得研究结果的客观公正。另外, 价值与事实的不同还表现在价值判断并没有事实判断那样的客观性, 各种价值具有不可公度性, 而社会科学研究又无法回避价值判断, 因此在价值问题上, 社会科学家要坚决反对和摒弃唯我独尊的沙文主义, 坚持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和平等对话的原则。
总括本文, 从休谟到康德、从新康德主义到韦伯, 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由是得以建立。
注释
1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商务印书馆, 1975:488.
2杨祖陶, 邓晓芒编译.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人民出版社, 2001:59.
3韩水法.韦伯.台湾东大图书公司, 1998:37-38.
4转引自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人民出版社, 2000:125.
5转引自韩水法.韦伯[M].台湾东大图书公司, 1998:40.
6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M].商务印书馆, 1986:20.
7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 1999:100.
8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 1999:28.
9转引自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25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哲学基础
前言
社会现象是指以社会学科作为研究对象,从主体的参与性看,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很大的区别。社会现象具有极强的复杂性,这是由于社会对象中包含人的因素,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研究社会对象时,研究自然的实证方法论并不能完全适用,而研究人文科学的理解方法论同样不能完全适用,因此,为了更好的研究社会对象,就需要利用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中,包含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二者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解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的重大关系问题,比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之间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拥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等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属于一个完整的理论架构体系,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及开放性,因此该方法论在发展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吸收和借鉴人们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有效、合理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人类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在对人类历史进行认识和理解时,何种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是基于客观现实,因此,这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会影响到人对社会客体的把握,因此在社会中并不存在完全客观的社会客体,然而在对社会客体进行研究和把握时,又必须具有客观性,因此,为了使社会客体具有更好的客观性,就必须要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同时,还要坚持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及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
(二)主体性原则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追求自身内在的真善美,而在这真善美中就包含了主体的维度,这种主体维度有利于在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时,准确性更加全面。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是伟大的创造者,在对历史进行认识和评价时,要坚持群众史观,不能出现个人英雄主义倾向。
(三)整体性原则
社会是一个发展的整体,因此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实际上,整体性原则就是系统性原则。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站在系统性的角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在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同样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使人民群众都能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在研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时,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在顾全大局的基础上,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四)具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在运用这种方法分析问题时,还要根据实际的时间、地点及条件调整具体的分析方法,正确的认识社会。
(五)发展性原则
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当中,因此在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时,也要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并正确的分析问题,对于静止孤立看问题的的方法要坚决予以抛弃。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一)本体论
所谓本位论,是指研究“存在”的本质问题,也就是在我们之外,是否有一个独立的、“真实”存在的外部世界。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对于存在的性质和特征问题,是本位论涉及的主要问题,由此形成了两大对立派别,分别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者之间一直争论不休。唯物主义强调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唯心主义则强调外部世界是一种主观表象,是不在人们思想之外独立存在的。在确定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取向时,由本位论决定。
(二)认识论
对于现实世界,人们是否能够认识、人们该以何种方式去认识,这个问题就是认识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认识论是一种理论。在认识论中,有两个比较核心的问题:一是人们是否能够认识现实世界,二是人们是否可以利用直接观察来认识现实世界。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答案,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并引起了争论。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学者将两种立场放置在一起研究,从而有效地对客观及主观的不同成分达到了兼顾。
(三)本体论与认识论之间的关系
二者之间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而联系是指二者之间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一般来说,本位论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认识论则是被决定。
结论
综上所述,在研究社会科学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确定合理的研究方法,并且对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五大基本原则,分别为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及发展性原则。本位论及认识论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了哲学基础,使得该方法论体系构建的更为完善,并能够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使研究结果变得更为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朱荣英.论西方哲学方法论之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当代意义[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3-9.
[2]王广科.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J].商,2012,(16):146+145.
[3]唐正东.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视角及学术意义——从对西方学界的几种社会批判理论的批判入手[J].中国社会科学,2013,(05):33-49+205.
目录:
一、作为方法的“历史”
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三、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
四、世界历史理论 方法论意义
一、作为方法的“历史”
1.1历史如何成为方法?(1)历史的时空维度
(2)成为方法的“史学路径”
对历史的关注并不是那群被称为历史学家的人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科学家的义务。(沃勒斯坦等著, 《开放社会科学》)
法学怎么成了史学?
1、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 •
2、为其他学科提供知识性(历史编撰学)•
3、为其他学科提供探求历时性、因果性的方法 •
4、为现实决策提供某种参照
1.2 “历史”的方法
1.2.1 史字源流:
从史诗到史学、“历史科学”
1.2.2历史学:
历史的定义:
一、过去发生的事;
二、人们对过去发生的事的认知和传达的成果(对历史的理解)
历史虽然是一种诠释学,但不可以被任意的解释,它需要基于证据。
历史学的专业化:现代科学史学之父”利奥波德·冯·兰克(1795.12.21—1886.5.23)
1.2.3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
1、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包括? •(1)现实的个人 •(2)社会形态论 •(3)社会变迁论
•(4)阶级斗争论
•(5)世界历史理论
2、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在各时期的影响
•一九二九——一九三○年的世界性大萧条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危机证实了马克思的历史判断的正确性,从而结束了无视或蔑视地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时期。
•马克思主义史学之所以影响日益扩大,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事实上,今天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是马克思主义者(marxists,m是小写的。)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左翼”(远非如此),或者他们必须承认或记住这种恩惠。但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已在历史学家的观念中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它事实上已经被视为理所当然了:这一洞见就是,社会和经济环境影响着人们对他们自己、他们的生活及其周围世界进行思考进而采取行动的方式。
1.2.4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西方现代学术学科的分割
• 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书院”“学派”VS“学科”
• 19世纪后期, 构成社会科学的学科系统有三条明确的分界线: • 现代VS非现代
• 在对现代世界的研究方面
• 在以探寻普遍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内部
历史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不同?
• 史学不关注宏大理论。理论就是借用来分析的工具
• 治史:归纳还是贯通?
• 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与结合
吉登斯:然而整体上看,我认为,我们现在应该是问题驱动,而不是学科驱动,问题应该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当你想探讨这些大的问题时,我想你必须跨越不同的学科。
历史学也逐渐试图给其姊妹学科以回馈,而不是简单第借用它们的想法。历史学所能做出的一大贡献是推动人们去思考事物为何以及如何随时间而变化。(《历史之源》)
“一个新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邓小平)
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在《经济史与经济学》中,专门批评经济学和历史学两个学科的现状:“经济学没有从经济史那里学到什么,经济史从经济学那里得到的和被经济学损害的一样多”。
• 学术研究的中国立场
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外国理论+中国例子”?
“透过西方理论的针孔来观察中国的实际问题”
因为人类活动本有其共同之处,所以“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是很有可能性的。不过也有时不适用,因中国的材料有时在其范围之外。所以讲大概似乎对,讲到精细处则不够准 确,而讲历史重在准确,功夫所至,不嫌琐细。(《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历史家如何工作?历史学论著如何写成? 搜集史料 辨别史料 分析史料 建立叙述框架
逻辑性、文字、规范 历史学家研究什么样的问题?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陈寅恪)
• 研究范式的转换 • *德国兰克学派 • *法国年鉴学派 • *新文化史 • *后现代史学
历史学家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1、“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
2、跨学科的方法
–(1)确定性的探求:计量史学
–(2)把握历史的深层原因:心理历史学 •
3、全球视野下的史学眼光:比较史学 •
4、“口述历史”:留住历史的声音
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 “景象万千,事态纷纭的世界历史”,是“精神”的发展和实现过程——这是真正的辩神论,真正在历史上证实了上帝。只有这一种认识才能够使精神和世界历史同现实相调和——以往发生的种种和现在每天发生的种种,不但不是“没有上帝”,却根本是上帝自己的作品。——黑格尔:《历史哲学》,426.•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8页
• “世界历史”不是一个历史编撰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哲学历史观的概念,是各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全面的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时代,结合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有机联系的世界性系统整体(全球化)的事实。“世界历史”既是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整体特点的反映,也是研究在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的方法论原则。
(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P89。
• 资本的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一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P114。•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共产党宣言》《选集》第1卷,P276。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球化理论的先驱
• 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以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使人类活动超越民族和地域局限,形成全球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全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的趋势和过程。
• 全球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个人异化的扬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同一个过程。共产主义是全球化进程即“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进程的最终结果。
• 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以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使人类活动超越民族和地域局限,形成全球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全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的趋势和过程。
• 全球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个人异化的扬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同一个过程。共产主义是全球化进程即“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进程的最终结果。
“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 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了世界性,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
①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落后国家
–一方面在相互交往中吸收先进国家的成果,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由于资金、经验和管理人才的缺乏,并处在国际分工体系下游,又受到发达国家的剥削、限制和干涉,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合理发展。
②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个人
–一方面,世界性普遍交往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提升了人们的能力,使得人们的选择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为个人成为世界历史性个人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个人越来越受到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力量的支配,成为生产和交往的必然性的奴隶。
③在世界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一方面,通过世界范围的扩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虽然获得相当程度的缓解,表现出了一定的生命力,–但另一方面,其向全世界扩张的过程中又聚集着世界性的反动力量。
三、全球化及其矛盾
(一)全球化图景
这是一个美丽、和谐、宁静的星球,白云掩映之下是一片蔚蓝,它给你一种透彻肺腑的家 园感、存在感和认同感。它是我更愿意称之为全球意识的寓所。(埃德加·米切尔)
当代世界的痛苦就如产妇分娩时的阵痛,一个规模空前的人类社会正在如此巨大的痛苦中 诞生……我们目击的一切重大事件的共同特点是全球性,把我们目击的重大事件与过去的、有史以来的一切重大事件区别开来的也正是全球性。(埃廷尼·吉尔森)
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全球化的多向度:
1、经济向度
2、民族国家的终结?
3、全球文化
4、全球化的意识形态
四、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一)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 • 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生了重大转变。经济全球化积极方面巨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其消极方面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问题。• 客观事实是,人类已经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我们必须以世界性眼光、开放性心态思考自身方方面面的问题。
(二)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 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以及这些国家内部都存在。
• 我们需要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与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经验结合起来,立足国情,创造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文明。
• 把全球化、现代化等同于西方文明是不对的,将全球化、现代化与民族化割裂或对立也是错误的。
(三)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 首先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统一性与其在不同民族国家那里表现形式多样性的关系,不能将二者割裂和对立起来。
• 其次是世界性交往中交往原则和规范的统一性与各自利益诉求之间的差异性的关系。
• 再次是人类发展方向的统一性和各民族国家发展阶段的差异 性。
(四)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发生,是世界历史时代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心得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授课教师: XXXX
院 系: 应用英语学院
年级专业: 20XX级
姓 名: XX
学 号: XXXXXXXX
时 间: 2015.5.08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心得
这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程,通过XXX老师的讲解,我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了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比较深刻的体会。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进而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总体来说,我主要学习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实践观为基础,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下面是我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概念和特点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除了论述这些方法,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其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
二、世界三;二是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即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而在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的使命是引导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客体、把握客体。认识的方法只有体现认识对象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是科学的。实践的方法也只有合乎实践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时才是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创造性的开放体系
创造性和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中展示出自己所特有的开放性,我们应当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直面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种理论和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心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面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缜密的思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对待当代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批判的和开放的态度。一是批判的态度,就是对待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鉴别,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二是开放的态度,就是以平等心态积极与之对话,对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都以开放的胸襟予以接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体系,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品格。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首先是开放自己,既正确地对待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品格。其次是向外开放,即正确地对待一切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动地与它们交流,积极地吸收其有益的东西以发展自己。
四、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的重要基础,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研究思路,对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使我们认识到了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学术理想,逐步形成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其次,使我们关注当代中国和人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注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重大成果。再者,使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在学术创新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理论和时间的结合,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我们在加强自身思想素质建设的同时,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了解现实社会的状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
第二,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
我还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方法论有:
第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以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形式存在的。我们一切都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因为物质世界在时空中不断地运动变化与发展客观实际一直在不断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和实践都要从一定的客观实际出发。这启示我们要在研究过程中要以实践为基础,发扬实证主义的精神,深入到社会中进行调查研究。
第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由各个要素与过程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世界的整体性就要求我们不但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还要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要整体地研究社会,不可片面。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分析其原因。
第三、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同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即矛盾。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源动力是矛盾对立面的相互影响、推动、透与转化。矛盾的观点告诉我们,在研究社会科学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用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1、试比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人文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批判主义方法论。
2、简述社会理论建构的逻辑。√
3、评价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中立原则。√
4、Milgram的服从实验是否违背研究伦理?请从自愿参加、不伤害受访者、匿名保密、欺骗等角度来衡量。如果要继续进行此研究,你有什么作法,可以让此研究更加符合研究伦理?
说明:
1、4选2,每题25分;
罗素曾说:“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思考。”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以上观点都表明,设疑、解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设疑解疑,就是问题教学法。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教学法是指以系列问题的形式将教材知识点连接起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加深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所提问题不能漫无目的,应紧扣教学内容
提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所提问题不能漫无目的,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设疑。
2. 设疑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问题教学法中的问题设置也是一样,教师起着引导学生和把控教学方向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可围绕教学重难点预先设置一些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问题,以确保教学主题明确而突出。在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教师预设问题的答案过程中,基于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生活经历以及思维习惯的不同,不同学生会提出不同的疑问,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做到:一是关注并重视学生的疑惑和问题,二是善于从众多问题中找出具有普遍代表性、紧扣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问题,并引导所有学生共同探讨。
问题教学法的运用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教师要把下节课要上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进行预习,并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学生的预习汇报为主要形式、以学生所提问题为主要线索串起一节课。这样的教学模式,看起来很热闹,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但教学的实效性却难以保证。原因在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视野有限,对于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认识也不会很到位,他们提出的问题有可能偏离教学的主题和目标。所以,在问题教学法中,一定要重视教师在设疑中的主导作用。
3. 采用讨论或提问的方式共同探究问题答案
问题教学法注重问题的探讨过程,希望学生在探索和思考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习研究的方法,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容忍并鼓励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流行的观点与解释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告别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唯我独尊、居高临下、不可冒犯、我讲你听的教师形象和观念,有效克服学生的心理压力,教会学生敢问、能问、会问。
4. 学生应具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学生是否拥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储备(特别是教学内容知识链的前端知识),是问题教学法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提出高水准的问题,也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于那些逻辑线索非常严密的课程来说,更需如此。教师可以站在课程甚至学科的高度,对教学内容的逻辑脉络看得更为透彻,所以,对于教学内容需要哪些前端知识,教师应该更为清楚。为此,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知识和信息的学习储备工作,如应该看哪些书、查阅哪些资料、阅读课本哪些内容等。
5. 区分作为目的和手段的问题
作为目的的问题是有统帅作用的核心问题,是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要纠正的误区,是课堂分析的重点。相比较来说,作为手段的问题是细节问题、是较为零散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具体性问题。它可以是一个设问,也可以是一个案例,其作用在于引导和串联,是为了论证“作为目的的问题”,不是课堂分析的重点。在备课和授课环节,教师都应把“作为目的的问题”置于重要地位,给它更多的讨论、分析时间和更为高明的设计。与此同时,对于“作为手段的问题”也不能忽略和轻视,因为它们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手段不科学将直接影响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和实效性。
二、思政课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思政课来说,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都具有特殊性,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多元性、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与一元性、封闭性的教学目标相统一
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对问题探究过程的真实参与,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允许答案的多元化和开放性。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所持立场和价值观是一元的。思政课教学必须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必须坚持正确鲜明的价值导向。所以,多元、开放的教学过程必须服务于一元、封闭的教学目标,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就是在问题答案的探究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起观念的碰撞、总结和引导,方法和手段可以多样,但“条条大道通罗马”,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其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世界、处理问题。
2. 处理好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的关系
学生的主动参与很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大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完全成熟,如果放任自流,就容易使其误入歧途。所以,思政课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计和选择问题、掌控和引导讨论来主导课堂的教学方向。对于不同的观点,教师要有包容之心,允许它们展现和暴露,但“我们誓死捍卫他说话的权力,却不一定同意和支持他的立场和观点”。对于那些有明显错误的价值观和理论观点,要态度鲜明地予以驳斥;对于那些偏离正确航道的认识要适时给予引导、教育和说服。
三、问题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作为硕士研究生的思政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方法。该课程浓缩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体系、方法论体系和价值观体系,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第四章“社会过程研究方法”,揭示了社会过程的内容、实质及规律,为学生具体研究社会历史过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可用7个“作为目的的问题”和若干“作为手段的问题”将教学内容串连起来,具体安排如下:
问题1:怎样理解“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说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完美的社会吗?
问题2:如何理解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如何?此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何在?
问题3:社会历史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为什么?此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何在?
问题4:如何理解社会历史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客观规律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为什么?
主体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如何理解?
问题5:“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要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为什么?如何做?
问题6: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有什么意义?何以成为可能?
问题7: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为什么?如何做?
教学体系如此设计,可体现以下优势:一是问题线索清楚,可牵引学生思考,也有利于学生看清教学内容的主要脉络;二是师生共同分析,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得到发挥;三是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使得问题分析过程更接地气;四是在原理学习之后紧跟方法论意义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摘要:思政课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学时应做到多元性、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与一元性、封闭性的教学目标相统一;处理好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的关系。在设计“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体系时,恰当运用问题教学法,会取得纯粹的灌输法教学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政课
参考文献
[1]胡万钟.略谈“问题教学法”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社科纵横,2010,(12):137—141.
[2]王辉东,陈聪,俞红.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法的内涵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5):114—116.
摘要: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理论之一,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成熟完善,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商务英语理论的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商务英语的理论方面研究明显不足。本文就对商务英语理论研究的不足为立足点,探讨用社会科学方法指导商务英语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 社会科学方法论;商务英语;理论研究;指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C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58-01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理
在现实社会中的出现的各类现象,以它们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则为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任务就是研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和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既有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一脉相承的地方,又有其独立的特性。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是由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唯物论与辩证法、历史与逻辑和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钻研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准则,就其方法论的实践本质就必须剖析,因为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指导方法。
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仅要尊重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也要遵守符合自身特殊性的原则。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社会中的各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这必须要符合社会实践过程,必须要研究社会实践发生的主客体,必须要从社会实践中来研究方法论,并要在社会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实践原则必然是社会科学方法论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一切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是系统原则,同时它也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应遵循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坚持科学方法论的系统性原则,就必须要做到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并始终注意把握各要素在系统中所体现的整体性。
二、商务英语理论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商务英语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培养了大批外经贸类专业人才,并很好的服务了我国的改革开改和现代化建设。但是,在为我国所取得的成绩欣喜时,也要看到商务英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商务英语在理论研究方面成果不多,甚至相当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多数学者对商务英语的学科属性认识不清或在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没有正确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从而导致理论研究突破不明显。
目前人们对商务英语学科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认识,所以我们不能强求立即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架构。商务英语学科本体理论的生成过程就是商务英语学科本体理论的核心理论的形成过程。但在此理论的生成过程中,由于商务英语学科是尚未完全独立的学科,因而许多学者在研究商务英语现象时,缺乏对商务英语学科的理论概念。即使有,概念也是比较模糊的。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商务英语理论的指导作用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力度不断加大,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全社会的全方位的发展,社会科学研究逐渐地与自然科学和各门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综合,进而也就有了社会科学学科与商务英语学科的融合。
根据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系统原则,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完整的学科理论系统,商务英语也不例外。要将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建立起来,就必须重视其理论体系的建设。在建立商务英语学科理论体系时,根据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原理,我们必须遵循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商务英语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严格遵守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社会科学方法论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与自然科学和各门社会科学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同理可证商务英语学科的建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本身依赖于其他已经成熟的学科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这也是商务英语与其他相关学科联系的具体反映。比方说,与商务英语学科构成融会贯通的,最紧密联系的理论主要有:语言学、教育学、语言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国际商务学和一般教育理论等等。这些学科有的已成体系,有的未成体系。但是,这并不影响商务英语学科和他们的交叉融合。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得出商务英语学科本体理论的核心理论、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商务英语学科涉及众多相关学科,借用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論为商务英语学科铺垫理论基础,才能很好地支持商务英语学科理论系统的生成,支撑商务英语学科理论体系架构。
四、结语
在当代中国英语界,商务英语的理论研究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基本原则,以保持我们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科学实践观在方法论研究上的正确引领。探讨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商务英语理论研究中的指导作用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商务英语学科理论体系的架构是其发展的成熟标志,而这一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建设的目的是推动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的目的,就目前而言,是要建立完整而又系统的商务英语学科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朱荣英.论西方哲学方法论之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当代意义[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翁凤翔.商务英语学科理论体系架构思考[J].中国外语,2009,(7).
[3]陶明星.商务英语的研究方法[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作者简介:郭清,女,汉族,研究生,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实践与理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推荐阅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想11-11
科学写字方法10-04
科学研究方法论论文05-27
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意义11-27
中考科学复习方法07-02
科学方法重大意义07-17
初中科学思维方法12-19
社会科学论文范文12-15
物理科学研究方法10-19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