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创作现状分析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影视动画的艺术性要求也随之提升,在自然界与人们的生活中,只要存在运动,就会有节奏规律产生。在艺术领域,同样如此,人们的视觉或听觉的变化,或者重复产生的运动感就是艺术领域中的节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影视艺术创作现状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影视艺术创作现状分析论文 篇1:

浅谈美术类课程在非美术专业中的教学意义

摘 要:目前高校教学中,许多非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相关的美术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其中典型的案例。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安排影视基础、影视艺术创作、影视纪录片赏析等美术类课程。本文将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影视类课程为例展开分析,并探究其意义。

关键词:非美术专;影视课程;汉语言文学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影视课程教学的概况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汉语言文学方向外,还设有各种方向,包括教育、新闻(或者新闻传播)等。不管哪个方向,课程设置中大多设有影视类课程,如影视基础、影视艺术创作、影视纪录片赏析等,这些课程都属于美术类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面对这一类美术课时都颇感兴趣。尤其是新闻(或者新闻传播)方向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更高。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影视类课程时,勤学好问,态度积极,这是该专业学生的一大特点,所以在课程学习结束以后他们的结业作品通常是既舒服美观,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该专业学生对影视类课程的知识极为渴望,他们有将文学带入影视的无数创意,却苦于技术与设备的限制无法实现。

虽然没有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和健全的机制,但美术教学中的影视课程已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目前,美术教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关系正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多方的支持和促进。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影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的文化性,以及文化的传播性主要依托影视,其中与美术相关的,自然是影像色彩、构图及光线选择和处理等影视类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的本土专业课程主要以文学史类为中心,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挖掘文学内涵。而在全球网络大数据化的时代下,以影像视频的形式传播并保留文学的历史性和可读性的浪潮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欢迎和認可。

把文字的博大精深与美术影视技巧结合起来,呈现别样的文学风貌,是许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寻找的突破口。因而,在这种美术影视与文学急需被组合的大市场环境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设置美术课程便显得异常重要。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文雅柔和的特性能够为影视作品保留文化的积累和沉淀,解决当今影视作品常出现的“没内涵、没美感、没文化”的问题,所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设置美术教学范围内的影视课程便可实现视频与文学的双方共赢。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影视课程设置的意义

1.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中,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课本知识为蓝本,吟诵古书经典,几千年来形成一种“师者说、学者听”的固定模式。但自美术教学中的影视课程植入该专业课程后,学生开始将古今文学的掌握转换为图像,把文字表达具象化,亲自参与实践操作,加入拍摄并完成剪辑,在原有的传统模式上开创了全新的内容,带领学生从另一视角看待文学作品,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丰富了教学的模式。

2.让汉语言的文化传承有更直观可靠的载体

汉语言作为我国引以为豪的文化财产,延绵不绝,生生不息。通过甲骨、篆刻、竹简印刷等文字方式的延续已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因而应运而生的影视图像便成为21世纪汉语言传承更为直观可靠的载体。

在被多种文化充斥着的现代社会中,保存并传承本土气息浓厚的文化内涵变得愈发艰难,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让汉语言的传承依附于现代影视科技的内核中将会是对中华文化最有力的保护。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传承与发展中的生命力

流动的文学具有人类般鲜活的生命力和张力,影视教学实践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作用,恰恰加强了文学的流动性。自媒体时代下的影视传播,拥有一呼百应的效果,将培育未来文学领域人才的专业融合其中,无疑是为中华文化的持续发展铺好了前进的道路,能有力地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影视资料具有永久流传、相互转发且长期保存的特性,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加入美术教学内的影视课程,让视频资料反复传播、持续流传的特点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影视课程作为美术类教学的一部分,已逐渐进入非美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它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该课程存在的现状及必要性本文已做简要论述,其意义在于不仅能使文学本身立足于一个全新的支点,还能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创新和实践的平台,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作者:肖季芳

影视艺术创作现状分析论文 篇2:

影视动画中的节奏与心理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影视动画的艺术性要求也随之提升,在自然界与人们的生活中,只要存在运动,就会有节奏规律产生。在艺术领域,同样如此,人们的视觉或听觉的变化,或者重复产生的运动感就是艺术领域中的节奏。影视动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是相对于电影来说,影视动画对于节奏的要求会更高,在进行影视动画创作的过程中,要对其艺术形式进行严格的节奏控制,从而使影视动画作品更加完美的呈现。

关键词:影视动画;节奏;心理;研究

影视动画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观众的广泛认可中,影视艺术需要观众作为传播的主体,观众是影视动画作品节奏结构的体验者,以及最终的检验者,要想使影视动画的艺术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就要使其作品获得观众的广泛认可,我们在对影视动画作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对观众的心理与实际需求进行了解,并且对观众的心理活动以及兴趣爱好进行研究,从而合理的运用节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一、影视动画中的节奏与心理研究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人们对于文化精神的需求也随之提高,现阶段国际中的影视动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对于国产动画的发展也愈加重视,并且逐渐加强了对国产动画的扶持,经过我们的调查与分析可以了解到,现阶段的国产动漫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自2008年期间,我国的影视动画作品每年都呈现增长的趋势,并且在2010年间, 中国的电视动画年产量已经超过日本,在国际当中,影视动画作品的产量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我国在2011年期间,制作的影视动画作品产量达到435部,以时长计算就是261224分钟,相对比2008年而言,影视动画作品的产量增加了186部,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进步,由2012年起,这种情况发生了急速的转变,相对于2011年,2012年我国的影视动画作品产量减少了40部,在时长上也有所降幅,并且到了2013年,這种情况有加剧的趋势,我国的影视动画作品产量进一步的减少了,下面我们将对影视动画作品产量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政府为了保证国产动画作品的质量,对相关的动画作品进行了规范,并且颁布了有关动画作品的规范措施,要求电视台对影视动画作品进行严格的筛选,从而保证动作片的质量,一些制作粗糙的动画片不能进行播放,这一标准的制定,在提高国产影视动画作品质量的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虽然影视动画作品的数量与时长不同于以往,但是却使影视动画的票房得到了保障,经过我们对资料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得到以下数据:2012年期间我国共上映了20部影视动画作品,票房在4亿左右,2013年期间我国共上映了28部影视动画作品,票房的总额达到了6.4亿元,这一数据反应出了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来,我国的影视动画产业发展是比较好的,但是相对于同时期的进口动画作品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在2012年期间,进口动画上映了12部,取得了9.6亿票房的成绩,2013年进口动画电影的票房也都十分可观,其中《疯狂的原始人》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该作品的票房达到了3亿9千多万元。由此可见,我国的影视动画作品产量虽然远远超出了其他的国家,但是在质量方面还有待加强,所以本文将对影视动画中的节奏与心理进行探究,以期我国的影视动画产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1]

二、影视动画中节奏与心理研究的现状与意义

(一)国内影视动画中的节奏与心理研究现状

相对来说国内对影视动画节奏的研究是比较晚的,研究资料也相对较少,相关的研究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剪辑与节奏之间的关系上,但是这样的研究是具有片面性的,剪辑手段并不能代表影视动画中的节奏,由此可见,现阶段对于影视动画中节奏与心理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节奏是影视动画作品特征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但是在我国动画电影的节奏问题还没有被重视与研究。经过我们的调查与分析后可以了解到,目前只有一些杂志或者论文中对动画电影节奏问题有少量研究,例如:袁智忠的《电影节奏的形式及美学功能初探》中对电影节奏问题有所表现,并且把电影节奏问题与美学功能结合在一起进行了细化的探究,主要内容就是根据节奏的概念,对节奏进行了划分。除此之外,李刚在《影视动画中节奏的运用》中也对影视动画中的节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而李刚则是围绕影视动画中时间的掌握对节奏的影响进行分析的,虽然也有很多相关人员已经开始重视影视动画中的节奏问题,但是现阶段还没有动画专著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而将节奏与影视动画心理学结合研究的论著就更少了,虽然现阶段已经有相关学者开展了对影视心理的研究,但是却没有把影视动画节奏与观众心理有效结合在一起,要想使我国的影视动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把影视动画节奏与观众的心理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将对现阶段影视动画的发展进行具体的研究。[2]

(二)国际影视动画中的节奏与心理研究现状

在国际上,影视动画理论史发展是比较早的,并且在影视动画理论史发展后,就有了对电影心理学的相关研究,电影心理学的研究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电影理论史发展的关键所在,心理学与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电影美学的发展可以推动心理学的进步,由此可见,二者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很多心理学家都对电影美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随着电影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到了20世纪初,很多学者也开始重视对电影节奏的研究。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表示,节奏是影片最基本的、最需要被研究的特征。让.米特使法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他曾在《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中提到过镜头与节奏以及心理学的关联,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国际上的一些理论家对于影视动画节奏的研究是比较早的,并且研究的内容比较深入与透彻,这一情况也对影视动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导演可以通过对观众的心理特征分析,在进行影视动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对节奏等影像元素进行有效的调节,这样不仅能够使影片更加受欢迎,还有利于影片主题的突出。近年来,西方的一些学者已经积极的开展了对影视动画的研究,并且能够把节奏与观众心理相结合,从而良好的反应出节奏对观众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得到影视动画作品的科学性反馈。[3]

(三)对影视动画中节奏与心理研究的重要性

影视动画的理论性知识能够为影视动画作品的制作提供基础条件,而在进行动画制作的过程中,相关的动画理论也会得到验证,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影视动画制作主要的流程都是需要实践才能完成的,但是动画理论对于动画制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实现引导的作用,从而更加完美的呈现影视动画作品。电影理论已经发展了一个多世纪之久,动画理论却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我们的调查与研究可以了解到,现阶段的影视动画创作还需要借鉴电影理论完成,随着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动画的表现形式也更加的多种多样,传统的电影理论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动画制作发展需求,电影与动画都是属于视听语言,并且在很多方面也都极为相似,电影制作与动画制作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现阶段的动画产业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所以应对其理论体系进行具体的制定与完善。人即是影视动画的创作者,也是影视动画的欣赏者,在进行创作以及欣赏的过程中,都会发生一些心理变化,心理学研究也对影视动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人们把影视动画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与组成元素都归结于动画节奏中,但是对动画心理学与节奏之间的关系研究缺失少之又少,在了解了影视动画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之后,应把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从而促进动画节奏体系的构成。本文将对动画节奏进行具体分析,并且把动画节奏与观众心理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这样不能能够使影视动画的观赏性得到提升,还有利于人们加深度动画理论的认识,从而更好的进行形式动画作品创作。[4]

三、对影视动画中的节奏进行具体分析

(一)产生节奏的原因以及节奏的作用

节奏与运动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节奏在影视动画中主要由以下几方面产生。首先,影视动画中人物的变化,或者发生运动或者颜色上的变化都会产生节奏,也就是说在影视动画的各个画面中,节奏会由运动规律的变化而产生,其次,在进行影视动画的拍摄过程中,镜头的运动或者组接也会产生节奏,镜头的组接形式或者一些特效都属于動画节奏。最后,影视动画中的声音节奏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影视作品中解说、特效音以及音乐都会产生动画节奏。通过对上述三种动画节奏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影视节奏的基础就是画面元素规律的变动,而镜头的变化规律与组接则是动画节奏的主要变现形式,最后,影视动画中的音效可以作为影视节奏的辅助与补充,节奏对于影视动画作品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节奏处理的好坏也对动画作品的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下面我们就将对节奏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首先节奏能够促使动画内容达成和谐,并且可以在进行不同元素结合的过程中,起到连接的作用,在影视动画作品中,角色的造型以及情节的发展都需要通过节奏进行融合,从而使影视动画的整体达成一致。其次,在进行影视作品创作或者拍摄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强调,这时候节奏就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可以通过节奏对一些次要的内容进行弱化,从而突出影片的主题,这样可以使影视动画作品更具有观赏性,从而加深观众的观影印象。最后,在影视动画作品中,个性化也是节奏的表现形式,每一部影视动画作品都是有所区别的,而节奏就是区分影视动画作品的关键,它可以赋予不同的影视动画作品不同的风格,从而使影视作品独具魅力。[5]

(二)影视动画中节奏的具体表现形式

影视动画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所以影视艺术也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反应,要想使影视动画作品得以更好的展现,就要在对其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实现对节奏的合理把控,对节奏进行科学的处理,可以使影视动画作品更加流畅,节奏在动画制作的过程中形式是比较多样的,它贯穿了整个的影视动画制作过程,动作的变化以及镜头的组接中都体现了节奏的重要意义,合理的节奏控制,可以使影视动画更加具有生命力。由此可见,节奏对于影视动画作品的质量具有直接影响,《猫和老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部影视动画作品,并且也是美国动画史上最受欢迎的一部动画作品,《猫和老鼠》之所以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的功劳就在于它强烈的节奏感,这部影视动画作品中的动作、表情以及配乐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能够把观看者带入到内容中,并且配合着钢琴、鼓点以及小提琴等乐器,制造了轻松愉快的观视氛围。由此可见,这部影视动画作品对节奏合理的拿捏,实现了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在进行影视动画作品创作与拍摄的过程中,对节奏进行合理的控制,可以使观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增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影视动画作品的信息传递也会达成更好的效果。科学的掌控影片节奏,可以把观众带入到影片的所制造的氛围中,从而实现欣赏者与创作者深层的情感与思想交流。[6]

四、影视动画中的情绪节奏分析

在影视动画中,角色的内部心理反应节奏也叫做情绪节奏,它代表的就是影视动画作品中角色的一系列情感变化,从而引起的或兴奋、或悲伤、或焦虑等等心理,情绪节奏是动画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情绪节奏的控制对影片的整体节奏也具有直接影响。例如:如果某影视动画中,想描述角色开心,于是就设计了该角色走在小路上蹦蹦跳跳,并且兴高采烈的哼着小曲的场景。下面我们就将对影视动画中的情绪节奏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影视动画中的角色情绪对总体节奏的影响

在影视动画中,人物的情绪以及情感变化可以反映出人物内心的情绪节奏,情绪也是节奏产生的重要外部条件,在影视动画中,情绪的变动也会引起节奏的变化。例如:在影视动画作品《机器人瓦力》中,人们能够明显感觉到影片的节奏发生变化集中于伊娃休眠的阶段,由于伊娃陷入了休眠状态,所以瓦力没能够唤醒她,瓦力的情绪十分失落,在这一段剧情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瓦力忧伤的情绪。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一段的镜头大多是远景或者全景,镜头特写的时间也是比较长的,这样能够体现出剧情舒缓的特点,在具体的情节中,瓦力虽然因为无法唤醒伊娃而失落,但是却没有因此产生恐慌,这也表明了作者想要创作人物积极乐观态度的用意,瓦力虽然得不到伊娃的回应,但是他依然要完成自己与伊娃的浪漫计划,这时候的影视动画节奏也能与人物的心境相符合,平静中带着忧伤。情绪能够带动影片的整体节奏,它贯穿在影片当中,不同的影视动画角色所体现的情绪也各有不同,影视动画中情绪的发展对于影视节奏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动画剧情需要节奏作为原动力,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受到人们广泛认可的影视作品,在进行情绪传达的过程中,节奏也都能随之变化,从而使影片更加具有观赏性。[7]

(二)影视动画中角色性格对总体节奏的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角色的情绪取决于角色性格,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中,人物性格一定是饱满、丰富多彩的,这样才能使影视动画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要想打动观众,就要重视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在一些优秀的影视动画作品中,角色的人物性格也能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不同的人物性格,都会对整体的影视动画节奏产生一定的影响,正是因为角色性格的饱满,才能使影视动画更加丰富,动画节奏也随之产生,由此可见,动画节奏与影视动画中人物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影视动画节奏的变动也能对观众起到引导的作用。[8]

五、影视动画中视觉节奏的分析

在对影视动画作品进行观赏的过程中,视觉是至关重要的,画面的表现节奏也就是视觉节奏,在进行观影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通过视觉对影视动画的内容进行了解,影视动画中人物面部表情、人物造型、场景切换以及画面风格等等,都是视觉节奏的组成部分。

(一)造型元素对影片整体风格的影响

造型元素是影视作品整体最直观的展现,相对来说影视动画作品在造型表现方面会更加的具有优势,在进行造型设计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大胆的进行创作,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影视动画作品相对来说造型创作发挥的空间是比较大的,随着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相关的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各种造型设计手段,结合人物特点或者所需场景,尽情的设计,造型节奏也能使观众对影片有大致的了解,不同风格的影视动画作品,所需要的视觉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造型设计的过程中,要把实际的剧情与相关造型素材相结合。不同的影视动画作品,带给人的视觉感受差异也是非常大的。例如:在《僵尸新娘》这部经典的影视动画中(图1),其风格比较冷峻诡异,所以为了营造动画作品中哀伤与恐怖的气氛,在进行人物造型以及场景造型创作的过程中,都应用了比较细长的造型元素,这样能够突出人物病态的美感。[9]

(二)造型元素与动画人物性格之间的联系

在进行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视觉效果,还要与人物性格充分结合,从而使影视动画中的人物塑造更加完美。例如:在影视动画作品《疯狂原始人》当中,克鲁斯一家的造型就能够把人物性格特点完美的塑造出来(图2)。爸爸作为家庭的守护者,具有体型高大、身体强壮的特点,在对爸爸这一人物造型进行具体塑造的过程中,创作者为他设计了粗壮的手臂,以及宽阔的肩膀,使观众能够通过视觉感受,就了解到他是一个拥有力量,并且十分可靠的人物。而在读妈妈进行造型塑造的过程中,更加能体现出她作为全家情感依靠对象的特点,妈妈的身体相对是比较圆润的,整体上来看下半身相对更加壮实,这样的造型能够给人稳定的感觉。在《疯狂原始人》这部影视动画作品中,大女儿的名字叫做Eep,她是一个性格外向的女孩,并且身体比较强壮,她纤细的腰身与娇小的手脚都能也能体现出女性温柔的一面,但是她粗壮的大腿与饱满的胸臀却更加彰显她力量的一面,这样的造型设计也是为她的冒险精神做铺垫。大儿子的性格是比较憨厚的,所以人们在观看这部影视动画作品过程中,看到他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是一种椭圆形,这样的造型更能体现出人物的无害性。最小的女该也是整部动画作品中性格最具有特色的,她具有非常强的破坏力,但是女孩的身形却是十分娇小的。在《疯狂原始人》这部影视动画作品当中,角色的造型与人物的性格呈现了互相呼应的特点,而我们观看之后也能感受到,整部的影片场景是非常具有几何感的,影视动画作品通过造型元素与动画人物性格的结合,给人以流畅的感觉,从而加强人们的观影印象(图3)。[10]

六、视觉节奏与观众心理的重要联系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物第一印象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部影视动画作品要想吸引人的兴趣,就要加强观众对其的第一眼印象,画面是影视动画作品的剧情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动画作品的画面是至关重要的,节奏能够有效的推动影视动画剧情发展,动画画面是否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动画节奏的把控。动画作品创作者可以对观众的思维进行了解,从而更加科学合理的创造动画人物与情景,以此同时,创作者可以通过对影视动画作品节奏的控制,将自身想表达出来的情感无声无息的传递给观众,从而拉近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在进行观影的过程中,观众一般都会先接触影视画面,所以对画面色彩的合理选择是很重要的,色彩能够通过人们的幻觉,引发人们更多的心理联想,在影视动画中,不同的色彩搭配也会给观众不一样的心理感受,例如:在影视动画中,相对来说,暖色调能够带给人温暖与活力的感觉,而像黑、白、灰这样的冷色调,则给人与孤单、冷静的心理感受。影视动画作品需要应用的色彩是比较多的,所以在进行色彩选择的过程中,相关创作人员,要结合实际的动画人物性格与创景进行科学选用。在影视动画当中,一些情绪元素也可以通过色彩来展现,如平静、哀伤、气氛等等情绪,都可以利用色彩对其进行表示与调和,这样的表现形式可以使影视动画整体达到特有的气氛,在进行影视动画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可以利用色彩把一些动画信息生动形象的传达给观众,由此可见,色彩在影视动画中的表现,不仅能够良好的反应情感以及营造气氛,还能够有效拉近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好的影视动画作品可以影响观众的内心情绪,在进行影视创作的过程中,色彩应随着影视情景的发展而变化,从而产生明确的色彩节奏,在影视动画作品中,合理的控制色彩節奏,可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共鸣,从而加深观众的观影印象,例如:在《哈尔的移动城堡》这部影视动画作品中,就应用了较多的色彩元素,并且创作者能够根据剧情的发展,对色彩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形成一种流畅的色彩节奏感,这样的创作形式能够有效的推动剧情的发展,并且更加形象的表达出动画作品中的人物性格。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影视动画中的节奏概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且分别通过剧情节奏、视觉节奏以及情绪节奏等方面,对观众的心理与节奏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进行影视动画节奏额分析中,我们了解到了节奏在影视动画中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对于影视动画中节奏与心理的研究还比较少,要想使影视动画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对观众的心理感知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从而实现我国影视动画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洁.浅谈动态图形设计中的动态和时间要素——以动画广告为例[J].读天下,2017(5):310-311.

[2]万芳芳.浅析设计心理学在影视动画画面和色彩中的应用[J].牡丹,2018(9X):100-101.

[3]贺涛,倪旭豪.打击乐演奏活动中提升大班幼儿节奏感的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6):93.

[4]兰晶.浅谈动画电影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7(9):23-25.

[5]李雷鸣.3D纹理材质与虚拟现实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大观,2017(6):122-123.

[6]李姝.跨界对话与心灵表达:动画纪录片的艺术疗愈功能[J].中国电视,2017(10):61-65.

[7]刘德群.影视动画对传统戏曲的艺术表现——兼论池州傩的动画化[J].济宁学院学报,2019(3):98-102.

[8]高郢蔚,李梦蕊.浅谈女性题材影视动画中镜头语言的运用 ——以动画短片Show Me Like a Girl为例[J]. 艺术科技,2019(9):103-104.

[9]查筱菲.影视动画专业中高职贯通《图形图像设计》课程的整体设计初探[J].都市家教月刊,2017(8):123-124.

[10]韩明辉.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内涵及路径研究——以影视动画专业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9(1):31-32.

作者:陈晨

影视艺术创作现状分析论文 篇3:

对峙、碰撞、融合后的新“影观”

摘 要: 影视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我国文化现状的影响。目前,影视产业不断前行,部分影视艺术创作者为获取受众市场,作品呈现“泛娱乐化”怪状。处理好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影视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文化观、影视创作者的创作风格及其思想等方面研究精英文化诉求和影视艺术大众化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影视艺术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 对峙 碰撞 融合

引言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产生不同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左右,精英文化占据社会主导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进入大众文化发展阶段。就我国文化现状而言,如果深入研究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间的关系,就需要借鉴西方文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伯明翰学派对大众文化不断探讨和补充。笔者发现其讨论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宏观上,大众文化主要指目前社会中,以大众为受众目标,以盈利为目的,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文化产业;微观上,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方式,以满足受众日常满足感的文化商品。如此看来大众文化外延相对广泛,影视作品、流行音乐、商业广告等都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接下来,我将借助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间的关系和部分典型导演对其理解及运用探讨中国精英文化诉求和影视艺术大众化间的关系。

一、文化沃土中,“精英”与“大众”共生共存

现阶段,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犹如众多文化中的两束花朵,引领社会文明的发展。为了更详细、明确地研究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间的关系,有必要对两种文化进行了解和探讨。

(一)何谓“精英”与“大众”。

对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有更明确的认识,我认为应从创作者、受众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就精英文化而言,从创造者角度而讲,正如学者邹广文曾讲:“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其创作者具备一定文化,作品内涵相对高深,与平民阶层有一定“距离”;从受众角度讲,列维斯认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一定程度上将受众锁定为一部分或者少部分人群,普通受众难以从中获得乐趣。我认为精英文化是为知识分子或各方面精英们创造出来的表达个人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阳春白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阳春白雪”是高贵典雅的代名词,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话语,所表达的是知识分子阶层的审美趣味和文化意识。

就大众文化而言,从创造者角度讲,“在现代社会,大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20世纪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①。它是建立在经济相对发达基础上,带有“模式化”的文化形态,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可复制性等;从受众角度讲,“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②。其最终目的是使普通民众从中获得满足进而实现商业价值。目前,无论宏观文化产业还是微观文化产品都是以市场为导向,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一定程度上具有“下里巴人”的特色,与“阳春白雪”相比,其更能表达大众的审美取向。

(二)不同视角下的“大众”文化观。

目前,大众文化已成为我国社会群体中追求者最多的文化形态。影视艺术大众化的发展,需要根据已经存在的文化观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意识形态和物质基础的融合,是资本主义商品制度的组成部分;发达的工业社会正是通过‘技术理性’和‘消费至上’的原则结合起来的‘大众文化’来控制人,同时由于它的商品化和标准化,排除或否定了文化艺术的独创性与个性。大众文化是被动的、无创造性的、浅薄的、消极的文化现象”③。在其看来,大众文化是一种相对消极、浅薄、非主流的“山寨”文化;伯明翰学派将大众文化从高雅文化中抽离出来,认为“大众文化就是日常生活”,是由大众产生的,具有抵抗性和创造性。大众对于文化具有辨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程度上反驳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观点。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现代的大众文化几乎已经成了‘自由’和‘个性’的代名词,它意味着反叛权威、精英和摆脱传统的束缚,拒斥诸如‘真’、‘善’、‘美’、‘圣’等终极价值或人类永恒的崇高追求目标对人的感性世界的制约,它依靠追求时髦和不断更新来寻找自身的价值”④。如此看来,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精英文化的诉求——教化功能,导致影视艺术作品“泛娱乐化”。最终,精英文化诉求和影视艺术大众化之间形成了一道裂缝。

二、不同文化主导下的多样化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背景不同,其创造倾向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探讨精英文化诉求和影视艺术大众化的关系,我认为选取中国典型导演典型作品对其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部分导演在社会压力下,通过对精英文化诉求和大众文化诉求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创作出了优秀影视作品,形成了影视艺术创作的新观念。

(一)独树一帜的精英文化电影。

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与我国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虽有差异,但电影作为世界艺术,深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对于我国正处于成长期的影视产业而言,西方文化理论对其具有重要意义。接受过良好教育,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电影素养的导演,通过电影实现了其向社会,乃至世界表达自己思想的梦想。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与“第六代”乃至后来新生代导演相比,“第五代”导演更具精英意识。我认为,陈凯歌的部分电影可谓中国精英电影的典型。

陳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中最具精英意识的银幕“诗人”,知识渊博、思考深刻、影像风格如诗如画,作品“超凡脱俗”。早期作品中,精英意识无处不在,《黄土地》、《大阅兵》等“人文”主题融汇其中,在视听盛宴中以一种客观理性的眼光直视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表达深刻的哲理批判,给中国电影发展注入新思考。其中,《黄土地》曾七次获得国际大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特别奖。在文本创作中,陈凯歌对电影本体语言积极探索,深入挖掘镜头和画面的象征意味,在绵延黄土中,呈现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沉重、压抑化的构图,象征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其民族忧患意识及对传统封建思想的批判和人文内涵的反思,使第五代“导演”变得与众不同,给中国电影奠定了一个难以僭越的起点。

(二)时代发展下,多元电影文化观的对峙。

陈凯歌导演早期取得成功,除自身创作才能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乃至世界文化基本走向密不可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世界文化,对高雅和高深莫测的东西如数家珍。90年代以后世界进入躁动不安、快餐化时代,受众追求通俗易懂的作品。同时在“文化是普通大众的,它应该反映各类社会人物的需求和愿望”⑤观念影响下,影视艺术大众化成为创作者的新追求。

90年代,市场经济发展,大众文化破土而生,摆脱了精英文化的附庸身份,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观主导的电影已不能满足全民娱乐的客观要求,大众文化观下的电影向娱乐文化、产业文化和泛市民文化转化,自此以审美通俗化为特征的大众电影和精英电影活跃于影坛。其中冯小刚贺岁片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影片置身于大众文化,立足大众观影需求,转变创作理念和运行模式,把艺术性与娱乐性巧妙缝合,构思新颖,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大众的审美需要,为当时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典范。在部分人看来,冯氏贺岁片取得成功归于过于迎合受众。在其早期作品中,的确缺乏关注中国社会、“人文”主义的内涵,但其平民视角,常规叙事,对大众日常生活和世俗百态进行简单而形象的描述及幽默嘲弄的语调,满足受众的日常情感宣泄需求,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为大众带来欢乐,具有鲜明的本土化艺术品格。就电影《甲方乙方》而言,视角远离精英贵族的审美情趣,通过“好梦一日游”的故事,加之游戏化情节,在世俗故事中实现大众的“白日梦”,看似滑稽,但不失思考。在康德看来,“人们把艺术似乎仅仅当做一种游戏,它是本身就是让人高兴的活动,只要达到这一点,就符合要求”⑥。在影视作品中加入游戏元素,已成为大众文化的典型特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陈凯歌同年执导的电影《荆轲刺秦王》,以类似于话剧的形式展现在受众视野范围内,宫廷建筑宏大和布景运用奇妙,历史感清晰,加之明星阵容的出色演绎,角色与众不同。视角独特,突破了以往历史剧的局限,充分表现了陈凯歌的才能,但影片最终票房惨淡。

(三)精英文化诉求下,影视艺术融合后的新高度。

在精英电影、大众电影相互对峙的情况下,影视艺术创作面临继续对峙或融合发展的抉择,笔者认为应该选择后者。精英文化追求高雅、审美趣味和思考性较高的文化,其创作者和接受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和理性精神相对独立,一般属于小众群体;大众文化作为消费文化,一般比较倾向商业性、市场性、流行性和庞杂性,受众相对较广,内容通俗易懂。两者在层次、特征和文化消费程度上有所差异,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但不等于两者彻底排斥。

在现实社会中,“一切公共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⑦。但是,在此背景下,陈可辛导演始终坚持个人情感与情怀,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融入电影创作中,作品富有哲理性。纵观泛娱乐化潮流盛行的现状,陈可辛依然坚守节操与情怀,与低俗文化抗衡着。

香港电影传统和其自身对电影工业的观察与实践,在陈可辛看来,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消费品,是大众文化的产物并明确了对电影作品商业价值的追求。但是,他深知商业性实现的前提需要精英话语的缝合。在文化语境背景下,他对于精英意识不断追求,在电影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渐理解和运用商业(大众易接受)话语、精英话语,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创作理念上追求商业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爱情三部曲”——《双城故事》、《甜蜜蜜》、《如果·爱》,充分体现了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的有机结合,通过小人物的世俗生活传播主流价值。其中《如果·爱》,通过讲述草根阶层三角恋情故事,展现草根阶层迷茫艰难的特性。歌舞剧的表演,从内容到形式都透露出精英阶层的气息,其中聂文大段内心独白式的唱词极富哲理,表达了内心对于爱情的思考。同时大众(草根)话语的拼贴随处可见:三里屯歌舞班里的小妞、歌舞剧中的演员小雨,其歌词通俗易懂,草根特性清晰可见。尽管该片从片名到故事内容倾向以精英话语思考漂浮的爱情,但从整体来看,整个影片仍然传达出大众话语和精英话语相结合的价值取向。

三、多方合力,推动影视艺术创作新高度

目前影视艺术创作、精英文化诉求和大众文化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文化需求多样性与思考功能的缺乏、社会责任的担当性与教化功能的缺乏,在接下来的影视艺术创造中,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思考、融合。

(一)民俗之花盛开在大众心中。

“民俗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美学。在它身上集中聚显了一个民族的特色与个性”⑧。中国电影应充分借鉴古典戏曲在叙事方面的成果,在古典戏曲基础上建立独特的电影理论,在直叙、因果关系鲜明的叙事模式中,给受众更多观看乐趣,使不同文化层次受众都能理解故事。只有当受众在观看电影过程中从情节结构、人物设置中体会到影片传达的思想,才能得到受众支持,进而使作品犹如花朵一般盛开在受众心中。

(二)文化需求多样性与思考相统一。

目前影视作品表现、存在形式多样,给受众带来视听冲击。但当我们对其本质进行研究时,却发现文化多元化欠缺。这里所讲的多样性绝非感性层面的娱乐、搞笑、低俗的多样性,而是整个社会缺少对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同质化的“文化快餐”,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真正的文化“大餐”。受众之前追求的审美超越、自我批判、终极关怀和再创造,逐步在“快餐文化”中被遗忘,受众变得麻木。大众文化需要依赖市场,但更要牢记自身所传达的思想,切实做到引导受众文化需求多样性与思考性的统一。

(三)社会责任担当性与教化相统一。

如今的一些影视艺术作品形式趋于低俗,媚俗现象严重,影视艺术作品为迎合大众导致社会风气低下,但优秀影视作品本应使受众在观看后产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现如今部分作品,虽能给受众带来短暂的感观愉悦,但无法谈及回味与思考。影视作品创作中,发挥对受众的教化作用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一定程度上迎合受众趣味不可抗拒,但绝不能抛弃影视艺术的教化功能,低俗作品只能满足受众一时之需,绝不能成为温暖受众内心的永恒明灯。

结语

信息时代,人们对于文化需求多元化,注定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长期并存。为了形成一种和谐的影视艺术格局,一方面应努力促使大众通俗艺术的创作由低向高层次发展,逐步减少或者消除俗不可耐的作品,自觉接受精英文化的引导,满足受众的精英文化诉求,在多变的文化环境下,创造更接地气的作品,另一方面精英文化应着力缩小与普通大众的距离,增强欣赏性、娱乐性,成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文化。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强对观影群体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步提高大众对电影内容的鉴赏能力。

注釋:

①潘知常,林玲.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

②王一川.大众文化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③庞元正.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9.

④王艳,张彭松.大众文化及其本质[J].理论界,2006(2):145-146.

⑤[加]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90.

⑥[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上海:商务印书版,1964:148.

⑦[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⑧[匈]巴拉兹,著.何力,译.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408.

作者:王凯

上一篇:儿童演讲稿三篇下一篇:培训学习计划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