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艺术论文(共11篇)
活动目标:
1、幼儿能根据树叶的形状进行想象,并通过组合构成各种画面,能用拼贴方法制作叶子画。
2、幼儿能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尝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活动准备:
1、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叶子。
2、制作材料:各种纸、双面胶、剪刀、记号笔、油画棒等。
3、数码照相机、录音机。
活动重点:对树叶的充分想象。
活动难点:树叶的粘贴、画面的丰富。
活动过程:
1、创设氛围,引发幼儿兴趣。
老师:小朋友,前几天我们去采集种子了,在路上我们还收集了许多树叶宝宝。看,今天老师把这些树叶都带到我们教师里来,它们想请小朋友说说:你发现秋天树上的叶子有什么变化吗。
我们一起来听着音乐来学一学树叶飘落的样子。(放音乐)。
2、引导幼儿观察树叶,进行合理的想象。
老师:小树叶很高兴,想和小朋友做游戏呢。请你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树叶和他做朋友,并说说它象什么?
老师:看看这片树叶象什么呢?边说边用手在身后作了个尾巴的动作。
你们看这片树叶象金鱼的尾巴,那么还缺了什么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金鱼的身体(嘴、和眼睛)呢?
小朋友想了好多办法,还想到了用工具把树叶进行加工的好办法。
3、幼儿制作叶子画。
老师:今天我们就用树叶来拼一拼、贴一贴、画一画、剪一剪,把你喜欢的图案做出来好吗?(幼儿动手制作)
4、展示作品、体验成功。
老师:已经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和好朋友互相介绍一下,也可以把你的作品介绍给客人老师听,没有完成的小朋友抓紧一点。
关键词:拼贴;大胆创新;零散化和片段化的趋向;多样的表达方式;冷静反思
中图分类号:H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22401
海纳•米勒(Heiner Müller,19291995)是前东德享有世界声誉的戏剧家。在戏剧《Die Schlacht》(可译为“战役”或者“屠杀”)中,戏剧家通过将五个彼此迥异又相互联系的故事进行拼贴组合,展现出法西斯主义从上台统治直至倒台失败期间,德国各人群在纳粹思想的阴影下不同的行为表现和思想状况,尤其是对各个人群的扭曲心态和变态行为的揭露,从而对德国法西斯主义进行全面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
拼贴,原指将不同质地的材料碎片拼接和粘贴在一起的绘画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米勒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大胆创新,继承并发展了拼贴这一艺术手法,创作出如《任务》(1979)等一批优秀的戏剧作品,同时也因其寓意深刻的情节以及形式多样的表达,而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效果。在戏剧《Die Schlacht》中,拼贴的艺术手法可以具体表现为,在情节安排上的零散化和片段化的趋向,以及在叙述方式上的多种表现手法的交错运用这两项重要特征。
1在情节叙述上,缺乏中心事件和主要冲突,具有趋于零散化和片段化的特点
为了方便从剧本的情节方面对拼贴手法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分别介绍一下剧本五幕的主要内容:第一幕“Die Nacht der langen Messer”(“长刀之夜”),讲述了1933年国会纵火案的夜晚,共产党员A枪杀了为盖世太保逮捕后又释放的同志B。第二幕“Ich hatte einen Kameraden”(“我曾有一个同伴”)中,在寒冷的苏联战场上,三个士兵为了果腹,残忍杀害了自己的战友,并分食了死尸。第三幕“Kleinbürgerhochzeit”(“小市民的婚礼”)描写了丈夫在希特勒死后要全家人以死来向元首效忠,狠心枪杀了自己的女儿和妻子,却在了结自己生命的时退缩。在第四幕“Fleischer und Frau”(“肉铺师傅和他的妻子”)中,兼任冲锋队队员的肉铺师傅枪杀了美国飞行员,陷入了极端的恐惧不安中,而他的妻子也在痛苦的挣扎中,最终将自己的丈夫杀死在河中。第五幕“Das Laken oder die unbefleckte Empfngnis”(“床单,或者贞洁的孕妇”)讲述了1945年的柏林,两女一男藏身于地下室,为了保全自己将随后到来的逃兵出卖,后又争夺苏联士兵留下的面包。
按照戏剧家米勒的创作思路,剧本中各个场之间要讲述不同的情节,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 。因此,他对传统戏剧的情节发展的模式进行了颠覆,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所提出的围绕一个中心事件严密的安排组织情节的要求(情节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只是采用一种较松散的结构,将彼此没有严密逻辑联系的事件组合在一起,没有中心事件,更是缺乏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没有中心人物,也就缺乏了与人物针锋相对的主要戏剧冲突;而有的只是片段化的小故事和零散化的场景,从而达到尽可能多地同时提出许多问题,迫使观众进行选择和思考的创作目的,这就是戏剧家米勒所不断发展完善的拼贴剧的一个重要特征。
于是,剧本一方面打破了情节统一性的要求,将与法西斯统治及其对人际关系的毒害这些相关的片段化的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猜疑和不信任,战争期间前线战士的分食战友,普通纳粹家庭追随希特勒杀害亲人,冲锋队队员枪杀美国飞行员又为自己妻子所杀,普通百姓躲避战火出卖逃兵争夺面包这些全无必然的逻辑联系的情节;另一方面也突破了情节完整性的限制。在剧本开端的部分并没有交代整个戏剧情节的起因,而是直截了当的进入事件的讲述;而对于结尾的部分,同样为读者留下了无所谓结局的结局,不似传统戏剧对于中心事件的结束和主要冲突的解决,而更表现为启发观众进行理性思考和无限联想。
故而,不同于传统戏剧的事件安排和情节结构,戏剧《Die Schlacht》在情节安排上,并没有表现一定中心人物、中心事件和主要矛盾,而只是将那些有某些内在联系,但在情节因果发展上没有紧密联系的事件同时融合在一起,组成整体并搬上了舞台,并具体表现为拼贴手法的零碎与片段化。
2在表现方式上,在不同的幕或场之间,单独或交错使用多种表达手法
在第一幕中,戏剧家使用了散文式的语言和叙事性的手法,既交代了事情发展的经过,也充分反映出工人阶级内部的不团结,更进一步达到了戏剧的间离效果。
在第二幕中,戏剧家用极端夸张的表现手法,运用杀人和吃人的血腥表演,实现了强烈的感官效果与视觉冲击,也表现了人性阴暗丑陋的方面。
第三幕描写了丈夫在举枪自杀时,希特勒从画像中走出来,而后又在画像翻转后消失了。此处,滑稽可笑的因素与恐怖可怕的因素相结合,给观众留下了怪诞的深刻印象,也加深了观众对纳粹思想对小市民毒害的认识。
而在第四幕的五场中,戏剧家分别使用了不同的表达手法。比如:在第一场中,舞台提示中提到肉铺师傅换下工作服,穿上象征冲锋队队员的灰色制服,交代出其的双重身份;第二场中,用暗场的方式交代出冲锋队在森林里四处搜寻那个美国飞行员的场面;在第三场中,顾客们上肉铺恭喜肉铺师傅杀死了美国飞行员,一语双关地说要买美国人的“肉”;在第四场中,戏剧家用梦境的方式表现肉铺师傅杀死美国飞行员后的恐惧和矛盾的心理:人或畜的身体内部,森林里的血雨,降落伞上挂着的比真人还大的穿着星条旗的玩偶(象征着受了伤的美国飞行员),戴着公猪面具穿着冲锋队制服的人(象征着肉铺师傅自己);第五场中,妻子进行了一段相当长的具有意识流特征的叙事性的独白,最后交代出苏联人来了,她为了保全自己在水中杀死了不会游泳的丈夫。在这一幕中,戏剧家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共同反映出纳粹统治下人际关系的变态畸形。
在第五幕中,戏剧家用精简的语言表现藏身地下室的人们间的对话,即语言作用的弱化,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演员表演,尤其是演员的肢体,表现出其自保的心理。而标题 “Die unbefleckte Empf?ngnis”更是极具讽刺的意味,因为老妇人假装是被枪杀的逃兵的母亲,从而骗得了苏联士兵的面包,所以被讥讽为“贞洁的孕妇”。
因而,在剧本创作中,戏剧家不仅在情节上将彼此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安排在一起,而且在各个事件的表现上更使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体现了拼贴手法的异质性效果,从而形成了米勒拼贴剧创作方面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总之,通过拼贴剧的表现方式,将大量异质的碎片拼凑和粘贴在一起,从而表现这个混乱无章的社会,这就是戏剧家米勒的戏剧主张。在剧本《Die Schlacht》中,戏剧家就是将五个有着关联但又无严密逻辑联系的事件,通过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进行不同形式的表现,并运用零碎化和片段化的方式进行拼贴,从而反映出纳粹影响下的扭曲变形的人际关系这个共同主题,进一步体现出对法西斯主义的罪恶进行深刻的揭露和多方面的批判。
参考文献
[1]Müller, Heiner. Die Schlacht. Berlin: Henschelverlag, 1981.
[2]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罗芃,孙凤城,沈石岩.欧洲文学史二十世纪二次大战后欧洲文学下[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任课教师:马亚萍
年级:六年级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们懂得利用身边废物来制作一些有意义的小物件。
2.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自己的想象力。
3.在学习中激发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提倡低碳生活,从生活中做起。教学重点:
利用废弃磁带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制作自己的拼贴画。教学难点:
由于磁带的柔软性,所以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它的固定。教具准备:
1.几盘废弃磁带
2.剪刀
3.卡纸
4.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 二.导入新课:
给同学们看一个小小的动态图,问问大家这是什么意思? 在学生回答之后总结。现代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高科技,慢慢的取代了之前的很多东西,但是,我们要提倡低碳环保精神。今天我们就来用生活中这个简单的废磁带来给他们大变身。三.讲授新课:
1.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别人的作品让大家欣赏激发大家的灵感和想法。
2.磁带拼贴画的特点:
a:磁带的柔软性有利于塑造各种各样的形象,不仅仅局限于人物,还可以是建筑,树木,花鸟。。。。
b:作为一种不是很普遍的材料,有利于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不至于像用树叶,纽扣等来拼贴那么的局限。
c:操作简单,更锻炼头脑的灵活与想象。
3.制作方法:
a:在头脑中够了一种想要表达的形象,老师以一个人物来为例子示范。
b:考虑到形象到完美表达,可以现在卡纸上把要拼贴的形象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出来。
c: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来裁剪袋子的长短,进行粘贴。
d:最后加以调整。四.作业布置: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材料来完成一幅由废弃的磁带做成的拼贴画
1.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一个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可以是任何 你能够想到的,或者是现实中不存在的设计出来的形象。
2在制作的同时可以考虑根据它的特点性质来进行设计。五.作业点评:
完成的同学把作业放到讲台,为大家展示,同学老师一起来点评。结束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名家作品了解艺术创想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想欲望,学习创想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旧报纸或其它废弃物,经过奇特的创想和处理,创造一幅独特的艺术拼贴作品。有目的的添画,使拼贴后的添画能反映自己的创想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联想、创想活动的开发及运用,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体验艺术创造带来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以一张报纸或各种图片为主,展开创想,使它成为一张有主题或无主题的作品。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讨论和筛选选定主要内容,在拼贴后对画面进行有创意的添画。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具:废报纸、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幅西班牙注明艺术家毕加索的作品《吉他》,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作品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生:旧报纸、卡纸等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再仔细看,这幅作品是由什么方法做成的?(拼贴、添画)
一些旧报纸和其他废弃物在学多人眼中可能一文不值,但在艺术家的眼里它们却成了创作艺术品的材料,这件《吉他》作品,毕加索构思巧妙的将吉他的原形重新组合,通过拼贴添画,使画面变得丰富,看来艺术家的创新思维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学习《拼贴添画》。(出示课题。)
(二)欣赏分析探究知识
、欣赏
我们欣赏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边欣赏边思考,这些作品分别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表现了什么主题?
(木棍、废报纸、卡纸等)
选择你喜欢的一幅作品,说给大家听。
2、探究
接下来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一幅作品,我们看小作者表现的主题是快乐的日子,他是如何来完成这幅作品的呢?(先拼贴)
拼贴的时候注意什么呢?(构图、主题位置)
拼贴完之后呢?(添画)
好,添画的时候我们注意什么?我们看添画前和添画后有什么不同?
(通过背景把拼贴的各部分串联起来,统一画面)
所以,添画可以使我们的画面丰富完整
看看我们手中的材料,今天,你想怎样利用它们来拼贴?
六、学生实践
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幅拼贴添画作品。
七、作品展评
组织学生展示,自评、互评、师评。
八、小结
今天,我们在短短的课堂里感受到了拼贴添画的魅力,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常常忽视的废旧物品,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巧手让它们变成漂亮的艺术品。
九、板书设计
拼贴添画
拼贴
作品展示
店址:大理古城人民路111号http://shop34499954.taobao.com/
这里的服装不光可以拼贴出不同民族的文化,新旧的时光,也能拼贴出欢喜与和谐的表情气质。
大理古朴的人民路中段,土木双层结构的“囍-手作”手工坊里时时传出姑娘们的欢声笑语。店主——年轻安静的胡凝坐在一楼的角落,手持针线若有所思,茶座边坐著四五位女人,各自玩着手工活。茶香、女子们飞针引线的手、地上打闹欢腾着的小猫小狗、不时涌起的欢笑声把旧时光推向人们的眼前。这间作坊是大理古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2006年,胡凝结束了光鲜的外贸公司翻译工作,寻着内心的期许,来到大理开起了服装饰品店。胡凝个性安静,不善与顾客交道,恋人就承担着店铺的经营。胡凝一有时间就去逛古城,对古玩、少数民族的老绣品她有着天生的兴趣。于是,她买来老琉璃、玉珠、菩提子,自己搭配做饰品,不同花色的手工绣片则做成衣服和背包。
一块绣片如何能制成衣服,胡凝看来必须拼贴完成。她不喜欢过分夸张的色彩和造型,一件纯粹的少数民族服装包涵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痕迹,不是每个人都能承载这种气质。另外,很多现代女性渴望返璞归真,在忙碌中找到和谐的平静,而那些古老的民族锈片、那些密匝有序的针脚无不透着和谐、宁静和美。带着这样的理念,胡凝带着淘来的老绣片和棉麻的布品,找到当地一些裁缝,请她们按照她设计的款式加工缝制。
但城中的老裁缝认为,这种制衣不合传统。传统的制衣方法有它们自身的标准,衣领、衣袖、衣襟的尺寸比例、缝合方法都有讲究,胡凝却要打破这些标准,很多裁缝都拒绝了她。偶尔有接受拼贴概念的裁缝帮她加工,做出的成品却与胡凝的构想相去甚远。
胡凝试着自己拼贴制衣。她从淘宝网买来一台日产的缝纫机,按照自己的想法裁剪、“拼贴”。 第一次用缝纫机断了两根针,之后就顺当起来,一件用苗族绣片拼贴的大摆斜搭式样裙子挂在了店里。从没学过缝纫的姑娘发觉,手工活儿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短款的绣片拼贴衣服、彝族绣片拼贴的长衫、绣片背包,还有老琉璃、玉珠自制的首饰,都陆续地挂进了店里。
小小店铺风格定位独特,人气大增,还吸引大量欧美、台湾的游客。一次,一个台湾的旅行团来到小店,以为这些混搭的服装和饰品是有名的设计师作品,一口气买空了店里的东西。后来,其中一位做中国民族文化项目的女士在大理留下来工作,才知道这些美丽的衣服竟出自店里不言不语的小姑娘,她立刻决定在北京和上海做的手工展览会中加入胡凝做的服饰,并在展览开幕当日与策展人都穿上了胡凝做的衣服。
这段做手工的经历让胡凝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她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红河洲那块神奇的土地和那些安乐平静的少数民族。
2008年初,胡凝在大理古城租下了一套老院子,命名为“囍-手作”。临街的房屋用做产品展示,中间作为她的手工工作间,上面两层是木头和玻璃结构的小会客厅及住房。后院的花园里砌了一个池塘,金鱼们在水与睡莲中穿梭,两只狗一只猫在院子里追逐打闹,花草茂盛。工坊和谐宁静。
活动目标:
1、通过对笋壳剪、拼、贴、组合,表现物体的主要形象特征。
2、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3、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巧用本土资源的良好习惯和利用废旧物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见过、吃过马蹄笋,操作区投放笋壳。
2、物质准备:干净的笋壳、固体胶、双面胶、透明胶、剪刀、卡纸。
活动过程:
一、欣赏笋壳拼贴图片提问,引起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1、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画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笋壳)
2、出示马蹄笋,引出笋壳。
让幼儿摸摸笋壳,并说说其特性,提问:你平时看到妈妈把剥下来的笋壳是怎么处理的?(倒垃圾桶、烧火)
3、大家想不想也学着用笋壳来做一副漂亮的画呢?
二、教师讲解笋壳拼画过程。
1、根据幼儿说想拼的物体,老师画出物体的大致特征,唤起幼儿的对物象的经验。
如“小鸟”。
2、幼儿认真观察,让幼儿说一说物体的大致特征。
3、教师提出作画要求并注意安全事项。
(1)安全使用剪刀。
(2)请幼儿用笋壳剪出物体的大致形状,在纸上摆一摆,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3)把摆好的笋壳用双面胶粘在纸上。
(4)幼儿可以合作完成。
四、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轻音乐)
1、要求幼儿注意保持作品及桌面的整洁。
2、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想象。
3、对个别幼儿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
五、师幼欣赏、评价作品。
对想象丰富,作品清洁的幼儿给予表扬鼓励,特别对构思、新颖的幼儿给予赞扬。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不仅让幼儿学会一种新的美术技巧,更重要的是想幼儿通过这个活动增强与同伴的协调合作意识并享受合作带来的快乐。在活动开始的引导环节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目的。在对范画欣赏中,幼儿很快就被这一新颖的`美术材料吸引了,因有前期的经验,孩子很快就猜出范画的材料是由笋壳拼贴的。幼儿说妈妈平时都把剥下来笋壳扔掉,想不到平时当做垃圾的笋壳,通过剪、拼、贴能制作出漂亮的一幅画,孩子们跃跃欲试,较好的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从中也增强了幼儿利用废旧品的环保意识。
幼儿的作品单一,虽然我没有示范,但幼儿在欣赏范画后,大部分作品都模仿范画蝴蝶、乌龟、热带鱼。只有个别孩子拼贴了房子、火箭。男孩子能大胆运用笋壳,作品显得大气,女孩子的作品较细腻。
评价环节,幼儿对画面述说较简单,只说这是乌龟、螃蟹、蝴蝶。我鼓励幼儿可以大胆对画面进行想象
我觉得整个活动的节奏把握的不是很好,特别是幼儿操作环节,时间偏长了些。也许是幼儿前期经验不足,剪和贴的技能未掌握,导致幼儿首次用笋壳来进行拼贴画,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笋壳是硬的,如剪的面积大点,粘贴时用力笋壳就会裂开,导致有的幼儿反反复复剪,延迟了操作时间。虽然最后呈现的幼儿作品较单一,但孩子从中体验到合作和亲自动手的乐趣。
小组意见:
1、继续丰富幼儿前期经验: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笋壳并投放到操作区,让幼儿剪、撕、拼自由探索。也可指导孩子借助一些辅助材料如牙签、扭扭棒、橡皮泥等,做一些笋壳创意造型,如冰激凌、甜筒、喇叭等。
2、提供给幼儿的背景卡纸可以是多种形状的,如圆形、椭圆、三角形等。在背景上打破常用的长方形,以此扩散孩子的思维,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3、教师提供范画多样化,不仅有平面,也可提供立体的。
4、评价环节,可以在语言上培养幼儿对画面的想象力。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本学期的手工兴趣小组活动手工制作教学工作已经顺利结束了。在活动中,我们主要让学生学习各种拼贴手工制作,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让他们进行合作学习,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创造精神。学生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在活动中他们的积极性很高,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学得也非常认真,都有很大的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在活动中他们体会到了拼贴的乐趣,所以对拼贴的兴趣更浓了。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每次活动,他们做出的拼贴都很出乎我的意料,为拼贴展区增加了一抹亮色。
2、学生的动手能力比以前都有明显的提高,他们现在都能自己动手拼贴一些简单的花,自己动手做一些作品等。
3、在活动中我还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给他们感悟艺术品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他们的审美能力比以前也有很大的提高。
4、在活动中我还注意培养他们的互助精神,当他们有不会的时候旁边的同学就会主动帮助他们,现在小组中的学生都已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在本学期的拼贴活动中有收获,也有很多的不足:有的学生在活动前不能把活动所需要的东西准备好;还有的学生做手工比较粗心,做出来的作品质量不高等等。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更加努力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关键词:略萨;并置;拼贴;立体主义
秘鲁作家略萨被视为拉美“结构现实主义”集大成者,他凭借“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和他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犀利刻画”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出神入化地通过叙事的技巧立体地展示历史和现实,令人叹为观止。立体主义是 20 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绘画流派,强调从空间上突破传统,力求在多纬度的视野中表现对象的多个侧面,通过大胆的变形重组等手法来表现对象的特征,略萨的小说和立体主义画派所强调的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并置
并置,首先应被看作是一种绘画概念。德国的莱辛曾把艺术划分为视觉艺术
和叙事艺术,认为绘画是以空间共存性为基础的并置艺术,而小说则是以时间连续性为基础的时序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绘画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视点,对一物体作分解,然后把得到的多种元素重新组合,形成并置,以便相互渗入而成为一个整体形象,毕加索的《阿维农少女》就是这个结论最好的阐释。
20 世纪现代主义作家打破了艺术的界限,在文学创作中也使用了这一手法。
并置不是简单地把两个事物放到一起,约瑟夫·弗兰克在《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给并置下了这样的定义:并置是指“在文本中并列地放置那些游离于叙述过程之外的各种意象和暗示、象征和联系,使它们在文本中取得连续的参照与前后参照,从而结成一个整体;换言之,并置就是‘词的组合,就是‘对意象和短语的空间编织”。[1]
《狂人玛伊塔》是最能表现作者运用不同角度叙述者讲述的并置的作品。小说中作者把26个不同版本的玛伊塔故事结构成一个文本。26位叙事人分别以同学、亲戚、同志、暴动同仁、敌对党人等各种身份,分别叙述玛伊塔的童年、少年、老年、党内生活、社交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武装暴动的经过,玛伊塔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形象都是不同的,使读者对玛伊塔形成多角度的立体观察。26位叙事人由于所处的叙述语境不同,叙述风格各不相同,小说的叙事文本实质上就是由26个不同的版本构成的,不同版本之间构成了相互补充和相互冲突的一个整体。26个叙述者的叙述,如同立体主义绘画一样被切 割成大小不同的板块,使一个简单的故事变得非常复杂,构成了一个结构的迷宫,使文本在结构上具有了鲜明的立体感。作者将不同叙述者的叙述并置在一起,使得小说成为了一场大型对话,这也是宏观并置所期待的效果。
叙事结构上的宏观并置还体现在多重故事的并置,这种手法被评论家称为
是“中国套盒”。并置手法的使用,能够使所得到的整体比所有局部的总和更大。在略萨的小说中,并置手法的成功运用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小说的空间范围,扩大了作品的艺术容量,使小说蕴含更为深刻的思想意义,更有效地展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貌,而且增加了阅读难度,迫使读者积极参与意义生产,从而使得作品表面无序的形式成为内容,成为作者表达自己思想的媒介,使小说呈现出强烈的艺术魅力。
二、拼贴
“拼贴”(collage)一词来自法语“coller”,本属于美术用语,原指绘画艺术中将异质材料碎片拼接、粘贴在一起的构图方法。《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说 19世纪就有人把各种剪下的纸片拼贴成为装饰作品。可见拼贴画的最初目的是为装饰作品服务,但拼贴画绝非只为装饰作品所用,这种方法曾为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画家所采用,并在 20 世纪 60 年代流行于欧美的视觉艺术领域。艺术家将彩色的纸片、印刷品以及不同的材料,先用胶粘合到画布上,再经过艺术处理,使绘画与这些保持着各自特性的物体有机地混合为天然一体。在立体主义作品中,艺术家利用实物、报纸、画片、相片、布块等,根据设计意图剪裁成需要的形状,粘贴到画面上,产生出一种奇特的艺术效果。“通过与异质的现实的协调,艺术的外观解体,经验现实中的碎片被引入到作品中,从而承认这种断裂,并使之变成审美效果”。[2]拼贴画在艺术上成为了一种大众艺术,同时“拼贴”也成为一种写作技法,在后现代小说中流行。
文学拼贴,是指在文学作品中粘贴进其它性质的文本,如“他人语录、广告词、新闻报告、典故、外语、菜单、图画等等”。[3]文字意义上的拼贴。如《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中出现了多种非通常小说中的叙述语言,包括:潘达雷昂向上级提交的不断汇报任务进展的工作报告,潘达雷昂之妻给妹妹的信件,上级下达的密令,财务部门的决议,卫生所的内部规定,随军神甫向上级打小报告的函件,海陆空军种间的合作决定,潘上尉下达的服务须知,统计报告,密码电报,辛奇的敲诈信,绝密公文,劳军女郎向潘上尉妻子的求救信,随军神甫司令的辞职申请,亚马逊电台的广播稿,《东方日报》的报道专号,安葬仪式上的悼词,以及报纸社论,这些可视为立体主义艺术家进行拼贴所使用的“成品”,孤立地看,它们如同一幅幅拼贴画,但这些孤零零的拼贴画都与秘鲁社会的全景图发生着联系。略萨把现实生活中的司空见惯的日常文件拼贴起来放在一个共同的文本之中,使读者眼前一亮,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也增加了文本的容量。
值得注意的是,略萨还在作品中使用“图画语言拼贴法”,即在作品中插入图片或涂鸦画等视觉艺术作品。作者以一个小说家的超凡想象力,在文字叙述中引入图画叙述,使以文字语言为叙事载体的小说创作进入到兼有文字语言与图画语言作叙事载体的多维叙事阶段。略萨在小说《继母颂》中,别出心裁地插入六幅彩色名画,借画发挥,杜撰出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分别是佛兰德斯美术家约尔丹斯于 1648 年创作的油画《利迪亚国王坎道尔向首相希赫斯展示他的女人》、费尔南多的《通向门迭塔之路》、法国画家布歇 1742 年的作品《月神狄爱娜小憩》、《头像》,意大利画家安吉利科在 1437 年创作的《圣母领报》等。
拼贴技法在略萨小说中的使用,不仅解决了对一个小说家最大的难题——使用性质不同、价值不同有着深刻差异的材料,创作出一部完整统一的小说。而且也完全解构了传统小说文本固有的结构模式,创造出一种结构奇特的小说文本。略萨在小说中发挥了其天才般的创造力,把不同时空和不同性质的文本拼贴在同一小说文本中,从而不仅使小说在内涵上具有了立体性,而且使小说在形态上也呈现出很强的立体色彩,扩大了文学的审美空间。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C].秦林芳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70
[2][德]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刷馆,2002:156
1、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形状的树叶,说一说:像什么?引导幼儿尝试拼一拼、贴一贴。
2、通过拼贴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材料设计:
1、提供各种形状的树叶:枫树叶、梧桐树叶、香樟树叶等等。
2、透明胶带、剪刀、白纸。
3、欣赏用的范例。
玩法提示:
1、先仔细观察各种树叶,并根据树叶的形状想象树叶像什么?
2、想好后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树叶进行拼摆。
3、最后用透明胶将拼好的树叶拼图固定。
指导要点:
一、课题的界定:
我们提出了小学“乡土”拼贴画教学的研究课题。拼贴画材料和工具的多样性,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同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拼贴画教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亲自动手,熟悉各种材料的特性,掌握拼贴画制作的方法,增强材料和工具的运用能力,体验经过脑和手把普通材料变为一种艺术品的自豪和喜悦,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达成以下目标:(1)、知识和能力:通过拼贴画学习制作,训练学生利用多种材料和手段进行动脑动手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材料的不同造型,拓宽思维,制作出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品。
(2)、情感、态度、价值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拼贴画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通过研究,探索出基本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及评价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A)、感知积累,储存表象
1、通过多种途径欣赏拼贴画,储存丰富的表象
2、在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B)、借助多种技能,为制作拼贴画打基础(C)、学习拼贴画制作的基本方法。(D)、指导学生进行创作(E)、改革评价机制。
三、具体措施
(一)、感知积累,储存表象
1、通过多种途径欣赏拼贴画,储存丰富的表象让学生自己通过电视、网络、书籍、商店等渠道寻找不同的拼贴画,丰富形象储存;教师以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参观、录像、范画(名画、教师、高年级学生及同龄人的作品)等引导学生增强直观形象感受。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一幅拼贴画,并谈谈自己心中的感受。通过比较、讨论,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2、在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1)教师要带领学生欣赏家乡美丽的风景,如腾飞的石马、水乡乌镇、田野菊海、古老的京杭大运河……
(2)鼓励学生寻找身边人物的美。如自己的奶奶。奶奶老了,有白发、有皱纹了,她还美吗?让学生用自己爱的眼光发现奶奶身上更深层次的美:奶奶的沧桑是美,奶奶的勤劳更是美。
(3)积极发动学生从身边的角角落落、废旧物甚至是垃圾中去寻找一切可以变成美的材料。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先在教室的垃圾桶里找一找可以利用的拼贴画材料,象废纸、丢弃的塑料瓶盖等,学生一定很好奇,非常想看看老师会做些什么。这时教师通过染色,粘贴等方法做成一幅漂亮的画,紧紧吸引学生的目光,原来那些零乱的、不起眼的、甚至是被我们丢弃的东西也能变成美丽的画。从而启发学生发现身边平时忽略的美和美的体验。
(4)指导学生在储存丰富表象和形象素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感受和情趣,截取生活片段和场景,经过巧妙的构思,确立比较完整的图象。开展活动时,我们引导学生事先写好行动计划书,准备收集资料的相应工具,如笔记本、照相机等。了解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并争取家长的支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借助多种技能,为制作拼贴画打基础
1、明确观察任务,教给观察的方法。美术课上的观察对象,主要涉及对写生对象(人物、景象、物象)、社会生活、范画、实物、作业的观察。观察的内容有:对物象、形象特征的观察,包括物体的结构、透视、色彩、质地等,对人物的观察,包括神态、表情、性格、动态、服饰、品质等,对景物的观察,能感受景物的意境、气氛等,但由于学生年龄和兴趣的差别,可能会注意观察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首先,我们向学生提出了观察的两个要点:
(1)、捕捉形象的主要特征;
(2)观察事物的个性与共性,区别与联系其次,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1)、学会整体观察。即整体——局部——整体,全局——个体——全局,宏观——微观——宏观的观察。
(2)、比较地观察。如比较事物的大小、比例、位置、相互关系以及色相、明度、冷暖等。
(3)、更应该让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质地,同时可用手去触摸,去感觉。
2、借助写生训练。虽然拼贴画是一种材料制作画,但也可适当的穿插一些写生训练课。在写生教学中,让学生对家乡的人文、景物等充分地观察、分析、比较、讨论、交流,从而理解、感悟、表现、创造。如组织学生外出写生(主要是课外辅导),画一画家乡的桥、家乡的民居、家乡的人、家乡的桥等。通过写生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印象,弄清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如对花的印象,学生开始往往只会表现完全开放的花。观察了花之后知道了花有不同的朝向,但不能很好的表现花瓣及花蕊的关系。只有通过写生,学生才能更清楚的观察不同朝向的花的形态,加深对花的印象
3、通过说的训练,提高思维能力不但要让学生看,而且要让学生说:你看到了什么?你看了以后的感觉如何?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几种物体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等等。在平时观察积累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感受最深的景物或自身经历的事物,诱发动情点;启发儿童用心、用自己的意愿去寻觅那令人魂牵梦萦的物象,并让其充分表现出来。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说出来,不但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三)学习拼贴画制作的基本方法。
1、“拆”中找法。我们不应急于教给学生拼贴画制作的技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师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上一张拼贴画(只是摆好了但还没有粘起来),让学生自己拆开来看一看,这幅画是由什么做成的,是怎么做的?
2、“试”中增技。拼贴画的材料很丰富,所以需要的工具比较多。如胶水,用我们平时用的普通胶水行吗?是不是用粘性很强的502胶水呢?现在商店里有哪些品种的胶水呢?哪些材料适合哪种胶水呢?“实践出真知”。让学生自己通过尝试,了解不同的材料,用的胶水是不一样的。其他也一样,什么材料适合做什么?自己去试一试,自己去比较,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且更容易记住。
3、“仿”中长知。对于有创新意识,而无创新能力,也就是当学生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下,开发创造潜能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模仿。诱发他们创新的欲望,这是创作的前奏,是从“生活中创新事物”到“唤醒自身创造力量”的过渡,是一种对照参照物进行形象、发散、类比、联想的再创造,在富有智慧的扬弃中激发创新欲望。学生就能将别的东西稍加变化,变成自己的东西让学生利用现成的作品进行模仿,帮助学生熟悉材料和工具,进而掌握与工具相适应的拼贴画制作的基本技能,了解拼贴画制作的基本步骤:
(1)、收集材料;(2)、构思、构图,设计草稿;(3)、分片取材,成型;(4)、修改、调整;(5)、粘贴;(6)、有条件还可进行装框。我们所说的“仿”还包括创造性的模仿,也就是根据范画或图片资料,做基本形(体)的变化、替换而形成自己的新作品。例如在教学《树叶贴画》时,在自主操作阶段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制订两个层次的目标:①在教师提供的树叶贴画中找一幅你喜欢的,并加以变化。②可以独立设计或者找自己的好伙伴一起合作设计幅树叶贴画。
(四)、指导学生进行创作
1、命题的开放。首先教师出宽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出题。如教师出了以《开心一刻》为题做一幅画。学生根据自己各自的生活体验拟题。潘晓芳、张熠同学做了《蝶儿飞飞》如图一,陈佳丽同学做了《捉迷藏》如图二,周佳燕同学做了《放飞春天》如图三,闻菊丽、姚同学做了《雪趣》如图四……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其次把命题的权利放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出题。尤其高年级的学生,完全能拟出新颖的、合适的题目来。用学生喜爱的,能运用的绘画语言作传达的内容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表现空间。再次让学生先创作再拟题。学生创作的过程完全是开放的,使学生脱离题目的束缚,思维在完全自由的空间驰骋变化。利用自己所带的各种材料自由表现心中的情感和体验。
2、题材形式的开放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让学生一一去学习每一种材料的制作,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某一种单一材料拼贴画或综合材料的拼贴画。同时为了减轻学生拼贴画创作的压力,让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倾吐所见所闻所感,题材的界限可模糊些。教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同,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不同角度构思每一个画面的内容,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事物。同样是一幅《瓶花》。学生可以用种子贴,也可用布或刨花贴,也可用综合材料贴。同样是种子贴画,我可用油菜籽,你可用大豆等。同样是油菜籽,你可这样贴,我可那样贴。在“乡土”拼贴画教学中积极倡导“一题多画”,“一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如《水乡》一题,同学们创作了以下几幅作品:
3、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引导学生从材料的形状、颜色、质地等进行想象。如一片银杏叶,教师通过投影放大叶子,让学生更清楚的看清它的形状,然后进行想象。同时教师可适当的变换叶的位置和数量:叶柄朝下,象亭子、蘑菇、伞……叶柄朝上,象船、扫帚、裙子……两片叶子左右相交象蝴蝶,上下相交象松树等等。当然想象不是随意唤醒,它受到学生自身水平,实践经验和社会活动条件的制约,因而有的想象尽管丰富、有趣,但教师还要注意引导,使之更加合理,可行。如《蛋壳拼贴》这一课,教师采用“欣赏感悟—讨论、创造—合作表现—交流展评—扩散延伸”的结构进行教学,使学生深刻感悟到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可以“变废为宝”,表现成美的艺术品。老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如来佛,学生是孙悟空,把你放得开,也收得拢。
(五)、改革评价机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改革评价的机制。评价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鉴定和甄别,而是为了肯定和发展,明确弱点和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建立学生学习“快乐成果袋”。我们让每位学生自制了自己喜欢的“欢乐成果袋”(也就是档案袋),档案袋评价在国外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迄今已有十多年历史了,档案袋作为的一种新评价工具,是学生学习的记录,主要包括学生的作品,以及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反省。这些材料由学生与教师一起来收集,集中反映学生向预期目标进步的过程。档案袋记录儿童成长的“故事”,是评价其最终发展水平、努力、反省和进步的理想方式。相对于纸笔测试和其它快照式评价而言,它能向教是、家长和学生本人提供丰富的内容,反映学生知道些什么和能做些什么。最重要的是它向教师提供了其它评价手段无法提供的很多有关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我们在进行档案袋评价的时候,主要让学生收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品、自己认为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自己在课外创作的好的作品、每一堂课的成长日志、美术课的学习感受。以及观察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相关的美术信息(文字或图片资料等)、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的结果等。在“快乐成果袋”基本形成后,我们经常利用其进行学生间的交流。采用的方法有:(1)、个案展示。将建立的比较好的成果袋在美术趣小组或班级中进行展示,将比较好的想法和做法进行推广。(2)、小组交流。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一组,大家围成一个圈,让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帮助性评价,并作好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记录。(3)自我推荐。每隔一段时间请几名同学从个人的成果袋中推荐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以及有关这个作品的有关资料。其他同学可以提出有关这幅作品的全部问题和意见。(4)、资源共享。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个有心人。在自己的成果袋中收集一些有使用价值的材料,在创作时相互交换使用,减少寻找材料的时间。(5)、总结交流。在学期结束时利用成果袋进行一次正式的、总结性的评价。只要体现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评价。
2、评价学习过程。既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对学生拼贴画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评价采用学生个人、小组等方式,有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时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的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评价中应采取五条原则:(1)、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2)、尊重不同寻常的想法;(3)、向学生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4)、为自发的学生提供机会并给予肯定、(5)、给实践或学习提供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总之,任何评价手段都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为目的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把各种评价手段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最佳的评价效果。
四、效果与成果
课题研究的成效小学“乡土”拼贴画教学研究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尽管本课题研究只有一年时间,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逐步建立了小学美术“乡土”拼贴画的“目标”、“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的基本模式,使“乡土”拼贴画教学扎实有序地开展起来。虽然尚未形成比较完整而严密的目标体系和操作模式,但已较好地显示出了本课题研究的优势和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了美术教学的“乡土”特色。新课程改革中的创新,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而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是校本课程开发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而我们以往的教育因为过多地强调统一,这个目标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校本课程开发则主要关注差异性,并通过校本课程来达成学校特色。我们通过“乡土”拼贴画教学的研究,较好地开发了农村的课程资源。从拼贴画的取材、感性材料的积累、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方面,都能关注学生个性成长的目标,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美术拼贴画教学的“乡土”特色。
2、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开发了创造的潜力。通过课题实验证明学生具有创造的潜能,而且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通过小学“乡土”拼贴画教学的研究,唤醒了学生创造的潜能,,激发和加深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启发和引导了学生对艺术渴望和追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艺术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通过“乡土”拼贴画的制作,加强了学习指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逐步转变为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由维持型学习逐步转变为自主创新性学习。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善于学习,呈现出强烈的表现力,能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在制作方法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开放性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制作拼贴画兴趣爱好,而且涌现了一大批有特长的学生。在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组织的星火杯书画大赛中,我校84名同学的贴画作品荣获金奖、银奖、铜奖。学校荣获国家级一等奖。每位班主任指导教师都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师指导奖。东港电视台、东港通讯、东港广播电台还对我的校本贴画活动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报道。
在作者看来,当“稗贩”一词不再被当作不屑一顾的谩骂之辞,而是作为检视中国书籍文化中值得探索和珍视的一个历史时刻的出发点之时,便具有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可能性(参见3页)。然而,何书的目的却绝非局限于此,而是将其置于明代中叶以后早期全球化和消费文化增长的宏大底色之中,强调了商业活动的引导性地位在塑造社会结构和看待世界方式上的重要意义。由此一来,这一明代出版文化方面的发展,便体现出十六、十七世纪的一般知识阶层认识和理解家国天下的方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因应了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通过类书等材料进行所谓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研究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所讨论的材料虽然跳出了宋明思想中正统理学的范畴,却在结构思路方面很大程度上承续了《大学》“八条目”中“修齐治平”的推进次第,将家国天下融为一体。正如作者所言:“该书检视了一个特定图书类型的兴起,将其作为物质实体和语言、视觉结构之阅读和使用书籍的技术,使宏大和全球的视界进入读者自身的家庭领域成为可能。”(16页)如此一来,该书各章中不同场域之间的转换,也就突破了内庭与外夷、日常与非常之间的差别,构成了某种思想的连续体。
在开篇的“《博笑珠玑》与晚明流行文本的世界”中,作者首先讨论了这个充满了谜语、玩笑、酒令的文本。需要申明的是,准确性和秩序性,显然不是这部“博笑”之书所拥有的特色。恰恰相反,如要博众人一笑,首要的一点正是打破这种既存的准确性和秩序性,甚至于既定的时空框架,获得一种富有戏剧性的喜剧效果。书中所示之酒令,便体现了这种近乎今日“穿越小说”式的时空错置感:“一令要手中拿着什么诗书,遇见古人贯意。”其后,则有一则简短而有趣的回复:“手中拿本李白诗,遇见古人是朱熹,说道今年科举好,相邀同去步云梯。”将分属于不同时空的诗仙李白、理学正统之朱熹,与今日之科举仕途联系为一体。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博笑之酒令,绝非一般民庶所能置喙,而是有着一种明显的文人趣味。根据何书中所举数例来看,此类文本可谓是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法律条文(如《大明律》)、诗歌(如《千家诗》)、戏剧(如《西厢记》《琵琶记》)俗语、江湖俏语的“杂拌儿”。所谓的雅俗之别,抑或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眼中的大、小传统,似乎是以一种有如“拼贴画”(Collage)一般的方式糅聚为一体, 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和趣味。根据笔者的看法,这种知识的构成方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这种二元论式的讨论框架,甚至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种雅俗之间,或者大、小传统之间的互动,而是体现出这类书籍中拼贴画一般的再创造。更为有趣的是,此类文本本身之娱乐功能,与其语料库中占有相当地位之四书之间,也形成了一种思想上的张力。正如作者所言:“一个绅士本应‘享有礼乐之序’,行酒令却可能并不能算作一种符合于礼乐‘秩序’的行为。”(23页)这种知与行之间的分离相悖,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晚明知识群体中复杂多元、充满张力的思想图景。除此之外,此类酒令的构成方式,也使其所提供的文字解答,更多的是一种范例式的“参考答案”,而非《四书章句集注》一般的“标准答案”。如此一来,“诸如 《博笑珠玑》 一类文本的读者和使用者,便不再被设定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表演者”(28页)。
而在“页面与舞台:戏剧杂书及其环境”中,作者则将关注的焦点,从单本的《博笑珠玑》扩展到这些材料在其典型性的流转过程中所包含的出版物类型这一更为广阔的空间中来(74页)。值得一提的是,在何书所择取的《乐府玉树英》(序言作于一五九九年)一书中,作者非常敏锐地注意到了该书刻板中所采用之二节版、三节版的特殊形式。这种特殊的组版方式,将读(理解单个文本的意思)和观(或览)结合为一体,塑造了一种复合文本和文类的视觉组合方式。这一将页面分割为多个板块的技术,也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读者的阅读经验(参见77页)。其后,作者又将讨论的重心延伸到了明代的日用类书之中,以其所包含的地理知识为例,详细解析了不同文本之间知识的流转过程 (参见104—122页)。正是在这种复杂的知识流转过程中,以地理总志、方志为中心的官方地理知识,得以通过日用类书中简化和变易的方式,下延至一般知识阶层的知识图景之中,与商人生活中所必需的路书和具有地方性特质的戏剧杂书(如《闽建书林》)等,完成其整合与重构的过程。又如该章接下来所论之“私人化的剧场:封面的设计法则”一节,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晚明消费文化发展、书籍印刷行业之间竞争激烈之市场环境之下,书商为谋取更大市场份额而竞相采用的营销策略,即通过封面页的设计抓住潜在购买者和阅读者的第一印象。需要说明的是,仅仅将图文结合的封面设计解释为吸引眼球的需要,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同时期的其他文本材料中扉页图像的应用。香港中文大学尹翠琪(Wan, Maggie C. K.)对于道经扉画的图像传统和宗教作用的研究,则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维向度(尹翠琪:《道经扉画的图像传统与宗教作用—以两种万历御制〈玉枢经〉为例》)。由此而论,明代中后期这种对于封面(或扉页)图像的重视,不仅出现在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书籍之中,也出现在具有神圣意味的宗教文本之中。此种趋向的背后,是否还有着经济动因之外的其他推动力呢?
nlc202309090936
接着“错误的诗论:雕版生产与再生产时代中的复制与新奇”,作者则将讨论的重心,再次回移至明代书籍中为十八世纪的清代学者们所广为诟病的大量不注出处、拼凑、割裂、稗贩旧文、征事不详、不举本书、不得事始的现象中来。在作者看来,“作为分立的代表性媒介是否或者怎样实现图文交互,较之本文与图像如何一同创造新的事物(新的章节、新的书甚至新的白话语言)而言,并不那么重要”(142页)。随后,何书以《玉谷调簧》为例,分析了当时此类雕版印刷品中的循环和自引现象(参见142—150页)。然而, 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何书则出现了明显的漏洞。在《玉谷调簧》的封面页(参见144页)上,一对男女正在太湖石边调簧。显然,无论是从文字(尤其是“调”字)还是图像的信息(女子坐于男子腿上,男子拥住女子)来看,书中的情色意味可谓不言自明。然而,在接下来的比照中,何书却径自引用了高罗佩(R. H. van Gulik)所著之《秘戏图考》(Erotic Colour Prints of the Ming Period)中的一幅春宫画对其母题的流转和变异展开讨论(145页)。令人遗憾的是,何予明这里所使用的“couple”(夫妻)一词,却未加辨析地承袭了高罗佩的错误,而将画面中的“男女”理解为一对夫妻。实际上,根据江晓原的考辨,该画的主题很有可能是同性恋之间的性行为,而非异性的“夫妻”(根据江晓原的说法:“这个所谓的‘姑娘’穿的却是男式靴子,脱落靴子的那只脚完全赤裸着,是一只未经任何缠裹摧残的健康天足—这样问题就大了:因为按晚明春宫图的惯例,女子必定是缠足,而且在图中女子全身为何部位皆可裸露描绘,唯有足绝不能裸露……”参见江晓原:《高罗佩〈秘戏图考〉与〈房内考〉之得失及有关问题》)。当然,这一错误对于此节的宏旨而言,似乎并无大碍。然在笔者看来,此一细节方面的疏失,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西方学界在很多细节问题的处理方面,于中国学人的研究成果仍有摄取不足之嫌,而是继续因袭了之前西方学者的错误说法。此章中另一颇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则是“流行曲目”一节中关于用字歧义性的讨论。“净手焚香”“洗手焚香”、“跟前”“眼前”一类含义相近,而又有所不同的用字之殊,体现出此类文本在从口头曲目到文本记录过程中载体转变所带来的多元与歧变。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文本表述方面的多变性,在写本时代的文献(如敦煌文献)中,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而在戏剧杂书中所出现的大量所谓的“白字”现象,也是写本时代极为常见的。这种文本上的多歧性和大量异体字、俗体字、白字的流行,在清代的学者们看来似乎成为明代刻本中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将写本时代和刻本时代打通来看,此类问题在中古时代的写本文献中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常态,只有具备神圣之宗教含义、经过多次勘校的佛经和道经,少有此类现象,堪称某种“非常”之例外。由此而论,如果从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段来考察,这种现象是否构成了明代书籍中的所谓“特色”,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依照笔者的看法,这种现象诚可谓渊源有自,并非明代所独具,只是在文本的流传过程中经历了“常”与“非常”的转化之后,在清人的眼中显得特别突兀罢了。就笔者目力所及而论,国内外学界所谓写本时代与刻本时代的书籍史研究,基本可以说是各自为政的。若能将其联系起来思考,是否能够在书籍史的研究过程中开启一些新的学术增长点,避免一些时段局限所带来的偏见呢?
从本书第三章的最后两节开始,何书的论题点便从日常的家庭生活、娱乐,转向了外番朝贡之文本、图式与图像(参见187—201页);而在最后的 “书籍与蛮夷:《臝虫录》的历史”中,作者则将全书的视野,进一步引向更为广阔的“世界”。根据何予明的看法:“此书是寻找这个问题答案的一个绝佳起点。在那个历史时刻,全球贸易和政治网络的空前扩张,正在改写对于世界的传统认知,这部书为我们观察明代思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同样重要的是,这个文本及其传播史也为我们揭示了外面那个更大的蛮夷世界是如何被中国人调整、融合、传播和阅读的。”(202—203页)通过对于《臝虫录》之文字与图像的细致分析,及对其传播、推广与使用之历史考察,作者“希望不仅能够明白这个文本在说什么,而且能弄清楚其为何这么说,以及当时的读者如何理解它”(204页)。值得注意的是,何书所探讨的明代中后期,根据葛兆光的看法,正处在从“天下”到“万国”之思想变迁的重要节点上。而在观念史的层面,这种“关于异族的想象(imagine),却与生活史中关于异族的知识(knowledge)有差距……一直到十五六世纪也就是明代中叶,人们还是习惯于这些想象”。于是乎,想象的天下与现实的万国之间形成了一种思想上的张力,《臝虫录》中想象之外部世界和现实之外部世界之间的错落交织,正是这种张力在明代日用类书所体现的一般知识、信仰与观念世界中一个重要的体现。
该书所呈现的十六、十七世纪刻本书籍中所体现的家国、天下,为我们了解此一时期的出版文化和思想图景,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切面。实际上,无论是从书籍本身的创作手法、刊刻版式,还是从其所使用的材料特点和思想意蕴来看,都体现出了一种拼贴和“杂拌儿”的鲜明特色。这种拼贴的特点,既体现在《博笑珠玑》中对于经典文献和世俗辞令的创造性重组和诠释上,也根植于《臝虫录》中对于域外知识和历史文献的超时空重构和拼接中,勾勒出明代中后期一般知识、思想世界中一番独特的图景。最后,权以王汎森在《执拗的低音》一书中有关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开端之“洞穴喻”的讨论作结。根据他的看法:
这个比喻是全书的枢纽。比喻常人所见事物,只不过是洞穴中被束缚的人看见墙壁上的影像。人应该脱离束缚,离开洞穴,在光天化日下看清万物,最后直视存在的根源。哲学家认为只有离开洞穴才是已启蒙的人,然而要了解历史上的行动者正是得要发现他们仍置身于洞穴之中,才能比较恰当地提出解释。
如果从这一点上来看,何书中这些看似凌乱、无序,甚至完全不符合清代以降之所谓“学术规范”的文本构成方式及其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图景,不正是我们得以入其堂奥,从历史上之行动者的视角去探索和理解明代中后期一般知识、 思想世界的理想“洞穴”么?
(Yuming He: Home and the World: Editing the “Glorious Ming” in Woodblock-Printed Books of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3)
【拼贴艺术论文】推荐阅读:
《拼贴装饰画》教学设计07-16
五年级美术下册 拼贴添画教案 人美版11-24
图形艺术论文09-12
留白艺术论文10-25
艺术生活论文11-30
波普艺术论文12-09
古埃及艺术论文06-03
艺术硕士论文11-20
艺术设计论文论文范文07-11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