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化》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影视文化》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通用10篇)

《影视文化》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 篇1

(一)知识能力目标

更多地了解影视文化特点,深刻体验影视文化的内涵,正确认识影视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借助体验,用比较的方法探究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各自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以及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思维及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更多地了解影视文化的特点,正确认识影视文化。

(二)难点: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及探究意识。

三、教学策略

《影视文化》是人教版(必修4)《梳理探究》部分的一个专题,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高一学生对影视十分喜欢,这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本课的学习。本节课拟从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导入,通过活动探究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探究。此外,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情景:播放1987央视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片段:《宝黛初会》

导入: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阅读过《红楼梦》的节选片段《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今天,我们又在一起观看了由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片段《宝黛初会》。同学们,你们更喜欢阅读原著《红楼梦》还是更喜欢观看由其改编的影视作品呢? 学生发言:a组喜欢观看影视作品b组喜欢阅读文学原著

教师提示:其实,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原著,它们都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形式。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都以不同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又有着不同的表现生活的手段。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各自的特点。

(二)学生活动探究,比较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活动一赏析《陈焕生进城》片段

讨论明确:文学艺术借助文字塑造人物,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再造性强,个性化明显。2.观看根据高晓声同名小说《陈焕生进城》改编的电影片段,讨论影视艺术的效果。

讨论明确:影视艺术的基本元素是画面和声音,能更真实地表现生活场景,使人身临其境。活动二赏析《祝福》片段

1.观看电影《祝福》无声的画面,再欣赏有声的电影片段,谈自己的感受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影视音乐烘托气氛,撩拨情感,更容易打动心灵。

教师小结:从学生们的热烈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影视作品是音像艺术,各有各的特色。

幻灯显示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之比较

艺术形式 艺术手段 艺术特点 艺术效果

《影视文化》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 篇2

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讨论后明确,这篇散文,先写秋声,再写“秋之为状”,再论“何恨乎秋声”,概括而言,即摹秋声、绘秋状、论秋害三个部分。第二段写秋之为状,为什么会有如此之状貌?因为秋意味着刑、阴、兵、伤、杀„„。因而,2、3两段可以合为一部分。最后一行写童子沉睡,虫声唧唧,是文章的尾声,也可列为一段。明确:文章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至“但闻人马之行声”。②、这几句话向来为人称道,把一个无形的秋声写的惟妙惟肖。大家快速朗读,前后位组成一个小组比赛背诵。(形成一个互相竞争的局面,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③、思考一下,这几个句子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对于表现秋声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运用比喻手法,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悚然”,令人感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可以让学生按照原文翻译来描绘一下这幅画面:这秋声刚开始像淅沥萧飒的细雨,忽然变得像澎湃的波涛,让人想象到大雨急至的场面。又把它比喻成衔枚疾走的赴敌之兵,让人想象到行军队伍那种虽无号令却又急骤前行的场面,似乎能听到行军脚步的“唰唰”声。)2 文本第二段 ①、第二段有没有写到“秋声”呢?快速阅读,并回答描写秋声的语句 明确: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②、这段文字在具体写到这句有关秋声的特点以前,先写了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明确:先写“秋之状”; 色,容,气,意四个方面。③、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没有直接写秋之声,而运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秋之状呢,是不是离题了?(学生读课文,分组讨论并回答)明确:不是离题。理由如下: A.为写秋声做一个铺垫,使写秋声的笔触不至于太突兀。B.是烘托,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写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是烘托的写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④、下面的一小段文字,似乎是对秋之状的再次引申写到春夏之交的草木之色,然后有些秋风过后的草木萧条之色,这里前后草色之变,又是运用的什么手法呢? 明确:对比。用前后色差之大来显示秋风的萧杀之力度。⑤、文章写至此,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凄切切和秋之萧条。但是作者还嫌不够。大家来看,接下来作者又从哪几方面来写秋的?这里讲到“五行”“时令”“乐音”,看起来非常杂乱,但是最终呢却都能归结到秋声上面,这种看似漫无目的,类似于意识流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修辞手法呢? 明确:“夫秋”至“物过剩而当杀”。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秋萧条、伤夷的本质属性――“常以肃杀而为心”“物过剩而当杀”。小结:这样,作者就运用了正面比喻手法,铺垫烘托手法,联想想象以及对比的手法,从秋之声、秋之状、秋之性几个方面来描绘了秋的肃杀。而“秋之声”始终是描写的核心。探究二:文章主题思想(第三段)宋人写文章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那就是:由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欧阳修会不会只是为写秋声而写秋声呢?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感悟呢?(分小组自行翻译讨论,最后老师总结)明确: A、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C、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这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三、小结:文章到此才在童子的瞌睡状态下结束,作者以对话开始,又以对话结尾,中间作者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的笔下却形态可掬。

四、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案中“巩固与提高”部分

2、学习作者欧阳修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写夏日之景的文章。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语文 编写人:孙东云 审核人:赵贵友 《秋声赋》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知人论世,回忆有关欧阳修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写作特点 预习内容

《影视文化》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 篇3

【自读目标】

1、体验生命的意义,培养亲情之爱;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思考问题】

1、面对这样的劫难,如何做选择?

2、怎样的选择不后悔?不内疚?

3、家长到底能否代妞妞决定自己的生命?

【参考资料】

赏读周国平的《妞妞》,不同的人感悟也有差异。

☆人生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

☆每次读周国平的文字,都有一种很深的哲语,让人回味。

周国平不仅是一位哲学家,思想家,更多的是他的语言真情,让人思考,并感动着。上面的题记是我在读他的札记里读到的一段心语,几年前读过这篇文字时,就特别的感动,时隔几年,今天当我再一次读这篇文字时,依然感动,但也泪流满面,心思沉重。

在周国平的这篇文字里,我读到了一个侠骨柔情的父亲对女儿对妻子的那种深刻,温软,细致,深刻的爱。如果他不是一个对生活热爱的人,如果他不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又怎能写出如此感人的文字呢?

人生的确有很多的事,不能挽回,既然我们活着,那就一定会遇到很多的坎坷与磨难,只要我们努力过了,又怎能不是一场生命美丽的邂逅呢?

如果不是经历一场大难,也许对于他的文字,除了感动就是感动,但是今天,我却真正读懂了一个父亲,一个家长,一个普通人对亲情的眷念和思恋。

“我盼望是个女儿--因为生命是女人给我的礼物,我愿把踏奉还给女人,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一个溺爱的父亲,我怕把儿子宠骄,却不怕把女儿宠娇,因为诗人和女性有永久的盟约”我想,这些真情缘于心底最真的真言,的确感人心肺,令人动容。在当时那个重男轻女的社会里,能够如此赞美女人,热爱女人,对女人有如此高的赞赏的男人,我不敢说他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但我却知道,他的的确确应该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男人。

文字里,字里行间都有一种温暖的情愫在闪耀,对妻子的呵护,还有对孩子的那种心之期盼,都是那样的自然真切,真实,真挚。

“我的女儿!我心中响起了万重欢呼的回声”这样的描写,让人不由得激动起来。这也许是每个作父亲的一种本能和反应吧。

创造生命,就是参与神秘。这话说的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吧,因为母亲不仅生养了孩子,不仅完成了一个庄严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创造了生命的神秘和奇迹。

☆妞妞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一场隐藏的磨难。当医院查出妞妞是视网膜瘤时的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父亲的忧伤,苦痛,还有那种发自心底的那种伤愁。

自从妞妞生病以来,每一个动作,每一声笑靥,每一句语言,每一声疼痛,甚至每一声呼吸,都让作者心如石盘,沉重而忧深。读到那些关于心灵的诉说时,我常会禁不住潸然泪下,哭泣成海。

也许我是一个特别感性的女人吧,心底太多的感动时常让我思绪难眠。不管是电视剧里,还是小说,或者是电影,还是现实里,那些让人激动,或者感动的事,都会让我泪流成河。

从心底一直鄙视那些没有感情的人,他们的麻木,冷漠,无情,都让我从心底看不起。我承认我在文字里的流过泪,那是因为文字太深情太感人;我也承认我在现实里流过泪,那是因为那些爱太深太浓太真。

从心底不喜欢看长篇小说,因为时间,因为年龄,更因为自己的懒惰吧。平常看小说都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但这篇文字,我却认真的读了好几遍,那些情景,那些场面,那些描写,让我感动的不吃不喝不睡。在自己的心里,虽然喜欢那些婉约,深情,缱绻,柔美的文字,但对于真实真情的文字,更能让我心思柔软,情感炽热。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将书的墨迹染成直线,莞尔回首间,心里依然是深深的感动。

☆在周国平的这篇文字里,感受最深的也许就是那种爱的深沉与柔软吧,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融在对孩子的爱里,文字是心声,这一点很明确也很真挚,我不否认所有的父亲都是这样的对孩子有一种深刻的爱,这种爱的确可以感动这个世界,感动所有的人。

曾经真实的目堵过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那种爱里,不仅有疼惜,爱惜,怜惜,更多的是那种亲情的温暖,孩子,我们生命最真爱的一部分,爱情可以随着时间去改变,但亲情却永远不会改变。在爱情里,你可以因为一些事而放弃,退缩,离开,忘记,但亲情里,你永远有的只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义务,还有对他们的一份深深的爱和理解。

读到妞妞查出病以后的那些文字,读到妞妞忍着疼痛的样子,读到一个父亲的眼泪和自责,读到一个女人柔软的爱时,我的泪如潮水般汹涌而下,是呀,眼泪在这一年里,一直如雨一样下个不停,一直如阴郁的天一样阴霾不晴。我知道这样的日子不会太久,我知道这样的日子一直会在记忆深处,但我也知道,这个世界真的很残酷,特别是对一个孩子,我心痛的时候,常会默默的有些怨言。

幸福都是相同的,而不幸总是不一样的,看着这样的心酸故事,看着这样让人难过的语言,内心里的海翻成滚滚波涛,东逝而去。对于很多的事,我们无法预测,更无法阻止,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化险为夷,让一切归于平安,让一切顺其自然。

☆“你改变了我看世界的目光,有了你,世界便和我息息相关了,因为孩子,旋生旋灭,看破红尘,死后世界想何处去,与我何干?如今你依然也不能延续我死后的生存,却是我留在尘世上的一线扯不断的牵挂,有一根纽带,比我的生命更长久,维系着我和死后的世界,那就是我对你的祝福和爱”。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父亲真情的表白。我想,一个男人,一个父亲,不仅因为爱,更因为真情。

亲情之爱,是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的,它是无私的,也是实在的,更没有半点功利的参杂。在得知孩子得了视网膜细胞溜时,我体会着一个父亲的苦和痛,眼里和心里的泪如雨一倾而下,在病魔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脆弱的,都是无奈的,都是想不明白的,现实终归是现实,总有很多让我们预料不到的事发生。比如生老病死,比如病痛,比如灾难。

死是荒凉的,虽然有时不是很自然,也很残酷,人生里最残酷的事情就是看着自己的孩子痛苦,忧伤,自己却无法去帮助,无法去替代,无法大声的去哭泣,而唯一的只能默默的将泪流在心里,默默的去承受一切的痛苦与灾难。面对生命,我曾经虔诚的在佛的面前祈祷祝福。让所有的孩子都健康快乐吧,让所有的孩子都平安吧,因为他们是世界的未来,他们是我们心里的太阳。

“世界离我很远很远,我的眼里只有我的孩子”这样的话,更让我沉思。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那种真切的爱是任何一个父母都能理解的。

现实里,经历了一些苦难,终于明白了苦难的真正意义。苦难与绝望,是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一种心境,我不喜欢,但却无法忘记它。

苦难可以净化心灵吗?苦难可以毁灭心灵吗?我不知道,也不想去懂得,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苦难,因为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苦难的幸运儿。

☆“妞妞已经有两天没有醒过来了,就睡在小床上,身子蜷缩的很小,面色苍白,呼吸微弱。忽然间,妞妞突然伸出手,紧紧的抓住她妈妈的手,轻轻的叹了口气,接着她的手松驰了,全身猛的抽搐了几下,就停止了呼吸”。读到这里,我的泪如泉涌,哭泣,心痛,心伤,就像汹涌的海浪一样翻滚着,我不知道一个家长是怎么样伤痛的去看自己的孩子逝去?也许他的灵魂已经和孩子相息而去了吧。

一个生命的存在和逝去,有时也许只是一瞬,或者一个回眸,但却是那样的让人感念着。当作者喊着“不,你不是我的诗句,你是我的命运。我不是诗人,我不想要美丽而凄惨的命运,我只想做一个简单而幸福的父亲”时,虽然只是廖廖数语,却让人真切的感受一个父亲的爱与真,情与殇。

☆读完这篇真实的小说时,我的眼里已经成河而奔流着,唇微微的泛起着苍白,面对很多残酷的现实,很多的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面对?正如作者所说“人生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

深秋的夜,冷;

深秋的夜,凉;

深秋的夜,寂静而沉默。此刻,只想为那些远去的生命的重生去祈祷,祝福和希望。

☆面对苦难和不幸,我们能做的只有忍耐和坚强,别的我们什么都做不了,我们显得很无奈。

.周国平讲的:大家都知道一失足成千古恨,可是我们在现实中,往往觉察不到那下面是万丈深渊,那下面潜藏着得危机,只以为是土坷拉绊了以下,然而正是这小小的土坷拉,却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悔恨。

好像命运是注定这样安排的,一个坏的结果的出现时注定的:在那一时刻,什么都一反常态---如果没有感冒,如果没有固执的不原谅,如果医生的医德好点,如果医学博士有点常识。。。种种假设,但是,现实就是这样,身在其中没有察觉,可是就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注定着小妞妞必将遭此一劫。

面对这样的劫难,如何做选择?怎样的选择不后悔?不内疚?家长到底能否代妞妞决定自己的生命?这些问题我都无法回答,妞妞的父亲也无法回答,相信任何人都无法回答。

妞妞的爸爸,非常的疼妞妞,妞妞的妈妈,还有珍珍也非常疼妞妞,而妞妞的可爱和坚强也给了爱她的人无限回报。人生在世,有长有短,只要在这段时间里非常享受这份爱并且也将这份爱回报给爱她的人,又何必计较她的长短呢?我想,妞妞已经得到了永生,因为她现在已经活在了我们心中。

这本书再一次向我们暴露了中国目前的就医问题。医院的医生是挣钱的机器,面对患者的冷漠。。。什么时候医生才能有人情味呢?本来病痛已经折磨的人够呛,面对这些不负责的,冷漠的医生,我们非常不放心把自己交给他们处理,但是我们又非常非常的无奈,只愿我们都不要生病,祈祷。。。

这本书倾注了父亲的爱,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妞妞母亲所付出的爱,这里面的爱我认为比父爱还要多还要深。一边强忍着心灵的煎熬,一边还得做着母亲要做的事:给妞妞喂饭,洗澡……让妞妞像健康孩子一样,快快乐乐的生活。雨儿对妞妞的爱,只是她无法表达罢了。

☆你、我和世界

你改变了我看世界的角度。

我独来独往,超然物外。如果世界堕落了,我就唾弃它。如今,为了你有一个干净的住所,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甘愿坚守其中,承担起清扫它的苦役。

我旋生旋灭,看破红尘。我死后世界向何处去,与我何干?如今,你纵然也不能延续我死后的生存,却是我留在世上的一线扯不断的牵挂。有一根纽带比我的生命更久长,维系着我和我死后的世界,那就是我对你的祝福。

☆哭不是懦弱

人真是什么都能适应的--最悲惨的,最荒谬的,都能适应。

“必死无疑”在文章中出现多次。我很疑惑。一个父亲怎么可能用这个词来叙述自己的女儿?记得我也用“死”来描述自己的爱情。当时这个词用得很尽兴,它清晰地针刺一般地提醒自己,一切真的去了,无可挽回。那么作者呢?未可知。

☆佛教

世上一切宗教和哲学中,佛教最彻悟人生的真相。它看破有,安于无,谓之空。

西方人始终没有达到空的境界。基督教执著于有,强以无为有。西方虚无主义求有不得,但不安于无,故充满焦虑。

流俗中的佛教已经与佛的本义南辕北辙。佛要破除对是非利害祸福的执著,俗众却要借佛的法力求是舍非,趋利避害,乞福去祸。佛以无制有,俗众却以有制有。佛以出世法断祸福之因果,俗众却祈求以福补偿祸,从而埋下新的祸根,永被因果所困。

用佛理看我遭受的苦难,百惑皆消。一个从未存在过的小生命,因缘送来,因缘带走,何至于悲痛欲绝?我自己也只是一个随缘生灭的空相,如何执著得了?空空世界里的一阵风,一片云,聚散无常,笑什么,哭什么?

然而,毕竟身在因缘之中,不是想跳就能跳出来的。无我的空理易明,有情的尘缘难断。我自知太爱人生,难成正果,宁愿受苦,不肯悟入空境。也许终我一生,佛只是一门学问,不能成为我的信仰了。

【教学后记】

高二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 篇4

1、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普遍性: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4、联系的多样性:

(1)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1)二者不可分割;

2)二者相互影响;

3)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_: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的发挥。

(2)因果联系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_:

1)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二、坚持发展的观点

1、原理:

(1)自然界是发展变化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变化的。

2、方_:

(1)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三、运动: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2、静止:

(1)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2)事物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3)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四、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

(1)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高二政治必修四易错知识点 篇5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影视文化》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 篇6

一、背景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将写作能力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标准。,大纲写作内容有一处修订,即发展等级“深刻”一项中“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改为“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并沿用至今。这其中,“问题”改为“事物”,既科学,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扩大了内涵,更符合作文写作的实际。“原因”改为“因果关系”,扩大了考查的力度,强调学生对事物不能只知其因,更要重其果;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更要重视其发展过程;加大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考查目标更明确、具体。考查学生认知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考查学生认知事物的过程,即弄清事物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此过程中,考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们若能有意识地在写作教学中,理性、准确地运用因果关系进行作文构思,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再到语言的表达,时时注意因果思维的运用,就可以写出精彩、优秀的考场作文,从而在高考中取胜。

二、思维解释:

原因思维,是对话题(或某种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断追问(包括背景追问)。又分为层进问和分层问。原因思维所达到的文章境界是使章深刻。

三、提问方式:

其典型提问方式:为什么?也可以具体化为:

之所以有XX(话题),是因为……

①层进追问:

之所以有XX(话题),是因为……(原因1);之所以有XX(原因1),是因为……(原因2);之所以有XX(原因2),是因为……(原因3)……

②分层追问

之所以有XX(话题),是因为……(原因1);是因为……(原因2);是因为……(原因3)……

四、思维举例

1、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代想平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好他的国家,先要整治自己的家庭;要整治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己本身;要修养自己本身,先要使自己心意诚实;要使自己心意诚实,先要探究事物的知识。要探究事物的知识,在于穷尽事物的原理。

也可以改写为:(他)之所以能平天下,是因为能治理好国家;之所以……是因为……(依次类推)

2、高考优秀作文《选择诚信》

此文的四个“并列式”的分论点就是“原因思维”(为什么)的最好体现。

①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

②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

③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涵。

④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

3、北京考生《说“安”》开头一段:

幼苗长成参天古木,是因为它安于土壤,不求凌云之高;石砾被冲刷成卵石,是因为它安于河床,不求跨洋之远;沙石被浸成珍珠,是因为它安于蚌壳,不求骄阳之暖。人又岂非如此,只有安于现有的,才能最终有所收获,过多地追求,反而阻碍前进的步伐。

4、以“袁隆平”为素材的作文开头:

幼苗长成参天古木是因为它安于土壤;石砾化为玲珑卵石,是因为它安于河底,袁隆平的成果今天为世界震惊是因为他安于那分平凡艰苦的工作矢志不渝,袁隆平的成果为世界震惊,源于他在科学研究上不迷学习不盲从不断探究求实的精神。

5、天津高考作文《留给明天》片段

请留给明天一个幸福的微笑。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仍能举杯畅饮,因为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因为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二度被放逐,他仍能有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自信,仍有“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的坚守,因为他对明天有着正义的微笑。对明天有着乐观,有着希望,有着正义的守望,这样的人怎么会没有幸福的微笑呢?

在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上,因果句为人们揭示了这样的规律:某种事物的存在会影响到另一事物的存在;某种现象的发生会引起另一现象的发生。在语意表达上,按照语言语义的表述习惯,偏正类句子(包括因果、条件、假设、递进等)语义侧重点在句子末尾。所以,因果句的运用,更能强调事物发生的结果(按照常句式来说),从而起到警醒的作用。它必须使用因果句的关联词“因为……,所以……”。当然,也有只出现一个因果关联词,而构成排比的。

如20高考满分作文的一个片断:

尾生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一个诚信。既然许下了诺言,既然做好了约定,即使失去生命也要去赴约。翻开中华文明史,这种以生命践约的例子又何止尾生一个?

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方奏出了易水悲壮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

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唱出了化蝶共舞之歌。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

正因为有了为天地立命、为百姓谋福的诺言,才弹出了一曲又一曲清官之歌。诚信--中国文人不朽的鸣唱。

在以尾生为详例之后,这个考生又以三个因果句,构成了一组排比,列举了中华文明史上以生命践约的例子。点面结合,体现了材料的丰富;句式整齐,显示了文采的飞扬。因果句的运用,叙议结合,辞美气盛,成为全篇文字的核心段落,展示了文采的亮点。

如果细究起来,因果之间的表达形式,可分为三种。

一是多因一果。即原因不同,结果却是相同的。如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武汉大学辩词“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节选。

如果失败了就不是英雄,我们又可以得出结论:荆轲不再是英雄,因为他舍身入秦的两大目标--刺杀赢政和逼秦议和均以失败告终;布鲁诺也不再是英雄,因为他既未能说服当时的民众相信日心说,也没能逃脱宗教裁判所的追捕;至于国父孙中山先生,自辛亥革命之后就更称不上是一个英雄了,二次革命失败,护国运动失败,护法运动还是失败……但是,我还要请问对方同学,他们真的不是英雄吗?

二是多因多果。即在句子中写出多个原因,每个原因分别写出各自的结果。如学生作文《说“选择”》节选。

那么就让我们无怨无悔地选择艰险吧!勇敢地闯入远方未知的世界,无畏地选择荆棘丛生的荒野。像富兰克林那样,勇敢地触一下雷雨中的风筝下面的铜钥匙,因为科学就在其中;像哥白尼那样,用生命捍卫“触犯神威”的“日心说”,因为真理就在其中;像我们的民族那样,选择前人从未走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因为幸福就在其中。--“无限风光在险峰”,“风物长宜放眼量”!

三是一因多果。即说出某个原因,然后写出多个结果。可以是表示原因的句子或词语的反复,也可以只提原因句子或词语一次,然后直接表述多个结果。如毕淑敏语。

我不美丽,但我拥有自信。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人从来不是那种不停地往后看着昨天的脚印悲伤、痛苦和懊丧的人,而是那种怀着信心、希望、勇气和愉快的求知欲而放眼未来的人。因为自信,关羽单刀赴会;因为自信,毛遂脱颖而出;因为自信,布鲁诺视死如归;因为自信,比尔盖茨弃学从商。

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浪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

有的时候,因果句往往会与其他句式综合运用,读起来不仅整齐上口,而且逻辑性极强,内容丰富深刻。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同学们要多做因果句组段的练习。

其实,不仅是上面列举的三种因果思维的运用,如果我们在学习时习惯用因果思维,那么,许多困扰大家的问题将得到很好的分析,乃至得以解决。

高考满分作文--

选择诚信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之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全文是经典的并列式结构:主体部分是横向展开的,各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这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必修四古代文化常识 篇7

篇目:《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一、古代文化常识

高牙——《望海潮》“千骑拥高牙”: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长亭——《雨霖铃》“对长亭晚”: 息、送别。

元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年号(“元嘉”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汉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帝王遇登基、天降祥瑞、内讧外忧等大事,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常用年号称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

酹——《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鬼神敬酒的方式。

建康——《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登建康赏心亭”,建康,古称别称,今江苏省南京市,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拜——《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为或官职。常用官职升迁词语:(1)授官:除 拜(2)升官:迁 擢(3)降官:谪 左迁(4)免官:罢 黜(5)招聘:征 辟(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7)大臣辞职:乞骸骨

斋戒——《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

九宾——《廉颇蔺相如列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酹,以酒洒地,是向

长亭,古时路旁亭舍,供人歇有司——《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丈人——《苏武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节——《苏武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

太学——《张衡传》“观太学”: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五经——《张衡传》“遂通五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六艺——《张衡传》“贯六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参见《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书)

孝廉——《张衡传》“举孝廉而不行”:孝廉,汉代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的科目名,意为孝顺父母、品行廉洁。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公车——《张衡传》“公车特征”: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下车——《张衡传》“衡下车”:下车,官吏初到任为“下车”。

《雷雨》(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篇8

【知识目标】1.了解周朴园的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其性格的复杂性。

2.体味“文学为人生”的主旨。

【能力目标】1.根据剧情、人物语言从戏剧剧本中归纳出人物性格。

2.培养文学评论的思辨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戏剧文学培养学生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对人的理解,能够以平等的姿态进入戏剧人物或他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根据剧情、人物语言从戏剧剧本中归纳出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理解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体味“文学为人生”的主旨。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分饰角色,自主讨论,激趣互动,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设想】本课以谈话节目的方式,运用大胆的.假想,把剧中主人公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学生扮演)请到现场,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接触戏剧表演,并成为戏剧演出的一员,从而亲近戏剧,顺利进入人物内心世界。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主持人:老师周朴园:***(饰)鲁侍萍:***(饰)

鲁大海:***(饰)观众:***(饰)

一. 开场白(音乐)

主: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主持人***。

本期《人物》特别节目我们要来共同关注我国戏剧大师曹禺的不朽之作《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

西谚有云:性格决定命运。现实世界如此,虚拟现实的戏剧世界也是如此,那么周朴园在《雷雨》中的命运又是由他怎样的性格所决定的呢?让我们走近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探寻他的性格之谜。

今天,我们有幸请来《雷雨》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相信会对大家的解读有所帮助。下面请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周朴园先生和鲁侍萍女士。

(周朴园、鲁侍萍上场)

二. 设计问题,主持人、嘉宾、观众三方互动、讨论,分析周朴园人物形象。

A. 就周、鲁二人情感矛盾设问,由嘉宾对话引出问题,主持人引导,观众讨论。

1.三十多年前,侍萍被赶出家门,周朴园应不应该负主要责任?(观众举牌表明观点)

(1)周朴园和鲁侍萍究竟是什么关系?

既是主仆,又是恋人,真心相爱并生有两个儿子。

(2)由嘉宾对话看出二人分离是封建家长使然,(请观众从书中找出证据)

P221“你们”,思考:为什么主语从“你”变换成“你们”?

2.三十年来,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出自真心还是虚情假意?

(1)怀念的表现?(原文找出证据)

以为侍萍死了,派人打听她的下落,想帮她修坟,留着侍萍从前喜欢的东西,记得侍萍的生日,保留关窗的习惯。

(2)请观众评判(举牌支持)并阐述理由。

关键:周以为侍已死,这一切不是装给别人看的。

3.三十年后,周朴园认出侍萍后有哪些表现?出于何种心态?

维护家庭、财产、体面,疑心来者不善,露出资本家的真面目。

认为金钱万能,暴露充满铜臭的资本家的灵魂。

B.鲁大海上场,就周、鲁二人的阶级矛盾设问。

1.周知道鲁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见他的第一句话却是“你叫什么”

摆架子,冷酷无情、老谋深算

2.周的残酷无情、老谋深算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故意淹死两千两百个小工,收买工贼,分化瓦解。

小结:周朴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观众各抒己见)

三.主题升华

1.周朴园独白:“曹禺先生曾说过:‘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用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我也祈求你们用悲悯的眼来看着我。虽然我虚伪自私,残酷无情,冷血拜金,但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人。”

2.如何看待周朴园的辩解?(观众各抒己见)

3.主持人总结:五四的先贤们曾经说过文学是为人生的,任何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是教会他的读者去爱人,关怀人,而不是去恨,去简单地给一个人物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也许你、我处在周朴园的位置上,也未必会做得比他更好。

四.尾声

结束节目,感谢来宾、观众。

五.作业

1.写一篇300字的短文《我眼中的周朴园》。

2.预习并归纳鲁侍萍和鲁大海的人物性格。

附板书设计

周朴园虚伪自私、残酷无情、冷血拜金、老谋深算

《影视文化》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 篇9

1.“剪刀”胜“布”、“石头”胜“剪刀”、“布”胜“石头”,若两人所出手势相同,则为平局。人们制定这个游戏规则遵循了()①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②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 ③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④自在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游戏规则是人制定的,故是人为事物的联系,①正确,④错误;胜与不胜作为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②正确。所以该题选A。

2.“我国航母事业牺牲第一人”罗阳曾说,研制战机,要么是零分,要么是一百分,没有中间分!从哲学角度看,“没有中间分”突出强调了()A.事物的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B.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矛盾双方相互分离和排斥的属性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解析:选C。“没有中间分”即要么对要么错,矛盾双方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故答案选C。

3.2014年5月8日,李克强在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致辞中表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将侧重绿色低碳领域的中非合作,促进在非的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这是因为()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事物总处在渐进的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体现了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分析解决问题,①③正确指出了其哲学依据。②否定了事物质变的存在,观点错误。④不合题意。

4.右面漫画告诉我们,看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这说明()

A.承认矛盾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B.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C.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D.矛盾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解析:选C。“看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故答案选C。5.2014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牢固,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增强。财政、金融等领域仍存在一些风险隐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宏观调控难度增大。这表明()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②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 ③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

④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前进道路上存在各种不同的矛盾,一方面说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另一方面也说明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不符。

6.与“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A.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B.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D.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选A。“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表明矛盾具有特殊性,A项蕴含哲理与之相同。B项体现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C项体现矛盾的普遍性,D项没有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均不合题意。

7.“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这是白居易对一种树的描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有区别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解析:选D。这首诗咏春日杨柳娇弱的姿态,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8.扬州人喜欢吃有馅的食品,由此衍生出国内闻名的扬州包子、蒸饺、春卷、烧卖等

各色美味食品。尽管形式不同,内容上都有一个共性——用淀粉类食品和其他食品搭配,制作出可以替代饭菜的“一餐饱”食品。其蕴涵的哲学道理有()①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共性在个性之外独立存在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④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尽管形式不同,内容上都有一个共性”,说明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①④符合题意。②观点错误。③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9.近年来,中国地方省份和城市兴起一股“精神名片”评选、发布的热潮,各式各样的“地域精神”表述语相继出炉。对此,有专家指出:各“地域精神”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个性和独特的价值追求,同时,各“地域精神”都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共性特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地域精神”应该从本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道理,谈谈你对专家观点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基本内容及方法论要求,然后据此审读材料,找出其中有效信息。答题时,不仅要分析专家观点如何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还要答出依据此原理在实际生活中应如何做。

答案:(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寓于各“地域精神”之中,通过各“地域精神”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各“地域精神”再独特,也都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共性特征。

《守财奴》(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篇10

1、理解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体会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性和讽刺意味。

2、通过对葛朗台形象的分析,认识资产阶级贪吝、自私、虚伪、狡诈的本质。重点难点:

1、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葛朗台的性格。

2、分析葛朗台典型形象的意义。教学方法:

1、点拨法。

2、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预习效果。

2、梳理课文结构。

3、分析课文情节设置的妙处。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介绍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情况。

2、学生介绍巴尔扎克。

3、学生介绍课文背景。

4、学生听写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5、学生检查“自主落实”部分练习。

6、教师补充介绍《欧也妮.葛朗台》中与课文前后关联的情节。

二、出示课堂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结构。

2、分析课文情节设置的妙处。

三、课堂达标教学

1、学生复述课文情节

2、这段小说的主人公是葛朗台,关于这个人物的性格,题目给了我们最好的提示,请同学说说:你理解的“守财奴”是什么意思?

明确:守财奴是指那种贪财无厌、吝啬成癖的人。

3、课文为了塑造守财奴形象,是围绕怎样的线索展开叙事的?主要写了那些情节?

明确:作品围绕葛朗台“爱财——骗财——守财”这一线索,主要写了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看守密室三个情节。

4、学生自由谈论小说情节构思之妙。

教师小结:作品用丰富多彩的情节集中地表现守财奴的性格。奇事迭出,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巧妙发展。葛朗台为了剥夺欧也妮的继承权,打定主意,对女儿采取“巴结”“诱哄”的策略,可是一到家,一见梳妆匣上的金子,既定方针完全忘在脑后,故事就出现一个反向的插曲,爆发了一场争夺战,几乎闹出人命。冲突以太太晕过去为转机,葛朗台摇身一变,是另一副令人作呕的丑态。家庭**对太太来说却是催命,太太一死,继承权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两斤金子的争夺全然不同,先前葛朗台对女儿凶狠得荒唐,这回却是温柔得荒唐。表面的温柔掩饰着内心的贪欲与惶恐。先前欧也妮为保全梳妆匣以死相拼,这回对几百万的遗产却又淡然处之,葛朗台的紧张成了完全主观的紧张,可笑的紧张。在两宗大的事件之后,是种种有趣的琐事,结尾又是令人惊讶的一笑。大大小小的情节组成守财奴晚年的一部性格史,令人惊叹世上还有这样一种人。

四、小结

五、作业

2、完成“名师点拨.思与用”部分练习。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透过个性化语言,鉴赏守财奴人物性格的塑造。

上一篇:改革开放家乡美征文下一篇:数学作业的有效性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