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工学》是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具有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的特点。针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体会,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实验教学以及课程考核方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非专业因素的机械设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机械设计参数选择中非专业因素影响分析与研究
摘 要:本篇文章全面详细的分析了针对机械设计参数选择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非专业因素带来影响最终导致的造成安全、结构、精度和成本产生这几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重大变化,并针对各个不同部分的实验结果采取了系统、全面地分析形势研究,在这期间,初步获得了能够对机械设计参数进行选择过程中造成影响规律,从而找出了可为机械设计本身所涉及到的各个不同参数的合理选择过程中应当加以参考的结论。
关键词:机械设计;参数选择;非专业因素;影响
1 引言
大量数据研究表明,如果说存在非专业因素,那么对于现代工业机械设计过程中,以及制造中所实际呈现的参数合理选择都会带来很大影响,同时,其中各个不同环节会造成安全、结构、精度和成本等几个不通方面产生较大变化,从而直接导致机械设计以及机械制造最终所呈现出来的质量、效率这两个方面受到直接的影响。所以,基于多方面的非专业因素来进行实际实验统计分析的过程中,系统自身开展机械设计的时候,制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参数选择淫荡要针对非专业因素影响来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以及深入研究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学术上的意义和工程建设过程中实际应用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 机械设计制造参数选择非专业因素影响分析
在实际进行机械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要严格按照规定由塑性材料来制成的相关零件或相关构件所呈现出来的失效应力屈服极限,被直接称为屈服准则;使用脆性料来制造而成的各个零件以及构件的如果说出现了失效应力,那么就是强度极限,这一属性被称之为断裂准则;此外,在实际进行疲劳强度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说呈现出了失效应力疲劳的极限,那么,其中的安全系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当要根据设计者本身,各个不同方面的经验来实际进行确定。通常情况下,其中所产生的安全系数基本都是在(1.5~4)之间来进行合理的选取。如果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影响安全系数的各个因素很多,超出了预期范围。
那么,将导致方面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来的失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是否真正弄清,究竟是呈现出来的静载破坏现象还是疲劳破坏现象,或者说实际上是屈服准则现象还是断裂准则现象;其本身在实际进行建立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强度判据结果是否科学、合理,究竟是应力判据现象还是寿命判据现象;其中各个环节所采用的针对性计算方法本身是否拥有高精确、高质量;在实际进行制造时的所呈现出来的质量控制措施是否严格的执行;各个零件本身在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要性以及要求实际所达到的可靠程度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对于台数较少但是在不久的将来还需要需要进行不断增大载荷情况下的机械,就必须要采用具有较大的安全系数的控制性设备。同时,安全系数本身的选取直接决定了其本身所呈现出来的失效形式,通过现代化的科学计算分析方法虽然说能够对安全系数的实际选取造成很大影响,但是同样要对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把控。有些可能有较大的误差,应力分析的结果越精确,选取的安全系数容许越小,所以不同的計算方法应该采用不同的安全系数。此外,制造中的质量控制也有很大影响,质量控制不严,会使产品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实际上等于降低了安全系数。在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中,毛坯余量、切深、进给量、切削速度和工时定额等多种工艺参数需要根据工艺要求、工艺条件来确定。而这些参数需要在一个较大范围来选择,并且要遵循众多的工艺原则。
上述讨论是人们从专业要求的因素考虑合理选择设计参数,而在机械设计制造中参数选择另一类影响因素是非专业因素影响。随着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技术的提高以及精益生产模式的应用,需要更加合理准确选择机械设计参数和机械制造工艺参数,以保证机械产品设计结构与功能要求,实现机械制造工艺质量和效益。
机械设计制造中参数选择非专业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他们受到学科门类、性别、工作时间、心理素质、学习专业和学历以及学习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准确地把握机械设计制造中参数选择非专业因素个性和共性影响以及综合作用规律是相对困难的,需要我们系统地开展分析研究工作。
3 统计实验方案设计
为了研究机械设计制造中参数选择非专业多因素影响,设计了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的统计分析实验方案。分别选择了学科门类、性别、心理素质、学习专业和学历以及专业工作时间等诸多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的随机数据采样,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单因素实验用于随机设计的多个样本数间的比较,其统计推断各样本所代表的各总体数据的影响。随机设计的多个样本数据不考虑个体差异的影响,仅涉及一个处理因素,但可以有两个或多个水平。在实验研究中按随机化原则将受试对象随机分到一个处理因素的多个水平中去,然后观察各组的试验效应。在观察采样数据中按某个研究因素的不同水平分组,比较该因素的效应。
4 统计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对于所选择的学科门类、性别、心理素质、学习专业和学历以及专业工作时间等因素的单因素统计实验结果数据采用直接对比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直接对比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均有影响,但影响大小不同。受试者学科门类、性别因素对机械参数选择影响较小,心理素质、学习专业和学历以及专业工作时间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大。
对于所选择的心理素质、学历层次、学习专业和专业工作时间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统计实验结果数据采用极差分析法进行分析。在试验采样数据完成后,进行极差计算。极差分析时在考虑心理素质因素时,认为其它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是均衡的,从而认为,心理素质因素各水平的差异是由于心理素质因素本身引起的。
5 结论
综上所述,大量的非专业因素本身会对于机械设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参数合理选择本身带来极大的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会造成安全、结构、精度和成本等几个核心方面都出现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间接影响到了机械设计本身和以及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效率这两个关键的方面。因此,所选择的各方面不同的非专业因素本身在实际进行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参数来合理选择的过程中,都会造成影响,在这其中所涉及到学科门类、性别等方面的因素对于机械参数本身来说,起到的选择影响较小,心理素质、专业工作长久与否和学历高低、学习专业涉及范围等方面的因素影响相对来说较大。
参考文献
[1] 陈广富,徐余伟. 陶瓷工业螺旋输送机设计参数的选择和确定[J]. 陶瓷. 2008(11)
[2] 吴石,徐雳,宋东颖. 依托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加快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建设[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04)
[3] 黄志荣,丁仕燕.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相关课程紧密联系问题的探讨[J]. 考试周刊. 2008(30)
作者:白洁
《电工学》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
摘要:《电工学》是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具有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的特点。针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体会,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实验教学以及课程考核方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电工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电工学》是高等学校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目前我校开设该课程的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电工学》课程包括了电路分析、电气控制、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四部分内容,有着知识面广、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特点。而非电专业的学生对电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对电专业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针对学生学习《电工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记结论而不注重知识的应用,导致学生不知道“为何学”和“学何用”的问题,进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需要从开课的第一节课起,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将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电工学》课程知识相结合,通过身边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电工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将课程学习变为一种内在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给学生介绍电工学技术的新发展和新科技,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1.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师上课不能一成不变地生搬硬套教材,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据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适当增减,对于每一章内容重点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例如电路分析部分,教学时应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理解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掌握电路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以及单相和三相交流电路的工作原理等基本内容。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在授课的时候应当减少烦琐的数学推导过程,以免让学生觉得难懂而降低学习兴趣。比如非正弦交流电、电路的暂态分析等涉及过多数学推导的内容可以酌情减少或者删除不讲。而且对于目前已经不再实用且偏难的内容应该及时删除,方便教师讲授及学生理解。
开设《电工学》课程的专业较多,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专业背景,对讲授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应地增加一些对专业内容以及应用实例的讲解,让学生真正觉得这门课程跟自己的专业息息相关,意识到《电工学》课程的重要性,主动愿意学好本课程。比如,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对于电动机的继电接触控制系统就要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讲解。
2.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电工学》课程中对于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教师在讲解完一个内容之后,不要着急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要针对该内容给学生1或2道例题,让学生自己解答。如果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找学生上来解答例题。采用这样的方法,一方面使得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认真思考老师的问题;另一方面让授课老师在学生自己解答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比如,在讲解正弦交流电的内容时,让学生在黑板上解答例题时,发现学生容易混淆容抗、感抗和阻抗的概念。当发现了问题后,教师应该向学生再次强调这些概念,让学生弄清楚这些概念后,再进入下一个内容的讲解,提高授课效率。
电工学是理论和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如果讲完理论知识后及时做实验进行验证,效果应该是最理想的,但是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这时,可在授课时利用Multisim、Pspice等软件进行仿真模拟实验,将抽象的电工学概念和原理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对于RLC串联电路中,各个分电压和总电压的关系,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分清楚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区别,初学时总认为电阻、电容、电感三者的电压有效值之和等于总的电压值。如果教师提前在Multisim中搭建好电路,上课时直接仿真用电压表测量出各部分电压值,学生很直观地发现在交流电路中会出现电感上或者电容上电压大于总电压的情况,此时再讲解各个电压之间的相位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印象也深刻。
3.板书与多媒体结合,提高教学效果。《电工学》课程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建立概念,而应用多媒体技术,综合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而形象。比如三相异步电动机旋转磁场的产生、电机控制、PN结的形成以及晶体管中载流子运动等等,如果教师仅仅通过口述,很难将问题阐述清楚,通过多媒体演示动画的教学形式,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其次,《电工学》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引入电路图、曲线图、图表等,这些采用板书会占用大量的授課时间,而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授课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但是,也不能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比如电路分析过程和一些需要推导的公式,如果采用多媒体,学生感觉走马观花,缺少思考过程,属于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不理想,达不到教学目的。如果采用板书教学,教师书写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更容易进入状态。尤其是习题课环节,如果教师只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容易跟不上节奏,效果不理想。
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实际上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将板书和多媒体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三、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电工学》实验主要有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目前验证性实验占多数,例如“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等。这些实验都有详细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电路图和数据表格,目的是使学生在正确的实验方法步骤指导下完成电路的连接以及数据的测量。在理论课上采用的都是理想化的元器件,而实际电路中的元器件和理想的元器件有一定的差别,比如元器件的精度不一致性、人为的误差等等,都会使测量结果与理论分析有一定的出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必须考虑这些误差因素,分析误差原因。因此,通过验证性实验增强学生对电路实验常用的仪器、仪表、电路元件等感性认识和使用方法,不仅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树立工程实际观点,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还有一些设计性实验,比如“提高日光灯的功率因数”,只给出实验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电路和实验步骤。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为了增强实用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比如,针对RC移相电路原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可调光台灯。让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实验。
四、考核方式多样化,克服成绩评定的片面性
目前我校的《电工学》课程成绩评定是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是根据学生的上课出勤率和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定依据;实验成绩占10%,是根据学生实际操作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作为评定依据;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较大,达到70%。这种评价方式难以真实全面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也难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价,除了把学生上课出勤率和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外,还应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认真记录,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之一;此外,可根据授课情况,进行多次随堂测验,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同时,将平时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到30%。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克服成绩评定的片面性。
五、结束语
《电工学》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找到合适的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笔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作为首要目标,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邹立君.《电子电工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
[2]邓红雷,张廷锋.电工学学习兴趣激发的研究与探索[J].高教论坛,2009,(6).
[3]张月华,張新贺.《电工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信息通信,2014,(7).
[4]李琣.高校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3,(8).
[5]郭惠玲.利用仿真技术实现电工学研究型教学法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
作者:李娜 张立文 徐丹旸 王勇
高职学生非专业就业能力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低,在就业中普遍存在“非专业就业能力”不强这一短板。因此,高職院校应重视并加强对学生“非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本文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针对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非专业就业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得到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高职学生 非专业就业能力 问卷调查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培养质量高低。高职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与高职学生的非专业就业能力息息相关。根据调查显示,企业在招聘时不仅仅考量专业就业能力,更多的是考量非专业就业能力,如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品格养成等,高职学生必须注重自身的非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非专业就业能力是指高职学生所修专业以外的各种有利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有相同或相似的非专业就业能力。目前在就业过程中,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差别不是非常明显,那么具有不可控性的非专业能力将会成为判断高职学生能否就业的一个重要指标,成为企业招聘优秀员工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因此,研究高职学生非专业就业能力发展现状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提供人才培养的思路,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和调查地点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五个二级学院大一、大二在读学生,确保调查涵盖五个学院大部分专业。铁道机车专业98人,占11.40%;动车组检修专业86人,占10.01%;铁路物流专业76人,占8.87%;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118人,占13.74%;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85人,占9.89%;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铁道通信)专业95人,占11.06%;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78人,占9.08%;铁道供电技术专业72人,占8.38%;铁道车辆专业74人,占8.61%;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77人,占8.96%。
(二)调查方法
1.面谈调查。面谈调查可以面对面与被调查者交谈,观察其反映,听取其意见,不仅可以保证调查问卷的回收率,还可以提高其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本次调查的859份问卷中,随机选择了部分(每班4~5人,共200人)学生进行了一对一面谈调查,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
2.问卷调查。随机选取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1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时间为2017年5月到7月,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875份,有效问卷859份(包括接受面谈调查的200名学生)。其中工科类专业665人,占77.41%;人文社科类专业194人,占22.59%;大一学生412人,占47.96%,大二学生447人,52.04%;男性616人,占71.71%,女性243人,占28.29%。
(三)调查地点
本次问卷调查地点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和学生宿舍。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裕时间答题,调查时间为上午大课间和学生晚自习之后,从而确保学生能从容作答,保证回收率。共发放1000份问卷,收回问卷875份,有效问卷859份。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适应能力
通常而言适应能力就是指适应社会、谋求生存的能力。而高职院校学生在适应能力的体现则是表达沟通、自立自强、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等。
第一,表达沟通能力是指两个人在交流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内心想法、情感等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和动作等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并善于让他人理解、体会和掌握。数据显示,44.8%的学生表达沟通能力一般,只有6.5%的表达沟通能力很好,而表达沟通能力是说明自己看法的关键,说明高职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多的锻炼。
第二,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的实现目标,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方法和力量合理组织和有效协调的能力。比如举办一个活动,就要做好策划,合理组织人员、场地、设施设备等一系列措施,协调好人员之中的矛盾,预防可能出现的意外等。数据显示,34.9%的学生组织管理能力较好,只有6.1%的组织管理能力很好,说明学生在日常锻炼中参与的活动较多,在活动中培养了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
第三,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自己身边内外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不仅仅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也是一种状况适应能力。数据显示,36.8%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好,只有5.9%的人际交往差,说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偏多,能够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第四,团队协作能力是指一个团队中,面对困难,队员之间相互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以达到某个目标的能力。数据显示,34.4%的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较好,只有1.3%团队协作能力差,说明高职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比较突出,有较多的机会进行团队协作。
(二)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个体独立地获取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学习能力也是非专业就业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之一。
第一,注意力是指对某一件事的集中程度,主要是指人的精神集中和思想集中程度。注意力是一种意向活动,是影响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之一,被称为心灵的门户。数据显示,有40.5%的学生认为自己注意力一般,只有4.1%注意力差,说明学生的注意力处于中上水平。
第二,记忆力是指对某一事物的一种回忆,包括知识、动作或者技能等的回憶。记忆力根据记忆持续时间分类可以分为三种: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数据显示,37.0%的学生记忆力较好,只有2.2%记忆力差,说明学生记忆力普遍较强,知识记忆能力锻炼较多。
第三,思维力是指人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作用力。思维力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协调一切关于智力的活动,从某种角度来说,思维力的本质是一种关于头脑的思维训练。数据显示,46.8%的学生思维力好,只有0.9%思维力差,说明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较强。
第四,承受力是指当人在面对挫折或者压力时所能承受的强弱。一个人的承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超过这个界限,就可能会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进行一些抗压教育和抗压训练。数据显示,36.2%的学生承受力一般,只有3.5%承受力差,说明学生的承受力还有待加强。
(三)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是规划人生、谋求发展的能力。它由职业生涯规划、风险控制、把握机遇和开拓进取等能力共同构成的。发展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多种因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及资源条件。
第一,机遇把握能力是指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是面对机会却不是每个人都有关于机会同样的信息源与信息获取的能力。数据显示,40.7%的学生把握机遇能力较好,只有2.2%把握机遇能力差,说明学生的把握机遇能力处于中上水平,但是还可以做的更好。
第二,时间管理能力是指事前规划并对自己的时间做出合理的安排,确保自己的时间能拥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充分的价值的一种能力。数据显示,33.8%的学生时间管理能力较好,只有3.7%时间管理能力差,说明学生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做事更有效率。
第三,风险控制能力是指风险管理者灵活运用各种措施和方法,降低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总会有些事情是不能控制的,风险总是存在的。风险控制能力包括四种基本方法:风险回避方法、损失控制方法、风险转移方法和风险保留方法。数据显示,37.0%的学生风险控制能力较好,只有2.0%风险控制差,说明学生对自己的财产能够合理做出分配,降低损失。
第四,开拓进取能力。开拓进取的能力是指面对困境能披荆斩棘,继续一往无前打开新局面,走上新台阶,跨进新时代的一种能力。数据显示,40.5%的学生开拓进取能力较好,只有2.0%开拓进取能力差,说明学生的开拓进取能力较强,做事能够不畏艰苦。
(四)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按更习惯的说法,也称为创新力。创新能力是指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物质提出有别于常规的见解或者发明有别于常人的科技技术,创造新的事物并能产生一定的价值的能力。
第一,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对创新和创新价值的一种认识态度,并通过这种态度引起对新事物的动机,从而表现出的意向和设想。创新意识的内涵包括四种:创造的动机、创造的兴趣、创造的情感以及创造的意志。数据显示,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高达42.5%,只有0.9%创新意识差,说明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对于创新有浓厚的兴趣。
第二,创新思维是指通过前所未有的方法提出超常规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创的一种思维成果。创新思维是区别于创新意识的一种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条件,而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数据显示,39.9%的学生创新思维较好,只有2.4%创新思维差,说明学生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创新环境是指能够对创新产生一定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其中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的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38.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新环境相对较好,只有1.3%认为创新环境差,说明高职院校拥有较多的创新项目,以及良好的创新氛围。
第四,创新实践。就是在传统思维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法进行创新,可以创新方法,在生活中去实践。数据显示,30.1%的学生认为创新时间好,只有4.1%认为创新实践差,说明高职院校的实践较为丰富,有较多的实习活动。
(五)品格养成
品格养成又可以说是毕业生的个人素养,比如他们在责任心、诚信、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素养、毅力和沟通协调人际关系等这些方面的能力调整。
第一,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人能够自主调节行为,并能够拥有与个人价值相匹配的能力。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是经过大脑的分析,作出明确判断后进行的理性行为。数据显示,39.9%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好,只有2.0%自我控制能力差,说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较多的自控行为,能够及时控制自己。
第二,情绪管理能力是指灵活运用各种正确的方式探索并调整自己的情绪的能力。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就像四季般自然的发生,但大多数学生对情绪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做出合理的调整。数据显示,42.3%的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好,只有0.6%情绪管理能力差,说明学生对情绪可以进行有效疏导、有效管理、适度控制。
第三,心理素质能力。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是由五个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和心理行为。数据显示,41.4%的学生心理素质能力好,只有2.2%心理素质差,说明学生的承受能力强,能扛得住各种压力。
第四,责任意识能力。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表现得平常而又朴素。数据显示,39.0%的学生责任意思较好,只有3.3%责任意识差,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
(六)开放式问题
为了获取更加深入客观的信息,本次还设立了两个开放式问题,分别是“在学校中,如何才能提升大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对于现在大学生的非专业能力,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起作用”。因为是开放式问题,答案也就多种多样,为方便研究,现在将每题回答情况简述。第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学校举办非专业型的活动、增加非专业型书籍、进行非专业型的讲座、成立非专业型社团。第二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认为现在大学生的非专业能力,还与周围环境、社会影响、家庭因素、网络影响、个人兴趣息息相关。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具有动态性。非专业就业能力的构成是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应跟随时代的脚步。高职院校要有意识开展非专业性活动,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角度,有意识提高学生非专业就业能力。多设置非专业的实践活动,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实践活动对学生踏入社会前的相关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东升.论高职院校學生“非专业就业能力”及其培养[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3)
[2]周瑞,李俊杰.谈谈非专业能力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5(01)
[3]陈慧,张之东,薛娜.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途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9)
[4]吕平.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6)
基金项目:2017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卓越校”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非专业就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XJK17BZY03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洋(1978-),男,湖南株洲人,硕士,讲师,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计算机;傅贻忙(1982-),男,湖南汝城人,硕士,讲师,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阳波(1997-),男,湖南新化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路物流管理学生。
作者:刘洋 傅贻忙 阳波
推荐阅读:
影响农村代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07-25
动物药学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探索的论文10-06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11-14
影响我国体育教育改革成效的因素论文10-18
水利工程造价因素论文10-01
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探索论文10-07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因素的培养论文10-21
机械专业论文谢词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