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精选8篇)

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篇1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相似点:

1、两者的实质都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

2、两种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都是需要通过强化;

3、有关条件反射的一些基本规律对两者都起作用。

区别:经典条件反射,先有刺激后有反应,操作条件反射先有反应后有刺激;从个体反应的性质看,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及其相似,但在操作条件反射中,这两种反射却截然不同;从条件反射的发生看,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是诱发性反射,而操作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则是自发性行为。主动性不一样。意义: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是两种最基本的学习模式;它们对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过程有重大影响;很多人类行为都是经过高级条件反射学习的历程而形成;教师学习条件反射的理论,尤其是掌握强化的原理和方法,并以一种有效的、一致的积极方式系统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是十分重要的。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心因动作领域。操作条件反射的主要规律:

1、假如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强化刺激,那么这一类反映今后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

2、由于行为效果的强化是使行为频率增加的根本原因,所以通过对有机体的有选择的强化,就可以使行为朝着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以信息的处理和储存系统为基础,语言学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形成学习结构,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要使事物之间有意义联系起来去进行理解;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对学习的最好的激发乃是对于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而不是那些外部的兴趣;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强调信息提取;提倡发现学习。布鲁纳学习的作用:发挥智力潜力;使外部奖励向内部动机转移;通过对外信息的发现,学会以后发现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探索。使用发现学习具备的条件:要求学生有相当知识与经验的储备,能够进行选择性思维,具有发祥的动机和态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知道水平;必须把原发现过程改编成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再发现的过程。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1、建立实质性联系;

2、新旧观念之间的联系是非人为(非任意的)的,是一种合理的、别人可以理解,自然的而非人们主观强加的关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意义:作为使用的科学的教学原理基础和教学防范基础,而且利于教师掌握运用,有利于教材组织;能较令人信服地稳妥地解决传统到现代教学方式的过度,使教改不致产生混乱而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利于克服我国当前学校教学中由于对理论理解错误而造成的混乱,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直接给教师以理论和方法,便于教师自己进行教育心理的研究。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主观能动因素。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1、充分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对起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

2、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

3、学校教育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基本原则: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他称之为组织;调节环境的倾向,他称之为适应

人的认知是怎样发展的?儿童总是试图将遇到的刺激物同化于原有的图式中,如果他能取得成功,哪个刺激物就在那瞬间达到了平衡状态,如果他不能同化哪个刺激物,他便试图进行顺化,或是改变原有的图式,或是创造新的图式,做到这一点之后,他将继续用新的图式去同化刺激物,于是又达到平衡状态,从概念上看,从出生到成年起的各发展阶段中,认知发展均按这种方式不断进行。

怎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

正确的态度是:承认它、了解它、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的不良后果;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个体的素质;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别是做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拆散,不能允许存在,当然,对此也要讲方式方法。

教师的角色:教员;学生模仿的榜样;课堂的管理者;办事员;团队活动的领导者;公共关系人员;学者与学习者;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父母;权威人物。

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能力;表现在情感和意志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品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稳定的专业气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要有耐心和信心,乐观、活泼的性格,公正不自私。

优秀教师的品质与技能: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理解学生;与学生的有效交际;理解自己。

课堂师生交往的性质:课堂交往是一种人际沟通,具有传递教学信息,满足师生个体心理需要,改善师生关系,激励学与教的积极性和改变学生思想和行为等心理功能。

课堂师生交往的特点课堂交往是一种正式交往;课堂交往是一种代际交往;课堂师生交往是“一对多”式交往。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原则: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

布鲁纳——教育过程

加涅——学习的条件

奥苏贝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安德森——教和学的科学

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者必须熟悉所研究学与教过程以及其中的心理现象。

2、善于在繁杂的现象中选择所需观察的事实。

3、善于及时地抓住某些时候忽然变化的重要材料,并敏捷地发现各种现象间的联系。

调查法应注意的问题:

1、调查法的各种不同方式往往是结合起来进行的。

2、调查法所得的结果还需要多方面的对照和验证,也要和其他研究方法的结果相互补充。

3、对于调查进行时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可能参与的外来因素,也应有一定的预见和估计。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研究的中心问题;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问题;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同意;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学习测量和评定的主要功能:诊断功能;

2、反馈与鞭策功能;

3、管理功能;

4、教育心理功能。

学习评定的分类:配置性评定;形成性评定;总结性评定。

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A效度;B信度;C难度;D区分度。

论文式测验的优点:命题省时容易;有利于测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减少学生情境压力。

论文式测验的缺点:评分的主观性太强;试题缺少代表性;问题含义太广泛;易受其他因素干扰。

编制客观测验的一般原则:测验要测试学科中的重要内容;要降低测验项目的阅读难度,除测验阅读能力外;一个项目不要为另一个项目的答案提供线索;必须避免引人上当的问题;测验项目的措词要适当。

客观测验的利弊:优点:

1、试题涉及教学内容的全部内容;试题简明扼要、易回答;评分较为客观、迅速。缺点:命题费时且困难;偏于零星知识的记忆;不能确定学生的学习程度。

如何防止怯场?端正学习动机;控制能增强兴奋度的各种刺激;作好学习评定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经常性的学习评定工作;锻炼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

课堂管理的错误见解:误以为学生愈安静则其学习效率愈高;误以为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学生对其命令的绝对服从;误以为学生的行为代表起品德。

教师管理的弊病:对学生的言行要求过高;对学生的言行要求过低;让学生娱乐或忙碌以取代学习;对惩罚的功效评价过高;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教师的教学;课堂的领导方式;努力提高校风班风;师生的人际关系;班级规模。

良好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管理为辅;培养良好行为于先,奖惩管理于后;师生共同制定可能达成的行为标准;采取民主式领导,培养学生群居共处的合作态度;改善处理问题行为的技能与技巧,以他律为始,自律为终;减少造成不良行为的校内和校外刺激因素。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分析教学对象;指定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的过程:学习需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的分析;学习目标的编写;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工作的特点:合作性;具体性;系统性;灵活性。

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篇2

环境因素对外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外语学习,而不利的环境则会给外语学习带来障碍[1],因此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外语学习者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对外语学习者固然重要,而内部因素则在整个外语习得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下面论述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情感、社会人际能力等个性化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一、外语学习动机

(一)外语学习动机概述及其重要性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强烈的动机,动机越强烈,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么动机体现在外语学习中,也就是外语学习动机。在外语学习中,有两个动机起着关键作用。加拿大的Gardner和Lambert把学习外语的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融入型动机指针对目标语本身,学习者希望能够更多地跟目标语人群进行交际,并希望可以融入其主流文化,参与到其社会生活中,最终成为其社团的一员。具有融入型动机的人有着强烈的意愿去学习外语,并能够从中获得很大的乐趣,能够较快地掌握目标语。工具型动机与融入型动机相对,工具型动机指那种为通过考试找到好工作,能够阅读目的语资料,晋升职称或出国面试等而学习目的语的动机。它更强调学习外语的某些实际目的和语言的实用性。学习者本身对目标语并不感兴趣,对目标语国家也不感兴趣,只是为达到某个特殊目的短时间学习外语,动机不会持续太久。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激发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外语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 使学生认识英语的重要性。

采取多种手段使学生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外语的吸引力。

2.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学习是绝大多数外语学习者学习英语最主要的渠道,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3. 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堂活动,使所有学生都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强学习外语的自信。

二、外语学习策略

(一)外语学习策略概述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外语学习中的学习策略是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采用的方法和一系列行为。策略主要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6]。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学习效果。Ben-Hur[7]分析一系列相关研究发现:思维合理的学生在学习中更为有效率,在课堂上更加主动。王奇民和王健[2]对制约大学英语学习成效的策略进行了探析,他们发现大学英语学习策略普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策略知识贫乏;选择范围狭窄;学习过程管理意识淡薄,被动接受思想严重;认知方式盲目、从众心理强;认知手段单一,缺乏语言输入和产出的环境;形式操练和功能操练严重失衡;社会策略缺失,情感策略消极。

成功的学习者会根据自身的认知风格、学习任务、水平层次等调整自己的策略,而不是盲目地照搬或将某种策略运用于所有的学习活动。然而,大多数学生的方法是背单词、记语法。学生虽然知道效果不好,但是不知如何改进。

(二)外语学习策略的培养

Sternberg[8]认为认知能力中应该着重培养分析能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这适用于外语学习。因为在语言学习中学生需要培养对词、句、篇章的分析能力,要有根据已有词语创造新词语和文章的能力,还要有在实际交际中自由运用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讲学中适当讲授一些学习策略和技巧,并予以示范练习。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推断能力,分析词、句、篇章的相互关系的能力,提问能力,把过去所学应用到新情境的能力。努力改进课堂教学,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质量和效率。在语言操练时,尽可能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情感,如羞怯、怕出错等。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不要把语言当做一种记忆型知识来学,而是要注重其应用。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意义的表达。

三、外语学习情感

(一)外语学习情感概述

王初明[3]指出:“情感之所以重要,只因它是学习的发动机,再好的机器,若不发动起来,便是一堆废物。情感的作用若发挥得好,便能使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释放学习潜力,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思想问题。”

在外语学习中,学生有对教师的知识、教法、态度肯定或否定的需要体验;有对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体验等。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的焦虑情绪多于愉快情感,紧张心理多于兴奋心理。焦虑与紧张多见于表达性紧张、交际性紧张、评价性焦虑、考虑性焦虑等情况[4]。

情感因素涉及学生的自我形象(self-concept),也就是“面子”。学生因为某方面的不足,所以形成一种看不见的心理屏障,从而阻碍了课堂与课外的有效学习。这可能会造成外语学习动力和自信心的减弱,使学习能力逐渐降低。

(二)针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课堂教学策略

1. 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需求分析、期望理论、价值目标和激励手段,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激励能力。

2. 教师应选择正确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互动管理是调动情感因素的一个必要工具,能够将学生的焦虑、无安全感等情感因素转化为充满自信心和协作感。

3. 教师应认真选材,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教学。在教材的选择上,教师应选择那些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同时还要对目标文化持肯定态度的内容。在教授过程中,应用多种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

四、社会与人际因素

社会与人际因素有三方面的作用:(1)模范作用(当学生看到自己喜欢或尊敬的人做某事时也想去做);(2)群体意识(渴望成为群体的一员);(3)情景作用(满足特定情境的要求)[5]。

社会交际能力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和社会成员更好地交流,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进而培养他们的社会与人际能力,如让学生主动发言,参与小组讨论等,同时也能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增强在群体中使用英语的自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与人交际的意愿增强,表达也更自然。

上述内外因素都直接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通过以上的探究分析,在了解了这些因素的特点后,提出了应对策略,希望通过这些对策的调整对外语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影响,更好地指导教学。同时通过这种研究途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了解及解决外语教与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使外语教与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因素, 为外语教学者提供了一些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期望更进一步地推动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 全面促进外语学习者的学习。

关键词:外语学习,主要因素,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何维克.谈环境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 2001, (4) .

[2]王奇民, 王健.制约大学英语学习成效的策略因素探析[J].外语界, 2003 (2) :41-46.

[3]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 2001 (6) :8-12.

[4]刘瑞雪.对影响外语习得的个性心理因素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2) :90-91.

[5]徐延, 张瑞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个性化因素的探究与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22) .

[6]O’Mally J M&A U Chamot.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90.

[7]Ben-Hur, M.Feuerstein’s Instrumental Enrichment:Bet-ter learning for better studentsy.New Horizons for Learning.Re-trieved February 2010, from http://www.Newhorizons.org/strate-gies/ie/hur.htm, 2000.

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篇3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专业水平;基础储备;探究兴趣;个体差异;学习条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99-0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必经之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因此教育者不仅要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和方法,还要了解影响探究性学习的因素,这样才能避免探究的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探讨、研究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方式。与以往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多了,教师的讲授相对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降低了。相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角色需要。探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设计、参与和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素质,教师对于如何安排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授重要指导教师的哪些方面,如何指导以及何时介入等问题,都应有自己的思考。如果教师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那只能说盲目探究,形式上的探究。范文澜老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犹如歪嘴和尚念经,念一句歪一句。”由此可见,教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效果。

二、学生的基础储备

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对于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若没有充分的思考基础——基础知识在生活中的积累,而欲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每个老师都必须重视学生的思考基础的储备。必要地基础知识一定要让学生学懂、学扎实。有了基础,才能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而不能像现在的某些课堂,完全舍弃的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整节课搞什么自由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上的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简直就是做给别人的看的,并不会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不带强制性,完全是学生的自主行为。他必须以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兴趣)为前提。试想,让学生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问题去自主探索研究,将是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于实施探究性教学非常重要。特别是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一旦对探究问题不感兴趣,就会自我失控,出现搞小动作、开小差,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以外。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否则这种表面热闹的课堂只能流于形式。

四、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程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提,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但在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想象:在小组讨论或汇报结果的时候,往往只是少数的好学生在充当“代言人”的角色,一部分在随声附和,还有一些学生干脆一言不发。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备探究能力,一些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俨然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最终那部分学生将被边缘化,使精英化的培养模式下移到小学。这将与我们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五、学生的学习条件

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探究的情境和方法。而探究的问题和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和交流。有些问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思考解决,而有些问题,则需要通过更加广泛的途径来解决。比如有些问题必须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来获得信息,通常的方式是看书、上网或向其他人请教。而相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前两个条件均不具备,(农村学生的人均图书的拥有量严重不足,上网更是遥远的事情)因此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客观因素的存在,不仅要因材施教,也要因条件施教。

影响身高的主要因素有什么? 篇4

(1) 身高与性成熟早晚有关

成熟年龄的迟早会影响急速成长的身高。一般是急速成长现象发生较早的人,就较快达到终止点;较晚发生的,也较晚达到其终点。当性早熟的少女不再长高时,性晚熟的少女却还在长高。因此,性晚熟的少女就比较高。身高长得最快的时期是青春前期。女孩在月经初潮的前一年,身高的增加可以达7~8厘米;而男孩的身高增长的巅峰期是青春期头一年,约13~14岁,身高增加可达10~12厘米。

(2 )身高与营养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说,身高是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堆砌”起来的。构成人体的蛋白质的物质有5~10万种,组成这些蛋白质的8种必需氨基酸要靠食物供给。如果食物能提供足量的8种必需氨基酸,就能加速蛋白质的合成,有助于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骨骼和骼软骨的生长发育。

(3) 身高与睡眠有关

生物学家研究内分泌腺分泌规律时发现,对少年儿童来说,睡得好长得高。身高的增长,取决于骨骺的不断增长,而骨骺的生长又受内分泌腺的控制。控制身高的内分泌激素主要有脑下垂体分泌的生长素、黄体化激素和性激素,其中生长激素作用最显著。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其明显的规律性,即白天分泌较少,夜晚睡眠时分泌较多。

上文中对影响身高的主要因素有什么给出了明确的介绍,想必大家也都心中有数了,家人们在孩子发育这个问题上还是不可忽视的,平时一定要注意调理好孩子的生活起居,补充足够的营养和维生素,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

★ 论非理性因素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

★ 影响个人简历的3大因素

★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

★ 陕西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 工业品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案

★ 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探析论文

★ 影响临床医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因素

★ 广州地区酸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影响二手车评估价格的主要因素 篇5

二手车是指在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在达到国家规定的报废标准之前或在经济实用寿命期内服役,并仍可继续使用的机动车辆。在车辆典当业务中二手车的业务占车辆业务的比重很大,所以对二手车价格的评估尤为重要。鉴定评估人员不但要掌握鉴定技术还应该了解影响二手车价格的各项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

下面对影响二手车价格的因素从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直接因素:

1、车辆品牌:

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是影响二手车价格的直接因素之一,因为他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当地车辆的保有量,保有量越高保值率相对越高二手车价格越高。

2、行驶里程:

行驶里程是价格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价格评估的方法之一,所以行驶里程对价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年平均行驶行驶里程超过20000公里会对价格产生影响)。

3、使用年限:

使用年限也是二手车价格评估的重要指标,价格评估方法之一。使用年限的长短对车辆价格起决定作用。在相对的年限内行驶里程少对价格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4、车辆颜色:

车辆颜色也是影响二手车价格的一个因素。车型或车型的级别不同,他所适合的颜色也不同,适合车型的和大众化的流行色是二手车保值的一个因素,因此在对车辆评估时“生僻”的颜色对价格的影响要充分考虑。

5、保养历史:

保养是指保持和恢复汽车的技术性能,保证汽车具有良好的使用性和可靠性。汽车在运行中,由于机件磨损、自然腐蚀和其他原因,技术性能将有所下降,如长期缺乏必要的维护,不仅车本身的寿命会缩短,还会成为影响交通安全的一大隐患。所以车辆正规清晰的保养历史就成为影响车辆评估价格的因素之一,而且原车车价越高影响越明显。

6、综合车况:

车况就是汽车的安全性能、动力性能、操作性能、尾气排放、车容车貌等多项指标的统称。车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车辆的二次销售,所以对车辆的鉴定评估直接影响到评估价格。特别是出过事故的车辆对车辆价格的影响更大,对事故的鉴定主要的参考其事故部位来确定对价格的影响。如车架、发动机、变速箱、电子控制设备,这些部位的损伤会对车辆产生超过10%的损失,严重的损伤可能造成30%以上甚至会更高。一般的剐蹭和更换配件对于车辆折旧的影响不大。侧翻事故对车的影响较大,其次就是正面碰撞。严重的碰撞对车辆的使用性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当然降价也很明显。

除以上几点外,车辆的过户次数、权属资料的齐全度及车辆保险出险情况都是直接影响车辆价格的因素,所以在评估时都要进行考虑。

二、间接因素:

1、地域影响:

地域的不同,相同车型的保值率不同,二手车价格也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豪华车保值率相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保值率要高,价格也就高,反之就低。地域的不同相同的品牌、车型认可度有差异,二手车保值率也有差异,二手车价格也就不同。

2、新车价格的影响:

新车价格是对二手车价格影响较大的因素,在二手车车评估过程中新车价格是评估时的重要参照物,是价格评估的基数,当时的购买价格仅能作为一个参考。所以在对车辆评估时,要了解被评估二手车的新车价格,同时参考相同级别竞争车型的新车价格。

3、改装对车价的影响:

因为对于二手车商家来说,他们最愿意收购原封不动的车辆,车主觉得花了钱加装了配置,使原来车辆更豪华了应该加价,但二手车行却认为一些线路改装给他们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并存在一定的隐患。因此,对改装过的车辆进行评估时要考虑车辆是否加装或改装过。

4、新车型的影响:

科技的进步,车辆换代时间的缩短,对车辆的保值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时刻关注新车市场新车型的上市频率和时间。新车型的推出将对现有车型价格产生影响,同时新车型的推出也加快了老车型的退出,无形中降低了老车型的保值率,对二手车价格造成影响。

5、政策的影响:

国家及地方政府推出的老旧二手车外迁补贴、购车节能补贴、尾气排放政策、限购政策等,不同区域新、老车政策的不同都对二手车产生不同的价格影响。所以在对车辆进行评估时要考虑到这些政策对你所在区域二手车价格的影响。

6、国产化对价格的影响:

近年来很多品牌都实行国产化,特别是一些后进入的如宝马、奔驰、沃尔沃等高端品牌国产后,价格比原来进口价格低了很多,对原装进口车辆的保有量及价格影响都非常大,因此在对此类车辆(特别是原装进口车辆)评估时要充分了解国产车型的价格。

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篇6

今年(2002年)3月,国家计委、建设部联合发出《关于组织开展城市供水价格全国统一审价工作的通知》对全国城市供水审价工作作了具体布置,7月又发出补充通知,要求各地就供水企业改制融资问题提交专题报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地区)及36个大中城市(以下简称城市)都按照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城市供水审价工作,目前已有9个地区提交了关于企业改制的专题报告,有6个地区在审价总体报告中涉及了企业改制的有关情况。我们根据这些报告所反映的情况,结合所掌握的其他情况进行了认真地总结和分析,形成如下报告并就下一步改革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城市供水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弊端及近年来的改革努力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供水行业与其他公用事业一样,被看作是公共福利事业,建设所需投资和经营盈亏都由国家全部包揽,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受到国家计划和行政部门的严格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完整,管理比较粗放,缺乏控制成本、节约费用的内在动力和约束机制。而作为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自来水价格长期以来一直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使大部分企业亏损经营,无法建立起可持续发展能力,更新改造和扩大再生产完全依赖于国家投资。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城市供水行业也开始进行一些改革的偿试。从政府角度,改革较多着力于改革投融资机制,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关于投融资机制改革有另文论述)。从企业角度,改革主要围绕产权制度和经营模式两方面:

1)产权多元化改革及股份制改造

通过转让股权、增资扩股、上市等方式引进外资或国内的资本,将国有独资企业改造为包括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仅上市公司)在内的股份制企业,也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造中明确承认并量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职工对企业的贡献,形成经理层持股及职工个人股。

2)经营模式的改革探索合与分两种思路

合-----组建企业集团。即在城市或区域范围内以骨干企业为主通过行政手段或企业兼并将原来相互独立的若干个自来水公司组建为自来水集团(有的将排水也并入自来水公司组建供排水一体化的水务集团),目的在于将企业做大做强,以突破地域限制参与更大范围内的竞争。

分-----厂网分离、引入竞争。即将原有的自来水公司拆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公司及管网公司,目的在于实行厂网分离鼓励形成竞争。

近年各地供水企业的改革尝试所取得的主要成绩或经验有:

1)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企业产权结构,推动了产权多元化,从而推动了政企分离的步伐。

2)通过改革筹集了急需的建设资金,缓解了国家投入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99至 2001三年城市供水行业共吸引非国有资金**亿元,其中外资占**%。

3)在改制企业中(主要是改制后由外方经营管理的水厂)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据统计,由外商管理的水厂吨水完全成本平均为**元,比国内平均水平的**元低**%,人均日产水量为**吨,比国内平均水平的**吨高**%。

4)对一些新的经营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为供水企业下—步的改革积累了经验。

二、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各地城市供水企业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各地的审价总结报告和企业改制专题报告都分析了目前供水企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其中有些具有普遍性,下面就这些普遍现象并结合我们掌握的情况对问题的成因作一分析。

1、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思路不系统,改革环境不配套

从目前来看,各地改革的主要出发点仍集中在解决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问题,而没有把重点放在体制创新与机制转换上。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地方的改革没有对企业现有的问题综合分析和考虑,制定系统的改革目标和方案,有关改革往往是局部的和针对单一问题的,很容易造成各种改革措施互相不配套。由于改革目标不明确、思路不系统,使城市供水企业改革缺乏所需的配套环境,增加了改革的难度。

建议明确城市供水企业(垄断性公用事业)的改革目标为: 1)为用户提供合格、稳定、可靠的产品和服务;2)企业合法自主经营并获取合理利润;3)政府能够有效履行监管职责;4)各类社会资本能通过正常渠道参与公用事业建设与经营、企业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

2、政企不分、以政代企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

虽然部分城市供水企业进行了有关产权多元化、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的探索,但总体来说,政府与企业各自的职能还没有理清,政府以行政命令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为:政府代替企业决策,强制企业上马项目,强制企业接受由政府与外商谈判的合资、合作、BOT协议,强制企业按政府意图包装上市,强制向企业安置人员,强制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免费或优惠用水等,在各地的审价报告中多有提及。

3、价格改革进展较快,企业改革相对滞后,管理粗放等弊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近年来为了改变水价与成本倒挂问题和促进节约用水,各地纷纷出台水价调整政策,调价的幅度和频率不一,有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调价幅度比较大,但城市供水企业的亏损情况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有扩大的趋势,陷入了亏损——提价——再亏损的怪圈。在本次审价工作中,有多个地区和城市都提到了这一不正常现象。究其原因,也是因为价格改革单独推进,而企业改革相对滞后,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企业内部管理粗放,缺少控制成本、节约费用的内在动力。相反,在国家仍然负担供水企业亏损的情形下,供水企业都有人员扩张、费用扩张的动力(可以得到国家更多的补贴)。各地审价报告中列举的具体表现有:人员及工资失控、设施失修、漏损扩大、公共用水不计量不收费、管理费用失控、非主营业务无偿占用资金、非主营业务成本费用在主营业务中列支等。

4、决策过程不透明、不科学

各地企业的改制、合资合作等重大决策过程不公开、不透明,主要决策由地方政府作出,改革的主体——供水企业(或水厂)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决策其他有关各方(如行业协会、专家、公众等)的参与也不够。有数个地区审价报告指出由于有关决策缺少科学预测和专家评估作为基础,最后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5、外部监管不到位

外部监管不到位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决策能得以通过并贯彻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管体系(权力机关监督、政府监督和司法监督)不健全,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管(公众监督、媒体监督)也因为没有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而无法开展。

三、改革基本思路:建立所有权、经营权、监管权相互制约的城市供水管理体制

1、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将所有权与公共管理权相分离,真正落实政企分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既以企业的所有者身份负责企业经营,又负责公共管理。改革开放后,我国着重强调和推动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改革。在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后,政府实际上扮演了国有企业出资人和公共管理人的双重角色。而这两种角色的性质、权利(力)义务的来源都是不同的。作为出资人,国家在企业内的权利义务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权利和义务,即以出资额(比例)为依据享有相应经济权利和负担相应经济责任,其在企业内的地位与其他出资人是相同的,其权利、义务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让渡或放弃的(如出售股权等);而作为公共管理人,其权力来源于国家政权(国家权力机关的授权),其法定的权力和义务都是不可放弃的。政府同时扮演两种角色就会造成公共权力介入企业经营运作,使政企分开不能彻底,企业改革的成效也会打折扣。将所有权与公共管理权相分离,就可以切断公共权力介入企业正常经营的渠道,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的目标。当然,分离的具体形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2、进一步推进供水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含义包括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监督有力、激励有效。

产权明晰是基础。国家投资企业的低效率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城市供水企业绝大部分是国有独资企业,建议首先解决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可先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力,再在适当时机推动产权多元化,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产权多元化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如合资、合作、股份制改造、建设新项目或更新改造时增资扩股等等。改制必须规范化,以免造成新的问题(可参见关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专题报告)。

在可以预见的较长时期内,在城市供水企业内国有资本仍将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因而仍需积极推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董事会聘任经营管理层负责日常经营管理,经营管理层向董事会负责(在地方政府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之间再设置一道隔离墙)。

3、建立以行政监督为主的有效的外部监管体系

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后,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主要体现为监督职能,即督促供水企业为公众提供合格的自来水产品和服务,努力降低成本与费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并对监督职责承担政治和法律责任。从而建立起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城市供水管理新体制。

外部监管体系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权力机关(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以及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媒体及公众的监督。其中行政监督既具备法律效力,又具有履行职责的机构与条件,因而在整个监管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承担主要的监督职责。

行政监管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供水水质服务督察。建设部现正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研究试点建立城市供水水质督察体系,建议可以考虑将供水服务方面的要求纳入督察体系,从而建立起供水水质服务督察框架体系。二是价格财务稽察。价格财务稽察的主要目的是审查供水企业成本、费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及自来水定价调价的依据是否充分,根本着眼点是维护公众利益不会因为供水企业管理不善而受到损害。本次审价工作为价格财务稽察作了有益的探索,建议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后形成价格财务稽察的框架体系。

从法律上说,行政监督既是政府的法定权力,又是其法定义务,具有不可放弃性。但具体负责实施行政监督的机构可以是政府机关,也可以是政府授权的机构,其具体的法律地位、组织形式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四、改革所必需的配套环境

1、法制环境

城市供水企业的改革应依法进行,国家在改革方向明确后,应考虑制定一些法规和政策,对各地的改革加以规范和指导,以减少改革的失误。建议制订《(垄断性)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条例》、《(垄断性)公用产品与服务监管条例》、《(垄断性)公用产品与服务价格审核办法》、《政策性损害补偿办法》等有关法规。

2、投融资环境

要使城市供水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投融资体制,使各类社会资本能通过正常渠道参与公用事业建设与经营,企业也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可参见关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专题报告)

3、政策性损害的利益补偿机制

从改革的更深层次上考虑,政府与城市供水企业的关系还涉及相互间事权如何划分及事权与财权如何对应的问题。城市供水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后,应当在政府的监管下合法经营,以获取经营利润为目标,而不能再负担与其企业身份不相符的职能(如被迫接受政府制定的过低的水价、向困难企业和家庭提供免费或优惠水、为城市提供免费的消防绿化用水、为政府决策的没有明确前景的开发区建设新水厂等等)。政府作为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承担着政治责任,如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福利、发展地方经济、照顾弱势群体等,所以政府在特定情况下从全社会需要出发作出损害城市供水企业利益的决策是合法和正当的,问题在于这种由于政策原因造成的损失(即政策性亏损)不应当由企业来承担,而应当依法建立起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

4、其他外部环境(略)

五、在城市供水企业改革中需注意把握的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供水企业首先是企业,具有所有企业的共性,即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可持续发展

1)自主经营要求政企分开,企业要拥有决策权等经营自主权。政企分开的关键在于国有资产出资人角色与政府公共管理人角色的分离以及城市供水企业的产权多元化进程。

2)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成本费用核算体系和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3)可持续发展包括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方面的能力。短期内,城市供水企业最低限度应具备简单再生产能力,即通过自我积累能够承担设备设施的维护、更新;从长远看,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供水的需求,企业还必须有获取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的正常渠道,政府应当研究建立包括供水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制度。

第二,城市供水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人民群众所必需的并且无可替代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和自然垄断特性(这一点区别于生产一般竞争性产品的企业)。城市供水企业的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义务(如普遍服务的义务、连续服务的义务、接受监督的义务等)并且在经营中只能获取合理利润。

同样是因为城市供水企业的公益性质和自然垄断特性,使政府必须切实履行对城市供水企业的监管责任,并且相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这种监管更为严格。目前有一种倾向,就是说到改革就强调政府放权,强调加强监管似乎不合时宜。实际上,政府在界定职能时应当有进有退。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政府的主要责任是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只要产品保证基本安全和信息披露充分,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选择确定。但在垄断性行业,消费者对产品没有选择权,在产品质量、服务、价格、信息等方面都处于弱势,政府就有责任和义务代表公众利益加强监管。这就是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管体系的法理依据。

城市供水企业在经营上有地域性特点,其产品不适宜于长距离输配(这一点区别于其他公用事业企业如电力工业),因而无法在较大范围内形成有效竞争。城市供水行业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获取经营许可的环节,即各竞争主体凭借其优秀的经营管理能力争取获得城市供水的特许经营权。

第三,要注意严格界定垄断的界限,防止垄断延伸。

政府应加强对城市供水企业的监督,防止城市供水企业利用其在主营业务(自来水产销)上的垄断地位在某些非主营业务(竞争性业务)中谋求竞争优势(如自来水工程建设、设备材料供应、设施设备维修服务等)。建议政府应制定法规明确要求企业将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严格区分、单独核算,将竞争性业务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企业参与竞争。在考虑建立政策性损害的利益补偿机制时也应当将竞争性业务排除在外。

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企业改革的政策思路(8/12)

城市供水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供水事业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生活的正常秩序、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及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制度的定位,以及加入WTO,城市供水企业面临着走向市场经济新的机遇,供水企业效益的好坏直接制约、影响着供水企业、供水事业的发展。针对目前我国大多数供水企业普遍存在经济效益不佳等问

题,现就其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影响城市供水企业效益的主要因素

(一)政府部门对供水企业的摊派和干预

长期以来,由于供水企业在城市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社会性、公益性的特殊地位,供水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很深的特殊依赖关系。一方面供水企业在供水资源、建设投资、地方政策、水价调整等诸多方面对政府有极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政府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对供水企业除了正常的安全优质供水要求外,对供水企业人、财、物的摊派,使企业背上额外的负担。对于亏困企业欠费、供水报装有关规费酌减免以及城市建设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处理上,政府常常通过牺牲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来缓解社会压力。这样不仅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社会效益。

(二)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

水价是影响供水企业水费收入的直接因素,水价形成机制是影响供水企业效益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水价普遍偏低,水价没有充分反映水的使用价值,水费收入并不能满足供水企业正常运营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长期以来,水价的制定偏离了完全成本的概念,受福利事业性质收费的思想影响,水价的形成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水价调整不到位,水费回收自然就难于保障供水企业的效益。

(三)城市建设发展、改造城市管网、提高供水质等促使供水成本增加

1、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随着老城区改造以及新城区的建设,城市供水管网不适应供水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大多数供水企业管网管材质量差且漏耗高,必须逐步更新改造;而新城区的建设又需要同步发展新的供水管网,这些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2、源水恶化、出厂水水质标准的提高。中国水源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全国90%的城市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有590亿吨的污水污染江河湖库。污染已成为我国城市安全供水的最大障碍。按建设部要求,从2000年起,全国供水企业出厂水浊度不超过1度。这就要求供水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加快对老水厂改造的步伐;

3、实施一户一表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按国家要求“城市供水应实行装表到户、抄表到户”计量收费,推行抄收到户工作后,供水企业承担了楼内主管改造,水箱清洗、维护,户外管道改造等工作,大幅度增加了运行维护成本,加大了管网漏失率;

4、二次供水的经营管理。供水企业承接了大型居民小区、高层建筑等产权(管理)单位的二次供水工作。二次加压供水设施(含转压站、水池、水箱、管网等)的改造费、运营费由供水企业承担,大幅度加大自来水公司运行成本;

5、售水量下滑、欠费严重、水费回收难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在产业政策、经济大环境和市场导向等多重压力下,许多传统的行业,如机械、化工、纺织、印染、橡胶等传统耗水量大的行业出现负增长甚至关停并转,导致用水量大幅减少。取消底度、推行一户一表、实施分类计量等利民工程改造导致售水量下降。

部分城市供水区域内自备井滥开滥采十分惊人,其数量不断增加。不但影响了城市水资源的有效保护,而且给城市供水管理带来极大隐患。在水费回收方面,有些单位长年拖欠水费,甚至变成呆帐、死帐。

(四)产销差率高。

产销差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产销差率是供水企业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影响产销差率的因素有几个方面:一是计量误差,水厂出厂流量计的计量与成千上万个水表的计量之间必然存在计量误差;二是供水管道和设施漏水,这包括管道安装的年代、管材质量、安装质量、市政及建设工程对管道的影响;三是分户结算水表计量误差;四是未计量用水,包括消防、环卫、绿化等公用事业和违章窃水等。

此外,国有企业固有的机制僵化、冗员多、消耗多、效率低也是影响供水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一)“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是供水企业改制,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1、供水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实际上表现在没有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没有完善的地方政策,没有简便易行的操作程序等方面。如果这些问题逐步解决,供水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也将逐步减弱。

2、政府对供水企业的依靠性,应将行政直接干预变为通过资产管理、法律法规、行业管理、城市规划、经济调控、社会

监督、舆论监督等手段,使企业更好地负起为城市服务的重任来实现。从政府的角度看,绝大部分供水企业是国有独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所有问题,仍然是政府说了算,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允许非国有经济进入供水企业,供水企业实行投资多元化的办法。同时政府应对企业进行资产授权经营,按照《公司法》改革供水企业,达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要求,将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明确国有资本出资人和经营者责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

(二)积极推进资产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供水事业更上一层楼

进入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日益成熟,国民经济日益发展。供水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建水厂为例,建一个现代化的设计能力为日产l0万立方米的水厂,直接投资就要2亿元人民币。大多供水企业是亏本经营,用于更新改造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极为有限。另一方面,政府的力量有限,且政府也不可能成为投资主体。这也就需要企业吸收社会资金,以深化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加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自我发展。

供水企业资产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方向。它的实行有利于供水设施不断完善,有利于促进供水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招商引资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投入,还有别人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理念。供水企业应根据各自特点,正确分析,勇于面对,积极应对善于利用,创造条件把企业的供水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为了进一步规范城市供水价格,1998年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制定了《城市供水管理办法》,提出“制定城市供水价格应遵循 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并规定了

“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当是净资产利润率8%-10%”。

各供水企业应总结水价管理经验与问题。理顺水价成本、费用 构成、利润水平及水价构成,建立和完善供水成本核算体系与定额标准,确保供水企业可以从成本中收回合理的运营成本,从利润中收回合理的投资成本水价改革应健全各项配套措施,完善相关节水措施。各地水司应在调查的基础上,明确水价改革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做好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如推进阶梯式水价;针对不同城市特点,实行季节性水价;考虑居民和企业承受能力,确保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用水等。同时应完善相关节水措施,如城市市政、园林、绿化、消防等公共设施用水应实行计量计价制度;鼓励工业、市政、环境、绿化等行业使用回用水等。

(四)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

供水企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垄断性,存在富余人员多,管理效益差,职工观念滞后等弊病。针对这些情况,供水企业应全力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工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盈局面。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产权明晰的集团公司体制。遵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要求,以体制改革为龙头,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理顺企业内部关系,以应对各类挑战,顺利地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2、调整企业管理体制,构筑精干高效、权责明确、集团化经营的母子公司框架。按照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以董事会为主的决策中心、以经理层为主的生产指挥系统。

对子公司派出董事、监事,实施会计委派制,强化财务管理和对资本经营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具备条件的分公司实行模拟子公司运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增收节支,控制成本,保证利润。

3、加强三项制度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三项制度改革应着眼于建立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的新机制。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中,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开展“定编、定岗、定员”工作。按照先进科学的标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增强管理人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调整内部组织机构的同时,对机关部室及基层分公司、子公司负责人实行聘任制。

在分配制度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逐步形成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

4、建立规范化制度体系,形成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使公司内部动作有序,管理有章可循。对企业物资采购、工程施工、资产租赁、固定资产保险等方面实施招、投标制度,公开竞争,增加收入,减少支出。

5、加大科技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地供水企业应积极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力争使“科技”成为公司的利润源泉和对外拓展中的技术砝码。将科技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运作机制,成立专门的技术中心,以企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全面开展水技术的研究工作。

6、狠抓优质服务,不断提高供水服务水平。优质的供水服务是赢得用户、占领市场的有力武器。1进一步完善社会承诺服务制度;2用户报装实行“一条龙”服务;3完善“110”联动服务;4进一步提高窗口服务态度。

(五)大力降低供水成本,向管理要效益

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成本是影响利润的直接因素。近几年来,因一些政策性因素及自然因素,供水企业经营成本逐年增加。对此,我们应以财务管理为突破口,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强化基础管理,控制成本增长,提高经济效益。

1、推行目标责任制。确定可控总目标,然后采取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基层单位、班组或个人。执行“日结算、旬分析、月总结”制度,并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对成本控制目标的完成情况,实行奖惩制度。

2、狠抓节能降耗,各水厂大力推行技术革新,积极开展设备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故障频率。公司调度应引入计算机技术,科学统一调度,做到经济、迅速、及时。

3、降低管网漏失率。供水企业应抓好水表计量、管网及附属设施管理和规范用水管理等工作环节。首先全面推行以表计 量,杜绝估表现象。其次加强管网及附属设施的管理,定期巡视、维修,及时处理问题。运用先进仪器,清查管网暗漏,消除供水漏失隐患。

4、提高收费率。加强大口径水表的跟踪管理,同时强化水表抄收和追收工作,以大户欠费催缴为重点,提高水费回收率。

(六)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的利益

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篇7

粮食质量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生产环节的影响因素, 粮食生产环节对其质量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及生产管理因素这两大类, 具体分为:1、土地污染,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尽快, 大量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污染物被排放进农田, 严重污染了土地资源和农作物;2、水资源污染,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和降解, 肆意排进农田, 直接污染了农作物和所产出的粮食, 这种现象在重工业聚集区、矿产地区随处可见。3、大气污染, 雾霾天气和工业废气, 不仅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同时也会对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产生重大影响, 进而影响粮食质量安全。4、农药、化肥的使用,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投入品, 以提高粮食产量, 这在我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在农药的使用上, 我国也在世界平均用量的3 倍以上, 给粮食残留下了大量有害物质, 严重影响了粮食的质量安全。在粮食储藏环节, 使用PH3 熏蒸机杀虫造成PH3 残留超标, 受环境影响粮食产生霉变, 使用其它灭鼠药、杀虫药造成的污染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粮食质量安全。在加工环节, 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会影响粮食的质量安全, 比如说空气环境差、加工厂卫生条件不合格等。包装与运输, 在粮食产品包装中, 使用不卫生或有害的包装, 便会污染到粮食;若运输过程中, 管理不当、保护不周, 也会造成粮食污染或霉变等影响质量的状况发生。2、消费过程中的影响, 首先是消费者买回粮食后, 并未按照规定存放粮食, 造成了污染;再者就是使用不及时, 粮食过了保质期, 从而发生了质变, 影响了粮食质量。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鼓励发展生态农业, 政府应加强农业生产指导, 充分发挥农业局和技术站的作用, 大力推进无公害粮食、绿色粮食生产技术, 提高粮食质量安全。2、加强粮食质量检测, 针对可能存在粮食质量安全的区域, 比如矿山、河流、化工或造纸等区域, 加强粮食质量监测, 并建立粮食质量安全信息平台, 以此提升粮食的质量。加强粮食储藏和加工环节的质量监测、监督力度, 粮食入库前要做好质量检测工作, 并登记备案。2、定期对储藏的粮食进行质量检查, 对储藏时间超过一年的要重新检验其各质量指标, 发现问题的要及时处理;夏季粮食杀虫经散毒后, 要及时监测药物残留量, 超标的一律不准流入市场。3、粮食加工过程中, 一律不得使用农残超标、发霉变质、金属含量超标等不符合质量的标准的粮食;对于未经批准的添加剂, 一律不准添加到粮食产品中;加大对粮食包装和运输工具的监管, 避免运输环节影响到粮食的质量。

影响雏鸡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篇8

一、种鸡质量

种鸡群必须具备良好的遗传性能,即各项生产指标必须符合本品种的要求。生产指标包括育雏期的成活率和体重,育成期的成活率和体重,产蛋期的成活率、产蛋率、受精率、合格种蛋数等。

种鸡群还必须健康,如无垂直传播的疾病发生、营养状况良好、抗体水平高且均匀一致。为了保证种鸡群健康,具体措施如下:

1. 防控垂直传播的疾病。健康母鸡的卵巢和输卵管是无菌的,因而形成的卵黄和蛋白中也不含微生物,但当种鸡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且侵害到卵巢和输卵管时,这些病原微生物可以进入卵黄和蛋白到达胚胎,传给下一代,即垂直传播。一般认为7种传染病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即沙门氏菌病、霉形体病、鸡白血病、禽脑脊髓炎、呼肠孤菌病、减蛋综合征和鸡传染性贫血,这些疾病只有禽脑脊髓炎是短暂经蛋传播的。沙门氏菌病可以借助平板凝集试验净化鸡群,鸡白血病可用血清ELISA试验净化鸡群,其他疾病均要用疫苗免疫来控制鸡群发病。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种鸡感染某些传染病时,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痘、包涵体肝炎、大肠杆菌性输卵管炎等,蛋内也有可能带有相应的病原微生物。除大肠杆菌病可以用药物控制外,其他疾病均需用疫苗免疫来控制垂直传播。

2. 控制日粮中霉菌毒素和生物胺的含量。种鸡群日粮应营养全价,且要特别注意霉菌毒素和生物胺的含量,因为它们是诱发肌胃糜烂的主要因素,且生物胺难以测定。霉菌毒素的危害资料介绍的较多,这里不再赘述。生物胺主要有组胺、肌胃糜烂素、复合胺等。鱼粉中的组氨酸在几种细菌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组胺,组胺可以和盐酸产生细胞的受体相结合,刺激产生盐酸,这样就会降低肌胃的酸碱度,致使肌胃表面糜烂;肌胃糜烂素刺激胃液分泌的效力比组胺大10倍。肌胃糜烂素是在鱼粉加工期间,由组胺和赖氨酸反应形成的,干热干燥的鱼粉比蒸汽干燥的鱼粉更容易引起肌胃糜烂。如果加工处理不当,动物性蛋白质如肉粉、家禽副产品粉也可能含有生物胺;如果榨油前原料已被细菌分解,即使植物性蛋白质饼粕也会含有生物胺,要特别加以注意。

3. 定期检测种鸡群抗体水平。根据当地或本场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由专业技术人员正确进行免疫接种,确保免疫效果,并在接种前后进行抗体水平检测,使种鸡群始终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且均匀一致。

二、种蛋管理

1. 种蛋的选择。用于孵化的种蛋必须干净卫生,杜绝被粪便污染的脏蛋经过处理后作为种蛋。种蛋还必须符合以下要求:蛋形指数为0.73~0.75,淘汰圆形蛋、扁形蛋、长形蛋、双黄蛋等;蛋壳厚度应为0.33~0.35毫米,薄壳蛋、沙壳蛋、皱壳蛋等不能作为种蛋;蛋重最好控制在55~60克之间,虽然重量47克的种蛋孵出的雏鸡在分开饲养和特殊照顾下也能取得较好的成活率,但由于同批入孵的种蛋蛋重差距较大时,控温、控湿系统难以针对不同蛋重进行调整,这样会使蛋重较轻的种蛋孵出的雏鸡弱小、易脱水、抗病力差、早期死亡率高,而蛋重过重的雏鸡易出现大肚子、腹水、卵黄吸收不良等症状,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概率增高,早期死亡率也高。

2. 种蛋的消毒。种蛋产出后必须及时收集并进行熏蒸消毒,因为随着种蛋的冷却,种蛋内容物收缩,蛋壳表面的细菌会通过蛋壳孔被吸入蛋内。熏蒸消毒时,要求温度在21℃以上,相对湿度在60%~75%之间。在较大的熏蒸间内,用风扇将气体均匀分散,熏蒸完毕后,用排风扇将所有气体排干净,消毒时间约4分钟。为避免细菌被吸入蛋内,在消毒过程中不得使种蛋的温度下降。种蛋消毒后蛋壳表面不得潮湿,否则空气中的细菌会通过蛋壳孔进入蛋内。

3. 种蛋的储存。①种蛋降温。种蛋降温后,可以暂停胚胎发育,保证所有的胚胎在开始孵化时处于同样的胚龄;可以保持蛋白的黏稠度,有利于胚胎发育。一般在入蛋库后12~24小时,种蛋内部温度即可降到22℃,即降到鸡胚的生理零度以下。②储存时间。种蛋储存时间的长短对孵化率的影响较大,储存时间超过4天后,每多储存1天孵化率约下降0.5%,且孵化时间延长1小时。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还会出现更多的畸形胚和死胚,孵出的雏鸡质量下降,早期死淘率上升。为达到最佳孵化率,50周龄以前的种鸡群所产的种蛋宜储存3~5天,50周龄以后的鸡群所产的种蛋宜储存2~4天。③储存温度控制。蛋库内的温度因种蛋储存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储存1~3天的温度要求为20~23℃;储存4~7天的温度要求为15~18℃;储存8~13天的温度要求为12~15℃;种蛋储存时间超过13天的,蛋库内的温度应略低些(12℃);如果种蛋必须较长时间储存,就应在收集后就使用较低的温度,但温度不能长时间低于10℃,否则种蛋会因长时间低温应激而失去继续发育的能力。④储存湿度控制。种蛋储存时,相对湿度以75%左右为宜,储存时间较长时可以增加湿度到80%。湿度过低时会导致胚胎脱水,过高时蛋壳表面易滋生霉菌。加湿宜用涡流式加湿器,不能采用往地面洒水的方法。地面洒水虽然能短时间内提高湿度,但干湿的不断变化会加速霉菌的生长速度。在整个储存过程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以防止种蛋出汗,避免病原微生物穿过蛋壳孔侵害鸡胚。

三、孵化技术

温度决定胚胎的发育速度;湿度控制胚胎的失水且提供部分冷却功能;合理的空气流动,经过种蛋表面,产生、维持和传播合适的空气温度,以实现和控制恒定的胚胎温度;翻蛋在胚胎的发育早期将胚胎保持在正确的位置,避免在发育中胚胎黏到蛋壳上;卫生消毒可以避免胚胎和雏鸡被病原微生物侵害。此外,种蛋的孵化主要是由孵化器和出雏器来完成的,因此它们的好坏对雏鸡质量的影响也很大。下面将孵化中温度、湿度和通风的具体调节方法介绍如下:

1. 温度。无论采用巷道式孵化器还是箱体式孵化器,都必须确保提供一个稳定的温度环境。一旦蛋内的温度达到预期(38℃),就必须持续保持该温度,以得到最佳的孵化效果。一般情况下,箱体式比巷道式孵化器更容易保持胚胎的温度。为了防止孵化器内种蛋超温,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调节孵化器的温度,使最大日龄的种蛋蛋壳平均温度达到37.8℃。

2. 湿度。湿度是影响种蛋失水率的主要因素,通过监控种蛋失重来调节孵化器湿度。监控种蛋失重必须进行3次称重:在鸡场或孵化厅蛋库对整盘种蛋进行称重;在落盘时称同一个蛋盘所有胚蛋的重量;在出雏器将测定盘内的所有雏鸡称重,并计算雏鸡的平均重,记录测定结果。一般落盘时胚蛋失重应达到新鲜蛋的12%,雏鸡重量应达到新鲜蛋重的67%。种蛋失水不足时,会导致雏鸡啄壳困难,脐带收缩不良,腹部变大,跗关节红肿等;种蛋失水过度时,会导致雏鸡体重变轻,腿爪发干,精神委靡等。通过检测种蛋的失重情况,就可以判定孵化器的湿度控制系统工作是否正常。如果在某台孵化器中种蛋失重太多,可能是因为该台孵化器的加湿喷嘴堵塞了。

3. 通风。冬天干燥,孵化前8~9天可以关闭风门,蛋蒸发通过可以提高湿度,若不关风门湿度达不到要求。在孵化9.5天后,逐渐打开风门,使后期湿度降到40%以下,才能保证后期失水率。

(作者联系地址:韩文格 河北飞龙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邮编:050091;王慧萍 河北省邢台市畜牧水产局 邮编:054001;阎俊霞 河北省崇礼县畜牧办公室 邮编:076350)

上一篇:老师教我学做人600字下一篇:银行前台柜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