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探索论文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探索论文(精选8篇)

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探索论文 篇1

摘 要:通过教学中的实际案例,介绍了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及在具体实施中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课程改革;机械专业;基础课

我们传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基本上就是“上课讲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基本上为教师所教授的单线知识。而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学生从直线单向式的从教师处接受知识转向从学生、生活、教师三角双向式的多渠道接受知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让学生真正具有职业行动能力,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依照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中职类学生在中级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规定了学生在中级阶段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自,机械专业基础课从教材到教学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我们自编的校本教材从最初的《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知识》《公差与极限配合》简单组合的《四合一》,到现在的《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知识》《公差与极限配合》《液压传动》《金属切削与机床》等我们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的有效融合,《机械常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它包含了中职学生在中级阶段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以任务模块的形式呈现。

各任务之间各自独立但又彼此相互联系,学生就可以将各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综合使用。

现在我以其中的一个任务项目《组装铣床模型》为例,谈谈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的具体实施:

一、播放铣床的结构分解及组装视频

展示铣床在实际加工中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并进行相关的提问引导,用这种影像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小组成员相互检查是否按规定完成了学习引导任务;小组交流讨论后,将本组对学材中引导问题的答案填写在卡片上并在白板上张贴。此时教师不做任何解答。这也是一个交流和探究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对学习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构建并展示出来,为后面的学习(团队学习和动手)埋下伏笔。

三、给学生分发任务书,明确任务并确定组装计划

任务书如下:

四、学生根据任务书,进行组装铣床模型

在这过程中教师巡视、辅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答疑和激励。这也是一个实施过程。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通过组装铣床模型,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通过与他人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动手实施等活动,使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更为有效,进一步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工作过程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实现学习目标。

五、各组陈述员依次上台展示组装的成果

自评员阐述本小组自评结果并给出自评成绩;对应小组的互评员阐述本小组互评结果并给出互评成绩。

教师点评:包括对组装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展示过程的点评;对学生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给予评价;对学生自评、互评的点评。(我们的评价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以及教师的点评。)

这个过程的目的是:在班内开展相互观摩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师生共同检测本次课专业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同时渗透德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达成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标。

六、在展示后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反馈

将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点;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对本组张贴区内的张贴小条进行调整,对先前知识意义理解不准确、不完善的内容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最后教师移动卡片,给出正确答案,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和反馈。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师生双方共为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涵盖了本次课的全部学习目标,评价的结果为形成性成绩的组成部分。

七、进行分层次布置作业与知识的扩展

对于组装不完善或组装失败的`学生,通过对成果展示的观摩、

教师的总结于课后完善制作,让学生养成持续改进的好习惯。再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自行选择:

A类:教材配套练习题

B类:教师编制的提高练习题(小黑板出示)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不同,作业的层次选择不同,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根据铣刀的旋转方向与工件进给方向的异同,扩展到铣削的特点。

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我们依然以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六个完整的工作环节为依据,但在一定程度上作了调整。

这一案例中还涉及铣刀的材质和性能要求,与我们《机械常识》中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任务相联系,从而达到了知识的衔接。除了知识的融合以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

这一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课堂进行良好的掌控和指导,课后需要对学生进行了解及知识的扩展。在这种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对教师的自我提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探索论文 篇2

1 目前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体系的整合有待深入。

(2)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 以讲授为主, 学生普遍感觉课程抽象, 以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 最终导致了教学成效不高。

(3) 由于实际机械设计工作涉及到的领域和范畴也非常的广泛, 靠传统的泛泛讲授, 学生印象不深, 即便通过课程设计建立了学生初步的机械传动设计思想, 但由于对机械传动真实的工作情况了解不全面等, 也导致学生对设计的产品是否能用充满疑惑。

(4) 学生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仍未占据重要的地位。

2 课程的教学改革

结合目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更深入研究本课程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 按行动导向的教学思想, 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2.1 根据课程能力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教育目标要服从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内容应根据课程支撑的职业能力来确定和组织。

根据市场调研, 我院机电专业毕业生面临的职业岗位主要有:机电产品制造、机电设备装调、机电设备维护等。通过对这些职业岗位中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 归纳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根据职业能力的需求确定出专业主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进而设置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图1) 。

《机械设计基础》定位于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支撑着职业岗位的一些能力, 比如:简单机械总体分析与设计能力;通用零部件的选用能力;常用机械传动的分析及初步设计能力;简单机械的装配能力等。根据该课程所支撑的职业岗位能力, 确定出课程的核心培养能力, 围绕这些核心培养能力, 最终确定和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要求, 通过整合、归纳、序化后得到七个学习情境:工程构件的受力分析、自动送料连杆机构的设计、自动送料凸轮机构的设计、车床主轴箱传动系统分析、台式钻床的带传动设计、输送机的链传动分析与设计、单级齿轮减速器的总体设计等。每个学习情境包括若干个学习性工作任务, 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是一个真实的工作任务, 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从而将知识、能力/素质训练融于实际工作过程中, 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

2.2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 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

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 所以本课程摒弃了“先理论, 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 而是根据课程能力培养要求, 全程用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 除理论教学外, 对实践操作也有较大的包容, 如:在讲平面连杆机构时, 通过学生制作平面四杆机构及演示, 让学生对四杆机构的组成、类型及运动规律有更好的认知, 在讲运动特性时,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演示自己制作的四杆机构, 绘制出机构两次共线时各杆件的位置, 并标示曲柄和摇杆的转角, 引出极位和极位夹角, 让学生理解极位和极位夹角的概念。通过诸如此类的理实结合, 创造较多的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及师生交流互动的空间和机会,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改变教学手段。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特点, 高职院校生源对象面广, 参差不齐, 大多数学生接触实际机械知识不多, 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建设机构实物库进行直观教学, 也可运用计算机的动画制作技术, 将一些难以想象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机械运动过程和工作原理制成多媒体课件, 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巧妙的将现有教具与多媒体课件结合使用, 使那些难以想象的机械运动过程和工作原理演示出来。如在讲平面机构的急回特性时, 通过动画演示牛头刨、搅拌机构的运动等, 让学生对急回特性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以加深理解。

(3) 职业素养的渗透教育。

俗话说“做事前先学会做人”, 现在的企业更为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 而我们以往传统的课程教学, 更多关注的是知识本身的传授, 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导致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种种的问题, 如频繁跳槽、不能吃苦等等, 现在各职业院校都认识到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本课程在教改时, 也把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放在了与知识传授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课程的教学中, 要求学生关注工作环境, 强调物品等及时归位等,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注重小组训练: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 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通过支持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分工协作等, 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职业能力培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爱岗尽业、吃苦耐劳等良好思想品德教育, 促进积极心态的形成。

3 结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在涉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综合配套, 全面推进改革措施,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的来说, 应以培养学生的机械大系统的观念、工程意识、机械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的职业素养等为目的, 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主动性, 为今后进行相关机械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1.

[2]谭爱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内江科技, 2007 (3) .

对《机械基础》课程的探索 篇3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专业及相近专业的一必修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传授有关机械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但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少,缺乏一定的感性知识。另一方面,本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与实践结合紧密。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校对《机械基础》进行了一系列教改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采用多种手段,加强直观教学。

本课程涉及到许多常用机构的运动过程和机械的内部结构,为了能清晰地讲解有关知识,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其本质,在教学中大量应用实物、教具、录像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增强直观性教学,从而便于有关原理、理论知识的讲解。例如,我们在讲解有关铰链杆机构等内容时,借助可变模型,演示杆长的变化、机架的改变与机构类型的变化规律及杆长的变化及机架的变化与机构类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在讲授液压传动中的换向阀工作原理、液压基本回路工作原理等内容时,借助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课件的图文可变、生动活泼的特点,清楚的反映了换向阀工作时各油路的通断情况。而介绍液压回路的课件能清楚反映油液的流动方向、各控制元件的动作顺序及执行元件的工作情况,清晰、生动、直观的讲解,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真正弄懂了许多问题,学到了有用的知识。

1、采用模型教学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接触最多的是机构。每当引进一个新的机构时,我们应该以机构的模型导入,让学生首先通过有动感、有颜色和形象逼真的模型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有了感性认识,就降低学生对机构的认识难度。而且还可以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理,结合教学内容可进行直观教学。

2、采用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与呆板的黑板相比,更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课件不但是教师教学的表达工具,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学生快乐的学习。

《机械基础》教学会涉及到很多概念和具体的图形。概念太多,而黑板的大小又受到限制,所以在设计板书时难免会碰到一些不便之处。对于一些包含关系较多的内容,若采用下拉式菜单的形式,会因内容拉得太长、太远,使学生学了“后头”,忘了“前头”,造成不连贯的概念。而如果采用课件教学就显然不同了,我们可以把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挈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就拿联轴器的类型来说吧,我们可以把固定式联轴器、可移式联轴器、安全联轴器和万向联轴器放在第一层。如果想介绍可移式联轴器的分类,我们可以直接点击可移式联轴器进入第二层,在第二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分类,采用这种方式,学生要了解哪项就点击哪项,可以让学生方便的掌握联轴器的分类,而且还有助于教师的讲解和课后总结。

由于机械行业在生活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所以我们可以到现场拍摄一些零件的加工过程,加深学生的了解。如齿轮的加工工艺,可以让学生了解齿轮根切现象的产生以及如何避免;或者直接购买一些相关光盘让学生观看机构在机器中的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易于理解、掌握,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

二、贯彻够用原则,突出重点。

《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常用机构,(二)常用零件,(三)液压传动。各个内容既有自身的特点和知识体系,但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一)(二)部分的知识相互渗透。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总感到内容多而复杂、知识比较散乱的感觉。怎样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抓住重点和难点,这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坚决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于理论偏深、偏多的推导、证明等内容大量删减,而实用性较强、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内容加强和多讲,突出教学重点。在具体讲授过程中,打破原有的编排顺序,将常用的机构和常用零件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讲授,加强知识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和记忆。加强有关零件的结构设计、维修、安装、调试等内容的讲解。在介绍液压传动的有关内容时,除了介绍液压传动的必备基本知识外,重点介绍液压元件作用、安装和维护及基本回路的作用、检修和故障诊断等内容。这些内容正是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经常碰到、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改变过去那种“我讲你听”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每次授课时,先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观察时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这样教师减少了繁琐的简单说教,学生也受到了必要的锻炼。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基本技能。

本课程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注重实践性教学是学生学好这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和实习车间,做好每次实验和操作训练,其次,组织学生到有关工厂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在工人的指导工作下,拆装简单的机械,以獲取直接参与的经验。例如,在介绍轴的有关知识时,先组织学生进行减速器的拆装,通过拆装了解许多零件,如:轴承、齿轮轴、键、箱体等,同时一边拆装,一边讲解这些零件的特点,安装要求,轴的结构设计等知识,最后由学生先归纳所学的知识,教师再进行总结。改变了以往学生反映:这一部分难懂,不好掌握的现象。

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探索论文 篇4

(一)理论基础

项目驱动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杜威(JohnDewey)的“做中学”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指出,学校即社会,学习就是经验的连续不断的连接。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重视其学习兴趣与爱好,让其参与活动,从活动、实践中学习。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结合中国教育实践提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的具体行为应该是一体的,我们需要将三者统一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实践能力。项目驱动法正是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诞生的。

(二)内涵

项目驱动法是一种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将课程教学目标与项目任务相结合,师生共同完成项目,使教材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与其他教学法相比,项目驱动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实践项目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第二,以学生的“做”为主,以教师的“教”为辅,“教”与“做”统一于学生的实践行动中;第三,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给学生提供实践方法和思路,而具体的项目操作则由学生自己完成;第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项目任务,一切行动以完成目标和任务为导向。

二、项目驱动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并根据生产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经济、社会效益。随着企业集约化的不断深化,产品生产周期不断缩短,项目生产就成为了众多企业的主旋律,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大量储备专业基础过硬、项目生产能力强、项目生产理念新的技术人员。所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推行项目驱动法,既是顺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吻合了高职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

(二)有助于重新定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应用性与理论性兼备的课程。现有的教材仍然只设计了原理的解释、运动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模块,而忽视了具体项目的学习,这严重违反了高职教育的原则。而项目驱动法的引入则解决了这一问题,重新确立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这有利于应用性教学的开展,也有利于降低理论难度,从而使学生在项目操练中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并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三)有助于实现学生“最近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Vygotsky)指出,学生的发展关键看两个因素:一个是学生的现有基础,一个是通过指导或努力所能达到的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被维果茨基称为“最近发展区”。由此看来,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尤为重要,它可能直接决定着教育目标的实现。

从高中和中等学校分流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存在思维能力较差、理论感不强、学习热情不高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引起这些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我们必须引入项目驱动法,使学生在项目制作中重获信心,以实践形式强化理论知识,做到学会学习、快乐学习。

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没有形成三维教学目标

随着课程理念、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作为机械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首先需要改革的则是教学目标。所谓三维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时应该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得,也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情感的培养。从现有的教育教学情况看,许多教师只注意高职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获得,而忽视学生学习动力的维持,以致许多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难以发挥。

(二)缺乏可行性操作

许多教师已经注意到实践项目的重要性,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实践性的教学。但是,受众多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实践性教学缺乏可行性操作,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项目。一方面,教师还没有多媒体教学的意识,仍然采用板书教学,并以简单的二维图形式呈现机械原理;另一方面,抽象的讲解使制图基础较弱的学生看不懂原理图,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践项目的有效开展。同时,许多教师设计的实践项目没有可探讨性,只是简单地验证前人的研究成果,这使整个实践项目变得浅显和简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开发。例如,教师在讲解牛头刨床时,许多学生没有看到真正的实物,仅仅靠黑板上的二维图,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刨床的内部结构。又如,长期的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相关实验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实践项目的兴趣度。

(三)实践项目的局限性较大

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相对完备的实践设施,即使在实验课中,许多学生也没有机会动手实验。同时,学校的设备设施破损较为严重,实验的精准度不足,学校的相关设备与工厂的设施相差较远,型号、规格等都存在较大差距。另外,校企合作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大部分实践项目只能在校内进行,而具体的实践效果却没有得到检验,所以,实践项目还没有从学校的小范围实践拓展到工厂企业的一线生产实践中,其局限性较大。

(四)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性地通过闭卷考试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致学生机械记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甚至直接背诵教师事先制定的考试内容。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或直接以固定的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作为唯一的实践项目。这种评估方式大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健全教学评估体系,让学生注意实践项目,使其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四、运用项目驱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教师应该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融合,从而达到突出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使学生从做中学、在学中做。项目驱动法不是让学生盲目地操练项目,而是让学生在具体项目中理解和体会机械基础的专业理论,并以理论指导项目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的过程。为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矛盾冲突,我们可以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三维软件课程相结合,整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融通,提高综合课程的比例,这样既可以缩短课时,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还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就是教师以实践项目引出课题,以实践项目为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和条件,在实践操练中反观专业理论知识,并以实践项目为主要评估方式。首先,教师在引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相关理论时,应该以实际项目作为切入口,这样可以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也有助于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灵活而生动。其次,在具体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之前,应该将相关课程项目化、模块化,这样既可以降低讲授内容的重复率,也有利于树立实践性的指导思想。再次,具体操作项目时,可以通过学生拆卸和装配相关机械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以实践项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将每一个模块的相关知识运用于一个具体项目中,使学生完全掌握机械设计的相关技能。总之,从引出理论知识、讲授专业理论、具体操作实践项目到以实践项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都应该以项目为中心,突出项目实践的重要性,实现实践与理论的高度融合。

(三)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项目操练的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让其全面认识现有的机械设计知识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具体的实践项目中,学生会对某些零部件的参数选择、数据处理等产生不同观点,而这些观点和疑问正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探讨,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逐一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基于项目驱动法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途径与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第一,树立好三维教学目标观。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情感和态度同等重要,都不可偏废。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理论知识,也要让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同时还要让学生具备持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第二,树立项目驱动教学观。在开展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实际项目为中心,使学生在做中学,以做带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合理设计实践项目

第一,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应该体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合理迁移相关知识与技能。例如,在设计齿轮传动这一模块时,教师可设计制作一个齿轮传动机构,使其包含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和齿轮齿条传动三个部分,学生通过拆卸和装配了解传动的本质,学会齿轮参数的计算方法、齿侧间隙的测量,从而实现这一模块的教学目标。

第二,设计项目应该实用而明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解决许多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设计项目,使其在实践中提高机械设计能力。

第三,项目的设计应该围绕着学生创造力而展开。随着机械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原有的机械就面临着淘汰的趋势。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行业的前沿动态,以最新的工艺和设备操作实践项目。

(三)合理开展实践项目

第一,合理设计实践项目。在进行项目操作之前,教师应该合理设计好实践项目,介绍本实践项目的相关内容,提前涉及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明确项目操作内容和实施步骤,从整体上了解实践项目;指导学生阅读操作指导书,让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好项目操作时所需的工具;引导学生按照操作指导书进行合理操作,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技能;引导学生根据实践项目完成相应的书面作业,使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验收,完成本模块的教学。

第二,合理实施实践项目。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实践项目的具体操作步骤,使其严格按照项目指导书的相关规定熟悉整个项目的运行;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其共同讨论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项目实施的其他途径与方法。

(四)建立健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评估体系

第一,树立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评估观念。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包含了许多前人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往往以理论的方式呈现于教材中,而单纯的理论学习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所以,教师应该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估观念,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获得发展。

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探索论文 篇5

张玉英,刘迎春

(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摘要:突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针对三年制高职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构建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建立与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核心。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管理;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A

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在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 以培养“有创新精神、技术应用素质高”的人才为宗旨,坚持提高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 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上摸索出自己独特的方式,形成了以专业实验室和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机械工程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做法是:以分批送出去“充电”的方式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通过对外协作获得更多优质教学资源;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强化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建立与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一、加强培训,提高实验教师业务素质 在实验教学方面,机械工程学院强调“四大明确”,即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明确、实验课课程表明确、实验项目表明确、实验考核要求明确。要求教师做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协调,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学生实验报告完整,实验实训成绩评定标准完善合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师资是关键。为此,机械工程学院坚持以培养“双师型”实验教学人员队伍为目标,实行教师派出培训制度。去年派送了六名实验教师外出培训,教师的实践技能明显提高;今年暑假派送两名教师接受数控技术空间曲面加工工艺及自动编程方面的培训,两名教师到相关企业学习特种加工工艺及设备的操作,教师业务素质显著提高。

二、拓宽渠道,获得更多优质教学资源 机械工程学院在对外合作交流中,十分注重通过与相关企业的交流获得实验教学的优质资源。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主战场,在校外实习基地

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一方面依托单位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一起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增强实习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力量;另一

方面,实习师生可依托实习单位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开发等工作,使实习基地同时成为科技开发和人才培训基地,从而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新路子。机械工程学院现有万龙模具有限公司、泰丰汽车底盘制造有限公司、凯马汽车有限公司、康跃增压器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大型企业为校外实验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及实训中心对学生全天开放。

该院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和实践班,如CAD平面绘图设计兴趣小组、三维实体建模及数控仿真加工实践班、数控编程及CAM软件培训实践班等。对各种兴趣小组和实践班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并推选优秀学生参加省举办的各种技能大赛。

三、突出实践,建立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各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40%,不少于24周的整周实践教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等三个层次,建立一个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有公共课(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专门化方向技术课(技术应用)三大模块。以实践性

环节为中心线索,串接这三大模块,使这三大模块既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围绕着实践性环节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机械工程学院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机械制图测绘、电工基础实验实训、生产见习、金工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机床电器维修实践、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实训、智能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实训、PLC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强化技能训练主要包括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实训、毕业设计(机床夹具设计、模具设计、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编程等)、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机械工程学院实践教学环节和实验课安排与理论教学穿插进行,本着与理论教学相协调的原则,制定了独立的实践环节教学安排进程表和实验课课程表,并安排专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为突出专业技能训练,机械工程学院的做法有:

一、优化实习实训课教学结构,要求实验实习课必须体现讲(教学精讲)、演(教师示范操作)、练(学生练习)、结(教师讲评总结)四个环节,或者必须体现“明确目标——精讲点拨——示范操作——操作练习——评议反馈”五个环节,使实习课达到了高密度、高强度,当堂讲授、当堂实践、当堂掌握的要求;

二、创新专业课教学方法,在数控技术等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推广应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训练教学法,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营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浓厚氛围,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明确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和教材,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单、卡、实验报告,实习指导书等实践教学文件和各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在实践教学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制定了完备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大纲。实践教学大纲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形式、手段、学时安排,与理论教学的衔接以及考核方式、方法等应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实践教学用书,一般应包括教材、讲义、实验实习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技能训练指导书、实训项目单、实训项目卡、实训项目报告、设备操作手册、各类专业技术规范等。

实训项目主要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图测绘、金工实习等。机械工程学院为强化实践教学管理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如金工实习的教学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金工实习属于基本技能实训。05级数控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本学期进行了机械加工方面的实训。在班级多,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安排每班一周循环实习。每班分成三组,共三名指导教师,每组两台车床,其他铣床、刨床等共用。这样既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又能满足教学需求。

2.详细设计了金工实习要求学生完成的加工零件的图纸及工艺,并为学生订购了《金工实习》教材、金工实习报告及习题集,使学生明确了学习内容和目标。

3.制定了《金工实习教学任务书》、《金工实习学生成绩评价标准》,使教师明确了教学内容和达到的教学目的。

4.制定了《金工实习安全卫生管理规则》、《学生出勤记录》,制定了《车工操作规程》、《大型设备使用记录》等,进一步强化了金工实习实践教学的管理。

五、规范管理,建立与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与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建立这一评价体系,要对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实验技术队伍、实验条件、教风与学风、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效果等进行全面的评价。按照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原则,改革专业课考试重理论、轻操作的一张试卷定优劣的办法,出台理论考试成绩比例小、技能测试成绩比例大的评价制度,每学期照此办法进行一次系统的技能测试,形成测试成绩与学生学业成绩挂钩、教师考核挂钩、教师评优挂钩的激励机制。

通过试验教学评价体系,对实验教学质量考核,可以从实验教学文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检查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发现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质量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一)集中考核内容

实验教学集中考核主要是对实验教学文件(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材、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实验报告、考核与考试、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详细检查,并按百分制评分。对实验教学文件检查的内容主要是:实验项目设置是否有依据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学时是否合理,实验开出率是否达到要求;是否有实验教学大纲,且规范可行;是否有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且正规实用;对教材熟悉程度,教案内容是否充实、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实验教学方法能否理论联系实际,并方法多样。对实验教学过程检查的内容主要是:仪器设备是否按实验要求分组备好、技术状态良好;实验材料、工具等是否准备充足;实验教学方法、内容、开展实验教学研究、自制仪器设备等方面做的怎样、实验教学态度能否做到讲授认真、指导耐心,不脱岗,无教学事故。对实验教学效果检查的内容主要是:实验报告的记录数据是否准确,实验结果是否合理,批改是否认真;是否有明确的考试和考核办法,是否有学生成绩纪录;实际操作能力是否符合实验教学大纲要求、达到实验目的。

(二)对学生问卷调查内容

主要是以下这些方面让学生做出评价:讲解实验原理方法,介绍实验仪器装置;精练多练、实验方法多样;实验教学态度认真、准备充分;熟悉实验仪器装置,示范动作准备;实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实验教师自我评价内容

有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熟悉教材,讲解实验原理方法,介绍实验仪器装置,且正确使用;精讲多练、条理清楚、实验方法多样;实验教学态度认真;实验组织能力强;不断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及时批改实验报告,做到认真无差错;严格要求学生;仪器设备经常保持完好状态,维护及保养及时;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掌握及实验操作能力有提高。

参考文献:

[1]宁波大学.关于深化实验实习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2]山师大.实验室管理制度汇编[G].责任编辑:周衍庆

Machinery Class Specialized Practice Educational Reform

ZhANG Yu-ying, LIU Ying-chun

(Wei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Shouguang 262700,Sandong Province)

Abstract: Laying stress on practical teaching was the ke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Aiming to practical-teaching of the major of mechanical, The article proposed that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e-teaching system which was independent of the theoretical-teaching, reinforcing the practical-teaching management energetically and establishing and consummating the experimental-teaching were the core of raising the teaching quality.Key words: Practice-teaching system;Practice-teaching management, Experiment-teaching assessing system

作者简介:张玉英(1965-),女,山东潍坊人,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

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6

摘 要:《机械基础》是机械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实践性较强,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笔者根据自已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以机械基础为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素质来探讨中职学校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融入职业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机械基础 教学 实效性

一、引言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是培养学生机械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重要环节,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将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但其课程内容抽象,实践性强,分布面广,且各章之间内容各异,相互连接不很密切。由于中职生缺乏机械加工及传动方面的感性认识,学习时难度很大。因此,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需要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二、营造愉快的教学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它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又是反复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学习《机械基础》这门内容多、实际操作性强的专业基础课时,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时,首先给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像公交车上车门的自动启闭机构,缝纫机的脚踏板机构,汽车窗的雨刷机构,还有电风扇的摇头机构等,都是一些随处可见的例子。这样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想弄明白的兴趣。接下来,带领他们去一探究竟,在学生掌握了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和运动特性后,回过来再分析缝纫机的脚踏板机构,为什么缝纫机工作时有时会出现脚踏不动的现象呢?这时就会有好多同学表示遇到过这种现象,接下来就分析曲柄摇杆机构“死点”位置的原理,并指出“死点”在其他的地方是可以被利用的,像夹紧工件的夹具,我们就可以利用曲柄摇杆机构或双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来夹紧工件,以便对其进行加工。接着让学生画出夹具的结构示意草图,再让学生分析其原理,并指出:一个机器有其缺点也必然有其优点,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机构的优点和克服机构的缺点,讲到这里还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到前面学过的带传动的打滑现象,也是优点和缺点共存,这样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本节内容就这样在既轻松又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

三、加强实训课的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

实训课是不可替代的实践环节,通过它可以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动手能力,是体现中职学校教学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训前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多动脑,对实训步骤说明清楚,让学生心中有数。在实训过程中加强指导,根据实训进程不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实训报告。讲授课堂理论知识时,要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或教具进行教学。因为,直观鲜明的实物或教具,能唤起学生注意,达到清楚地表现或者论证理论知识的目的。如讲圆轴的扭转,可通过教具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它的变形特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事实证明,适宜有趣的教具演示能把抽象的内容赋予直观、明了的形式,学生不但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而且印象十分深刻,学习效果比单纯听课要好得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传动、气压传动。主要研究机器的运动、受力、动态性能等问题,尤其是课程中复杂的结构、抽象的概念、还有原理和定律等内容,采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所以多媒体教学的实施给机械基础课的教学带来了极大地方便。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图、文、声、像、动画、视频的有机结合,它着力表现一般教学手段不易表达的内容,展示现场观察不清楚的细节,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画面,使课堂教学直观易懂,易于接受和理解。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讲究教学方法以及娴熟地运用各种教学法。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都要精心设计,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机械基础的教学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具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随着课程的深入,大量的抽象概念和复杂公式相继出现,一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力不从心,难于招架,进而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因此一落千丈。这时,教师应改变原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降低知识难度,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如教学生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使学生能从各种变化和复杂公式中找到内在联系,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以降低听课难度。对于难记的公式,采取多写多记,多做练习等手段,加强学生记忆。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可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比喻加深理解,化难为易。教师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总之,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走出低谷,解决学习上的疑难。当学生在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后,就会兴趣倍增,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理解书本知识。书本知识往往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如能有机地与日常生活和实践相结合,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机构和机器的概念时,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结果是一知半解。如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自行车是一种机构,摩托车、电瓶车都是一种机器。摩托车、电瓶车能实现能量转换,摩托车能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电瓶车能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在学习导杆机构时,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压水井,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2.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制教具的能力。在学完铰链四杆机构以后,在学生对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规律基本了解后,利用课余时间,在学生中开展自制铰链四杆机构的小制作比赛。小制作完成以后,请同学们拿自己的作品进行演示,然后进行评比。通过小制作比赛,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了理论知识,对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的存在条件有了更深的了解。

3.进行现场参观教学。参观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实际事物,使教学活动和生产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结束语

现今的社会由于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诞生,使得全球的时空缩短了,知识的传递速度更快了,有利于我们教师接收新知识新思想,作为教师,要多关注国内和国外的科技信息及科技动态,并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接受传统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些世界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

总之,在讲授《机械基础》这门课时,只要教师把握好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和专业资源、课程内容和目标、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面向学生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精心的设计,就一定能把这门课程教出特色、教出成效。

《机械基础》课程项目教学的探索 篇7

关键词:机械基础,项目教学,项目载体

1 项目教学概述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1.1 项目教学实施的背景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问题, 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不能与其培养目标相协调。许多高职院校在办学上, 沿袭中专时期的办学模式或者照搬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 没有形成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教学管理模式。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 也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 因此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而课程项目化建设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进课程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

1.2 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传统教学由概念引入, 以逻辑推理为方法和知识点为中心展开教学;而项目教学以具体的项目为中心, 重在能力的训练, 应用知识和技能为目的。传统教学一般是先完成课本知识的教授之后再去实践, 使得做学分离, 学生不能立即验证所学知识, 印象不深;项目教学边学边练, 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立即实践, 加强了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达到做学统一。传统教学以知识为中心, 教师为主体,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只是将知识理解与记忆, 并且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少, 学习过程枯燥, 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而项目教学以项目为中心, 学生为主体, 学生在完成每一个项目的同时获得知识, 是知识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而教师只是引导者, 并且所选项目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基础, 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较多的实践操作也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2《机械基础》课程项目教学的设计

2.1 课程定位

《机械基础》作为机械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讲述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 初步具有分析机构和选择传动方案的能力;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功能和结构特点, 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机械和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严谨的素养和安全、质量、环保的意识。

2.2 项目和知识点的整合

所选主目应尽可能覆盖本课程的知识点, 对于遗漏知识点可以选择辅助项目进行补充, 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 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可以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支撑和补充, 但要注意始终以项目为中心, 达到知识的传授, 如果以知识点为中心构架教学体系, 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

2.3 选择项目载体的原则

选择项目载体是确定项目及任务的前提, 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所选项目载体应尽可能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并且与专业知识相联系;能将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应该遵循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原则;尽可能选择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的项目载体;也要注意项目的数量不能太多, 可以以一个项目作为主项目, 对于遗漏的知识点以辅助项目作为补充;应以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 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相结合, 来自企业实际生产;所选项目载体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具有启发性、创新性。

2.4 确定项目及任务

《机械基础》课程选用了CA6140车床、牛头刨床、减速器作为项目载体, 其中CA6140车床作为主项目载体, 因为它是常用的一种加工设备, 可以与工作岗位相联系。以CA6140车床作为载体设计的项目, 几乎可以覆盖《机械基础》全部的知识点;车床中的主轴箱是典型的齿轮传动机构, 便于重点知识的讲解。牛头刨床作为辅助项目载体, 内部有典型的平面连杆机构, 这是车床中所不具备的, 可以作为补充。减速器作为综合项目载体, 为课程设计做准备。

项目一和项目二主要是学习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知识, 重在设计及计算;项目三主要介绍金属材料的知识, 重点在认知;项目四至项目八介绍了机械零件的原理、设计方法;项目九和项目十总结了前面的内容。整体由简单到复杂, 符合认知规律, 提高了教学效果。具体情况见表1。

3 教学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一般有六个步骤:提出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总结、归档应用。

(1) 提出任务:教师提出任务, 帮助学生理解任务, 学生分析任务, 明确自己在该任务中要学的知识点和技能。 (2) 制定计划: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制定完成任务的详细计划。 (3) 实施计划:学生根据计划, 分别完成小组分给的具体任务。 (4) 检查:学生在组内和组外分别进行检查任务实施的过程和结果。 (5) 评估总结:主要包括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自我评价, 教师做最后的点评共性问题并总结任务。根据具体的任务考查重点设置评价项目和所占分值比例。个人成绩按照百分制计分, 小组成绩按照A、B、C、D等级划分。这样让学生不仅仅重视自己的分数更重要的是, 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团队成绩的重视。具体见表2。 (6) 归档应用:任务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4 思考与问题

4.1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项目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好专业技能, 应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到教学当中。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结合, 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应积极建设实验实训基地, 尽可能使其与企业环境相一致;所选实验实训的项目应是企业真实的生产实践。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推行, 将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 真正使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

4.2 教学团队的组建

项目教学内容涉及多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 单个教师不能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组建教学团队才能优势互补,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重视实践性教学,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赵志群.从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谈项目课程开发中的两个基本认识问题.职教通讯, 2007 (4) .

[3]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03下.

[4]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2) .

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探索论文 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既要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需求,也要为学生毕业后不断接受教育奠定基础。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应构建适应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首先应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突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在课程结构中的逻辑主线地位,使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体。

技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设置在教学内容上与企业生产严重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教学形式上大部分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样就使得培养的职业人才难以满足现在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课题任务教学课时。整合后的课程,我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产品作为课程载体,采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对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改革教材

调整教材结构,突出专业特点。在认真分析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突出教材的适用性、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将原教材中属于热加工工艺的铸造、锻造和焊接三个章节的内容合并为一个单元,介绍常见的毛坯制造方法与过程,并对机械加工类专业必须了解的有关影响机械加工方法和质量的毛坯材料机械性能、毛坯上常见缺陷等内容进行了删减。

第二,将原教材第五章到第十章有关各种机床的切削加工和第十一章有关精密、特种加工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分解重组,分别安排为介绍机床构造、刀具类别和介绍金属切削加工方法及其工艺特点这两个单元。

第三,切削加工基础知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典型零件加工和装配工艺章节,各自成为独立单元,作为本课程的重点知识内容。

二、改革课程

理实一体化技校课程教学改革是在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理念基础上,在汲取其理念精髓,开拓思路,并加以本土化吸收与改造中进行的;作为机械工程及数控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了解主要加工方法及其应用。有鉴于此,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可以从企业中精选一些比较典型的生产实例作为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完成典型零件的加工任务为主线,以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编制为核心,将实训、理论知识及课程设计三部分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同时,在教学上侧重职业技能训练,在学时上偏重实践教学,最终根据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所需知识选择理论教学内容,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并将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例如:拿一张主轴类零件图纸,要求学生根据零件图,读懂图样、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加工零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自觉性。使学生们获得一个完整的机加工过程概念。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也可以使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机械生产的理解,并对企业实际工艺和流程有一个完整了解,自觉规范工作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

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应采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和学生所要掌握专项技能的要求,把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不断强化应用、强化实践,在教学进程中做到理论教学、实训交叉进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构建“一条主线、两套体系、多个教学模块”作为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内容体系。一条主线是指以典型产品的制造作为课程载体和主线,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所需掌握的职业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两套体系是指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多个教学模块是指根据企业产品制造流程,安排多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块,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多层次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巩固所学基础知识。

三、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以考试促进教学,注意平时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对本课程学习能力的考核,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四、改革难点

实训基地要求高,学生要完成从图纸到产品的整个制造过程,那么实训基地就必须具备从毛坯制造的铸、锻、焊,到常规金属切削加工的车、铣、磨、钻,以及数控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生产条件。而一般院校的实训基地只能完成车、铣、钻、数控加工等工序,难以完成精磨、珩磨等精加工工序,导致学生难以做到对机械产品制造工艺过程的全面了解。

教学组织困难,每讲授完一种加工方法及相应的机床课程后,就必须安排学生到校内实训车间进行讲解与实践操作,这种模式教学效果好,但教学组织难度大,同时还需要协调实训指导教师和理论教师的教学进程相适应。上述课题任务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渊博的学识。在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应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既要教基本理论,又要亲自动手示范。

五、改革效果

作为课程载体的典型零件来自校企合作的真实产品,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学习和了解现代制造企业常用的制造技术、设备,并能真实接触和了解企业的工艺管理、生产运作、质量管理等知识,从多方面加深对企业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对他们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有很大帮助。在实践中,掌握了工作体系技能理论的同时,实践技能得到提高。在课题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自己初定方案,然后由教師总结出几种可行的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利弊,再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以迅速适应职业岗位。

新的教学模式适合技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一方面,学生参与度高,学习兴趣大;另一方面,因为有明确的工作任务、有实物零件、有老师的示范操作,学生对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容易。学生逐渐养成了勤于动脑和乐于动手的好习惯。

学生的读图、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实际加工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都有所提高,特别是综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由于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很接近,学生对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具有主动性。

在制造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技能人才在招聘市场上备受青睐。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的宗旨,而新的教学方法更能适应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上一篇:赴衡水中学考察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飞来峰灵隐寺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