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精选8篇)
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对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采取措施使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得到优化,促使体育教学成效最大限度的提升。文章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策略。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体育教学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两种:外部教学环境与内部教学环境。外部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了场馆以及场地设施条件,而内部教学环境主要包括高校风气、课堂氛围等内在影响因素。教学环境是高校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对于体育教学活动来说,教学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最终效果,因此要不断优化与完善体育教学环境,才能够促使体育教学的成效不断提升。
一、网络教育对学生培养的意义与作用
(一) 网络教育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
网络教育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通过网络能把课堂扩展到寝室、家庭甚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使生活与学习相融合。网络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点对点的“个性化”教育, 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 对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都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 以自我为主体, 主动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个性人格、自我学习、自我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 网络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网络教育的特点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 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 利用多媒体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里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是网络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媒体课程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种学习支持服务[2]。学生逐步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 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后, 才能制订出符合个人实际需要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 有效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提高学习效率, 解决学习中遇到困难。另外, 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也有助于实现自我学习指导。
(三) 网络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利用最优化的网络教育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水平, 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随时提交到网上, 得到网络上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问题作出的个别辅导;同时, 也可以得到来自网络学习伙伴的帮助, 通过共同探究, 进行意义构建。面对计算机, 学生不会有羞于启齿的困难, 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情况下提出问题, 而且会产生一种期待。教育网络构成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选择性、创新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大胆、自主、诚实、执著的精神。
二、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上[3], 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器”。学习动机不仅涉及学生要学或想学, 还涉及更多含义, 包括计划、目标导向, 对所要学与如何学的反省认知意识, 主动寻求新信息, 对反馈的清晰知觉, 对成就的自豪与满意和不怕失败。
网络教育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广泛的。对比其他领域的学习动机, 将其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内部学习需要、外部学习诱导和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其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学习需求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和学习意向, 这种愿望和意向是驱动主体学习的根本动力, 也称内部驱动力。内部学习需要是最根本的驱动力。由此, 本文提出假设:H1.学习愿望与学习动机正相关;H2.学习意向与学习动机正相关。
(一) 外部学习诱导
外在学习诱导是指外界环境施于学习者的诱导和产生的压力, 如压力、奖惩以及社会关系等。人是社会化动物, 必然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诱惑和影响, 如外在的奖惩或害怕考试不及格等。在外在压力下, 人会迫于压力不得不学习。由此, 本文提出假设:H3.压力大小与学习动机正相关;H4.奖惩力度与学习动机正相关;H5.社会关系与学习动机正相关。
(二)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主要由目标层次、持续力和成功感等构成。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激发网络学习的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对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4]。自我效能感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层面, 维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耐力, 而且能将学习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求知过程。由此, 本文提出假设:H6.目标层次与学习动机正相关;H7.持续力与学习动机正相关;H8.成功感与学习动机正相关。
三、数据收集
根据学习动机影响因素模型, 在参考大量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多次修订, 形成了本研究的最终问卷。问卷采用Likert五分量表, 通过现场、邮寄、E-mail、MSN等方式发放问卷300份, 其中286份问卷选择“经常接受网络教育”的对象, 14份问卷选择“不经常接受网络教育”的对象, 以反映出网络教育的普遍应用性。本研究针对“经常接受网络教育”的286份问卷进行实证分析。
四、研究假设检验
本研究利用SPSS15.0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以检验研究假设, 采用层次回归分析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方法检验研究假设。变量进入回归模型的顺序为: (1) 进入自变量内部学习需要———学习愿望、学习意向; (2) 进入自变量外部学习诱导———压力、奖惩、社会关系; (3) 进入自变量自我效能感———目标层次、持续力、成功感。
表1显示了层次回归分析结果, 包括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T值及对应的概率p值、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F值及对应的概率p值、判定系数、调整的判定系数。根据表1, 所有变量进入模型后, 自变量学习愿望在0.000水平 (p=0.000) 、学习意向在0.000水平 (p=0.000) 对因变量具有显著作用, 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为正值, 与学习动机正相关, 即学习愿望越强、学习意向越清晰, 学习动机越强。奖惩、社会关系、目标层次、持续力、成功感对因变量具有显著作用, 与学习动机正相关。
五、网络教育环境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 转换学习模式, 促进内部学习需要
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动力作为一种内部刺激, 是激发学生学习行为最根本的动力。缺乏外部监管的网络教育模式是基于个体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网络时代社会教育发展的需求, 一次性的学习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要学会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按终身教育的方式来安排生活、工作和学习。网络教育没有时空限制, 给人们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机会, 为学生的充分学习提供了理想的环境。从当前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到终身教育模式的转变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的思维要从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思想转换, 从入学生源、学习环境、教学理念等方面全方位开放。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学校的一次性学习, 要向终身学习发展, 不断充实自己, 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而网络教育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 是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当代大学生以网络教育为今后主要的学习模式, 逐步实现终身教育, 正是大学生从自身内部出发形成内驱动力的最佳方式。
(二) 鼓励外部学习诱导, 由外而内激发良好学习动机
传统学习所需的外部诱因主要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构成。如物质激励的奖学金制度、作为学习环境所需的良好学校环境和生活环境、社会责任感等精神激励因素, 这些构成了传统学习的外部诱因。而随着终身学习模式的实现, 外部诱因也要随之变化, 其中最现实的就是物质激励的变化。网络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手段, 它的普及和发展必须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承认。因此, 要从体制上承认网络教育, 承认网络教学的合法和科学性, 同时也要承认学生的学习资格和资历。通过行政和立法的手段使网络教育和学习法律化、社会化。外部学习诱导从外而内, 从另一个侧面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有利于学生在网络教育下更好地实现自我学习。
(三) 激发自我效能感,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效能感是影响学业成就的核心因素。研究表明, 在网络学习过程中,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能够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 从而对网络学习进行更多的探索, 将产生获得更多信息的机会, 以此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知识, 提高网络学习的时效;相反, 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缺乏自信, 不去主动发现新知识, 只是接受现成的知识, 无法提高网络的时效性[5]。
研究表明, 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的各维度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6],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 只有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从而实现对网络教育的海量知识、高时效等特性的充分利用。
(四) 加强基础设施, 不断提高网络教育环境
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滞后于学生学习的需求, 也面临着各种硬件制约和不足:现实国情是制约我国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网络资源匮乏, 海量知识虽多但是适合学习的较少、网络课件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特别是对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首先, 只有建立覆盖面广的通信网络, 网络教育才能有所保障。其次, 不断提高网络教育技术。网络技术主要指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两方面。在硬件技术上, 通信网络的发展、网络带宽与网速的提高是网络教育的基础。在软件技术上, 采取竞争、开放、合作的机制培育教育软件产业。
网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并广泛普及的数字化学习方式, 其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从网络教育与学生培养的关系出发, 探讨了网络教育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而这些策略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改善和提高还有待今后更进一步的检验。
注:强支持 (p≤0.001) , 较支持 (p≤0.01) , 支持 (p≤0.05) , 弱支持 (p≤0.1) , 不支持 (p>0.1)
参考文献
[1]洪华.网络远程教育与大学生的培养[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2) .
[2]林青.远程开放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2) .
[3]沈国强.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探析[J].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7, (2) .
[4]赵琨.论学习效能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 (5) .
[5]李雁云, 李玉斌.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时效的因素研究[J].远程教育, 2010, (7)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因素;优化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都是我国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思想加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和人民的责任,更加是我们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新老问题,需要采取采用积极地策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研究和分析,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力争找到最好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让学生能够找到最佳的方式提升自我的思想素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寻找到最正确的生活方向,为之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同是夜晚的明灯,指引着学生们前进的方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的因素
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环境影响因素众多,但是就其主要方面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环境因素。本节就其影响因素的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一)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政治因素,包括了一定时期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变革发展,人们的理想信念的现状等。对于广大高校学生来说,经济因素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功能的发挥将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主,尤其是在经济与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发挥将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主,人才的素质要求更加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为当代高校学生带来了开放意识以及自主意识,高校学生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在国际大环境中重新改变,思想上更加开放,这样的学习环境为当今高校的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空间,也让高校学生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大舞台。
(二)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是展开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第一学校,父母是我们人生教育的第一老师。中国高校学生对家庭以及经济的依存关系,使家庭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实施成为了可能。家庭环境是我们出生以后接触到的第一环境,其将影响我们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氛围会对高校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许多在接受物质条件较优越的家庭教育的高校学生,一部分人的思想都受到家庭的影响,例如,大部分人认为父母的就是自己的,从而游手好闲,不去努力,对自己的人生无规划。所以,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研究,家庭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的父母,应该从小就给孩子灌输政治教育的思想。
(三)学校的环境因素
学校是学生们最直接学习到思想政治的场所,也是影响高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根本环境因素。现在学校最重视的是学生的文化成绩,而严重的忽视了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的教育理念陈旧落后,其直接导致有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维护个人威信,与学生之间缺少真情实感的沟通与交流,师生之间的关系较疏离;高校扩招弊端凸显,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渐由以前的精英化转为现在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上升,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
(一)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良好氛围的烘托,因此,高校要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氛围的建立引起高度重视。学校的制度要进行有效的完善,并且能够形成良好的校园思想学习环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保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提高的重要保障,学校在建立有效的制度过程中要结合现高等教育院校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在自身思想发展中获得方向性的指引。制度的建立能够对学生们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是对学生们的一种规范,同时也是对学生们思想正确性的一种引导,学校制度作为引导高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体现,有效的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教育理念的体系的发展,能够为学生思想的发展提供丰沃的土壤。
(二)加大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随着中国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接受高等院校教育的学生们,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中,都比较倾向于网络学习。所以,有关部门应当加大文明网络的建设。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中起到建立制度、传播知识的作用,也能在生活中让高校学生产生依赖感,从而缺乏自己思索的意识。只有加强网络化的建设,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以达到增强高等院校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抵御网络较劣质的影响的能力的目的。高等院校想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就需要加强互联网建设的力度,并且需要将互联网技术人员的素质提高,建设一个有自身特点的网站。
(三)加强社区与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高校要充分的调动其他方面的力量,采取多样化的形势,争取为高等思想政治教育作出贡献。随着高校体制的改革,高校与社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区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要想有效的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加强社区环境的建设,主要应从提高社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社区文化内涵水平以及加强社区教育等方面入手。更要有效的重视家庭教育,高校及时与家庭进行沟通和交流,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些表现,给家庭教育更多的方法建议,帮助家长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平等交流,合理的引导,让家庭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得力助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优化应当以当前的教育形势作为前提,通过对外界环境的调整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加强对互联网的建设,发展思政活动的多样性,让更多的学生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获得益处。
【参考文献】
[1]刘卫平,陈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分析与路径优化——基于和谐生态的视阈[J].湘南学院学报,2012,04:89-93.
[2]邱启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258-259+265.
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环境因素分析
摘 要: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在现有制度环境下植入成熟教师市场体系的聘任制,受到环境因素的诸多制约。本文分别考察了教师市场环境、国内经济环境、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环境、校内行政改革环境和其他高校聘任制改革环境对聘任制改革的影响。从而发现现有改革思路对青年教师的福利有负面影响,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环境、国内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高校内部行政部门的改革和其他高校的改革方案对教师聘任制改革也有诸多不利的影响,并因此提出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均衡思路。关键词:聘任制 环境因素 流出者歧视 均衡流动 自北大和中大率先提出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方案以来, 特别是20媒体对这南北两校的追踪采访报道,使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成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众多高校也纷纷着手设计本校的改革方案,准备在必要时推出去以示不甘落后。但细想之下,北大直言不讳“借鉴”了美国的“tenure track”制度,即非升即离的聘任制度,快速跟进改革的那些大学也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北大的思路,后来的一些大学更是广泛参考其他大学的改革方案,有几分独立见解则很难说。于是,不顾内外部环境条件,盲目跟风改革很可能导致改革的失败,或以更大的代价取得成功。一旦改革失败,理论家便会总结,外国再好的东西到中国都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本文试图利用经济学理论,来探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所面临的环境因素对改革成败的重要影响,以供改革者在指定改革方案时参考。 一、教师市场环境 许多曾留学海外的改革者对国外成熟的.教师市场感触颇深,他们都或多或少有过挣扎其中的经历。但把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国外成熟市场条件下的聘任制来设计,必然忽略了市场环境的重要性。 首先,成熟的市场上存在着稳定的需求、供给和产品质量,在这种市场上选聘教师的交易成本很低,而且较低的辞退成本使雇佣的一方基本上完全是风险中性的。但中国目前根本就谈不上存在一个有效的高校教师市场,对大多数高校而言,他们选聘新教师时,一方面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之间存在着严重不对称信息;另一方面前来应聘的毕业生之间存在着很不正常的质量分布,甚至同一所高校毕业的学生也存在着明显的质量差别。此时,作为极度风险厌恶型的雇佣单位,只要自己培养学生的最高水平高于目标学校毕业生群体的平均水平,通常雇佣自己的优秀毕业生总是最优决策,更不用说自己的学生磨合成本低等因素了。每个学校都更愿意雇用自己的毕业生,这就是雇佣市场上的纳什均衡,也正是从前高校近亲繁殖的根源。既然近亲繁殖是雇佣单位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的理性选择,为避免过度近亲繁殖而要求本校毕业生必须到其他学校就业的限制性约束就使学校方的福利受到损失。 值得指出的是,北大以其雄厚的实力和特殊的地位有可能直接背靠国际教师市场, 以市场价格来雇佣“洋博士”,同时把自己的毕业生则推向国内其他高校(我深信他们的学生还远没有资格进入北大雇佣教师的那个市场,否则,北大就无须改革)。但其他不能直接与国际教师市场接轨的高校在效仿北大的这种改革时必然遭到福利损失,非但不能提高教师水平,反而可能带来无休止的麻烦。 其次,成熟的市场上有相对稳定的“行业标准”。成熟的教师市场上一定存在着相对统一的学术评价机制,这种标准甚至不需要借助任何专门的载体都能达成一致。比如说,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是否有价值,一个研究者一篇未发表的论文能反映作者什么样的研究能力,在不同的学校得到的评价是差不多的。在这个基础上来组织教师队伍,主要取决于学校准备发展的研究方向和个人的研究兴趣。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恩格尔对时间序列研究的兴趣在MIT得不到回应,是他离开MIT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直接原因。 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待完善:一方面不同的学校对学术成果的认定不同,有些学校重视论文,特别是国际论文;有些学校重视专著或课题;有些学校则对论文、专著和课题甚至教学都施加一定的要求。这就使得一个学校的教授,到另一个学校并一定能聘为教授,从而限制了教授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市场上的评价体系模糊使高校培养科研人才的方案千差万别,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上供给方的质量波动,为需求方合理评价毕业生的研究能力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第三,在成熟的市场上价格是判断产品价值的关键指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麦克法登教授亲自告诉我,像他这样的教授,在美国的年薪在14-16万美金之间。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恩格尔在获奖前夕从圣地亚哥流动到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即便学校排名不如从前的学校,但其年薪却远高于从前。我们很容易发
[1][2][3]
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氛围、计算机硬软件设施以及课堂环境。其中,后三者与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
1.计算机硬软件设施
目前,在某些条件好的学校,计算机硬件设施情况是比较好的。从计算机拥有的数量来看,这些学校一般建有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拥有20-50余台IBM机。
有的甚至还装备了多媒体网络教室。但是,从使用情况来看,这些计算机大多用来教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用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的时间较少。这意味着学校仍然把计算机作为一个独特的对象对待,还没有将计算机有机地结合到日常各科教学之中。如果真正要在全校各科教学中都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学校中所拥有的计算机数量就显得不够了。
我国教委于1996年发布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规划。按这个规划,到本世纪末,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目标是,计算机设备最低配备数为:高中至少必须有微机25台以上;初中至少20台以上;小学至少15台以上。这些设备的基本配置为至少有1台带硬盘的32位微机;其余为不带硬盘的32位微机;局域联网。但是,如果计算机教育的重点放在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上,每个学校用于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硬件资源仍然是十分有限的,这十分有限而宝贵的机会对于全校众多课程和班级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如何将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软件设施主要包括教学软件运行的操作平台,如:是DOS系统还是Windows,是否有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教师和学生的操作方式和过程,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包括硬件设施的空间安排和学生的组织方式两个方面。关于计算机硬件设施的空间安排,存在两种基本的建议:第一种是将所有计算机集中在一个教室里;第二种是将计算机分散在各班教室里。此外,还可以建立特殊的多媒体综合电化教室。这三种做法各有一定的优缺点。第一种做法便于计算机维护和管理,但不便于教师随时使用,并且对教学形式、组织和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些学校的计算机教室里只有20-30台计算机,在机房里上课,也只能做到两人一台机。两人一台机和全班一台机在教学效果上有多大差异呢,还有待于研究。
相反,第二种做法虽不便于计算机维护和管理,但便于教师随时使用,并且,教师可以不必对日常教学形式、组织和管理作大多的改动,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要相对小得多。如果各班教室里的计算机能联成网络,资源共享,更有利于教师备课和调用,而且还能帮助教师进行学生管理。在学校计算机资源有限、教师对计算机比较陌生的情况下,在各班教室里放一台计算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和普及是有益的。目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多学校开始建设特殊的电化教室,这种电化教室一般配置有一台多媒体电脑、大型的投影仪等设备,可以供教学演示之用。这种做法花费不大,但作用很大,没有条件建设计算机教室的学校特别值得考虑。
至于学生的组织方式,要依赖于硬件设施的空间安排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在专门的计算机教室里,计算机可以作横向排列,也可以作两两相对的纵向排列,横向排列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前面讲台上,适于课堂讲演,纵向排列有利于学生交流和教师监控,适于合作学习、讨论或完成某一项目。如果在日常课室中放置几台计算机,可以将计算机放在讲台前,利于学生观看演示和讲解;也可以放在课堂两侧或后面,便于学生查找信息,或便于教师用计算机奖励那些率先完成任务或学得快的学生。如果是特殊的电化综合教室,计算机最好放在前面,利于学生观看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一般来说,课堂计算机硬件的摆放和学生的组织方式,要根据教学需要而定。
3.学校氛围
学校的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氛围涉及全校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看法、全校进行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积极性和学校领导所采取的激励措施和教师培训措施等,直接影响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和信心。
目前,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多数人以为计算权辅助教学一定就比传统教学的效果好。这种误解可能会给教师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一旦未能达到如期的教学效果,将可能导致两种错误的归因:要么教师怀疑自己没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从而不再敢使用计算机;要么教师怀疑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认为计算机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有用,从而不再对计算机感兴趣。因此,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都必须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效果有一个合理的认识,解下教师思想上的包袱。
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人们进行了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速度,提高教学效率,能增强理解和保持;能激发学习动机等。但是,近来的一些总结性研究指出,这些研究都是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作对比来进行的,这样的对比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效果孰优孰劣,要受教学软件、教学方法和教师所花的时间等因素影响。对计算机的效果不适于作长时间的对比研究,因为,这样的对比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如果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软件内容、教学方法都是和传统教学不同,那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效果优势不能只归之于计算机:如果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各方面都和传统教学相同,那么,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效果差异归之于计算机这样一种教学媒体,显然是过分夸大了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因此,使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如何发挥计算机的优越性来实现课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点,如计算机能表现几何图形的动态变化过程,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呈现各种变式、解法,扩展学生的思路,能提供真实情景的图象,丰富学生的经验;能接受学生的反应,使学生看到他们思维的演化结果,提高教学的交互性和参与性,能节省教学板书的时间、提供规范的字体或图解等等,只要能满足其中一点足矣。
除了解放教师们的思想包袱还不够,学校领导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频繁使用计算机的积极性,在全校营造出一种乐于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是要花时间和精力的。他们要做大量的准备和多次的试验,对于教师的劳动,学校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否则,教师何必冒创新的风险、花这番额外的心血呢?有的学校规定,凡用计算机上课的,一节课的工作量等于平常课的5倍。这样的规定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当然,各个学校可以制定各自的政策,并根据发展的情况随时调整政策。
总之,学校一定要给教师以一定的政策和措施,激励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计算机。
此外,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培训,组织教师交流经验和集体备课,提高他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培训要结合教学实际需求,通过培训,使教师不仅看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确实有用,而且看到以自己的现有能力,只要不断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亦非难事,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和积极性。
摘要:从人与环境互动视角出发,比较功能论、冲突论和符号互动论三种方法论,分析青少年成长因素,探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功能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家庭
环境是作用于人的所有外界事物与力量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的复杂系统。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和环境息息相关。
环境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背景或条件,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和道德成长的基本因素之一。社会环境中既有优良因素,也有不良因素,任何社会都是如此。
社会化是指个人一生中在与他人及社会的接触和互动中,形成个性,获得并履行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角色,以不断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不仅是“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如何形成发展,对于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有着巨大的意义。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青少年成长是指青少年逐渐形成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特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培养一定生活技能,进而成长为能够适应并参与社会生活、传承社会文化、推动社会变革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即基本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是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第三是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青年人更多地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学会了与谋生有关的本领,发展和养成了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以形成。
少年随着生活环境的扩大、知识技能的积累、生活经验的丰富和心理水平的提升,在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需要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在物质需要层面,开始讲究服饰,对课外读物和学习用品的需求增多、层次提高;在精神需要方面,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渴望,希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和朋友的支持,期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了创造的欲望和冲动。
人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各个时期都有对社会的不适应和心理紧张。
人与环境的互动伴随着青少年成长的每一刻。青少年作为人的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也必须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的环境。青少年与环境的关系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青少年自身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身心素质,进而影响到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环境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形塑作用。人的发展既包括自己工作领域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成熟和成长,这里边包括个人的主观努力也包括所在环境的影响,除了个人主观上的积极入世之外,没有良好的外在环境是难以有更大发展的。
目前,社会学界主要运用功能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三种社会学思维视角考察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功能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人类学方法论主张。它认为认识事物的实质、本质或第一原因是不可能的,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和属性;主张排除实体概念,在相互依存构成整体的诸因素和诸事物的联系中把握对象,而对事物的现象和属性的认识在于了解其功能。功能论者普遍认同的一个前提是人类的风俗、制度、行为规范不是孤立的。作为社会系统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各要素之间以不同的程度相互依赖的形式出现。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想道德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中的每一个与其它现象互相关联、互相作用,都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结构功能主义十分注重研究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协调的机制,是一种维护型的社会学。它强调的往往是“稳定的秩序”。结构功能主义分为:①正功能与反功能,即一件事或物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②显功能与潜功能,即学校的存在一方面是作为一个主流文化的传播地,另一方面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③功能选择:就是在一件事物的多种功能中进行选择,挑选最适合的。
而社会冲突理论以科塞、达伦多夫为代表,重点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的是社会的稳定和整和,代表社会学的保守派,社会冲突论是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积极作用,代表社会学激进派。
像功能论者一样,冲突论者也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关注其中的制度和结构安排。
符号互动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功能论和冲突论者关注宏观的和宏大的社会结构研究,而互动论者则关注传统的社会生活事物的微观研究。互动论者认为人是社会的,是以群体形式生活的。基本上,符号互动论者关注人们交往中符号意义的产生方式,而他们首先要做的是仔细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事物的意义。符号互动论者试图用细微的观察和与人密切的接触来获取对人类潜在的交往模式的理解。
符号互动论中,最为突出的部分,就是阐述个体自我通过社会互动过程而突显的过程,亦即个体自我通过个体社会化过程而产生和形成过程。
符号互动论者主要有四个关注点。第一、符号互动论者关注人们学习赋予符号意义的方式,这种方式让人们赋予他们感情、行为意义,这种方式能让人们向更宽广的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符号互动论者强调社会过程和突变。他们认为社会是一张活跃的和交互的网,社会总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人类和其它生物生活在一个时刻变化而不固定的过程世界中,这不依赖于社会结构,而处决于人类活动和各种力量相互作用和调协的结果。第三,符号互动论者认为社会是互动的。从中可以看出没的固定不变的个人,人总是要和他人打交道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分析单元就是自己,这样人们自己设定目标,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第四,符号互动论者通过观察符号、过程、交互方式来确定隐含的文化类型和社会生活模式。
符号互动论,最基本的元素就是符号。对于符号的定义,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归结为其字面意思,即是一些可见的符号。事实上,米德对于符号这一概念从一开始的研究中就已经把它概化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了。在阐释符号这一概念时,米德借用了“姿态”的概念,就是说,一方活动的某些部分对于另一方变成了某种刺激,使他针对对方做出的那些反应来调整自己,而这种调整接下来又变成了对前者的刺激,使他改变了自己的活动,因为开始另一种活动,对于双方来说,这里都存在一系列的态度和运动。也许可以使“姿态”这个术语等同于这些社会活动的开端,而后者作为刺激则会导致其他活动者做出反应。这里讨论的是两个主体之间的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刺激的活动过程,也就是两个主体间的姿态互动,在两者之间达成共识,共识形成之后,就会有接下来的活动或者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两者之间姿态能够顺利互动,也就是这种姿态已经在两者之间达成共识,这种形成共识的姿态就是一种符号了。
在一般化的他人阶段,个体需要内化的符号不再仅仅是针对某个事物或者某个组织,而是一般化了的社会的价值。个体必须以和他采取其他个体针对他本人,以及彼此对对方的态度的方式同样的方式,采取他们——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或者社会群体成员——对于他们全都参与其中的共同的社会活动或者一系列社会事业的各个阶段或各个方面的态度。只有个体采取他所从属的社会群体,并且采取这个群体本身有组织的合作性社会活动或者对一系列这样的活动的态度的时候,他才能确实发展一个完整自我。这时,个体能够对社区或一般信仰、价值观和规范做整体行的透视设定,自我形象从特定的他人的期望,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共同体的标准和观点。
符号互动论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了对人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的探究,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来解释人自我意识是如何成长和发展的。尤其是其对社会中各种事物,包括现实与抽象的概念,都囊括在符号这一理论之下,就顺理成章地全面解释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揭示了人的社会化正是在这种个体与外界的互动中实现的这一现实。尤其是系统的阐释了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与外界互动程度不同,能够内化的符号量不同,正解释了人的社会化的渐进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化迅速而剧烈,突出的特征是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各种社会问题重叠交错。而规范的冲突、制度的冲突、价值的冲突、理想的冲突,更是弥漫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开放的社会环境,一方面为青少年的学习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存在。
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通过互动过程显现社会现实。互动论者认为,人们通过互动过程,对他们周围环境和人们的相互关系作出自己的解释,并对当时的情境协商出共同的定义和意义。从符号互动的角度可以把家庭教育的过程看成是父母与子女运用符号进行互动的过程。把符号互动理论应用于家庭教育可以理解家庭教育中的儿童社会化、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的问题,并能体现出一种动态的和交互作用的家庭教育观。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互动过程创造、维持和变革社会结构。如果不懂得个体间的互动过程,并且最终是它建构了社会组织模式,即使费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会明白什么是社会组织模式。符号互动论可以说对整个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符号互动论者极力强调人类制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凭着这种能力,人们能用一个个符号象征客观事物、思想以及事实上他们所经历的任何阶段,并进行交流。人类凭借在发音和身体姿态上获得一致意义的能力使用符号彼此沟通。人们在符号性交往中,不仅使用词汇和语言符号,还使用具有一般含义和相同理解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辅助体态和其他象征性姿态。
人类在交往中能够互相读懂对方,预期对方的反应,并彼此调适。通过对他人姿态的解读和解释,人们进行交往和互动。米德称这种基本的能力为“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或角色领会。当代互动论领袖之一,已故的罗斯认为,角色领会意味着个体交往者在其内心深处想象接收者是如何理解交往的。斯特赖克强调指出,角色领会是“对某种社会行为中他人的反应进行揣度。”而林德史密斯和
[1]斯特劳斯强调,角色领会是“对他人思想的立场和观点进行想象性假设”。如果人们没有解读他人姿态,并以这种姿态为基础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能力,互动就不可能发生。而没有互动,社会组织也就不会存在。
总之,人类制造和使用符号,进行交往,通过角色领会,包含对他所显露的符号进行解读,进行互动;心智和自我的能力,使人类成为独一无二的物种,完全是由于互动的缘故,反过来这些能力的产生,也使得互动能够建构社会的基础。
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互动过程创造、维持和变革社会结构。如果不懂得个体间的互动过程,并且最终是它建构了社会组织模式,即使费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会明白什么是社会组织模式。符号互动论可以说对整个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通过互动过程显现社会现实。互动论者认为,人们通过互动过程,对他们周围环境和人们的相互关系作出自己的解释,并对当时的情境协商出共同的定义和意义。从符号互动的角度可以把家庭教育的过程看成是父母与子女运用符号进行互动的过程。把符号互动理论应用于家庭教育可以理解家庭教育中的儿童社会化、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的问题,并能体现出一种动态的和交互作用的家庭教育观。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家庭环境尤其的重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开始的第一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家庭关系、父母素质对青少年成才有关键性的影响。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
家庭是一个人与社会最早的接触点,是一个人成长的开端。青年在独立生活之前,多数时间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深烙印在青年的心灵上,家庭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和家庭文化氛围都会影响青少年个体未来的生活,塑造着个体的人格。家庭在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都无法代替的。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文明程度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然而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使大多数的家庭变了模样,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关心不够或者显得力不从心。
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父母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起着重大影响。父母感情深、互相关心,能使子女直接受到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生动教育。
家庭氛围简单的说就是家庭环境的气氛与情调。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健全与否。若想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首先父母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融洽的,这样会使孩子感觉到温馨与安全,利于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养成。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也应该营造一种科学、民主的氛围,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否则孩子达不到目标,父母很可能会因此责罚孩子,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尽可能多花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交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这样会使孩子感觉到自己在被重视,是真正的家庭一员。
家庭是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之一。完善家庭的社会化功能,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在日益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一定的社会需要以一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为基准,对其它规范和价值观念干涉予以“整合”,这是符合社会文化积累需要的选择。由于青年文化总存在程度不同的“偏离”主导价值的倾向,故社会就须运用各种手段、力量对青年文化进行整合、吸纳与调控,倡导人文精神,张扬社会中善良的风尚习俗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惩治社会中的邪恶力量,从而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的环境因素得到良性扩张。
关键词:轮滑运动,高校,轮滑教学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许多社会上流行的体育项目被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轮滑运动进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以来, 由于具有独特的体育内涵和健身价值, 深受学生的喜爱, 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热门课程, 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然而, 作为一个新兴项目被引入高校体育教学, 由于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师资力量、场地资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和活动规模。因此, 分析影响轮滑教学的各方面因素, 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改进高校轮滑体育教学, 促进轮滑运动的发展成为必要。
一、高校轮滑教学问题分析
1、轮滑师资力量薄弱
近些年, 随着轮滑运动的发展, 轮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尤其轮滑运动在幼儿人群和青少年人群的开展普及, 青少年成为了轮滑运动的主力军, 相应对高校轮滑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石家庄市内已有5所高校开设了轮滑课, 但其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 所聘用的轮滑教师绝大部分没有经历专业训练, 对轮滑运动的了解不够深刻。有些轮滑教师是其他运动专业的有轮滑基础的教师, 在担任轮滑教学前, 只是经过短期培训和强化练习, 虽然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专业技术能力的欠缺, 不能以规范、惊艳、直观的技术示范吸引学生, 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小部分轮滑教师是从专业运动员选聘过来的, 虽然他们有着较强的专业技能, 但教学经验不足, 在轮滑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也将影响到教学质量。故高校轮滑教学师资薄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轮滑场地资源不足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扩大, 在校生的增多, 致使在校生的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不断减少, 体育场地的不足已严重影响到了体育教学和训练。石家庄市内高校仅有河北师范大学修建了标准化的轮滑场, 其他高校仅是利用篮球、排球和田径等项目的剩余场地, 或找一块平整的场地进行轮滑教学, 轮滑场地专业性不强, 相关设施简陋, 场地维护不到位, 基础设施不理想是轮滑教学硬件的现状。作为新兴、时尚运动项目的轮滑, 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 选课时每个班都达到最大班容量 (近50人) , 学生多, 场地不足, 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同时因学生拥挤也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由于轮滑场地出现损坏维护不及时, 不仅影响教学质量, 学生身体安全也得不到保障。轮滑场地资源不足是制约轮滑教学的重要因素。
3、轮滑教学模式滞后
轮滑运动作为休闲、娱乐项目已在社会上广泛开展, 但作为体育项目被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时间还很短, 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和活动规模。目前, 高校轮滑教学内容主要是速度轮滑, 平地花样轮滑和极限技巧等内容基本不讲, 教学内容的缺失, 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不利于轮滑运动的发展;轮滑教学方法基本上仍采用传统的封闭教学方法, 时尚的运动项目不结合新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手段, 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少注重个体的整体教学模式, 容易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注重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的考核标准, 造成了学生考什么内容就练什么动作, 为了考试而考试的现象, 不能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由于场地限制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欠缺, 课余时间的轮滑群体活动开展没有形成规模和常态化。
二、加强高校轮滑教学措施
1、提高轮滑课程师资力量
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是搞好体育教学的首要因素。针对高校轮滑教师的实际情况, 提高轮滑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是当务之急。具体来说, 高校应选聘高水平的轮滑运动人才从事轮滑教学, 带动轮滑教师队伍的业务活动开展, 加强业务学习和相互交流, 不断取长补短, 提高轮滑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根据本校教学需要和轮滑的发展方向, 对轮滑教师进行岗位培训或者继续教育形式的培训学习, 了解轮滑运动的发展动态和新颖的教学方法, 创新轮滑教师的教学思想;另外, 轮滑与滑冰在技术原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轮滑教师可以向拥有冰上项目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借鉴, 并将其教学方式方法融入到轮滑教学中来, 不断充实丰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技能。
2、完善高校轮滑教学基础设施
学校领导和有关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轮滑场地设施的投入, 积极改善教学条件, 并制定轮滑场地设施的维修与保养制度, 为轮滑教学提供有力保障。修建标准的轮滑场地并不比修建其他项目场地费用高, 但它的利用率肯定比有些项目场地的利用率要高, 根据轮滑运动的发展趋势和现有轮滑场地情况, 修建标准轮滑场地也是大势所趋。其次, 在现有条件基础上, 科学合理的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 对一些选课人数较少的体育项目场地, 可改建或扩建成多用途、多功能兼备的场地, 为轮滑教学提供有力场地支持。
3、创新高校轮滑教学模式
创新高校轮滑教学模式, 主要应该集中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当前体育活动的健身性和娱乐化日益突出, 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高校学生, 仅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略显不足, 高校轮滑教学应加强终身体育思想教育, 通过轮滑课的学习, 学生不仅掌握轮滑技术, 还应掌握一些自我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 为走向社会后进行体育锻炼打好基础。轮滑教学内容应从有利于学生健康和需求来考虑, 选择锻炼价值高、难度小、娱乐功能强、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对轮滑运动的热爱, 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锻炼中去, 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在教学方法运用上, 应不断开拓创新, 教学形式由“传授型”向“引导型”转变, 如通过“推火车”、“钻山洞”等多人游戏活动使学生参与到轮滑练习中来, 并掌握所学内容。轮滑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评价内容中应加入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意表现评价,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长洪.山西高校公共体育轮滑课程探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
[关键词] 高校;有氧舞蹈;教学效果;因素
【中图分类号】 G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21-2
一、前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的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而大学体育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展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目标就是全体学生,针对全体学生开设不同层次、不同种类、内容丰富的大学体育课程,以此提高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有氧舞蹈在普通高校开展的现状
有氧舞蹈是一种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有氧健身运动,最早起源于欧美的健身行业。它是将拉丁舞、爵士舞、街舞等舞蹈元素与健身健美操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地锻炼身体的运动形式。它具有运动强度较小,运动内容丰富,动作设计优美,舞蹈化突出等特点,适合各种年龄层次进行锻炼和各种舞蹈基础的人进行锻炼;它又有别于健身健美操的固定化,它能让参与者能在不同的音乐伴奏下以很轻松的心态完成动作。有氧舞蹈的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是高校健美操教学的重要补充,它的动作编排和音乐的选择能满足学生心理的要求,对女大学生的锻炼诱导情绪有积极的影响,可长期开设有氧舞蹈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快乐式教学模式,注重不同音乐与有氧舞蹈的完美结合。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实践中,有氧舞蹈课程教学效果比健美操教学效果要好,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通过研究表明有氧舞蹈受欢迎的程度要比健美操受欢迎的程度要高;而且教学实践中表明,有氧舞蹈的教学效果较高和学生身体素质、期末成绩、心理状况变化指标明显优于健美操教学班。
影响有氧舞蹈教学效果的因素
有氧舞蹈课程属于新兴的课程之一,目前只在有氧舞蹈在高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从目前的教育环境和趋势来看,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等,学生中特别是女生中更多的喜欢一些爵士舞,街舞等现代舞蹈类项目。而现代舞蹈类运动项目对学生和老师的技能都比较高,因此有氧舞蹈的出现恰恰弥补了学生的期望和老师的技术缺陷。
由于体育课程中教学效果是检验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响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则复杂多样,可分为内在的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的认知因素,外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等环境因素。
(一)教师的主导因素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计划的实施者,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因势利导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育教学中实现最佳教学目的的良好开端。教师的对有氧舞蹈的认知水平是关系到有氧舞蹈能否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有氧舞蹈的时代性和学生急切的需求性才能更好的为教学做好准备。只有教师有足够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和研究,才能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技能水平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是有效实施有氧舞蹈教学的基础,教师技能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教学过程是否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教师优美的示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参与锻炼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平,以达到教学的需要。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只有选择难易适中,舞蹈风格适合教学目标学生的有氧舞蹈套路动作,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能在锻炼中找到学习的快乐。教师积极而认真的教学态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是关系到教学效果是否能达到的重要保障。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指导方法能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更强,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能提高到学生主动性与再参与性。
(二)学生的主体因素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实施有氧舞蹈教学的客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学生的主体参与因素是有氧舞蹈教学中重要的条件因素。学习动机是学生将学习愿望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因此探索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完成到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学生对有氧舞蹈产生的兴趣与爱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此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认知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个新兴的事物要想得以发展,必须要得到人们充分的认可。因此只要通过不断的宣传和展示,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才能让学生能更好的认识等有氧舞蹈所带来的的益处和作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学生的身体素质是直接关系是否能顺利完成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达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教学环境与教学设备因素
教学环境要求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所需要的条件因素。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而这两类环境又可作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存在,并具有各自不同的构成要素。教学设备是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只有完善的教学设施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有氧舞蹈由于风格比较自由化,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它的开展就需要的是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教学的物理环境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只有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学习状态和良好的学习心态。社会文化心理环境,它对师生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和社会行为,乃至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其影响力会超过物理环境。
三、结论及建议
(一)有氧舞蹈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而且能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提供参考,可推动我国普通高校大学体育选项课改革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二)有氧舞蹈的教学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虽然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但是由于受到教师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三)积极发挥教师在有氧舞蹈教学中居主导地位,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与完成整个教学的整个过程,不断对新的知识进行学习,改进有氧舞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体系结构,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四)有氧舞蹈课程要想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教学活动的主客体因素和外在环境条件因素,只有将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态度与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制定更为合理化,教学手段丰富化,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推动有氧舞蹈在高校校园中积极开展起来。
(五)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的活动,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改善有氧舞蹈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对有氧舞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才能提高有氧舞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海.将有氧舞蹈项目引入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探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6).
[2]王晓芳,李建梅.有氧舞蹈对女大学生锻炼情绪及体质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5).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管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06-21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论文09-16
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与实施途径的研究论文09-27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构建论文05-27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10-15
普通高校体育特招生管理研究论文10-17
高校体育健美操课程设置调查论文10-29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