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成功探索分析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虽然生态工业园概念进入我国只有短短十余年,但发展极为迅速。近年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圆区建设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生态工业目建设步入快车道。本文就我国生态园区的建设展开论述。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固区我国园区建设经历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区三代发展模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工业园区成功探索分析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工业园区成功探索分析论文 篇1:

国内外工业园区发展经验对江西的启示

[提 要] 发展工业园区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精心挑选美国硅谷、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案例,分析他们发展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最后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工业园区发展经验对江西发展工业园区的启示。一是对工业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利用产业集群原理打造特色工业园区;二是促进园区土地高效集约使用,提升园区产业层次;三是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提高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度;四是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建全园区各种服务体系。

[关键词] 工业园区;发展经验;启示

[作者简介]胡卓南,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研究;(江西 南昌 330038)黄小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商管理系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研究。(江西 南昌 330088)

区域经济竞争的实质是工业园区的竞争,江西要做大做强工业,工业园区发展是关键。目前,工业园区正成为江西省加快工业化进程、实施大开放主战略的窗口,成为江西培育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平台。同时,应该看到江西省工业园区同国内外一些非常成功的工业园区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通过借鉴国内外工业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江西工业园区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展工业园区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江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全省工业园区投产企业达8229家,安置从业人数188.88万人,比上年增长8.7%。全年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465.6亿元,增长14.2%;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完成16190.4亿元、1010.3亿元和1632.8亿元,分别增长16.5%、21.1%和22.3%。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园区新增13家,总数达59家,其中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902.1亿元。通过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江西近几年的经济总量实现了快速增长,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3.2%、12.6%、13.1%、14.0%、12.5%和11.0%(见图1)。因此,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推动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二)有利于推动江西城镇化进程

过去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江西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都是滞后的。江西省委、省政府为此确立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依靠工业园区来发展城市,园区壮大依赖城市发展,实现城市化工业化互动发展。近几年江西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平均每年提高2%左右,2011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5.7%。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1.64个百分点。

(三)有利于推动江西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全省94家工业园区中,大多数工业园区能够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加强产业关联度和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以上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集群。例如,贵溪工业园区通过引进浙江10多家铜加工企业,重点发展铜线、铜杆、铜带、铜箔等10多个铜系列产品,形成了以铜加工为主要特色的产业集群;九江星火工业园依托全国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厂家蓝星星火化工厂,吸引广东、浙江、江苏等众多企业入驻,形成有机硅产业链,将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硅化工产品基地。

(四)有利于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

2012年,全省工业园区招商实际到位资金2851.97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省外资金1903.82亿元,境外资金31.31亿美元。招商签约资金4542.45亿元,增长14.3%,过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054个,共签约资金3773.30亿元;招商资金实际到位率为62.8%,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外资大量进入工业园区极大地促进了江西省工业园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2012年全省工业园区实现出口交货值1449.85亿元,增长15.9%。

(五)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2012年江西省工业园区实际投产企业8229家,比上年增加278家。安置从业人数188.88万人,增长8.7%。其中当年新增就业人数14.86万人,占当年全省新增就业23.4万人中的63.5%,占当年城镇新增就业53.3万人中的27.9%。因此,工业园区大量企业的进入和投产,有力地缓解了就业压力,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江西省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和阵地。

二、国内外工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与发展经验介绍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工业园区值得江西发展工业园区借鉴,但这里限于篇幅,选取国外美国硅谷作为实例介绍,国内选取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实例介绍。

(一)美国硅谷基本情况介绍及成功原因分析

1.美国硅谷基本情况介绍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经圣克拉拉至圣何塞近50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和世界上有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领导着全球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它依托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集中了美国90%的半导体公司。70年代的半导体、80年代的PC、90年代的Internet技术革命都发生在硅谷。

2.美国硅谷成功原因分析

第一,依托世界一流大学,形成良好的科研与生产结构。硅谷有美国第一流的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两所主要的研究大学,分布着3000多家高科技产业和许多研究开发机构。此外,当地还有州立旧金山大学、州立圣荷西大学和州立海沃德大学等专门培养大批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大众化教育机构。大学与产业部门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使得教学、科研、生产三者协调发展。

第二,有雄厚的技术人才和睿智的创业家。硅谷人才众多,在硅谷有三四十个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有上千个,在硅谷的雇员中,40%的人拥有学士以上的学位。美国对高学历、高科技人才采取来者不拒的移民政策,目前硅谷32%的人口是美国以外出生的,20岁至45岁的年轻人占了一半以上。在硅谷,创业氛围浓厚,几乎每个教授都办公司,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公司任职或自己创业。

第三,有宽松的创业环境和发达的创业文化。一是有推崇创业、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硅谷文化,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新和奋斗精神;二是有宽松的创业环境。硅谷的一些大学专门为教员和科研人员的创业制定了积极政策。如斯坦福大学允许教员和研究人员每周有1天到公司兼职,甚至允许他们有1-2年时间离岗创业,到期返回。

第四,有庞大的风险投资资金支持和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一是有庞大的风险投资资金支持,在斯坦福大学附近沙丘大街3000号,有超过200家的风险投资公司,集中了美国35%左右的创业资本公司,为创业者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二是有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如美国为风险投资量身定做了一个证券交易市场——纳斯达克交易所。美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软件业的93.6%、半导体的84.8%、计算机的84.5%是在纳斯达克培育的,如微软、雅虎、德尔、英特尔等。

(二)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介绍及成功原因分析

1.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200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6亿元,增长2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6.3亿元,增长45%;进出口总额567亿美元,增长13%;新增注册外资47.7亿美元、到帐外资18.2亿美元,分别增长24%、14%;城镇职工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13%,经济发展保持了财税增长高于GDP增长,企业利税增长高于产值增长的良好局面。

2.苏州工业园区成功原因分析

第一,坚持园区超前规划,引领有序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坚持科学编制规划,并且严格实施。一是坚持推进规划全覆盖,为有序开发提供前提。许多前来投资的国内外大公司,就是冲着规划而来;二是坚持园区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强调严格按照规划去执行,任何人不得凌驾于规划之上,不以领导班子调整而去改变园区规划。

第二,以专业精准的眼光,坚持择商选资。一是招商条件公开透明,普通招商员与管委会主任给出的招商条件是一样的;二是诚信招商,以诚感商,总结出针对性极强的招商办法与技巧;三是高标准配备招商团队,善于与国际大企业沟通接洽;四是坚持择商选资标准,把择商目标瞄准世界级大企业,招商重点放在LCD薄显、集成电路两条产业链上。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形成了园区欧美企业集聚和高新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实现了从“优惠政策引资”到“产业集群引资”的转变。

第三,坚持整体协调推进,实现园区统筹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始终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借鉴新加坡成功经验,创立了以邻里中心为核心的新型社区管理与服务模式,使工业园区成了市民“家”的延伸和社区交流活动中心;二是园区推行公积金制度,在不增加企业负担、不减少员工收入的前提下,一揽子解决员工养老、医疗、生育、住房、失业等多项社会保障,使“老有所养、医有所靠、居者有其屋”由理想变为现实。

三、国内外工业园区发展经验对江西发展工业园区的启示

(一)对工业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利用产业集群原理打造特色工业园区

江西省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全省园区缺乏整体规划,园区数量多、规模小、产业联系松散,产业结构趋同和同质化竞争激烈,不能有效培育特色产业和特色工业园区。这就要求对全省工业园区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进行顶层设计,利用产业集群原理打造特色工业园区。途径有:一是以市场为依托,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如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陶瓷产业、樟树中药材市场等,依托这些已经成型的市场去发展特色工业园区。二是在产业链上寻求优势环节,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实现园区优势从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转移到产业链条优势上来。三是依托现有或具有形成可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如樟树中药加工中心和永修木材集散中心等,这些都有可能发展成为产业集群。四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发展特色工业园区。五是发挥传统农业优势,发展农业特色科技园区。如婺源的茶叶和有机食品、南丰的蜜桔、广昌的白莲等。

(二)促进园区土地高效集约使用,提升园区产业层次

目前,江西省的工业园区没有形成适当的规模,土地投资强度低,土地征而不用,圈而不建的现象依然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层次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工业园区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和园区产业层次的提高。对策有:一是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规划,对超时限圈不建、开而不发的,要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二是建立土地的投入效益评估体系,增加园区投资强度、提高容积率,鼓励建设多层和高层厂房,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三是在招商方面,应提高入园门槛,积极寻求和引进知名度高、产品竞争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大型骨干企业;四是鼓励园区外的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企业集聚度;五是做好园区闲置土地的清理整顿和招拍挂工作,盘活园区未投产企业土地。

(三)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提高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度

部分工业园区为了招商,引进的招商项目产业层次低,给出的优惠政策过多,引进的产业关联度不高。因此,应提高招商选资的针对性和实施性:一是创新工业园区招商方式,优化招商选资服务体系,推动招商选资工作向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全民安商转变;二是加强诚信招商力度,既要园区对客商的诚信,也要做好客商履约的诚信;三是进一步改善园区投资环境,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对工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增强园区对客商的吸引力;四是要进一步提高招商选资的质量和水平,突出重大项目招商,带动园区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尽快形成主导产业,提升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能力。

(四)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建全与完善园区各种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要进一步解决园区融资难问题,建全工业园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要进一步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完善园区服务企业水平。树立对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承诺体系和科学规范的管理秩序及依法治区的环境意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审批和一条龙服务。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园区信息化建设,完善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包括为广大中小企业搭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市场信息发布、网上咨询等便捷的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工业园区“十一五”专项规划.

[2]董俊.江西省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05,(11).

[3]高建斌.江西工业园区有效整合的思路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5.

[4]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网址:www.jxstj.gov.cn.

[责任编辑:刘忠林]

作者:胡卓南 黄小平

工业园区成功探索分析论文 篇2: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摘要:虽然生态工业园概念进入我国只有短短十余年,但发展极为迅速。近年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圆区建设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生态工业目建设步入快车道。本文就我国生态园区的建设展开论述。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工业固区

我国园区建设经历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区三代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及清洁生产要求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层面循环经济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实践。它通过理念革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把不同的企业和产业联系起来,提供可持续的服务体系,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方式,寻求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信息反馈。实现园区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物“零排放”。

一、生态工业园区的重要性

(一)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对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尤其是在重化工发展阶段,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特别是长骨骼(工业)的时候。根据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人均GDPl000美元的阶段,主要是依靠工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工业,必定会大量增加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就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我国工业发展的相当部分集中在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在经济质量和总量增长、引入高新技术、先进管理理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工业园区建设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很多趋势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在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作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试验田”和领跑者,以此来带动整个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

(二)生态工业园区是开发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一五”期间是国家级开发区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构建和谐开发区,鼓励和引导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特别是要将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节能降耗、生态环保、节约集约用地、社会保障等内容纳入国家级开发区综合统计制度和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及清洁生产要求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具有横向耦合性、纵向闭合性、区域整合性和结构柔性等优势,是区域层面循环经济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实践。可以说它是当前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科技园区今后发展的方向。多年来的实践和经验表明,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探索。

(三)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能推进开发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当前,我国已建和在建的各级、各类工业园区数量较多。应该说,工业园区的兴起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有少数工业园区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实行“扎口式”封闭管理,工业园区环境问题不断。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执法检查中,共检查工业园区1900多个、园区企业近3万家,查处违法企业4000多家。20D7年5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对陕西、安徽、广西等地工业园区的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更为严重。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实现节能减排,是当前我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最基本的目标和出发点。在园区建设中要注重加强环境监管,保障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在这方面,无锡新区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严查“未批先建”和已批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同时对化工、印染等重污染企业开展“升级达标”工作。针对一些企业生产工艺落后、污染治理设施老化、排水不能稳定达标,总量超标等问题,下达限期治理通知书。通过整改,重点污染的局部地区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通过发展生态工业,园区资源、环境绩效不断提高,促进节能减排工作。

二、生态工业园区案例分析

不同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具有不同的经验,它们在产品代谢和废物代谢这两种工业代谢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其他园区学习。工业园区一般分为过程工业的工业园区和产品工业的工业园区,像包头(铝业)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属于前者,是为最终产品提供原材料的;而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则属于后者,是直接向社会提供产品的。两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也有所区别。

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区应有不同的考核指标和衡量标准,要承认行业与工业园区类型的差异,不能搞“一刀切”。各地工业园区要根据本地区特色优势,如资源、能源供应情况、工业发展历史和基础、人力资源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来选择自己的生态工业发展模式。

以包头(铝业)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例,过去,该园区所在的包头市东河区多年来一直在寻找改善环境的突破口,后来以包铝为龙头进行铝业为主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行铝电联营,降低了成本;同时还从法国、挪威和香港分别引进了精铝生产线、用废铝生产电解铝生产线和汽车轮毂生产线,使得产品代谢从过去的只是铝锭和少量的铝合金扩展到现在的合金铝产品系列和精铝产品系列等。同时,狠抓了电解铝工艺改造,大部分自焙槽已改成预焙槽,剩余的自焙槽正在改建中,污染大大减轻。通过工业园区的集中供热,砍掉了几百根烟囱。可以说,当地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改善环境的切入点。

而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污染本来就轻,怎么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该园区在做规划时就分别对产品代谢和废物代谢进行分析,设计了4条生态工业链条,通过核心企业带动,把产业链条拉长,资源利用率提高,增加了价值。同时,从废物的减量化人手,进行废物综合利用,废物代谢做得也是非常好的。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践告诉我们,即使在这样一个起点很高的工业园区,也是有很多生态工业潜力可挖的。

通过这几年在我国推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实践,可以看出,政府部门的定位很重要。具体地说,政府应在改善当地发展生态工业的软环境上下工夫,如提高办事效率、办事质量、吸引和引进人才、改善居住环境。当地政府要舍得在这些方面投入,特别是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方面。

三、如何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一)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加强政策扶持

《循环经济促进法》无疑是对这项工作的最强有力的支持。但是应该看到,目前我国还未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

体系。同时,鼓励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宏观调控、财税金融优惠、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政策还比较缺失。一些园区补链项目的引进遭遇政策冲突的尴尬,受政策的限制,一些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补链项目无法引进、无法运转。下一步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和科技部将会同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开发区特点,研究制订鼓励不同行业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投资、税收和价格政策。拓展园区融资渠道,在政策上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中的关键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研究制订鼓励南方、北方不同地区水的梯级利用、中水回用的投资、税收和价格政策。研究制订不同行业企业的产品延伸责任制实施办法。研究制订鼓励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政策措施。通过优惠税收、贷款、财政补贴、土地利用等方式,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对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创建的工业园区给予一定程度的扶持。

(二)生态工业发展的关键是突破补链技术

生态工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与生态工业发展相关的技术尚显薄弱,制约了先进理念、管理和工具的有效发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质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因此,国家应大力支持和鼓励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将具有全局性、普遍性、关键性的技术问题纳入科技计划,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和示范推广。要组织科研院所、重点高校和企业,大力开展生态工业技术、理论和实践科研工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生态工业支撑体系。筛选和引进一批具有较好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的生态工业技术,对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技术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实施补链项目,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开发区招商引资时,要按功能定位和生态链框架,有选择地进行补链招商,集中吸纳同类企业,促进产业链群形成,积极推动企业自发配套,促进补链工程的实施。以符合生态产业链群的企业引进为重点,将不符合产业导向、易造成环境污染、能耗消耗大、技术水平低的企业拒之门外。无锡新区针对电子信息业以加工制造为主,缺少核心技术研发,产业结构缺乏柔性的问题,大力引进半导体晶元和研发企业,发展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企业。由于这些重量级项目的引进,吸引了上下游补链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强化绿色招商和环保前置审批,重点引进“三高三低”(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项目,对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风险大的项目实施“一票否决”,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以来对4450个项目进行了环保审批,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80多个,涉及投资金额5亿多美元。

(三)合理规划,科学定位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一种新鲜事物,领导重视是关键,规划先行是前提,必要的政策鼓励、引导和制度保障非常重要。这是我们总结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明确的产业定位和科学的发展规划是生态工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建议对本地资源、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各地域内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产业结构,在充分考虑核心资源的稳定性和核心产业的发展前景这两大重要因素基础上,准确定位我国各地园区主导产业。科学、合理的主导产业定位是建设生态工业园的核心要素。

作者:赵丽丽

工业园区成功探索分析论文 篇3:

构建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人才培养对接机制,为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简介:苏荣娥(1965.11-),贵州六盘水人,六盘水市钟山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冉景明(1966.5-),贵州六盘水人,六盘水市钟山区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摘 要: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而为当地工业园区企业服务则是该职能最直接的体现。近几年来,六盘水工业园区建设速度较快,已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全省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大部分园区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技术开发创新升级缓慢、企业招工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已逐渐成为制约工业园区高层次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要把工业园区推向“质量型”的快车道,科技是关键,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的本地化配置问题首当其冲。本文浅析就如何构建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人才培养对接机制,以适应工业园区的产业特点,打造职业教育为园区经济社会服务与深度融合的互动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业园区;人才培养;对接机制

引言:职业教育是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而工业园区则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载体,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发展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加显著。近年来,六盘水市为改变经济落后现状,将工业园区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出“主攻工业、决战园区”,大力实施赶超型发展战略,掀起了工业园区建设的热潮,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这一成绩的取得,与职业教育对工业园区人才的培养是分不开的,近年来,职业教育加快了与工业园区对接的步伐,校企合作不断加强,服务意识不断提升。全市职业院校与当地工业园区内的大部分企业建立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了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人才培养对接机制。尽管如此,但目前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人才培養对接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构建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人才培养对接机制

2013年7月15日,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贵州省教育厅《关于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的通知》颁布。

“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就是政府规划创办园区、企业建设标准厂房、配套发展职业教育,园区利用标准厂房、倒班宿舍、技术设备、生活休闲区、企业技术人才作为中职学校的实训基地、学生宿舍、实训设备、学生活动场所、兼职技能教师,中职学校为园区企业提供实用型、高质量、高素质、低成本的用工服务,是一种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为园区企业的用工问题,打开了一条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园区产业的用工需求信息,可以及时传递给园区职校,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大大增强了职教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这一模式中,园区产业一改过去被动接受人才的局面,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幅度提高,责任心也大大增强,时刻以主人翁的恣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园区职教技能人才的培养,既保证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数量,更保证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园区还充分发挥职校作为职工培训中心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对产业工人进行知识更新培训,确保了园区产业工人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大大提高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带动下,六盘水市工业园区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红桥新区托管原钟山区职校,深度联合,企业的法人就是教学点或实训基地的校长。与中煤科工、昱霖集团、瑞都公司、锦江酒店、奥特莱斯、东方日产、赛格兰、福建双喜服装厂、恒森钢材等企业签约,订单式培养企业需求人才。2013年学校为有关企业培养培训295名技能型人才,其中锦江酒店200名、奥特莱斯25名、昱霖集团50名、东方日产20名。学校力争用3至5年时间来提升新区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技术水平,实现新区企业员工双证准入制上岗,而企业则为学校提供学生实训指导教师,提供食宿、提供实践操作岗位。六枝路喜园区利用工厂车间做实训基地,企业内部技术人员作为专业教师,企业录用工人在园区职校岗前培训后方可上岗,为建立健全就业准入制度打下基础,让园区职校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盘北经济开发区整合辖区内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办学。积极主动联系企业,了解园区不同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对企业职工、农民开展技能培训。红果经济开发区引进六盘水市兴成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办学,利用企业为学校教师培训和学生提供实训设备场地。针对艰苦行业、特殊行业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行定向培养。建设宿舍、食堂一体化的生活区,合理利用空余地方作为学生活动场地。水城经济开发区由园区提供基本的办学设备设施,与水城县职校联合共享师资。截至目前,全市5个工业园区共筹备办学场所3万余平米,实现招生985人。

为走好“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新路子,切实推动工业园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六盘水市主要采取了如下做法: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强化责任落实。各工业园区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9+3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对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层层签订责任,并将推动职业教育建设履职情况作为对主要领导政绩评估和考核的主要内容。

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经费投入到位。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压缩行政办公经费的5%和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用于支持实施9+3计划。各县、特区、区和各工业园区都按照分灶吃饭的原则进行资金筹措。

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赢。为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六盘水市积极做到四个创新。一是办学模式创新。将课堂搬到生产线上,工厂就是学生的实训基地,企业内部技术人员就是专业教师。二是学校管理创新。园区职校坚持“立足本地企业、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支柱产业”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综合管理,不断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校企关系创新。园区学校积极主动联系企业,了解园区不同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对企业职工、农民开展技能培训。确立了“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园区”的办学宗旨,建立了“园校互动、校企融合、订单培训”的办学模式。四是学生就业渠道创新。园区职校着力推进招生与招工、学生与员工、课堂与岗位、学习与实践双元一体“四大融合”;努力构建专业对接产业、育人对接企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技术服务对接生产需要、培训对接工种的职业教育与园区对接的长效机制。争取做到职校学生一出校门、就进厂门的无缝对接。

四是积极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招师招生。解决教师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教师,从老牌职业学校中调配教师,从企业员工中聘请教师,用联办的方式共享教师。解决生源问题,主要采取了:加大宣传、结对帮扶、奖励入学、包保责任、提高质量、拓宽就业等手段,保证初中毕业生,入不了普高的,全部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五是立足现有资源,发挥工业强市优势。有“江南煤都”美誉之称的中国凉都·六盘水,是在“三线建设”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曾经有过辉煌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至今沿袭下来的水矿技校,水钢技校,盘江技校以及现改名省机械学校的原六盘水煤机厂技校,还有原市商财校、市农业学校等,都具有良好基础和办学传统,六盘水市积极发挥传统技校的引领作用,加强同地方职校联系,形成集团化发展,营造齐头并进的态势。同时,现阶段众多现代工业园区项目落地,直接由政府主导,政府举办,政府出资,政府管理,企业出场地、出设施设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共同打造职业教育与园区经济交构与融合的互动平台,建立了职业教育与园区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贵州是一个职业教育不发达的省份,职业教育还完全达不到与工业园区人才培养成功对接,这种对接互动的内部运行机制还存在一定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学校自生自灭状态,政府行为较多留于表层,与工业园区校企联合办学有关的制度创新、政策保障、资经投入、统筹协调等方面很少涉及。

(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招工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园区内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量大,绝大部分是没有技术专长的普通工人,特别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而技术工人的专业技能大都偏重于传统制造业的工种,适应现代产业所需的宽基础、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很少。一方面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多,一些有就业愿望的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急需用人的现代园区企业招不到理想的员工,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缺少必要的市场调查和分析论证。专业设置大多热衷于设置投资少、技术要求低的计算机、旅游、美容美发等三产领域的专业,而投资多、技术要求高的二产专业特别是制造业急需的专业很少。

(四)职业院校的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任教师离设置标准相差甚远。大多数学校都满足不了当前工业园区企业培训合格员工的要求。园区企业想找一所合适的院校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员工都无法如愿。企业想想与学校商议委托人员培训事宜,都因学校无相关的专业和师资力量不够而不了了之。

(五) 职业院校布局不尽合理。职业教育是随着工业化的产生应运而生的,并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办学经验来看,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都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六)学生就读职业院校的愿望不高。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职业教育始终处于歧视的尴尬境地,政府、家长、学生潜意识还视其为“次等教育”,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教育体制改革力度不够,招生生源素质较低等问题。同时,反应在贵州的另一个情况是,观念陈旧、机制不活、工资福利待遇不高、发展机遇较小、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不够重视、外来工人的落户限制等等,致使外地人才进不来、本地人才留不住,或不愿在本地企业做普通技术工,大多数有一技之长的人首选为沿海和中东部等发达地区的高薪职业。

三、对策思路与建议

能否为现代工业园区提供最大限度的人力资源本地化配置,是关系到省市能否真正快速、有效推进现代工业园区建设的重大问题。《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要职业教育与实现园区人才培养的有机对接,就必须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改革完善已有体制或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为此,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是:

(一)制定完善优惠的园区措施,为职业教育实现园区人才对接搞好服务。一是园区成立独立的公安、工商、社会事务等系统,结合各自职能,制定出可操作的办法,为工业园区实现人力资源有效配套提供一条优质的政务环境;二是派出专门的劳动、人事调查研究小组,进一步加强园区企业及职业院校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园区人力资源本地化配套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三是适当提高园区技术工人的工资标准,制定鼓励技术工人发展的地方性政策,使技术工人能获得与同等贡献的科技人员同样的工资福利待遇、晋升晋级、社会名誉、深造发展的机会;四是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工业园区内确定园区急需而双紧缺的一些工种实行户籍准入制度;五是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加大对园区企业用工、工资福利待遇、职工养老保险、员工培训、劳动就业准入实施等与劳资双方有关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处理仲载存在的问题,促进劳资双方依法办事。

(二)建立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一是政府予以重点扶持。大力加强以机械加工制造、现代模具、电子信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服装制造等为重点的专业建设及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主动承担起为工业园区培养合格技术工人的重任,基本满足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二是搞好职业培训。一方面劳动部门要尽量按照工业园区对人力资源的要求,继续大规模搞好下岗、失业人员的转岗技能培训,尽量使更多的适龄下岗、失业人员能到工业园区重新上岗就业;另一方面,采取政府补贴一点、受训学生负担一点、用工企业承担一点的经费分摊方式,由政府统一协调,招收城乡未升学深造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培训,毕业后定向到工业园区工作。

(三)大力调整职业院校内部体制。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全方位地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如改革高中升学考试方案;优惠职业高中毕业生升学;优先保障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等;二是关注园区相关专业领域最新技術发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三是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允许职业院校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尽快满足工业园区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四是构建教师的教学业绩和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注重产学研结合;五是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师生带着成果去创业,支持利用节假日从事成果转化、充分尊重创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创造性,积极吸引企业的目光,使其主动寻求与学校的合作,彻底改变目前校企合作中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局面。

(四)构建职业教育与园区经济互利双赢合作的长效机制。职业院校和园区企业应共同努力,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形成不同层次的投资、培养主体,构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体,以适应工业园区企业对人才需求长期需要。要想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园区经济双方互利双赢,必须要建立能维系这一“双螺旋”的长效机制:从政府来说,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关的政策,在招生、就业、教育投资、校办产业、纳税、科研及职称评审等方面对职业院校与园区经济合作予以调控、指导和支持;从园区企业来说,要高度重视与学校的合作,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最关键因素;从职业院校来说,成立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全过程实施领导、指导、协调、审核和监督。

(作者单位:红桥新区职校(原钟山区职校))

基金项目:2013年首届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3B167

参考文献

[1]李芳丽、“双元制” 下“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6)。

[2]闫梅红 基于效率角度的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路径分析[职教论坛]。2012(7)

[3]黄振贤 创新型中职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职业教育研究]。2013(2)

作者:苏荣娥 冉景明

上一篇:半年基层组织工作总结范文2下一篇:基层工商所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