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法律体系完善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任何行业都应该受到法律规范的指引和约束,物流行业亦是如此。注重物流经济与物流法律,注重物流立法的现有缺陷,注重比较法视角下的物流法规,完善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思考,有利于规范物流法律体系、促进物流经济健康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物流法律体系完善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物流法律体系完善论文 篇1:

论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 物流法律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我国的物流法律体系是我国的物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物流法律体系 建立 完善

Study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Logistics Legal System

Guo Minghong

(Wuhan Institute of commercial services)

Key words: logistics legal system establishment improvement

一、我国现有物流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作为“基石”的流通基本法

我国的物流法律尚未形成独立的法律部门,没有一个处于“基石”地位的法律法规,有关物流的法律规定分布于各类法律渊源中。无流通基本法抽象出流通领域的原则性、一般性的规定,作为其他专门法律规范的依据。

2.缺乏对有关物流的技术规范和市场准入的统一立法。

物流标准化是流通现代化的基础。发达物流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国家物流规范标准的缺失,已成为物流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以立法的高度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物流企业市场准入问题、资质问题也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现行物流法律法规却对此问题无任何规范和调整,因此,加快物流企业市场准入问题、资质问题的立法更是当务之急。

3.物流法律法规的部门特征明显、地域性太强、层次较低,效力不强,系统性缺乏

我国现有的物流法律法规主要地表现为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特征突出、地域性太强、层次较低、效力不强、甚至相互冲突矛盾。因此“各立其法、各护其权、各行其是”的问题十分突出。立法者的部门利益性、地方利益性使得物流法律的缺乏全局价值,更无系统效应可言。从而严重阻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4.缺乏开放性和适应性、前瞻性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物流企业因此面临十分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的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有相当数量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国家对物流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与国际、国内市场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例如,虽然我国已参加一些航空运输方面的国际公约和制定并实施数量众多的国内法律、法规,但现有的许多涉及航空运输的法律、法规与WTO基本原则、GATS规定不相符合,应考虑作出修改。如税收方面给予外商投资的航空运输业的基础设施特殊优惠,就有悖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和《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物流法律体系

1.开展系统的清理和调整工作

鉴于我国现有物流法律制度的上述弊端,开展系统的清理和调整工作,废除已有的无规范价值的法律法规,调整相互矛盾的法律法规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商务部自组建以来,在流通领域法律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共清理法律文件1100多件,并重点审查了1993年以来发布的内贸法律文件495件,分两批废止了法律文件110件。今后,对于现有物流法律制度的清理和调整工作应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

2.在“破”的基础上,科学地、系统地加强立法工作

(1)立法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流通法律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今后一个时期市场流通法律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建立和完善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流通市场体系出发,适应依法行政和实现对全社会流通统一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市场流通立法工作。 “鉴于我国诸多物流问题都已在市场经济基本法律体系中做出了必要规范,重复立法很可能造成立法资源浪费和法规重复交叉,所以构建我国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并不是要从基本法律体系中圈出独立的“物流法”部门分支,而是要为持续性的立法和司法解释提供一个框架体系,理顺不同单行法间的层次结构与逻辑脉络,确立现代市场经济下物流运行应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而避免跨部门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内部出现重复和矛盾,避免物流产业内部自律以及地方、中央物流管理过程中产生分歧和冲突。”

(2)物流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为改变我国市场流通领域立法滞后,不成体系和较多领域立法空白、立法混乱、无法可依的状况,商务部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流通法律体系的框架方案,初步确立了以市场流通基本法为基础的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市场监测调控与管理法律制度以及信用管理法律制度五大支柱。

市场流通基本法:物流法的立法指导思想是: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综合服务质量为中心,大力提高全社会对现代物流理念的认识,切实增强我国企业及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依法维护物流行为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制定市场流通基本法的目的是促进市场流通各单行法的系统性,形成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市场流通基本法是各单行法律、法规的母法,在制定时,应注意与已经出台的流通法律法规是否能够很好的衔接。对于市场流通母法与子法,重点应考察子法与母法是否抵触。在法理上,母法是子法的依据,当子法与母法发生条文上的抵触时,应遵守母法,而母法与子法相比更加一般化,子法多是对具体事项的规定。“作为母法,《市场流通基本法》应是国家对流通领域的根本性问题、共同性问题、原则性问题、重大问题和综合性问题而进行的规定,以统帅、约束、指导、协调各单行流通法律法规。《市场流通基本法》的制定,应凸显其在整体流通法律体系中的统领地位,而不应成为原有单行流通立法的汇集和归纳,也不应是对不健全的流通立法的拾遗补缺地加工和整理。”

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主体包括批发商、零售商、经纪人、交易市场、商会与行业协会等。物流企业要有一定的规模,才会是最经济的、有效益的。因此,市场准入的目的就是要限制一些不具备条件也打着物流旗号企业进入物流业,搞不正当竞争,破坏物流市场的健康发展。对市场准入的条件,一般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有无开展物流的必要的物质条件;二是有无必要的人才;三是注册资本有关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涵盖了各种业态的经营主体和行业自律性组织,并对各类市场主体的资格取得、变更、消灭等程序作出规定。

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市场行为包括连锁、特许经营、无店铺销售、电子商务、物流、商时代理、佣金代理、商事促销、分期付款销售等;虽然大多数的物流行为是可以分拆为若干个单行法律来调整和管理的,但涉及综合性的就缺少法律依据。这些问题,都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指导和规范。

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市场秩序包括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商事交易管理、知识产权保护、价格等。健康的市场秩序离不开市场秩序法律制度的有力保障。

市场监测调控与管理法律制度:市场监测调控与管理包括商业网点规划、生活必需品应急管理、特殊商品、特殊行业、市场流通促进等。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以八大指标体系、四个直接监测系统、三个间接监测系统、一个商品数据库、六大分析品牌、七种调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市场运行监控调控体系框架,充分体现了准确监测、深刻分析、科学决策、快速反应、及时调控的指导思想。今后需要进一步花大力气,完善市场监控体系。关于商业网点的规划、生活必需品的应急管理、酒类和成品油等特殊产品的管理、屠宰与餐饮等特殊行业的管理以及市场流通促进等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则由市场调控与管理法律制度规范。

信用管理法律制度:我国信用管理法律制度包括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法律制度。中国商业信用体系,应兼收并蓄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形成一套更准确更高效的中国模式。 那么如何建立我国的的信用法律制度呢?一是立法保证信息公开。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信用制度,作为我国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用法律来保障信息公开。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一套完善的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我国在保证与信用信息有关的信息披露公开、透明的同时,重点在法律上界定好三个关系:即划清信息公开和保护国家秘密的关系,划清信息公开和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关系,划清信息公开和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权的关系。二是用立法保障国家信用制度的市场化。我国目前还属于非征信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是还没有培育出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信用服务企业主体。所以我们应当用法律来保障建立一批市场化非常高的信用服务企业。三是建立用法律对失信者的惩戒制度。我国对失信者的惩戒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失信者付出的代价不足以抵付所得到的实际利益和好处,很多失信者还相当自在地生活在社会上。对失信者惩处不力,实际上对守法者是一种侵犯,改变信用沦丧的办法,所以必须以立法的形式从根本上形成对失信者的惩戒机制。

作者单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松庆.构建我国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的思路.中国交通技术论坛.

[2]中国商业联合会商业政策研究会.我国流通领域里的法制建设问题.

[3]武长海.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法制应先行.新华网专稿.

作者:郭名宏

我国物流法律体系完善论文 篇2:

论物流法律体系的规范

【摘要】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任何行业都应该受到法律规范的指引和约束,物流行业亦是如此。注重物流经济与物流法律,注重物流立法的现有缺陷,注重比较法视角下的物流法规,完善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思考,有利于规范物流法律体系、促进物流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 物流法律 物流经济 规范

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实现了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已成为国民经济强势增长点,被公认为21世纪最具发展价值的服务产业部门。然而,近20年的时间,伴随着整个物流经济的迅猛发展,调整规制物流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却存在相对滞后、盲目无序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加强物流行业法律体系构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造公正、系统、高效、健康的法治环境,已成为物流经济发展改革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一、物流经济与物流法律

物流,是物资流通的简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整个物流活动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环节,各环节有机结合为一体,从而形成完整的流通过程。相对应地,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律加以规范指引,其中所涉及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物流主体法律制度、物流合同法律制度、物流运输法律制度、物流管理法律制度等,这些法律法规或以单独的立法存在,或包含在其他各类法律文本之中,共同构成了我国现有的物流法律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飞跃,物流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利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总体来看,我国物流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物流行业实现了高效持续的增长,物流经济总量和年平均发展速度都呈现强劲发展态势;第二,多元化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第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得到提高,行业发展环境有较大幅度的改善;第四,物流现代化发展趋势明显,奠定了信息化和技术化的发展道路;第五,物流发展主要依靠政策保障,行业协会自律日益加强。然而,对于如此庞大的基础性服务产业,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家政策给予指引和支撑,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驾护航,暴露出我国物流行业粗放型发展的顽疾。因此,完善物流法律制度,建立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物流法律体系,是实现物流经济发展改革,推动物流行业向集约型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物流立法现有缺陷分析

1、立法效力层级较低,缺乏核心立法。法律规范的效力按照其制定主体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效力等级,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委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目前我国无统一物流法,在法律层面上没有一部提纲挈领的基本法律制度,现行物流立法主要集中在各部门法律规范之中,包括交通、铁路、航空、海关、外贸等多个领域,多以部委规章或其他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方式表现出来。近几年也有一些地方立法的尝试,如《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已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成为我国大陆地区首部为物流业立法的地方性法规。但这些规章和法规缺乏普遍的适用效力,由于没有统一的原则指引,表现出浓厚的地方和部门分割色彩,使整个物流立法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

2、立法内容部分缺失,缺乏完整性。目前,尚有物流关系没有法律法规加以调整和规范,物流业仍有不少法律“真空地带”。物流业发展迅速,现代物流业务已经远远超出最初的仓储运输,而对于出现的新业务和新问题,原有的物流法律法规没有对其进行调整和规范。比如对于物流标准化问题,我国目前只颁布了《国家物流术语标准化规定》,而对于其他各个方面的标准则无规定。

3、立法未能与国际条约接轨,阻碍物流业跨越式发展。中国入世确立了最惠国待遇、自由贸易规则和适度保护规则等,这些原则的确立对我国国内立法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已突破了原有计划经济的束缚,形成了更为开放和自由的市场格局,这就要求立法应该紧跟行业发展的脉搏,适时出台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修改和废止已经过时的法律文件,创造物流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法治环境,实现我国对世贸组织的承诺。

4、立法执行力较差,不利于对违法责任的追究。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在制定过程中,多以《条例》、《通知》、《意见》等方式表现出来,其内容多是对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性指引,从法律规范假定—处理—制裁的结构来看,没有明确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承担问题,从而导致法律规范缺乏有效的实施保障。此外,在有些部门规章中虽然存在相应的责任条款,但由于立法时间较早,其确定的惩罚措施和标准已难以达到惩戒教育的目的。因此,在贯彻执行物流法律规范方面,欠缺有效的法律保障手段。

三、比较法视角下的物流法规

1、各国物流立法综述

(1)美国的物流立法。缜密健全的立法体系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基石。早在自由竞争时期,美国就有相关物流法律的出台。从美国物流立法的发展脉络分析,美国物流法律体系随着其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由放松到全面管制再到放松管制的过程。美国物流立法至今虽没有形成统一的物流法典,但各类法律法规相对齐全,且系统性较强。这些法律制度部分由美国国会制定,作为联邦基本法,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较高的立法层级。

(2)日本的物流立法。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颁布了统一的基础性物流立法。早在1966年日本即制定颁布了《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1997年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2011年又制定了《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这些立法都为当时日本的物流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保障。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又对物流行业的相关立法进行了梳理,制定了《物流二法》和《物流效率化法》,这两部法律为日本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本物流立法更重视政府对行业的宏观管理作用,为日本物流经济的发展确定了长期目标和发展方向。

(3)欧洲物流立法。欧洲物流立法以英、德、法三国为突出代表,物流发展经历了从垄断到自由、从强化管制到放松管制的过程。英国的物流政策从严格的准入制度转变为放宽准入、强调市场监管;德国、法国以成熟、完备的立法为前提,成功地实现了铁路政企分离的改革,从而促进了物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物流业的一体化发展,解决了发展瓶颈,推动了物流业的现代化进程。

2、国外物流立法经验总结

(1)物流法治化发展是必然选择。纵观以上各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史,均反映出物流立法的重要作用。市场经济各行业的发展,都依赖于完备、系统、公正、高效的法律体系,物流产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尤为如此。无论是行业发展的外部竞争环境还是内部各环节的系统运作,都需要得到法律的规范和指引。

(2)物流法律及时性要求较强,必须做好整理规范工作。国外物流法律法规更迭相对频繁,这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后半叶,各国经济在世界整体经济环境趋好的形势下都有较强劲的发展,物流产业更是得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为了适应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都相继修改及出台了新的物流法律法规。

(3)物流基本法律制度奠定行业立法基础。无论从物流整体还是从物流各环节产业来看,日本的物流法律体系可谓完备,较早地颁布了指导全局的物流基本法律制度,有效地协调了各环节各行业的立法思路,使物流行业各部门立法突出了系统化优势。

四、完善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思考

1、进一步明确物流发展目标,提高物流法律规范效力,辅以政策作为有效补充

2009年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目前我国层级最高、内容最全面的物流专项基础性法律规范。规划明确了“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规划》的发布实施,进一步提升了物流行业的地位,明确了将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使我国的物流立法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实施《规划》之后,一些不适应物流业发展的政策问题进一步显现,制约了产业发展,因此2011年国务院又出台物流“国八条”进行回应。从国务院的二度举措不难看出,目前我国规范物流行业的规范还是以政策性引导为主。然而从物流行业长远稳定的发展来看,我国应该适时制定更高层级的物流法律规范,确立物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中长期发展目标,以有效防止政策的不稳定性,确立物流立法的权威,为构筑物流法律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2、重视提高物流法律体系的系统性,开展物流法规的汇编和编撰工作

2009年《规划》列出了九项政策措施,其中第三项为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即“清理有关物流的行政法规,加强对物流领域的立法研究,完善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物流立法集约性不够,不能形成统一有序的法律体系,法律法规零乱松散、滞后现象严重。因此,进行法的系统化工作是完善物流立法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对现有的物流法律规范加以清理,理清现存各法的基本情况和相互联系,对可以继续适用的列为现行法,对需要完善的提上修改和补充的日程,对需要废止的加以废止。在法律清理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开展法的汇编工作,按照一定顺序将各种法律规范集中起来,加以系统编排,汇编成册,使现有法律更为集中化和系统化,使物流行业法律法规更加明晰,便于普及和适用。这一工作的开展,不但可以促进物流法律的进一步编撰,也为我国出台更为完备的物流法规范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对行业协会的正确引导,发挥行业协会自治优势

现代物流发展涉及面很广,涉及管理的事项繁多,政府职能要进一步集中在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引导上。要通过建立全国及地方的物流行业协会组织,将以往政府过多的管理职能逐步交给行业协会行使。要从法律法规上对行业协会予以支持,对物流行业协会组织的功能、作用、职权及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络和沟通作出必要的法律规定,使对物流的管理逐步与国际惯例对接,发挥民间组织所固有的协调功能和专业知识。一方面,我国应加大建立促进行业发展的物流立法规范;另一方面,协会要充分发挥自治管理权,适时出台物流行业自律规范,有效地弥补目前我国物流立法不足的缺点。特别是对于违反行业立法的惩戒性条款,由于物流立法政策性强等特点,针对部分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制裁,因此,发挥行业自律性管理优势,确立行业协会的自主管理方向,对于发展我国物流行业公平有序、诚实信用的内部环境,构筑完善健全的物流法律规范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注: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物流业发展的法律基础问题研究”编号HJ2009-151)。)

【参考文献】

[1] 张长青:中国物流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物流技术,2009,

28(7).

[2] 李锐:论建立完善我国物流法律体系[J].经济与法,2010(7).

[3] 华晓皓:构建现代物流法律体系 推动物流产业健康发展[J].市场周刊,2009(8).

(责任编辑:胡婉君)

作者:滕双春

我国物流法律体系完善论文 篇3:

略论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构建

[摘要] 我国现有的有关物流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本文在分析了完善物流法律制度的意义和我国现有物流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提出逐步构建统一物流法的思路与框架,强调了物流法律体系的构建应逐步实施的立法构想。

[关键词] 现代物流物流法律体系物流立法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电子商务高速发展时期,并逐步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电子商务迅猛的发展,需要建立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需要依靠法律手段去理顺物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然而,我国现有的关于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多已经落后于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构建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因此,如何整合现有物流法律法规,确立目前物流立法的重心,构建物流法律体系框架,从而最终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物流法,进而建立一个专业性强又赋有前瞻性的现代物流法律体系,便成为当务之急。

在我国,物流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物流立法工作却相对滞后,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两者间形成的反差越来越大。事实上,物流业如同其他行业一样,也必须要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对之加以规范、约束和引导,否则,将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状态,最终将阻碍该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完善的物流法律体系是物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保障,是提高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因此,加强对现行的物流法律制度的研究,确立我国物流法律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实施步骤,并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对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现行物流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就我国已经出台的主要物流法律法规来看,从效力层次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法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有些通过后又有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等。二是行政法规,如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运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等;三是国务院各部、委、局颁布的行政规章,如原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原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中国民航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交通部发布的《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的若干意见》等皆属此类。从我国的现有的有关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来看,突出呈现出以下局面:

其一,从总体构成上看,缺乏核心的物流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处于核心地位的专门而系统地调整物流法律关系的部门法。相关规定散见于近百部法律、法规和规章当中,涉及海陆空运输、消费者保护、企业管理、合同管理、海关管理,以及各部委分别制定的有关规程和管理办法之中,呈现出“政出多门”、“多龙治水”的局面和杂乱无序的状态。

其二,从法律效力上看,部分物流法律法规层次不高,法律效力较低。由于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多表现为由国务院各部、委、局,以及各个地方自行制定和颁布的条例、办法、规定、通知等,规范性不强,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难以产生实实在在的法律效力,多数法规在诉讼过程中只适合作为法庭审判的参照性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其对物流主体行为制约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

其三,从时效性上看,物流法律法规相对滞后。飞速发展的物流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这就要求相关立法的周期相对要缩短,以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形势。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我国现行有效的部分物流法律法规还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它们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微观约束能力均显不足,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也的发展,更难以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物流业国际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目前我国现有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问题的分析,可见,我国现行物流法律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面对方兴未艾的现代物流业,现有的物流法律制度日益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加强和完善相关立法工作,构建现代物流法律体系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我国物流法律体系构建的思路

我们认为,目前首先应疏通各单行法律规范之间的层次结构,以及承接与递进关系,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物流法律法规框架;其次确立目前物流立法的重心,为持续性的立法和司法解释提供一个合乎逻辑的脉络;再次构建出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框架,最后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如日本制定的物流法,以及美国对物流业者的审批制度等),遵循国际惯例,并结合中国经济体制特征,以及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制定出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物流法。具体而言,可参考采取以下步骤进行:

1.整合现有物流法律法规

目前,当务之急是对各种物流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修改、补充和整合,以提高物流法律规范的层级效力和立法水平,增强其可操作性和透明度,尽快完善现有的物流法律规范,以适应物流业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现的新局面和新情况。在物流立法方面,我国目前尚缺少基本的立法,主要法律规范表现为层级较低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及地方法规,且不少规定已经不适应物流发展的新形势。因此,应抓紧开展对这些规范的清理工作。对于老、旧的且确实已经不再适应物流业新发展的法律规范应及时废止;对于相互重复或彼此冲突的法律规范应及时进行整合;对于层级本来相对较高的法律规范,应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使其能够对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出台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

2.确立目前物流立法的重心

首先,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运行应共同遵循的原则。通过共同原则的确立,能够避免新的跨部门的立法出现重复和矛盾,防止地方与中央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分歧和冲突局面的发生,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和实现物流产业的内部自律。

其次,加强地方物流立法。在建立统一性的物流立法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各地方可根据自身基础和条件的不同,制定出一些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物流法规。这样,既能为下一步建立全国性的物流法提供参考依据和积累经验,也有利于各地区的物流企业根据地区特点加快发展。

再次,加强电子商务物流立法。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并推动了商业、贸易、营销、金融、运输、教育等社会经济领域的创新。物流的发展与电子商务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突出问题之一就是物流体系的相对滞后。因此,应抓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电子商务物流法律规范,从而促进电子商务和物流两方面进行联合,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

3.构建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框架

从日本的经验和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以及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来看,我国物流法律体系框架的建构应从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物流主体法。即确立物流主体资格、明确物流主体权利义务和物流产业进入与退出规制的法律规范。与其他企业一样,物流企业也必须具有由法律所确定的主体资格。物流主体可以是从事物流活动的组织和个人,是具有法律人格的物流活动的承担者。物流企业自身的主体资格和权益是由法律来确定和保障的。首先,作为物流主体,必须符合法律对主体的资格要求,包括作为物流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经济组织,必须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具有完全的意识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能够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承担责任;其次,物流主体必须具各一定的注册资本和经营条件,经过合法注册才能从事相应的经济活动;再次,物流企业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益,物流主体的法律地位完全平等,各自享有自己的财产权,对自己的财产负有完全责任,法律保障物流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二,物流行为法。即调整物流主体从事物流活动的行为的法律规范,它是各种物流交易行为惯例法律化的产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维护公共利益,需要调整与运输服务有关的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物流服务也需要专项立法。有关运输服务市场的法律规范主要涉及市场秩序、物流交易或委托关系及有关货物损失的赔偿责任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是相互独立、地位平等的主体,从事交易活动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进行欺诈活动,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物流供需交易只能在意思表示真实的条件下才能成立。物流法律体系应包含物流主体的行为规范,使各个主体按统一的原则建立相互关系,规范物流经营行为,对守法经营的企业给予保护;对违反法律规范的物流行为和弄虚作假的企业给予惩罚和制裁。

第三,物流宏观调控法。即调整国家与物流主体之间以及物流主体之间市场关系的法律规范。按照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必须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行为,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具体来讲,就是要迅速改变物流业管理政出多门且不协调、物流运作功能条块分割、行业垄断严重、地方保护主义泛滥、对外超国民待遇对内非国民待遇等状况。总之,物流法律体系在物流业发展中要从制度方面提供保障,为物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第四,物流标准法。即确定物流行业相关技术性标准的法律规范。通过物流标准法,逐步使物流信息系统像纽带一样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伙伴、各个环节联结成一个整体,实现代码标准化,以消除不同企业及地区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物流标准法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间流程信息标准化,包括供应链伙伴信息标准、产品信息标准、订单管理和库存管理标准等;二是名词标准化(如目前已有“物流术语”标准等);三是实施框架,即企业间物流信息交互的实施框架标准化。

4.制定一部完整统一的物流法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现行物流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在经历过一定立法积累的基础上,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遵循国际惯例,并结合中国经济体制特征,以及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制定出系统、完善的物流法时最终的目标。通过物流法统一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明确其业务范围、权利与义务,把所有主体的经营行为都纳入到处于核心地位的物流法和与之相配套的附属法规中来加以调整,既能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也能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从而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构建现代物流法律体系的紧迫性是不容质疑的,但立法工作需要步骤也不能忽视,问题的解决应该是在坚持效率的基础上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构建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思路应当是首先整合现有物流法律法规,确立目前物流立法的重心,构建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框架,促进物流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功能和效率,进而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法,从而促进物流业的高速而有序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张新桥 张海涛

上一篇:党政办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