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法律性质的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转化,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加强就业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缓解就业压力。文章从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着手,重点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实习法律性质的大学生就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习法律性质的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目前高校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树立大学生就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的主要途径,而就业指导课程目前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初期阶段,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陈旧、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状况,对就业指导课课程模式进行研究和创新,可以提升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水平,加快对就业指导课教材建设,为新形势下就业工作做好有力保证。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实践性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研究意义

在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来说,不仅要注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而且还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以增强学生择业就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有必要对就业指导课进行研究和改革,尤其是对其核心的课程设置来进一步的调整和创新,以更好的发挥就业指导课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对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和创新,可以提升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水平,加快对就业指导课教材建设,这对于大学生的成才观建设、就业观念更新、择业技巧的增强、就业率的提高、高教事业的良性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性质和特点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政策导向、学生需求,通过规范的课程开发确定的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就业知识、技能以及经验,促进学生选择、获得并准备从事一项适合自己职业的课程[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合理的就业观,形成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意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学校指导下,培养自觉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必要的职业生存和拓展能力,掌握就业形势和信息政策,学习求职方法技巧,掌握从业的素质条件和技巧,为学生就业和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作为一门发展中的课程,综合性、全程性及实践性是其突出特点。

综合性。该课程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多学科,因此要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设置相应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内容丰富而细致的系统教育。

全程性。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不可能依靠短期的突击性指导来完成。如果在大学四年中没有形成明确的择业目标和一定的职业技能,到了毕业时才做准备,毕业生往往感到很茫然,不知所措,最终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就业教育应该从一年级就开始,并且贯穿其整个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让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就开始关注就业。并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心理与生活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指导帮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适应、获得或转换职业。

实践性。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个实用的课程体系,是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2]因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设置,一定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要突出其实践环节。既要联系社会现实生活,结合就业形势,加强就业指导课的理论教学。又要指导学生参与择业实践的训练,通过模拟择业实际过程,提高择业的技巧和能力,提高其择业竞争力,并且要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就业辅导与咨询,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和帮助,为将来从业进行充分的素质准备。

三、综合性的课程内容

开设就业指导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合理的就业观,形成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意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学校指导下,培养自觉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必要的职业生存和拓展能力,掌握就业形势和信息政策,学习求职方法技巧,掌握从业的素质条件和技巧,为学生就业和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因此,其教学内容应包括大学生就业思想指导、就业政策指导、就业技巧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就业信息指导。

大学生就业思想指导指的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就业期望值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正确就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值,正确选择和对待就业,在平凡的岗位中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对大学生进行相关就业政策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它系统地向大学生解读了国家相关部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学习具体的就业政策和有关法规、了解个人在择业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合理地给自身进行定位,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走出就业的误区。

就业技巧是指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应具备的技能与技巧。就业技巧的掌握对大学生求职成功与否影响较大。讲授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面试与笔试的方法、技巧以及大学生就业的程序,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把握机遇,顺利就业。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增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其在就业时的一项重要考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自卑、自责、自负等心理问题。就业心理的指导课通过讲解在就业中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分析在就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等,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正确面对现实,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就业的自信心[3]。

就业信息的获取是学生进行自主择业的关键环节,获取就业信息量的多少,标志着学生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的多或少。就业信息的指导,一方面是由学校通过各种形式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并及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学生,为大学生就业铺路搭桥;另一方面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搜集就业信息的方法,掌握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筛选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

四、阶段性的课程设置

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因此课程设置要适应大学期间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以年级和专业为划分阶段,分别加以指导。

大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和生活学习方式,往往会感到很迷茫,不能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就业指导课程应该从这个阶段开始,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帮助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使他们尽快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和奋斗目标。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树立全方位就业和敢于竞争的意识。其次,应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当今的就业形势,主动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相应的职业,以及将来就业的优劣势,试探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以及将来的出路。就业观形成阶段应开展如下教育:专业介绍及前景展望,大学生角色转换,个人综合素质与成才,人生目标教育等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考察,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成绩,而是从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社会能力,文字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情况来进行素质考察。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只有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加强职业素质培训,对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就业,既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也是党和国家对高校办学的基本要求,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就业能力培养阶段应开展如下教育:就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等内容。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择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没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是不行的。在就业指导课中,应该联系实际,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鼓励学生增加自己参与竞争的筹码。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应引导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为将来的就业储备知识和能量。既要引导他们认真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重点培养各种能力,积极发展个人志趣;并围绕特长和爱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实习和培训的机会,通过实践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此外,还应通过丰富多彩、适合青年特点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业竞争力提升阶段应开展如下教育:国情与大学生择业,创业教育,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整等内容[4]。

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与信息,掌握就业技巧。学校依据搜集和掌握的大量的招聘信息,经过整理和分析,预测就业动态和人才需求,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相关情况,并及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对他们的求职择业和发展起到帮助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就业指导课的指导,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学会掌握主动地搜集就业信息的方法,掌握信息渠道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选择。就业政策与就业技巧学习阶段应开展如下教育:就业信息指导,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相关法律讲座咨询,择业技巧指导等内容。

总之,新形势下大学就业指导课程只有在注重开放式、科学性和实践性,才能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从而系统地、科学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永祥,肖绍俊.高校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新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2]李迎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

[3]罗群,曹丽,左小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构想[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

[4]宋争辉.普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开发与教学策略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2008,(03).

(责任编辑/许广东)

作者:庄新豪

实习法律性质的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途径研究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转化,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加强就业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缓解就业压力。文章从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着手,重点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作用;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把“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就业压力不减。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经济结构性矛盾、地域发展差异、就业政策滞后、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等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思想、观念和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等主观方面的因素。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根据就业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就业心理预期、准确分析就业形势、合理消减就业压力,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

(一)就业期望值过高,奉献意识弱化,择业功利化

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很多大学生选择就业岗位时出现了原有理想信念的模糊、原有高尚价值观的扭曲,进而出现比较功利化的倾向。这部分学生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过于看重个人发展、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不愿到西部、到基层等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去锻炼自己。2014年对苏州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在回答“择业时,您考虑的主要因素”的问题时,结果统计显示:排在第一位的考虑因素是薪酬与福利,超过四分之三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这一选项,占总人数的79.28%;排在第二位的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有76.65%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这一因素;排在第三位的因素是工作地点,超过半数(61.05%)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这一因素。学生的期望月薪虽然较2013年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实际月薪。通过此次调查并计算得出,苏州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生期望的平均工资为4260元左右,2013年智联招聘对全国28个重点城市的应届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称,苏州地区应届生岗位平均薪酬为3121元。可见,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于实际情况。

(二)缺乏诚信意识、敬业精神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某种程度的信用危机,部分大学生为了谋求理想职位,迎合用人单位需求而在应聘材料中弄虚作假。一些学生常常把已签约单位作为跳板,一旦有更好的机会就毁约、辞职,影响了用人单位正常的工作、生产秩序,挫伤了用人单位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积极性。更有少数学生不惜以种种借口欺骗学校老师获得多份就业协议书,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造成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的误解与矛盾。

(三)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差

性格、气质、能力、需求和动机等学生个性因素对其择业观、成才观产生重要影响,关系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当前,许多“90后”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积极的心理准备,面对过大的就业压力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自卑、急躁等心理障碍,进而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乃至顺利就业。

(四)就业主动性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大学生存在就业主动性差的问题,部分学生不是去主动求职,而是过分依赖父母、亲属,希望通过社会关系就业,更有部分大学生选择在家里当“啃老族”。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差,对就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不愿意主动寻找工作单位,怕被用人单位拒绝。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高校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更应适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帮助大学生分析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政策,努力克服就业恐惧,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

(一)导向作用——保证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性质与方向

强化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内在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内容和有效教育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通过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间的矛盾,做出符合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择业行为。同时,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外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其社会功能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传递给大学生,既可以激发大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潜在能量,还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因素,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性质的就业工作方向。

(二)德育作用——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向社会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會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不仅要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更要注重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针对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坚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制规范教育,使他们明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逐步提高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品德基础。

(三)协调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过于关注福利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端正就业态度,明确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四)调节作用——调试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和适应能力

通过心理辅导,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树立信心;此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促进大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促使大学生能够以良好心态走上社会、适应社会。

(五)激励作用——帮助大学生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激励作用主要是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和调动教育主导者和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教育的主导者来说,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人为本,结合实际,增强大学生对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调动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对于教育主体——大学生而言,通过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了解目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和不进则退的道理,唤醒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使他们重拾勤奋刻苦、积极上进的优良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事件分析处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养、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等。为自己更好、更全面地发展继续不懈努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不断增强就业的能力和实力,才能在就业中寻求自身的位置。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的培养方式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才能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生存发展。近年来,苏州大学积极探索,努力推动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出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方案,即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配套学术型、应用型、国际型等多样化人才培养子方案。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的推进下,学校不断创新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试点学院改革、试点书院改革,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学校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卓越人才计划,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此外,学校通过设立莙政基金项目、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 S-UIPP带薪实习项目等,持续为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和实践创新的机会。

(二)强化专业化理念,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越来越得以体现,那么培养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是适应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必须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以班主任、辅导员、高年级导师三位

一体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和资助他们在就业指导方面进行深造,鼓励指导教师积极探索、创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从而快速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还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解决好待遇、职称等现實问题,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科研条件。

(三)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构筑主体式、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实现“入脑”,防止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现象,这就需要唤起教育对象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入心”、“入行”。同时,还要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三者有效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教育模式。通过以上课程,要有目的性地开展自我认知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定位,要开展职业观、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诚信意识。

(四)利用“自媒体”等网络方式,开拓就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近年来,微博、微信、QQ空间、人人网等“自媒体”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及时为大学生提供详实的就业信息,以及了解大学生就业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以学生喜爱的方式更能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疏导,开拓大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和空间。

(五)朋辈教育给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朋辈教育的“亲民性”有利于拉近与被指导者的距离,引导其从心理上产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朋辈教育的“便利性”有利于展开贴近生活的指导,使被指导者从周边实例获得灵感,逐步剖析自我、认识自我;朋辈教育的“个性化”有利于针对性进行创就业辅导,引导被指导者通过大学生活寻找自己的个性化职业规划;朋辈教育的“科学化”指导模式和引领方式,有利于挖掘被指导者的职业潜能,使其通过完备科学的生涯规划,找到符合自身特点、具有发展意义的职业。高校应借助思政辅导员、毕业班学生、在校研究生等与学生年纪相仿、经历相似,具有朋辈工作经验的人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运用朋辈教育理念,便于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引导毕业生走进企业、走上社会

社会实践、实习是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的重要方式。高校应为大学生搭建多渠道、全方位的课内外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毕业实习等活动。苏州大学历来重视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进行改革性尝试,开发“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该项目作为省教育厅教改重点立项研究项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大学生就业技能为主旨,借鉴国外带薪实习生的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对人才素质、专业、技能等的标准要求,组织大四本科生与三年级研究生进入“培训中心”或企业,采用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的培训方式,有机融合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修养和企业文化,全方位培养理论与实践并举的职场达人。该项目的实施为企业储备了优秀人才,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的融合,强化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了高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

自2010年以来,苏州大学带薪实习项目历经试点、探索和创新,目前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现已有近1300名大学生参与此项目,经过职业素养课程培训和生产实践的锻炼,就业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经跟踪调查,98%以上的学员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优势明显。

参考文献:

[1]韩嫣.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7).

[2]张志华,赵波.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12).

[3]宋晓会,张海龙.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

[4]邓雪妍.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J].黑龙江教育,2011(10).

[5]黄郁健.浅谈朋辈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6).

课题项目:苏州大学2014年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项目,课题名称: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批准号:2014szyj12。

作者:孔凡立

实习法律性质的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新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对策探讨

摘 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显著。新时期国家确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关乎社会安定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高校、家庭、学生自身都要积极思考策略,为毕业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本文从政府、高校、家庭、学生自身四个层面分析影響毕业生就业的利弊关系并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政策引导;用人单位;就业指导;职业发展

本文索引:李敏.<变量 2>[J].中国商论,2021(22):-171.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1]。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变成各个高校的突出问题。自1977年国家全面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经历了不同的就业政策,总体看来,就业问题的出现和演变与就业政策的变迁息息相关。自新中国成立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的是大学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2],在这种政策背景下,大学生只要进入大学校门就意味着有了稳定的工作,几乎没有毕业生为毕业后的工作忧虑,因此当时的社会并不存在就业问题,如果有忧虑,应该就是毕业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实际情况等选择自己心仪的单位。因此,有时不免存在“乱点鸳鸯谱”的现象,并不能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完全满意;1985年,我国就业政策开始调整,并逐渐形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扩大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增大了毕业生就业选择面,促进了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了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多赢”,但也在无形中引入了优胜劣汰机制,让所有大学生对于找工作都有了危机感,因此引发了全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飞速增长,而经济体量的增速,社会就业岗位的增速不能与之匹敌,因此全社会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3]。199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9.5万,2005年增加到338万,到2020年增加至874万,且疫情以来对经济及就业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加剧了人才市场与高校毕业生的供求矛盾[4]。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张,社会各行业在用人需求上都有了质的提升,在原有就业岗位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很多前所未有的职业,因此当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仅严峻,而且复杂,需要每个毕业生擦亮眼睛,在清晰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为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行业和岗位,为自己在社会上立足迈出稳健的第一步。

1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

1.1 没有最难就业季,只有更难就业季

随着高校的扩招,不同层次的高校毕业生每年都在大量增加,2005年高校毕业研究生20万人,本科生150万人,高职高专生168万人;2015年这三个数字分别是56万、368万和326万。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层次与所取得的学位层次之间存在正相关,因此高学历层次人才的增加势必给低学历层次人群带来竞争和压力[5]。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56万,2017年795万,2018年有望突破800万,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四阶段就开始在各种招聘会、双选会上来回奔波,为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逐年增加,网络上流行的“最难毕业季”“更难毕业季”说法不胫而走。

1.2 传统行业用工遇冷,新型行业急需人才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结构大力调整和新型工业化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渗透及“互联网+”大潮的来临,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竞争激烈,生死交织,导致制造业、房地产业、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用工需求和就业数量明显下降[6],而互联网餐饮业、信息通讯、数字技术、健康养老等新型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持续上升,相关毕业生在招聘会上一人难求,企业用工需求两极分化明显[7]。

2 促进大学生就业建议与对策

2.1 政府加强宏观政策引导,社会建立大学生就业专门机构

政府是市场形势和就业情况的宏观调控者,应当颁布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第一,政府应该积极发现和挖掘与本地高校对口的优质企业,开创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打造校企合作平台,为在校生提供量大质优的实践机会和工作岗位,从而为日后学生的就业选择打好基础。第二,政府可以和高校建立长效对接机制,定期安排就业政策宣讲人员走进高校开展宣讲,与大学生面对面讲解、交流、互动,不仅可以促使毕业生了解相关政策和扶持措施,也可以及时收到大学生的就业反馈,为未来就业政策的修正提供依据。第三,社会可以设置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政策解读、招聘信息、法律法规知识等相关服务,为学生在就业、择业、创业培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一带一路”背景下,政府可以从政策和宣传上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到基层、到边远地区工作,在祖国的广袤土地上挥洒青春,大有作为。

2.2 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

2.2.1 多方面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为毕业生就业全程做好保障

高校要将就业服务纳入招生、培养、就业的全过程中,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的就业导师队伍,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教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在教学中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外,还可以邀请具有校外或企业的专业人士讲授实践经验,同时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大学全课堂,尤其是思政课堂中,思政课堂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大政方针,与就业指导课互相融合,互相补充[8]。另外,高校每年对近几年就业市场提供工作岗位数量、质量等进行分析,为当年毕业生提供详实的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使毕业生确立自身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有据可凭,高校对历年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利弊,及时对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毕业生应对就业市场风险的能力,保证毕业生稳定就业。同时,高校要与各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公司等建立合作机制,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实践实习岗位和机会,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磨砺过硬的工作技能,提前适应职场工作状态,从而在找工作时目标明确,游刃有余。

2.2.2 建立线上线下立体信息发布平台,为学生提供精准、最新的就业信息

利用微信、微博、网络、院系毕业生群等渠道第一时间为毕业生发布各类招聘信息,尤其是对某些需要笔试的应聘,如公务员考试、招教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提醒学生提前复习准备,不错过考试时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专业相关的或考试相关的集中或单独课程培训,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同时在线下举办专场招聘会、大型招聘会、就业双选会等就业机会,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选择。

2.2.3 着力推动创新创业,鼓励和引导基层就业

高校作为社会上最年轻最活跃的社会群体,中央文件有号召,高校回应就有行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具有素质高,专业强的天然优势,高校要积极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帮助毕业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高校要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师资力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9]。针对学生创业缺资金、缺场地、缺机会、缺指导的情况,通过自设专项基金、筹措校外资金、助贷银行资金、吸引风险投资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通过建设众创空间、电商孵化园、校内外实践基地等方式解决场地问题,通过引进校外创业导师、提供相关企业实习机会、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解决经验欠缺问题,切实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和扶持创业项目走向正轨,稳健运行,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基层工作地是高校毕业生发挥用武之地的重要舞台,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一带一路”等的引领下,高校要积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高校尤其是公办高校要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强化国家意识,体现国家意志。因此,我们要唱响基层主旋律,鼓励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边远地区、到艰苦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例如国家实施的“国家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基层项目,高校要积极宣传、大力倡导,鼓励毕业生参与其中。

2.2.4 热情帮扶,实施就业援助

主动关注少数民族、家庭困难、残疾及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并及时发布适合他们的招聘信息,为就业有困难的人群提供量身打造的就业服务,保证他们顺利就业。

2.3 用人单位积极选择英才,为大学生构筑多元的就业平台

虽然现阶段由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使大学生人力资源总体质量较低[10],但用人单位要正確看待高校培养的人才,摒弃用人歧视。制定公平合理的用人标准,根据自身的企业规模、性质、岗位实际需求等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说明书,科学制定招聘考核机制,严格执行,择优录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阳光透明的招聘环境,鼓励人才的良性竞争。同时,用人单位应积极与相关高校建立合作互动平台,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机会,帮助大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还要与高校开展岗位交流,将用人标准和要求反馈给高校,帮助高校有针对性地调整就业指导方案,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

2.4 家庭作为毕业生的坚强后盾,应全力支持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大学生就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家长不宜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到大学生身上,而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兴趣、意愿提出合理的建议。另外调查显示,大部分毕业生希望到一线城市或东南沿海等薪酬水平较高的地方工作,毕业生家庭要引导学生毕业后到二三线城市就业,扎根,生活,这些地方往往能为其提供福利更好,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而非扎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省会大城市等寻求就业机会。

2.5 大学生掌握过硬本领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受用人单位青睐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进行深入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职业发展方向有准确把握,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岗位实习,从内在和外在共同提升自身的就业技能。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就业必须的几种基本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11,12],而这些能力的欠缺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13]。因此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多参与社团活动、集体活动,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软能力,从而增加自身求职就业时的筹码。另外,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要善于运用“反木桶原理”,不仅要强化“木桶原理”中自身的能力短板,更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打造自身的亮点和特色[14]。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平时锻炼自身技能时,要着重加强某一项的训练,或着重自己在某方面特长的培养,让自身在求职就业时有一两项别人不具备的素质,从而出奇制胜。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高素质人群,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挖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主动参与到自主创业中去,在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要勇于投身到基层工作、西北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等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和聪明才智,为祖国的前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3 结语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日渐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文章通过对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各层面的分析,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就业方向的影响和利害,对政府决策、高校就业指导、用人单位选聘制度、家庭就业引导、个人锤炼就业能力等各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达到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自身擅长的、可以为自身发展提供广阔前景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新华社.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就业空间[N].人民日报,2015-05-20.

石国亮,赵黎明.新时期中学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上)[J].青年探索,2007(2):22-39.

荆德刚.新常态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任务[J].中国高等研究,2015(12):37-40.

楊紫,刘凯,王乐乐.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的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21(8):187-189.

张抗私,王雪青.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从数量观念到质量管理——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的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6(1):36-45.

李旸.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研判[J].中国商论,2017(12):185-186.

荆德刚.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特点和新机遇[J].中国高等研究,2017(7):27-30.

郝慧.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1):117-118.

冯珺.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内生与外化》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J].商业经济研究,2021(24):2.

田勇.大学生就业创业与青年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中国市场,2018(34):185-186.

吕达.浅谈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三种能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99-100.

杨福和.浅谈大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几种能力[J].集宁师专学报,2005(3):61-67.

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47-48.

冀洋.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7(1):57-63.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LI Min

作者:李敏

上一篇:实习秘书的总结下一篇:城乡环境整治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