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体制渗透环境因素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它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进行各种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本身就决定了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内在品质,即其质量特征。会计环境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会产生重大影响,居于会计理论最高层次的会计目标以及居于枢纽地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深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贸易体制渗透环境因素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贸易体制渗透环境因素论文 篇1:

“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与策略 ?

摘 要:本文首先从目前中国国际贸易的实践情况与发展趋势出发,其次分析各种宏微观环境因素对国际贸易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最后为中国“互联网+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些合理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贸易;发展变化;合理策略

对中国而言,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应用日益频繁,促进了进出口交易的金额与数量的增加,提高了外贸企业参与贸易活动的效率,降低了企业在信息搜寻、商品议价以及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成本。“互聯网+”正从本质上加快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然而,互联网在为中国的国际贸易提供电子化的商务流程、便利化的在线服务、及时化的信息传递以及低成本的交易环节等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电子商务领域在安全与秩序等方面上的问题。如何正确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更好地应对网络全球化带来的诸多新问题,使中国国际贸易朝着标准、高效、优质与深层次等方向发展,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发展变化

1.商务场所的转变

2013年起,中国推出并逐步实施“宽带中国”的战略方案,大力支持“互联网+”与各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建成了372个4G基站、全面启动了5G网络的建设,明显增强了网络强国的实力。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国际贸易业务活动的逐步渗透,中国的外贸领域随之出现了“虚拟公司”和“虚拟市场”。一方面,新兴的“虚拟公司”具有明显的人才集中、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与成本下降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与之相对应的“虚拟市场”具有空间广阔、平等互利、灵活高效与管理规范等优势。中国部分外贸企业通过动态的互联网建立了“虚拟公司”,以虚拟经营适应国际市场的新形势,从而在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市场”寻求差异化发展、多层次链接与全方位合作,并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

2.运营模式的改进

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活动中,中国的外贸模式主要是以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为依托的浙江贸易模式、互利共生的“前店后厂”模式以及“买断制”与“收购制”并存的国有外贸企业贸易模式。在引入电子商务之后,外贸企业能直接通过网络平台跨越时空限制,依靠高效化的信息传递迅速获取消费者的消费意向,在达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深度的互动之后,为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赢得广泛的盈利空间。作为“虚拟经营”领域中最通用的联合行动,中国外贸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是一种开放式的系统,也能以模糊的边界、松散的关系以及高效的运行来达到资源和联盟的结合,集中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的优势,使“互联网+国际贸易”可以辐射到全球各个国家的各个角落。

3.交易方式的升级

交易过程的传统性、交易范围的地域性以及交易环节的多环节性,是国际贸易在交易方式上的传统特征。而现今中国的外贸企业,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平台上,普遍采用了“B2B”商业模式。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业务流程主要是选购商品、订单传输、确认订单信息、确认付款以及提供服务和反馈结果。在B2B中,移动电子支付工具使传统的有纸贸易逐渐变成了数字化的无纸贸易,面对面的线下商品交付逐步转化成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网上交付,外贸企业和客户逐渐通过高速运转的互联网桥梁实现商品的交易活动。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与电子数据交换等移动交易工具的普及,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信息获取成本降低、国际协议文件的传输效率提高以及国际贸易合同的出错率减少,从而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互联网正助推中国的国际贸易朝着成本更加低廉、运作更加高效以及利益更加丰厚的方向发展。

4.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主要由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组成。而在互联网的支持下,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的绩效水平、产业融合度、市场开放度以及产业的GVC将具有更光明的发展前景。

2018年,中国服务进口34744亿元,出口17658亿元,逆差达17086亿元;2019年6月,中国服务进口2667亿元,出口1313亿元,逆差达1354亿元。中国的服务贸易呈现了出口增速再创新高、进出口规模仍保持世界第二位、贸易结构持续优化、高端生产性服务需求旺盛、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口增幅较大、贸易区域发展相对集中以及贸易创新试点地区引领示范作用显著增强等特征。以离岸、业务以及知识等为主的服务流程的外包比例正明显提高,以医疗卫生、广告策划、智能物流、检验检疫等为主的服务业务的外包形式也更为多样。

2018年,中国货物进口164176.68亿元,出口140873.69亿元,顺差达23302.99亿元;2019年6月,中国货物进口10406亿元,出口14378亿元,顺差达3972亿元。电子产品、服装、时尚饰品等诸多商品交易已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占有较大比例。“互联网+货物贸易”旺盛的发展态势,正体现了跨境电子商务的优势。“互联网+货物贸易”将持续助力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5.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

在互联网用户日益增多、数字化工具发展迅速以及物联网发展前景光明的背景下,中国正逐步对数字经济进行深层次把控。而中国外贸企业的B2B、B2C等商业模式,正是中国在支持本土的外贸企业积极搭建数字化对外贸易链路的体现。在互联网的全程支撑之下,中国外贸企业正紧紧抓住机遇,对公司自身和整个贸易过程进行“数字商业”时代下的智能化渗透。中国外贸企业在新制造、新科技与新金融等领域正不断创新,用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易互通桥梁来搭建新外贸矩阵,从而实现优质资源的多方整合,构建更富活力的中国外贸生态圈。

中国对“互联网+国际贸易”的大力发展,有利于打破现有的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的经济和技术不平等的局面,维护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合理利益诉求,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现存问题

1.网络支付安全问题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服务,如今已在中国快速普及。中国的“互联网+国际贸易”虽然发展较快,但中国外贸企业在开放的Internet上进行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第三方网络支付安全环境建设中,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可靠性、产品交易信息的保密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风险控制以及多边治理模式的合理性等中国外贸企业和客户重点关注的对象,都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如何保证第三方网络支付的安全性,是影響中国外贸企业大力使用跨境电子商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贸易环境问题

如今的经济全球化正在振荡调整中曲折前进。互联网在中国与欧盟、东盟、美国、日本以及俄罗斯等多个经济体间进行的国际贸易中,正促进了贸易双方之间在商贸、金融、物流与科技等领域的互联共通。毋庸置疑,一方面,互联网使全球化中的国家加速了全球性经济互赖,促进了全球整体贸易量的增长;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使大型国际跨境电商具有极大的垄断市场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使中国本土的外贸企业面临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被压缩的风险。而贸易保护主义与逆全球化浪潮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抬头,又使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稳定性、生产和资本的过度集中化以及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逐渐突出。

3.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中小外贸企业在20万家左右。中小外贸企业已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生力军。但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集群大而不强、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在绝大多数中小外贸企业中普遍存在,导致企业自身难以长远发展。在“互联网+”打开的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上,出口产品实力不强、市场推广难度较大、跨境物流门槛较高、服务企业能力不足、网店搭建成本较高以及跨境电商人才不专等现实困境,正严重制约着我国的中小外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应对策略

1.提高网络支付安全性能

中国的跨境支付的市场潜力,将随着跨境电商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提升。在第三方网络支付已成为交易支付的一种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中国外贸企业和跨境消费者都在极力寻求安全、流畅以及可靠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一方面,中国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支付接口集成模式下,必须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网络支付平台,通过更好地开发和改进相关防御工具,以弥补应用程序的漏洞,防止黑客、病毒等外部攻击,避免一站式电子支付服务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便捷性与成本优势备受欢迎的背景下,必须尽快出台纲领性意见,完善安全监管体制,在外贸企业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机制上予以指导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充分保护外贸企业和客户的网络支付安全。

2.优化贸易环境

中国外贸企业正面临着国际贸易营商环境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中国政府要以多种措施并举来为中国外贸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中国要以财税政策上的支持,为中国外贸企业完善进出口关税政策,助力企业开拓市场;其次,中国要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引导相关电商平台加快适应外贸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建立配套服务体系,扩大跨境电商的覆盖面;此外,中国要以多种金融手段,缓解中国外贸企业的融资困境,使企业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尽力得到满足;最后,中国要合理开通“绿色通道”,全面升级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完善国际贸易的法治体系,支持外贸企业的发展壮大。

3.支持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

中国中小外贸企业利用跨境电商进行对外贸易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由于中小外贸企业在管理、人才和资本等方面与大型外贸企业有着不小的差距,因而中小企业难以实现全面的“互联网+国际贸易”。为此,政府应建立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对外合作新舞台,强化自主品牌建设,力争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从业水平,在原有发展基础上不断优化中小外贸企业的国际市场布局,提升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总结

在移动互联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国际贸易”已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的时空局限性,助力了中国外贸企业跨越沟通壁垒、优化贸易流程,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贸易实务水平。但要从真正意义上推动“互联网+国际贸易”的全面发展,未来仍需要中国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重视,进而推动中国国际经贸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秀梅,虞惠钦,刘阳.“互联网+”时代下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北方经贸,2019(3):136-138.

[2]司增绰,周坤,邵军.中国对外贸易升级:效率提高与潜力实现[J].上海经济研究,2019,364(01):115-130.

[3]邢学杰.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稳健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发展,2019,19(1):36-45.

[4]方珂然.“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的新模式[J].经贸实践, 2018(1):70-70.

作者简介:刘泽杰(1999.10- ),男,汉族,江西省上饶市人,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本科在读;雷晓雪(1999.01- ),女,汉族,江西省上饶市人,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本科在读

作者:刘泽杰 雷晓雪

贸易体制渗透环境因素论文 篇2:

会计环境与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它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进行各种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本身就决定了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内在品质,即其质量特征。

会计环境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会产生重大影响,居于会计理论最高层次的会计目标以及居于枢纽地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深受会计环境的影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因素和经营环境因素,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技术、社会和文化;经营环境因素包括:政府、投资者、银行、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和社会公众等;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战略、人员、系统、技术和企业文化等。

一、政治环境因素分析。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政治环境的分析主要是考察政府如何管理社会经济事务。在市场调节加政府管理的混合型经济政策逐步盛行的今天,政府的行政干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也说明政府越来越具备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潜在能力。从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其行政权力向会计规范领域的渗透显示出不可能以会计职业界的意志为转移。我国经过了数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仍然残留着政权过度干预经济、过度干预财务会计规则制定权的情形。而且在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行政权干预经济、干预财务会计规则制定权有其合理性和长期性。因此如何在强势行政权与个体权力的均衡上取得动态平衡,从而公平、公正、公开的创造一个比较理想的环境,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法律环境因素分析。法律环境因素可以用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法律体系来加以说明:大陆法系下的法律比较系统、严谨、细致而且操作性较强,很多问题能通过成文法典解决;而英美法系下的法律则充满判例思维,法律是逐步靠判例的积累而完善的;因而比较起来,在大陆法系下,会计职业界和相关的会计准则不是很发达;而英美法系下,会计职业的自律规范相对较发达,会计准则也容易显示它的优越性,弥补了相关法律的不足。所以在两种法系之下,会计信息质量各有其保障系统,所不同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保障形式:大陆法系以法律条文的权威性而著称,而英美法系则以其准则规范与概念框架的完善作为重要保障。我国是属大陆法系的国家,我国的财务会计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法律环境。这一步可从我国会计法律规范的高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得到认证,法律规范的权威性是财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

三、经济环境因素分析。所有制结构、资本市场、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对会计信息质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不同的所有制结构和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使用者结构,不同的使用者将通过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影响,最终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当前的局面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这种所有制结构的特点决定了政府是我国会计信息极其重要的使用者之一,政府既是国有资产的代表者,同时还以税收征管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缔约活动中来。而且企业组织利益的其它相关者、公众投资人、债权人、经营者、供应商、采购者、员工等都构成了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另外在我国投资者队伍的权益保障意识及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有关监管部门作为弱势群体保护者,也构成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如此,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得到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方兴未艾,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分布地区也越加广泛,国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越来越关注,加上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多国性冲突和多主体利益冲突,财务信息的质量更成为一个亟待解决问题。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来源、市场范围、资本的供应方式必然也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资本市场是一个国家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市场和重要渠道,会计信息及其质量在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社会文化因素分析。文化传统是一种软性因素,不易被人重视,然而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他们对会计信息的供给和需求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是否崇尚权威,保守倾向和保密程度等。另外,诸如一个国家的会计教育水平,会计人才的素质和丰富程度,会计技术和相关数据的处理,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等因素都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并非存在于社会真空而孤立存在,它受到外部的许多因素影响,而且由于会计信息系统本身所内涵的技术约束和系统运行的前提条件——会计假设,会计信息并非总像它所呈报的那样确定和精细,更多的情况是,会计信息是人为化估计的近似结果,比如在会计确认和计量过程中现有的主量技术不可能完全消除人为的判断和估计,而且四大会计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的存在也将会计信息加入了众多的人为判断和估计。这些无疑都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如果信息使用者明白和了解这些因素而导致的会计信息的局限性,那将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的运用会计信息做出满意的决策。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邸延波)

作者:杨 丛

贸易体制渗透环境因素论文 篇3:

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摘 要 纵观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不同时代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其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上,人文环境因素所起的引擎作用至关重要。总结这一历史的经验教训并结合当前中国的科技发展现实,如果要实现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就必须通过不断地对人文学科、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文素养等诸多复杂的人文环境因素进行革新,从而将构建人文环境的重要性提升至事关科技事业成败的关键位置。

关键词 人文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 新李约瑟命题

Key words humane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new Needham Thesis

1 “新李约瑟命题”带来的深思

被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伯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的谜团,是由英国皇家学会(FRS)会员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 Civilization of China)中提出:“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们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扯力、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它表明了一个事实,即古代中国为人类科技发展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但近代科学成长发展于欧洲文明。

在2007年的伦敦DEMOS会议上,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教授重提李约瑟难题,继而抛出第二个问题:“当前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有无可能引领下一轮科技革命”?这一“新李约瑟命题”比 “李约瑟难题”更难回答,即一是要对中国的科技现状进行分析,二是要对科技革命进行预测。要准确判断中国既成的科技现状并进而预测科技发展的趋势,首先应分析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即包括由科学技术规律所决定的内在因素和非科学技术规律所制约的外在因素。

2 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因素

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因素中,文化因素所决定的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产生的影响虽然不及政治、经济因素极具速效且显见,但是对科学技术长期的潜在的推动力和制约力难以估量,是巨大且意义深远的。

2.1 人文环境的界定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環境是在自然与历史的演进中,随着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哲学、文学、艺术等为代表)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下而形成的长期、自然、平等、宽松的环境。

2.1.1 人文学科的建立

以哲学、史学、法学、伦理学、文艺学、语言学为内容的人文学科是人文环境的思想基础,它对社会和文化艺术中伦理、道德、审美、艺术、哲学、意识形态的研究可谓新学科诞生的酵母,不仅能够为科学技术的孕育提供创意的温床,更能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扫清各种思想障碍,提供思想武器。

2.1.2 地域性文化传统

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最终积淀下来的是带有显著地域性的观念形态,代表着该地区人们的人格性情、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精神风貌等等。地域性文化传统通过三个渐进的方式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是,直接地以传统文化内生的逻辑模式阐释客观世界。这使得以两极矛盾同一体系下看待世界的东方文化重整体、重演化,而以结构量化的理性来看待世界的西方文化重结构、重抽象;二是,以世界观衍生的思维模式探究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理论体系建立在逻辑思维的构架之上,而思维模式包含于世界观之中,这导致崇尚经验的东方文化演进出直观、综合性强的思维模式,崇尚理性的西方文化促成了发达的逻辑演算能力;三是,间接地潜移默化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观和精神态度进而作用于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深植在科技工作者内心的价值观决定着他们的志趣和追求,不仅左右工作时的事业观、道德观、功利观,更反映在个人对待科技工作时的内在精神。历史已表明,古代中国对仕途的追求和对民间“奇技淫巧”的嗤之以鼻极大地扼制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间接导致了中国在近代科技史上的没落,而欧洲文艺复兴后,西方对怀疑精神、冒险精神、求实精神的极大阐扬则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孕育。

2.1.3 价值观念

从被动认识到主观意向,从内在决策到实践行动,价值观念作为转化的中介桥梁,是个人或群体关于客体相对主体需要是否具有意义的认识和判断,具体表现为好与坏、对与错、提倡与反对等等。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的导向作用集中地体现在国家的科技政策之中,科技政策所制定的目标和方向正确,可促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反之,则停滞或倒退。日本提出的从“贸易立国”、“科技立国”到“知识产权立国”的科技政策和美国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正是宏观导向的积极例证;微观的导向作用则反映在个人和群体的价值观中,提倡科技的同时正视科技的负面效应,才可能营造推动科技良性发展的人文环境。

2.1.4 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

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包涵哲学素养、艺术素养、历史素养、法律素养等等。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表现为:通过影响科技工作者的世界观进而影响科技工作者的思维方式,使科技工作者对科学研究产生不同的态度和精神,最终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科技工作者哲学素养的高低程度直接决定科技工作者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仅使科技工作者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活跃的思维和更多元的角度,而且有助于陶冶情操、磨练意志,使得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地追求,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甚至可以激发科技工作者非逻辑思维的产生进而决定其创造性能力的高低。因此,人文素养的微妙差别往往指向的是迥异的科学发展轨迹,甚至于引起科学技术的变革。

2.2 “汤浅现象”中的人文环境因素由图1可看出:科学中心转移的时序依次为: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30-1920),美国(1920-至今),这表明:当某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产生的重要科技成果超过全世界总量的25%,就可认定该国家是当时世界科技活动的中心,这一持续时期被称为科学兴隆期,平均长达80年。

“汤浅现象”中阐述的科学中心转移过程有很强的突变性,原因涉及社会大系统中诸多因素的作用和耦合,其中文化的震荡以及由文化的震荡所带来的文化张力是促进科学技术变革和高速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在平衡或超稳态特征的人文环境中,科学的发展也相应地平稳但发展步伐却极为缓慢。只有当人文环境表现出某种动态特征,即文化体系和结构产生大幅度激荡,新旧环境相互碰撞并与产生的文化张力相耦合,才会导致科学技术的革命式跃进,形成并发展一种孕育在新型人文环境下的科学技术。16世纪中期的意大利在文艺复兴运动后成为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它主张平等人权、思想自由,并且这种文化的激荡最终引发哲学认识领域内的文化张力,突出体现在科技工作者重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科学的互动关系上。

3 人文环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引擎

纵观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结合“李约瑟难题”和“汤浅现象”所揭示的共性,可以看到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在其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人文环境因素所起的重大作用。当所处时代的人文环境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阻力时,文化的激荡将直接导致对旧有环境模式的突破,这种突破带来的直接后果将为科学技术活动注入全新的精神和思想动力,进而引发科学技术创新活跃时代的到来。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科技事业的腾飞,必须不断地通过变革文化中的阻碍成分引发文化张力来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文环境的革新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科学技术渗透到人文环境中不可避免地改变着社会文化结构,促使形成新的人文环境;反之,人文环境的新旧变革又会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孕育和发展。

4 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表明,科学技术从未脱离过人文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影响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的各要素在其领域内营造着有效、和谐的氛围,合力开辟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

4.1 人文环境的发展趋势

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有赖于包括哲学、史学、法学、伦理学、文艺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繁盛,有赖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积淀,有赖于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综合提升。如商品中知识含量特别是人文含量的增加、技术中高技术与高文化的联姻,企业中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招聘,文化产业中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等等,普遍反映着现代社会中明显的人文特征,即科技发展中的人文化。人文环境一改往日的辅助性、被动性角色,从潜在力量积极转化为主导力量,使得当代的科技发展中不仅有科学和技术的向度,而且有知识和人文的倾向,人文资源将毋庸置疑成为更具高价值、更具创造力、更具战略性的可开发资源。

4.2 未来科技革命的趋势

“汤浅现象”曾以平均80年的科学兴隆期来预言美国的科技中心地位将终止于2008年,贝尔纳曾预言苏联将会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科技中心。现实表明,美国仍然处在尖端科学技术的前列并领导着全球的科技发展方向,而继承苏联主体的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其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远未达到稳定阶段,更不用提何时能成为全球科技的中心。审视现状,现代科技所创造出来的科技成果比以往任何时期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得多,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但同时也得出一项结论:研究近代科学中心转移的“汤浅现象”,已经不适用于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格局一体化的今天,仅由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主导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科学技术活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霸世界科学技术的舞台。所以,具有当今时代特征的是大国之间的博弈,若借用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一思想,则未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与政治趋势互相影响,将呈现出“多中心”的趋势。

综上所述,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局面下解决科学技术又好又快地发展这一问题,有效地营造能够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是关键。如前所述,中国在近代没有保持住科技的优势并孕育出近代科学,究其原因,人文环境的不协调所导致的观念和文化的滞后、学科设立的缺陷、科技工作者素养和能力的落后以及科技体制的制约等等都是问题的症结。如同“李约瑟难题”是后人对中国科技史的反思,“新李约瑟命题”不可以再度覆辙,中国必须严肃对待自身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国在经历了60多年的飞速发展后要引领下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是存在的,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只谈科技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是不够的,必须考虑人文的因素,将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摆在首位,以思想观念的创新、制度体系的创新、学科建设的创新、教育体制的创新、人文素养的创新、战略政策的创新等等为科学技术的前进提供多层次强有力的保证,并且将人文因素融入各个领域统筹看待,把构建人文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提升至事关成败的关键位置。

参考文献

[1] 杨莉.现代科技人才素质论.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先恩.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3.

[3] 刘钒.“汤浅现象”内涵解析及其现实意義.社会科学论坛,2007(7下).

[4] 王晓文,王树恩.“三大中心”转移与“汤浅现象”的终结.科学管理研究,2007.8.25(4).

[5] 王春,杨芒.创新人文环境是科技事业腾飞的引擎——“汤浅现象”的人文思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总64期.

[6] 周济.“汤浅现象”的机制分析与中国科学发展的后顾前瞻.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16(11).

[7] 傅正华.试论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9.3.21(1).

[8] 傅正华.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兼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人文因素.科学学研究,1999.3.17(1).

[9] 傅正华.试论民族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科学管理研究,1999.6.17(3).

[10] 蔡捷,林秉贤.科学技术发展中非经济因素作用的探索(I).天津商学院学报,1995(3).

[11] 蔡捷,林秉贤.科学技术发展中非经济因素作用的探索(II).天津商学院学报, 1995(4).

作者:魏琪汶

上一篇:竞聘演讲稿通信公司副总经理下一篇:教师其实就应该是职业演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