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其实就应该是职业演讲家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演讲稿是以明确的观点,逻辑合理的语言,表达出一些工作或学习的观点。在当今的生活与工作中,演讲稿成为了反馈个人成长的重要方式。该怎么编写出具有意义的演讲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师其实就应该是职业演讲家汇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其实就应该是职业演讲家1

作为教研员,时不时要给接受培训的教师做讲座,有时还要在一些业务性的会议上发言。每次讲座与发言之后,我也会做一些反思。现在想来这些讲座、发言其实就是演讲。

一、演讲要有针对性。不同层次的听众对同一演讲内容,兴趣绝不相同。因此,在讲座之前,我都要了解、揣摩听讲人的心理,调整演讲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同样是师德讲座,在给名师、骨干教师的培训会上,我举的是本市许多近年来很有成就的名师、骨干教师的例子,但在农村中学教师提升培训中,我就列举了我市偏僻农村中学老师的例子,老师听了感到非常亲切。

二、事例要力求典型、新颖。一个成功的演讲者一定是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者和睿智思考者,他会努力把社会上发生的新鲜的、典型的事件运用到演讲中,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我在题为“努力做一个智慧的家长”的培训讲座中介绍了美国的虎妈教育,介绍了湖北省武汉市五道杆少年——黄艺博的事迹,介绍了旅日“海归”机场刺母的悲剧等,然后提问: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科学的家庭教育?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智慧的合格的家长?因为有了那些典型且新颖的事例铺路,听众的思考也就积极,会场气氛非常活跃。

三、演讲要联系自我,增强亲切感。演讲中,当演讲者提出某种观点时,听众的心里往往也会提出疑问:你自己在实践这一观点方面做得如何呢?如果在听众疑问之际,我们演讲者能以自身的实例给听众做出回答,自然可以增强演讲的亲切感和说服力。因此,在培训讲话中,我非常注意把自己放进去,尽量举一些自己经历过的事例。如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既讲我国、我市老师的事例,也讲自己的专业发展经历。

四、可以做适当的形象描述。演讲基本上偏向于说道理,但它并不完全排斥形象性的表述。鲁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中,把群众比作泥土,把天才比作种子,形象地说明了支持新思想、新文化对于培养天才的重要性,听众很容易接受。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演讲中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我也适当采用形象描述的方法。

五、演讲要有激情。当我们阅读《最后一次讲演》的演讲稿时,仍然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为什么?就是因为演讲者在演讲中充满了激情,这种激情带着巨大的冲击力感染着听众,使听众的情感与演讲者的情感实现共振,从而增强演讲的效果。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的论坛上,我用的词《如梦令·元旦》来比喻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青年教师从业之始,充满艰辛,真是‘路隘、林深、苔滑’;然后进入‘今日向何方?直接武夷山下’的第二阶段;然后开始新的征程,憧憬着‘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美好境界。在我们心里,都有一座风景迷人的武夷山,都在探寻着向武夷山进军的路线与方式。”

六、语言要力求新颖。演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演讲中我特别讲究语言的新颖性。在全省教学技能大赛培训会上,我以《缺乏教学技能,神马都是浮云》为题做了讲演。演讲中,我从三方面进行阐述。这些分论点固然也很有说服力,但给听众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那个题目。

七、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进行互动。在演讲中适当地进行互动,既是对听讲者的尊重,也是提高演讲效果的需要。在上课伊始,我就在屏幕上打出一幅群星璀璨的图景,问大家:“在这璀璨的星空中,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颗星吗?”于是就有老师的不同个性的发言。之后,我说:“在座的老师虽然平凡,但我们绝不平庸,我们或许默默无闻,但我们却胸怀壮志。我们都是中国人民教师群体中一颗颗闪亮的星!”我这些话是对这些发言者的赞扬与回应,因为发自内心,听众听来既亲切又很受鼓舞。

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告诉我:教学其实就是演讲,教师其实就应该是职业演讲家。因此,我们为师者要想成为教学艺术家,就得提高自己的演讲艺术,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每一堂课的教学、每一次的班会讲话、每一次的教研发言都成为一次次精彩的演讲。当我们成为职业演讲家之日,其实即是我们成为教学艺术家之时。■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

教师其实就应该是职业演讲家2

在小学、在孩子们中间生活了半个世纪,我常常想,小学老师切不可因此而认为自己的思想就可以简单,就可以肤浅。恰恰相反,小学老师同样应该是一个思想者,而且是丰富而开放的思想者。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对学生,对教育,我们的思想直接影响着我们怎么爱学生,怎么教学生。

于是,我常常拿起笔,记下我思想的轨迹,或是一片刚刚萌生的思想的小芽,或是一撷奔涌的思想的浪花。我曾经这样写道:

是教师,也是诗人。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老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是教师,也是诗人》,1985年)

这样的思想,鼓动着我用心血去写诗,而且是写在学生的心田上。尤其是在祖国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时代的热浪,不断地撞击着我的心扉,使许多新的思想在胸中生成。我非常感谢我们的时代。

(一)

我从古代文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通过把学生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我把孩子们带到广阔的原野上,带到弯弯的小河旁,在春风里,在雷雨中,在天空下,和他们一起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寻觅成人不屑一顾的那几朵野花,那几群小蝌蚪,那几畦躲在泥土里的红萝卜……真实的情境让孩子们写出了一篇篇生动的习作,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情。捧读孩子们的习作,我的心中比喝甘醇还舒坦,有时甚至令我陶醉。

于是我写下了《情景.陶冶.训练》《做插翅的小主人》《和小学生谈观察》《自由驰骋 写有兴味》《让儿童的心灵插上翅膀》《乘着童话般的小船远航》《油菜花又黄了》等随笔文章,它们记录了我当时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认识。

认识之一:作文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认识之二:作文要把学生带入大自然,带入生活――

认识之三:在“观察情境教作文”中,要把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

我看到一对对想象的彩翼,伴随着情感和理想展开了,起飞了,越过时间和空间,与天地交往,与未来相见。我领悟到,这儿时想象的翅膀,这幼小心灵的彩翼,闪烁着智慧,蕴藏着理想,作为老师,我该十倍地珍爱它――为之鼓动,为之指引航程。不然的话,便会在无意间伤害这些珍贵的智慧之树,理想之花!(《彩翼》,1984年)

无论是课堂现场,还是课后与孩子们相处,都让我像农民一样看到了丰收的田野。孩子们不仅学好了语文,写好了作文,他们更懂得关爱小伙伴,关爱他人……我以一篇小散文记录了当时的感受:

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散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那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理想的种子,便会获得令人惊奇的收获。

(二)

情境教学探索的进展,让我由作文教学拓展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验与研究。

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在当时的初等教育中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我也是全新的,知之甚少。我想起古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就要学。我比先前更强烈地感觉到,思想者首先是一个学习者,不学习岂有思想?!于是我便迈开双脚,走出去,倾听专家的意见。

当然,我不能以听代读,书还是要读的。现在回忆起来,我这个学习者还是够自觉的。因为自觉,所以我学得快乐。学与不学到底不一样,此后的探索变得明朗起来,思想也清晰多了。

“美”总是富有魅力的,阅读教学中的“美”对儿童来说更是魅力无穷。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儿童在阅读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那情境简直是诗化的境界!于是,我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感受,并为之兴奋不已。

我想,我必须把这些新的感受、新的认识及时写下来: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美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不懂得感受美,就无从鉴赏美,更谈不上创造美。因此,从感知美的表象,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审美教育的中心环节是从审美感受提高到美的鉴赏,从而理解美的实质。从认识过程来说,虽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但形成审美观念的认识过程的飞跃,仍然须伴随着形象。因此,必须很好地引导学生分析情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理解美的实质。(《语文教学上的情境创设》,1981年)

文章中我又谈到从“激起表达美的欲望”,“教给表达美的方法”,“开拓表达美的天地”,逐步引导学生表达美,最后再联系教师自己的情感去阐述“驾驭情境、诱发审美动因”的思想:

从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教师诱发美四个方面,努力去解决审美教育的基础、中心环节、根本目的和关键四个方面的问题,深深地感到审美教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仅是教学目的之一,也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发展智力、培养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语文教学上的情境创设》,1981年)

这篇文章1981年8月在《教育研究》杂志发表。而后我又相继写成《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美育》;1983年写成《从审美教育着手,发展儿童的情感》(《光明日报》1983年2月5日);1987年又写成《从审美教育着手,体现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小学语文教学》1987年第12期),阐述了审美教育对儿童道德、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性。我始终觉得,通过“美”,可以走出一条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路。

所以,在情境教学实验的过程中,乃至在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探索实施中,我始终突出了“美”,并进行相关的研究。于是从教学原则的高度再一次提出“美”在教育中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1998年我又把对教学中美感的意义和操作的新的认识,写成《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行文中,我用自己深切的感受去倡导、去呼唤:

教学实践已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也无处不影响着儿童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能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于是,我想到,我们的教学应当倡导一个原则,那就是美感性。(《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1998年)

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总是延续的;教育的实验与研究回避不了“周期长”的特点。从1978年探索情境教学起步,至今已有20多年。我始终抓住“情境”一个课题,“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三步曲,至今还没停步。而关于“美”的探究,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课题,我一以贯之,锲而不舍。以至于我在21世纪初将“以美为境界”概括为情境课程操作要义之首。这使我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的进展,思想也得以丰富,路也越走越宽。路宽了,思想的空间也随之开阔,并日渐有了深度。

(三)

回忆第一轮实验期间,我随时记下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发展脉络,写下50余篇论文及教育随笔,在报刊上发表。后来我将其中的论文结集成册并题为《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这是我的第一本书,1984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并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二等奖。

实验班学生毕业后,我认真反思学生1―5年级发展的全过程。我已从教学与促进儿童发展的高度感悟到儿童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整体性。整体改革已在酝酿之中。我及时写下了自己当时思想的发展,写了《从整体出发,着眼儿童发展》一文,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

“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情境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教育研究》,1985年1月)

在此基础上,我作了全面的反思。我知道事物的现象都是复杂的,是千差万别的,但是规律的东西都是简明的,它概括的是事物的共性。我懂得相似的集合,就是规律。我用一年的时间回顾、整理过去五年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终于总结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规律,写成《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一书,这可算得上我真正的第一本专著。

书稿于1986年完成,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后,不仅受到广大老师的喜爱,也受到了理论界的瞩目和好评,先后四次印刷。在1989年9月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的时候,获得教育部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教育优秀图书一等奖。并且成为教育部向全国推广的几个科研成果之一。

(四)

在20世纪末,情境教学总结的规律,在全国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大好时机中,顺其自然地向情境教育拓展。我觉得自己好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那不仅是小学语文,而且是整个的小学教育;学校科研的队伍不仅有我,有同年级的老师,更有全校的一大批青年老师,他们也满怀豪情地走到情境教育实验的队伍中来了。那情境,那前景,真令我“心潮逐浪高”。1992年的《奔腾的涌浪》一文便是我当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如果愿生活像平静的小池,是为了追求它的安逸还是清澈?如果愿生活像山间的溪流,是爱恋它的孤独还是长远?如果愿生活像大海,是向往它迷人的色彩还是奔腾的涌浪?是的,生活是多角度的。每个人刻意追求的侧面也各不相同。我爱小池,也爱溪流,那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然而,生活里也少不了涌浪;倘若没有涌浪,便辜负了人生。小学老师的生活有时像小池的明净,有时像溪流的清远,但似乎少了一点跳跃的涌浪。于是,我向往大海的奔腾……

1993年,在中国教育学会举行的纪念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发表2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我作了题目为“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探索与思考”的演讲,正式提出了“情境教育”。我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必须以儿童为主体,拓展教育空间,缩短教师、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注重创新与实践,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构架起来,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明确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情境教育得到了专家、社会的广泛认可,学生也在情境教育中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我从心底里深深地感受到了做教师的快乐和幸福,《如诗如画》表达了我做教师的真切感受,抒发了对教育、对孩子的热爱,获“教师――美好的职业”征文一等奖。

没有当过教师的人,大概想不到“如诗如画”的境界可以与教师的工作相联系,那是因为教师太累,生活又清苦。于是,就有了“教师如同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的比喻,就有《红烛颂》《烛光》等讴歌教师的篇章。当然也就有了用李商隐咏“春蚕”的名句来赞美教师的最为彻底的无私奉献。然而,这些比喻都不免有些伤感,甚觉凄凉。

其实,当教师的乐趣是难以言喻的。我当了30多年的教师,深感当教师远比蜡烛永恒,照亮了别人,升华了自己;即便是比作“春蚕”,也绝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是丝虽尽,却身不死。蚕化作蛹,蛹变成蛾,蛾又孕育出蚕宝宝,无穷无尽……那真是如诗如画!――而且是长长的“画卷”;是叙事、抒情融于一体的“诗集”。(《如诗如画》,《人民教育》,1993年7月)

(五)

情境教育经过五年的情境教育实验,我在学校的教育现场中,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感受。先后在《人民教育》杂志“李吉林教艺录”栏目发表了《以训练替代分析》《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崇高的使命:教文也要教做人》《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重要的观念: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教育的灵魂: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这八篇稿子比较集中地写出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心中沉思已久,并不断得到锤炼的想法,下面分别摘录几个片断:

语言文字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符号,而是与社会、与人的思想、情感、智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儿童学习语言必须与对世界的认识结合起来,需要激活形象思维,需要丰富语言资源,需要拓展儿童的视野,把观察、思维与语言三者融为一体进行训练。那种没有感知为基础的语言训练,忽略儿童思维发展的训练,必然是抽象的,空洞无物的,最终则达不到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考虑到如何通过语言的训练来发展思维,或通过思维的发展来提高语言。(《以训练替代分析》,1996年)

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之情,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在教材――教师――学生之间。(《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1996年)

在教文的同时,教孩子“学做人”这是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所谓“学做人”,我以为就是让孩子首先懂得如何对人、对己,进而懂得如何对公、对私,以至如何对待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我从事的语文教学,就这样紧密地和孩子“学做人”的大事联结在一起了。多少年来,这种使命感不断地在我胸中涌动。于是每日进行的“教文”的工作,便富有了神圣的内涵。(《崇高的使命:教文,也要教做人》,1997年)

至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一直把其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早在1982年概括的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五要素”,其中之一便是“以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我更有清晰而切合实际的想法:

小学生的创新,与科学家、艺术家以及能工巧匠的创新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小学生的创新不像专家那样,有一种使命感,有一种责任感,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也不能像心理学家分析的那样,创新要经历充分的准备、长期的酝酿,然后在瞬间产生顿悟,最终获得创新的成果。小学生的创新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他们在课堂上不可能有什么显赫的创新。因此小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愿望、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这样针对儿童特点,贴近儿童的实际提出要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就可为广大老师所接受,并随之在课堂上操作起来,在校园里蓬蓬勃勃地延伸开去。(《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001年)

(六)

2002年冬天,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国际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我应邀作为演讲的主要嘉宾。在会前我做了认真的准备,既不赶时髦似的把中国的情境教育纳入建构主义的范畴;又以开放的眼光吸纳情境认识中可以为自己所用的理论,为情境教育的理论添加新意。我在会上作了题为《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知识――社会”的完美建构》的演讲,开场我便提到: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碰上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为老师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大家都可以一展宏图。就在这时,我开始了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说来也巧,当时,因为信息的闭塞,我尚不知道在地球的那一边,也开始了情境认知的研究。这种东西方教育同步的巧合,似乎是偶然的,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这表明人类文化的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东西方也往往会产生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惊人的相似,甚至相同的发现、发展。

接着,我回顾了情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从建构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提出以下几点:拓宽教育空间――社会是儿童知识建构不可替代的情境;缩短心理距离――情感是儿童知识建构的纽带;利用角色效应――儿童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注重创新实践――“发展”与“基础”是儿童知识建构的双翼。演讲反响极好,后来《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全文刊发了我的发言。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来,虽无暗礁,但曲折总是难免。有欢笑,也有泪水。我像一个长跑运动员执著地往前奔跑,激情与想象让我为孩子幸福成长而追求教育的完美境界,从朦胧到清晰,从清晰到急切。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追求,我的自身便产生了一股劲,驱动着我去学习,去研究,如此日积月累,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个有追求、有作为的教师。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者,但我觉得小学老师,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张,那么,我们就可以无愧地说:我是一个思想者。因为“思想者”,并不是“思想家”。

20多年来,我不断地用笔记下我思想的轨迹。在这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自己日益成熟,我已是长大的儿童。2005年教师节,《人民教育》杂志发表了我的一篇散文:《我,长大的儿童》。在这篇文章中,我从另一个侧面记下了自己的情感脉络:

在儿童的世界里,我在爱孩子中,渐渐长大了。我把这种爱,升华成自己的理念,又把它细化成自己的行为。

正是出于对儿童的爱,使我不怕吃苦,不怕麻烦。意志使我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力量。我觉得意志会使情感持续,稳定,强化。情感与意志是人心理的两大区域。其实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里,两者却难以一分为二,它们是互动的,是相互影响的。

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构筑了我的内心世界。是的,正是儿童,是童心,给了我智慧。我想说,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

一个人的“情”与“思”水乳交融,相互影响着,构筑起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近半个世纪的小学教育工作的实践与研究,让我更深地感悟到教师作为一个思想者,他(她)首先是一个不倦的学习者,一个执著的探究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

上一篇:贸易体制渗透环境因素论文下一篇:毕业设计中畜牧兽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