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但在成长过程中,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研发能力以及市场开拓能力较为薄弱,仍然是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使国际学者研究表明,规模和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已不再是中小企业国际化限制因素,但是,对于中国许多中小企业来说,仍然面临着相对较大的挑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设计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我国的设计企业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
摘要:面对金融危机,我国的设计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论述我国的设计企业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
关键词:金融危机 设计企业 挑战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design; challenges
2008年下半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对欧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而且也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以及美国刚上任的新总统奥巴马都召开紧急会议,目的也都是为了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当然,这场危机风暴,同样使我国的设计企业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自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经常从电视新闻节目上得知,许多沿海和内陆地区的设计企业大量裁员,许多企业的员工下岗,甚至有些设计公司面对当前的危机,出现了破产倒闭的现象......因此,我国的设计企业又要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面对这场金融危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的设计企业将如何应对呢?
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我充分利用暑假、寒假等业余时间,认真走访了一些设计企业的经管者,通过亲身社会实践考察,再加上自己的思索研究....
下面我就谈一下,关于我国设计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严峻挑战的几项建议。
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乐观地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
在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爆发金融危机,每个国家的设计企业都要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设计企业的经管者,更要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不消极、不退缩、不气馁、不灰心,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到金融危机对企业的严重冲击。从中发现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此外,管理者还要敏锐的关注市场动态以及流行趋势,及时掌握金融危机中市场上的最新信息,根据市场上的信息动态,及时对企业的设计产品、设计理念以及管理方法进行改进调整,使企业能够按照正常、健康的市场经济运作发展。
二、时时刻刻树立危机感,增强忧患意识。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欧洲的设计强国德国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二战后,德国的政治、经济濒临崩溃,广大人民的生活连温饱都没有,面对这样严酷的现实,德国民众毫不气馁,人人都树立了危机感,更增强了忧患意识。然而,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德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强国。正是德国民众的这种忧患牺牲精神,才换来了德国经济的高度繁荣。其实,我国的设计企业也应如此,时时刻刻树立危机感,增强忧患意识。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必须以社会市场为导向,加强市场竞争意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要从自身思想上树立危机忧患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严峻形势,应该从企业的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正确发现自身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及时加以纠正,此外,管理者要经常告诫下级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要有强烈的竞争忧患意识,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未来设计企业的发展永远属于具有竞争意识,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人。只有管理者与全体职员共同树立忧患意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会克服企业内部的一切困难与挫折,企业的发展才会更有希望,更有活力。
三、提高设计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设计产品的更新换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增长方式正由昔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低附加值”向“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转变。青岛的海尔集团在这一方面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海尔集团从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短短十几年,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其根本原因就是海尔集团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了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其实,我国的设计企业也应从海尔的发展中汲取丰富的经验。比如提高设计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使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低附加值”向“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转变。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抛弃一切落后的思想理念和墨守陈规的设计产品,加快设计产品的更新换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产品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原有的理念和产品已经跟不上社会形式和人们的需要了,因此,设计企业必须要对原有的老一套东西进行改良。只有这样,我们的设计产品才会更受社会消费者的欢迎。
四、学习借鉴国外优秀设计企业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
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我国的设计企业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设计企业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亚洲的日本在这方面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外国学习的国家,日本学习借鉴国外的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然后再通过实践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因此,日本在二战后的几十年中,经济迅速发展,并且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优秀的设计人才,正是这些优秀的设计人才,为以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我国的设计企业也应多学习日本的这种先进的思维理念,比如,经常派企业中的一些优秀的设计人员去欧美、日本等一些设计相对发达的国家学习考察,通过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来发展和挽救在金融危机下的自己的设计企业。谈到这里,我想起了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正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有志之士,面对当时清王朝的危机四伏,积极向外国学习先进技术,才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也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
五、与众多设计企业和综合性高校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加强集体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双赢”的效果。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有人强调“和谐高于一切”,有人提倡“竞争才能生存”,而社会实践证明,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运作中,竞争与协作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国的设计企业之间更要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协作发展,增强集体团队合作精神。比如说,A公司拥有优秀的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但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相反,B公司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而缺乏一些优秀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因此,A、B两家公司,可以互相增进友谊,互相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双赢”的效果。只有这样,企业与企业之间共同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与缺陷,才能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共同生存与长远发展。此外,设计企业还要与周边的一些综合性高校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必须要注重这一点。比如,经常去高校考察研究,经常给高校的大学生做一些演讲报告,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金融危机下,社会竞争的激烈以及就业工作的严峻。此外,还要在高校中选拔一批优秀的设计学生去公司企业参加实践。这样,既给一批大学生解决了就业困难问题,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又给自己的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实现了“双赢”的效果。
六、加强诚信观念,用诚信来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样也是诚信经济。面对当今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我国的设计企业更要注重这一点——加强诚信观念,用诚信来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我经常从电视或报纸杂志上获悉,国内有些设计企业存在着营销方面的缺陷问题,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等诚信问题,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因此,这些设计企业失去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设计企业的经管者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提高营销人员的诚信意识。其次,加强企业的诚信营销管理,实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人。谁出了问题,谁负责任。必要时对玩忽职守、不负责任的企业人员进行严厉处罚。此外,还要加强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努力提高企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修养,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树立好诚信的价值观。只有企业的每一位职员,真正从思想上树立好诚信的观念,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才能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和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只要我们的设计企业团结一致、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乐观面对,时时刻刻树立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努力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学习借鉴国外优秀设计成果以及加强集体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好企业的诚信形象......只有这样,我相信,我国的设计企业一定会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一切挫折,摆脱危机,走出困境。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金融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宫 宁
国际化成长:从企业家能力到国际化能力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但在成长过程中,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研发能力以及市场开拓能力较为薄弱,仍然是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使国际学者研究表明,规模和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已不再是中小企业国际化限制因素,但是,对于中国许多中小企业来说,仍然面临着相对较大的挑战。中小企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克服短处,在国际市场上更快更稳发展,已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不仅受外部市场因素和行业特点影响,也受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影响。企业家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和维持发挥着重要作用,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中,企业家往往集创业者和管理者于一身,对企业拥有直接和绝对的控制,做出的决策将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和维持。在中小企业中,企业家能力是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要素,特别是企业家的国际化能力直接反映企业的国际化能力。企业家能力也必须转变为企业的能力,转化为企业的国际化能力,才能使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成长和发展。
我们在中小企业出口活动比较活跃的广州、东莞、佛山和中山等地,对220家企业做问卷调查研究。这些企业来自不同产业,包括电子产品、化工产品、家具、塑料、钢铁制造等;人数都不超过500人,都从事生产加工或制造业;在外贸、外资或外经的某一方面都已开展国际化经营业务,在过去三年平均产品出口销售额占企业平均全年总营业额的百分比不低于20%。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试图发现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所需要的企业家能力与国际化能力。
企业家的国际化能力
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主体,承担着引进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重任。结合对珠江三角洲企业的访谈,借鉴学界研究成果,我们将企业家能力定义为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风险承担能力等,是企业家根据市场等外界因素及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对企业做出战略调整或变革的一种应变能力。
企业家观察环境,选择良机并且制定合适战略以把握和利用这些机会,被认为是企业家最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满足这种角色的需要,企业家需要具有识别和有效利用这些机会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企业家能力的核心。作为潜在机会价值的发现者,企业家的国际视野以及发现机会的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能力,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企业家能力与产品策略
正因为如此,企业家能力是企业战略决策的根源,它影响着产品策略取向,而正确的决策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功至关重要。天生国际企业之所以能成功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出口方式取得收益,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行业知识和经验、以及风险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选择合适的战略,才能实现较好的国际绩效。产品策略是企业家能力转化为国际化绩效的主要手段之一。
产品策略,是指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在生产、销售产品时所运用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有学者把企业的产品策略分为初级产品策略、创新产品策略、价值产品策略。初级产品策略是指企业利用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规模经济效应建立起竞争优势,以与竞争对手同样的质量和较低的价格向国际市场简单地出售商品。创新产品策略指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能力而获得竞争优势。价值产品策略是指企业通过模仿跨国企业并结合本国在生产要素禀赋上的优势来获得竞优势。
从初级产品策略转向创新产品策略
高层管理者对企业能否获得预期的战略成果,起着关键作用。他们做出的决策将影响企业发展战略优势的能力。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的战略选择,会强烈地受到企业家特质的影响。企业家能力是企业的战略决策的根源,它影响着产品策略取向。
我们通过样本数据分析,结论如下:
产品策略在企业家能力与国际化绩效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企业家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影响是通过影响产品策略来实现的。
企业家能力对产品策略有显著影响,但企业家能力的各个维度对产品策略各个维度的作用不同。
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对国际化绩效无显著影响。同时,创新产品策略对国际化绩效也无显著影响。一方面是由于缺乏鼓励创新和创业的涵盖经济、政治、法治、社会舆论等一整套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的访谈,我们发现珠三角制造业的大部分企业依然处于要素驱动阶段,而不注重创新。
产品策略的各个维度对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绩效影响是有差异的。产品策略对企业的国际化绩效影响主要是由价值产品策略和初级产品策略引起的。这与珠三角中小企业的现状非常吻合。珠三角中小企业主要以OEM、低价格的模式进入国际市场,选择“低成本、低收益”的国际化道路。
珠江三角洲的中小企业最初是由生产要素驱动发展的,即依靠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大量投入,这种增长方式削弱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成本、能源资源成本的上升,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受到巨大挑战。2007年以来沿海一带中小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正说明这一点,因此,转变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创新已成为企业应对环境变化、避免企业遭受淘汰、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今后,中小企业应该注重通过引进人才、合作研发等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代工模式向自主生产模式转变,从依赖资源禀赋优势向技术创新转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以此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和绩效。
企业的国际化动机与国际化能力
国际化动机影响国际化能力
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不是简单地受个别因素支配的,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海外经营方式却是受企业的国际投资动机支配的。企业国际化动机分类有很多种。结合中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动机分为:
资源导向型,即基于企业本身的资源状况,如高管团队的海外经验、内部资源的充裕或不足,致力于获得海外市场信息和引进外资、技术等的动机;
市场导向型,即积极关注国际市场变化,积极开展国际业务,谋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的动机;
效率导向型,是指由于内需不足、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快速国际化,绕开贸易壁垒,分散经营风险而进行国际化投资的动机;
机会导向型,是指利用地方政府提供的支持、优惠政策及国外的信息网络平台以期进行国际化的动机,如广交会等贸易平台。
以往研究认为,国际化动机会影响企业的国际化行为,从而影响它们国际化能力的形成。资源导向型国际化,会使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易于形成价格优势,而且充裕的资源也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会促使企业经常与国外客户保持联系,企业的经理和高管经常需要做大量的海外市场调研工作,有助力于企业掌握海外市场需求以及竞争产品价格的变动情况;以效率为导向的国际化过程,有利于企业不断拓展生存空间,分散经营风险,绕开贸易壁垒,顺利地开展国际营销;以机会为导向的企业,利用当地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和国际化商品交易平台,能更快速地推进国际化进程。
资源基础观认为,若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独特的、有价值的、稀缺的和难以模仿的,企业就可以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有学者认为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就要专注于产品、研发和营销,而这相应地体现为企业的制造能力、研发能力和国际营销能力。在进行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抓住其中某一方面,扬长避短,形成独特的优势而获得成功的,例如一定的规模经济、相对较高的产品性价比、对国际市场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营销能力。
研究表明,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运用自身拥有的独特内部能力,通过跨国界的资源整合,包括标准化产品、合理化生产、协调关键资源等,能够得到更大的利润。企业如果能较好地运用资源和能力优势,那么在国际市场获利时,随着国际市场不断扩张,企业的绩效也将随之提升,从而形成资源积累、跨国使用和企业绩效提升的良性循环。
总之,国际化动机会影响企业国际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当一家企业基于某一动机成功地规划并实施一项创造价值的战略,而这项战略是其它企业无法模仿它或因成本太高不能模仿,这家企业就获得竞争优势。战略管理过程是企业获得战略竞争力和超额利润的一整套约定、决策和行动。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形成的优势,几乎决定了现代中国企业今后发展的命脉。
为了能够更深入地分析国际化动机、国际化能力各个维度和国际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发现很多有益于企业家进行战略选择的观点。
政府政策导向不利于企业形成国际化能力
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对国际化力的各个维度均有显著影响。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赢利,是因为它们拥有企业特有的稀缺资源,可以生产出成本很低或质量非常高的产品;这种资源依附于企业的内在组织中,具有无形性和知识性,难以模仿,为企业专有。同时,这种内生的优势存在路径依赖。
本研究中,资源导向对国际化能力的关系得到验证,获取充裕的资金、技术,便有利于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的提升,取得足够的信息、拥有良好的营销队伍和具备丰富的海外营销经验明显有利于中小企业国际营销能力的提高。这一结果很好地支持了已有的研究结论。
若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必须关注市场上各种信息,深入洞察市场,注重跟客户的联系,探讨他们需求的改变,引导那些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以客户为中心,并积极应对国际变化和各种风险。这对企业国际化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市场导向对国际化能力各个维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效率导向对中小企业制造能力、国际营销能力有显著作用,而对研发能力的作用不显著。这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符,在中国以效率为导向的企业,注重在海外投资设厂,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以价格优势迅速打入国外市场。这种导向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国际化进程中的障碍,包括语言的障碍、国际法律法规的障碍、贸易政策的障碍以及当地消费习惯和商业文化的障碍等等。但是这些企业却往往忽视自身的研发能力。
机会导向只对国际营销能力影响显著,而其对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影响都得不到支持。这与以往文献结果基本一致。机会导向型的发展完全受机会的驱动,不是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竞争对手、行业现状和前景、自身核心能力和条件来决定是否进入某一行业或拓展某项业务,这种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失败的概率极高。
无论是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亚洲的企业到全世界的企业,靠政府支持的许多企业集团都相继倒闭。从危机中,我们看到了依赖政府政策支持成长起来的企业的脆弱性和巨大的隐患。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优惠,虽然在短时间内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反而会使企业放松对自身能力、竞争优势的构建。
我们认为,机会导向的企业在借助政府给予的帮助及时切入国际市场后,不应一劳永逸地依附外部条件,而应努力寻求下一个绩效增长点,注重系统的战略规划,注重提高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
研发能力与营销能力对国际化绩效的作用显著
在本研究中,制造能力对国际化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与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关,也可能与企业现阶段单纯地依靠传统的OEM模式有关。企业没有核心技术,过去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虽然实现了大规模生产,但随着原材料的涨价,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过去的优势荡然无存。因此,要想继续在国际风浪中前行,中国中小企业得转变已经落伍的生产方式,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奋起,去追求更高回报率的研发和营销能力。企业要重视技术的更新,人力资源的建设,国际市场的把握,不断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可批量生产的产品,真正提升具有现代意义的制造能力。
研发能力对国际化绩效的作用显著。研发能力就是吸收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将其转化为本公司的可以制造优势产品的能力。这里面可以是自主创新,也可以是消化吸收。企业拥有这种能力以后,产品的先进性、实用性都会大大提高,企业产品才可深受消费者欢迎,也才会大有市场,创造出好的国际绩效。
营销能力对国际化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结论表明,营销能力是技术创新的成果在价值上的体现,产品获得市场认可的保证手段。
向市场导向过渡
企业基于外部环境及自身资源能力,形成不同的国际化动机。企业国际化动机促使企业有目的地培养企业的相应能力,或者促使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形成相应的能力,进而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并对绩效产生影响。中国学者黄丽和蓝海林以特定优势视角,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绩效影响因素,指出能够具有特定优势和核心能力,才是企业在未来竞争中不断成长的关键。无论是基于哪种动机进行国际化,企业都应该形成一定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朝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的方向发展,以此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和绩效。
企业必须认识到,想真正提升竞争力,获得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能力,必须过渡到市场导向。国际环境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能力是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转变传统模式,由制造能力上升到国际营销能力,最终建立自主创新能力,牢牢抓住研发能力才能使企业具有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李卫宁 罗婷婷 吴坤津
李荣融:鼓励央企积极参与跨国并购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并购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广泛运用先进技术,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
全球化加快了全球并购和产业整合的步伐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也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利益交融不断加深,全球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经济全球化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相促进,给世界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日趋活跃,规模也逐渐扩大。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连续第五年增长,2007年达到18330亿美元,增长了30%,其中全球跨境并购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企业跨国并购活动日趋活跃,促进了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产与资本的扩张,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强化市场地位,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同时,跨国并购企业促使市场进一步全球化,产业进一步国际化,加快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世界知名企业迅速扩张、实现规模效益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成为受到世界高度关注的重要的国际经济现象。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全球已经有7.9万个跨国公司以及79万个分支机构,跨国公司直接对外投资达到15万亿美元。跨国公司实现的全球经营战略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基础,跨国公司进行的国际化投资也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利条件。跨国公司开展的跨国并购和国际贸易,为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为活跃、最有影响的力量。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三位,在应对金融危机当中被国际社会寄予很大的期望。但中国目前拥有的跨国公司的数量不多,中国企业的规模和整体实力与其在国际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很不相称。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大陆地区仅占5%,而美国占30.6%,日本占12.8%,法国占7.8%,德国占7.4%,英国占6.6%。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赢利额加起来还比不上美孚。中国必须积极融入并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整合的能力,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跨国并购是中国大型企业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的大型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体制、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成为具有较强实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市场化、国际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企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整体素质和实力的明显提高,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为中央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
中央企业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部分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完成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企业控股的境内上市公司244家,境外上市公司81家,石油、石化、通信、运输、冶金等大型企业都在境内外上市,宝钢集团、神华集团、中远集团、中交集团、中国南车等企业实现了主营业务整体上市。部分中央企业开展了建立规范的董事会试点,建立和完善了外部董事制度,初步实现了企业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分开,董事会选聘考核奖惩经理人员,中央企业的治理结构更加完善,决策更加科学,管理也更加有效。中央企业普遍建立了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递、激励层层连接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实现了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全体员工竞争上岗,量化考核,末位淘汰,收入分配与业绩紧密挂钩的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企业的主业更加突出,管理的链条逐步压缩,组织的结构也在进一步优化,内部的资源效率得到了提高。
中央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显著提高。2003年到2008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元的从17户增加到45户,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从9户增加到33户,利润总额超过100亿元的由6户增加到13户。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有19家,比2003年增加了13家。中央企业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三年,中国公布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部由中央企业获得,中央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截止到2007年底,累计拥有的有效专利是45547项,其中有效的发明专利是15681项。在载人航天、探测工程、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奥运场馆设计建设等重大工程中,中央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都得到了发挥。一批中央企业不仅是国内行业的排头兵,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很强的影响力。中国移动、中远集团、中国船舶、神华集团、宝钢集团等中央企业已经成长为世界知名企业,在行业内名列前茅,宝钢还成为入选2009年度全球最受尊敬企业的唯一内地企业。
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资源的配置,是中央企业加快自身发展、不断做强做大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然要求。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并购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广泛运用先进技术,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以更有效的配置、更少的排放、更清洁的生产,为全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营造良好环境支持开展跨国并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活跃,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金融市场动荡,使并购活动受到了较大影响。世界各国应携起手来,不断在生产、贸易、投资、金融领域协调认识和行动,加强国际经济交流合作,努力克服贸易保护主义,减少人为障碍,为企业跨国并购营造公平的环境,为促进世界经济走出低谷、走向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跨国并购浪潮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企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积极开展跨国并购,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金、技术、资源和人才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加快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在走出去开展跨国并购过程中,要量力而行,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情况,有效开展跨国并购,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履行好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中国的资源丰富,市场的潜力也很大,政策稳定,可以为跨国并购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作为中国国有资产出资人的代表,我们鼓励中央企业积极走出去,到海外开拓市场,拓展业务,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在跨国并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也真诚地欢迎世界各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相互促进,实现共赢。
(本文根据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全球智库峰会跨国公司分论坛上所作的《深化合作共克时艰 共谋发展》的演讲整理)
编辑|吴杰 wujie@semg.com.cn
推荐阅读:
企业如何应对公关危机06-01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09-07
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机遇与对策研究06-05
物业企业危机管理10-17
企业设计方案09-10
如何处理企业危机09-25
企业网站设计09-22
企业文化单元设计10-24
企业危机公关九大策略06-21
企业危机公关的意义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