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人文历史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着眼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从人文地理类课程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功能定位出发,结合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中人文地理类课程的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具体方案,包括人文地理核心课程体系构成、模块化教学与案例教学实施等具体目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学地理人文历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地理人文历史论文 篇1:

浅谈人文地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通过梳理课本内容和高考题中涉及的地理学知识,结合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简单阐述了人文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希望能够使大家认识到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性,这对于培养学生人文主义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文地理;历史教学;教学运用

进入21世纪,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历史在教学中也有了显著变化,教学的主旨变成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在课堂中变为主角时,我们就有必要去改变教学模式。历史地理学在近年来的历史教学中因其具有综合课程的特点而被愈来愈重视。如果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将会对历史新课改教学产生重大意义。因此,结合高中教学实践对人教版教科书中涉及的历史地理学知识进行了整理归纳,通过研究发现,人文地理在教材中涉及多,而近几年历史高考题也能看到对人文地理的考查。因此笔者将这些知识进行了简单比对研究,希望能有所收获。

一、人文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因人文地理涉及内容较多,本文仅选取人教版必修二简单阐述。在课本第一单元发达的古代农业里讲灌溉工程时,重点列举了都江堰等几个水利工程,对学生来说这都是比较陌生的内容,我们就可以运用地图册了解它们分布在哪些地区,这样学生既可以认识到水利工程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又可以加深记忆。古代手工业中涉及古代丝织业的发展,除了了解到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出现,之后丝织业鼎盛发展,江浙尤盛。还可以指引学生从地理学的方向去考虑问题,为什么这一地区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且丝织业发达,通过分析得出江南地区因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全面把握问题,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综合分析和记忆的能力。古代城市发展变迁中,城市的选址不仅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会考虑到自然环境一般会选择地形开阔、交通方便、水源丰富、物产充足的地方作为城址进行建造。

我们也要关注课本上的地图,“比如世界史中《黑奴贸易路线图》,我们可以了解三角贸易的运作,西欧指挥着几个洲进行这些贸易,美洲种植的烟草、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但却需要进口布匹、粮食等一些日常必要品,也要进口劳力,因此三角贸易变得繁荣起来,西欧也从中获取了最大的利润。《沿海开放示意图》在整课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问题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特区以及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并思考这些城市发展中有哪些便利条件,同时也为下一知识点的讲解起到铺垫作用”。

二、人文地理在高考题中的应用

从新课改以来高考题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比如选择题依托新材料、新情景检测考生的学科能力和思维程度的同时考查历史基础主干知识。而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史论结合、解读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历史地理知识在考题中的应用更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如 2011 年上海卷第 10 题,四川卷12 题;2012年北京卷13题,重庆卷17题;2013 年福建卷第 13 题,新课标全国卷34题,41题;2014年全国卷2第40题,北京卷12题;2015年上海卷22题;2016年新课标卷2第41题。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地理基础很难回答正确,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综合历史地图在高考试题中的使用率,我们可以明确加强历史地图学习的迫切性,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地图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图文结合,挖掘历史地图资源,比如,历史疆域图、地方行政区划图、市镇分布图、改革开放区域图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图等等。其次,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图文知识的相互对照,对历史地图进行比对,培养抽象和形象思维能力。最后,学会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歷史地图知识体系,将历史和地理完美结合并能运用它解决问题。

三、人文地理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因为学科的特殊性,历史和人文地理中的部分知识两个学科都会涉及,但是侧重点不一样,这就需要注意一个适度性,不管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都要保留历史学科的课程特色,适度恰当地运用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进行帮助理解,不能从地理层面分析历史,避免喧宾夺主。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历史主线知识,又能够丰富所学知识内涵,加深识记程度。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灵活性,一个完整的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就要灵活多样避免“满堂灌”,让学生能够提升兴趣。讲授历史时运用人文地理知识不能单一地用讲述法,而是可以运用多媒体或者其他直观教具结合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无形中提升了教学质量。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历史地理学在高中教学中运用的一些简单阐述,认识较为肤浅,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和历史兴趣,提高综合能力、开阔视野,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单正婷.论历史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08.

[3]姚春敏.高中历史教学中“史地”结合的现状与原因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作者:菅佩芬

中学地理人文历史论文 篇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文章着眼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从人文地理类课程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功能定位出发,结合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中人文地理类课程的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具体方案,包括人文地理核心课程体系构成、模块化教学与案例教学实施等具体目标。以期促进人文地理类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发挥,提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及专业能力。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2012年教育部专业设置改革后的新专业。根据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建设目前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均处于探索阶段。文献查阅发现,国内目前已有少量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1-4],但较少关注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在专业发展中的定位与建设问题。对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的研究大多基于地理科学专业的视角,如刘云刚等提出人文地理课程改革应以“宽基础、强专业、重实践”为基本导向[5]。

人文地理类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群。本文着眼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从人文地理类课程在人规专业的功能定位出发,结合目前专业培养方案中人文地理类课程的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具体方案。以期促进人文地理类课程的作用发挥,提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及专业能力。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特点与课程结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涉及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多个领域,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理论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在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等领域从事相关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已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的发展基础与专业特征,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向,但无疑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在其中均起着基础性作用。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工科城乡规划专业相比,隶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其培养目标立足于宏观与中观尺度,具有地理学科基础广、口径宽的特点(表1)。这一方面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具备了丰厚的专业基础,有多样化发展的潜能;另一方面,又导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在与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如何制订兼顾理论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完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些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建设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必要開展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三大部分: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城乡规划类课程群、工具类课程群。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承担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地位,如何使人文地理课程群建设更好地契合专业发展目标显得尤为关键,包括如何解决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交叉领域的整合,如何强化案例化教学与实践教学等都是急需研究的问题。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近年来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及应用领域出现多元化,计量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逐渐深化。因此有必要探讨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人文地理学教学优化与创新,如何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建设,更好地发挥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基础作用。本文试图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如何进行优化。

二、人文地理类课程群的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人文地理类课程群建设背景与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区别于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在于其中宏观的空间尺度、区域化的分析视角和综合性的思考角度,而人文地理类课程恰恰在其中承担着这样的培养作用。具有人文地理学科专业背景的城乡规划工作者擅长区域分析与社会经济综合分析,在区域规划、城市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中宏观层面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探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扩散与变化,其中城市与区域研究已经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范畴,是21世纪中国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主要领域[5]。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具有知识面广、内容系统完整的特点,人文地理课程群的教学目标在于构筑学生的区域思维方式与视角,掌握有助于城乡规划与分析的地理分析方法,这也是体现专业定位的基本要求。

从人文地理类课程群的建设现状看,虽然各高等院校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大都开设了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核心课程,但对这些课程的定位不够清晰,导致这些人文地理类课程与规划类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因此实际发挥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教学目标难以完全实现。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也会无所适从,难以厘清人文地理类课程与城乡规划类课程的相互关系,不利于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设置需关注的问题

1. 人文地理类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契合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属于理学学科,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在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城乡发展(建设)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设计与管理,开展村镇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居住区设计、村镇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此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又与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存在明显差别,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应同时具备广博的人文地理知识基础。随着近年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在城乡规划与建设领域也不断提出一些新的理念,如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数字城市等,均对城乡规划的地理学思维提出新的要求。人文地理作为传统的地理学分支学科,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学科传统,但是在新形势下如何达到与城乡规划学科更好的交叉与碰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人文地理类课程在设置时应考虑到城乡规划类课程的需求,更好地契合专业培养目标。

2. 人文地理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协调

由于人文地理类课程的理学范畴及其研究传统,使其比较偏重于理论研究,在实际应用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相对较少。而在实践工作中,城乡规划涉及到城市与区域发展历史、人口分布与迁移、地方特色等方方面面,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深层次推进,城乡规划开始出现社会化转向,这对城乡规划从业者提出了综合性思维的要求,也需要具有人文地理学思维的城乡规划从业者的加入。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文地理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的独特优势,应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关注人文地理类课程的安排,尤其关注人文地理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相互协调。

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下,既要求开设人文地理类课程,也需要开设城乡规划类课程及其他专业技能课程,这就面临着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尤其和五年制的工科城乡规划专业相比,在四年的时间内要统筹安排各类课程,并且要兼顾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的学科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会面临较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人文地理类课程的选择有两个原则:一是选取人文地理类课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将人文地理学中与城乡规划相关性较低的课程作为选修课,把课时集中在关联度大的核心课程。二是人文地理类课程要加强与城乡规划类课程的衔接和协调。人文地理类课程的讲授体系应围绕专业定位及开设目的,不局限于自身的课程体系和结构。例如,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课程,但城市地理学的结构体系中有一部分内容和城乡规划原理课程存在重复,因此需要授课老师之间相互沟通与协调,已获得更好的授课效果。

三、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庞杂的情况下,如何选取人文地理类课程,更好地契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与目标,并达成与城乡规划类课程的有效互动,对于专业建设与学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地理类课程群的设置目标

在生态环境、人口流动、城市化等问题凸显的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强调地学思维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紧密联系的专业之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地方、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地学思维方式,对区域、空间、地方、尺度等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才能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因此,人文地理课程群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業培养目标中承担着专业平台的作用。人文地理类课程的主要设置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架构与研究内容,初步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基本理解和应用人文地理学基本概念,掌握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理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理解和协调人类文化地理现象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初步具备运用人文地理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重视对学生人文地理素质培养的同时,也应强化实践教学。无论是地理学基础分析调查能力还是空间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的训练,最终都应落实到城乡规划实践上。专业相关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都应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指导城乡空间规划实践。人文地理类课程作为学科基础平台,在课程设置时除了考虑课程体系的自身特点,开设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核心课程外,还需突出城乡规划方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分流培养学生不同专业方向开设专业方向课程。

(二)人文地理类课程群的模块化

在明确人文地理类课程群构建方向的基础上,运用模块化思路探讨人文地理核心课程群的教改方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人文地理类课程群的教学方法改革。在理论课程设置方面,为了提高人文地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需对所开授课程的教材进行处理和凝练,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依据人文地理类课程的专业定位及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将理论教学内容归纳为4个模块:城市地理模块;经济地理模块;旅游地理模块和其他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各模块与规划课程的衔接,以及与其他教学模块之间的整合。

在实践教学层面,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業特点,凸显专业实践性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人文地理类课程群也应强调培养学生思考与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需紧密结合人文地理类课程的知识体系,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人文地理类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上,教学内容需体现先进性和针对性,尤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做中学”、“研讨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和积极性。以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为例,无论是对企业或行业部门的区位分析,还是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都与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事件密切相关。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可结合时势经济事件,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在具体分析中掌握经济地理学理论,并逐渐形成运用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日常教学安排中,采取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案例式教学。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佐证观点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或补充图片视频等资料,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束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目前仍处于探索和建设阶段,人文地理类课程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目前人文地理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需关注人文地理类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契合、以及人文地理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协调。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思路,选择人文地理类核心课程,并按照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构建教学模块,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璐.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4(10):150-152.

[2]吴晓敏,董萍,陆翔,等.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9(1):51-55.

[3]王吉昌,屈康庆.地理学科背景下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5(18):204-207.

[4]柳玉梅.论普通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中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J].科教导刊,2014(10):52-53.

[5]刘云刚.21世纪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人文地理,2012(2):156-160.

[6]王吉昌,屈康庆.地理学科背景下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5(18):204-205.

[7]李俊,陈勇,苗作华,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学刊,2015(09):34-35.

作者:赵静 朱红云

中学地理人文历史论文 篇3:

新课标高中人文地理概念解析的思维导向

摘 要:人文地理概念在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2的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在对人文地理概念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为例,提出新课标高中人文地理概念解析的四种思维即系统思维、综合思维、尺度思维、素养思维,四个维度即时空维度、结构维度、发展维度、实践维度,同时,提出以地理概念为出发点、遵循学生成长进阶规律、借助真实情境、现代信息技术、实践研学五大概念教学建议。

关键词:人文地理概念;高中地理新课标;思维导向;教学建议

地理概念是地理学科知识的基石[1],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地理知识体系构成的最基本要素[2]。地理推理与判断、地理规律的建立、地理思想方法的形成都离不开地理概念[3]。地理概念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分析地理特征、总结地理规律的关键[4]。与此同时,地理概念还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5]和有效表达[6]。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科学、准确和系统地掌握地理概念,是新课标背景下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使命。基于此,本文以新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为例,尝试对新课标高中人文地理概念进行提炼、解析,提出新课标地理概念解析的思维导向,为中学地理学科思维培养和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人文地理概念梳理

纵观各国地理课程标准和学者的研究文献,出现过诸如人地关系、人文系统、人类活动、空间、空间相互作用、时间、全球化、区域、地方、区位、位置、分布、地理过程、地理环境、演变、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等地理概念。从CNKI期刊网国内外人文地理概念出现的频率排序看,空间、人地关系、区域、地理环境、尺度、地方、系统(人文系统)、分布、位置、地理过程、可持续发展、全球化、区位、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等概念出现的频率靠前,应纳入人文地理概念队列。如出现频率最高的“空间”概念,有学者认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如果搬走了空间就等于搬走了地理学大厦的基石” [7]。

与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对应,在新版的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内容编排上安排了人口与地理环境、城镇与乡村、产业区位选择、区域发展战略、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分别提到了人类活动(如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城镇化)、人地关系(如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空间分布(如城镇空间、乡村空间)、区位选择(如工业、农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全球与地方尺度(如区域发展、国家发展战略、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领土主权)、自然-人文系统(如城乡景观)、地理过程(如城镇化、区域发展)、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等地理概念。

二、人文地理概念解析的思维导向

基于本体概念、延伸和关联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叠加,形成复杂的人文地理概念群。因此,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2概念解析,涉及两个步骤(图1):一是要对复杂的人文地理概念群进行梳理、提炼,厘清哪些是本体概念、延伸概念和关联概念,以本体概念为出发点进行概念解析;二是要精确、科学地对人文地理概念进行解析,需要充分利用地理学科思维和相关方法论,这又涉及四种思维(系统思维、综合思维、尺度思维、素养思维)和四个维度(时空维度、结构维度、发展维度、实践维度)。

<E:\钟兴贵\新建文件夹 (2)\地理教育2020第9期\许树辉-1.eps>[图1]

1.整体把握,建立人文地理概念解析的系统思维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基础。人对地、地對人、人与地、人地互动关联过程中所产生的人口、聚落、产业、区域等概念,共同形成了人文地理概念群,具有整体性,需从整体上系统地梳理概念的丰富内涵,建立起人文地理概念的系统—整体观念。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需要通过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结构、人口容量等概念阐释,来理解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空间等人文地理概念。而要充分理解或解析这些概念的内涵,需从数量、质量、格局、形态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系统掌握概念的丰富内涵。

2.综合关联,建立人文地理概念解析的综合思维

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三大学科特性之一。地理概念具有综合性。对人文地理概念内涵的理解和解析,需要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建立起人文地理概念解析的综合思维。如对人口分布、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要弄清楚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背后原因,就会考虑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及其效果;而区域人口问题,需要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等概念联系起来,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历史和政治等因素进行分析。

3.精选比例,构建人文地理概念解析的尺度思维

地理概念不仅存在着同一尺度下的空间水平差异,而且还存在宏观、中观、微观尺度上的差异。在宏观尺度上的概念认知,并不一定适用于微观尺度,同理,在微观尺度上的概念表述,也并不一定适用于宏观尺度。因此,对地理概念内涵的理解与解析,需要事先确定好尺度问题。如对城镇、工业区、农业地域等概念的空间形态的表述,需要与特定的尺度相对应。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其空间形态为点状结构;而在大比例尺上,则呈现出面域结构。

4.时空叠加,构建人文地理概念解析的时空维度

地理事象是某个时段在特定空间发生的,具有空间属性和时间维度。空间是地理概念之一。时、空维度的结合和叠加效应,是科学、准确表述地理概念的重要表现。如交通运输条件存在沿海与内陆、平原与山区等空间差异,也存在水运时代、陆运时代、现代化综合交通时代等时间上的差异,对交通运输(方式、布局)概念的理解,同样需要与特定时空相联系。

5.结构分析,构建人文地理概念解析的结构—等级维度

结构主义分析是地理学的重要方法论。地理概念的结构解析既含水平意义上的构成比重解析,又含纵向意义的等级属性解析,表现为概念内涵的结构—等级维度。如根据人口分布、人口结构概念既可以从自然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等水平构成上进行理解,也可以从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纵向等级去解析;人口迁移概念有农业—工业—服务业、乡村—城镇、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国家等水平结构维度的解析,也可以结合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等级结构进行思考。

6.交叉融合,构建人文地理概念解析的发展维度

地理学具有交叉关联属性,文化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经济地理等诸多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正是地理学与相邻学科交叉关联甚至融合的结果。人文地理学的交叉关联以及融合属性,衍生或派生出许多人文地理概念,具有发展性。如将经济地理的三个重要概念——农业(第一产业)、工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放到一起,因其关联自然就衍生和派生出诸如产业结构、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等概念;又如,城镇化是城市地理的重要概念,工业化是工业地理的重要概念,两者的交叉关联,即衍生出超前城镇化、滞后城镇化、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三生空间等概念。

7.联系实际,构建人文地理概念解析的实践维度

社会实践性是地理学的三大特征之一。受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影响,人文地理学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加明显和重要,并在指导经济实践和服务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文地理概念内涵、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完善。如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和服务业区位概念是指导城乡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是城乡发展与区域战略布局的重要基础,需要顺应全球趋势、国家需要,即立足实际。

8.关注素养,建立人文地理概念解析的人地协调观

当前,地理教育教学理念已由“双基”“三维”走向“核心素养”时代。人文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方面,充分挖掘概念所蕴含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如在解析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结构、人口容量等人口概念时,需让学生明白“人”是人地关系研究中最核心的因素,人口需与环境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

三、人文地理概念教学建议

地理概念教学对于中学生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掌握地理规律、提高逻辑思维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8]。关于地理概念教学,虽然国内学者给出了不少建议[9]。但基于人文地理概念解析的“四种思维”和“四个维度”,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概念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1.以人文地理概念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教师应准确把握人文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对人文地理概念的本体概念、外延概念和关联概念进行系统梳理,利用概念结构图(或思维导图),将人文地理本体概念、外延概念和关联概念串联起来,构建起人文地理概念体系或概念群。通过人文地理概念体系或概念群结构图示的绘制,引导学生将知识碎片体系化,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人文地理知识体系,并在概念体系的整合与解构中,重新认知、理解、阐析和丰富人文地理概念。在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上,需要高中地理教师抓住人文地理概念这一根本,从概念本意、延伸和关联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教案准备,并以此逻辑有序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课堂上对人文地理概念的解析,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起人文地理概念体系,形成人文地理概念结构图,进而促进学生理解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规律,分析地理成因、形成机理和地理过程,甚至提升地理预测能力。

2.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在学习进阶中认知、解析和丰富概念

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发展过程是伴随年龄成长呈现出由低阶向高阶迈进的过程。人文地理概念教学,应充分重视并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科学设计教学方法。这需要地理教师考虑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学生认知水平差异,了解并掌握学情,根据学生年龄差异和水平层级将人文地理概念进行简单或复杂、形象或抽象、单一或综合等内涵剥离,以学习进阶为指导,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这需要高中教师利用人文地理概念主线,将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同概念(或同类概念)串联起来,厘清同一概念在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基本含义、内涵表述,辨识同一概念不同认知水平阶段的内涵意义及其关联特性,形成人文地理概念的纵向衔接和深度解析,让学生顺应身心成长规律,在学习进阶中,逐步清晰认知、理解和丰富概念。

3.借助真实情境,在案例剖析与研讨过程中认知、解析和丰富概念

在新课标中,真实情境创设极为重要。同样,高中地理概念解释,也极其需要情境教学。从教师角度上讲,需要将真实情境融入地理概念教学中,尤其是在新课导入环节,从真实情境开始、从刚发生的地理事象开始,通过真实案例的剖析与研讨,将人文地理概念融入真实案例之中,在案例分析与研讨过程中认知、解析和丰富概念;需要教师在利用好教材素材的同时,具备敏锐的素材捕捉能力、辨识能力,并及时将最新的真实案例与人文地理概念进行联系,通过真实素材的深入挖掘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真实案例的剖析,探究现象背后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达到认知、解析和运用概念的教学目标。

4.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活化人文地理概念教学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和3S技术手段,为教学提供了许多以前无法实现的图像、动画和场景,将这些现代图像技术、动画手段和模拟场景引入地理课堂,进行地理概念教学,势必会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让枯燥的文字变成图像、动画和场景,对于学生理解抽象的人文地理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善于发现、收集或挖掘与人文地理概念相关联的图像、动画和场景,建立人文地理概念信息资源库。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开发,利用现代图像、动画效果和模拟场景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地理概念,让概念教学“活”起来,应是信息化时代教师进行地理概念教学的必备技能。

5.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渗透人文地理核心概念

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和身边地理现象,培养具有地理实践力和家国情怀的地理人,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這要求地理教师将课堂教学与野外研学进行有机对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走出课堂、走向田野,围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在社会调查与实践过程中、在田野调查中、在知行合一中认知、理解和发展人文地理概念。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组织能力和野外生存技能,需要学校建立相对稳定的地理研学实践基地,建立起围绕地理概念的专题考察线路,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从实地考察,到现象描述,再到地理概念,直至原理、规律和机理分析的体系化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

[1]陈实,张志平.地理概念教学的再认识[J].地理教育,2009(03):63-64.

[2]孙海平.地理概念获得的几种策略[J].地理教学,2012 (20):54-56.

[3]肖金花.迷思概念对地理学·教·考的影响——一道地理中考题引发的思考[J].地理教育,2018(11):38-40.

[4]林霞.例谈地理基本概念的有效复习[J].地理教育,2014(Z1):67-68.

[5]蔡运龙.当代地理学的关键概念和研究核心[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1):108-112.

[6]曾早早,何妮妮.运用核心概念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5(19):10-13.

[7]张永利.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学策略探讨-以高中地理“褶皱”为例[J].地理教学,2018(23):19-21.

[8]蒋亚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跨学科”学习地理概念[J].地理教育,2014(10):51-52.

[9]梁娇祝,李琳.汉字字源法解读地理概念初探[J].地理教育,2019(10):7-9.

作者:许树辉 李玉钧 陈炎林

上一篇:化学调查报告优选3篇下一篇:教学质量闭环监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