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地理(精选8篇)
初中地理读书笔记
地理学科一直以来让学生记概念、背知识点比较多,加上原有的高中地理教科书知识陈旧,脱离社会实际,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初中地理又是一片空白,造成学生普遍厌学现象。
新课程的实施者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教师形成新的课程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那么,新课程标准如何才能得以实施和落实?经过假期的学习,感悟较深,对地理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不再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的教材,而是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相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构成的一个体系。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这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工具。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体验背景,带者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其他学生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科书中学到的多。作为新一代的教师,为了发挥这种教育的最大效益,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将相关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学习手段等课程要素进行优化整合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一、体现学有所需、学有所用的地理课改新理念。
新地理课程标准推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的需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除了掌握基本概念,课堂教学还要关注现实,贴近生活,要求教师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切入点,对现有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使原本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并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教学内容变得有现实性、生活性的,让知识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学知识。所以,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要求建立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新课程,除了3个必修模块,7个选修模块,还要进行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无疑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
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的新的教学身份,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对课程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教师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实现主动式、交流式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体系。
三、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存在一个“接口”。因此,教师应该不是简单利用课程来教学生,也不是课程简单的“消费者”,而是积极的“选择课程”、构建课程、开发课程。
在制定课程与学生接受到的课程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一种经过教师运作了的课程,教师从“编剧”到“导演”全方位的操作。这种“操作的课程”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课程实施时对课程做出新的解释然后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编导的课程。例如:学习陆地自带的时候,课程中没有讲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这就给教师留下了一定的选择课程的余地,只有把气候的自然带相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讨论河流水文特征时,必须先了解河水补给。马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教师职业是:精神生命的创造者,在创造别人的同时,升华自己。叶澜:“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总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教师能使专家、社会、家长的教育理念变成学生成长的现实。
自然生长的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以工厂生产一样的模式去制造,就失去了各个儿童的个性,打乱了儿童生长的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将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教师是课程能动的创造者,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是自我及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在创造别人的同时,创造自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五、学习化社会与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终身的,伴随职业生涯始终。《学习革命》:“一个发育很好的头脑、一种学习的热情、以及把知识融合到工作中去的能力,是通向未来的关键。”学习进修、培训是教师成长的基础。校本教研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在校本教研中,自我反思,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反思,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教师经验量的增加,经历是最好的老师:有利于教师经验质的提高,向专家型发展:有利于教师经验准备性的提高,应变能力、教育艺术的提高。
同伴互助,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交谈、协作、帮助相互提高。
专业引领,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形式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专业化成长伴随其职业生涯始终。培训学习、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化,促进课程改革理想变为教育现实。
初中地理读书笔记
我认真地读了一下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简称课标),颇有感悟。特别是对于地理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以及新课改下地理教师的角色转变,有些体会。
地理新《课标》之新,就在于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像旧的地理《课标》一样,注重老师知识的讲解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
因此, 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 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 因而,新地理课程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中解放了出来, 从而让地理教育首先体现“教育”的功能, 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 然后才是用“地理”去“教育”,这才是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例及课后反思,我认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可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学流程:
一.创设感性导入情景
新课标提出应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所以在新课开始之前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感性现实材料以提问方式导入,如图片、动画或视频等方式,例如:
在讲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时首先用多幅图片展示不同地方的自然景观(主要是植被景观)差异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时间在世界不同地方会呈现不同的自然景相?由此引入新课,为说明世界气候类型多样化做铺垫。这样的景观图片展示方式可以让学生有直观现实感,使他们不至于在学习气候类型这样比较陌生而抽象的知识时无源可寻。
进入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时可先播放一幅“苦难的地球母亲”动画 图片,动画展示了把地球比作一个怀孕的母亲并牵着很多孩子哭泣的场景,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这样在用数据告诉学生人口数量以及后面归纳的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前就让学生先从情感上深刻的感受到人口数量的庞大及带来的压力,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在讲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之前,提问:提到中东你会想到哪些场景?以海湾战争为背景播放一段视频后请学生回答,并在片中就潜在的播放了中东地区战乱、干旱、多石油等特征,这样可结合当前热点围绕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探讨欲望,此外还潜移默化的促成他们养成关注时事的良好习惯。
二.将实际生活融入教学的主要内容
感性导入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来说应当是很有益的,但是接下来还是难免会落入教材规定的内容中,让学生自然又产生某种叛逆心理,这个时候仍然要注重各个环节中提供给学生与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讲解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为解决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而不得不去探究、去了解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最后达到对全部知识点的掌握。
1.采用多种方式讲解知识要点,以现实为依托便于理解记忆
新课标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地理审美情趣,在这点上我常常使用知识点相关的传统诗词作为切入点。如: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并且赤道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
《天气与气候》一章中讲解农作物受气候影响最显著时可引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柑橘属亚热带作物,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不适宜柑橘生长,故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讲解影响气候的地形因素时可引用“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的规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揭示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
2.引导学生从现实关注的焦点出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如在七年级第三章第二节《世界的人种》为例,根据教学有经验的老师课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对巴西的体育情况最感兴趣,而对于其他的人口、文化、农作物、矿产等则基本无兴趣。便做了以下处理:让学生观察2002年世界杯巴西夺得冠军的图片,提起学生兴趣,学生感觉新奇,热情提高。然后不失时机的让学生仔细观察,看一看自己认不认识夺得世界杯的巴西足球运动员。学生热情进一步提高,出于好胜心理必然会争抢的说出自己所熟知的世界级球星,进而设疑: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球星的肤色怎么样啊?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肤色?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对于自己所熟知的球星却一直没有注意到为什么会这样,会产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或许学生对于巴西的人口组成没什么兴趣,也不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他们一定会迫切想知道自己心中的偶像的情况。只要能发现教材中隐含的这一题材,并进行合理开发与重组,那么“世界三大人种”这一小节的知识便很容易解决了。
让学生从自己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为解决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而“不得不”学自己兴趣不高的知识点,如此环环相扣,最后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对所有知识点的掌握与融会贯通。而学生兴趣点的发现与教材内容的联接,各知识点之间如何进行这种“环环相扣”,这正是教师在“自主学习”运用中的最大量的“劳动”。
三.对知识点进行升华,让学生做真正的思考者
新课标提出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更广更深的思考现实中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但又是促成其发展思维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通常将它放在课堂结束前给学生较自由的空间讨论,适当引导但不做过多思维上的干涉。
1.分歧性问题的设计:七年级上《世界的聚落》中,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以北京四合院的为例,让学生用辩论的方式讨论了民居建筑该拆还是该留,氛围比较热烈,这样在讨论中使学生都意识到了发展与保护的意义,并最终想寻求更好的方法来解决矛盾。
2.假设性问题的提出:以七年级下《中东》为例,第一课时中一个知识要点是中东是全世界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都最多的地区,给中东石油大国带来了财富,但是石油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因此提出假设问题:未来没有石油的中东出路何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寻求解决办法,这样在以兴趣提升其主动性的同时又近一步促进了学生从多角度综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以上流程的设计之外,在还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机制,新课标提出要创设“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这实际上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古代的大教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让兴趣为学生指路,将生活带入课堂,才能真正铺好新课标实施之路,也才能真正开启素质化教育的大门。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还觉得,老师不但要在教学上有一定变化,老师角色的转变也是必须的。
首先我们应该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这是社会对教师也是教师对自己一种要求和期望。我们在提倡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的同时,教师自身就应先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拨动学习的心弦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课改给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其次是师生地位应该有变化
课改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最后,教师必须写好教学后记
作为地理教师,坚持写好教学后记有许多好处。写好教学法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但面对的学生不同,如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性格、兴趣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找到一个既符合教材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写好地理后记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在地理教学设计中产生“灵感’’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善于捕捉”灵感”,并应用于地理教学中。写好地理后记为撰写地理教研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学后记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心得,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记录。因此,教师的教学后记不能仅仅停留在坚持“记”上,而应该将这些零散的看似互不相干的教学后记整理出来,认真加以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撰写有关的教学教研论文,为地理教学服务。
另外,新课程对地理教师还提出新的能力要求,如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因此,地理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深入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不断创新。我们应该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一、高中地理笔记的意义
(一 )地理笔记是对教材内容必要的补充。高中地理教材是考虑全国大多数学生的需要组织编写的, 目前大致有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和中图版四个版本,版本的内容不可能满足所有地区所有人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宜调整。同时教材的编写具有滞后性,书上的案例往往不具有实时性,可能当前的形势已经发生改变,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多做了解, 在课堂上对相应的知识做出适当补充和说明。这样,学生记笔记才能保证不漏下知识点。
(二 )笔记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高中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十分有限, 这样课堂上学习地理的时间就显得尤为宝贵。课本上的知识往往比较浅显,为了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就需要老师对课本以外的知识及做题的技巧方法作相应补充, 这些方法和技巧往往是解题的关键点, 笔记可以让学生有事可做, 客观地改善课堂纪律状况,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二、地理笔记的类型
(一 )课堂笔记 : 课堂笔记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师讲解的课程知识点或解题方法技巧的记录。按照习惯的不同,记录的位置也不同,有的学生记在课本知识点的旁边,有的学生有专门的笔记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可称之为课堂笔记。课堂笔记在地理笔记中占很大比重。
(二 )错题笔记 : 错题笔记是指学生在课下做题时出现错误并找到自己的出错点及出错原因后所做的笔记, 这样的笔记往往具有警示性。自然地理部分读图的题目较多,学生在整理错题时可以自己动手画图, 加深印象, 分析题目做错的原因,认真细心的学生可在错题下记录分析过程,以免时间久了忘记,错题笔记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探究分析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三、如何记好地理笔记
(一 )养成做地理笔记的好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好的习惯一定要坚持。要想养成记地理笔记的习惯, 首先要端正态度,正视记地理笔记的意义,主动地完成才能达到想要达到的效果。研究发现,记笔记最难的是起初的一个星期,要让自己适应这种状态,不断说服自己坚持记录,逐渐将记地理笔记变为一个习惯,这也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
(二 )课堂上注意听讲。听讲不是单纯地听老师说话 ,而是要在听老师讲解的过程中思考、过滤,老师说的话不一定都是重点,学生要学会筛选。学生学的不仅是教材上的知识,而且要学习老师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于新问题的方法, 要知道老师是如何分析、从几方面分析问题的,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针对错题笔记,在老师讲解习题、试卷时应仔细听,找出自己做题时的想法与老师的思路区别在哪里,找出做错的原因,课下认真思考,分析原因并记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三) 记笔记应选择性的记录。笔记是辅助学习的有效方法,重要的是将笔记与课本合二为一。不是盲目地记录,而是要在思考之后区分主次,有选择地记录。课堂笔记,不是老师说什么都一字不差地记录,有的小知识点,比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一部分的相互联系水体只要掌握几个关键的知识点就好,没必要将老师的话全部记录,全部记录既跟不上老师的脚步,又会错过重要知识点。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好多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窍门,如在学习判断热力环流高低压的问题时只记录老师教的口诀即可,如“凸低为高,凸高为低”,还有在学习等压线部分的“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判断方法,要在充分理解后记录,理解其高低大小表示的内容。而针对错题笔记则是针对平时易错点、难点进行梳理后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记录下来,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使得笔记一目了然。
(四 )勤于动手。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侧重于学生能力培养,而验证一个人能力的最好途径就是实践。高中地理地图册是很重要的学习工具,在进行地理练习时,能读懂图则是解题关键。理解知识点要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动手画图,加深印象, 使地理图像深刻地印在自己的脑子中, 如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气候类型分布图、气压带、风带图及其季节性移动图、洋流图,等等,都是学生在学习中重点需要掌握的,而自己动手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单纯地看书要记忆深刻得多。这样在做题时,脑中的图形呈现,可以加快做题速度。
四、如何完善地理笔记
首先,要重视地理笔记,笔记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能课程结束后就扔到一边,这样对学地理起不到任何效果,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课本和笔记是一个整体,二者是互补关系,而不是互斥的关系,端正态度才能学好地理。
其次,人的记忆能力有时间限制,地理笔记作为课堂上对知识理解与错题记录的载体,笔记是很好的记事本,这说明地理笔记具有实时性。由于人的记忆能力及记忆方式有差别,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知识需要的时间不同, 那么要想让知识永远变成自己的财富,反复看、反复琢磨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最后,新地理课程标准下,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不断努力终会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学习地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注意平时积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或是解决问题用到地理知识时,要及时补充笔记,使自己的地理笔记不断充实,最终成为自己的“地理百科全书”。
五、结语
关键词:专题复习;笔记;洋流
高考复习进入专题复习阶段,调动知识量大,重难点集中,涉及图像多,很多学生感觉课堂上难以记笔记,导致课后复习难以抓住重点,不知从何下手,充满焦虑,复习效度大大降低。专题复习阶段掌握笔记的记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以“洋流”为例,介绍地理专题复习中记笔记的方法。
一、概括法——记核心知识体系
专题复习必须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即学会对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进行整合、梳理,形成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这既有利于从知识点上的深化理解,又有利于从知识面上的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概括法的第一步是理清结构,归纳重点;第二步是舍弃无关紧要部分;第三步按教师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形成思维路径;第四步用关键词、言简意赅语句表达出来,形成“干货”。
例1:洋流核心知识体系笔记(见图1、图2)
二、模式法——记有效解题套路
模式法主要是记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常有这样的经历,有时见到一道题目一时找不到思路,就迫不及待去翻看答案,看答案时往往觉得答案的每一步都顺理成章,该用哪个规律,该用什么方法,非常清楚,自认为把题目已经理解透了。但过几天再做相似的题目,还是无从下手。问题在于学生没有掌握该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或者说解题套路不清晰,方法没掌握。记有效解题套路就是针对重难点问题形成自己清晰的解题思路,构建操作性强的解题模式。
例2:洋流与等温线解题套路(见表1)
例3: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见图3)
例4:分析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1)由果及因推导。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无机盐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
(2)洋流分布推导。温带沿海海域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沿海海域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海域。
三、综合法——记考点应用角度
对与核心知识应用有关的信息进行汇集、归纳和整理,以便对核心知识点进行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等方面的综合钻研,准确把握试题的考查角度。
四、补充法——记遗漏及更新点
复习和做题后及时进行整理和汇总,查漏补缺,不断调整分支和整体结构,更新旧知识点。对核心知识点、解题套路、考查方向都要进行及时的更新、补漏、整合,从而使笔记的体系更完善、方法更有效、方向更明确。
例6:洋流遗漏及更新点笔记
(1)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水温高。寒暖流只是与所流经海区水温对比而言的。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于寒流水温,高纬地区暖流的水温可能低于低纬地区寒流的水温。
(2)同是西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洋流,性质不一定相同。西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洋流为西风漂流,北半球的西风漂流主要表现为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主要表现为寒流。
(3)渔业资源丰富的海域,并非都是因为寒暖流交汇。
(4)海洋咸水渔业资源丰富与河湖淡水渔业资源丰富对比(以松花江流域鱼类资源丰富的原因为例:面积广阔,河湖多,水域辽阔,为鱼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地势较为平坦,水流较缓,有机物沉积多;温度比较适宜,适合鱼类生存;水量丰富,上游发源于林区,河水中营养物质多)。
五、粘贴法——记典型考查题目
典型题往往图文结合,要记在笔记本上耗时多,难度大,且手绘图像变形大,不利于复习,不妨直接裁剪后粘贴到笔记本上。另外,还应将相似题或不同设问角度的相同题目补充到典型题中。通过对典型考查题目的不断复习,对专题复习时提高核心知识的应用能力,明确答题角度,快速解题,具有重要意义。
例7:图示A城市是所属国著名的渔港。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单说明A城市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2)如渔船漏油,试分析A城市附近海域油污的漂流方向。
分析:图示为日本的北海道,附近海域有北海道渔场。受千岛寒流影响,A城市附近海域油污向南漂流。
答案:(1)大陆架宽广,海水较浅;寒暖流交汇。(2)受千岛寒流影响,A城市附近海域油污向南漂流。
例8:图示为“某区域海陆分布图”,图中M为纽芬兰岛,a、b是两支洋流。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a、b两支洋流分别属于( )
A.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寒流
B.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暖流
C.寒流 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D.暖流 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2)分析纽芬兰岛附近渔场冬季渔业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
分析:(1)根据纬度位置可判定a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b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暖流。(2)纽芬兰岛附近渔场为纽芬兰渔场,该地纬度高,气温低,港口易封冻,渔业生产不利。靠近格陵兰岛,冬季多浮冰,威胁捕鱼船的安全。冬季受西风影响,海面风浪大,多气旋活动,多阴雨天气,不利作业。寒暖流交汇,多海雾,能见度低,容易出现事故。
当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抵触,因为又厚又重看起来十分高深,但当我无意间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时我震惊了。祖国山峦河流的美被这本书展现地淋漓尽致。每一滴露珠、每一粒石块、每一棵绿树、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脉、每一片天空都用书页毫无保留地记录了下来。身边的轰鸣声、汽笛声、脚步声我置身于世外,心中只看到了祖国的秀美河山。
我把这本书平平展展地放到书架最显眼的位置。
几年过去了,那本书还在那里,无声无息......
如今,当我闲下来的时候对无意间瞟见书柜里静静躺着的它突然来了兴趣,迅速的把它从书海中抽了出来。
擦拭封面却发现没有一丝灰尘,画面的质感一尘不变和新的一样——只是感觉熟悉了许多。
当我怀着不同的心情翻开同样一本书时,目的却改变了。我翻开书故意没先去看上面的插图而是先去看下面的字。看完了下方的文字再去看上方的图片时我似乎看到了这座山脉或河流的奥秘,看到了它地貌的曲折变化,看到了它千沟万壑的形成过程,看到了它神秘的历史背景......
就拿10月刊的为例,它向我们推荐了中国最美的地方的排行榜.你知道中国最美的五大湖吗?首当其冲的是青海湖,那是个咸水湖,当我在杂志上瞄上那张照片的一瞬间,那时的我已无法用言语表达我的惊奇,一整片一整片菊黄菊黄的油菜花,碧蓝碧蓝的天空中镶着几朵洁白的云朵,那湖水也是碧蓝碧蓝的,也许我的描写还不能完全体现它的美丽,但是我的心灵已经随着那幅画飘到了遥远的青海湖.
如果你没有到过沙漠,你就无法真正理解生命;如果你没有深入到沙漠的腹地,你就无法真正领会到茫茫瀚海的雄浑与壮美.当你翻过巴丹吉林的沙山,走过塔克拉玛干的沙海,穿越古尔班通古特的梭梭林,你会不可救药地爱上沙漠,你的梦里,会响起驼铃的声音.多美的描写啊,如果你能够和图片一起配着阅读,那么你真的会有股立马买机票去沙漠的冲动.
想了解、看看“跌落在地上的天空”,是怎样的一副模样吗?想知道到底是哪里能有晴朗的天空般蔚蓝的颜色吗?有人会往海里去想,但并不是所有的海都如天空班蔚蓝的,只有海南三亚亚龙湾才会让人体会如此的意境.拥有中国最迷人的海湾、沙滩,而且在其附近海域拥有世界最大、最完整的软珊瑚族群以及丰富多彩的硬珊瑚、热带鱼类等海洋生物.山地岬角环抱细沙海滩,整洁幽静,滩坡平缓,冲流宽广,伴以椰树,结构优美.真是美好.
林海音笔下北平,没有那么多悲欢离合,没有多那么礼尚往来,但一个个文字,虽然平凡,却在温润中把南城的故事娓娓道来。
岁月不饶人,当年那个在胡同边和妞儿玩耍的姑娘,转眼间,已成了一位双鬓斑白的老妇人。再回想起童年,记起的不仅有驼铃,有沙果,有流水,还有那西厢房的小油鸡。。
遥望远处,走来的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英子,她纯真而善良、聪明而勇敢。在她眼里,整个世界都是天真的:她不懂为什么大家要把胡同口的秀贞称之为“疯子”;她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要说那个厚嘴唇的哥哥是“小偷”;她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会以仇视的目光去看“兰姨娘”。于她而言,这个世界她不知道、不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但她也正是用她那双童稚的双眼,向我们讲述了大人世界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细观林海音童年经历你就会发现,这些其间提到的故事,都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还记得当初作家曹文轩先生来我们学校举办签售会时说过:“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你自己脚下。”那时的我还小,还不能深刻领会这句话的内涵,只清晰地记得语文老师在听到这句话后,有共鸣般地、重重的点了两下头。 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了中间的奥秘:“写作文不能光写虚,一定要有写实。而写实的素材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经历,来源于我们的学习经历。而“财富”不一定指的是钱财,更是我们生活阅历的积淀和所能支配的精神财富” 。比如,书中写到的碧云霞这个人,妞儿说她在城南游艺园唱戏。我以前从未听说过,但凭感觉就知道不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那她是英子书中虚构的人物还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人物呢?后来,我上网一查,碧云霞是真有其人,她是当时北京戏院里,唱的最好的旦角,在当时,曾轰动一时,是最早在“游艺园”一唱而红的第一批坤角女演员。这就是一起典型写实的例子,我应该多多鉴赏它其间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
一、高中生读书笔记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阅读和写随笔随意性,缺乏一个完整体系。一方面没有专门教材 , 另一方面 教师没有 系统安排。
2.学生不会阅读和写随笔,不知读写什么,怎么读写。教师也没有对其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读写内容,读写方法,并进行有效训练。
3.教师未能培养学生读写习惯,读写流于形式。老师只是一味要多读,对学生的随笔也不看,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读、写热情。
二、高中生读书笔记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教师角度说,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反映的问题首先是教师随意化造成。没有具体教材的指导,没有一个详细的教学安排与计划。再加上缺乏有效指导,读书笔记流于形式。每周甚至每月收一次读书笔记,主要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不是以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为目标。从学生角度说,受我国传统普通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理科学习和外语学习上,没有养成学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很多学生畏惧写作文,就是良好写作习惯的缺乏。平时不多阅读,不去观察,不进行反思,不练笔等等。
三、解决高中生读书笔记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一) 构建完善的读书笔记训练体系
虽然教材没有给教师有效的指导与安排,但教师自身也不能随之无序随意。读书笔记要结合读书要求,结合必修教材制定好相应计划。这个体系,宏观上要建立三年的读书笔记的读与写安排,同时兼顾到与必修教材形成互为补充的功效;微观上,要具体到每学期、甚至每次写读书笔记怎么安排,读什么,写什么,怎么读,怎么写。
另外,每学期,各年级组围绕三年计划进行具体安排,如一周上一次赏析课,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及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想象创新的能力等,以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为主;一月收一次读书笔记,老师总结反馈。这样三年下来,学生不会再对读写抱着畏惧的心态,也能调动起写作热情,不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衰退,写作水平也由最初的模仿、借鉴到最后的运用自如。
(二) 学会阅读,为写随笔做好素材储备
林语堂先生说,读书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灵性”。首先,通过赏读,借鉴模仿,学习写作技巧。如鲁迅的论说文,他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中,首先从反面论证,而后笔锋一转提出正面观点自信力。接着,又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进行论证。分析发现,他的很多文章都采用了这种写法,这样的写法与我们教学中一贯议论文写作 结构模式———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比,共同处结构模式相似。其次,利用品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自我认识。如李密的《陈情表》,围绕“情”“孝”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在上任与留下照顾祖母两难之间反复纠结,最后表白先尽孝后尽忠的意愿,将亲情文章与国家尽忠联系在了一起,更加突出了亲情的伟大。废黜黄州的苏轼,在困顿的处境中、失意中,写下了《赤壁赋》,他随缘自适,善于处穷,还不忘时时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三) 指导写随笔,为乐学乐写乐思做好铺垫
阅读中、生活中,面对种种现象和观点,我们不能避免有自己的认识,所以要养成随时写随笔的意识。首先,将书本知识由课内向课外链接 ,如必修一 奥尔多·利奥 波特在《像山那样思考》中揭露出了深深的忧虑意识,让我们不由想到,自私的人类如果以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结果不仅不能为子孙后代建造美丽家园,反而会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最终走向毁灭,我想这是人人都不愿看到的一幕。其次,透过现象看本质,兼顾两面性。对于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能透过表面看清实质,看到其具有的两面性,既要看到问题所在,也要看到反映出来的闪光点,态度上要保持既不消极、悲观,更不能骄傲、自满。如汶川大地震、洪水、地沟油、三聚氰胺等事件,既暴露出社会的弊端,管理的不完善,人性的险恶,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些事件过程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众志成城,团结互助,人性的善良。
嘿,这本书真不错!图文并茂,还加了注解。我大体上可以读懂,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写读书笔记。于是,我和表哥便相约去向爷爷请教。
爷爷说:“笔记,笔记,就是拿笔记下来而已。至于记什么,怎么记,全取决于你读书的目的。学校让你们诵读《弟子规》,是为了什么呢?”
“这还用说?当然是要让我们懂得应该遵循哪些道德行为规范。”小羽说。
“更主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我补充说。
“由此看来,你们的读书笔记应该以写读后感为主。写读后感也是不拘一格的。可以先摘抄《弟子规》上的有关语句,然后就此发表看法。也可以像记日记那样,按日期来写自己的阅读心得。”
“我要送给你们一件小礼物。”说着爷爷便翻箱倒柜地找出两本很漂亮的小本子,“不过礼物不是白送的,得先在上面写一篇读书笔记给我看。”
我俩就像从首长那里接过枪一样,毕恭毕敬地向爷爷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接过小本子:“坚决完成任务!”
到了第二个星期天,我和表哥又来到爷爷家,向爷爷交了上次布置的作业。
2012年10月6日 多云转晴
今天,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了这么一幕。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杖艰难地爬上了车,站在一个坐着的年轻人的旁边。车上的乘客都把目光射向了这个年轻人,年轻人这才很不情愿地把座位让给了老爷爷。
年轻人边让座边嘟嘟囔囔地说:“这是啥道理?花钱的站着,不花钱的反而坐着。”(按照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乘车是免费的。)
我听了这话,就感到很不舒服。《弟子规》上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良好的社会风尚。你现在年轻,随着时光的流逝,你也有年老的一天呀。所以我建议大人们也应该读读《弟子规》。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读到这几句,我不禁会心地笑了。这几句话太有针对性了,好像是对我说的,因为我叫门的时候就是这么回答主人的。
这样回答显然是不合适的。“是谁在叫门?”“我!”十分熟悉的人或许能听得出来,否则,主人便不知道你究竟是谁。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养成“人问谁,对以名”的良好习惯。
爷爷很感兴趣地看了我们俩的小本子。我的读书笔记是用日记的形式写的:
表哥的读书笔记则采用了另外一种形式:
【读书笔记地理】推荐阅读:
《家》读书笔记 - 外国名著读书笔记10-12
读书笔记,读书心得06-24
谈读书读书笔记12-02
读书的读书笔记20012-07
英语读书笔记_中小学生如何写英语读书笔记07-04
猎人笔记经典小说读书笔记07-26
《盗墓笔记》读书笔记个人所感07-27
《本色》读书笔记06-05
家读书笔记06-15
读书笔记名言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