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和财务会计的异同探讨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逐步完善,税务会计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必须适时的调整和改革《税务会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以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既具有会计知识和税收知识,又具备将两者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具有实务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会计人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税务和财务会计的异同探讨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税务和财务会计的异同探讨论文 篇1:

会计法规与税法的差异与协调研究

摘要: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税法制度与会计制度不断改革,并导致二者进一步分离。从中国税、会分离的现状出发,结合会计和税法相关理论,以中国现行的税法和会计制度、准则为依据,在探讨税法与会计差异的必然性和理论成因的基础上,从收入确认和费用扣除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税法和会计的实务操作差异。关于如何处理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考虑到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应当从宏观到微观自上而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 逐步解决纳税实践中差异引发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法规;税法;差异;协调

随着国际化的日益加强,中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也在不断地深化,两者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两者之间的差异存在不小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做到既要不断完善会计体系,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又能维护税法的公正性与权威性,有利于税收征管。

一、会计法规与税法理论差异研究

纳税计算与会计核算都是以一定对象为核算主体,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其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但经济领域中会计和税法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分支,各自的理论依据都有所不同,两者之间的关系既紧密又独立。相比而言,税收征纳要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而处理结果又反馈给会计进而影响会计利润等数据信息。但从总体上看,二者又在按照各自的方向独立发展,会计法规与税法不同的学科属性决定了会计法规与税法在其制度设计过程中遵循不同目标、处理原则以及业务规范。

(一)产生差异的成因

1.在内容上,税法规范征税行为和纳税行为,体现社会财富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分配,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而会计制度注重会计核算行为规范,要求真实、完整提供会计信息,以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2.处理方法上,会计制度规定必须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中选择一种作为会计核算基础,且一经选定,不得随意更改。而税法在计算应税所得额时既要保证纳税人有立即支付货币资金的能力和税务机关有征收当前收入的必要性,又要考虑征收管理方便,即税法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结合。

3.制定目的上,会计制度为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投资人、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等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让投资者或潜在的投资者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性和盈利可能性,其所提供的基础性会计资料也是纳税的主要依据。而税法是为了保证国家的强制、无偿、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利用税收杠杆进行宏观调控,引导社会投资,对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所约束和控制。

(二)差异的表现形式

1.原则性差异。(1)客观性原则与真实性的比较。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税法与此相对应的要求是真实性原则,要求企业申报纳税的收入、费用等计税依据必须真实可靠。差别在于基于税收目的有些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由于税法有特殊规定也要受到限制和特殊处理。(2)相关性原则的比较。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包括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相关性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满足会计核算目的。税法中的相关性原则强调的是满足征税目的。(3)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比较。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负担的费用,不论是否实际收到现金或支付现金都应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支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会计核算时强调收入与费用的因果配比和时间配比。税法中对申报纳税也有类似要求。同时,基于不同时期企业享受的税收政策可能不同,因此,特别强调企业收入费用的确认时间不得提前或滞后。但是,为保证财政收入的均衡性和防止避税,税法也可能背离权责发生制或配比原则。(4)历史成本原则的比较。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外,企业一律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税法强调企业有关资产背离历史成本必须以有关资产隐含的增值或损失按税法规定的适当方式反映或确认为前提。(5)谨慎性原则比较。会计上的谨慎性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应当加以合理估计。税法一般坚持在有关损失实际发生时再申报扣除,费用的金额必须能够准确确定。会计上根据谨慎原则提取各项资产减值或跌价准备,税法原则上都不承认,税法强调的是在有关资产真正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时能得到即时处理。(6)重要性原则与法定性原则的比较。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是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税法中对任何事项的确认都必须依法行事,有据可依,不能估计。法定性原则要求纳税人在记录、计算和缴纳税款时,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企业的税款计算正确与否、缴纳期限正确与否、纳税活动正确与否,均以税法为判断标准。(7)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比较。会计核算强调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和政策时,经济业务的实质内容重于其具体表现形式。中国目前各税种的税法,在体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许多过于依赖形式化条件的税法条款实际上背离了立法精神,成为纳税人滥用税法条款避税的漏洞。有必要在反避税和便于管理之间取得平衡。因此,会计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关键在于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依据”是是否合理可靠。税法中的实质至上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2.目标差异。会计的目标是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确保企业向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基本统一、可比的会计信息,从而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主要是为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服务,代表企业的利益。税法的目标是通过促使纳税人正确计算应纳税额,正确履行纳税义务,从而及时、足额地征税,以达到组织财政收入、宏观调控经济、维护经济秩序、保护纳税人和国家的利益。

对于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处理方法等,企业可以根据会计制度、并结合自身实际加以选择。但作为纳税计算,为防止税源流失,保证企业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必须严格按照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操作,受税法法定主义严格制约,不能任意选择或更改。因此,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纳税计算的差异经常出现。

3.职能差异。在中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法职能主要有以下三项:一是财政职能,即聚财职能,是税法所具有的从社会成员手中强制性地取得一部分收入,用以满足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所需物质的职责。二是经济职能,税收的经济职能也称为经济调节职能,通过税收制度,影响个人、企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运行。三是社会职能,税法的社会职能也可称为收入再分配职能,是税收所具有的影响社会成员收入再分配的职责和功能,克服由市场所决定的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悬殊等消极因素,缓解收入分配所引起的各种矛盾。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客观上所具有的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活动。现代会计主要有四项基本职能:一是反映职能,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生产过程进行综合反映,通过对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数量的反映,然后透过各数字信息对再生产过程的质量方面进行认识。二是控制功能,主要从价值运动的角度进行计划的制订,组织计划的实施,把实际同计划相比较,评价取得的成果及在评价计划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计划。三是监督功能,就是监督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四是决策功能,主要表现为参与企业最高层决策和直接从事一些中层业务性决策。

从上面两个职能的比较来看,税法从政府筹集收入的角度,主要满足政府开支的需要,而会计主要从管理角度,面向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二者功能有着本质区别,为满足不同的功能,使得在制定税法法规与会计制度时侧重点不同,二者的矛盾必然存在。

二、会计法规与税法实务差异研究

(一)会计收入与应税收入比较分析

会计收入与应税收入是会计和税法上的两个不同概念。会计上,对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有明确规定;税法上,根据税种不同有不同的概念,对于增值税为销售额,对于营业税为营业额,对于所得税则为销售收入。税种不同,应税收入包括的内容、核算方法也不同。鉴于中国主要税赋来源于增值税和所得税的客观现实,本文仅对会计收入与销售额、会计收入与销售收入进行系统比较。

1.会计收入与增值税应税销售额。(1)会计收入与销售额确认时点差异。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具体分为:1)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凭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2)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当天;3)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4)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为货物发出的当天;5)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为收到代销单位销售的代销清单的当天;6)销售应税劳务,为提供劳务并收讫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凭据当天;7)视同销售货物,为货物移送的当天。根据以上规定,会计和税法对收入的确认时间上的规定差异较大。会计从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原则出发,侧重于收入的实质性实现。而税法从组织财政收入角度出发,侧重收入的社会价值实现,采用“移动销售”确认方法。一般来说,销售额确认时点早于会计收入确认时点。(2)会计收入与销售额确认内容差异。会计收入的计量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当企业预计商品销售后只能有部分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时,只能计量该部分收入;当预计全部经济利益都不能流入企业时,则会计收入为零。税法对于谨慎性原则不予承认,要求纳税人在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成立后按索取的凭据、销售合同或协议约定的金额计量销售额。

2.会计收入与所得税销售收入。(1)会计收入与销售收入确认时点差异。所得税销售收入确认时点税法上未有明确规定,一般参照增值税法对于销售额确认时点的规定,所以会计收入与销售收入的确认时点差异可以参考会计收入与销售额的确认时点差异,在此不再阐述。(2)会计收入与销售收入确认内容差异。对于会计收入与所得税销售收入确认内容存在的差异,以下就存在较大差异的收入项目按照收入的不同来源分别进行讨论。

1)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业务一般属于增值税纳税范围,所以商品销售的应纳所得税销售收入与应纳增值税销售额存在很大的一致性。

2)提供劳务收入确认的差异。企业会计制度根据提供的劳务是否跨年度分别规定:不跨年度的劳务按完成合同法确认收入,即在完成劳务时按合同、发票金额确认收入。跨年度的劳务收入的确认,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劳务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应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劳务收入;另一种情况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劳务的结果不能可靠地估计,如果预期的劳务成本可以得到补偿,根据谨慎性原则,仅将已发生并预期或已经获得补偿的金额确认为劳务收入,并按相同的金额结转成本,即不确认利润。如果预期的劳务成本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应按能够得到补偿的部分金额确认为劳务收入,并按已发生的实际劳务成本结转成本,不能得到补偿部分的金额不确认收入,全部转为当期损益。

税法对劳务收入的确认,规范的较为简单。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纳税人下列经营业务的收入可以分期确定,并据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建筑、安装、装配工程和提供劳务,持续时间超过一年的,可以按完工进度或完成的工作量确定收入的实现:为其他企业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等,持续时间超过一年的,可以按完工进度或完成的工作量确定收入的实现。

据此,会计和税法对不跨年度的劳务收入确认是一致的,对跨年度劳务收入的确认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税法确认劳务收入时不考虑已发生的劳务成本在多大程度上能得到补偿,即不承认谨慎原则,只要企业从事了劳务就须确认收入。

3)接受捐赠收入。按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资产及非货币资产,均不确认收入,而是将扣除应纳所得税后的余额确认为一项所得者权益,计入资本公积。而现行税法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须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4)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会计制度规定使用费收入应按有关的合同协议规定的收费时间和方法确认。不同的使用费收入,其收费的方法和时间不同。如果合同规定使用费一次性支付,而且无须提供后期服务的,应视同该资产的销售一次确认收入;如果提供后期服务的,应在合同规定的有效期内分期确认收入。如果合同规定使用期分期支付的,应按合同规定的收款时间或者合同规定的收费方式计算金额分期确认收入。

税法对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没有明确的规定,仅对租赁费收入作出了规定。纳税人超过一年以上租赁期,一次收取的租赁费,出租方应按合同约定的租赁期分期计算收入,承租方应相应分期摊销租赁费。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使用费收入税法要求按合同规定的有效期确认收入,而不管是否提供后续服务。而会计上根据是否提供后续服务,规定了不同的确认方式。

(二) 扣除项目比较分析

1.工薪支出以及三费支出。会计核算的工资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税法上的工薪支出与会计工资概念相比,有所扩大。税法允许扣除的工资支出是指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与其有雇佣关系的员工的所有现金或非现金支出的劳务报酬。地区补贴、物价补贴和误餐补贴均应作为工资薪金支出。并且规定实行计税工资制,按计入成本费用的实发工资总额与计税工资总额两者较低者扣除。三费支出则分别按税前准予扣除的工资总额的14%、2%、1.5%计算扣除。

2.业务招待费。会计上,发生当期全额据实计入管理费用。税法上,业务招待费按实际发生数与扣除限额较低者扣除。内资企业扣除限额计算如下: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在1 500万元及以下的,不超过销售收入净额的5‰;全年销售收入净额超过1 5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3‰。外资企业交际应酬费扣除限额计算如下:全年销货净额在1 500万元以下的,不得超过销货净额的5 ‰;全年销货净额超过1 500万元的,不得超过该部分销货净额的3‰;全年业务收入总额在500万元以下的,不得超过业务收入总额的10‰;全年业务收入总额超过500万元的部分,不得超过该部分业务收入总额的5‰ 。

3.广告支出。会计上,广告支出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营业费用,减少当期会计利润。外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广告支出允许扣除。但是内资企业所得税法对于广告支出的扣除规定了扣除标准。广告支出扣除标准为:(1)粮食类白酒广告费支出不允许扣除;(2)从事软件开发、集成电路制造以及其他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站、从事高新技术创新投资的风险投资企业,自登记成立之日起五个纳税年度内,经主管税务机构审核,广告支出可据实扣除;(3)其他广告费支出按实际支付数与扣除限额两者较低者扣除,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在以后纳税年度内扣除。广告支出扣除限额为年销售(营业)收入X扣除比例,制药、食品、日化、家电、通信、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和家具建材商城等行业的企业,扣除比例为8%,其他行业的企业,扣除比例为2%。

4.业务宣传费。业务宣传费是指未通过媒体传播的广告性质的业务宣传费用,包括广告性质的礼品支出等。会计上,属于营业费用,发生当期全额计入损益。而按照税法规定,业务宣传费按实际支付额与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两者较低者扣除,超过部分不得在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5.捐赠支出。会计规定,不分公益性捐赠、非公益性捐赠,将捐赠的资产账面价值以及捐赠中产生的应纳流转税款一同计入“营业外支出”,减少当期会计利润。税法规定,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外购的非货币性资产用于捐赠,应视同销售。属于非公益性捐赠支出以及超过扣除限额的公益性、救济性捐赠支出不得税前扣除。捐赠对象为红十字事业、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老年服务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可以据实扣除。捐赠对象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捐赠支出,扣除限额为纳税调整前所得的10%,其他公益性捐赠支出的扣除限额为纳税调整前所得的3%。

三、会计法规与税法协调的长效机制

1.开展会计法规与税法相互协调的理论研究。近几年来,对会计法规与税法分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对两者协调的研究却很少。这里的协调,是指要正确认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把握好分离或统一的“度”,既不能因为两者的目的,原则等不同,片面追求或夸大两者的差异,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能因为两者存在紧密联系,无视两者的差异,回复到“税会合一”的传统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对会计法规与税法协调的目标、模式、原则和方法等的理论研究,以促进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和完善,并为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的协调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

2.政府运用行政手段从宏观领域加强对税法和会计制度的协调。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陆续颁布,在会计原则和处理方法上发生显著变化,对会计利润及应税所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导致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增强。因此,需对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和税法进行审视,找出相互不适应的方面,并加以研究,以便协调,而不是单纯满足某一方面的需要。以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税法改革相对于会计改革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税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的研究,分析现行税法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之间的异同点,根据会计制度改革后对应税所得产生的影响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在不违背税收原则的前提下,承认会计制度中处理方法的合理部分,尽量缩小与会计制度的矛盾或差异。同样,会计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在不违背会计原则的前提下,也应尽量与税法保持一致,尽可能缩小会计方法的选择范围,消除因与税法确认标准不同而产生的复杂差异。为此,会计制度的制定者和税法的制定者应加强沟通与合作,通过适度协调,将纳税调整事项降至最低限度。当然,无论是会计还是税法,在协调过程中需要作出修改时,都必须十分慎重,要经过周密的调查分析和严格的科学论证,以保证会计制度和税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3.改进和完善差异调整的会计处理方法。目前,企业对差异的会计处理以账外调整为主,在纳税申报表中体现,无法与日常的会计记录相衔接,也不利于与税务机关的信息交流。为了完整系统地反映差异的形成及纳税调整情况,企业应当增设必要的明细账和备查账,规范账簿记录。对差异的调整情况,应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现行披露方法只反映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结果,没有反映差异的形成过程,因此,可在利润表的“利润总额”与“所得税”项目之间增列“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和“应纳税所得额”三个项目,其调整金额根据有关明细账和备查账的记录分析计算填列,以反映差异调整的全貌。

4.小企业按税法规定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新会计准则体系》构成。在中国,小型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相对较少,主要是税务部门,若不是税法的强制性规定,个别企业连账簿也很难建立起来。由于小企业的利益与个人利益高度统一,逃避纳税的可能性也比大中型企业大得多。

5.职业培训机构加强对企业会计和税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会计目标与税法目标的分离之所以在实务领域引起巨大反响,主要在于二者差异项目过多,在企业按税法要求做纳税调整时,会计与税务人员都必须熟练掌握和计算调整项目,不得有丝毫差错,由此产生的烦琐和障碍给会计和税务人员带来烦恼。因此,要做好协调工作,除聘用专业素质较高的人员于相关岗位外,还应充分发挥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大力加强对企业会计和税务人员的岗位业务培训,使会计和税务人员都能切实掌握会计和税法的规定,明了二者的差异,擅长对差异的处理,提高征纳税人员双方的岗位技能,从人员方面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

总之,会计法规与税法差异的协调涉及理论界和实务领域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理论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政府从宏观角度入手进行政策协调,职业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从微观领域对从业人员进行协调技能的帮助,税务部门加强对协调行为的监管,通过建立这样一个上下统一的协调机制,逐步解决纳税实践中差异引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健男,薛峰.建立中国纳税评估制度的思考[J].涉外税务,2005,(8).

[2]张欣.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方法之浅议[J].税务研究,2007,(4).

[3]葛美平.纳税评估实践的几个问题[J].税务研究,2006,(4).

[4]韩薇,徐盛刚.关于完善中国纳税评估的初步设想[J].涉外税,2005,(11).

[5]沈玉平.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趋同性[J].税务研究,2004,(1).

Accounting Regulations and Tax Differences and Coordinate Research

ZENG Qiu-xiang

(Hunan Yueya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Yueyang 414000, China)

Key words: accounting regulations; tax law; differences; coordination[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曾秋香

税务和财务会计的异同探讨论文 篇2:

《税务会计》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逐步完善,税务会计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必须适时的调整和改革《税务会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以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既具有会计知识和税收知识,又具备将两者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具有实务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会计人才。

关键词:税务会计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税法 能力

税务会计是适应纳税人经营管理的需要,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融税收法规和会计核算于一体的一门特种专业会计,是研究税务与会计交叉问题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应用性学科,是高校会计学本科专业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独立的后续专业课程。随着我国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逐步完善,传统的税务会计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其发展,有必要对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注重财税差异对比分析,整合税收筹划知识

财务会计主要核算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包括资金的投入、循环、周转、退出,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变动情况,它遵循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而税务会计主要核算企业因纳税引起的税款的形成、计算、缴纳、补退等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参与纳税人的预测、决策,保证纳税人既依法纳税,又最大限度地减轻税收负担。可见,税务会计并非是税收理论与具体会计制度的简单结合,也不等同于财务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而是要将税收法规和会计核算有机的融为一体,它既要遵循一定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又要受税收法规的约束;既要解决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涉税问题,又要解决企业税收征管中的会计问题。当会计准则与国家税收法规对某些业务的处理规定不一致时,必须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因此,在税务会计教学中,教师应将财务和税收政策、法规结合起来,注重对财税差异的对比分析和纳税调整的讲解,让学生明确税收法规与会计核算在不同税种会计处理中的异同。同时,在进行税收实务处理时,还应融入税收筹划思想,整合税收筹划知识,掌握税收筹划的技能、技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税务会计知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涉税会计处理工作的质量,做到学以致用。

以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为例。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区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应当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加计扣除:即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因此,在税务会计教学中,应将企业所得税准则规定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部分知识,又可以使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企业所得税准则和所得税法在内部研发形成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中的异同,还可以让学生知道企业可以通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加计扣除来降低税负,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加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教学场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资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培养学生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评估、决策和表达能力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首先要进行消化,了解案例的基本信息资料,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各种必要的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参与案例、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这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熟悉。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学生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问题,设计多种纳税方案,并通过分析与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后期同学间还必须进行交流,通过相互交流,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学习,变注重知识掌握为注重能力培养;而且可以促进人际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另外,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结果具有多元化。案例的答案会随着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和实际经验的丰富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认知、理解能力的提高和相互之间交流的进一步深入而不断的得以补充、变化。因此,案例教学,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的能力和品质,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帮助教师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

以个人所得税为例:李某是某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的经营部经理,也是公司的股东、业务骨干,公司计划对其给予50万元的年收入。那么,这50万元该怎么发放才能节税呢?个人所得税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应纳税所得额越大适用的税率就越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找出支付50万元收入的各种方式,在这些发放方式中,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不合法的?公司支付报酬的方式是否合理?然后要求学生收集与个人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会计制度有关的相关资料,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各种发放方式下,李某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的税负及其经济利益,进而让学生找出节约税款的方法和最佳的工薪发放方式。同时在各种发放方式的分析中还可以提醒学生考虑通过向公益性捐赠一定数额的款项也可以节税。

这样,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多次实战操作,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通过查阅相关知识,设计最优纳税方案,不仅使学生熟悉工资薪金应纳个税的计算,同时还找出了解决高薪人员工资薪金发放的途径和办法,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分析解决实际涉税业务问题的能力,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以及不断积极创新的能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税务会计是会计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和技能性较强的综合性专业必修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让学生掌握涉税会计处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实务及其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纳税意识;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一是学校应与企业、税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等保持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现场参观学习、调查和实习,并与财税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座谈、交流;二是建立校内手工会计操作实验室、ERP实验室等,增强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和对常见税种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实际问题,以便发现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间的差异,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使学生能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来从事税务会计处理及其税务筹划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劳务报酬所得为例:税法规定,对于纳税义务人取得的劳务报酬所得,属于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应按次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000元)的,要实行加成征收办法。因此,对于劳务报酬所得应尽量降低应纳税所得额,进而降低应纳个人所得税。例如:对于提供劳务取得报酬的个人(演员的出场费、教授的讲课费、专家的培训费等),可以将由自己承担的往返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等费用改由支付报酬方承担,这样,一方面相关费用可以在支付报酬方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另一方面,降低了提供劳务者的劳务报酬总额,从而使得该项劳务报酬所得适用较低的税率,降低了应纳的个人所得税,增加了个人的实际收益。

四、利用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校园网络,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查询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案、习题、案例和参考文献等相关知识;也可以就学习内容中的有关问题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解决学习中的疑问。通过互联网学生还可以深入理解和掌握税务会计知识,了解更多的实际税务案例以及涉税处理的全过程,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因此,网络教学一方面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手段,另一方面使学生课后能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在税务会计方面的学习兴趣。

以个人捐赠为例: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捐赠额未超过其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的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这就是说,个人在进行公益性捐赠时,必须在捐赠方式、捐赠款投向、捐赠额度上同时符合税法规定,才能使这部分捐赠款免缴个人所得税。学生在掌握了税法的相关知识后,可以通过互联网更多的了解与公益性捐赠相关的知识,从而更加正确的理解和进行个人捐赠的税务处理。这样,个人既做了善事,提高了声誉,又节省了税款,降低了税负。

五、关注热点经济,及时更新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活动中会不断的出现一些新的经济业务,会计制度、税收法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税务会计教学过程中,既要教给学生教材知识,更要将最前沿的会计税收信息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关心新政策、新法规的出台,了解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与建设相适应的最新的税收法规、财务政策、制度和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例如:为了有效地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草案的修正主要在于对工资、薪金所得的修改:草案拟将工资、薪金减除费用标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由现行的每月2000元提高到每月3500元,将现行工薪所得由9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7级,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将个人所得税第1级税率由5%修改为3%,扩大了3%和10%两个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草案还对级距作了调整,其中第一级3%税率对应的月应纳税所得额由现行不超过500元扩大到1500元,第二级10%税率对应的月应纳税所得额由现行的500元至2000元扩大为1500元至4500元。同时,草案还扩大了最高税率45%的覆盖范围,将现行适用40%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并入了45%税率,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通过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不仅可以简化和完善税制,还可以使绝大多数工薪所得纳税人能享受因提高减除费用标准和调整税率结构带来的双重税收优惠,使高收入者适当增加一些税负。因此,会计人员应密切关注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变动情况,及时更新相关知识,并随着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的颁布和实施,相应地调整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计算等问题,以正确计算纳税人的个人所得税。

总之,在税务会计教学改革中,一定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树立知识传授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兼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适时的调整和改革《税务会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既具备扎实的会计学、税收学及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论知识,又具有整合财税知识能力,以及处理实际业务应变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海英.税务会计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4]李勤.《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南方农村,2005,(3).

[5]姚爱科.《税务会计》课程和《税法》课程的整合问题研究[J].中国科学研究,2004,(11).

[6]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com.《税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2010-6-7.

[7]郑宝凤.高职会计类专业《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0,(12).

[8]王素荣.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

作者:张艳莉

税务和财务会计的异同探讨论文 篇3: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我国经济在近几年实现了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更加完善。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新会计制度的要求,财务管理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本文首先介绍了新会计制度的内容和性质,分析和探讨了现行财务管理的不足,并从社会经济和财务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改进财务管理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引言

由于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和推广,中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和加强。通过加强财务管理,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优化目标。因此,为了发挥新会计制度在中国社会经济和企业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使公司自身的实力扩大,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该重建管理目标,完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满足新会计制度提出的需求。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培训财务管理部门员工的专业技能,提高整体素质。

二、新会计制度简述

会计制度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和财务相关的分析、验证和报告工作制度,是企业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遵守的规章制度。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不断完善,中国经济转型之路正在逐步完成和完善。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此外,新会计制度为企业的财务评价提供了新的指标,要求企业真实反映经营、资产等信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有积极的影响。然而,由于新会计制度的一些刚性要求,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财务负担大大增加。因此,企业想要保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一个积极的和正面的态度面对新的会计制度,优化和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和财务管理系统,以迎合和满足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和需求,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大多数企业忽视风险防范,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特别是当前社会市场日趋复杂,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发生率,一些内部财务管理人员滥用职权、违法违纪等问题。防范机制建设存在不足将制约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和发展,导致部分企业风险防范能力的下降。

(二)内控制度不完善

大多数企业虽然已经实施了会计信息化,但内部控制问题仍然较多。现阶段,我国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使得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模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一些企业不能有效地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进程缓慢,工作不合理、不科学,将遏制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和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与发展。

(三)改进建议

1.重建管理目标。传统的管理目标极大地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为了更好地优化财务管理模式,保持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企业需要重建管理目标,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要求。首先,企业高层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了解本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改善和优化财务管理,制定可行的财务计划,提高财务管理的地位。其次,加强对财务管理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其中需要重点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概念理解,积极吸收相关知识,开展新会计制度的定期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全体员工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同时,可以鼓励各部门的管理者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使全体员工都有参与意识,从而促进财务管理体系的整体发展。

2.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此外,企业要实现更好发展意味着财务管理人員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也应该提高。首先,领导组织会计经理熟悉新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和有关规定,比较新旧会计制度和会计系统的异同,分析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并改进工作内容和流程满足工作要求。最后,加强会计管理人员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加强会计管理人员与企业、银行、税务、审计等业务对象的有效沟通和密切联系。

3.完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在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会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要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需要基于新的会计制度提高财务信息管理本身的透明度,促进管理规范化;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促进相互沟通,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与企业管理信息化相关的硬件建设。在此基础上,企业采用信息化程度更高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获得更全面的财务数据信息,保证数据信息具有较长的存储时间,从而促进企业在业务管理中有效防范风险。企业应本着权责、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财务会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明确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维护和使用的分工,授权管理信息系统,促进会计核算工作流程管理的信息化,有效提高企业会计管理的效率。

4.加强会计工作监督。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监督的重要性。有效的会计监督可以严格控制企业的会计工作,避免重大遗漏,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应对潜在的会计风险。加强会计工作监督,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安全性,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对整个财务工作的不利影响。

四、结语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既为财务管理带来了风险,也带来了机遇,中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将有更明显的变化。企业内部相关人员有必要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关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积极分析企业内部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并结合问题采取改进观念、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信息管理等措施,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和体系,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作者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作者:谭丽秋

上一篇:农村廉政文化活动方案范文2下一篇:年轻干部培训大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