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日常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作为连接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系、教研室、科研团队等)和师生个体的纽带,学院具有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双重权力属性,是当前我国大学内部权力分配的主要矛盾所在。学院治理现代化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独立学院日常行政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独立学院日常行政管理论文 篇1:

新形势下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研究

【摘 要】高校的发展与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及管理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提升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问题,却成为高校管理中最头疼的难题。笔者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以问题为导向,尝试找出提升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可行性办法,以保证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学院工作推进贡献更大力量。

【关键词】独立二级学院 二级行政管理人员 综合素质

目前,许多高校采用校院或院系的两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在财务、科研、行政、学生管理等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就产生了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这一特殊而重要的群体,他们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媒介和桥梁作用。可以说,他们工作能力和管理素质直接关联到教师工作和学生培养及学校的发展。

一、提升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一)從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所起的作用来看

1.上传下达,发挥协调作用。

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是衔接学校、职能部门、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学校各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落地、学校的各项行政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学校的文件和政策能否向教师老师传达到位等,都离不开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力。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高,各项工作就能推行得好,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顺畅开展。

2.直接服务一线教师。

学校是以一线教师为是完成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托主要组成部分的人力资源队伍,只有充分了解一线教师的需要和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教师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一线教师,直接面对的是二级学院的各个老师,在长期的工作接触中,更容易了解教师的特点和个性化的需要,更容易有的放矢从根本上解决一线教师面对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和帮助。因此,面对一线教师,二级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更具备发言权。

3.为二级学院领导出谋划策。

校院两级管理二级学院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相关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使二级学院在人事管理、学生管理、薪酬管理、日常管理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在此种管理模式下,权力与压力共同存在。二级学院各项工作围绕的是学校的目标,遵循的是学校的发展战略。那么,如何既能实现自主管理,又能与学校发展环环相扣,需要二级学院领导高瞻远瞩,统筹规划。而二级学院的领导大多是专业技术人才出身,对专业和学术有较高的话语权,对于行政事务和相关管理工作精力投入有限,对于,二级学院的领导而言,在此背景下二级学院一些行政管理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将对二级学院领导的决策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能否为二级学院的领导提供更多和合理化的建议以及决策依据,是由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的。

(二)从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所面临的形势来看

根据习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当前许多高校已经逐渐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升内涵建设的道路上。“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才这个因素对其进行整合、组织和运用。

人才资源是撬动其他资源的首要资源,是最重要的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资源。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作为二级学院人力资源队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便没有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但他们负责的工作和承担的角色直接影响到二级学院的工作成效。因此,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高校内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校院二级学院管理模式下,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不容小觑。但是,现实中,这个队伍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在:

(一)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二级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属于最基层的管理人员,工作细碎、繁杂,大多属于事务性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耐性,而收入待遇往往较低,环境对个人进步和发展没有较大的刺激性。

久而久之,容易养成“磨洋工”、敷衍了事的工作作风。尤其是面对一些不是十分紧要的工作,能应付就应付。更有的人员,出现消极怠工,只愿意完成跟自己相关的、对自己有利的工作。对其他工作,缺乏主动性。

(二)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层次不齐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行政工作似乎什么人都可以干。因此,准入的门槛,相对一线教师来说,不是特别高。这就导致了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参差不齐,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不多。而且,有的年龄偏大,接受接收新事物和新技术的能力不强,行政管理能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其实,行政管理早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想要很好的从事这个工作,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

(三)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措施需要加强

无论是学校还是二级学院,都把精力放在了对一线教师的绩效管理激励上,缺少对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措施。这种疏忽,容易挫伤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干多干少,干成什么样子,都一样”,没有激励机制,很难对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有刺激性,也很难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这是造成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懈怠的主要原因。

三、提升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思想学习

对于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端正思想,培养服务意识。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指引下,强化学习,加强党性修养职业道德修养,密切联系实际,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严格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努力提高服务、监督、和行政意识。要实打实地从根本上端正态度,努力践行到工作中去。

(二)学校要为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创造学习、培训的机会

只有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学习新的管理理念,接受接收新的思想,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切实提高二级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完善工作成果。因此,高校必须加大对这部分人员的学习培养力度,创造机会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包括:

第一,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个人继续进修学习。对于个人有进修需要的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学历学位层次。或者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等。

第二,聘请校内外专家定期为行政管理人员在校内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比如开展讲座、工作坊等形式,让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学习最新的办公信息手段技术、办公自动化设备、职场礼仪学习关于接人待物的礼仪、公文处理技巧、学习沟通技巧等。使其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表达表述能力,较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以实现工作的高效性。利用寒暑假组织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集体培训,集中精力利用培训将学校运行中的工作要求和部署落实到位,统一认识和工作标准,为后期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组织短期或长期的校外学习培训。目前很多高校,只重视教师的外出的培训,管理人员外出培训的机会很少。再加上因管理人员的大都实行坐班制,所以受时间限制。所以,学校应该利用周末或寒暑假,组织二级学院管理人员进行集体培训。

(三)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

在高校学校管理中,完善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针对二级学院管理人员建立单独的考核指标体系,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奖优罚劣,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利用绩效反馈面谈促使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改进提高,形成利用考核不断提升其工作能力和素质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张艺.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

[2]鲁洁.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路径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6).

[3]靳于谦.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

作者:彭志军

独立学院日常行政管理论文 篇2:

学院治理现代化:从现实到实现

摘要:作为连接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系、教研室、科研团队等)和师生个体的纽带,学院具有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双重权力属性,是当前我国大学内部权力分配的主要矛盾所在。学院治理现代化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之一。学院治理现代化要重构大学和学院的权力关系,建立多元化的治理主体结构,落实教授治学的治理机制,利用信息化治理工具,最终形成以学术为本位、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

关键词:学院治理;大学治理;教授治学;大学内部权力分配;学术管理

一、引 言

大学是底部沉重的学术组织,学院是大学基本的组织单位,不仅是学科专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更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的实际承担者。作为连接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系、教研室、科研团队等)和师生个体的纽带,学院具有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双重权力属性,是当前我国大学内部权力分配主要矛盾所在。随着大学规模日益扩大,克拉克·科尔笔下的“多元巨型大学”已然成为现实,学院的组织和管理日益复杂,如何协调大学与学院以及学院内部的权力关系成为当前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二、学院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依据新公共管理理论,从“管理”走向“治理”仅一字之差,却反映出国家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公共事务上更加强调多元主体的互动、协商以及合作,而不是完全依赖单一的政府权力和权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标志着治国理念和方式的重大转型。高校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属于学术性的公共组织,与治理理论的倡导方向可谓“不谋而合”。因此,治理理论很早就被运用到高等教育领域之中。许多学者指出,政府不能把高校当作下属机构采取行政管理的模式,而应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重构政府与高校、高校内部组织之间的关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大学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在实践层面上,大学治理已经深入高等教育管理的各个层面:在宏观层面,政府不断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推进管办评分离;在中观层面,大学积极制定大学章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在微观层面,国家开展了“试点学院”改革,学院的学术权力正在强化,教授治学得以推行。

推进学院治理现代化,就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学院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现代化的实质就是现代性的展开与实现,理性则是现代性的核心范畴,强调科学、规范、法治等。俞可平认为:“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即法治化、制度化、民主化、协调性、效率性。法治化是前提,制度化是保证,民主化是本质要求,效率是目标,协调性是促使效率目标达成的过程性条件。”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页。因此,学院治理现代化就是使学院的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法治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明确规定学院的相关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确保学院能够协调高效地运行。

以学院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为基础,学院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从治理主体和结构而言,学院治理现代化应当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大学是学术组织,学术性是其本质属性,学院则是大学学术事务和活动的实际承担者。治理的本质不是强调权威和中心,而是突出多元和民主,强调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共同参与,以便更协调、更高效地达成组织目标。具体而言,当前的学院治理模式是党委、行政、教师、学生以及学院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家长、合作企业等对学院权力进行配置和运用,因此,要明确治理结构,优化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协商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术自治,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其次,从治理运行机制而言,学院治理现代化应当明确各个治理主体的权力边界,从人治化走向法治化和制度化。一是外部治理,规范学院与大学、学院与政府、学院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建立规范大学与学院关系的管理体制机制,以明确学院的地位和自治的权力;二是内部治理,规范学院内部党政管理体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学生会等,以明确各主体参与学院治理的权限、范围和方式。要强调的是,虽然各主体都有权参与学院治理,但是并非所有的主体都有权参与决策。各主体作用范围各异,参与途径也不一样,比如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就各不相同。因此,学院治理现代化一定要制定合理的章程和议事规则,保障各参与主体的权利,真正调动他们参与学院治理的积极性,提高学院治理水平。学院内部治理尤其要协调学术和行政之间的权力配置,保障教师的学术权利,实现不同权利之间的互动、平衡与协调,保证学院能够高效率地履行职能,最终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再次,从治理内容而言,学院治理现代化就是大学对学院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学院内部各项事务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从外部治理而言,包括大学对学院在财权和人事权等方面的规定,比如建立校院两级成本核算体系,校院在资源、人事分配等方面的权限划分,以及人的权责要点,校院两级规范的专项工作决策体系与议事程序,等等。在内部治理中,要规范学院内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使教授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顾问委员会、校友会等各个组织科学规范地运作。学院对学科专业发展、教学科研日常运作、师资队伍建设和规划、资源配置、学生管理等重要事务的决策过程也要科學化规范化。最后,从治理工具而言,学院治理现代化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手段,利用目标化、信息化的治理工具来达到治理目的。实际上,随着管理权力的下放,很多大学已采取了“目标管理”“标杆管理”等管理学中的治理工具来管理学院,期望推动校院关系的重构,实现职能转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分析技术等也被运用到学院管理之中。正如王战军等所言,大数据强调全局思维、战略思维、相关思维,这是现代复杂巨型大学重构校院关系时亟需的重要思维,大数据的分析挖掘能力可以为学院目标管理、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学术生态共同体建构等提供操作层面的技术支持。王战军、肖红缨:《大数据背景下的院系治理现代化》,《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第22-23页。

上述学院治理现代化是基于治理基本范式的内涵解读,但是在中国背景之下,我们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第一,学院治理现代化没有统一模式。不可否认,基于历史传统,欧美大学的学院治理已然成熟,完成了现代化进程。学院治理现代化可以借鉴欧美大学的路径模式,但并不存在统一的范式。即使在美国国内,学院治理模式也是多样化的。也就是说,我国大学要实现学院治理现代化确实需要国际视野,但是更要结合自身的特征进行探索,学院治理现代化不存在统一的成功范式。第二,学院治理现代化必须保证党的领导。基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我国的学院治理现代化必须保证党的领导,坚持党委领导这一基本制度。但是,党的领导是在宏观意义上把握学院的办学方向,更好地为学术服务,并非干扰学术权力和对具体事务进行不恰当的干预。当然,党的领导也意味着我国的学院治理面临更为复杂的权力格局。第三,学院治理现代化不是静态化的。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学院治理现代化就是走向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但是,随着外部环境以及主观认识的变化,学院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内容、主体、制度以及工具都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大学治理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改变。

三、学院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

“中国大学学院治理经历了1949—1989年领导体制探索期、1989—2009年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期、2010年至今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期三个时期。在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期又经历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完善、教授治学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初步形成。”张德祥、方水凤:《1949 年以来中国大学院(系)治理的历史变迁》,《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 1期,第1页。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学学院治理现代化在理论层面已经达成共识,也出现了有利于学院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条件,如大学管理的复杂程度加深,大学章程的制定,自主权下放加速,大学办学理念升级更新等。更为关键的是,国家和大学自身已经开展了实践性的探索,“试点学院”改革正在不断推行,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比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治理现代化经验)。但是,正如张德祥教授所指出的,我国对大学学院治理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国家政策、理论研究以及具体实践都较少涉及这一问题,治理体系不完善,学院治理现代化整体滞后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诸多现实问题不利于推进学院治理现代化,需要认真审视。

(一)大学与学院之间权责不明,学院缺少自主权

当前,我国在大学层面,办学自主权不断落实,而在学院层面,自治权的改革却相对滞后。虽然国家开展了“试点学院”改革,支持对院长选拔任用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等进行改革,很多大学也开展了二级管理等改革,但是由于校院关系的复杂性,再加上外部环境等制约因素,从整体而言,在中国大学内部,学校和学院之间仍然是行政化的等级关系,权责关系并没有明确。学校行政职能偏大,学院缺乏自主权的状况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突出表现就是在大多数大学章程中,学校将学院当作下属组织来管理。学院好比一个个“生产车间”,很少制定自己的章程来表明自己的“独立身份”。

(二)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民主管理不充分

关于院系内部的治理结构设计,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拥有行政、党委、教学和科研基层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机构,其中,党委和行政的联合机构处于主导地位。在這方面,学院的组织结构和学校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同样是由行政主导的结构体系。与校级结构不同的是,在学院的治理结构中,院长处于更为关键的位置。对大学章程调查后发现,大多数学校都强调了院长作为行政负责人的权力,在这种组织架构中,教师尤其是普通教师参与学院民主管理的机会并不多。虽然目前学院都设置了二级教代会,但是与校级教代会一样,二级教代会的实际运行方式和效果都不够理想,不能充分表达教师的利益诉求。而学院内部治理的另一重要主体——学生则一直被忽视,普遍未能参与学院治理,学生权力也未被纳入治理结构体系之中。在学院治理中,学生更多被看成治理对象而非治理主体,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各高校的章程之中,少有大学或者学院在章程中明确规定学生拥有参与学院管理的权力。

(三)学院学术决策机制不健全,学术权力被弱化

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自2007 年提出以来,经过不断完善,现在已经是中国大学学院管理主要的决策机制。大多数学校在章程中明确规定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并制定了实施细则,保证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贯彻执行。但是,相对于党政权力的决策机制,二级学院作为学术单位所享有的学术权力却少有机构和制度来保障。学院的主要事务是学术事务,教授治学首先应该在学院层面得到贯彻和体现。近年来,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一些大学的学院开始建立学术委员会,实践教授治学,但是从整体而言,很多大学并没有制定明确的制度保证学院的学术权力。这导致学院中的学术委员会或教授委员会“形同虚设”,在学术事务上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学院院长缺乏学术民主的制约,很容易成为“学阀”垄断学术资源,普通教师的学术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学院治理能力不足,治理工具落后

具体到大学内部的学院治理,“治理工具”就是指大学为了有效治理学院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等。伴随着管理权力的下放,很多大学采取了“目标管理”“标杆管理”等管理学中的治理工具来管理学院,但是在实际中,很多大学简单地把目标管理直接套用到学院管理中,使学院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目标管理往往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商,直接命令学院执行目标;目标体系不够科学,很多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无法量化评估;目标管理中的责权利不对等,学院缺乏必要的人事权、财务权等;目标管理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撑,不能动态考核学院工作,学校无法提供必要的服务等。如果治理工具运用不当,很容易导致学校和学院对立,而且无法保证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反而影响学院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

四、学院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策略

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成为激发学术活力的关键着力点,因为不管是一流大学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最终都要通过学院来实现。随着大学自主权的不断下放,学院治理的理念逐渐树立,许多一流大学借助综合改革试点、大学章程建设等契机,大力推动学院治理现代化改革。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学院治理现代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诸多问题,整体上尚未跳出行政主导的模式,离法治化、制度化、民主化等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迫切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强化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本质特征,重构大学与学院的权力关系

学院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在于大学和学院的权力分配。如果当前大学权力格局不发生解构和重组,大学的行政组织仍然牢牢控制着大学内部的各种权力,将学院视为大学的下属机构,那么,要达到治理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大学内部的权力重构是实现学院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从起源来看,大学本来就是由相对分散的学院组成的,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大学作为整体组织的管理功能被强化,大学和学院形成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大学负责统筹协调整体发展,提供服务,汇聚与分配各种资源,学院作为实体实现大学发展的目标。很显然,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等属于大学的决策权力和责任。但是,大学是一个双重自治的机构, “是一个各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教学和研究单位的联合体,是一种教学与学术共同体。因此,大学自治就是由宏观自治和微观自治的双重结构来实现的。”韩水法:《世上已无蔡元培》,《读书》,2005年第4期,第6-7页。所谓宏观自治,是指大学在社会中的独立地位,而微观自治实际上就是大学内部各个学院的自治。学院是学科制度化的产物,专业性决定了学院应当拥有独立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学院与大学之间是松散结合的关系。“聪明的校长从来不会把院长看成下属。”因此,在大学章程中应当明确大学和学院之间的平等关系,赋予院系以独立性和自主权,学校与学院不是行政化的上下级关系。这点应该成为大学内部的一项根本制度,随着大学“去行政化”而明确并广泛推行。

(二)优化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多元化的治理主体结构

某种程度上,学院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内部结构和大学一样,运行机制取决于各主体对权力的配置和协调。当前,我国大学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的问题主要是权力主体单一,民主化和规范化的程度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首先,形成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结构。在现代大学中,学院的利益相关者和学校一样多,包括校友、国内外同行专家、政企合作者以及学生家长等。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吸引他们参与学院治理,成为学院发展、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学院发展章程中应明确规定,成立院务发展委员会或者咨询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吸收重要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学院内部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其作用。学院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在作出重大决定时,有必要赋予利益相关方建议权和参与权,甚至要给予一定的决策权和监督权。例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已成立顾问委员会参与学院战略规划制定等重大事项,邀请校友、同行专家等担任委员,咨询各方意见。其次,形成多元治理的结构。目前,党政联席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相关制度仍不完善,亟需进一步改进。例如党政联席会议的主体是黨委书记和负责行政工作的院长,教师和学生基本无法参与重要事务的讨论与决策,因此,学院治理应规定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比例,赋予他们相应的决策权力。

(三)明确划分学术和行政的权限,落实教授治学的治理机制

在学院内部合理划分行政和学术权力是学院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点,也是当前大学去行政化的突破点。整体而言,在学院中,学术标准、规范以及相应的资源分配依然由行政权力来决定,教授治学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学院治理现代化就是要落实教师治学并使之制度化,这才符合大学组织的本质特性。通俗地讲,学院中的学术事务应该由教师群体说了算。首先,学院应通过章程建设明确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的界限和范围,对“哪些学术事项”由“哪些人”以“哪种方式”参与作出明确的规定,行政权力不能随意介入学术事务,如学术标准的制定、职称的评审等等。其次,明确规定以学术委员会等为代表的学术组织构成方式,严格限制以院长和书记为代表的党政人员名额,院长只能作为教师的一员参与讨论和投票。比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建立学院学术委员会落实教授治学,在维护学术自由和制定学术标准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学院治理精细化水平

治理工具虽然是技术性手段,但是能够对治理现代化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学院普遍实行目标管理,往往会因为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撑而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重构校院权力关系之后,学校和学院的管理职能将会发生重大转变。学校更偏向宏观管理职能,如对全校的学科专业发展进行预测,评估各个学院的发展等,这些职能的实现需要信息化的技术性手段作为支撑,学校要建立大数据分析和共享平台,为学院的科学治理提供充分保障。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数据说话,学院的目标管理和标杆管理可以更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实时发现差距和问题,随时调整下一步的发展方略,而且不同学校、不同学院之间的数据可以共享。当前,大学各个职能部门和学院的数据仍然处在封闭状态,数据不对接不共享,信息利用效率较低,无法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无法有效实现大数据的决策、咨询、服务等功能。因此,学校应建立大数据平台,使之成为大学治理现代化和学院治理现代化的有力帮手。

五、结 语

学院治理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经之路。没有学院治理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随着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学院治理现代化也要不断推进,最终形成以学术为本位,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

作者:王骥

独立学院日常行政管理论文 篇3: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思考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公办高等院校与社会力量采用新机制和新模式联合举办的、以开展普通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相对独立的学院。自1999年以来,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引入民办机制的办学模式,首先在经济较发达、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试点,逐步普及到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322所独立学院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使独立学院逐步走向正轨,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办学模式,为此我们探讨的独立学院教育行政管理体系能帮助独立学院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吸引更加优秀的学生,用卓越的管理体制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因此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制度;效率

一、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建立的意义

提高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对于推进独立学院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通过教育部本科资格评审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和普通高校相同,都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制度的基础之上,并服务于它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高校发展历史的经验,无论是向“学术性”型还是向“应用性”型大学发展,都要求高等学校管理具有科学性。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倾向平民化、普及化,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占全国人口比例逐年攀升,而此时的独立学院因办学时间短、资金紧缺、师资力量薄弱、不遵从教育发展规律等自身先天不足的特殊性造成教育质量受到大众的质疑,没有明显的办学优势,势必给其发展带来不利的因素。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生力量,独立学院要想突显其办学特色必须在教育管理工作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服务;必须不断地更新管理理念,创新服务管理方法,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从而使独立学院在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我国教育法治制度的不断健全,教育已被视为一种市场运作的社会活动,在全社会的监督和法律的约束下,作为市场消费者的学生或用人单位一旦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就会用法律来维护和捍卫自己。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对独立学院推进教育改革,特别加强行政管理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所以,只有重视并加强、改进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服务质量,调动管理工作的主动性,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突出办学特色。现阶段我国独立学院在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巨大挑战时,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建立、健全完整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面临的新问题

独立学院自创办以来,行政管理工作就面对众多困难,一直是其发展的障碍,如管理理念陈旧,管理工作压力大,信息资源匮乏,管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淡薄等都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大量办学资源不能合理使用,严重阻碍了各项工作的良性运作。近几年,随着独立学院的改革与发展,行政管理体制也亟待改革与创新。重塑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健全管理制度,使用创新管理方法强化团队建设,为学校各项事业稳步前行保驾护航。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本是为全校师生服务的工作,由于行政制度不完善、管理混乱、职责不清晰导致多数管理人员已经忘却了管理的本质,轻视管理工作。鉴于管理者当前这种不正确的认识,有些行政管理人员在提供管理服务时不积极主动,得过且过;有的过于看重权力,出现滥用权力、工作作风败坏等不良现象。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问题远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探讨在当前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

(一)管理体系陈旧,严重影响了管理效果

独立学院的管理体系与公办院校相比有所不同,虽然采用了金字塔式的层次管理结构,明确各层次管理权限和岗位职责,由低到高权利逐渐集中,呈金字塔状分布,学校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发布,依靠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来实现。在学院发展初期,由于学生少,所配比的行政管理人员也较少,呈现扁平化趋势,在部门的人员设置方面讲究一个人身兼多职,部门的管理者们可以事事亲躬,管理工作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随着学校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人数增多,管理人员相应有所增加,但管理体制未能及时创新,管理观念没有转变,继续采取陈旧的管理方式,力求面面俱到,结果事与愿违。由于人员和精力有限,管理方针、政策不能落到实处,加之权利过于集中,使得组织内部形成了 “一对多”的管理模式,造成管理混乱,严重影响了管理效果。

(二)新体制给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独立学院管理队伍的组成主要来源于三种途径:母体高校、学院出资方和社会招聘。由于是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在创办之初管理人员的年龄两极分化严重,中层管理者趋于老年化,许多管理者都是退休后到校发挥余热,这部分管理者思想观念和精力都不能有较大的改变;而基层管理人员趋于年轻化,许多大学生毕业就开始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而且很快就被安排承担较为重要的管理角色。这时没有经历任何工作和时间磨练的基层管理者,容易滋生官本位思想,形成部门不和谐因素,从而影响行政工作的力度和效率。这种年龄两极分化的管理队伍给行政管理体系的发展带两方面的阻碍:一、由于思想观念陈旧,办事循规蹈矩,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二、独立学院的福利待遇低于其他公办高校,造成管理队伍缺乏责任心,自我道德素质修养较差,经受不起经济发展的考验,一旦受到制度的监督、制约后另谋他途。特别是后者大都是基层年轻的管理人员,他们加剧了独立学院人才的流动,造成了整个管理队伍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管理的连续性、完整性。

(三)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作效率低下

独立学院的管理制度是在公办高校管理制度基础上吸取了民办企业管理优势而形成的特殊管理体系。这种体制建立之初,并没有现成的行政管理体系可以借鉴,必须在公办高校的行政管理制度中进行修正和变革,否则容易造成了各职能部门职责不清,多头领导,议而不决,决而不断,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在解决日常行政管理工作问题时,常常会出现一件事情由几个部门分管或没有部门能解决问题,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出现推诿的现象。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还无形中弱化了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养成遇事推脱、缺乏积极性、管理思想不缜密、效率低下等陋习,导致教学和学生工作得不到保障,引起学生和老师的质疑,影响学院的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使学校得不到学生的信任,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

三、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树立新管理理念,健立适合独立学院的管理制度

独立学院管理优势就是在办学之初通过创建精简的行政管理层次和人员,建立起一种紧凑、干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它可以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使决策更有效率,同时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能使每个管理层有更大的自主权进行有效的决策。在这种扁平化的管理理念中,要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制度,必须坚持管理制度科学化。就必须实在党组织的指导下,校董事会领导下实行校长、主任负责制。各级行政工作会议发挥决策作用,讨论、完成各项管理工作,例如制定发展方向和规划,执行和完成学院各种行政活动等。所以决策层的领导一定要有责任意识和全局观念,掌握准确、充足的信息资源,克服个人主观经验的判断,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民主和有效性。其次,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逐渐在工作中调整、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创造良好的管理工作氛围,为学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证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而各部门的组织运作息息相关,要有整体意识和全局意识,不能各自为营,特别是涉及到学校的整体利益和发展规划时,各职能部门应团结协作,共谋计策,共促学校各项事业的进步与繁荣。再次,人力资源应合理配置和管理,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给行政管理机制带来负面影响,以老同志丰富的经验、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感化新生力量;用年轻人勇于探索、追求创新、永不言败的思想给行政管理工作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对于新进的年轻人要运用蘑菇效应原则,通过工作的实践来磨砺他们,它是人才蜕壳羽化前的考验,对新同志的意志和耐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同时管理者不能凭第一印象对待新同志,避免首因效应对他们工作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使行政管理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采取合理的人才激励手段,尽可能的提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挖掘行政人员的潜力,有效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提高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管理素质

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尤其是那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享受,利欲熏心,丧失职业道德的工作人员。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往往缺乏基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随意性很大,循规蹈矩。这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会产生从众效应导致行政工作气氛非常消极低迷,不利于学校和谐氛围的创造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对于行政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是至关重要的。

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就要强化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心。首先行政管理队伍是一个团队,要将整个管理团队的作用发挥到极至,作为管理者必须了解每个员工的特征,端正思想,充分挖掘他妈的潜力,逐步培养他们的超前服务意识。对于外来的指责,要以宽容的胸怀去接受,及时自我修正,力求上进。管理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体现行政工作的价值。行政管理人员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效率意识。无论大、小事都要认真负责的快速办理。

其次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再教育力度。行政管理人员应善于将理论付诸实践,勤于钻研业务。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公文写作和口头表述能力外,还要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广泛捕捉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行政人员的再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而且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代高校管理者的必备条件。所以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行政管理人员还要利用业余时间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仅要学习岗位技能和管理知识,还应尽量多学习其它相关知识,做到博学多通、一专多能。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定期学习政治理论,使行政管理人员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

(三)重视管理文化建设加强团队工作能力

管理文化是管理植根于文化之中,在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理论,是对原有管理理论的总结创新而成的。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整个管理体系的运行,它的核心是人,给管理理念和实践带来生机和活力。高校行政管理作为独立学院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重视管理文化的建设,只有在管理理论基础上重新审视管理服务的对象,才能对独立学院的管理体系有新的思考和创新的改革,才能保证高等教育历史使命的完成,牢固的树立 “一切为了服务、为了服务一切”的核心价值观。

强化团队服务工作能力。行政管理团队的服务就是要把管理的落脚点放在服务上,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办实事,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热情、创新精神。至于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态度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最有发言权。只有强化团队服务意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才有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够把独立学院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重视管理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高校行政管理精神、形象、作风,以利于行政管理人员共同遵守,还可以对外树立良好的声誉,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

总而言之,独立学院行政管理是一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它的改革需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及提高管理人员队伍素质等多方面入手。只有不断推进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才能促进高校教育、科研等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其发展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从而推动我国独立学院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剑.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5月上旬刊

[2]汪洋,张继革.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刍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杨毅敏.关于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32)

作者:李盛姝 刘 真

上一篇:公司党委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某县交通运输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