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中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向导,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学习情景设计、考核与评价等方面,阐述基于工作过程中零件车削加工的课程设计。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工作过程中课程设计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工作过程中课程设计论文 篇1:

中职药剂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实践研究

摘 要:本文在研究诸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实例的基础上,对中职药剂专业药物制剂技术课程进行设计,详细阐述了课程设计的具体步骤及其实施效果。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药剂专业 课程设计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经济转型,改造提升制造业。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是助力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当前通过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距离社会认可还存在一定差距。

要让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达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要求,就必须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其中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教学课程的改革。综合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及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上,应该实现相应的转变,即从基于知识存储的学科体系,走向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从基于做加法的局部求得整体,走向作积分的整体把握局部;从基于显性的技能和知识习得,走向隐形能力的内化与升华。应用型、实用型是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

重点。

一、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课程实践研究现状

近年来,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影响最大的,当数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这一方案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工作过程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有别于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程,与完成某些典型职业任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都应在课程里体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

当前,国内职教界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指导思想进行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已经有很多,这些实践研究为我国职教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这些实践研究中,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步骤以此为典型:第一步,工作任务分析,根据专业相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第二步,行动领域归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第三步,学习领域转化,根据职业岗位特征及完整思维重构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第四步,学习情境设计,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分解学习领域为项目学习单元;第五步,课程考核总结,根据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技能水平来量化考核。采用此方法设计的课程打散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将学科化的专业知识点融入职业情境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中职药剂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药剂专业的传统课程包括药物制剂技术、药剂学、药物制剂设备、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等,多数课程偏理论化。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而言,医药企业录用中职学生时通常更看重他们的实践能力。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优势智力区域,都拥有适用各自的学习类型和方法。我国中职学生多数是传统教育的“失败者”,甚至被一些观点认为是“遭淘汰的一批人”。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中职学生同样具备成才的潜能。因此,设计符合职业特点与学生实情的课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职药剂专业诸多课程中,亟须改革的是面向生产实际的课程。学生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后应具备直接上岗的能力。药物制剂技术是这类课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门课。针对药剂专业的课程改革应以此为例并逐步展开。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类制剂的特点与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结构与原理、GMP相关知识等等。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初步掌握制剂生产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面向生产型医药企业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该课程原授课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制粒、压片等简单实验室实验。这样的授课模式完全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需要。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该课程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将课程按照以下步骤设计。

1.工作任务分析

选定恰当的工作任务不但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更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本专业与本职业的认知。该课程针对生产型企业,工作任务与生产相关联。因此,就该课程而言,工作任务可确定为“生产合格制剂”。

2.行动领域整合

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我们确定了工作任务是“生产合格制剂”,但目前市面上制剂品种复杂,倘若一一展开,不仅费时费力,更使得课程失去重点,丧失效率。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结合企业专家的意见,我们选取了若干个典型制剂作为分模块教学的各个单项工作任务,包括片剂生产、胶囊剂生产和小容量注射剂生产等等。以“片剂生产”模块为例,在企业里,完成片剂的生产需经历多个工艺环节,包括原辅料的粉碎筛选混合、颗粒的制备、片剂的压制、片剂的包衣等等。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单独岗位,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后,能具备处理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能掌握一系列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并在复杂的、逻辑的岗位轮岗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形成有利于个人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诸如学习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等等。

3.学习领域转化

梳理各个岗位涉及的专业知识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把完成每个岗位工作所需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以学习目标的形式展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发展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并最终完成生产。学习领域的构建要和行动领域的各个环节一一匹配。构建思维应完整,要能呈现出岗位特征。比如在片剂的压制岗位,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行动领域的要求有不同的划分。

(1)职业能力目标:掌握压片机的主要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片剂的特点;熟悉片剂常见辅料的种类与作用;掌握片剂质检的方法;能熟练使用压片机并能进行维护保养;能解决压片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2)关键能力目标:学会小组配合、善于沟通,高效完成片剂生产;学会阅读资料,通过课外手段解决课内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会小结,坦然面对自己的“得与失”。

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学习情境有针对性地设计。

4.学习情境设计

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时,学习情境的设计要尽可能地贴近实际,学习内容的选择要能体现职业特征,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笔者学校在这方面投入很大,在校内建成一个制剂实训基地,把医药工厂搬进了学校;同时为弥补注射剂等剂型受场地、设备限制而训练不足的情况,专门引入一套制剂生产仿真软件。这些保障让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如鱼得水。该课程各模块中岗位上的学习情境设计如下:

课堂授课时,学生被分为四组,分别是仓库组、生产组、质检组、QA组。仓库组负责物料、设备零件、工器具的管理;生产组负责完成当天生产任务;质检组负责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查;QA组全程参与各个组的活动,负责对各组进行评价与小结。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文件填写、规范化操作和质量控制均按照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进行。

学生被赋予职业特征后,能快速进入工作角色,主动地去了解与角色相关的职业知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会积极探究解决方法。与此同时,老师的角色也发生转变,从以往的主导型变成辅助型,从知识灌输者变成引导者。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被激发。通过完整的一轮学习,即完成一次四组轮换后,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并且在轮换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5.课程评价构建

在笔者学校实践过程中,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评价体系主要由岗位评价、典型工作任务模块评价与课程评价三部分组成。其重点在于岗位评价,岗位评价依据来源于四部分:生产结果评价、学生自评、QA评价与教师评价。生产结果评价指客观评价学生完成岗位工作的成果。学生自评指学生完成岗位工作后对自我实践过程的直接评价。QA评价侧重于工作过程,QA组成员全程跟踪被评价者的整个操作流程,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意见,这实质上是学生之间的主观互评。教师评价注重全面与公正,鼓励或肯定学生的自我评价,补充或纠正学生间的互评,之后给出相对客观的结论。将上述评价结论按一定权重统计,得出岗位评价结论。而将一系列岗位评价结论,按其内在逻辑梳理统合,可观察到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的变化,并能得出该模块的整体评价结论。最后,数个模块评价结论有机整合,课程评价结论显现。

采用过程化评价体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能比较全面地展现。有效并准确地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在岗位工作过程中获得的肯定与成果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会进一步促使他们积极、努力掌握职业技能。

三、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贴近生产实际,避免了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过程相脱离的现象。学生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其职业能力与关键能力都能获得提升,这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外,更需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要不断向双师型、师傅型教师转化。如今,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正快速展开,但我们也认识到这之中的困难与阻碍:传统的学科体系观念根深蒂固,校园内实训基地与设备仍然欠缺,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等等。困难无法阻碍发展的脚步,我国职教事业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刘敏.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课程构建与发展性评价体系[J].现代企业教育,2012(24).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谭属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质疑[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作者:黄晟盛

工作过程中课程设计论文 篇2:

基于工作过程中零件车削加工的课程设计

摘 要: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向导,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学习情景设计、考核与评价等方面,阐述基于工作过程中零件车削加工的课程设计。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零件车削加工 工作过程 课程设计

我院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课程开发与改革的号召,从传统的学科体系转向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体系课程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零件车削加工”为例阐述如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这一问题。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

1.课程性质

零件的普通车削加工是针对机械制造业普通车床操作工岗位设置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2.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进一步识读零件图的能力、工艺装备的选用能力、不同零件的车削加工能力、零件精度的检验能力及误差分析能力;课程针对机械工艺员岗位,工艺规程制定能力。掌握车工操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生产性实训达到国家中级车工职业资格标准规定的水平,在机械制造企业中,从事非标零件车削加工及设备的安全操作工作。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1)基于使用零件的车削加工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理念;(2)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养成并重的理念;(3)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课程的理念;(4)教、学、做合一的理念;(5)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开发和实施课程的理念。

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开发以“零件的车削加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创设学习情境,根据企业使用零件车削加工实际工作过程提炼工作任务,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使学生具备使用零件车削加工的职业能力,具备从事该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素质。

三、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1)具备正确识读零件图的能力;(2)根据确定的加工方案调整机床,使其正常运转的能力;(3)具备使用卧式、立式、转塔车床等设备完成各种外圆、面、孔、螺纹的加工能力;(4)具备轴类零件、套类零件、异型件的车削加工能力;(5)具备使用游标卡尺、角度尺等检验量具完成零件检测的能力;(6)具备对机床进行日常的保养与维护能力。

2.知识目标

(1)掌握车工安全操作规程;(2)掌握车工工艺知识;(3)掌握车工工艺制定原则;(4)掌握车床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原理;(5)熟悉各种量具、检具的使用规则;(6)熟悉企业生产流程。

3.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严格遵守车工操作规程;(2)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团体合作能力;(3)具有安全、环保、敬业意识;(4)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本、效率意识。

4.证书目标

完成本课程学习后,学生参加生产性实训强化职业技能。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获取车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四、课程内容

经过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考虑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零件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兼顾车削加工类零件的普适性特点选择教学载体。在企业提供的大量的图纸中,最终选定以下七类零件作为本课程的载体。这七个零件分别属于轴类零件、套类零件、壳体类零件及异型件,包括外圆、端面、阶台、沟槽、圆锥面、内外三角形螺纹、曲轴及细长轴等特征要素,涵盖车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点。所选择的载体既能结合企业实际,又能满足教学需要,学习项目中同时融入图纸的识读、工夹量具的选用、车床操作、工艺文件的执行、机械加工工艺的制定及对零件加工质量的控制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所有机械加工共同的工作过程,所以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深刻体会机械加工完整的工作过程,举一反三,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六、考核与评价

1.课程考核方案

学业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加水平考核。考核满分100分,其中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的过程考核占70%,包括工作态度10分完成任务的方法及能力50分,完成任务后填写实习指导书10分。水平考核占30%,包括完成任务的质量30分。

2.考核方案

七、课程特色与创新设计

将企业产品引入实训教学,为企业生产合格产品,在实训零件的选择上突出了本地汽车产业的优势特征,将公司的配套产品加工引入到课程内容之中,使学生在掌握了一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企业零件的加工生产,更早地了解企业生产流程,自觉规范工作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训,强化车工技能的训练,并更快地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仲秋.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9,(5).

[2]彭云峰.车削加工工艺及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石伟平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郑颖 陶慧

工作过程中课程设计论文 篇3: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在Visual Basic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作为职业教育的热门专业的计算机专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其教学任务完成困难,且出现理论实践两层皮现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课程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体系,重构了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从教育学层面解决了技能和知识整合的难题。本文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在Visual Basic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究,在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科学分配学习小组、严谨设计课前预案及课程设计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在Visual Basic教学中所收到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Visual Basic教学;教学情境;创新能力;合作学习

自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以来,计算机专业逐渐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普遍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然而该专业在教学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生源问题导致常规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文化课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意志品质薄弱、严重缺乏自信心、具有很强的厌学情绪,如此很难完成常规教学任务。二是适合中职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资源不足,教材资源短缺,大部分教材偏重理论,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且没有很好贴合企业实际的实用案例作支撑,指导实践的意义不大,以致教育教学效果不佳。三是师资队伍亟待加强建设。职业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不仅需要有更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更需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然而由于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不够完善,缺少企业实训基地,很多学校的教师无法到大量的企业中学习实践,如此一来,使得教学理论与企业实际需求不能很好地整合,形成理论实践两层皮,造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很难实现。

针对上述教学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时,可以尝试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可以在教学实践应用中取得明显的效果。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重复的是步骤而不是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开发宗旨,把工作过程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理实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它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课程,把知识、技能和技巧融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各项实践行动中,让学生以获取直接经验的形式来体验学习和创造的过程,着重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打破了传统课程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体系,重构了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从教育学层面解决了技能和知识整合的难题。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在Visual Basic教学中的应用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使学生掌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深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利用Visual Basic 语言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学习研究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是以传统教材为依托,以学科体系为主线,较少考虑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而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本身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学生自然很难系统地掌握编程的主要流程和思想,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更加突显出来。针对现状,教师应尝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实践,注重工作流程的强化,程序设计思想的培养,以实际工作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成果分享,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一)精心设计,将企业实际需求提炼成高效的教学情境,强化程序设计流程

学生在学习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时,大部分学生由于不了解所学理论在实际工作中适用的环境,不能很好地重视理论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際出发,基于所学理论,通过将企业的实际需求精心提炼成高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以 “VB内部函数”中的“字符串函数”的应用教学为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设计,根据理论指导,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提炼一个教学情境。情境如下:扎兰屯职业学院网站将要提供本网站独立域名邮箱服务,用户需注册申请,其中对于用户名的设置要求不区别大小写,当服务器接收用户输入的用户名时,系统在完成查询等功能前,就需要统一大小写格式,请同学们基于上述功能要求,合作探究设计完成“用户名规范查询”的小程序。此情境再化分为三个子情境,流程不变,但内容层层递进,知识点逐渐增多加深,在每个子情境程序设计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开发软件的简单工作流程的能力,如先进行需求分析,再进行项目计划书编写、创建界面,属性设置,代码编写、调试运行等等。这样的流程不断强化、重复,反复叠加,逐步固化到头脑中,使学生在进行程序设计时自然而然地按步骤进行,让学生逐渐把程序设计理念和流程内化,变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知识点的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从基础开始做起,符合当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情况,有利于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二)科学分组,利用团队力量搭建组间竞争平台,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中提炼的情境,更多地需要通过学生间的有效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探究来完成。

教学中学习小组分组要科学合理,注重团队的核心建设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教师应采取不同模式、不同处理方式,使学生逐渐体会团队的力量。组内分工也要合理,根据学生自身能力,每个学生都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而根据任务的大小和完成的情况,可以采取交换任务,反复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努力做到组内无闲人,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组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经常采取“小组抢答”的形式进行提问,逐渐搭建起组间竞争的平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和组间竞争意识,更使学生为了团队的荣誉,不断努力集思广益、创新想法,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团队力量,只要给他们以足够的创造空间,允许各个小组不拘泥于教师的示例,总能有意想不到的创意出现,学生会根据各自不同的审美创建不同的美感界面,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多种风格的程序功能,形成具有小组特色的集体成果,同时也可以在小组成果展示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自信心。

(三)严谨预案,透析学生实际综合能力,努力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是一个教师的独立作品,而是教师和学生的良好配合。若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需要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做好充分的预案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力基础、综合素养掌握清楚,真正做到“知己知彼”。

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如下情况发生:一是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不佳;二是学生运用代码实际处理的能力弱。教师要力求从“领着走”“扶着走”到“放开手”,去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现有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弱和自主学习习惯较差,因此学生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需要慢慢適应,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领着走”的阶段还是要适当延长适应时间,不要急于放手,情境设计要切合实际,难度梯度要放低,更要在课前做好严谨预案,避免对学生盲目高估或不敢放手。总之,教师要努力研究学生,透析学生实际综合能力,努力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让课堂教学设计真正高效地实施起来。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拓展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让课堂教学更具实践意义和价值。但是,仍然有许多事项需要注意。首先,对于一组高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大量的精心筹备工作。其中对重要的教学设计环节,教师要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全局、重难点及实际功能适用的环境等方面, (下转77页)(上接60页)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一个知识模块整体出发,提炼一组由易到难,逐级递进的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多深入企业的机会,了解企业实际任务需求,人才需求,这样才能提炼出可以与企业实践相接轨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情境任务。其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的实践操作时的设计流程思想很重要,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把程序设计流程中的前期需求分析和项目计划书留到课下,要尽可能让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自主预习,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再次,即便教师把情境任务提炼得非常合理,设计的非常精心,总有一些学生无论怎样都不肯参与教学,如何让教学真正面向全体,着实需要好好思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9).

[3]刘万辉.高职生源多样化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教学刊,2016,(22).

[4]李利萍.浅析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现状和未来[J].职业教育,2007,(35).

作者:张晓振

上一篇: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上半年企业工作总结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