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冰雪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是高校体育训练结构中的一部分,是近几年高校普及大众体育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正确道路,是加强大学生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本文通过对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对山东农业大学阳光体育代表队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该校阳光体育的快速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冰雪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冰雪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1:

关于高校冰雪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冰雪体育文化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校打造冰雪体育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丰富体育活动内容,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各类体育活动当中,这对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有着积极意义。因此作为高校必须要重视起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创设不同的教学文化活动,以此来推进我国冰雪体育的良好发展。本文对此做了深入研究。

冰雪体育课程在高校冰雪体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现阶段的高校在建设冰雪体育文化时,可以与社会相关组织和机构建立联系,邀请社会人员共同参与到学校的体育文化建立中,这样不但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和活动氛围,同时对推进我国冰雪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1 高校冰雪体育文化内涵

高校开展冰雪体育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和教师都要积极参与进来,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冰雪运动项目,让学生在参与冰雪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和文化。通常情况下,冰雪体育文化都会涉及到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主要是根据实际地理环境来创出不同的冰雪教学环境、场地、器材和服装等;后者主要包括本校的冰雪意识形态历史沿革、教学思想规章制度及体育精神。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冰雪体育思想文化需要物质文化的支持和保证,才能得到发展。

2 高校冰雪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2.1 优化体育课程建设

学校在组织冰雪体育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其在参加冰雪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道德品质,这对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另外,由于不同的学生兴趣爱好、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这对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养有着很大帮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体育的人文意识,有意识的培养学使得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以此保证冰雪体育教学与新课改教育目标相符。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冰雪体育活动教学形式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和完善,在丰富冰雪文化活动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冰雪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2 加强扬地设施建设

高校冰雪体育文化建设需要设施和环境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学校必须要必须要认识到体育设施和教学环境的重要性,结合实际需要积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完善体育设施。此外,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设备,为冰雪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3 丰富体育竞赛活动

开展冰雪体育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冰雪体育活动的兴趣。在个过程中学校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采用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一些多样性、趣味性、竞技性的冰雪体育活动。例如,冰橇、冰壶、速滑等,使学生在比赛中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刺激和快乐。另外,学校方面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冰雪体育文化节”,通过绘画、手抄报、粘贴画等各种各样的作品来展示冰雪文化,在此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冰雪体育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文化节中掌握更多的冰雪体育技能,这对提高其冰雪体育运动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2.4 做好冰雪体育文化宣传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因此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关于冰雪体育文化的建立,除了要积极开展相关活动,优化教学方法之外,也要做好冰雪体育文化的宣传,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基本条件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兴趣爱好选择多样化的手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感染。

比如可以利用大众媒介宣传冰雪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冰雪体育运动的热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冰雪体育运动的意义。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定期组织召开冰雪体育运动讲座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积极邀请一些专业冰雪体育运动员到校园中举办讲座和教学,传授冰雪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巧,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冰雪体育运动。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和参加各种大型冰雪体育赛事,如:冰壶、花样滑冰、速滑等,通过这种亲身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冰雪体育运动的相关规则和运动技巧,这对提高学生的冰雪体育运动素养非常重要,更为校园冰雪体育文化的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础。

3 总结

总而言之,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对于体育教育越来越重视,所以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冰雪体育文化的建设十分重要,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多样化的手段和策略,在丰富学生体育文化视野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冰雪体育运动,这对提高其运动综合素养有着很大帮助。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基础研究项目《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本科高校冰雪体育文化》(课题编号:2018-KYYWF-0130)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

作者:韩艳春

高校冰雪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2: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是高校体育训练结构中的一部分,是近几年高校普及大众体育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正确道路,是加强大学生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本文通过对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对山东农业大学阳光体育代表队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该校阳光体育的快速发展。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作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体育中起到了积极带头的作用,坚持体育锻炼能为大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体育文化对大学生活的影响。大学生课余时间充足,利用好课余时间对身体进行锻炼,起到了锻炼身体健康,增强身体抵抗力,有一个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训练动机、训练资金、训练场地现状等进行分析。在现阶段的课余体育训练中,其训练人员主要来自于各个学院的体育竞技水平比较突出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热情,有课余时间并愿意在训练上下功夫的学生。同时课余体育训练队的组成受到了一些客观因素的阻碍:优质资源不足、学院设置课程与训练时间的冲突、场地设施的不完善、训练器械落后、训练质量难以保证等。要想实现有效的课余体育训练教学,需加强各学院之间认清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不只是书本的学习,还要课余文化的建设,全方面多方位的去获取更多新鮮事物。需要高校教师对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有充分的了解,根据现实情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处理好“学与训”之间的矛盾,如何即把“习”学好,又可以取得好的成绩,首先应制定详细的训练章程,即在学校课程规定的前提下,其次每一运动队合理分配场地,实现场地最大利用化,最后,在训练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毕竟不是专业运动员,要人性化,加强人文关怀。

1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高校除了在组织体育教学课程以外,还要在课余时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但是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不是为国家竞技体育培养优秀的运动员,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一项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参加工作后,工作之外也可以丰富业余生活。体育既锻炼了人的身体,也锻炼了人的内心不断强大,克服身体的惰性,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证明自己的身体是没有上限的。在身体锻炼这件事情上,只要下功夫,就会有收获,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1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动机

在高校教学中,课余体育训练在教学中所占比例并不多,这是我国目前学校体育的现状。分工不明确,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同时,课余时间体育训练的工作量不计入总工作量,教师的积极性不够高、参与度不高、在职称评定中能不能纳入评定标准,在更高的层面上学校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在学习与训练中“学与训”的矛盾突出,在高校教学中“利与弊”的博弈,使得各高校在课余体育训练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倡导者多为在校体育教师,他们拥有对体育事业的热爱,使课余体育锻炼成为与学生互动的一种方式。学生参与学校阳光代表队的大多为从小坚持的体育锻炼,身体素质突出,在某一方面有肯吃苦,愿意付出,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一小部分学生有3-5年的训练基础,并一直不间断训练,在大学业余时间,通过选拔,加入阳光队。临近比赛周期,学生通过刻苦训练,层层选拔,能够代表学校参加省级比赛,获得较好的名次,取得荣誉。其过程既是对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竞技水平,并在体育赛事中锻炼心理抗压能力,磨练意志,也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1.2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资金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资金大部分来自学校体育经费拨款,包括训练场地的使用,运动器械器材的消耗,参赛费用等一系列支出。在我国高校体育经费的拨款中,一直沿用的是“老办法”,对于发展迅速的当代体育来说,已经难以满足现状,现有政策对课余体育的重视程度远远滞后于发展的需求。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所需经费较高,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训练,并参加各类比赛,通过比赛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与水平。所以只有资金充足,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才能保证。只有学校重视高校课余体育,其发展才会有质的飞跃。

1.3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场地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场,体育馆等硬件设施基本能满足日常体育教学,但是在日常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中的冲突情况下,通常会牺牲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而言,体育设施基本满足体育课程需要,但是体育设施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一所高校的运动成绩。体育设施不健全、体育场地的新旧程度、体育器械的老化,是阻碍体育成绩进步的大山,应积极去优化场地条件,才有机会去取得更高的成绩。所以,在高校具有良好的体育设施是课余体育训练的重中之重。

2 山东农业大学课余体育训练概述

目前,山东农业大学课余体育训练是由体育学院主要负责,学工处与各个学院协办的方式进行开展。我校阳光体育代表队有:男女篮球队、男子足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游泳队。阳光代表队常年参加省级比赛,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体育学院带队教师针对队伍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目前各支队伍都曾在省级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这离不开体育教师在课余训练中下的功夫与学生的刻苦训练!取得好成绩离不开队伍的管理、人选、协调、配合、服从等多方面的因素。学院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向学校申请专项经费,保证学生参赛的资金,教练员可以更专注地投入到训练工作中。

2.1 山东农业大学课余体育训练优势

山东农业大学的课程设置周二下午为活动日,不安排任何课程,这样学生可以利用半天的时间进行课余体育锻炼,也给教师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队员首先要有极高的训练热情,对自己所参加的项目有甘愿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来进行训练。阳光体育代表队的训练人数,周二可以达到全勤,人员集中,技战术的演练,队伍的思想统一能更快的传递。周中的训练只能没有课的同学参加,主要以练习基本功、身体素质等。例如阳光足球代表队一周3-4次的训练,外加周末约战泰安其他高校进行比赛,期间曾参加泰安市业余比赛,起到了锻炼队伍。足球队的队员们除了在学业以外,大部时间都花在了足球训练上。山东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将教职工业务锻炼放在下午,促进了师生互相切磋,教师可以一对一进行辅导。体育学院教职工有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篮球队等可以与学生经常交流,切磋比赛,在比赛中发现问题,学生能更快的领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教与学”更能使阳光代表队在比赛中发挥的游刃有余。训练和竞赛的关系是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的,组织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参加竞赛,不仅是整个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必要内容和环节,是对课余体育训练质量的检验,也是高校体育水平的展示。

2.2 山东农业大学课余体育训练短板

我校现有两个校区,三个操场,两块400米标准场地,体育馆两座。在体育设施方面基本满足了体育教学需要。现我校有高水平运动队:男篮、女篮、田径队、武术队。体育场地设施首先满足教学与高水平训练队的需要,阳光代表队才可进行体育训练,只有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代表队基本上满足了自身训练需要,除了体育教学、教工比赛需要,其他都是可以按照训练计划进行训练。在经费方面,足球队的开销最多,每次参赛需要20-24人的队伍,比赛周期长,每次费用大约在4万元左右。而有些项目对经费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好开展,也可以起到高校体育的宣传的作用。阳光代表队的配置上一般有两名教练员,大多以老带新,教练员都是毕业于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系。教练员们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和理论知识,但缺乏高水平训练和比赛经历、经验。教练员的水平在省级比赛上是可以从容应对的,但是随着队伍的进步,比赛的升级,在全国赛上,面对的竞争对手往往都是工科类院校,男生多,女生少,男孩身体素质好,又拥有专业队退下来的教练,足球业务能力强,其学生资源丰富,又有比赛经验,在面对这样的对手,很难取得胜利。

3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对策

3.1 提升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在高校中的地位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存在诸多因素,阻碍了其发展。要实现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学校进一步重视起来,对传统教学观念的深化改革,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重新评估,制定合理的教学课程。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同时,要积极与学校和学校各部门了解学生的学业与训练成绩,及时沟通与交流。对学生的情况及时掌握,以应对在比赛期间的突发情况。由于课余体育训练的特殊性,我校阳光代表队参加比赛是代表学校参赛,在拨款经费方面出现了混淆的局面,经费应由谁来分担,体育学院负责对学生进行训练,并没有专项经费去参加省级比赛,这在参加一部分比赛时,监管部门不明确。

3.2 高校课余体育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共建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硬件设施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学校体育场所的使用,是学校进行体育训练的基础,学生的训练需要良好的场地条件以及体育器材来进行辅导教学。目前,我国较少高校可以同时满足教工与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应合理利用项目的特点来编排场地的应用,项目特点比较相似的可以用不同的布局来改变场地的限制,各项目的教练员应互相支持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校体育教师应去参加更高级别的培训,而不是对体育基础工作的培训,应培养体育类的高精尖人才,把体育的软科学应用到普通大学生体育活动中,乃至参加高水平比赛。课余体育训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要因地制宜,通过周密刻苦的训练,合理利用场馆的分配,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对教练员定期培训或聘请高水平教练员执教,处理好学生的“学与训”矛盾,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突出贡献的学生进行奖励。

3.3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模式的创新

课余体育训练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从容面对困难,坚韧不拔的体育人精神。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与高校体育课程不同,没有规范的内容和流程。传统的体育训练模式已经不能服务于现在的大学体育竞技比赛,这就要求高校体育课余训练要积极去创新,创建新的训练方法与模式,从而丰富体育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课余体育训练的效果与质量。教练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性,从而引导学生在院级训练中起带头作用,把校队的训练模式引入到院队训练中去,来实现全校技战术的统一,同时在训练中发现新人。通过对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研究,要遵循整体性以及系统性的原则,来建立合理的训练机制,完善各项体育教学目标。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山东农业大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分析,得出相应的对策:应受到更高的重视、硬件与软件设施共建、训练模式的创新。高校在阳光体育上想取得一定的成绩,就要充分认识到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全面对课余体育训练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革与发展,这是实现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必要途径。相信通过各方面不断努力,课余体育锻炼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潜力与空间。

参考文献

[1]姜伟.大学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6,144-146.

[2]马晓伟.大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美育,2015,(11),201.

[3]晓梅.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院报.2014,2,420.

[4]吴雪瑜.大学生课余运动训练的损伤与预防[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4,23-25.

[5]郭志刚.普通大学生课余足球训练的调查研究[J].科技视界,2014,21,102.

[6]王晓文.山西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课余训练现状调查与分析[J].群体研究,2018,11,053.

[7]许庆.山西省高校足球运动队课余训练现状调查--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J].运动,2014,4,135,61.

[8]王冰雪.河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11):10.

[9]薄長明.河南省民办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2(5).

[10]梁振宁.试析学校课余训练队的“三个注意”[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8.

[11]徐超.浅谈如何发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10).

[12]马艳妮.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27.

[13]曾正家.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影响-以安徽省高校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1,09.

[14]纪慧慧.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J].冰雪体育与创新研究,2021,11.

[15]张君.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的研究[J].运动精品,2021,(40),4.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作者:米龙

高校冰雪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3: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的创新

摘要:我国高校冬季体育教学的转变、改革与创新的进程,在教育全面由原来的知识教育向行为教育转变的背景中略显迟缓,导致我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的现象,加强高校冬季体育教学的创新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认为高校冬季体育教学缺乏人性化的方法、手段,增强学生体质无法落实到实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单一,缺乏时代气息等是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明确冬季体育教学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创新教学内容;从尊重每位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采取灵活、实效的教学方法等途径实现我国高校冬季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高校;冬季体育;教学;创新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21世纪是竞争力充分发展的世纪[1],创新是推动中国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改革与开放是促进中国社会、企业和人民群众创新的原动力,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高等教育是为全社会培养、提供创新人才的摇篮,为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许多高等院校进行了重组、扩大规模,重组与规模的扩大需要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过程,管理的转变、战略方向转移使其改革的难度呈几何级数的增长。我们认为高校改革从来就不是某一个校长或一个组织的事情,更不是在某一重点学科的建设上,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应将重点放在如何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不单纯只是想去告诉学生什么;更多的是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来解答,但不要求学生一定给出正确的答案;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要主动转换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将传统教学中的传播知识、讲解文化、分析案例(动作)与帮助学生提高,转变成为一个教育过程中的启发者,教师也要从学生那里学习、收获新的观念、非本学科的知识和其他方面的文化。

高校冬季体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学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更

需要不断地创新,在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力的同时,应更注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努力使体育教学更加人性化、情趣化、娱乐化与角色化。体育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的身体得到锻炼,心灵得到启迪,并且可以使他们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方法,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2]。不可否认的一个现象是,高校冬季体育教学改革已经进行多年,其结果却是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继续呈现缓慢的下降[3],这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反思,我们的改革、创新缺了点什么?高校冬季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遵循规则、直面逆境、增强自信等良好品质的养成,体育教学的这些特质是高校其他课程不能比拟的[4]。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开发人性,教学生学会做“人”,使大学生心态健康、心胸宽容、思维理性、自我管理,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这与高校冬季体育教学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因此,新时期高校冬季体育创新的突破口应是加强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因素的注入、改善和提高,使高校冬季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更加符合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教学、比赛和游戏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未来参与社会竞争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使大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更要学会认清自己的水平、能力和发展潜能,学会如何找到自己的角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与如何增强自己身份辨别度去突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只有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大学生具备健康的人格与身份辨别度,他们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才能胜任未来不同方向、不同层面的工作与角色,为自己进入社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与适应社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冬季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人性化的方法、手段使增强学生体质无法落实到实处

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看[3],全国中小学生的力量、柔韧性和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比2005年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但大学生体质与健康存在却存在体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下降幅度明显减小,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的现象。祖莹[5]认为: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使得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并有所提高;但高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不够重视,缺乏具体的落实措施,导致体育经常被忽略,所以造成了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笔者认为大学生体质连续多年下降,表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未能取得预期的结果,更是高校体育发展人文性缺位的具体表现。当代体育正在改变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培养人们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培养人们竞争、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使其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传承文化、塑造精神的“隐蔽功能[7-8]”,是提高与发展大学生身份辨别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教育手段,但如何在冬季体育教学中利用好这一手段是高校冬季体育教学创新的核心命题。

2.2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单一,缺乏时代气息

由于高校体育教学决策层面与管理者理念落后,在思想上缺乏对体育教学价值的认识,在组织上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少有长期规划,使得许多体育教师以应付了事的态度对待冬季体育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单一、缺乏时代气息成为一种必然。高校冬季体育教学多数还停留在“运动技术指导”的桎梏中,体育教学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更多地还是在“人的身体发展”上打转转。高校体育教师虽然接受了“快乐体育”的躯壳,但却没有领悟“快乐体育”的真谛,体育教学中放松了对学生体质增强的诉求,而使得当代大学的体质水平整体滑坡。

3冬季体育教学创新的主要途径

3.1明确教学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冬季体育课程作为北方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季节的体育教学在目标上是一致的。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体育教学目标上存在着偏差,一味强调体育教学的生物价值,因此导致冬季体育课程教学人文性缺失,甚至与人性的背离。人的发展离不开人性化的环境,人性化的环境必须由人性化的教学目标作导向。人性化的教学目标的基本内涵就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与对学生个体人性和价值的尊重。

冬季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充分体现教育者的“主导”原则,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是放任学生自由发展。摒弃单纯的生物体育教育观,要从“育体”向“育人”方法转变,使冬季体育教学目标的最终价值表现生命性、未来性和社会性[9]。通过冬季体育课程的内容设计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身体活动的需要,通过冬季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素养,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冬季体育教学目标。

3.2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创新教学内容

高校冬季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中前后内在的联系看似无可挑剔,但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老套,会束缚学生的求知欲望,抹煞学生进一步参与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当今学生兴趣、爱好已呈现多样化,无视学生的初始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何谈对“教学主体”尊重。从人文素质教育出发,在冬季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必须打破以往墨守的教学顺序,抓住学生心理上点滴的求知渴望作为突破口,选择学生们喜爱的体育项目,开发形式多样的冬季体育课程,如开设冰雪体育教学课程[10]。从丰富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教学活动的乐趣,满足他们对喜爱的冬季体育项目育的不同需求,使其在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亲自参与中,获得身心健康的收益。

3.3从尊重每位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采取灵活、实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冬季体育课程教学,忽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性,教师为完成主观设计的教学目的,大多采用灌输式、传输式的教法手段。新的教育理念把“一切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个体不断发展和进步为出发点,开发、设计、借鉴与使用教学方法。如,可以将个性化分层次教学法[11]、动态可控式法[12]、“动态分组、异步互助”教学法[13]、意向置换教学法[14]、情景教学法[15]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实践,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自身道德与修养的和谐发展。也可以采取课内、课外一体化模式建设,组建课外学生俱乐部,把课外体育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使之成为课堂体育的有机延续和有效补充[16], 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高校冬季体育校园文化环境。

4结语

在我国教育全面由原来的知识教育向行为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高校体育的转变、改革与创新进程略显迟缓。高校冬季体育教学的创新要求体育教师不能仅满足只言片语的情感体验,而是彻底摒弃以往的陈旧观念,从高校冬季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价值、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额、优秀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品德与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感,这样才能实现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淑梅,吕建华,李日欣.区域旅游竞争力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兼论黑龙江冰雪旅游竞争力培育与提升[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7:1.

[2] 冯霞.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9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教体艺[2011]4号[EB/OL].(2011-08-29) [2012-02-17].http://baike.baidu.com/view/7010490.htm.

[4] 齐丽敏.高校冬季体育教学融入大学生就业教育规划的思考[J].冰雪运动,2008,30(2):68-69,86.

[5] 祖莹.高校冬季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J].冰雪运动,2012,34(4):75-79.

[6] 王丰秋.黑龙江省高校冬季体育教学改革本土化的研究[J].冰雪运动,2010,32(6):68-70.

[7] 孙宏伟.体育隐蔽课程功能在冰上教学中的应用[J].冰雪运动,2005(5):74-76.

[8] 孙宏伟,韩国钢,赵永哲,等.论冰上课教师人格魅力与体育隐蔽课程[J].冰雪运动,2006(4):71-73.

[9] 刘滨.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J].冰雪运动,2011,33(2):57-60.

[10] 薛红,常红霞.冬季体育课程开发的思考[J].冰雪运动,2012,34(1):65-68.

[11] 王洋.冰上课个性化分层次教学的有效途径[J].冰雪运动,2010,32(6):60-63.

[12] 李阿强,刘学奎,陈鑫鹏.动态可控式训练法在高校速度滑冰训练中的应用[J].冰雪运动,2007,29(2):65-67.

[13] 刘巍.北方高校女子速度滑冰课"动态分组、异步互助"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J].冰雪运动,2009,31(2):71-75.

[14] 胡炳娇,晁岳刚.意向置换教学在滑雪课中的应用[J].冰雪运动2010,32(4):71-75.

[15] 孙宏伟,简萍,吴华慧,等. 情景教学法在普通高校冰上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冰雪运动,2010,32(5):80-83.

[16] 高棣,唐宝盛.普通高校冰上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冰雪运动,2008,30(6):90-92,96.

责任编辑:张连涛

作者:骆艳斌

上一篇:大二团支书工作总结下一篇:冬季供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