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淅川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地,水清、民富、县强已被确定为淅川的重点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淅川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河南福森中药材产业化集群建设是一个很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好模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业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业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

农业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 要] 在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下,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大力支持与发展,已逐渐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大批拥有专业技术的新型农民,政府对农村公共资源的监督力度得到提高,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 农业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

农业合作社起源于欧美国家,是市场经济的自然产物,它是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确保农民的自身利益不受影响,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2006年,我国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生产经营者自愿联合与管理的互助经济组织,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合作社的成员。现实中,大部分农业合作社缺乏远见,没有长远目标,且合作社负责人对合作社的发展前景没有有效规划,仅看重眼前利益,致使合作社难以得到有效发展。

1 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1 国家政策支持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

21世纪,国家将农业专业合作社看做“三农”政策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并加大其扶持力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设”强调,“要积极发展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专业合作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规定了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具体内容,为其发展指明了道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组织”。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较好,农业合作社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渐使农业增长方式发生了改变,最终将农业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

1.2 农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是1981年美国人提出的,可持续农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领域的体现。可持续农业思想影响深远,各国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进行可持续农业的相关内容及要点。

我国政府在1994年提出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规划,之后在各个五年规划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并将其与环保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不可持续性”

2.1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我国人口数量大,据统计,农民家庭占2亿多户,其中加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仅为1/8。据有关资料显示,现代农业发达的国家,其农业组织化程度都非常高,很多发达国家至少75%以上的农民都参加了农业合作社,这不仅大幅提高了组织化程度,还促使农业逐渐规模化、科学化发展。

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往往根据前一年的市场经济状况决定自己当年的生产内容及规模,容易使其决策出现一致性,进而使农产品供应关系失去平衡,这不仅损失了农民的个人利益,也降低了生产效率。

2.2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目前,我国农业水污染比较严重,大部分为中度污染,农田废弃物污染严重,主要污染途径是污水灌溉、农药及化肥的大量使用,很多受到污水污染的农田减产,甚至绝收,且危害影响时间久。最近几年,我国多数地区都焚烧秸秆,不仅污染了大气环境,还浪费了自然资源。农药残留带来的环境污染是长期的,大量使用会增加农药的残留量。农业废弃物的排放,不仅使周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还影响了周边水土的质量,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对农业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2.3 農民贫困,文化素质不高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与农民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文化程度低,接受农业知识及技术的能力也就比较低,从而使农业资源生产效率低下,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仅留下缺乏劳动能力的老人或者劳动力弱的妇女及儿童在农村,致使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很大困难,先进的生产技术无法得到有效推广,致使农业无法依靠新技术进行可持续发展。

3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3.1 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环境的“公地悲剧”

经济学关于“公地悲剧”问题的研究开始于1968年,美国学者认为,公地经济是若干个产权未得到清楚界定的经济主体构成的经济制度,此制度产生寻租行为,继而使经济体系失去原本的作用。我国农村的公共产权土地较多,农民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可从公地中获得收益,而不付出成本,致使社会受到额外损失。农村公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受各种原因的影响,经常出现“公地悲剧”,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阻碍可持续农业的建立。农业合作社通过将分散的农民组织为专业合作社,政府可以对合作社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降低农村公地的交易成本,为农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备用资源。

3.2 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阻碍我国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农业的顺利转变。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要用先进生产技术代替传统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技术含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政府领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此体系不足之处很多,如管理混乱、职责不明确、工作效率低下等,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农业合作社和农民利益密切相关,能够指导农民运用科技进行生产,还可以组织技术人员为社员讲授生产知识,进行技术交流,从而加快农技推广效率。

3.3 农业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

农业只有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才能促使其向可持续的目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专业化问题,可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生产设备等,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统一销售农产品,为农产品进入大市场提供了可能,增加了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此外,合作社能够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通过组织分散农户进行集体生产、集体包装,打造知名品牌,进而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4 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培养新型农民

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农产品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进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使其逐渐成为21世纪的新型农民。农业合作社坚持自愿、平等、民主管理与经营的原则,切实维护社员的自身权益,还能够激起农民的环保意识,使其在生产中主动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微观基础。

4 扶持農业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投入

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新型农民的培养、环保、农村经济的发展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因此政府要给予相应的投资。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合作社的培养、管理、技术推广等内容,服务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生产设备的购置、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农产品出口等内容,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农民进行合作生产。同时,政府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可采取多种方式拓宽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从而有效解决合作社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4.2 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社人才支持力度

农业合作发展难度大,原因之一是缺乏优秀的人才,因此要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进行人才支持。①要完善培训体系,逐渐提高业务干部的个人水平与能力,同时定期对合作社中的科技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农业合作社的理念、合作政策等内容,积极鼓励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②要鼓励合作社人员进行学习,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扩大视野,逐渐推动合作社的发展。

4.3 加强业务指导,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各个地方要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指导。在尊重合作社成员意愿的前提下,根据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做好合作社的登记工作,并对其管理进行规范。对不具备法律要求但有合作性质的合作社,要依法进行指导,逐渐完善其内部的规章制度,加强民主管理,提高其内部管理水平,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5 结 语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历史悠久,发展方式比较传统,且农民在分散经营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农业专业合作化可以将农民组织在一起,进行规范生产、管理、销售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分散生产的弊端。加大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力度,可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好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对策研究——以确山县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0.

[2]程转男.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1.

作者:杨玉娟 刘赛赛

农业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2:

淅川福森药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淅川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地,水清、民富、县强已被确定为淅川的重点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淅川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河南福森中药材产业化集群建设是一个很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好模式。

一、集群基本情况

河南福森中药材产业化集群是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集群,它以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为核心,涵盖河南福森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淅川县福森中药材种植开发有限公司、河南福森丹江有机农林果业有限公司、淅川县唐王桥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淅川县富民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大型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从事中药材生产、加工和销售,是一个以金银花、黄芩、柴胡等中药材种苗培育、标准化种植为主,配套技术服务、收储加工、质量检测、合作供销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集群。集群现有关联中医药生产企业2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21家,中药材种植基地2400 hm2,有机农林果种植基地333.33 hm2;建有科技研发中心2个,技术服务中心2个,种苗繁殖培育基地1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3个,千亩以上种植基地10个,收储加工生产线3条,终端产品生产线8条。主要产品为福森双黄连口服液、双黄连注射液、“福森源”凉茶及功能保健饮料等,收购农产品占加工原料的57%,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100%;辐射带动周边农民8万人,订单农户达3万户。2016年集群销售收入52.97亿元,其中,核心龙头企业销售收入45.8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核心企业

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作为集群的核心企业,是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的大型制药企业,也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优秀民营企业、省政府确定的重点服务企业,现有总资产13.5亿元,员工3000多人。公司拥有通过GMP认证的注射剂、口服液、胶囊、片剂、颗粒剂、原料药、中药提取等多条生产线,可生产70多个中药、西药品种,年加工中药材2万t,企业主导产品双黄连口服液、双黄连注射液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年均产量达到6亿支。

2016年福森药业有限公司投资6825万元,新上3亿支中药口服液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项目建成后可新增产值2000万元。

(二)壮大产业集群

随着全县中药材产业的迅猛发展,集群立足长远,顺应市场形势,多元化发展,不断壮大。一是扩张产业。集群先后投资成立了淅川县福森中药材种植开发有限公司、河南福森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河南福森丹江有机农林果业有限公司等实体,积极发展中药材、林果种植、保健饮品生产、休闲观光等产业,打造原料基地,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二是打造基地。集群通过核心企业示范引领,带动了淅川县唐王桥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淅川县博丰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淅川县富民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九重唐王桥万亩金银花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和厚坡中药材加工基地两大主要基地,发展了丹江口水库东岸1 333.33 hm2食品饮料项目配套有机农林果业原料基地。三是创新产品。目前,集群投资3.5亿元建设的以生产夏凉茶、功能饮料、纯果汁饮料为主的60万t

保健食品饮料建设项目一期20万t夏凉茶项目正式投产,使用自产的金银花等优质中药材和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优质水,以制药的标准生产的草本凉茶“福森源”系列产品成功上市,销售形势良好。四是创建模式。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

农户”模式的全面推广实施,进行中药材、林果等产业的示范种植、育苗,实行统一收购、统一烘干加工和仓储,统一销售给福森药业有限公司、福森食品饮料公司,经终端加工后进入市场。

(三)创新营销战略

一是利用供销结合增加产品优势。通过发展中药材、林果业种植,供应自身需求,从源头控制原料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品优势,保证了农户收入,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二是着力打造优质品牌。集群依靠多年过硬的产品质量,打造的“福森”“伏山”“福森源”等著名品牌已享誉全国;首研品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被评为河南省名牌产品;元胡止痛口服液、肝维康片、益心康片等3个独家品种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三是积极搞好营销宣传。采用现代媒体广告战略,多途径、多方式参与社会活动,扩大影响。集群已与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节目合作,使福森药业集团、福森双黄连产品变得家喻户晓,极大地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四是多元化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集群不仅在医药、中藥材、林果、保健饮料等产业稳步发展,还借助南水北调源头的优势地理位置,积极开发丹江口水库周边的生态旅游,把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相结合,扩大了福森系列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五是大力拓宽销售渠道。福森药业公司经过多年经营,已在全国建立了20个销售分公司,营销网络覆盖全国各地,集群借助此优势平台,产品销售顺畅,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公司利用京淅对口协作、优质农产品进京等有利条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意见

(一)集群内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度有待加强

参与集群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数规模较小、分布分散、统一性不强,难以适应产业化生产的要求。集群应进一步优化调整结构,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和管理,强化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对每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以达到各方满意。

(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需更精准,管理经营需更细化

集群内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比较粗放,有些根本没有成熟的运作机制和经营理念,应在核心企业的带领下,帮助集群内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体制和运作高效的机制,逐步实现管理经营细化。

(三)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

集群内的大多数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时间不长,资金来源有限,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远远不够。建议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四)流动资金欠缺,影响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为规模经营,资金需求量大、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建议政府采取优惠政策,金融部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降低门槛,简化手续,提供信贷支持,在农产品种植、加工和购销季节,给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适当额度的担保贷款,解决资金周转问题。

(五)农业生产风险高,急需政策保障

农业经营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希望政府加大保障力度,对集群内的新型经营主体和企业在税收、土地、水电、基地建设项目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对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和QS、ISO等质量认证以及创省著名品牌、商标的给予重奖,对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所发生的费用给予补贴。

四、经验与体会

(一)有良好的发展模式

集群在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基础上,以核心企业为龙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龙身,广大农户为龙尾,强龙身、带龙尾,从稳定可控的原料供应,到质量过硬的产品,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为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既注重经济效益,又重视资源与环境保护

淅川县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集群采用标准化技术种植适生本地的中药材,减少传统农业多施农药、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中药材、果品再由企业全部完成农产品加工转化,不仅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保护了资源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人才培养,依靠科技支撑

福森藥业产业化集群实施人才战略、科技创新战略,积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加大科技投入,成立了技术培训中心、新产品研发中心,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医药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研究和开发,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同时,集群高度重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将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提高到10%,通过科技创新,为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四)抓关键环节,科学运筹资金使用

自2009年至今,集群累计投资1.2亿元在淅川县环丹江口水库乡镇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3 333.33 hm2,建立中药材育苗基地、示范基地、加工仓储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民种植中药材,采用分散生产、统一加工、集中收购,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科学运筹资金,实现订单农业的良性运作。

(五)建立激励机制,严格制度管控

集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增加企业效益与提高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相结合。企业与基地农户通过合同等方式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激励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管理体制健全,生产经营科学,管理运作高效,实现了种植、加工相衔接,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六)创新发展路径,实现良性互动

近年来,福森药业产业化集群坚持“以药为主,多业并举”的经营战略,紧跟市场脉搏,丰富集群内涵,拓宽发展路径。从单一制药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主要业务涵盖“新兴工业、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的多元化综合性产业集群,建立了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企业带动下,走产业化、集团化经营道路,提高各业效益,实现良性互补,降低集群风险,为集群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活力。

作者:周小珂

农业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3:

关于现代粮食作物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战略的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代农业作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高效低投入生态农业概念及其最佳生产模式。认为多年生粮食作物品种培育和推广,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加强救荒填闲可以获得全年高产和稳产,充分利用作物的多重用途发展相关产业,是现代农业生产高效率的关键基础。由于多年生荞麦等多年生粮食作物的高度抗旱耐瘠薄性和防止水土流失特性,以此为基础的高效低投入生态农业模式特别适合喀斯特山区的农业生产。

关键词:高效懒农业;可持续发展;多年生粮食作物;荞麦

文献标识码:A

Key words:high effective lazy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rennial grain crops; buckwheat

1农业作物经济的关键要素

现代农业作物经济首先应符合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是要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物产生,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再生利用、对环境无明显有害影响的一种可持续经济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国务院2013年2月6日印发我国首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1],明确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同时提出要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即在农业领域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归根结底是要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作物可持续发展主要有如下几个关键要素:

11土地和气候

土地和气候是农业生产的最根本要素(阳光+水+养份),它决定了当地所能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目前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制[2]。由此导致的主要问题是土地严重分割、不利于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低下,而土地流转不畅、农村劳动力不足,又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效益,制约着农业发展。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土地的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从小农经济向规模经济是基本的发展战略。在工业化、城镇化高速推进的现代社会,农业工作辛苦和低效,无法留住青壮年农民,农村主要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土地抛荒现象普遍发生。“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此应大力推进土地适度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户以转包、转让、入股、租赁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规模经营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12劳动力

即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目前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为主。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主要方法。教育是民族發展和社会进步的阶梯,大力发展教育、加大科技普及力度,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础性策略。重点是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种养大户,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人才保障。应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个体工商户以及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业创业,使新型乡土人才和相关专业人才逐步成为新型农业产业经营的主体。同时,还应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联合生产、规模经营,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组织起来,形成完整产业链,解决市场对接问题。在订单农业或其他规模化生产中进行技术培训、规范栽培和生产过程,一方面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另一方面保障了企业原料的品质。

13作物生产技术

作物生产技术主要包含作物育种技术、作物栽培技术和作物加工技术等。针对不同作物品种,采用高产稳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和低成本高效益的加工技术,从小农经济向机械化的规模化栽培转变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发展战略。

14作物生产资料

作物生产资料包括种子、肥料、设施等。良好的种子、相适应的肥料和设施是作物品种发挥最大潜力的关键。加大生产资料的研发,更加具有针对性地、高效地、无公害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是农业发展主要之路。

上述要素中,作物种子的特点决定了其主要的生产方式,即决定了其最佳的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以及所需要的最低劳动力投入和所需要的土地特点等。

2作物高效低投入生态农业的概念及最佳模式

传统的作物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作物生产主要是利用一年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其主要问题是每年都需要购买种子、每年每季都需要进行播种栽培,不仅导致土地外露易于水土流失,还使得用工量和成本相当沉重。如何降低用工量又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是当今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这里提出高效低投入生态农业(简称高效懒农业)概念,就是指以最低的用工量和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收获的农业生产模式,是高效农业中的最佳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一次栽培,总是收获”,即“plant once, harvest always”。

多年生作物是指第一年栽培后,以后各年不再需要播种,只需适当管理即可进行各年各季收获的作物,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最理想的作物。目前农业生产上的多年生作物主要是果树等林木和少数多年生蔬菜和花卉,未见多年生粮食作物生产。一旦培育出多年生粮食作物品种,在一些地势较平坦的地区,还可以结合使用联合收割机等农机进行农业机械化耕作、管理和收获,可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用工量及成本。这种高度节约人力物力的多年生粮食作物生产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是现代高效农业的最佳模式。

多年生作物具有三大优点:(1)高度节约人力物力资源,一次栽培,总是收获,无需年年播种和用种;(2)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多年生作物对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高,其发达的根系可拦截、保留和利用更多的降水,防止水土流失,对表层土壤与肥料的保持能力强;(3)极强适应性和抗逆性,可以在一年生作物生长极端不利的环境中生长。正是这些优点吸引着人们开展多年生粮食作物育种。

目前,多年生粮食作物育种研究计划已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协作展开。主要涉及多年生小麦、多年生玉米、多年生水稻等研究。国内已有少数关于多年生粮食作物的研究报道。但国内外都还没有多年生粮食作物的规模化生产。

孙玉等[3]尝试利用多年生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将偃麦草的多年生及其它有益基因导入小麦,选育多年生小麦,培育多年生新的麦草饲料品种,相关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并发现在远缘杂交后代多年生特性会逐渐减弱,甚至变成一年生,而且由于大量异源染色体的导入,导致育性不正常。同时一些不良性状也一并导入,降低了品种的丰产性和商品性。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就开始了通过将一年生小麦与多年生近缘种偃麦草杂交来培育多年生小麦的研究,目前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多年生玉米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四倍体多年生玉米(Zea perennis,2n=40)与二倍体一年生普通玉米杂交,以便将其多年生特性导入普通栽培玉米中[4-5]。

水稻属也有一些种类和变异类型如长雄野生稻(Orizae longistaminata)、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澳洲野生稻(O.australiensis)有较发达的地下茎,是多年生的。李勤修等[6]以柳州野生稻和长药野生稻为材料,利用有性杂交产生宿根原种固定杂种优势,无性繁殖扩大利用的育种方式,培育出了宿根越冬再生杂交稻。胡凤益[7]通过建立F2遗传群体对长雄野生稻(Oryzae longistaminata)地下茎的有无、多少、分支数、长度、节间数、干重、分蘖数等进行了SSR分子标记QTL定位,发现了地下茎9个性状涉及16个QTL位点分布于8个染色体上。重庆市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从重庆忠县马灌镇农民胡代书家征集到一份珍稀稻种资源— 多年生糯稻89-1。赵正武等[8]对该多年生水稻种质进行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但是这些多年生水稻的主要问题是宿根来年春季发芽不整齐导致产量较低。

上述主要作物的多年生特性大多数来源于野生种类,多年生类型的丰产性和商品性较差,难以直接利用。目前尚无多年生粮食作物大面积推广。

中国西南部是荞麦起源地和多样性中心,有最丰富的荞麦野生和栽培资源。荞麦属约有23个种左右[9-10],可分为两个组,即大粒组和小粒组。大粒组7个种,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包括普通荞麦(甜荞,F.esculentum, 第1栽培种,一年生二倍体)、苦荞(F.tataricum, 第2栽培种,一年生二倍体)、佐贡野荞(F.zuogongense,一年生四倍体)、大野荞(F.megaspartanium,多年生二倍体)、毛野荞(F.pilus,多年生二倍体)、金荞(F.cymosum,多年生异源四倍体)、巨荞(F.giganteum,一年生异源四倍体)。小粒组与栽培荞麦亲缘关系较远,经济价值低,包括F.gracilipes(一年生)、 F.leptopodum(一年生)、 F.urophyllum(多年生)等16个种。除栽培种类广泛分布外,其它种类均相对集中地分布于中国西南部[9-10]。从上述可知,荞麦属植物同时具有多年生和一年生类型,其中以甜荞、苦荞、金荞麦复合物最重要。

金荞麦复合物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是多年生类型,包含三个生物学物种,即二倍体大野荞、二倍体毛野荞、异源四倍体金荞麦,由于其形态上较相似又都是多年生植物,被称为金荞麦复合物[10]。金荞麦复合物植物都是野生植物,其中大野荞和毛野荞生长极其茂盛,抗旱抗寒耐瘠薄,但是具有强烈的落粒性和种子休眠特性,难以收获到种子。其中大野荞是较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大叶、大花、大果等特性,生长最繁茂,丰产性能最佳,据估计单产可达300kg/亩以上,大大超过栽培荞麦,而且极其抗旱抗寒耐瘠薄。贵州师范大学荞麦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大量收集和变异筛选,于2012年已获得了较不落粒的金荞麦新品系暂命名为“红心金荞麦”。该新品系再生力极强、枝条扦插很容易存活,缺点是花期对高温敏感,因此春季开花不结实,只有秋季开花季节可以获得一季产量,而且花柱异长自交不亲和虫媒传粉,产量对环境要求高。2014年春陈庆富将一年生的栽培苦荞与多年生金荞麦“红心金荞麦”进行杂交,2014年秋获得杂种植株,经三亚2014年冬繁,2015年春季、秋季、冬繁,2016年春季、秋季、冬繁,已获得F8代稳定品系,在世界上首创的高产优质贵多苦003、贵多苦60、贵多苦74等多年生苦荞新类型系列品[11]。由于这种类型的后代分離出了具备双亲的优点(母本的自交可育、高结实率、株型好;父本的多年生、再生能力强、种子大粒),又克服了双亲的缺点(母本的一年生、种子小粒、再生力弱;父本的自交不亲和、自交结实率低、落粒、株型差),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把这种类型,称为多苦荞系列,特别是其多年生特性,使得多苦荞系列品系具有强大的再生力,栽培割刈收获一季后,可再生自发收获1~2季,直到地上部分冬季冻死。在冬季较温暖地区,其宿根来年可再自发生长,由此实现栽培一季,季季收获、年年收获即“Plant once, and harvest always”。这就是以多年生植物为基础的高效懒农业粮食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摆脱了常规农业生产的频繁翻耕土地导致水土流失、生态失衡、农民辛苦劳作、成本高昂、效益低下等问题,或将对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粮食生产产生革命性影响。在这里,我只是展望了前景,关于是否一定能实现这个变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在产量和越冬性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提升。

综合上述,荞麦作为粮食作物尤其是多年生荞麦作为粮食作物栽培驯化,可使其在高效低投入生态农业的发展上率先做出贡献,由此带动生产方式从传统的频繁播种、导致水土流失的高成本、高投入、不利于水土保持的方式向低成本、低投入、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高效懒农业方式转变。

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由于土地干旱瘠薄,一般一年生粮食作物很难生长并获得高的收益,而且由于频繁播种的耕作翻土会导致水土流失。但对于抗旱耐瘠薄的多年生粮食作物则可以抵抗和耐受,因此以多年生粮食作物为基础的高效低投入生态农业模式可能是喀斯特山区的最理想模式。

3改进农业耕作制度,发挥救荒填闲作物的功能,提高复种指数,争取全年稳产和高产

除了种植方式从一年生向多年生转变外,充分利用救荒作物的早熟性,发挥其救荒填闲作用,提升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大大提高全年生产效益和全年生产总值。

粮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确保粮食安全是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90年代每年全球约有2.5万人丧生于自然灾害,财产损失约500到1000亿美元,其中,气象水文灾害造成的损失占90%以上。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受灾约3亿多人,因灾死亡约60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0亿元。

自然灾害除了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导致作物严重减产或绝收,严重威胁人民生活和制约经济发展。在农业生产上,如何在遭受严重减产和绝收后及时翻耕、补种救荒作物,弥补所遭受的粮食损失以保障人民生活,是農业自救的基本措施之一。

在救荒方面,历史上主要使用普通荞麦作为救荒作物。其主要原因是普通荞麦生长迅速、生育期短,一般60天左右就可以收获。普通荞麦对日照和温度要求不严格,只要温度在10℃以上,都能生长,因此可以在春夏秋任何时节播种,只要在霜前(11月底)能够成熟即可获得相当产量。

据估计,每年全国大约有数千万亩作物严重受灾,其中大多数也可以采用救荒减灾增产。2009~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百年不遇的夏-冬-春三季连旱,使小麦等作物绝收面积达1500多万亩。这些绝收的作物面积可以在旱情缓解后种植荞麦等速生作物,可以增产增收。如果其中大约一半面积用普通荞麦救荒,即700万亩,按亩产100kg计算,可产70多万吨,按每4元/kg 荞麦计算,可以弥补产值十多亿元。显然,救荒是减灾增产的有效措施。

中国南方省作物耕作制度中,每年玉米、水稻收获后(8月中旬)大多数搁荒至小麦播种(10月20日~11月10日)或下一季玉米播种,这段时间可以用速生高产型荞麦栽培一季,多获得1季荞麦产量。据统计,中国南方这种搁荒面积上千万亩。如果其中一半如500万亩都增加1季荞麦,按亩产100kg计算,全年可增加50万吨荞麦种子,产值达10亿以上。显然,调整农业结构,发挥荞麦填闲功能,是农业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4利用作物多重用途,发展相关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产值

这里以荞麦为例加以说明。荞麦不仅可以做粮食,更是保健佳品和特色蔬菜[1.12]。栽培荞麦幼苗嫩茎尖和种子发芽芽菜,多年生金荞麦的地下横走幼嫩茎秆、地上幼嫩茎尖等都可以用于特色蔬菜生产。荞麦的叶和花序富含黄酮类物质[13],可以生产荞麦茶。苦荞种子黄酮含量也比较丰富[14-15],还含有很多蛋白质等营养成分[16-17],可生产苦荞种子茶及系列保健产品如酒、醋、酱油、提取物等[18]。甜荞花朵艳丽,培育花色多样和富观赏性的品种是发展农业旅游观光产业的有效途径。因此培育多重用途或专用型的特色荞麦品种,开发利用荞麦的多重价值,可增加荞麦产业规模。

参考文献:

[1]陈小锋,顾振纶.金荞麦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0,31(9):715-718.

[2]李志远,李尚红.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及发展模式选择[J].经济问题,2006,(6):45-47.

[3]孙玉,孙善澄,刘少翔,等多年生小麦的培育与选择研究[J].种子,2011,30(4):21-26.

[4]唐祈林,李晓忱,宋运涛,等.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代换种质的选育及其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J].遗传学报,2004,31(4):340-344.

[5]唐祈林.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2非整倍体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8):2480-2484.

[6]李勤修.野生稻及其杂交后代的宿根越冬[J].四川农业科技,1978(3):18-20.

[7]胡凤益.长雄野生稻(Oryzae longistaminata)地下茎的分子定位和遗传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2.

[8]赵正武,李仕贵,雷树凡.一份特异多年生水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J].中国水稻科学,2006,20(5):481-486.

[9]Chen Qing-Fu. A study of resources of Fagopyrum (Polygonaceae) native to China[J].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999(130):53-64.

[10]陈庆富.荞麦属植物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1]Chen Qing-Fu. Recent progreesses on interspecific crossbreeding of genus Fagopyrum Mill[R].The 13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uckwheat (ISB), Korea.

[12]吴清,梁国鲁.金荞麦野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0(2):27-28.

[13]Liu N, Zeller FJ, Chen QF. The flavonoid content in leaves and inflorescences of the wild perennial Fagopyrum cymosum complex[J].Genet Resour Crop Evo,2013(160):825-838.

[14]薛长勇, 张月红, 刘英华,等.苦荞黄酮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途径[J].中国临床康复,2005,9 (35):111-113.

[15]张政,王转花,刘凤艳,等.苦荞蛋白复合物的营养成分及其抗衰老作用的研究[J].营养学报, 1999,21(2): 159-162.

[16]赵钢,唐宇,王安虎.苦荞的成分功能研究与开发应用[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19 (4):355-358

[17]朱瑞.苦荞麦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2):7-9.

[18]Li, S.Q,Zhang Q.H.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foods from buckwheat[J].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2001,41 (6): 451-464.

作者:陈庆富

上一篇:孝文化讲师代表发言稿下一篇:中考百日冲刺发言稿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