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篇1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菏泽市2007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仅3个,2008年发展到43个,2009年更是迅猛发展,尤其是在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会议以后,农民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热情日益高涨。截止到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14个。为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应充分认识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把握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总体要求,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建设现代农业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体制作出了全面部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几年由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和市场需求的拉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日益高涨,农机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市大型农业机械数量迅速增加,各类农机大户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农机服务产业化也逐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全市农机专业户达12.5万个,其中农机大户达1.2万户。随着农业机械的快速增长,农机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单个机械的分散式、流动式作业方式,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随着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农机作

业市场的成熟,客观上要求农机大户必须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服务实体,提高其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增强其对作业市场的适应性。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整合和优化农机、人才、技术等农村资源,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扩大农机作业规模,提高机械利用率,提高农机经营效益。在农机大户的基础上,形成的制度健全,功能完善,服务齐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将成为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机化水平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市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9.8%,农机化发展已进入高级阶段的边沿。进入农机化高级阶段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必须推进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和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粮食作物各个生产环节及经济作物的机械化作业,不是靠单户单机能够完成的。而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高、服务功能全、规模化作业水平高、服务质量好和信誉度高,在激烈的作业市场竞争中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承担者,不仅能满足耕种收作业的服务,也可提供浇水、植保和农产品初加工全过程作业服务,不仅能提高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而且能推动全过程机械化,是农机化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市11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了全市作业面积的30%,实行规模化作业面积达50余万亩,开展机械植保、浇水灌溉和田间管理作业面积达10万余亩,有效地促进了全过程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三)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在不改变生产责任制的情况下,为家庭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通过合同订单作业、代耕代种作业,实行土地托管、土

地租赁承包等,达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作业、集约化经营的目的,促进土地有偿流转,实现规模化作业效益。农机专业合作社既能吸纳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又能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率,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增强农业物质技术基础,提升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进程。

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要正确把握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和总体要求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适合当前中国农机化发展的新形势,但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正确把握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总体要求。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发展方向。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坚持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在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作业方面下功夫。通过订单作业、合同作业、土地托管、土地租赁实现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工作指导,切实搞好服务,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要坚持“五化”要求和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建设标准化: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具有一定的注册资本。农机大户

10户以上,大中型机械10台套以上,各类作业机具齐全,能承担耕种收、植保、浇水等农业全过程机械化服务。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场地在2.5亩以上,能存放大型机械的标准化库房不少于7间,办公室及办公、维修车间、配件仓库等设施齐全,库房为砖混结构或铁制钢架结构、铁制大门。二是管理规范化:健全组织机构和合作社章程,人员、机务、财务、安全生产等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并能严格遵守运行规范。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行社长负责制,职责清晰,责任明确。三是经营企业化: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农机经营,做到产权关系明晰,责任、权利、义务明确。四是作业规模化:统一签订作业订单或合同,推广区域化种植、规模化作业,集约化经营,达到作业效益最大化。五是生产科技化:推广使用先进、适用、安全、环保、可靠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提高作业科技含量和科技生产水平,最大限度的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增强农民用机积极性。通过实行“五化”要求,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进一步趋于管理规范,程序完善,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效益,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做出贡献。

当前,建设规范标准有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农机大户流动式、即时性作业向固定式作业转变。目前开展的农机跨区作业多数采取流动式即时性地头作业交易。这种方式在前几年,大型机械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对提高机械利用率和作业效率,促进全国农机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大型农业机械发展速度较快,作业市场由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再无计划无目的的流动式作业,农机利用率和作业效率就会大幅度降低。也会使农民盲目地购买机械,造成资源浪费。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把机械组织起来,先签作业订单、作业合同,再有计划地组织作业,由流动式作业变为固定式作业

形式,减少机械盲目外出作业和转移费用以及农民盲目购机,有效地配置农机资源。二是从分散、零星作业向规模化作业转变。目前,机械作业地块分散零星,是造成作业效率不高,作业效益低的主要原因。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对农民签订作业合同和订单,积少成多,达到规模化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也可积极推广土地托管和土地承包等方式,参与土地经营权流转,使土地形成规模,达到土地规模化作业和集约化经营,以提高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社员的经济效益。三是从农作物主要环节生产机械化向农作物全过程机械化转变。农机大户作业由于服务功能不全,只能进行耕种收作业服务。而农机专业合作社可集合各种资源,极大地提高其服务功能,在耕种收服务的基础上,向植保、灌溉、田间管理、农产品初加工拓展。一方面拓展了服务,增加了效益;另一方面促进了全过程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也使多数农民从土地上彻底转移到非农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强化措施,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一)领导推动。快速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机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农机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它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新时期农民群众的创造和选择。尽管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凭借独特的组织优势、灵活的机制和广泛的适应性,显示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农机化服务体系中主要力量。因此,农机部门要把合作社建设列入工作重点,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大力度,切实抓出成效。积极给党委、政府做好参谋,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来抓,整合农村各项政策,全力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二)政策促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离不开财政、土地、工商、税务、物价、金融等部门的支持,菏泽市农机部门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在资金、场地、登记、税收、贷款等方面争取优惠政策,形成扶持和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合力。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优先向合作社倾斜,在补贴机械种类上,根据全市农机化发展实际与合作社开展作业需求,放宽补贴类型。农业项目和上级农机科技创新项目优先安排合作社承担。对达到“五化”要求的合作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库房建设或作业费进行补贴。为合作社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信息,并在技术指导、跨区作业及挂牌办证等方面提供优惠便捷服务,调动了农民组建或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

(三)市场驱动。在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导市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市场求发展,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创新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给社员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要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从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等环节向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等环节延伸,从农机作业服务向土地流转经营和生资、技术、信息服务延伸,从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不断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其自身发展的活力,带动社员共同致富的能力,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四)典型带动。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中,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走典型带动的路子。要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管理科学、运作规范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典型,给予重点扶持培育,并认真总结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及时推广。为实施典型带动,菏泽市农机局积极培养典型,扶持典型,宣传典型,极大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篇2

一、正在探索和实践中的四种农机合作模式

第一种模式乡村干部主导型。由基层组织牵头, 把有机户和入股土地农民联合在一起, 统一调度机具, 统一作业标准, 分户经营, 秋收结算;统与分有机的结合, 统的优越性和分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使得现代设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察右后旗当朗忽洞苏木补力图村支部书记孙来动员本村农民自筹270万元, 以自己的名义借贷80万元, 购置8套喷灌圈、904大型拖拉机2台、354中型拖拉机7台、配套机械20多套, 成立了以农业机械为龙头的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 使得全村5000亩耕地实现了统一规模经营。以种植马铃薯和红萝卜为主, 实行“五统一分”经营方式, 即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作业、统一销售、统一核算, 分户经营, 农田作业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服务, 农民收入稳定提高, 人均收入达1.5万元。其中农机服务合作社对全村5000亩喷灌圈的服务内容、收费标准、服务质量、结算方式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收费价格低于市场价, 深受农民的欢迎。

四子王旗东八号乡窑滩村村长崔喜财动员37户村民合作出资, 按亩摊钱, 每亩地农民自筹400元, 建起马铃薯喷灌圈7个, 面积达3500亩, 膜下滴灌1000亩, 共计4500亩设施农田, 其中有7人自筹资金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购置大型拖拉机、旋耕机、大型翻转犁、马铃薯四行播种机、中耕培土机、马铃薯收获机各3台, 总资产达100多万元, 能够满足5000亩马铃薯全程8个环节机械化作业任务, 农机合作服务方式为“六统一分”, 即统一品种、统一耕作、统一种植、统一浇水、统一施肥、统一结算, 分户经营;机械化作业质量和作业标准得到提高, 农机合作社社员的收入也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模式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成了“本家”, 合作社成了“长工”, 较好的解决了新形式下分散种植与机械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第二种发展模式是农机大户主导型。农机合作社以农机服务队的方式, 服务马铃薯产业基地和机械化膜下滴灌示范园区。察右后旗胜利农机专业合作社由5户农机大户共同发起, 2010年5月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 总投资达380万元, 在贲红何家地建设农机大院一处, 内设车库8间, 机具棚1处, 维修车间1间, 配件库一间, 现有大型拖拉机4台, 中型拖拉机15台, 配套机具45台, 实行定向服务与分散服务相结合, 定向服务面积1.3万亩, 零散服务面积0.35万亩, 合作社统一联系业务, 统一作业标准, 统一服务价格, 统一机具管理, 将机具出租给合作社机手进行作业, 累计作业面积4万多亩, 纯收益25.8万元。

第三种发展模式是农机合作社与种粮农户之间的有机结合。通过反租倒包等形式推动土地流转, 进行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察右后旗乌兰农机合作社拥有大型拖拉机2台, 中型拖拉机6台, 配套机具8套, 机械资产达160万元, 马铃薯储窖2座, 仓储7600吨, 该合作社是一个为当地农民提供产前生产资料供应, 产中生产服务和产后农产品流通服务的综合性服务组织。在产中生产服务方面, 合作社租用农民土地1500亩, 种植3个马铃薯喷灌圈, 同时服务三个马铃薯种植大户, 面积达900亩, 还为当地农民提供农机服务800亩, 共计3200多亩。秋季将农民的马铃薯统一收购, 销往安徽、浙江、福建及东三省, 最高的一年外销马铃薯600多个车皮。

第四种发展模式是农机部门发挥自身优势, 围绕服务办实体, 办好实体促服务。凉城县农机局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全局干部职工自愿集资入股, 承包农民土地1000亩, 打井配电, 全部实施机械化膜下滴灌, 购置大型动力机械四台, 配套机具11台,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体现出四大优势:一是全程农机作业威力得到充分发挥, 引领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充分显现;二是农机技术队伍得到了锻炼, 技术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三是规模化经营、标准化作业、专业化生产的特点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经营效益显著;四是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 缓解了工作业务经费不足的困难。充分展示农机服务实体的优越性和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强劲。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有的地方对建设和发展农机合作社认识不够高, 重视不到位, 畏难情绪严重, 找不到下手处, 工作单打一, 统筹兼顾有机结合的能力弱, 不能把农机合作社建设、示范园区建设及全程机械化膜下滴灌项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纲目不清, 说到底是工作不研究, 思想不到位。

二是底数不清, 情况不明。个别地区对当地农村的产业结构缺乏深入调查和研究, 对本地区机具拥有量和服务需求量缺少科学的规划, 胸中无数。

三是思路不清楚。作为农机部门负责人, 应该是深入领会并完整地把握本地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思路, 并从本地区农机装备和服务内容、方式及功能的实际出发, 提出本部门富有建设性和前瞻性的农机服务发展新思路。就目前来讲, 乌兰察布市农机发展思路必须要与节水设施农业相结合, 整合各类农机资源, 形成合力, 扩大服务半径, 增强服务功能。

三是已建成的各类农机合作社服务功能单一, 服务半径小, 资金紧缺, 收益不高, 在整个农村经济中起不到引领作用。

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 充分认识建设农机合作社的重大意义, 增强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乌兰察布市农牧业经济的发展, 农牧业产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已经逐步培育并形成了马铃薯、玉米、甜菜、蔬菜等几大主导产业, 特别是马铃薯“薯都”的确定, 马铃薯种植规模已经达到400万亩的规模, 形成了后山地区的马铃薯产业带, 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要求规模化经营, 专业化生产和标准化作业。没有完善优质的农机化服务支撑, 这些要求将成为一句空话。其次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全市270万人近有6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事二三产业,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力度越来越大, 这些转移出去的人口大多是青壮年, 如此规模的人口大转移, 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短缺。走出去的青壮年农民大多数对自己承包的土地进行了转包或代耕, 为土地的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农村的这种现实社会条件, 要求农机服务必须是全程的服务, 功能齐全的服务, 必须起到引领支撑作用。第三, 随着本市节水设施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 对农机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艺的要求, 需要先进节能的大动力新式机具与之相配套服务, 这样才能保证现代设施农业高产优质高效。

建立农机合作社能够有效地整合农村各种农机资源, 提高机具的利用效率, 增加农机的作业收入, 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 同时通过合作社较强的实力能够进一步更新新式机具, 强化服务功能。更重要的是农机合作社通过各种形式完善的配套服务, 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因此, 我们必须把农机合作社建设这项工作当作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 放在心上, 抓在手上, 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既要抓数量上的扩张, 更要抓质量上的稳定提高, 二者不能偏废,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直至抓出成效。

(二) 摸清底数, 确定好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条件。

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搞其它工作一样,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从乌兰察布市的农牧业生产实际出发, 建立农机合作社必须与当地设施农业相配套;必须与当地的农业产业相配套;一要摸清家底, 通过调查了解摸清机具的分布状况;摸清每个地区的机械化作业服务水平情况, 以及农民对农机服务的认识程度, 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二要科学地规划好建设农机合作社的数量及分布位置, 并制定出分年度实施计划。计划要切实可行, 富有操作性。三要坚持建设标准不动摇, 保证农机合作社建设质量。每个农机合作社建设标准必须达到“五有”, 即有一个好的领办人, 有较强的服务手段, 有一套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 有一个较为宽敞的办公服务场所, 有固定的服务基地等, 力争实现三个“经得起”, 即经得起一看, 经得起一问, 经得起一用。

(三) 完善配套政策, 确保建设农机合作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要完善农机合作社建设资金的配套。从去年的工作情况看, 市级财政的补贴资金已经落实到位, 旗县市区的配套到位存在一定问题, 需要农机部门做好宣传和沟通工作。争取各级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使每个旗县每年都能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农机合作社建设和购置机具的加补贴。

二要国家农机补贴资金发对合作社实施重点倾斜。农机补贴资金除用于节水设施农业的补贴外, 重点倾斜农机合作社购置机具。体现出各项资金倾斜农机合作社的政策。

三要积极扶持农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农机部门在实施节水设施农业项目过程中所需的农机服务项目都要交给农机合作社来完成, 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保证服务质量, 让农民满意, 让农机合作社有钱可赚。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篇3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作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48-1

1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体现

通过引导规范和扶持发展,铁岭市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在全市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1.1 发挥群体优势,拓宽农机化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没有合作社而仅靠一家一户的经营,是不可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土地集约化经营,有利于打破传统农业一家一户的界限,有利于先进农机技术装备的应用。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只有农机专业合作社有能力购置大型高效农业机械。目前,铁岭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农业机械6824台,基本以大型、联合、高效型机械为主。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有力地提升了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

1.2 合理利用机具,降低农民土地经营成本

合作社根据自身能力和用户需要,统筹安排作业,提高机具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例如,调兵山市吉利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统一调配机具,实现播种、打药、收获、深松的一条龙作业,每667m2比分散农机户少收36元,不仅增加了营机收入,而且让农民直接受益。

1.3 加速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

有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民可以在不改变土地权属的前提下,将土地以入股、承包、托管等方式,主动自愿将土地交给合作社耕作,加速了土地合理流转。2012年,全市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土地流转36万亩,从而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1.4 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二三产业发展

以开原市庆云堡镇朝光村为例,在全村181户623人中,有458人外出打工,村中仅剩65人。村中的2880亩水田作业全部由农机专业合作社来完成。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全程农机生产作业服务,解放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2012年,全市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可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5万人,增加农民收入3亿多元。

1.5 实现“三大转变”,提升农机化总体水平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全市农业机械化呈现“三大转变”:一是农机装备由单项作业向全程作业转变。通过采取农机购置补贴向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倾斜的优惠政策措施,使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得到迅猛发展。例如,丰谷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农机具数量不足10台(套),操作人员不足5人,唯一的服务项目就是整地备耕。尽管如此,凭借高于人工数倍的作业效率和低于人工20%以上的生产成本,机械作业得到农民认可,也获得丰厚的经济收入,开始了合作社“滚雪球”式的发展。如今,丰谷农机专业合作社随处可见价值10多万甚至几十万的玉米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装备,原有老旧农机农具几近淘汰。凭借这些先进装备,合作社提供的服务也由单一的整地备耕,发展为可以轻松胜任玉米、水稻的全程机械化作业。二是经营范围由单一代耕向经营土地转变。以往农机专业合作社多以收取作业费用的方式,向农民提供整地、播种、收获等农机服务。如今,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是临时给人干活的“雇佣军”,还是可以从事土地经营的“田保姆”。农民仅需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缴纳一定数量的费用,就可以将土地“入托”交由合作社全程管理,自己不必出工出力就能坐等收成。而且,根据农民的不同需求,合作社还衍生出多种服务方式:合作社进行农业生产,农民自己销售农产品;合作社产销“一条龙”,农民按比例分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村里的劳动力或是外出务工,或是投资其他增收项目,纷纷赚到“双份钱”甚至“多份钱”。三是建设种类由单一类型向多元类型转变。有的合作社立足农机服务,努力拓展合作组织的“半径”,组建其他涉农的合作分社,为农民提供优质种肥供应、农机全程作业、农产品收购以及土地流转经营等多项服务。从种肥选购到科技培训,从农业生产到产品销售,由合作社唱主角,挑大梁,农民享受着实实在在的便利。

2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2.1 加大补贴投入力度

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杠杆作用,提供优惠贷款,引导农机服务组织调整、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逐步改善农机装备总量中“三多三少”问题,促进各种作物、各个环节、各个区域的生产机械化协调发展。

2.2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对生产经营农业机械及其零配件和使用农业机械从事农田作业、农副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维修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应坚决落实好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农机生产、流通领域农机产品的质量监管,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违法行为,并按照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原则,科学引进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产品,维护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利益。

2.3 大力培育服务主体

重点扶持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服务组织发展,培育壮大农机经纪人队伍。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扩大服务规模,强化经营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以农机服务组织为龙头,以农机大户和农机户为主体,以农机经纪人为纽带,以农机推广、培训、销售、维修网络为保障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2.4 拓展跨区服务市场

加大作业力度,拉长产业链条,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高效和系列服务。鼓励农机专业合作承包闲置土地,实行集约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发展农机连锁经营,繁荣农机流通市场。健全农机维修网点,推动农业机械作业、销售、维修市场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赵真,男,助理工程师,从事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工作。

网络出版时间:2013-6-26 15:58:35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篇4

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特别是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布实施以来,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大力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我们通过调研分析,获得了一定的启示与思考。

一、当前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点

近年来,福建省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不断创新农机化发展方式,大力培育社会服务组织,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11年末,全省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331家,拥有社员9160人,农机具1.48万台(套),资产总额达到27686万元,全年作业服务面积达207.95万亩,农机服务总收入达15328.4万元,服务农户数达101427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投入创建呈现多元。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大幅增加后,农村成立农机合作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投资上,国家主要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合作社标准化建设补助资金等项目,社员以现金入股、土地入股、机械入股等形式自筹资金,企业、经销商、个体等参与投入,还有闽台合作组成。在社员组成上,主要有农民、个体等,吸纳了不同行业的社会人员参与。在组建者中,有农机大户、设施种养大户、维修业户,还有村干部、企业负责人等不同层别人员,他们带动发起组建了合作社。至此,全省已逐步形成以国家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是管理运行逐渐规范。农机合作社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组建,全部经工商注册登记,有章程和较全的管理制度。大力实施规范化管理,制定了“省级示范”、“市级示范”合作社的运行规范和评价标准。现有29家农机合作社获得了“全国示范”“省级示范”称号,227家农机合作社列入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录。目前,福建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已从数量增长阶段进入了量质并重提升阶段。

三是经营服务规模发展。随着合作社的加快发展,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1年,全省331家合作社入社经营土地面积达33.67万亩,作业服务面积达207.95万亩,其中,作业服务面积1000亩以上的近300家,1万亩以上的有40多家。经营业务不断扩大,从单一做机耕、机收发展到育秧、机插、机收及产后烘干、加工“一条龙”服务,再发展到农机维修服务、水果蔬菜设施种植、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其他特色产业领域渗透。建阳市利民农机合作社现已服务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还建立示范基地,承担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等,服务面积由原来2009年的0.9万亩增加到2011年底的3.2万亩,增长2.55倍。

四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农机具1.48万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17台、联合收获机械954台、插秧机1459台,农业机械原值达到2亿元,平均每个合作社拥有农机具45台套。全省已建成农

机装备300万元以上级别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50家以上。全省有一部分农机合作社拥有标准化的机库、维修间、储油库等基础设施,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从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四个特点看,合作社的起步较实,发展较快,成效较好,有三个方面的有益启示:一是政策扶持是关键所在。省委、省政府重视并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政策,省政府出台﹝2012﹞25号文件,明确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用于农机购置补贴和示范推广项目;农机购置补贴优先向农机合作社倾斜,给予累加补贴,并优先购买;农机化示范推广项目,优先安排农机合作社组织实施。各级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等措施,推进合作社建设加快发展,不断激发合作社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引导服务是主要途径。各级政府特别是农机化主管部门把合作社建设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领导常年抓,广泛宣传典型,形成良好创建氛围。加强具体指导,指定专人挂钩帮建,协助合作社创办,解决选址建设、运作管理、经营服务等问题,做到扶上马、送一程。搞好示范推广,把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运用到合作社,转化到社员身上,通过项目带动和技术服务,促进合作社提升示范推广能力。三是社会支持是重要基础。合作社在抓建设谋发展过程中,得到社会多方参与支持,政府组织阳光工程培训,个人投资入社,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农机企业组织装备与技术推广。金融税务等部门积极开展农机作业、维修服务项目等税费免征业务,支持合作社贷款业务,为合作社的建设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

二、当前农机合作社建设发展存在的矛盾问题

农机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自身在逐渐壮大,效益在逐渐提升,环境在逐渐优化,总体形势是好的。但还有许多矛盾问题,有的甚至是“瓶颈”问题,主要表现为“偏小、偏低、偏散、偏少”的“四偏”现象,若不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和制约农机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合作社整体偏小与做大做强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虽然有部分合作社实力规模大,但普遍还是比较小,全省331家农机合作社,从业人数8454人,常年聘用人数1716人,机手及修理工4890人,人数较少。尤溪县有83家合作社,从业人数450人,社均6人,除5家规模在26人以上,其他大部分合作社不足8户,只能在家门口做点小事。从资产看,尤溪县83家中农业机械原值1600万元,社均资产只有30多万元,农业机械原值大于100万元的只有3家,大部分合作社还是小机具为主,不足以形成大面积机械化作业。

二是社员整体素质偏低与新型职业农民要求有较大差距。文化程度偏低,大部分入社社员为农户,多为初中以下文化,如建阳市富民合作社,理事长是初中文化,67名从业社员中,有48人是小学文化,他们中年龄大多在45岁以上。现代经营理念较弱,他们大多长期生活在农村,较少涉及到企业生产、加工、营销等一条龙服务,较少涉足作为一个独立体参与市场经营和管理的环境。农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短缺,全省331个合作社中,技术人员341人,社均1人,部分合作社没有技术员,懂科技、会管理的人才更少,有关技术推广和先进适用的机具大多依靠农机管理站或企业的技术指导服务。

三是合作社经营管理偏散与规范化建设要求有较大差距。合作社具备基本条件和机构,但管理运作等方面需要改进。管理比较松散,责权利不够明确,有的合作社章程、制度等比较齐全,但平时运作不够规范,制度落实不够经常;有的在实际执行运作过程中变形走样。机构作用发挥不够,监事会的监事职能作用不大;统一组织调度不够,有的出现单打独斗的现象;个别合作社只是为了获取购机补贴的累加而成立的。这些说明,合作社在形成股份合作、管理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上有待提高和加强。

四是政策扶持仍偏少与形成良好发展环境要求有较大差距。在合作社享有的扶持政策中,除少数示范社享受过机库棚建设、设施农业建设等财政项目资金扶持外,其他大部分合作社享受的是农机购置补贴、人员培训和运营税费优惠等少数扶持政策。合作社的机库棚建设扶持、金融信贷、促进耕地流转、集中育秧、跨区服务等方面,还没出台一以贯之、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政策。这些,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没有更多政策扶持,靠弱小的合作社是难以实现的。

三、对加强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的几点思考

从以上分析看,当前合作社的发展形势总体较好,一批示范社发展很快,但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是,小部分跑得快,大部分走得慢的态势。我们应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上加以思考把握,确实厘清“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根本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重在加强“四个力”上下功夫、见成效。

(一)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提升发展的后发力。应着眼长远,把农机专才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点,加大培养力度。一是打造教育培训工程。以现行合作社中的理事长、专业技术人员、农机手等为主要培养对象,同时,选择有长期从事农业意愿、有提高素质积极性、有相应科学文化素质的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和新生劳动力进行预选培养,为未来农机“掌门人”做好人才储备。抓好普及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专项培训、学历教育,理事长的教育培训要体现理论性、层次性和实用性,专业技术人员要突出农机生产新技术、新方法等相关内容,农机手主要是从事行业和岗位的实用技能培训。要采取院校课程式培训,组织送教下乡、半农半读、产教结合的实用性培训,“企社共建”培训,提高合作社的运行质量。通过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重实践、有弹性的教育培训模式,培养一批善管理的合作社发展带头人,一批会经营的合作社理财专人,一批懂技术的合作社技术能人,全面提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二是加强农机精神激励。在农村、农机系统广泛开展评比竞赛与表彰活动,定期开展全省示范社评比表彰活动,在购机补贴和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组织开展优秀理事长、优秀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优秀农机手等“三优”评选活动,增加社会认同,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对种粮贡献大、社会声望高的理事长积极推选评为“劳动模范”或推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享受政府补助待遇等,有为党工作的,条件成熟,可积极发展为共产党员,提升他们的政治地位,增强“农机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培养“农机人”的精神高地和价值追求,积极引导社会从不愿种地到种地光荣、种地快乐的巨大转变。三是完善责任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机部门教育培训责任制,将农机教育培训列入国家发展规划指标,把培养任务和持证农民数量纳入农机部门的综合考核,并明确职责分工和奖惩措施,切实推动各地落实培

训资金,分解培训任务,配置培训设施,加强培训管理,保证培训效果。应有明确的经费投入标准和依据,按照需要培训持证数,明确财政的承担比例,保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期稳定发展。

(二)把经营发展作为关键环节,提升发展的竞争力。农机合作社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经营规模与效益的提升,要以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一是装备结构由小农机向大农机转变。要改变一些合作社装备种类偏少、结构单一的落后状况,依靠科技进步,依靠补贴和财政项目扶持,调整优化装备结构,引进先进适用、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从集中育秧、机耕、机插、机收到产后加工实现全程机械化,同时,向其它领域拓展,实现大农机的优化配置。以全国示范社莆田华龙农机合作社为例,农机总动力为1250千瓦,拥有大型拖拉机18台,乘坐式插秧机22台,烘干机2台、配套农机具60台套及水泵、植保机械90台,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并向其它领域拓展。二是经营方式由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变。当合作社由数量增长阶段到质量提升阶段后,合作社将会出现调整优化,有的要做大做强,有的会做专做精,有的则被淘汰。要组织引导和扶持合作社从生产环节向产后品种加工、品牌营销延伸,从生产与加工向休闲与服务延伸,做好“一社一品”。结合当地实际和市场情况,引导合作社从单一的粮食生产拓展到水果、蔬菜、茶叶、药材等主产品种的种植加工机械化上来,鼓励农机合作社与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强联合,变为由农业向林业、养殖业等产业拓展的综合体,真正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服务效益由小收入向大收入转变。在政府引导下,加快土地托管、土地流转,推进合作社形成大规模作业服务。扩大服务业务范围,从农机作业服务、农机维修服务向大田作物种植、水果蔬菜设施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化肥等农资经营、农产品加工拓展;积极推动合作社开展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跨区作业、一条龙服务、代耕代种等多种服务形式,通过合理配置机具,增加作业量,科学组织调度,推动服务方式市场化;与农科院所、农业院校、农机企业建立对口联系制度,建立科技推广与品种示范基地,把先进技术、优质品种应用于基地试验,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打造合作社自己的优质品牌,实现经营效益上的飞跃。

(三)把规范管理作为有效保障,提升发展的执行力。规范化建设是合作社发展的基础,落实规章制度是关键。一是建立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财务、机械管理、配件贮备、油料供应和维修管理等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建立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合作社凡是重大决策及较大的资金支出,都必须召开理事会讨论通过;建立财务审批制度,制定《财会报销制度》,报销条据由经手人、监事人及理事长签名后方能入帐报销;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重点完善产权联结、内部积累、利益分配、风险调节、自我服务等机制,形成以产权为基础,以利益为核心,以机制为保障的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二是规范内部管理。针对当前一些合作社管理松散、制度不落实的问题,要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运行与监督同行。对合作社实行省市县三级建档管理,聘任一批合作社辅导员,建立挂钩联系点,指导帮扶合作社完善制度,规范运作。严格按章程规定,规范运作,民主管理,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详细、实用的内部管理办法,既保证集体的权力得到尊重,又保证社员的利益不被侵害。三是加强示范引导。从基础设施、运行机制、财务制度、服务规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明确农机示范合作社的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示范点在新技术推广、创建平安农机、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把示范点建成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先行点、农机化发展机制的创新点、农机化生产管理的样板点,引导带动周围合作社的发展。积极推行规范服务发展,大力推广应用农业部《农机社会化服务标准合同》,推动实行“六个统一”服务。同时,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树立自己的服务品牌,打造自己的服务文化。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篇5

一、农机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及重大意义

苍山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农机大县。随着国家对购机补贴资金的不断增加,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空前高涨,机具数量不断增加。截至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30万千瓦,各类拖拉机保有量达到了7.46万台,大型联合收割机达到1560台。农机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也随之出现了“群龙无首”的状况,机手“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存在着联系业务难、收取作业费难以及“有机无处用、想用没有机”等一些新的情况。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机械的使用效率和机手的收入。农机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是农机服务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重点。它把分散的农机户联合起来,有效利用农机资源,合作经营、联手致富。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联系业务,为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或承包经营流转土地,实现了互惠双赢,为机手解决了一些想办而办不了的事情,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全县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68处,已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29处,合作社成员达到1302人,农机具数量达3070台套,资产总额达到3861万元,库房面积达6080平米;2011年实现作业服务总收入2875万元。农机合作社,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服务“三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农机合作社的建设情况

(一)组织结构

全县登记注册的农机合作社有29家,其中有23家达到了“五有”标准。这29家农机合作社在成立之初,普遍召开了社员大会,制定并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章程》,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推选合作社理事长,并完善财务管理、盈余分配、技术培训、物资采购、合作社议事等多项制度。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同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使合作社发展有章可循。

(二)创建形式及合作方式

一是农机大户带机入股的联合型合作社。联合型农机合作社是主要的一种形式,全县有23家,占已登记注册合作社的79%。这种形式,机械所有权归机手个人,合作社对机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联系业务,实行单机核算,多劳多得,按作业量统一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和公积金。好处是农户入股自愿、退股自由,按照“个体所有、联手经营、利益均享、单机核算、共同发展”的模式,机手无需承担风险;但作业服务单一,主要是跨区作业和“订单作业”,并且作业分季节性,农忙时组织起来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农闲时往往又是“各行其是”。如,民和农机合作社,组建于2007年4月,21名机手自愿以机械折款入股,总股本达220万元,合作社达到“五有”标准。主要以服务本村农业生产为主,辐射周边村庄,并积极组织跨区作业,开展“订单”作业。去年,三夏期间签订小麦机收秸秆切碎还田“订单作业”合同5.6万亩,秋季签订玉米机收合同1.05万亩,完成小麦免耕播种面积9000亩。该合作社还对本村村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实行了统一耕耙、统一播种、统一收割、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的“五统一”服务。

二是以专业户共同出资的能人带动型合作社。机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作业、统一核算,利益按投资比例共同分配。如金禾农机合作社,就是由新兴镇马楼村农机大户徐金合和种粮大户卢克合共同发起,吸收农机维修、加油站、农资经销店等专业户投资入股,全社共有13个投资股,总股本达82万元。合作社还承包了部分村民的300亩土地,实行服务农业为主、开展多种经营,使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承包经营流转土地的合作社。农忙季节以开展农机作业服务为主,服务周边群众。并以农机合作社为依托,承包经营土地。这种形式的合作社,有发展后劲,是农机合作社今后发展的大方向,有效解决了农机作业服务的季节性问题,使合作社成员一年四季有活干。比如苍垦农机合作社,吸收了20个农机大户入社,把分散的农机户联合起来,有效利用农机资源。2009年,合作社利用土地流转的形式承包土地8000亩,并与苍山农垦实业总公司合作进行小麦良种繁育。合作社对承包土地实行统一耕作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节水灌溉、统一机械收获等“四统一”管理,实现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促进了农机和农艺的有机结合。推广了整套高产栽培技术,小麦连年喜获丰收,2011年总产达1036万斤,为合作社创收200多万元。

四是由其他农机服务组织改建的合作社。如凤林农机合作社,是在原神山农机销售公司的基础上组建的;金岗农机合作社则是由兰陵仲村接机服务站组建的。这类合作社基础好,懂经营、会管理,能够确保农机合作社正常运转。

三、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做法

一是高度重视。农机局领导坚持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摆上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

二是积极扶持。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时,重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支持发展先进成套农机装备。有关农机化建设项目和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都是由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比如去年“三夏”推广小麦秸秆切碎还田,就是由农机合作社承担实施的,补贴资金直接拨付给农机合作社。

三是加强指导。积极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完善民主决策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提高效益。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才培养列为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的重要内容,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制订培训规划,多种形式开展培训。

四是规范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要求,按照山东省《关于加快农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坚持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要求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必须有标准化车库7间以上,并有维修车间和办公室,配齐办公设施和常用维修设备与工具。设立机械台帐和维修记录,建立与健全作业合同、作业档案,促进合作社科学运作。

四、农机合作社成效显著

农机合作社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了增收节支。通过农机合作社将分散的机械组织起来,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系列化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农机服务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一是实行“订单作业”,开展“一条龙”服务。与周围村庄、农户签定农田作业服务合同,按合同或订单为农户进行统耕、统收等机械化作业,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致富新途径。开展夏季小麦机收、麦秸还田、玉米机播和秋季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机播等“一条龙”作业,使“三夏”变“两夏”、“三秋”变“两秋”。

二是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拓宽农民致富路。组建“跨区作业服务队”,在保证当地小麦机收的前提下,组织小麦联合收割机,分别到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参加小麦机收大会战。提高了机械作业效率,增加了农机合作社成员的收入。

三是承包流转土地。如苍垦农机合作社,承包经营土地8000亩,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了合作社的盈利,实现了互惠双赢。

四是增加了农机户收入。农机户参加农机合作社后,机械的安户挂牌、检验年审、加入保险、维修保养、作业联系、合同签订等,都由合作社专人统一组织,作业市场及一系列后勤保障由合作社统一负责,扩大了作业区域,延长了作业时间,从而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增加了作业收入。

五、农机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一是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主,实行多种经营。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机械和技术优势,承包流转土地,或者吸收更多的农户带地入股,不断壮大合作社经济,推动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承包流转土地或是与农户联合,将会成为今后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大趋势。

二是要扩大服务领域。要进一步提高全程机械化耕作水平,做好从农田整耕、植保、收割、运输、加工和销售“一条龙”服务。

三是要积极承载科技推广项目。多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扶持,积极参与农机、农技等科研试验示范项目,以发挥农机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要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探讨合作社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路子,在经营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发展方式,探索出适合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要使农机合作社由服务组织逐步经济实体发展,不断扩大合作社经营规模。

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是合作社规模小。从全县情况来看,一般投资股也就是十几户,最多二十几户,并且多以机械折资入股为主;机械设备仅限于耕、种、收等机具,农产品加工、养殖业、设施农业机械偏少,缺乏更为广泛的合作。

二是管理不规范。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运作不规范。如机械作业合同,多以口头协议为主,一旦发生争议,就有可能损害成员的利益。

三是有些农机专业合作社,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观点,发展后劲不足。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创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树立典型,总结推广经验,搞好农机专业合作社知识的普及,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是正确引导,规范管理。要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加强业务指导,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素质,增强合作意识,促进共同发展。

三是培植典型,促进发展。要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做法,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发展。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篇6

根据市农机局《关于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为了了解我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2012年4月初,东明县农机服务中心组织精干力量,历时15天,深入到全县各个农机合作社和各乡镇农机大户,对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运作情况和农机大户对建立农机合作社的认识进行了深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底,全县在工商局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48个,其中农机大户联合性合作社21个,能人带动性合作社24个,乡村集体作业组织改制型合作社1个,龙头企业领办型合作社1个。库房面积20000平方米,合作社社员1038人,合作社服务的农户达48000户,注册资金5378万元,固定资产9504万元,农机总值8000万元,农机具2515台套,其中拖拉机(50马力以上)305台,小麦联合收获机27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90台,配套机具115台套,从业人员1758人。全县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9个。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高,运作模式规范先进,效益显著。2010年3月25日,山东电视台对东明县强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情况进行了报道。2010年6月22日山东省人大执法检查组到东明县检查农机化工作,对东明县益民、强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及运行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先后有9个农机合作社被命名为市县明星合作社和全省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单位。

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大意义

一是成为推广农机化新技术的排头兵。近年来,我县推广的玉米机收、土地深松、小麦免耕播种、花生机播机收等农机化技术时,农机合作社起到了积极作用。合作社充分发挥人员、技术、机械优势,承担了全县17000亩农机科技示范园的耕、种、收“一条龙”作业服务,有效带动园区周围耕地实行农机规模化作业。同时合作社还积极开展土地流转规模作业。我县已流转土地近5000亩,合作社以低于市场10%的价格为种植的小麦、玉米、大豆进行耕、种、管、收等全程机械化作业,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

二是农机合作社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农机合作社成立后,进行区域性的农机资源优化、合理配置,规划发展前景。通过农业机械入股,由理事会根据生产需要,精选出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取长补短,整合了农机装备资源,在整合农户现有农业机械的基础上合理购买新机具,避免了家家户户买农机,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根据成员的特长,合理分工,让会种地的人种地,会养殖的人搞养殖,会营销的人跑市场,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整合了人力资源,避免了一家一户小而全的资源浪费现象。

三是农机合作社进一步降低作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合作社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存放,统一检修保养、统一管理、统一作业标准,统一结算,进一步降低作业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

四是解决了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合作社通过订单作业与本村及周边村庄签订了作业合同,外出务工人员在三夏、三秋季节不用回家就可以把农作物收回家。把大量农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成了名副其实的“工薪族”,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五是解决了农机户和农户之间、农机户与农机户之间作业市场需求的矛盾。合作社的成立,避免了“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耕”恶性无序竞争的尴尬局面,既提高了农机具的使用、利用效率,保证作业秩序,稳定农机市场作业价格,又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抢得了农时,促进增产增收。

六是解决了孤老病残等农村弱势群体的无劳力耕种、土地撂荒的问题。在农村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各种贫困户,因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自己的承包地一直以来成为他们的负担、心病,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了农机合作社,这些农村弱势群体不仅不再为土地管理而发愁,农机合作社为他们提供优惠的全程农机服务,促进了新农村的和谐和稳定。

三、效益情况

合作社的服务能力日渐增强。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合作社成员之间按照自己的技术和机具的特点分工,形成了相互配合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专业服务队,与“单打独斗”或仅能从事单项作业的农机个体户,在农机作业市场的有序“竞争”中,逐步由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套餐式”作业服务而取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的范围、服务内容、服务的户数、服务的半径越来越大。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不少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增加了零配件供应、农机维修、农业生产资料代购代销,以及农产品加工、油料加工、农机中介服务等有利于农机户和农业生产的服务项目,深受农机户的欢迎。

2011年全县48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完成农机作业面积86万亩,其中跨区作业面积30万亩,订单作业面积27万亩,服务总收入达到3930万元,其中田间作业收入3700万元,修理收入100万元,其他服务收入130万元。大型动力单机平均收入达到5万元、纯收入达到3.1万元。如东明县黄土地农机专业合作社2011年“三夏”期间,实行订单机收小麦6560亩,作业收入23余万元。合作社组织14台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赴河南、河北、北

京、天津等地跨区作业,历时20天,作业9600余亩,合作社作业收入20余万元,比非合作社成员高15%左右。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至2011年底,全县在工商局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48个,而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只有9个,这些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高,运作模式规范先进,效益显著,先后被命名为市县明星合作社和全省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单位。另外有几个合作社虽然没有院落,但他们在合作社社长的带领下夏秋两季搞跨区作业搞的也有起色,但是大部分合作社虽然在工商局注册了,实际上管理不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尽管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没有完全依据管理制度办事。会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组织管理、统筹协调、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致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凝聚力不强。其组织结构松散,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成员之间联系不紧;组织化的程度也不高,规模不大,吸收的成员不够多。

(二)资金短缺,终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由于绝大多数合作社是近二、三年内新成立的,起步较迟,经济基础薄弱,共同积累少,另一方面合作社成立以后征用土地建机库等固定资产投入较大和作业费用不能及时收取,有的合作社是靠借贷购买油物料,同时得到国家项目扶持的合作社毕竟只是极少数。所以低投入、低积累、高分配,“两低一高”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形成预想和需要的规模经营、服务功能、设施配备和技术资源,严重影响着合作社的业务做强做大。

(三)人才缺乏,导致合作社低水平运行。2011年对48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调查,相对有经营管理头脑,富有市场搏击经验,担任村官的不足20人,大部分合作社负责人均是农机大户和农机手;从学历上讲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合作社理事长仅9人,只占总数的20%。虽然有些合作社也聘请了技术人员,但也仅限于操作、维修技术指导,难以参与决策,真正懂技术会管理、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来。多数社员只关注“农田作业”,对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以及如何经营管理较少过问,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合作社,其内部事务往往由理事长一人拍脑袋决定,导致合作社的整体运作随意性较大。

(四)合作社建设用地矛盾突出。目前,我县农机合作社建设地点大部分是利用废弃村委会或学校,在原有设施上进行改扩建。不能满足合作社建设需求。由于土地使用审批规划严格,加上非农业用地控制严,合作社建设用地已经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突出问题。位于东明县沙窝乡的茂祥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该合作社发展前景很好。但目前正苦于合作社建设用地问题,忙于奔波近3个月,问题还没有解决。

五、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发展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列入农机化发展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将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抓实抓好。采取示范引路、以点带面的方式开创工作局面,重点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中的建章立制、申请登记、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等提供政策引导、技术、信息、市场营销等服务,并强化监督管理。

(二)加快建设步伐。在深入调查农机大户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及农民对农机合作社的基础上,按照我县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标准要求,重点积极探索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土地托管、土地经营、订单作业等模式,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到位、有序发展,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取得实效。

(三)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自愿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民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组织农机大户联合开展作业服务,走农机合作化发展之路。同时,加强跟踪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机管理的延伸和补充,为基层农机管理搭建新的平台。

(四)建议各级以政府的名义进一步细化、明确各项扶持政策,在财政、税收、信贷、项目扶持、用地建设等方面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扶持措施和可操作性的规定,使农机合作社在为农业生产服务中享受到优惠和倾斜。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项目支撑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中把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和发挥的更加完备,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做大做强。

谈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篇7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

通过政策的扶持推动, 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 提高农机利用率, 引导农民、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发展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促进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快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促进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快速发展壮大。一是要争取政府支持, 出台扶持政策, 给予资金、优惠信贷、农机作业免税和作业用油补贴等扶持政策, 增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二是实施购机补贴政策, 通过竞争性的择优筛选把产品质量好、性能稳定, 需要快速发展的农机产品列入补贴目录, 供农民自主选择, 而补贴重点是向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倾斜。只有这样, 农机才能走上结构比较合理, 技术装备水平比较高, 资源比较节约, 国家和农民投入最省、最有效的发展时期。

2.加强自身建设, 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

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要进行科学信息化管理, 要进行建章立制,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岗位、责、权、利要分明。要按照“民主自愿, 民主管理, 互相合作, 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原则。实行自我管理, 自我积累, 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应坚持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方针, 以为农业服务为宗旨,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以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建设为途径, 加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做到服务及时、运作灵活、覆盖面广, 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加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 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

(1) 加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

要深入农户, 认真调查, 了解农民急需什么, 买得起什么。收集整理相关信息, 分析研究, 对机型筛选要考虑机具的适应性, 可靠性, 经济性, 动力性。要进行对比试验, 综合评价选择农民最急需的先进适用的机具进行推广, 同时要搞好机具动力配套工作。引导农民购买确实能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机具。

在传统耕作制向现代耕作制转化的过程中, 要大力推广农业部科技成果保护性耕作工程项目, 要加快科技成果在农机化发展中的应用与转化, 促进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良性循环经济的发展中逐渐壮大。

(2) 加强新机具、新技术培训工作

农机教育培训机构要树立面向农业, 培训农民, 服务农村的教育培训理念。教育培训机构对机手培训, 采取作业前和作业后分段培训办法, 作业前的培训以理论学习、操作技术、安全使用及保养为重点;作业后的培训以故障排除、维护、修理、季节性存放保管等为重点。参加技术培训的学员不仅掌握了操作技术, 新机具的结构原理和基本使用常识, 还掌握新机具安全作业、使用维护、故障排除等知识技能。使学员操作正规化、保养规范化、作业标准化、修理科学化。

要加强对机手的新技术培训工作。在现代耕作制中, 让机手熟练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要领和机具操作规程。要进行技术指导服务;要结合农业生产季节组织开展现场演示会;用农民身边的事例说服教育和引导示范农民。结合“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活动的开展向农民宣传农机新技术, 使科技成果加快应用与转化, 加快农机化的发展。

4.加强农机管理、服务工作, 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

湟中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探讨 篇8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S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4-0085-02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其境内西、南、北三面环围西宁市,总面积2 606 km2,海拔2 225~4 488 m,年平均气温0~5 ℃,平均降水量360~650 mm,日照时数2 453 h,总人口45.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23万人。全县现有耕地5.65万hm2,是重要的产粮大县,但由于仍采取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模式,目前存在农业生产机具不全、机械作业规模小、劳动力缺乏等问题,加上农业收入低,农民不愿从事农业生产,造成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极大浪费。因此,亟需探索解决湟中县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作业与小生产分散经营之间矛盾的方法,以促进全县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1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1.1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资金、土地、机具、技术、人才等的有效整合,将农机具的拥有者与使用者紧密结合,使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为广大农户解决以往在农业生产中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承包、农田托管等多种经营形式的实施,提高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速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1.2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升了农机具利用率,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机专业合作社架起了农户与政府及市场之间的桥梁,使作业市场的农机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节省种子、水、肥、人工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可避免农民重复购置农机具,促进节约型农机化的发展。

1.3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农机专业合作社将收获、灭茬、播种、耕作、植保等农机具有效组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条龙服务,既有利于机械化的连片作业,又增加了机械手作业收入,同时也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1.4 2015年一号文件中重点提出:强化对粮食作物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

从政策角度看,投资粮食产业具有保障性,价格由政府兜底;从生产角度看,转变粗放式经营管理方式,实行精细化作业管理,从土壤保护、品种引进、绿色攻关等方面提升品质,可突出行业竞争优势;从成本角度看,各地区已设立粮食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各类形式的惠农担保贷款基金,降低了粮食生产的成本和风险。

2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措施

2.1 以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

近年来,湟中县不断完善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初步建立了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制度,鼓励和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形成优势互补的多元化推广新格局。县工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大力扶持,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乡镇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截至目前,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00多户,成员人数达6 020人,带动农户4.05万户,注册资金达5.25亿元;培育部级示范合作社3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家,市级示范社20家,县级示范社60家。韦家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79家合作社已经执行统一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苏尔吉蔬菜种植营销合作社等10家合作社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金富源马铃薯种植营销合作社等5家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农欣马铃薯种植营销合作社等20家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实现了对接,先邦蚕豆营销合作社等5家合作社与出口企业对接实现了蚕豆出口销售。合作社成立后,以农机示范区为建设平台,逐步服务到全县土地规模经营中,改变了原来以家庭为单位的耕地界线和耕地模式,建立了标准化的作业制度。通过承包土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作业、统一经营,使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合作社与广大农民都得到了实惠。

2.2 依托农机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实现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

湟中县农业机械拥有量较多,截至2014年底,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141.5万kW,农机总量9.8万台(套),各型拖拉机3.9万台(套),配套农机4.6万台(套)。但是,在生产中存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机、分散种植农田的现象。因此,要改变这种经营模式,就要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适度、有效地集中现有农机具和耕地,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全县的以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方式替代过去的分散型、消耗型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土地过程中,将多种农机具和现代农艺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使农机与农艺有效融合。按照保护性耕作要求,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从而达到效率高、损失小、收获周期短的目的。由于实施了秸秆根茬还田、深松、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规模化经营的耕地内作物出苗均匀,杂草控制效果明显,作物长势良好,能做到大旱之年不减产,而且还有一定的增产幅度。科学运用规范化、标准化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机化生产效率,农业机械的使用与多种农艺技术得到有机结合,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的效果。

3 结语

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机械化,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适应当前农机化发展的新形势。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新型的农机服务组织,是农机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划、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可进一步实现农业节本增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小丽,朱国辉,李学军,等.舞阳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5(2):4-5.

[2] 李云祥.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3(6):33-34.

[3] 陈韶明.浅谈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J].南方农机,2010(3):10-11.

Abstract: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meanings for promo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article, it expounds the meanings of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and introduces the 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and the achievement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Huangzhong count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上一篇:刮痧电影的感想下一篇:茶馆的阅读心得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