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经济学论文

2022-04-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其理由:第一,从国家学科划分看,“国防经济学”属于国家“经济学,,的范畴;而 “军事经济学”属于“军事学”范畴。第二,从研究的范围和对象看,“国防经济学”是从国家的角度,侧重于平时国防建设研究的综合学科;而“军事经济学”是从军队角度,着重从解决战时后勤保障能力的角度去考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国防经济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防经济学论文 篇1:

助力国防经济学人才建设新时代开启国防经济学理论研究新征程

特约记者褚振江报道:为促进中国国防经济学创新发展,激励中青年国防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人员成长进步,提升和加强国防经济学的学科地位与作用,更好地为国防经济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服务,由《经济学家周报》和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防务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国防教育进修学院、全民国防教育网率先发起,以评选“中国国防经济学年度人物”“中国国防经济学年度优秀成果”为主题的大型国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宣传和推广活动,于日前揭晓,并于1月7日上午在北京京海大厦举行颁奖典礼,宣告这一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此次活动自2017年9月初开始,至12月中旬结束,得到了军地多所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积极响应,获得了军内外一大批著名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国防经济学界的学术同仁的积极参与,在经过评审委员会认真审议后于近日公布了评选结果。共有9人入选2017“中国国防经济学年度人物”,其中1人被评为“著名国防经济学家”,即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郝万禄教授;6人被评为“国防经济学家”,分别是陆军勤务学院国防经济系吴少华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陈晓和教授、国防大学罗永光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谭清美教授、武警后勤学院谢茜教授、军事科学院王亚红副研究员;有2人被评为“青年国防经济学家”,分别是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黄朝峰教授和国防大学军事管理學院郭瑞鹏副研究员。在年度优秀成果评奖方面,有60项理论成果入选2017“中国国防经济学年度优秀成果”,其中获得一等奖11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24项。

根据国防大学原副教育长、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也是连续两届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的库桂生少将的介绍,这次评选活动突出了两个特点,一是先宣传后评选;二是注重关照中青年。今年的年度人物评选已是第二届,年度优秀成果则是首届。年度人物评选在总结2016年首届评选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先通过《经济学家周报》和“全民国防教育网”大篇幅地报道申报候选人的事迹材料,让评委们和广大同仁充分了解候选人的学术人生和奋斗历程,然后为公正公平地评选活动奠定认知基础。不论年度人物还是优秀成果,都明确以现役现职人员为对象,以中青年为主群体。这充分体现了退休退位的老专家们甘为人梯、甘做绿叶的高风亮节,更有利于激励在职在位中青年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对青年专家的业绩贡献更是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评选规定中明确了“青年国防经济学家”以45周岁为界限,对曾经获评“中国国防经济学年度人物”的青年专家教授,满5年后,如当年有重大理论创新和突出贡献者,可再次入选年度人物。在优秀成果评奖中,除重点突出国防经济学基础理论创新和指导解决实践问题的应用研究成果外,对青年专家学者的申报项目予以特别关照,本着同质同量比较、青年学者优先的原则,尽量扶持和激发年轻人的学术斗志。

在谈及本届评审委员会人员构成时,曾任军事经济学院院长、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总干事,此届评委会副主任万东铖少将认为,评审专家资历深、阵容大、范围广、权威性强。在军内外选聘的近50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既有长期从事国防经济学教学工作的退休老教授,也有风华正茂地战斗在国防经济学科研第一线的中青年专家。他们主要来自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军指挥学院、海军指挥学院、空军指挥学院、火箭军指挥学院、海军工程大学、武警工程大学、陆军勤务学院、海军勤务学院、空军勤务学院、武警后勤学院等军地院校,还有一部分来自军委机关、军兵种后勤机关、战区保障部门和直接从事部队保障工作的行业专家。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资深权威的评审委员会,才确保了评审质量和水平,使得评选结果被广大国防经济学界所认可和信服。

回顾这次历时4个月的评选活动,具体负责组织策划人员和评审委员会做了大量工作,博得了国防经济学界的高度赞赏。国防大学原副校长、国防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首次担任本届评审委员会主任的毕京京中将说:“党的十九大,标志着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续写了新篇章,不仅赋予国防经济学教学科研人员伟大的时代使命,也为国防经济学者演绎精彩人生提供了广阔舞台。由民间发起举办的国防经济学年度人物和年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具有中国国防经济学建设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作用,弥补了官方在这一工作领域的空白,将有助于广大国防经济学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更加努力地把国防经济学科建设好,把国防经济学理论成果转化应用好。广大国防经济学教学科研人员,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国防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之路阔步前进!”

国防经济学论文 篇2:

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转型研究

摘 要:本文指出了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教学转型、应用属性、实践能力、研究范式等方面揭示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建设应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推动学科教学改革转型;突出打赢能力建设,推动学科研究内容转型;提升决策服务能力,推动学科应用研究转型;加强学科创新发展,推动学科研究范式转型。

关键词:国防经济;学科;转型;军队院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建设在学科谋划、学科管理、学科队伍、学科成果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呈现新常态、军事斗争面临新挑战、国际安全环境发生新变化,学科在紧贴国防与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满足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求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亟待探索新环境新条件下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转型出路、解决当前学科建设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转型的必要性

(一)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建设转型,是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的必要举措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要紧紧围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院校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育人水平,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精神为军队院校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是军队院校学科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遵循。国防经济学科是必须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坚持打赢能力建设标准,坚持强军目标要求,贴近部队训练和作战任务,创新学科发展内涵,提升学科为国家与军队现代化服务的能力水平。

(二)軍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建设转型,是顺应军队院校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

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是军队院校教育的本质属性,深刻揭示了部队建设和院校教育的内在联系。当前,军队院校重心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变,更加注重军事特色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兼具军事学与经济学属性的国防经济学科要谋求向前发展,就必须加快推进凸显军事特点的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实战化教学改革。紧紧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坚决贯彻“源于部队、高于部队、用于部队”的要求,坚持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切实做到教为战、学为战、研为战。

(三)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建设转型,是推动学科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

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学科,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但与国内外、军内外相关迅猛发展的学科相比,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相对滞后,面临诸多问题,必须要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学科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创新服务能力的创新和学科运作模式创新,构建符合国防经济学特点的自主研究范式,加大成果转化和应用研究力度,切实为国家和军队提供国防经济决策支持,构建与国内外、军内外顺畅高效学科交流机制,提升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的开放性、融合性和竞争性。

二、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转型可行性

(一)广泛的转型认同为学科转型提供了思想保证

长期以来,承担国防经济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军队院校,都保持着广泛密切的交流合作,学者们依托中国经济学年会国防经济分会、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年会等交流平台,对学科转型建设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探讨,基本达成以下几点共识:一是国防经济学科转型的重任远未完成。二是人才梯队层次鲜明,各有优缺点,复合型人才队伍比较欠缺。三是研究主题应紧跟国家和军队发展与改革的热点难点,应来源于国防经济领域具体实践,研究成果也应该能够转化为现实的战斗力。这些广泛而统一的思想认识为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转型提供了思想保证。

(二)浓郁的学术积淀为学科转型提供了智力支撑

军队院校是我国国防经济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从学科演进历程看,1985年1月,中国首届国防经济研讨会由军队单位主持召开,同年10月,军队院校首次在武汉原军事经济学院召开国防经济研讨会。两次研讨会成为我国国防经济学科创立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转折点。1987年5月军事经济学院成立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并创办了首个国防经济理论刊物《军事经济研究》,目前也是全国唯一的专门研究国防经济理论的双核心期刊。据不完全统计,从1987年到2016年,国防经济学著作出版达200多部,论文8000余篇,大部分都产自于军队院校。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无论是在国防经济领域的项目数量和质量、学术成果水平、学术影响、人才团队建设、学科资源、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处在全国前列。这些深厚的学术积淀为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转型提供了智力支撑。

(三)深刻的环境变化为学科转型提供了时代机遇

国防经济学科从创建初始、初步形成、迅速成长、成熟完善到深入发展,每一个阶段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对当时国防经济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追踪研究。当前,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已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军民融合式发展日益深化,军队改革深入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防经济学科建设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现实需求,以及国家安全环境与需求的变化,为拓展学科研究领域、丰富学科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提供了现实题材;二是现代经济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为国防经济学科的认知规律、分析方法和研究工具提供了参考借鉴。三是军队院校力量结构改革已初步完成,国防经济学科建设力量得到了整合优化,为下一步实施学科转型创造了条件。这些内部外部环境变化为国防经济学科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

三、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转型思路

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新环境,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转型势在必行。为解决当前学科建设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保持学科鲜活的时代生命力,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应该在教学改革、研究内容、应用研究、研究范式等方面实现全面转型。

(一)适应人才培养需求,推动学科教学改革转型

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必须着眼军队人才培养需求要求,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探索教学方法创新。

1.准确定位军事人才培养目标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提。针对国防经济人才培养目标“学味”偏重、“军味”偏轻的现状,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实战牵引突出重点。紧贴现代战争特点和未来战场需求,着眼人才培养目标与部队无缝衔接,切实把人才培养的目标点定位到“能打仗、打胜仗”上来。二是区分类别细化标准。跟踪国防经济人才岗位去向,细化量化高素质的国防经济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专业技能等。三是适度前瞻动态完善。紧贴军事变革发展引发的国防经济前沿问题,将军事新理论、新技术、新战法、新概念等前沿成果引入国防经济人才培养全过程。

2.充实完善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是学科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立足“着眼实战、满足需求、胜任岗位”的目标要求,着眼战场需要,结合部队担负的使命任务,按照模块化设计、专题式实施的思路,科学合理地设置实战化教学内容,确保实战化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加快教材更新步伐,增加军事案例分析教材,建立常态化的教材更新机制。积极关注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方向,及时把部队建设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按照“专、新、精、博、实”的要求,建立综合性强、覆盖面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3.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创新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是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区分国防经济学科所承担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和任职培训课程教学任务,分别构建相应的教学方法。专业基础课程方面,打破传统“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研究案例着手,逐渐引入“实案研讨”“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把课堂变成“战场”和思想碰撞的阵地。任职培训课程方面,探索“课堂教学、参观考察、网上模拟、现地演练、交流研讨”全过程实现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员由“主演”变为“导演”、学员由“观众”变为“演员”,着力提高学员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灵活处置各种情况的能力。

(二)突出打赢能力建设,推动学科研究内容转型

针对国防经济学科研究内容泛化的困境,应该明晰國防经济学科研究边界,规范研究内容,为学者提供研究的聚焦点。

1.合理划分学科边界,形成协调的学术分工

必须科学把握国防经济学科的边界,坚决克服“泛化”的错误倾向。科学合理的学术分工是推动国防经济学科建设转型,促进国防经济学科深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为防止研究力量分散,研究内容泛化,应该根据国防经济学科的整体发展趋势,结合不同军队院校传统的学科优势,定位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形成“结构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学术分工体系。

2.以能打胜仗为指引,突出学科军事属性

“能打仗、打胜仗”是国防经济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促使国防经济学科与战斗力接轨,突出军事属性,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应侧重于从军队建设和军事需要出发来考虑,突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适用为军队现代后勤建设服务的需要、着眼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经济保障需求以及适用我国国防经济发展的需要。

3.以形势任务为依托,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着眼国家安全形势、军事形态演变和国防经济发展趋势,按照“突破重点、主攻优势、辐射整体”的思路。国防经济理论与政策方向突出对国防经济领域现实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国防经济组织与制度方向着眼战斗力建设基础问题,重点研究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队体制编制调整与优化、部队战斗力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国防投资与军工经济方向着眼信息化武器装备在战斗力生成中的重要作用,重点研究推动我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自主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路径和方法等问题;国民经济动员方向着眼我国非传统安全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应急动员领域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形成了符合形势任务要求,适应军队院校学科专业调整规范,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

(三)提升决策服务能力,推动学科应用研究转型

国防经济学科应用属性要求,国防经济研究必须紧盯新形势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需求,积极开展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国家和军队领导机构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1.积极培育应用型的科研创新人才队伍

应围绕军事需求,从选拔实践型教员、深入部队代职锻炼、加强培训交流等方面入手打造学术团队。一是严格标准,把好师资选配关。可从一线作战部队选拔中层领导干部来任教,进一步完善学科与部队的双向交流机制,聘请军地相关领域的领导和专家担任国防经济专业兼职导师或客座教授。二是加强交流,丰富教员实践阅历。尽可能安排教员到部队代职、调研,参加部队军事活动,增强科研选题和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开阔视野,选派优秀教员出国学习深造。积极支持优秀教员走出国门,在与世界先进军事强国进行军事交流和专业交流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

2.持续推进科研精品工程战略

面向国际国内学术前沿,着眼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大力实施科研精品工程,着力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国防经济战略智库。结合国家、军队需求和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围绕国防经济发展战略、军民融合、战争经济决策支持、国民经济动员、国防科技工业、国防经济法规等热门领域攻关研究,力争取得突破性的标志成果。深化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和军委机关的联系,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向国家发改委、军委相关职能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

3.持续完善科研开放合作平台

加强院校、机关、部队和地方的交流合作,搭建资源聚集、内外互动、多元联合的科研开放平台,准确把握国防经济宏观决策层面的现实关注和政策走向,紧密追踪战争经济保障中的热点和现实问题。依托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等从事国防经济、后勤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全军性学术研究组织,扩大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国防经济学科发展现状及实践需求。总之,要逐步建立完善课题共研长效机制,通过实战化问题为导向,实现院校与部队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推动国防经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实践创新。

(四)加强学科创新发展,推动学科研究范式转型

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是国防经济学科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国防经济学科要保持创新发展,必须借鉴吸收现代经济学或其他学科的先进研究范式,推动传统国防经济学向现代国防经济学过渡。

1.进一步夯实学科的支撑基础

为弥补学科基础经济理论和方法的短板、夯实学科支撑基础,保持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发展优势和潜力,应积极与国内外在经济学领域具有优势的科研院所合作,采取送学、进修、引进、培训和交流等多种渠道,不断增强学科团队在基础经济理论方面的造诣。同时,引进和运用理论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经济学分析软件或工具,开设基础理论课程,并构建与之配套的教学实验环境,强化学科团队尤其是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前沿研究理论方法培训。

2.确立学科的学术研究规范和程序

学科研究是严谨并且严肃的。军队院校的各学术委员会应对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加强监测和惩罚力度,在体制机制上严格把控学术论文的质量。同时,积极培养鼓励原始创新的学术氛围,真正做到创新驱动学科发展。军队院校在开展国防经济研究过程中,应鼓励采用“提出研究问题→建立研究假设→实证检验→得出结论”的一般科学研究程序,尽量避免采用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主观性研究。

参考文献

[1]方正起.需求牵引视域下国民经济动员任职培训课程设计[J].继续教育,2014(9).

[2]方正起.军队网络高等教育基本框架研究[J].继续教育,2014(7).

作者:方正起 赖祥

国防经济学论文 篇3:

刍议国防经济学的建设研究

摘 要:国防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滞后性,使得国内经济学界对这门学科的历史及在中国发展的现状缺乏了解。该文力图勾勒出现代国防经济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情况,旨在使国内主流经济学界对这门学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予以关注,并支持和参与到这门学科的发展中来。

关键词:国防经济学;态势分析;建设研究

一、国防经济学的定义与性质

关于国防经济学的定义,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强调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工具与方法的定义,认为国防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学为工具,研究国防以及裁军、和平等有关国防问题的学科。另一种是强调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义,认为国防经济学是研究与国防有关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稳定性等问题的学科。综合两种说法,并考虑到国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实际状况,可对国防经济学做如下定义:国防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学为工具,研究与国防相关的资源配置问题。因此与经济学一样,国防经济学研究对象也是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如何有效、合理地配置和使用稀缺性资源实现国防安全是国防经济学永恒的主题。其研究的核心是,寻求实现既定国家安全目标前提下的投入最小化,或者在国家安全投入既定的条件下实现国家安全效益的最大化。这种定义既关照了国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又关照了国防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二、国防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国防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无到有,学科理论体系逐步完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科交流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

我国国防经济学界围绕国防经济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以及史学等系列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理论内容可概括为如下方面:第一、战争经济本原论,揭示战争如何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发展,又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消亡。第二、国防经济潜力论,研究各国国防经济潜力的大小、潜力向实力的转化等。第三、国防消费需求论,研究国防消费需求的性质、分类、结构及确定消费需求规模的依据等。第四、国防分配论,研究分配的原则、结构、效益等。第五、国防流通论,研究流通渠道、军品采办、军火国际贸易等。第六、国防财力论,研究国防财力的构成、筹集及预算制度等。第七、国防人力论,研究国防人力的数量、质量、结构等。第八、国防科技论,研究国防科技要素、科研体制、发展战略等。第九、国防生产论,研究国防生产的性质、作用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等。第十、国防工业论,研究国防工业的构成、体制、发展战略等。第十一、战略物资储备论,研究战略物资储备的意义、结构、布局等。第十二、国防经济效益论,研究国防经济效益的内涵和提高效益的途径等。第十三、国防经济发展战略论,研究国防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和途径等。第十四、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论,研究各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第十五、国民经济动员论,研究国民经济动员的内容、体制、准备、实施等。第十六、战时经济管制论,研究战时实行经济管制的原则、方法、措施等。第十七、经济战争论,研究对敌国进行经济封锁、打击的原则、手段等。第十八、经济复原论,研究经济复原的时机、规模及安置的方法等。

(二)学科建设和学科人才培养进入良性循环

目前,国防经济学的应用理论研究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经济运行、信息化局部战争条件下的国防经济建设、军事斗争经济准备和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军地有关院校建立了从博士后、博士到硕士的培训体系,形成了军地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科学发展格局。

(三)国防经济研究转型取得阶段性成绩

我国国防经济研究一直致力于建构规范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轻视了应用研究。伴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的兴起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便要求国防经济理论研究的内容与重点随之变化。回答和解决好新形势下国防资源配置效率问题,除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外,还需吸引和借鉴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近年来我国国防经济研究已迈出了向应用性聚集、同现代经济学范式接轨、立足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型的步伐,学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三、中国国防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趋向

关注新需求,大力拓展国防经济研究新领域。国防经济学是应用学科,只有以现实国防安全需求为导向,以国防经济现实问题为牵引,使国防经济学现实研究成果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国防经济学发展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问题,是中国国防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未来一个时期,作为中国国防经济学,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作为关注的焦点。同时开拓冲突经济学、恐怖主义理论等问题研究的新领域。

采用新工具,坚决突破传统范式。国防经济学研究应尽快摆脱原有政治经济学范式的束缚,甄别地借鉴和吸收当代西方国防经济学的理论营养,在研究工具和方法上与现代经济学接轨,借助博弈论、计量经济学等手段,对中国国防经济学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定量模型分析。

搭建新平台,全面夯实学科发展基础。目前,中国国防经济学学科建设在这三个方面都还存在欠缺,文献积累欠缺,核心概念没有很好梳理,严谨的逻辑体系尚未建立。必须加快这三个方面的建设,使中国国防经济学研究在现代经济学一般研究框架的规范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万禄.中国国防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05).

[2]姜鲁鸣,王树东.现代国防经济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2007,(07).

[3]哈特利(Hartrey),桑德勒(Sandler).国防经济学手册[M]. 姜鲁鸣,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库桂生.国防经济学说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国防经济学发展现状及其转型[N].光明日报,2009.

作者:刘丽 张祥 丁晓礼

上一篇:幼儿音乐教学论文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