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读后感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防教育读后感(共11篇)

国防教育读后感 篇1

我们青少年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参加国防教育能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从而增强对国防的义务感、责任感和坚决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

每年九月第三个星期六是全民-国防教育日,这是和平年代历史对现实的警醒,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怎能忘记那段沉重屈辱的历史?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还不是因为当时国力薄弱,清政府腐-败无能吗?到头来落得个割地赔款,卖国求荣的下场,园明园被洗劫一空,多少珍贵的文物流失海外,这是多么沉痛的教训啊!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只要我们国力强盛,军事过硬,众志成城,就能立于不败之林。

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永恒问题,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话题。我们应该牢记无数先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邱少云、江姐、董存瑞等先烈的名字将永远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二万五千里长征,更让世人见证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们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国防意识。

我们青少年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国防观念,有了丰富的知识,我们才能制造出世界上一流的武器装备,才能令垂涎中国的列强望而却步。在和平年代虽然没有真枪实弹的锻炼机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近距离感受战争,比如在革命纪念馆有一些模拟战场,通过高科技声、光、电再现战争场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震撼不已。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日本侵略者虽然有着比中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是最终还是被勇敢的中国人民赶出了中国,因为中国人民知道国-家-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被人践踏是一种耻辱,所以他们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加强国防,谱写了一曲胜利的赞歌。

每一个青少年都应实行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假期里经常参加一些军训之类的活动,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在艰苦的条件下勇于磨练自己的意志,拥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如果有机会的话,最好能到部队上亲自感受一下绿色国防的魅力,让你会更加有一种使命感好、责任感、自豪感。你一定会特别向往军营生活,服兵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选择军营,关注国防是你无怨无悔的选择。军装很美,它不只是一种服饰,它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荣誉。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每一次抢险救灾,他们都冲在了最前面,虽然满是艰险,却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在每一次战胜困难时,看到同胞们感激的笑脸,那是最奢侈的回报啊!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读后感《国防教育读后感》。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国防教育读后感 篇2

这是一本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亲身经历过的小故事。在每一个故事中都会让我们读出李希贵老师对教育的独特思考与感悟, 更可贵的是李希贵老师从自己失败的案例中得到启示, 例如“让教育从细节入手”等, 这些细节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沉淀的, 在琐碎的小事里形成的。

在书中, 李希贵老师提到“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 而不是一个让别人来管的人”。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约束学生, 管制学生, 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形成一种习惯。作为教师更应该认识到“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 播种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育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让学生感到自己很重要, 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呼吸的教育。

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 一份宽容, 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 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让校园充满民主、平等, 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地呼吸。”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发现真理而不是告诉学生真理, 那么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与众不同的兴趣, 放开孩子的手脚, 让他们自己走路, 只要“鞋子”合脚了, 他们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奔跑起来, 我们又何愁学生前面不会是一片自由的天空呢!

实际上, 就像李希贵老师所说的那样“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就是不简单。”教育也是一样, 贵在坚持, 在生活中老师不再以成绩为唯一评价尺度, 要用多元化的观点去看待孩子, 让孩子在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这也正是“多一把尺子, 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3

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人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人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李老师的这些举动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当一个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并提升自己的时候,就是师者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令人震撼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教育者来说,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这些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笔者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笔者深深地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融入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他不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时刻牵挂着学生——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学生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李镇西教师所讲的故事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万同是书中一个典型的后进生,在李老师对万同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笔者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过程中,笔者不断地感动、不断地在思考、不断地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笔者的学生,笔者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对待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笔者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笔者的心灵之外……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就会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教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教育阅读《美丽的教育》读后感 篇4

这是小学教育大师——孙蒲远老师凝结43年的心血和智慧,写给广大年轻班主任的一本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也是新的教育诗篇。

笛卡儿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确如此,每当我捧起《美丽的教育》一书时,仿佛和蔼的孙老师就笑容满面地站在我面前,耐心的为我讲解教学中的困惑,与我促膝长谈,告诉我做一名合格班主任的秘诀。

班主任是世界上级别最低的主任,但班主任又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诚如孙老师所说:班主任在小学生心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孩子对自己的班主任简直到了崇拜的程度。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学生影响非常大,班主任提倡的东西将会酿成这个班的班风,班主任为好恶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是非标准,班主任的要求将会形成这个班学生的习惯,班主任常说的话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座右铭,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性格气质的形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班主任是一个神圣的岗位,它牵动着几十双眼睛的关注。影响着几十名学生的成长,我们只有全身心投入,热爱这个岗位,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来。

“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师爱就源于教师

对民族对国家的一片赤子之心,是一个教师对国家对民族未来的一种责任。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出于一种民族责任感,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很高尚的感情。”这是孙老师在回答一位演员时的精彩对话。多么深刻,多么精辟。是呀,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就应该是这样的。无论天姿如何,家境如何,只要他加入我的班级就应该一视同仁,就有权利得到老师的爱,爱学生并不难,难的是会爱。热爱学生必须要做到以下几条:全面了解写生;真正关心学生;学会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

像教育家一样教育孩子读后感 篇5

出生两个星期便进行“专注力”的训练。即用琴声和笛子的声音去引起孩子的关注。这种“专注”习惯的培养,对后来注意力集中有很大的好处。天文长大后,读书学习和处事都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即使在街头,他都能专心学习。

2、带路训练。天文会走路之后,他父母每次出门,不管是拜访亲友还是外出散步,总让孩子走在前着,为大人带路。几次以后,他就能大胆地独立前进了。这种训练在于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独立走人生之路,并大大培养孩子的自信。

3、语言训练。在四个月时,天文父母就对着他念《三字经》、唱儿歌,唱催眠曲。一周岁时,常常教他念《三字经》、《弟子规》,三岁时,念《千字诗》、《今日诗》、《明日歌》、《十二诗经》、《朱子格言》,还有一些民谣。而这些,天文那时就能大段大段地背下来。

4、数学训练。三岁以前,主要是认识一些数字,进行一些最简单的加减运算。三岁以后,对孩子进行了正规训练,让他背加法表和乘法表,给孩子讲一些关于趣味数学的故事,让孩子解答其中的数字问题,以此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兴趣。

二、中小学时期的教育

1、入学准备时的教育。天文入学前的一两年,蔡笑晚就带着天文到学校看学生上课读书,天文看得很感兴趣,很羡慕。经常问什么时候能上学。他父亲就跟他讲:再过一个新年你就能读书了。于是他就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等待着,那年春节的时候,他特别高兴,因为终于盼到了读书的时候。入学后,蔡笑晚与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取得沟通,反复说明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观点,并把孩子的性格特点告诉老师,同时向学校领导和有关老师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多奖励,少惩罚。第二、可以温和的地方决不严厉。第三、作业尽量精简,使学生有自由发展的余地。这些做法,使天文很顺利地开始了学习。

2、摆地摊的教育。一般的家庭,任何一个负责任的父母,再穷也不能让八岁的孩子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但蔡笑晚认为,“摆地摊出租小人书”这件事可以是对孩子的一种很具体的素质教育,使他从小懂得人生的艰难,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并能激励他去奋斗、去拼搏、求上进、争出路。于是,在天文八岁时的那个暑假,天文在自己家门口摆了个地摊。摆了一个星期,收获还不错。一个星期之后,天文还想继续做下去,但他父亲没有同意。他父亲说,现在你是求学长知识的黄金时期,有时间多看书、长知识,不能为了这些“小生意”浪费时间。

3、竞争意识的培养。天文在小学里读了三年之后,他父亲给他转学了,因为他原来的小学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为了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必须让孩子进入较强的竞争群体之中。天文因此而被转到新的学校,新的班级。竞争意识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奋斗、拼搏的精神,不安于现状、不安于平庸,要以自己的努力去争优秀、争先进,并让他从小懂得竞争中的胜利者,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而是最努力、最顽强不屈的人。他们不怕失败,能从失败中站起来,毫不气馁地勇敢前进,去夺取胜利。但是,蔡笑晚也没有勉强要求天文去争取第一名,他总是说:优秀很重要,名次在前十名都是好的,差一两名并不说明问题,偶尔在十名之外也不要紧,真才实学最重要,读书像马拉松赛跑,开头所处的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冲刺时最先到达终点。

4、营造立志氛围。当时,尽管家境贫寒,住的只是三十多平方米的百年老屋。但蔡笑晚却在房子里进行了一番苦心的设计,在墙壁上贴了很多励志格言和家训。还有一些伟大的科学家的画像,如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爱迪生、法拉第、哥白尼等。让这些伟大科学家的画像和故事慢慢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灵里,树立偶像的地位。这种氛围对孩子确有很好的立志教育作用,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大的心胸气概、有一颗奋发向上的心。

5、培养早期行为习惯。

① 诚实守信的习惯。为了培养孩子不说谎,作为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不能欺骗孩子,承诺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考试成绩很差,只要是实话实说,就不能给予严厉惩罚;相反,要给予特别的关怀,给予温柔的开导和教训,使他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孩子承诺父母的事一定要让他能兑现,既不能给孩子过高的具体要求,也不能让孩子承诺无法兑现的事;从小让孩子养成“一诺千金”的习惯,孩子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他兑现,即使是不正确的事,也要妥善解决,决不能让他失去信用。

② 尊敬师长和礼貌待人的习惯。

③ 遵守时间的习惯。

国防教育读后感 篇6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原创: 许文波

今年9月份新入学的高一新生会与以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他们是将是参加河南省新高考的第一届学生。即便是教师,面对迎面而来的新高考心中也有一些打鼓。虽然听到不少消息,但总是缺少具体的参考。恰逢此时读到了李希贵的《面向个体的教育》,让茫然与忐忑的心中多了一份希冀。

在我读来,十一学校像极了帕夫雷什中学。那种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而确立的氛围是如此的相似。这种氛围常常会激发出纯粹的“教书育人”的情感,以至于看着书便不由自主的想象:如果我就在这样一所学校里任教或者是这里的一名学生,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同时我也期待着十一中向着这个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能拨动我的心弦,引起我的思考。其中有一篇《少一些抽签,多一些选择》是让我感触比较深的。原因在于我自己就经常这么做,而且由于好操作、对每一个人机会均等,一直以来都被我奉为圭臬。慢慢的我的学生们也习惯了这样的方式。而我自己的思考也就到此为止了,从没有想过要继续往下再走一步。

而读完文章,则像是受了当头一棒。虽不是体无完肤,但确实相去甚远。在简单、直接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在传递“听天由命”的意识?有没有错失了教育的机会?有没有更有效、更有意义的方式?这些都将成为我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如果不是阅读,那么我可能还在那个沾沾自喜的状态。也是阅读让我有了和更高境界的人对话的可能。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走班制的前提下,十一学校4000余名学生就有4000余张课表,构成1400多个教学课堂,这其中甚至包含了马术(一个我只在电视上才见到过的运动)。这不只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的问题,更是能力问题。这不得不让我感慨,环境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这是我无法想象的。

我们每一阶段的努力其实不必等到将来好多年后再显示出差别,在下一个阶段就会显现。今年焦作市有科协组织的高校夏令营,去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参加。名额有限自然是择优而取。这就是高中阶段的努力程度带来的差别。对应的,听说省实验马上要选拔参加清华、北大夏令营的学生,你看,初中的努力在高中也体现了,只有初中足够优秀的人才能进这个学校,才能去争取这样的机会。

国防教育读后感 篇7

书中列举的实例, 都是取自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每天都要遇到的问题。它是是现实生活中的指南, 是青少年的指路明灯。它不像一本书倒是有些像交流的平台, 书中有很多的问题是读者互动, 很有乐趣!这本书包含着许多积极向上、激发灵感和促动的战略, 帮助青少年发挥他们的潜能。书中提到的七个习惯分别是:

习惯一:积极处世。

习惯二:先定目标后有行动。

习惯三:重要的事情要先做。

习惯四:双赢的想法。

习惯五:先理解别人, 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

习惯六:协作增效。

习惯七: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七个习惯逐步深入的对青少年的生活和习惯有了明确的指导!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也感觉到这样书籍对于我的指导意义的重大!对于这本书我如视珍宝, 仔细看了几遍, 心中感慨万分。我觉得这些习惯很好但是养成习惯是更加重要的课题!叶圣陶先生认为, “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 目的在养成习惯, 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 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 并且要自我教育, 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 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 能力越增强越好”。俗话说:“树不修不正, 苗不追不长”严格的养成教育, 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我认为学生的教育一定要注重平时的点滴积累, 习惯是在时间的基础上坚持不懈的结果!在学生教育中我的主张就是注重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 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 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 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 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那么, 作为班主任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 应该实施养成教育呢?

一、营造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重要性

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 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 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点滴培养习惯、坚持不懈抓行为

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师生都应作长远打算。教师, 须允许学生习惯形成有个过程;学生, 须一步一个脚印, 不要图快。师生须密切配合, 老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 学生要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这样必有成效。我的班级的日常工作和行为我很重视学生的行为决定他们的习惯也许会影响到他的一生的命运。所以我很重视行为的细节管理。这样的教育和培养下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习惯有很大的提高!

三、言传身教, 发挥榜样的力量

以身作则, 重中之重。“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身教重于言传”, 这是好多老师都懂的至理名言。可“懂”不等于就能做得好。因此, 班主任必须在爱岗敬业、遵纪守法、有好的行为习惯上做学生的表率,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学生会不自觉的对班主任的行为仿效。当学生被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有利于班主任威信的树立。

四注重平时点滴养成教育、细节决定成败

孔子云:“少年居性, 习惯之为常。”而培根在《论人生》中便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 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因此, 在班主任工作中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也是具有良好师德的具体表现之一。比如:卫生是一个学校的镜子, “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我们要求学生必须从卫生小事做起, 从卫生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并且注重细节!

五、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鼓励学生发展全方面能力。

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并且认真对待每次的活动和学生交流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加的自信, 积极开展班级的团课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我开展的能力。学生本学期的团课的内容都自己开展的, 并且开展的有声有色!学生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六、观察学生特点、个别指导教育

热心观察, 留意表现。作为教育者, 一定要留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 以期选择最好的教育手段, “对症下药”。教育形式, 切忌单调。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然, 我们在对其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针对实际情况, 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措施。

七注重家校联系、建立教育立体互联网

家校联系, 不可或缺。教育必须要进行互相沟通机制, 教师一定要关心学生的整个生活和发展过程并且要和家长建立一个立体的教育网络制度!如果家长和老师一起努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平时的习惯养成上有显著的效果!

养成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是为了学生一生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抓养成教育, 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出发, 从每一件小事出发, 从日常的行为习惯开始, 到关注社会, 到有社会责任感逐步推进。作为新一代的老师要有新的思想和方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是阳光底下最神圣的职业, 肩负的意义重大, 一个好的教育成就一个好习惯, 也能成就一个人的一个精彩人生!让我们携手一起努力!

摘要: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我们的学生是青年一代的人就更加如此。肖恩·柯维的这本《杰出青少年的7个习惯》告诉了青年的一代怎样可以做一个成功的人。恩·柯维的这本《杰出青少年的7个习惯》告诉了青年的一代怎样可以做一个成功的人。书中列举了七个习惯, 观看这本书本人提出了一个理念--注重养成教育、习惯成就未来!在本文中分别从七个方面介绍了如果开展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分别是:营造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重要性;点滴培养习惯、坚持不懈抓行为;言传身教, 发挥榜样的力量;注重平时点滴养成教育、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鼓励学生发展全方面能力;观察学生特点、个别指导教育;注重家校联系、建立教育立体互联网!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8

张文质先生书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地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 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不知从何时起,我常常被超负荷的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闲余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有言论说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高中的,高中学大学的,大学却在学幼儿园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

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它到底会对学生一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它成全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把眼光放得这么远了,才能对今天——明天——后天的教育行为有所思考。

书中还有提到的“不要偷走孩子的梦想”,让我感触颇深。我一直觉得我们每个人都不会白来人世一场的,生命的过程就是一种意义。虽然从真正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脆弱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可是如果在你的生命里做到了“少年无愁,青年无恨,中年无悔,老年无憾”,那就是完美的一生,能够拥有这样的人生,就一定是能够坚持梦想不放松的人。

书中还说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而教育也有教育的规律,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的确是这样的,在现状与期望中,梦想是最好的桥梁和纽带。只有梦想可以使孩子超越平凡的生活,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育是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学困生,他们之所以出现目前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很多不良的因素影响的,有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不要去责怪他们,应该带着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鼓励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要知道:孩子接受教育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一切均需在潜移默化间进行。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

教育读后感 篇9

——读《我的教育思考》有感

通过阅读《我的教育思考——李镇西30年教育感悟精华》一书,我感悟、受益良多,最让我感叹的是李镇西先生的“五个一工程”。他在《师生谈心是心灵间的对话》一文中说到:“身为副校长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和教学工作的我,现在每天都坚持做‘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贪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

乍一看到时,我真的很惊讶,李先生是个闻名全国的名师,现在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可以想见他是一个很忙碌的人。他在负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同时,每年还要编写几本著作,时不时的还要外出讲学,居然还能每天都花费时间、精力去做这么多的事情。最感动的是他那份“追求真教育”的真心,作为一个事务繁多的校长,他一直坚持上课,尽管没有固定在哪一个班上课,但他说要把全校56个班全上遍。掩上书本,我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跟所有的珠三角发达地区的老师一样,我一点也不觉得教师工作轻松,我们从早到晚地忙碌,也很用心地去完成各种各样的,与教育教学有关或无关的工作。我们疲于应付各种活动、检查,总在抱怨说自己有多忙、多累,也总会感叹自己没有时间学习新知识、或在教育教学上不能花足够的时间,都不像个老师了。不专心思考教育教学,不能花费尽可能多的时间在其上,这哪里还是个称职的老师?我们似乎总能找到诸多的理由、借口,为自己的不思进取做掩盖。鲁迅先生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只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的赤诚之心,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的事情的。

静下心来,李镇西先生的“五个一工程”就可以给我们以现实的指导:/

3第一,上好一堂语文课。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最本质的工作是教书与育人。教书也就是上课,而备课是其前提和基础。备课,不仅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工作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教学工作是教师最经常、最大量的工作,对这些工作是充分准备、一丝不苟呢,还是马虎从事,应付了之呢,这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有责任感的主要标准。要教好课,就得先备好课,这一点对新教师来说是如此,对老教师也不例外。况且连身为名师的李镇西先生都还如此勤奋,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怠慢呢。

一句有名的教育话语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现在的科学技术一日千里,很多的新知识、新事物等待着我们去认识和了解。同时,就算是所谓的旧知识我们也会有遗忘和疏漏的地方,也有个提高的问题。再者说,“教学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任务,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是教师备课的总要求。备课时如此的重要!所以,我们还能说没有时间、精力去备课吗?

第二,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是说我们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抽出时间来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这不仅仅是说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行动交流,而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师生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关系,转变为现代新型的民主平等关系,老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应当争取成为学生的朋友。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明晰教育目的,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学生只有了解了你这个教师,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自觉学习知识,促进智能和品德的发展。我所教的学生是小学二年级,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我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些学生虽然成绩不太好,但是很孝顺、懂事;一些学生成绩很好,但却有自大、冲动的缺点。特别是一些平时看起来内向、寡言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着一些家庭、交友、学习上的问题,各各不同。

第三,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对于教育工作相关的问题,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加以关注和思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教育和社会动向,认清教育的形势,了解其中的各种现象、问题,同时结合我们的教育经验进行深入地思考,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我们的年级办公室就是一个讨论、交流的教育阵地,有时候一些问题议一议、论一论,头脑自然就清醒了。

第四,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李老师提醒我们“反思型教师”之“反思”绝不仅仅是“想”。他以他20多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古语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们的脑袋要勤于思考,才不会钝化。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带着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但这看似平凡的教育工作,需要我们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足够的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我们“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我们不一定要像李镇西先生那样每天都阅读一万字以上的书,每天写一篇教育反思,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意识、有计划地去阅读和反思。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实话》读后感 篇10

实话?教育实话?,我眼前一亮,在敬佩作者的勇气之举的同时,想象着作者会用什么样的笔墨阐述对当今教育的看法?带着这样的心情和疑问,我打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

看 陈先生的文章,每一篇都是那么实在,他从当代教育理论的高度,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审视和剖析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他的“实话”“实”在说出了教育者感觉到却说不出,或者想到了却不敢说的话,“实”在透过教育表象让人们看到教育的真面目。

全书分“课堂动向观察”、“课堂改革观察”、“早期教育观察”和若干教育价值判断评议等几个栏目。

谈到“教学常规”。怎样看待课堂纪律?这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如果“只是以安静为衡量课堂纪律的尺度”,那么,这样的标准是值得质疑的。如果某位教师在上课时,教室里安静的“掉一根针都能听得见”,这样的课堂教学又会生动到哪里去呢?如今,教育都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着眼于保障学生自由纪律的同时,既给每个学生留下课堂中自由活动的余地,也能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保持有序的状态,这才是教育的常规状态。

再比如谈到“公开课”。现在有这样一种趋势,似乎一线的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公开课、比赛课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走上成功。对于一节公开课的准备,往往要花去一个星期,几个星期,甚至一二个月的时间。这会不会影响到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呢?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今有的的家长不愿意到名师的班上读书,我想答案显而易见。作者戏言“所能听到的大都是‘公开课’,难得有机会听到‘秘密课’”,所谓“秘密课”我想就是我们的“常态课”,如果能把常态课上好,对自己每一节课都能做到认真负责,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国防教育读后感 篇11

一、呵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读这套书的第一本时, 我就被阿莫纳什维利独特的教学方法所吸引, 被他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爱心和宽容所感动。其中有一个“花盆事件”, 给了我莫大的心灵震撼。奥塔尔把花盆打破了, 有孩子来老师这告状, 而奥塔尔则辩解说是别人推了他, 然后他不小心碰到了花盆, 因此他认为不是他的错。我想所有的老师都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不知道大家当时是怎么处理做的。我首先想到的是“弄清楚到底是谁干的”, 然后帮每个参与进来的学生分析他的错误之处,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还美其名曰“心理疏导”。那么这样做是不是收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呢?我看了书后扪心自问, 其实并不能达到很理想的效果, 只是当时看来事情已经得到“妥善”的解决而已。我们的做法仅仅是在“补窟窿”, 并不是从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出发的。我们可以简单地设想一下, 一个严苛的老师如何能培养出宽容的学生?“花盆破了, 仙人掌怎么办?”多么巧妙的发问语言, 多么高超的手法, 他的宽容让学生包容了错误, 增强了孩子们的责任感, 同时也保护了奥塔尔的心灵。

二、为孩子们插上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的翅膀

“如果你的大多数学生都不要读, 你就是个坏教师;如果你的大多数学生都酷爱读, 你就是个好教师;如果你班上的所有孩子都爱读, 并且都嗜读成癖, 你不仅是个好教师, 而且还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培养儿童对阅读的热爱, 就如同为他们插上了一对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的翅膀。因为我多年来一直从事的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工作, 所以特别关注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阿莫老师的话语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我认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语言文字的阅读很重要, 对一两个关键词领悟得是否透彻就决定了学生能否很快获得、领悟解题思路或方法。举个例子:23 比8 大多少?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给学生包含三个不同关键词的例题:23 比8 大多少?8 比23 小多少?23 和8 相差多少?像这样, 抓住关键词“比……大”““比……小”“相差”等来理解, 这是比较两个事物或两个数的大小, 它有几种不同的提法, 但是解题的方法是一样的, 都是用较大的数减较小的数。其次是数学符号的阅读能力。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 符号的普及发展也相当迅速, 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也是很广泛的, 人们对数字符号越来越依赖。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我们常遇到的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等, 这些是最常见、应用最广的数学符号, 每种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用途, 也是要求学生能理解的。还有就是对数学表格的阅读能力, 在统计和一些数学问题中, 表格的形式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表格, 相关情境及相关数据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 这就要求当今的学生必须具备读懂表格的能力。以上这些都是最基础的数学阅读能力, 到了高年级, 还有数学公式、数学图示等一系列的阅读能力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最基础最实用的方法来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主要“抓住两个结合, 突出一个重点”。所谓两个结合就是思考与阅读相结合, 实践与阅读相结合;突出一个重点就是重点内容要重点训练。数学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如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阅读时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维判断是很重要的。理论联系实践是学习进步的不二法门, 在带着问题阅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将阅读的所得应用于实践, 这样相辅相成可以达到1+1>2 的实际效果。

三、做学生心目中的“高大上”

阿莫老师特别看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因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这一点我们大家都是深有体会的。我们在学生时代也会因为跟任课老师的亲疏而影响我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 我们要积极尝试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们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要做到“三心”。首先要专心, 要集中精神, 神情专注。为表示自己正注意倾听, 要多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 要用你的肢体语言向学生传达出你的赞许与肯定, 切忌随意打断学生和随意插话, 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正用心倾听, 你很欣赏他们的发言。二要虚心。三人行必有我师, 即使面对学生幼稚的想法也要善于接纳。要尊重学生的观点, 切忌急躁地在学生还没有充分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的时候就轻易表态, 也不要挑剔批评。要虚怀若谷, 学会包容。三要耐心。对学生的不同想法, 对学生激烈的争论, 要耐心倾听。有些孩子表达能力欠缺, 话说不清楚, 说得不连贯, 这时候更需要我们教师耐住性子, 积极地鼓励他们, 使他们意识到老师重视他的想法、观点, 他们的思想是很有价值的。只要老师真情投入, 用“心”倾听, 就能实现心与心的互动, 聆听到学生发自心灵深处的声音。这样的老师也是受学生尊敬与青睐的教育者。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你的威信与提升你的人格素养。

“谁爱儿童的唧唧喳喳声, 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唧唧喳喳声爱得入迷, 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这是阿莫老师的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它不仅激励着教师, 也激励着所有对于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 要像阿莫老师那样用心与学生交流, 用心去体悟教育问题, 用心去探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摘要:曾经, 我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一个老师就像园丁, 辛勤培育每朵花, 让牡丹雍容, 让百合恬静, 让菊花高洁。现在, 我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只要以花的形式存在着, 无论是否能开花、装点花园, 园丁都要细致地爱着它们, 这是花儿的权利, 更是园丁的责任。

上一篇:观高效课堂讲座有感下一篇:寒假社会实践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