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动员任务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防动员任务(通用7篇)

国防动员任务 篇1

后备军官学院

二〇一一年九月

题目:国防动员

目的: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了解国防动员的起源、定义,国防动员的功能、内容,以及国防动员的发展趋势,增强国防动员自觉性和国防意识,积极投入国防动员建设中去中,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内容:

一、国防动员的功能

二、国防动员的内容

三、国防动员的发展趋势

方法:理论讲解 观看课件 互动提问 小结讲评 时间:3学时

要求:认真听讲 做好笔记

同学们,国防是全民的国防,中国古代就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名言,今天的信息时代更是如此。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国防概述和国防建设,大家也掌握了一些国防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学习国防动员的内容,加深一下对国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动员这个词汇,应该说很早就有,简单地说就是思想发动。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意思就是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人类从古至今经历过无数次战争,可以说动员与战争相伴相随的,当然战争也离不开动员的支持。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法西斯300万装甲机械化部队在苏联西部1500公里的边境线上,发动了侵略战争。战争开始时,苏军总员额是460万,经过一年作战,到1942年5月,苏军已经损失兵力804万。苏联在遭到德军突然入侵之后,立即进行了全国总动员。8天时间就征召了530万士兵,一个月内征召了65万预备役军官,战争第一年征召官兵达1894万。卫国战争总计动员征召2700多万兵员,持续不断的兵员补充为苏联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50年-1953年的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中, 动员参加志愿军207万人,其中补入志愿军的新战士80万人,征集调用各种作战物资560万吨,筹措战费62亿元,达到了援救友邦和保证国内安全两大目标。

离我们最近的一场信息化战争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为了确保战争的快速胜利,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共征召预备役人员224528 人,征用了国内22家航空公司的47架民航飞机和31架宽体运输机,50艘大型商船和19艘预备役海运船,租用了70多颗商业卫星,和国防部签订物资供应商有3.5万家,与之相关的企业高达15万家。

“动员”一词最早见于1793年法国的《全民总动员法》,后被翻译成英文:mobilization, 本意是集合、调动、准备作战。日本人儿玉源太郎首先将“mobilization”翻译成“动员”:动是发动、调动、调集,员是有定数的人或物,合起来就是调动人员和物力。动员的原始意义就是指调集人力物力用于战争,而且重点是指动员军队。

国防动员的定义:国防动员是指国家为应对紧急突发事件、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紧急措施。

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来讲;

一、国防动员的功能

二、国防动员的内容

三、国防动员的发展趋势

一、国防动员的功能:

国防动员的功能可以用简单的六个字来概括:应战、应急、服务。也就是说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

(一)应战功能 有两个体现: ●

动员是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

动员是遏制危机的有效手段。

1、动员是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现代战争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但综合国力的优势并不能直接与作战实力划等号。如何把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转化为战争的实力呢?也就是说把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呢,这里面就是要通过动员的作用,在其中起到力量凝聚器和力量转换器的作用。例如: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战争爆发10分钟后就发布了全国总动员令,紧急征召预备役人员;20小时后,被指定在西奈半岛展开的两个预备役师先头部队到达西奈前线;48小时后,即有30万预备役官兵开赴前线,使总兵力由11.5万人迅速增加到40余万人; 7天后,15个预备役旅全部成建制投入作战,很快扭转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有军事专家对以色列的动员高度评价“如果说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大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则是第二大胜利”!

2、动员是遏制危机的有效手段。

1962年,我们新中国面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一方面我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遭受很大损失,国内面临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另外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逼迫我们还债,在北部屯兵百万,重兵压境,对我构成巨大威胁,此时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认为反攻大陆的时候终于到来,于是召集高层,共制定1000多套反攻大陆的作战计划,信心满满。为了应对这种危机,紧急实施战备动员,在全国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向东南沿海紧急调兵遣将,军工部门紧急动员扩产,东南沿海加强军民联防,蒋介石集团一看大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最后不得不放弃了反攻大陆的计划。军事实践表明,动员不仅是战争潜力向战争实力转化的枢纽,而且是使用武力的一种特殊方式,以其本身强大的战略威慑力,可以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二)应急功能

动员是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在国家面临比较大的自然灾害时可以通过动员来及时应对处理,尽量减小自然灾害的损失和影响。我国幅员辽阔,也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平均700至800亿之间。例如:1998年的洪涝灾害,2003年的非典,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10西南五省的旱灾、2011春季的河南安徽山东的旱灾等等。尤其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我们的动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动员迅速展开,动员的领域之广泛,动员的速度之快捷,动员的协调之高效堪称前所未有,军队和武警部队共出动14.6万人,动员民兵预备役人员7.5万人,动员各型飞机和直升机4700余架次,车辆53.3万台次,救出生还者3338人,转移受困群众140万,运输空运空投救灾物资157.4万吨。派出210支医疗队,巡诊医治群众136.7万人。美国陆军第二装甲骑军团华裔士兵陈果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中国政府对大地震的反应速度是空前的,三天内调集13万军警及物资设备到灾区。目前世界上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三个国家,美国、中国和俄罗斯。我的美国战友们都对解放军官兵一天80公里负重强行军以及4999米高度伞降印象深刻。

在反恐维稳方面,国防动员也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2001年9.11的边境封控行动,2008年应对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等。而且我国每年大约有20—30万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工作在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线上。

(三)服务功能

动员是支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动员是联接军队与地方、军事与经济、平时与战时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动员建设可以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加强动员建设可以节约国防开支。例如做好了预备役部队的建设就可以实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减少常备军数量,国防经费可以更多的投入到武器装备的研发更新,提高部队的人员素质和待遇等,从而提高部队战斗力,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在搞经济建设的时候,要结合国防建设的需要,做到“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例如,在建设高速公路的时候,如果按照一定的标准建设,就可以起降飞机,作为飞机的应急跑到之用。——动员建设的成果可以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如:平时的建筑物下面的人民防空设施,可以用作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或者物资储备仓库。

小结:国防动员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重要的战略举措。无论是应对战争威胁,还是应对紧急突发事件,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国防动员。

二、国防动员的基本内容

国防动员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政治动员、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动员。由于时间的关系我重点给大家讲述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有关内容。

(一)武装力量动员

定义:武装力量动员是国家为适应战争需要,扩充和调整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所进行的活动。

武装力量动员是战争动员的核心内容,是战时扩充军队进行战争的基本手段,贯穿于战争始终。搞好武装力量动员,对夺取战略主动和优势,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武装力量动员还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内容:现役部队动员、预备役部队动员、后备兵员动员、民兵动员。

现役部队动员:为什么要动员,因为现役部队平时和战时是有区别的,现役部队规模不同、编制不同、战备程度不同。通过现役部队动员可以使部队进入临战状态、实行战时编制、扩建现役部、组建新的部队等。

预备役部队动员:现预备役部队按现役部队的编制进行编组,平时编一定数量的现役军官和士兵,配备一些武器装备,定期进行军事训练。预备役部队是战时成建制动员的主要形式。

后备兵员动员(征兵):征召适龄公民到军队服现役的活动,主要是征召预备役军官和士兵补充现役部队。

民兵动员:组织发动民兵担负参战支前任务。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武装组织,是我国三结合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是武装力量动员的基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翻身民众支持战争的热情空前高涨,有539万人参军、参战、支前。动员了担架10.7万副,推车43万辆,大车38.9万辆,骡马103万匹,各种船只1.36万条,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在未来作战中,民兵除了直接补充部队战时扩编外,还将担负一定的支前保障任务: 情报侦察、通信保障、信息作战、装备维修、卫勤保障。

(二)国民经济动员

定义:国家为保障战争的物质需求和稳定战时经济秩序,根据战争需求和经济动员计划,调整经济资源配置,增加武器装备及其他军用物资生产所进行的活动。

可以说经济动员是保障战争物质需求的基本手段,古语有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国民经济动员是保障战争物质需求的基本手段,经济动员是战时稳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措施。

国民经济动员的内容很多包括:有工业动员、农业动员、贸易动员 财政金 融动员 劳动力动员 战略物资储备动员 医药卫生动员 科学技术动员。今天重点 给大家讲述工业动员、财政金融动员、医药卫生动员。

工业动员: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经济动员能力特别是战时工业动员生 产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决定战争最后胜负的关键因素。

赫斯特,1914年在《战争的政治经济学》中说过:现代战争胜利是在铸造车间、工厂和实验室里赢得的。

——调整工业生产能力,增加军品产量

海湾战争中,仅美国陆军就签订了4000多项物资生产合同,动员了1500多家承包商,6000多条生产线,夜以继日地生产了25亿美元的产品。

——调整工业布局,增强国家长期支持战争的能力

出于防敌突袭,提高国家对大规模战争的持续支持能力,以及调整不合理工 业布局的考虑,毛泽东提出了集中力量搞内地三线建设。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修筑了大量工事、国防工程、铁路干线,初步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三线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增强了国防建设的稳定性和国家支持大规模反侵略战争的能力。

财政金融动员:多渠道筹措战争经费,保证战争需要,保证国家战时经济稳定。战争时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筹措战争经费: ——实行战时财政预算

——实行战时税制

——举借债务

——寻求国外援助

医药卫生动员:统一调度和使用医药卫生方面的人力、药品器材、设备和设施,满足战争对医疗卫生保障需求所进行的活动。

(三)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是国家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减少空袭损失,消 除空袭后果所进行的活动。国外也称民防动员,或群众性防卫动员。人防建设的措施:

——拟制战时防空动员计划和预案

——搞好人防宣传教育

——加快人防工程建设

——加强人防专业队伍建设

——储备人防物资器材

——加强人防演练 战时人防动员的主要行动:

——适时发放防空警报

——组织人口疏散和隐蔽

——组织对重点目标的防护

——积极开展对空作战 ——消除空袭后果 小结:

动员是一个不断开放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需求的不断变化,国防动员还将会出现一些新的领域和内容(社会心理动员、装备维修动员„)。伴随着动员内容和领域的不断拓展,动员已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需要全社会 的共同参与。

////

三、国防动员的发展趋势

(一)动员实施趋向精确化

(二)科学技术领域日趋成为动员的重点

(三)动员准备必须提前到位

(四)反动员将成为新的斗争领域

(五)综合国力对动员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强

(六)动员内容和范围日趋广阔

(七)动员准备和实施更加依赖于法规制度的完善

最后孙武的一句话来做本节课的结语:孙子曰:“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他指出,用兵法则是不要寄望于敌军不会来侵犯,而应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望于敌军不会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坚固的防守,攻不可破。

一句话就是国防动员,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大家要时刻准备着。

复习题

1、什么是国防动员?国防动员的功能有哪些?

2、国防动员有哪些基本内容?

3、什么是武装力量动员?武装力量动员的内容?

4、什么是国民经济动员?国民经济动员包括哪些内容?

国防动员任务 篇2

一、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发挥油料动员潜能

1. 现代军事发展对国防油料动员提出紧迫要求

现代军事行动突出高度的机械化和高效的信息化, 部队机动速度加快, 机动距离增大, 行动强度加重, 油料消耗剧增。常规依靠部队自身油料资源保障行动全程难度加大, 特别是面对抢险救灾、远洋护航等新任务, 在行动初期, 部队油料资源可能无法第一时间就位, 迫切需要国家协调地方油料资源就近就便予以保障, 解部队燃眉之急, 为后续油料输送赢得时间。

2. 经济社会发展为国防油料动员提供坚实后盾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 综合国力得到大幅提升, 国家能源建设也已形成规模。中石油、中石化营业网点遍布全国, 中海油钻井基地延伸海外, 运油车、火车油龙、水上油驳穿梭往来, 输油管线四通八达, 大型国家石油储备库相继建成, 我国石油行业建设成就显著。正是由于地方油料资源储备规模大、结构分布广、技术成熟、调运方便等特点, 其已成为军队油料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众多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3. 政策法规发展为国防油料动员提供法律依据

随着201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的施行, 国防油料动员工作正式告别了以往无法可依、权威不够、协调无力的被动局面, 真正实现了国防油料动员工作的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此法明确了国防油料动员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权、预备役人员的储备与征召、战略物资储备与调用、民用资源征用与补偿、法律责任等重要环节, 为有效开展国防油料动员工作理顺了关系, 铺平了道路。

二、明确油料动员任务, 科学规划动员建设

国防油料动员工作涉及军队、地方政府、私营企业、个体经营者, 动员程序繁多, 协调关系复杂, 触及利益敏感。为顺利开展国防油料动员工作, 需要认清油料动员任务内涵, 科学确立动员结构, 合理规划储备布局, 丰富动员渠道, 加强配套建设, 确保动员效果实现。

1. 科学确立油料动员结构, 注重资源配套储备

现代石油行业发展迅速, 为满足各种用油装备和设备的需要, 油料品质不断提升, 油料品种不断增多, 如按种类可分为汽油、柴油、喷气燃料、舰用锅炉燃料、润滑油、润滑脂、特种液等, 而汽油等又根据辛烷值区别为90号、93号、97号等多种牌号。油料品种的细化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现了各种油料经济性使用的最优化体现。但是, 油料作为战时军队行动的血液, 品种的繁多却为军队油料保障工作增加了难度, 同时, 也为地方国防油料动员部门的动员工作制造了困难。为保证战时地方油料动员工作的顺利开展, 地方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应着眼军队用油需求结构, 摸清属地油料储备情况, 与地方石油化工企业、运输机构、装备修理厂商等建立稳固的动员征用机制, 实现油料动员资源的配套储备, 保证所需各种油品的按时动员征用。同时, 还要做好应对行动规模升级、时间延长、突发任务需要等情况下的军用油料的紧急筹措、油料生产线的应急转换、技术工人的紧急补充、油料紧急调运、军队油料装备抢修维护等预案, 并预留相应后备力量, 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做到预有准备, 随时征用, 保证各油料保障环节畅通。

2. 合理规划动员储备布局, 突出油料精确动员

信息化作战战场日益透明, 打击日益精确, 传统的人海战术已不再适用。地方油料动员工作同样如此, 过多的油料动员一方面将影响地方正常经济社会发展, 造成浪费;另一方面过多的战场油料储备也会为军队行动安全埋下隐患, 成为对方攻击的要害。因此, 合理规划动员储备规模, 突出油料精确动员才真正贴合我军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油料资源精确化动员, 省 (直辖市) 人民政府国防动员委员会办事机构要科学组织县以上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办事机构有效开展国防油料动员准备工作, 准确掌握拟动员资源分布情况, 查找国防油料动员资源的薄弱部分, 协调本区域内的企业、厂矿、私营业主按照国家动员指示精神和地方应急动员预案做好油料相关资源的紧急征用准备工作, 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按照上级机构指示将充足的油料运送至指定地域。其中, 承担转产、扩大生产和维修保障任务的单位要储备所需设备、材料和配套产品技术, 做到专业对口, 人员精干, 应急有效。同时, 军队应根据可能担负任务情况, 由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与省 (直辖市) 人民政府国防动员委员会办事机构协调, 针对可能行动区域的油料保障工作需要, 制定详细的油料动员预案, 明确部队可能需求的油料种类, 指导县以上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办事机构做好动员规划布局。省 (直辖市) 人民政府国防动员委员会还应及时将动员准备情况通报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 使部队油料保障行动预有准备。

3. 丰富油料资源动员渠道, 确保资源动员到位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 私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日益增大。私营经济活跃的经济样式适应着社会各层次的需要, 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动力, 但是, 由于受私营经济效益为上的经营理念影响, 国民国防动员意识日益衰落。而国防油料动员所需的大量通用物资、技术、人员存在于社会各领域, 为保证战时能够有效实现油料的紧急动员征用, 需要积极动员私营经济力量, 扩充油料保障实力。为保证国防油料动员工作的落实, 需要在社会上形成浓厚的国防动员宣传氛围, 并重点对拟动员的企业、厂矿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发挥企业党委、工会等机构作用, 在动员企业树立国防建设意识, 将国防动员任务纳入企业经营的一部分。地方各级国防动员机构还要结合动员对象特点, 创新动员方法, 拓宽动员渠道, 吸收优秀人才, 保质保量地完成好国防油料动员工作。根据征召对象的不同可按照预编入现役部队、预编入预备役部队和预定征召等方式结合展开, 对石油化工企业的油料生产、运输、加注、化验、维修人员及装备, 私营运输公司人员及车辆, 油料专业特殊专长技术人员, 国家铁路油槽车、运油船、运油车等实施分层次、分类别的动员和运用, 确保油料动员资源的落实。

三、把握动员要点环节, 强化油料动员效果

结合动员工作现实需要, 把握动员工作要点环节, 充分发挥动员资源效能, 实现动员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为重大军事行动提供雄厚的油料保障资源后盾。

1. 完善国防油料动员资源统计

战时地方国防油料动员工作的迅速展开离不开平时各级地方动员委员会的积极准备, 只有摸清本区域内的所有油料资源构成, 掌握其具体数量和分布情况, 才能有效开展油料动员的组织、计划、实施等工作。区域国防油料资源的统计工作可在依靠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相关部门获得相应数据的基础上, 开展国防动员潜力专项统计调查, 进一步确认油料资源情况。各级地方国防动员委员会在开展国防油料动员资源统计的过程中应根据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的指示精神, 加强属地油料资源结构分析, 拓宽统计范围, 明确统计目标, 区分动员对象来源, 挖掘社会潜力, 引导其积极参加国防油料动员工作, 提升国家国防油料动员实力。一是要把握重要动员单位。根据国防油料动员人员、装备、技术等来源, 重点做好国有石油化工企业、运输机构、装备修理厂商等大型单位的油料资源潜力调查, 准确登记相关信息, 并定期更新数据, 保证所掌握信息的真实可靠。二是要挖掘私企动员潜力。根据私营企业比重增大的现状, 国防油料动员应转变动员理念, 挖掘私营企业动员潜力, 积极利用地方油料加注、运输、维修等机构资源, 如私营运输车辆、社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私营修理厂等, 他们通常拥有稳定的工作人员和设备, 具有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 更高效的办事效率, 能够胜任紧急保障任务。三是要吸收社会优秀人才。面对石油工业和油料保障装备技术科技含量的大幅提升, 战场油料保障环境的恶劣和油料保障任务越加紧迫, 高素质油料保障人才的缺口日益扩大, 而社会中却存在着一大批优秀人才。如化工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军队油料系统转业和退伍的官兵、修理机构的高级技师等都拥有系统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能够迅速组建应急保障分队, 为国防油料动员应急生产、加工、维修、保障等提供有力支持。

2. 加强国防油料薄弱项目建设力度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 社会经济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 国家经济结构中军工份额的减少是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最优化利用产能的必然结果, 但是, 这也造成了我国军民生产技术的脱节, 军工生产潜力的不足, 无法根据国家战略形势发展, 快速动员转换军工生产。根据我国军工企业发展现状, 各省 (直辖市) 人民政府应会同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联合制定军工企业发展规划, 统筹区域国防油料动员项目建设, 提升国防油料动员整体实力。一是要突出建设前沿性。国防油料项目建设立项应注重发展技术的前沿性, 在系统调查地方相关技术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确立项目发展目标, 积极利用民用先进技术, 推动军工技术水平跃升, 使军工技术始终保持行业先进水平。二是要注重建设配套性。国防油料项目建设应在坚持发展军民通用技术的同时, 着眼军用薄弱技术, 加强重点项目和产品的建设力度, 形成军民技术互补建设的动员格局。在可能成为动员对象的地方相关行业建设立项时, 也要充分考虑军事需要, 努力使地方油料装备满足潜在军事需求。如在地方运油船定型时可考虑军队动员需要, 预留相应接口, 便于战时动员加装设备;要点地区地方加油站在建设规划时, 可考虑兼顾军队大型装备加油需求, 预留足够场地等。三是要提升建设吸引力。国防油料项目建设依赖地方企业, 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地方企业建设生产的积极性, 国家国民经济动员办可与国务院相关部委协调, 由当地人民政府对肩负军工生产任务的国有和私营企业实施税务补贴和政策优惠, 扶持军工发展。

3. 建立国防油料动员运用登记制度

国防动员任务 篇3

一、国防动员平时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

平时服务是充分发挥国防动员联结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桥梁纽带作用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军民两用技术、人才和产品的双向转化。

(一)为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供服务

国防动员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供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国防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民防空、国防交通等方面的国防动员建设,有助于直接增强国家的国防经济实力。二是作为经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建设项目贯彻国防需求、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和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的国防建设有助于平战结合、军民融合、寓军于民,进而促进国防经济潜力建设,增强国家的战略威慑能力。三是作为联结国防与经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搞好军民两用技术、军地两用人才、军民兼容设施设备等方面的国防动员建设,有助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资源在国防与经济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优化配置。

(二)为平时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国防动员为平时建设提供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平时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服务。经过多年的国防动员建设,我国的国防系统吸收和聚集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些人才既是平时工业、农业、电子通信、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行业经济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又是近年来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成果。二是为平时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军地共同研发的各类军民两用技术,可以为平时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三是为平时经济建设提供物资服务。四是为平时经济建设提供设施设备服务。如各类人防设施。

(三)为平时军队建设提供服务

国防动员平时为军队建设提供服务,可以为平时军队建设提供兵员补充和国防后备力量支持。有计划的搞好通信、防化、信息、通信等民兵专业技术分队建设,扩大专业技术预备役部队建设比例,强化后勤和装备保障预备役部队建设,推动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二、国防动员平时服务的有效平台

国防动员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全方位服务的动员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需求,在主动完成应急应战动员任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平时服务的规律,打造有效平台,充分发挥国防动员在平时服务中的作用。一是军地物质技术资源为平时服务提供了良好基础。国防动员建设领域积聚和集中了大量物质技术资源,如国防修建的道路、铁路、机场、码头、光缆网络等国防设施,是服务于平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条件。二是军队保障社会化为国防动员融入军队平时建设创造契机。军队保障向社会化拓展,进一步强化了军队对地方经济的依赖关系。国防动员是连接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为国防动员融入军队平时建设提供了有力平台。一方面,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对地方经济依赖性增强,要求地方承担更多保障任务。另一方面,军队后勤社会化逐渐深入到众多经济领域,程度不断加深,双方形成了极为密切的保障和被保障的关系。

三、构建军地协同的国防动员平时服务体系

坚持“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工作方针,重点构建军地协同的国防动员力量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力量,参与平时服务的工作,促进国防动员平时眼务功能的有效释放。

(一)完善组织管理体制

构建军地协同的国防动员平时服务体系,必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相结合,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发展需求协调推进的原则,有计划地进行统筹建设。平时服务,应当由国家国防动员机构主导,与国务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共同负责推进,形成国家、区域、地域三级组织领导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规划,有计划地开展平时服务工作。

(二)完善工作体制

科学的运行机制是军地协同的国防动员平时服务的基本保证。根据军民融合发展的需要,建立军地协同决策、信息共享、军地协调等机制,解决在协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国防动员平时服务规范有序。一是不断建立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依托政府和军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制式统一、军地兼容、横向连接、纵向贯通、服务应急应战的国家动员综合信息平台。二是军地协商机制。加紧建立和完善军地联席会议、重大问题协商、情况通报的工作协调机制,分析任务形势,研究方案计划。三是检查评估机制。根据平时服务需求,按照统筹兼顾、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定考核评估体系。

(三)完善配套法规政策

强化法制保障,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是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有效降低军地融合风险,规范预期行为。首先要加强立法研究,探索国防动员平时眼务依法实施、规范运行的有效渠道,构建军地双方共同认可的立法基础理论,为立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要加大立法力度,按照“修改过时、配套现有、制定急需”的原则,加快制定相应的地方性配套补充法规,用法律手段化解平时服务中的矛盾和问题。最后,要强化执法监督,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统筹制定国防动员平时服务监督奖惩制度,切实让国防动员融合发展考评常态化,推动工作落到实处。

国防动员知识 篇4

东北新闻网

政治动员 国家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发动人民和军队参加战争所采取的措施。是战争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激发全体军民的爱国热情,动员军队英勇作战,动员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努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全力支援战争。国家还通过各种外交活动和对外宣传,争取世界人民和友好国家的同情和支援。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有战争就有政治动员;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政治动员,就是充分发动群众,将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打仗,积极参加战争。政治动员能否有效而持续地进行,取决于战争性质和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非正义的战争,与人民利益相违背,战争发动者只能运用政治手段欺骗、愚弄人民,最终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革命的、正义的战争,与人民利益相一致,得到国内人民的拥护,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援。

政治动员可溯及古代。每当战争爆发前后,通常有誓师、宣战等政治动员性质的活动。在中国,夏启伐扈、商汤伐桀、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就分别发布过《甘誓》、《汤誓》、《牧誓》等誓言。古希腊的斯巴达统治者在发动对希洛人的军事镇压之前,往往举行“宣战”仪式。在近代和现代战争中,政治动员受到普遍重视。法国为抗击欧洲干涉军入侵,国民公会于1793年颁布《全国总动员法令》,号召全国人民拿起武器,保卫祖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参战国纷纷发表文告和声明,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宣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大肆进行政治煽动,欺骗和胁迫人民参加侵略战争;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发布告人民书,运用报刊、广播、出版、文学、艺术等舆论工具和形式,通过党团组织和群众团体,进行宣传鼓动,号召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参军参战,加紧生产,支援前线,极大地激发了苏联人民爱国主义热情,动员了千百万人奔赴战场,或在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与侵略者进行英勇战斗,广大群众在各条战线上忘我劳动,大力支援战争,终于赢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在前方和后方,解放区和敌占区,对工、农、商、学、兵各界,全国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以及海外华侨,广泛而不间断地进行政治动员,为夺取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建立和扩大红色政权,确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方针,建立宣传员制度,开展了保卫土地革命、保卫红色政权重大意义的宣传;通过政治动员,提高了群众踊跃参加红军,进行游击战争,为自身解放而战的自觉性。抗日战争时期,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放手发动群众,动员全国各民族进行抗战,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8月,发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阶层、各民主党派团结起来,积极参加抗日战争,促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了全面抗战的局面。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书中,分析抗日战争的敌我形势,肯定政治动员是取得民族革命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对政治动员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作了精辟的阐述,向全党提出了政治动员的任务。通过政治动员,进一步推动了全国的抗日热潮,广大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广大民兵维护社会治安,担负战斗勤务,一方面坚持生产,一方面积极配合部队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在广大群众和友军的支援、配合下,英勇杀敌,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深入进行政治动员,广泛发动群众,各地出现了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热潮。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3个月,解放区就有30万农民参加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各地民兵和人民群众880万人,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鼓舞下,组成支前大军,把大批粮食、弹药和军需物资送上前线,并踊跃地担负起运送伤员、看押俘虏等各种战斗勤务,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人民群众中普遍、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宣传教育,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全国有207万青年踊跃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成千上万的民工、铁路员工、医务人员奔赴前线,担任各种战地勤务;工人和农民努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为战争提供了560余万吨的物资;各界人民捐献了可购买3710架米格-15战斗机的巨款等。这使中国人民志愿军得到了可靠物质支援和巨大精神鼓舞,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动员的主要内容和做法是:①党、政府、军队的领导人,发布政治动员令、训令、宣言、声明、告人民书等,提出鲜明、生动的政治纲领或口号,进行普遍的动员和教育。②进行战争形势和目的教育,讲清敌我双方进行战争的原因,揭露敌人的反动本质和暴行,明确进行革命战争正义战争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和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办法,号召人民和军队准备战争、参加战争、支援战争。③通过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宣传工具,运用布告、标语、传单等宣传手段,采取报告会、动员会、讲演会、政治课、文艺演出等形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④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宣扬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号召军民向英雄模范学习;传播胜利消息,鼓舞士气和斗志,提高胜利信心。⑤建立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作用,组织集会、游行、示威等,在全国掀起政治动员的热潮。⑥制定优抚政策,开展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⑦制定战时法规和战场纪律;制定保护城市设施、名胜古迹以及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规定。

未来战争,无论战争形式、规模和武器装备怎样变化,都改变不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和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等基本原理,政治动员仍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世界许多国家大都重视政治动员,在平时就对人民群众和军队加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为战时实施政治动员打好基础。(苏加泉倪锦熙《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武装力量动员 国家将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所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现役部队、武装警察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和预备役人员,以及相应的武器装备和物资等动员。它是战争动员的核心,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特别是对战争初期军队的迅速扩编和战略展开,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争取战略主动,具有重要意义。

简史 在古代,虽然没有武装力量动员概念,但在历次战争中,参战国通常要进行征募士兵、扩大军队,筹措粮草、车马和武器装备的武装力量动员活动。中国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动员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3000人。战国时代,各国互相攻伐,出兵动辄数十万;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国为迅速扩大军队,连15岁的少年也都进行了征召。历代王朝,为保障战时扩编军队的需要,大多在平时就建有兵役和兵员补充制度。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为保卫革命成果,抗击欧洲干涉军的武装入侵,于1793年8月23日,国民公会颁布了《全国总动员法令》,在很短时间内为军队征集42万兵员。1806年,普鲁士在军政部内设立专管动员计划的机构,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武装力量动员的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主要参战国按照动员计划迅速扩大军队,进行了武装力量动员。经过战争初期动员,俄国军队由138万余人增加到533.8万人,最高兵力达到990万人;法国军队由88万余人增加到378.1万人,最高兵力达到519.2万人;德国军队由80万余人增加到382.2万人,最高兵力达到820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美、英、法和德、日、意等国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武装力量动员。苏联的总兵力,1939年1月为160万人,1942年5月扩大到1090万人,1945年1月达到1136.5万人;德国的总兵力,1939年9月为170万人,1941年6月扩大到720万人(不含仆从军),1942年达到1050万人(含仆从军);美国的总兵力,由战前的33.4万人扩大到1945年的1212.3万人;日本的总兵力,由战前的63万人扩大到1945年的720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发生多次局部战争,各交战国都进行了武装力量动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动员 中国共产党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按照全党动员、全民动员的方针,在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基础上,进行武装力量动员,广泛动员群众参军参战,使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1930年1月制定扩大红军的计划,相继成立3个军团和十几个初具规模的军,使红军发展到10万余人;1930年8月建立红一方面军;1931年11月建立红四方面军。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大力发展群众武装组织,赤卫队、少先队发展到233.6万人;有些地区还动员赤卫队、少先队集体参加红军,1933年,仅江西兴国县集体参加红军的就有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这一时期,红军曾发展到30万人。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广泛动员,广大群众踊跃参军,并采取民兵、游击队成建制地上升为地方部队、野战部队的办法,迅速扩大了军队。抗战初期,八路军和新四军只有5万余人,1938年发展到18.1万人,1940年发展到50万人,1945年最高兵力达到120余万人,民兵260余万人,自卫队1000万人以上。解放战争时期,武装力量动员的规模更大,战争的头3个月就动员30万人参军;1946年7月~1948年6月,动员160万人参军;同时还动员大批被俘士兵自愿参加人民军队;战争后期,总兵力发展到530万人,其中野战军为57个军26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550万人。建国初期,在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动员207万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东北地区还动员了74万多民兵、民工,参加运输队和担架队,保障了军队作战的需要。

现代战争武装力量动员的特点 现代战争武装力量动员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是:①动员数量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共动员总兵力1.1亿人,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总兵力7000余万增加4000万人。苏联动员总兵力达2700万人,占总人口的14.1%;德国动员总兵力达1700万人,占总人口的21%。主要交战国为增加动员兵员的数量,不得不扩宽征兵年龄,如德国的征兵起征年龄由18岁改为17岁半,后又改为16岁,柏林战役时连15岁的少年以及60岁的老人也被征召入伍;日本的征兵年龄从18~25岁扩宽到17~45岁;美国的征兵年龄从21~28岁扩宽到18~44岁。②动员速度快。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的军队从宣战到完成动员的时间是5~21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完成动员的时间,第一批步兵师为2~3天,第二、第三、第四批各为6天。苏联在战争爆发后的头9天,就征召预备役士兵530万人,在1个月内征召预备役军官65万人。第二次大战后的局部战争中,武装力量动员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战争爆发后15分钟内就通过电台向全国发布了动员令,1小时后征用大批民用汽车投入军事运输,48小时内动员近30万人开赴前线并迅速投入战斗。美国在海湾战争爆发前进行的武装力量动员,部队开赴战区的时间一般只用2~4天,其中,陆军先头部队接到总统命令后2天内就抵达沙特阿拉伯;空军2个中队(48架F─15战斗机)在下令24小时后全部升空,15小时飞抵沙特机场;海军2个航空母舰编队,在受命的当天就驶向海湾附近水域。③技术兵员多。随着军队技术兵种的增多,对兵员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军队的专业技术只有20多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增加到160多种;战后,军队的专业技术发展更快,如美军专业分类在80年代就已近4000种。现代战争对专业技术兵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动员陆、海、空军52.7万人,其中技术兵员和高科技人员占很大比例。④动员方法灵活。德国为发动侵略战争,1934年8月在伪装措施的掩护下,将陆军从10万人扩大到30万人,海军扩大1倍;1939年9月,在侵略波兰前夕,又采取隐蔽的方式将总兵力增加到170万人,完成武装力量动员。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先是进行秘密动员,其后才进行了公开动员。

武装力量动员的实施 武装力量动员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按照动员计划组织实施,主要措施是:①扩编现役部队。临战前使军队迅速转入战时状态,现役军人一律停止转业和退伍,外出人员立即归队;迅速组建扩建新的作战部队和保障部队,实施战略展开。②征召预备役人员。重点是征召预备役军官和专业技术兵,按战时编制补充现役部队。③预备役部队调服现役。④改编和扩充其他武装组织。⑤动员和组织民兵参军参战。⑥征用急需物资。主要是运输工具和工程机械、医疗器械、修理设备等,以满足军队扩编的需要。⑦健全动员机构,加强组织领导。随着战争的发展,进行持续动员,以保证军队不断补充和扩大,直至战争结束。

武装力量动员的准备 现代战争对武装力量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上许多国家大都采取平战结合、现役和预备役相结合的办法,在平时就做好武装力量动员的准备,主要措施是:①保持一支精干的、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常备军,作为战争初期作战和军队扩编的骨干。②建立健全有权威性的动员机构,平时进行动员准备,战时组织动员实施。③建立健全预备役制度,储备大量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员,通常将退伍军人和经过训练的预备役人员,特别是技术军官和技术兵员,列为首批动员入伍的对象,编为第一类预备役;其余适龄青壮年编为第二类预备役,以保持战争中、后期持续动员的能力。④进行预备役登记,登记的重点是预备役军官和技术兵员,对学校、机关、企业和农村的各种技术人员亦进行登记。⑤拟制武装力量动员计划和军队扩编计划,并做到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⑥组建预备役部队,使其平时配有武器装备,定期进行训练;战时能迅速投入作战。⑦加强预备役军官和士兵的训练,重点加强技术军官和技术兵员的训练;有的国家在航空、航海、海运、邮电、交通、医院等部门组建不脱产的专业技术分队,并结合本专业定期进行军事训练或参加部队演练。⑧划分兵员补充区,通常按照就地就近进行动员的原则,划分若干兵员补充区和武器装备储备点,以便战时做到就地出军官,就地出兵员,就地出装备,迅速补充、扩编部队或组建新的部队。⑨做好交通运输和通信保障准备,以保障部队的扩编、集结,新兵的运输,物资的补充。⑩储备相应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对军民通用的机械、车船、马匹和工程机械等进行登记统计,做好征用、征购计划。

发展趋势 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格局的不断演变,未来战争的形态、规模、进程和方法将发生新的变化,对武装力量动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许多国家将根据未来战争特点,潜心进行研究,如何扩大动员数量和提高兵员质量;改革动员体制和提高动员效能;健全预备役制度和加强高科技专业人员的培训、储备等,周密地做好各项动员准备。(谭允智 路保军《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国民经济动员 国家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的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是战争动员的基础。目的是充分调动国家经济能力,提高生产水平,扩大军品生产,保障战争的需要。通常包括工业、农业、物资、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邮电通信、卫生力量等方面的动员。

地位与作用

经济是战争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特别是现代战争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耗费,使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增大,国民经济动员被提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战争的实践证明,战争不仅是军事、政治的竞赛,也是经济的竞赛。国民经济动员的作用与意义就在于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国民经济动员的程度,是由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实力和相应的动员能力决定的,并受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制约。国家生产力越发达,经济实力越强大,动员的基础就越雄厚。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强弱、动员能力的大小及其动员程度,对于能否坚持战争、夺取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影响。

简史 国民经济动员是随着战争的演变和战争对国民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增强而产生和发展的。古代虽没有国民经济动员的概念,但在战争爆发前后,许多国家已有筹措粮草、征集车马、提高捐税和制造兵器的军事经济活动。随着生产力和战争的发展,军事经济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1793年8月23日法国国民公会通过的《全国总动员法令》中,就规定有武器生产、财政支配等内容,其已具有国民经济动员的性质。随着重工业、机电工业和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发展,不仅为军队增加和改善武器装备提供了条件,也为国民经济动员提供了越来越雄厚的物质基础。

国民经济动员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规模之大,参战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物资消耗之巨,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各主要参战国单凭战前储备的武器装备等军用物资和正常的军工生产,已不能保障军队作战的需要,从而不得不进行国民经济动员,将工业、农业、科技、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财政金融等方面转入战时轨道,以提高武器装备生产和物资的供应能力。奥匈帝国,根据1916年4月17日敕令,在战争部内增设了战争经济科学委员会,下设人口组、财政金融组、农业林业组、日用品供应组、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组、矿业组、交通运输组、打扫战场组、卫生组、战争经济和战时社会政策组10个专门小组,负责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各主要参战国进行国民经济动员后,军火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共生产飞机18万多架,火炮15万门,机枪100万挺,各种炮弹10亿发和子弹470亿发,坦克9200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破坏性都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人力、物力的消耗和补充成倍增加,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更为突出,国民经济动员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内容更多,各主要参战国都将所有的经济部门有计划地转入了战时体制。法西斯德国为发动侵略战争,早在大战爆发前,就改组国民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军事化;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就秘密制定扩军备战的第一个四年计划,重点是增加煤和钢铁生产,发展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及与军工有关的重工业;1935年成立“战争经济全权总办”,负责把全国的经济纳入“总体战争经济体制”;1936年又制定更大规模的第二个四年计划,主要是增加战略原料的生产和储备,优先发展橡胶、燃料、钢铁生产;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其工业能力已超过英国和法国,军火产量超过了美、英两国军火产量总和的一倍多,并略高于苏联;在整个战争中的军费高达数千亿马克,仅1943年就1120亿马克,占国民收入的82%。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为扭转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建立了以斯大林为主席的国防委员会,统筹安排全国军事、政治、经济活动;在部长会议领导下,从上到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动员指挥体系,迅速将全国的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完成重工业企业的搬迁,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将几千个民用工厂、企业转产制造坦克、火炮、军用车辆、飞机和舰艇等;对国家资源和财力进行再分配,保证了扩大再生产的需要;1941~1945年,苏联的军费总额达到5824亿卢布,为战时财政总支出的一半以上。到卫国战争后期,苏联的经济和军工生产水平都超过了德国,这对赢得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美国开始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动员,政府通过预算拨款,新建军工厂1690多个,扩建军工厂970多个,并先后组织9万多家民用工厂转产军品;1944年军火生产达到高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国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约有90%是通过国民经济动员后生产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多次局部战争,许多交战国也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国民经济动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次革命战争中的经济动员,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采取全党动员、全民动员的方法进行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加紧经济动员”的口号,采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贸易,统一财政税收等措施,保障了红军的供给。抗日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组织军队、政府机关、学校,利用作战、训练和工作的间隙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垦大量荒地,并建立了棉织、毛织、丝织、制鞋、肥皂、面粉等工厂,改变了政府、军队物资供应困难的严重局面,改善了人民生活,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军工生产,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进行了局部经济动员,并开展捐献活动,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

动员实施 国民经济动员,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组织实施,主要做法是:①根据战争需要,调整军工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重新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军需民用。②动员生产线启封并投入军品生产,充分发挥军工厂的生产能力;改组民用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扩大军工生产。③搬迁、疏散可能遭到战争破坏的重要工厂和战略物资,加强重要经济目标的保护。④ 调整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及任务,加速研制新式武器装备。⑤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保障军队作战和军事运输的需要。⑥调动邮电通信、医疗卫生以及外贸、文教等各行各业的力量为战争服务。⑦改组农业,提高农业产量,加强粮食生产和储备,保障军民粮食的供给。⑧加强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扩大生产,厉行节约,保障战争的需要。

第五章 国防动员潜力 篇5

国防动员潜力

一个国家的国防动员实力是由多方面构成的,而国防动员实力的形成,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防动员潜力。因此,平时国防动员潜力的积蓄与开发,对于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增强国防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国防动员潜力概述

一、国防动员潜力的基本概念

(一)国防动员潜力的含义

潜力,指潜在的力量。潜力是可资转化为实力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是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对于人,这个人天资聪颖、体质好、勤奋好学,有潜力。对于一个民族,这个民族勤劳勇敢,胸襟博大,富有智慧,这个民族潜力巨大。对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国民素质高,这个国家也有巨大潜力。

国防动员潜力,顾名思义,就是国家通过国防动员建设可发掘转化为国防动员实力的潜在力量,是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经过动员可资转化为国防动员实力的一切内在和外在的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动员赖以进行的客观基础,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力量等方面,具有分布的广泛性、分散 性、可变性(可转化性)的特点。国防动员潜力的大小,取决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及领土、人口和自然资源等条件。

(二)国防动员潜力与国防动员的关系

1、国防动员潜力是形成国防动员实力的基础

雄厚的国防动员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可靠保证。国防动员实力是国家进行反侵略战争和支援反侵略战争的能力,既包括物质的力量,也包括精神的力量,既有作战力量,又有保障力量。它是国家实际用于保卫主权和领土安全的国家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动员实力是以国防动员潜力为基础,在动员体制和手段的作用下形成的。在平时,国防动员潜力表现为显性和潜性两种特征。显性和潜性的国防动员潜力,也就是以军事形态存在的和非军事形态存在的两种形式。显性的国防动员潜力包括常备军、后备军、民兵、国防科技、国防物资储备、兵工企业、人防工程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人们的国防意识、国防精神等内容。隐性的国防潜力包括平时分布储蓄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外交、人口、地理、地域等方面的综合国力资源。显性的国防动员潜力能较快转化为国防动员实力,隐性的国防动员潜力由于它“隐性”的特征,转化为国防动员实力就相对要慢一些。一旦国家需要,这些显性的隐性的国防动员潜力都要求及时地转化为国防动员实力。国防动员潜力的大小决定着国防动员实力的大小。所以,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强大的国防动员实力,关键在于有没有雄厚的国防动员潜力。没有雄厚的国防动员潜力作为基础,国防动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 中,把我国众多的人口、广阔的领土以及进行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等国防动员因素,作为分析敌我力量对比转换的重要依据,经过精辟分析得出了“我必胜”与“敌必败”的论断。在现代战争中,国防动员潜力雄厚与否直接影响着战争进程和结局。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不费吹灰之力就完全占领了科威特的全部领土,主要原因就是科威特平时不注重国防动员潜力的积蓄与开发,尽管其经济有比较雄厚经济实力,但国防动员潜力非常薄弱。伊拉克经过与伊朗长达八年之久的战争,铸就较强的军事实力,是中东地区的军事强国,与科威特相比占据绝对的军事优势。但伊拉克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军事潜力还是经济潜力,都是小乌见大乌,尽管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动员,作了充分的战争准备,但仍逃不掉在海湾战争只失败的命运。美国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仅42天就打败了伊拉克。可见,在现代条件下,国防动员潜力作为战争实力的基础,对战争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动员潜力的诸要素中,武装力量和国民经济是最要害的因素。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武装力量平时的建设状况、装备状况直接影响战时军队的作战实力的形成。国民经济是战争实力的物质基础,在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一方面直接制约着军队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制约着武器装备水平。一个国家只有具备十分雄厚国民经济实力和潜力条件,国家才有能力拥有大量的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海湾战争中,美国动员全国1/3的企业为军队生产了280多亿美元的装备、物资。另外还从英、法、德、日、加、澳、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订购了价值几十亿美元的装备、器材、物资。仅在战前,就有近700万吨 物资被运往前线。1999年,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动用了1000多架最先进的战机,两个航母战斗群,50多颗卫星,以及先进的航空、电子侦察设备,这些武器装备价格都十分昂贵,E-8电子侦察机每架4.25亿美元,相当于建设两个中小型机场的费用,一架B-2隐型战略轰炸机每架21.6亿美元,仅维修保养费一项每一年至少要5000万美元。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要进行战争并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二)国防动员潜力要经过“转化”才生能成为国防动员实力 一个国家国防动员实力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满足维护国家的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需要,是为了适应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国防动员实力来源于国防动员潜力,国防动员潜力是一种潜在的资源,要通过转化机制的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的国防动员实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平时的武装力量虽然具有直接的国防功能,但战时要求更高,更具有针对性,只有在平时国防动员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思想发动,有计划地进行补充兵员和扩编,调整配齐武器装备,组织战略展开等一系列动员活动,才能真正快速有效地承担反侵略战争任务。美军是世界上装备最好,训练最有素,现代化程度最高,实战能力最强,实装水平最高的军队。1991年,为了打好海湾战争,美国仍然实行了“转化”动员。在三个月内,先后征召了20多万预备役人员转服现役,几乎占美军总人数的一半。

其次,国防科技也要经过动员转化,才能为战争服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战斗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国防实力的生成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国防科技是直接服务于国防与军队建设的科技力量,是应对未来战争的首 要科技力量。在平时,为了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国防科技富余的研究能力和生产力相当一部分需要用于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军事上更多的是生产能力和技术的储备,在国家安全遭到外来侵略的情况下,国防科技资源必须要经过动员,调整国防科技工业等各种资源的使用方向,将国防科技的研究能力和生产力完全投向为战争服务,才能使国防科技工业迅速地完全地转化为反侵略战争服务的战争实力。国防科技潜力的动员转化速度的快慢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国防科技潜力的积蓄状况和国防科技动员体制状况。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军民通用性、兼容性更强。美国等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在国防科技潜力的积蓄上,都采取军民结合、寓兵于民、军民通用和军民兼顾的措施,一旦战争需要,国防科技动员可供选择的范围更广,动员的效率更高,转化能力更强。如,美国国防部专门成立“国防部——大学研讨会”,专门研究制定各大学的国防科研计划,并与2000多所高等院校签订了军事科研合同;另外还把因特尔公司、微软公司著名大企业悉数纳入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大量使用他们的产品和技术,现在美国大概有1000多家大型企业从事武器系统的研制、实验和生产,6500家民用电子公司从事军品研制生产,私营公司每年完成的军品订单占国防部全部订单的90%以上。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也和美国一样,通过增加投入、调整结构,逐步建立了军民兼容、平战结合、良性运转的科技动员体制。2003年美国在拉斯维加斯召开了一个“电脑黑客”大会,其目的就是从到会的5000多名电脑专业人员中大规模招募信息人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美国直接或间接为军队服务的高级科学家有78万人,占其全部高级科学家的82%。第三,平时以非军事形态存在的动员潜力更需要转化,才能适应国防动员的需要。平时以非军事形态存在的动员潜力主要是指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地理、气候等资源,对于国防动员而言,还是一种处于“自然散在”状态的资源,在平时国防动员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有组织地有计划地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动员手段进行动员规划、管理,使之由“自然散在”状态转为“征发待命”状态,一旦重大紧急情况或战时情况需要,才能迅速转变为动员实力。例如,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战争初期遭到埃及、叙利亚的突然袭击,暂时处于被动状态,但以色列的动员能力强,动员效率极高,48小时就动员了30万后备兵员,征用的汽车有的在一个小时内就投入军事运输,民防人员很快进入战斗岗位,民用工业很快转化为为军事服务的生产,民间修理厂10天内就为军队修复了2000辆坦克和装甲车,使以色列仅用13天时间就夺得到战略主动权,并转入战略反攻,最后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假使以色列国防动员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平时对那些处于“自然散在”状态的动员潜力,不加以规划、管理、控制,任其“无动于衷”,那么,以色列也就决不可能进行那样出色的动员,以色列在战争中的处境也将会是另一种状况。英国在海湾战争中动员的1.5万名后备役人员,全部是医务、工程、机械维修和飞行员等专业技术兵,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先后征召了2.7万名从事通信、测地等各种专业的技术人员直接到战场为军队服务。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在战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他们大多数是地方从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国防动员的有关规定依法动员征召,他们才能为战争提供服务。

(三)国防动员潜力最终决定反侵略战争的结局 战争是力量的角逐,任何战争的结果莫不取决于力量投入的大小,取决于战争实力的强弱多寡,这是由战争的规律所决定的。强大者胜,弱小者败,这是战争的一个普遍的颠覆不破的铁的定律。战争实力来源于国防动员潜力,国防动员潜力的大小及其转化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战争实力的状况,因此,国防动员潜力最终决定反侵略战争的结局。特别是在突然性、破坏性强,对人力、物力、财力依赖性更大的现代战争,国防动员潜力的寡薄,动员潜力转化的快慢对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明显。

第一次世界大战争中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仅6个月就把各自的作战物资消耗殆尽,双方都无法组织上规模进攻,战争陷入僵持阶段。直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加入协约国,使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改变,才终于打破战争僵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卫国战争中,苏联在德国法西斯强大的军事优势面前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国家处于极度困难时期,但苏联有雄厚的国防动员潜力,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经过艰苦的动员,苏联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实作战力量,到1942年11月,苏军总兵力超过了德军,在武装备上也略优于德军,经过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扭转了整个战局,夺取战略主动权,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战争,尽管伊拉克是中东地区的军事和经济强国,有一定的动员潜力,但无论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根本无法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相比。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由于伊拉克军事上在海湾战争中遭到了重创,又连续遭到美国的空中打击,经济上受到长达12年的制裁,综合国力大大减弱,国防动员潜力极其薄弱,因此,伊拉克的战败也是世人意料中的。第二节

国防动员潜力的构成要素

国防动员潜力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一个国家全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人口、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可能转化为国防实力的能力,这些因素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有形的,有无形的。这些因素都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具体来讲,国防动员潜力主要由武装力量、国民经济、科学技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政治精神、组织能力、外交状况八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一、武装力量

武装力量,指国家所拥有的各种武装组织的统称,是战争的直接承担者,因此也是国防动员潜力诸要素的核心。由于武装力量处于国防动员潜力诸因素中的首要地位,对武装力量自然就要提出更高要求。武装力量的建设和发展,既要体现政治强军的原则,也更要体现军事强军和科技强军的原则。

按照武装力量动员潜力构成的要素一般可分为:

1、兵员的数量及其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军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武器装备的数量及现代化水平;

3、军事物资储备数量、质量及可用于进行现代战争的物资技术保障能力;

4、后备力量建设情况,特别是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组织的数量、装备、训练水平;

5、国家国防动员领导体制的平战转换能力、军事组成编制的扩 充及快速反应能力;

6、战略指导思想、作战思想及指导战争实践的成效;

7、各级指挥员和军事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能力。

在国防动员中,武装力量动员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军事大国,都极其重视武装力量动员潜力的建设。

就我国武装力量建设的要求来讲,既要做到“打得赢”,又要“不变质”,就是要落实好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五句话总要求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忠诚于党、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现身使命、崇尚荣誉”当代军人革命价值观。武装力量的建设,不仅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武装力量管理体制,有充足的兵员数量和过硬的军事、政治素质,还要适应高技术条件下打赢未来信息战争的科技装备和高技术队伍,不仅要保证现有的装备和战略、战术、指导原则不落后,还要紧跟世界新军事变革潮流,保证将来的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保持武器装备的优势,不断探索新军事形势下的战略和战术指导原则。

二、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是国家全部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统称。它是国防动员的物质基础,是战争赖以进行的根本命脉,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国防动员潜力的壮大和发展,国民经济是否雄厚,直接决定着经济动员潜力的大小。

国民经济潜力的构成要素十分丰富,涉及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财政、金融、能源、交通运输、贸易等诸多领域。

从我国来讲,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充分利好用当前相对和平的有利时机,调整生产关系中的不合理结构,消除制约经济的因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壮大国民经济,既要谋求量的增长,更要谋求质的增长,只有把我国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强国,才有可能成为名符其实的军事强国。

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指构成科学和技术的全部资源,包括科技人才、科学理论、科研体制、科研成果、科研机构、科研设备、科研生产设施、科研创新开发能力等,是人类长期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所凝结的智慧财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高技术条件下影响战争实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未来战争打的不仅是军事实力、经济势力,更是打的科学技术实力。通过考察九十年代以来发生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完全可以预见,在未来战争中,谁占据高技术优势,谁就拥有最先进的高科技装备,谁就能迅速抢先掌握对主导战争发展方向,决定战争进程和结局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和意义的制空权、制海权、制天权、制信息权和制电磁权。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状况直接决定着它的国防科技状况,决定着它的军事人员素质结构和装备状况。就我国来讲,要瞄准世界科学技术的领先潮流,健全科研创新体制,强化科研机构建设,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抓紧培养一流科技人才队伍,同时也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

四、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资源,包括国土资源、水利、森林、海洋、矿藏、气候等。自然资源是否雄厚,主要是看国家幅员的大小和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尤其决定着重要战略物资的生产和储备水平,如,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煤炭、橡胶、粮食等各种战略物资。因此,自然 资源也是国防动员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战争具有重要的影响。对自然资源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有的资源没有再生性,因此要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使之最大限度地造福于国家与人民,最大限度地转化综合国力。

五、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指具有一定体力和技能直接或间接从事国民经济活动及军事活动的劳动者的总称,是国防动员的主要对象,决定着国防军事人力的数量和质量。

决定人力资源的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的绝对数量;二是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是人力资源的基础,只有一定的人口数量才能保证人口的质量,人口基数越大,就越能保证国防军事的人力资源的需要。人口素质是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文化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等。一个国家的教育、人口制度、劳动制度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对人口资源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雄厚的人力资源。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普遍来讲我国人口素质的状况与现代化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发展国民教育,提高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同时加强公民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教育,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优化我国的人力资源。

六、政治精神

政治精神,指国家通过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把民族精神转化为现实政治、军事动力的一种领导和支配的力量。主要包括广大民众的爱国意识、国防意识、民族精神、对国防和战争的认识和支持程度、对 战争的心理承受能力、民众的团结和民族关系状况等。它表现为广大军民经受战争严峻考验的意志、夺取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是军事能威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军事、经济、科技等其它力量的发挥。我国的政治精神包括广大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居安思危为核心的国防意识、英勇不屈,敢于献身的民族精神、伸张正义,嫉恶如仇的传统精神。平时政治精神的养成,是战时政治精神巨大动力迸发关键基础。

七、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国家国防动员力量形成过程中,综合运用管理体制和手段的能力。国防动员中的组织能力主要通过国防动员领导指挥体制、方针政策、计划方案、法律制度、行政措施和手段以及动员理论体现出来。平时,国防动员组织能力建设主要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坚强有力、决断英明的动员决策体制机制,编制周密细致的动员计划、方案,科学合理设置适应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反应迅速灵活高效的动员组织指挥和协调实施机构等。在动员过程中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动员工作就会陷入混乱,动员效果就会打折扣。

八、外交状况

外交是指国家在处理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间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行为。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只有在国际关系事务中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主张和平、平等与公正的原则,才能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拥护和支持,但世界局势变化莫测,世界和平时时受到挑战,只有静观国际局势,准确把握时局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随机应变,化敌为友,才能确保国家的利益不受侵害。第三节

积蓄与开发国防动员潜力的基本原则

国防动员潜力的积蓄与开发,是指国家根据国防动员建设的需要和本国的现实可能,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聚集、扩大可能用于国防动员的部分综合国力的活动,其实质是赋予或强化部分综合国力的国防动员功能,以备战时和重大紧急情况时动员实施使用。国防动员潜力的积蓄与开发决定着国防动员的成败,关系着反侵略战争的最终胜负,现代技术条件尤其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对国防动员潜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积蓄与开发强大的国防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积蓄与开发国防动员潜力主要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一、必须坚持以发展国民经济为基础

任何战争都是国防实力的角逐,经济力量是国防实力的基础。毛泽东指出:“军事家不能超越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企图战争的胜利”。经济是在中外任何战争都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在现代条件下,高技术装备广泛运用于战争,战争的需求不论数量、质量、品种、性能要求都越来越高,战争的消耗大增,破坏性也大增,经济作为战争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努力发展经济以积蓄雄厚的物质力量已成为应付现代战争作好国防动员准备的必由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正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才能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在重大军事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大批新式高技术装备才得以源源不断地装备我军,我军的战略打击能力,诸军兵种立体协同作战能力,远洋作战能力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国防动员 潜力的增强与发展,必须以发展经济为基础。

二、必须坚持以发展高新科学技术为先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第一战斗力。人类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巨大促进作用,以及九十年代以来的几场高技术战争局部中,高科技装备迸发的巨大威力,都充分证明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性。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社会变革和经济革命也无不是以重大科技的发明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工业革命,微电子技术的发明和推广掀起工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计算机的普及,英特网、宽带网的发明和运用导致了信息革命。在军事领域更是如此,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大国总是把它们的重大科研成果首先运用于军事目的。二战以来,每次新的战争总是有不少新的科技成果运用战争。目前高新技术已主导着世界军事科技的发展方向,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军事领域的拓展,美国和俄罗斯已经把军事的触角伸到了外层空间。积蓄与开发国防动员潜力必须以高科技为先导,加快科研步伐,搞好科技战略储备,坚持走科技强军之路,才能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必须坚持以武装力量的质量建设为重点

战争是武装力量的直接对抗。强大的武装力量必须是数量与质量的完美结合,在高技术条件下,战争对武装力量的质量要求更高,未来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质量取胜。如海湾战争,面对100万伊拉克军队,美军只出动53万人,就能轻取伊拉克,主要是美军在质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武装力量的质量建设既要注重的兵员本身的质量和装备的质量,也要注重战略战术灵活运用,战争协同作战指挥能力和战斗精神培养。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和其器”,要立足于减 少数量,提高质量,少养兵,养精兵的原则,改进新队训练合法,达到一兵多能,一兵多用,不断提高单兵作战能力和协同能力。不断优化武器装备,处处体现“兵精器利”的原则。

四、必须坚持以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为根本

国民素质是兵员素质的基础,对国防动员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国民素质包括国民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身体素质、军事素质。国防动员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提高国民素质是积蓄和开发国防动员潜力的根本。提高国民素质,关键是提高政治素质,特别是要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全面树立国防观念、献身精神和尚武意识。没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国防松驰,民心涣散,军无斗志,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但仅有政治方面的素质也是不够的,还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强健的体魄。“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够打胜仗的。因此,积蓄和开发国防动员潜力,必须大力兴办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事业,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练习题:

1、为什么说国防动员潜力必须要经过转化才能成为国防实力?

国防动员任务 篇6

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简称动员,是指国家为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对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调动的紧急措施。

一、国防动员概述

(一)国防动员的产生与发展

国防动员与战争紧密相连,是战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因此最早也被称作战争动员。

战争动员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发展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期间。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战争动员进入全面发展期间。尤其是20世纪规规模空前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为战争动员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该时期战争动员的特点:

一是动员的规模空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各国动员的总兵力达到1.1亿人。其中,德国为1700万人,日本近1000万人,苏联1136万人,美国1212.3万人,人力、物力、财力的动员量高于以往任何战争。二是动员的范围进一步扩展。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真正将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全部纳入了战争动员范围,将工业、农业、商业、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经济部门进一步纳入了战时轨道,使得整个战争动员体系日趋完备,“综合动员”的性质日益明显。

三是动员呈现出持续性的特点。在整个战争期间连续多批次地实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动员,已成为参战各国的普遍做法。

四是动员体制和制度不断完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参战国纷纷建立或改组了战争动员机构,对战争动员实施统一的领导,如美国设立了战时资源委员会,法、德等国也分别设立了类似的专门机构。与此同时,战争动员法规日臻完善。如德国的《战时授权法案》、日本的《国家总动员法》、英国的《紧急全权国防法案》、法国的《总动员法》和苏联的《关于战时状态法令》等,对动员的基本和重大事项都做出了规定。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领导了多次战争动员活动。历次革命战争中,在毛泽东关于动员和武装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实行全党动员、全民动员的方针,成功地实施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动员,为壮大人民军队、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动员。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阶层、各民主党派团结起来,积极参加抗日战争,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了全面抗战的总动员局面。各抗日根据地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开展游击战争,在敌后战场给日寇以沉重打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历次局部战争的作战中,都进行类不同规模的战争动员。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在全国深入进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教育,激发了广大军民的爱国热情,在全国迅速进行了200多万民兵、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还动员了大批汽车司机、铁路员工和医务、通信人员担负战争勤务。与此同时,在全国开展的捐献运动,共捐献了人民币5.56亿元。为保障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国防的地位与作用

国防动员是国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准备和实施战争的重要措施。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全面战争、还是局部战争,常规战争还是非常规战争,都离不开动员。因此,国防动员在保障赢得战争胜利等诸多方面,都具有身份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1、国防动员是打赢战争胜利的关键环节

为遏制战争爆发并夺取战争胜利积聚强大的战争力量,是国防动员的基本功能与任务。这是因为,战争是实力的较量,任何不具备强大实力的国家,要赢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战争动员不仅能够通过平时的准备,为战争实施积聚强大的战争潜力,而且可以通过建立一套平战转换机制,使这种潜力在战争爆发后迅速转化为实力,从而为保障战争胜利奠定必要而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现代战争的巨大破坏性,使人们不得不把战争的爆发作为降服战争这个恶魔的重大步骤予以重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动员积聚的巨大能量同样是战略家们所倚重和借助的力量。另外战争动员还是遏制危机的有效手段。实践中,有许多国家通过积聚力量和显示使用力量的决心,有效地制止了战争的爆发。

2、国防动员是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国防动员的最初功能是应对战争的需要,但现代条件下,随着各种灾难事故和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以把国防动员的功能予以拓展,让他同样可以在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当国家遇到此类突发事件时,国防动员活动可以凭借自身的准备和特有的机制,使国家或地区在需要时进入一定的应急状态,动员国家、军队和社会的一定力量,抗御自然灾害、处置自然和人为的事故与灾难,使国家和社会处于正常运转状态,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国防动员时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防动员实行“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在和平时期国防动员建设的成果可以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于军于民均可节约国防开支,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和平时期,国家的中心任务时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对国防建设不可能有很多的投入,必须提高国防建设的效益。要用有限的国防经费,获得尽可能强的国防力量,其有效办法是建设精干的常备军,大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健全完善动员体制,做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这样,不仅可以经常保持较强的国防整体万威力,为国家提供可靠安全保障,而且可以减轻国家负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国防动员的分类和内容

(一)国防动员的分类

按规模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两个类型;按方式分为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

1.总动员

总动员亦称全面动员,是指国家采取紧急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战争动员。即将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转入战时轨道。总动员有如下的特征:一是全面性。二是彻底性。三是持续性。

2.局部动员

局部动员是指国家在部分地区和部门进行的动员。通常是动员部分武装力量和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战争。局部动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有限性。二是不稳定性。

实施总动员还是局部动员,是由战争规模和国家战略意图决定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二)动员的内容 1.人民武装动员

是国家将后备力量充实到军队,使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进行的活动。通常包括现役部队动员、后备兵员动员、预备役部队动员和民兵动员。

现役部队动员,是指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部队和武装警察部队从平时编制转为战时编制,按动员计划进行扩编,达到齐装满员。

后备兵员动员,是征召适龄公民到军队现服役的活动。预备役部队动员,是指预备役部队建制转服现役的活动,是战时快速动员的一种重要方式。

民兵动员,主要是指组织发动民兵担负参战支前任务。2.国民经济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进行的活动。主要包括工业动员、农业动员、贸易动员、财政金融动员、科学技术动员、医疗卫生动员和劳动力动员。

工业动员,是指国家调整和扩大工业生产能力,增加武器装备及战争需要的其他工业产品量的活动。

农业动员。是指国家调整和挖掘农业生产潜力,维护农业设施,增加粮食、棉花、油料、肉类及其他农副产品的产量和国家购置量,满足战争和人民生活对农产品的需求。

贸易动员,是指国家在商品流通领域实行战时管理体制和战时贸易政策,控制商品流通和流向,以满足战争和人民生活对各种商品的需求。

财政金融动员,是指国家为保障战争需要而采取的筹措和分配资金、维持财政金融秩序的活动。

科学技术动员,是指为保障战争对科学技术的需要,国家统一组织和调整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设备、资料及成果进行的活动。

医疗卫生动员,是指统一调度使用医药卫生方面的人力、药品器材、设备和设施,满足战争对医药卫生的需要进行的活动。

劳动力动员,是指国家统一调配和使用劳动力,开发劳动力资源,以满足武装力量扩编、军工生产及其他领域对人力的需求所进行的活动。

(三)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是指国家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消除空袭后果所进行的活动。主要包括:人防预警动员、群众防护动员、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动员、人防专业队伍动员。

(四)交通备战动员

交通备战动员是指国家统一管制各种交通线路、设施和工具和通信系统,组织和调动交通、通信专业力量为战争服务的活动。包括交通运输动员和通信动员。

6.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是指国家为进行战争而开展的宣传、教育、组织工作和外交活动。

三、国防动员的组织实施 国防动员的组织实施,通常按照进行动员决策、发布动员令、充实动员机构、修订和落实动员计划等步骤进行。

动员令是宣布全国或部分地区、某些部门转入战时状态的命令。动员令的发布,关系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各国大都由最高权力机关或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发布。我国根据宪法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决定,以国家主席名义发布。发布动员令分公开发布和秘密发布两种。

四、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军事技能和国防法规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增强国防观念和维护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国防教育以全民为对象,重点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武装力量编成人员和青年学生。我国《国防教育法》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2006年颁布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是进行国防教育活动的法律依据。

国防教育在国家发布动员令后,进一步转化为战时政治动员。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军事上可以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在经济上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

思考题:

1、什么是国防动员?

2、国防动员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3、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4、人民武装动员包括那些内容?

国防动员任务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国防科技动员管理信息系统, 一方面可以依靠军事需求刺激科技的发展, 另一方面就是一旦战争来临, 可以最快地将本国的科技实力转化为战斗力。然而, 由于国防科技动员涉及军地双方诸多的要素, 其管理信息系统也相当的复杂, 因此, 如何科学准确地对国防科技动员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评价, 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验证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专家评审法、可执行验证法和体系结构折中分析方法 (Architecture Tradeoff Analysis Method) [1]。由于体系结构评价的复杂性, 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影响因素, 因此, 传统的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论的评价模型已不再适用。虽然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深化了在总体工作中对模糊现象的认识, 但它只是概率方法的合理补充, 作为状态集函数的模糊隶属度不满足“归一化条件”及“可加性原则”, 因而, 评价结果使得可信度问题一直难以解决[2]。而且, 评判专家由于条件限制所掌握的信息不足难以把握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或系统所处的真实状态, 因而在主观认识上产生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采用未确知测度模型来对国防科技动员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进行评价, 促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准确性和合理性。

一、评价指标体系

一个优良的体系结构必须满足以下5个特性: (1) 适宜性。体系结构必须是适宜用户需求的, 具有适应用户需求及需求变化的能力。它是适宜开发设计的, 用现有的技术和技能完成系统的实现、维护和测试。它是适宜项目管理的, 有利于对项目的资源配置, 减少项目开发的风险。 (2) 概念完整性。体系结构设计应该表现出整体的协调、一致性和可预测性, 不论有多少人参与了设计与实施, 系统结构应该反映为统一的设计思想并遵循统一的概念和表达。 (3) 可维护性。体系结构应该是清晰的, 由易于替换、自成体系的基本组件构成的, 各基本组件间, 有较少的内部依赖, 体系结构支持可重构, 可扩充。 (4) 可重用性。体系结构的设计能够把开发成功的设计从一种环境移植到另一种环境下运行, 实现体系结构的部分设计或整个设计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获得柔性重用。 (5) 可理解性。体系结构设计要清晰合理、关系要明确可控、表达要简捷正确。一个易于理解的体系结构有利于控制工程进度和风险, 有利于质量和性能预测及后期维护升级。

因此, 国防科技动员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评价指标可以用图1表示。

二、未确知测度模型

设x1, x2, xn表示体系结构的n个评价指标, 指标空间记为X={x1, x2, …, xn}。x1表示第i个评价值, 对x1有p个评价等级c1, c2, …, cp, 则评价空间为U={c1, c2, …, cp}。设ck表示项目风险等级, 则k级风险优于k+1级风险, 记为ck>ck+1。若{c1, c2, …, cp}满足c1>c2>…cp, 则称c1, c2, …, cp是评价空间U的一个有序分割类[3]。

2.1 单指标测度评价矩阵

令μik=μ (xi∈ck) 表示评价值x1属于第k个评价等级ck的程度, μ满足:

其中:i=1, 2, …, n;k=1, 2, …, p。

式 (2) 称为μ对评价空间U满足“归一性”;式 (3) 称为μ对评价空间U满足“可加性”。称满足式 (1) 、式 (2) 、式 (3) 的μ为未确知测度, 简称测度。称矩阵

为单指标测度评价矩阵。

2.2 权重确定

在权重的确定上,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 采用运筹学专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9个等级的量化标度, 如表1所示。

在此基础上, 运用传统的两两赋值法计算指标权重。

2.3 多指标综合测度评价矩阵

令μik=μ (xi∈ck) 表示评价值xi属于第k个评价等级ck的程度, 则

由于0≤μ≤1, 并且, 所以μk是未确知测度。称向量:

为xi的综合测度评价向量。

2.4 识别准则

设λ为置信度 (1≥λ≥0.5, 一般取0.6~0.7之间) , 若c1>c2>…cp, 令

则xi属于第k0个评价等级。

三、实例分析

由于篇幅有限, 文章不可能对国防科技动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部体系结构进行评价, 这里仅截取其中一个部分进行基于未确知测度的评价, 并将运算步骤相同的部分从略。国防科技动员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设计采用了IDEF0建模方法, 典型的指挥控制活动包括情报信息处理、火力计划、通信与电子对抗、政治工作保障、综合保障、决策等6个子活动, 分别由指控中心的6个席位完成[4], 其模型如图2所示。

按照层次分析法中评价体系结构的量化等级, 将国防科技动员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评价等级分为9级, 见表1。为了满足未确定测度对评价空间的要求, 将该量化等级修改为{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分别表示极好、很好、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很差、极差。

根据体系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图, 该模型的指标空间为

评价空间为

3.1 构造单指标测度函数

首先构造单指标测度函数μ (xi∈cp) , 以便求得各测度值μik, 从而求出预评价对象的测度空间 (μik) 9×5。

根据未确知测度的定义, 可以构造出未确知测度函数。根据体系结构的测量、估算数据及建立的各个指标测度函数, 得到5个评价指标的测度评价矩阵为

3.2 计算多指标综合测度评价向量

依据可维护性、适宜性、可重用性、概念完整性、可理解性5个因素对体系结构评价, 采用两两赋值法得到权重向量如下:

由单指标测度评价矩阵和指标权重向量按式 (5) 进行计算:

得到多指标综合测度评价向量为

3.3 置信度识别

取置信度λ=0.6, 则由综合测度评价向量和式 (7) 得到:

由此可以判别该体系结构适应性评价等级为5级, 即:“一般”。这表明整体评级为“一般”, 且至少有0.6875的置信度不低于“一般”。

四、结束语

未确知测度模型自提出以来, 已经在环境、投资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提出了基于未确知测度的国防科技动员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评价模型, 满足归一化条件和可加性原则, 并提供了比较科学的置信度识别准则, 与其它方法相比, 评价结果更清晰、更合理。

摘要:本文采用未确知测度模型对国防科技动员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进行评价。首先, 建立了国防科技动员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评价的指标体系;其次, 建立了未确知测度模型, 并运用AHP方法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 依据多指标综合测度评价矩阵和识别准则, 得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

关键词:未确知测度,国防科技动员,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评价

参考文献

[1]罗雪山, 罗爱民, 张耀鸿, 等.军事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2]董尤心, 张杰, 唐宏, 等.效能评估方法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

[3]杨红, 杨德礼.基于未确知测度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J].计算机工程, 2006, 32 (16) :120-122.

上一篇:营业厅人员培训下一篇:幼师求职的自我评价